小柴胡汤临床运用-曾荣修
- 格式:docx
- 大小:17.76 KB
- 文档页数:6
----------------陈慎吾先生应用柴胡剂的体会(节选)--------------------【转帖】《伤寒论》中柴胡剂的运用和发挥《伤寒论》所说之少阳病,或是今天所说的病毒性流感、肺炎、腮腺炎等等,只要见到少阳病的主证、主脉,皆可使用小柴胡汤。
如果是高热不退可加生石膏、金银花、板兰根等清热解毒之品。
有的仅有发热一证,脾胃不虚者也可用小柴胡汤解郁除热。
小柴胡汤不仅用于治疗外感热病,也是小儿病常用之方。
因幼儿为稚阳之体,脾胃之气又尚未充实,故多见小柴胡汤证,小柴胡汤又是驱邪而不伤正的最好方剂。
小儿肺炎用此方加石膏、杏仁、桔皮;若大便不通可加枳实、瓜蒌以通腑气。
百日咳加竹茹、茯苓、青陈皮、桔梗;消化不良可加枳实或枳壳。
小儿发热时易使阴血不和,常加一味芍药以和之。
小柴胡汤治疗各科杂病其有效病例数不胜数,现仅举数例说明。
治疗内科杂病如肺部疾患的咳喘,即今之肺结核,以本方加桔梗、丹皮、当归、芍药等,咳血者可加茅根,或加清热凉血育阴之阿胶;心痛者(狭心症)以本方家栀子、香豉清热解郁;有胸水者,本方与大陷胸汤或小陷胸汤合方治疗气郁水热互结之证。
在治疗肝、胆、胰方面用本方更有奇效。
如急性肝炎兼有黄疸的,多见口渴,小便不利,黄疸,腹胀满等,用本方与茵陈蒿汤或五苓散合方。
若是无黄疸的肝炎,就用小柴胡汤随证加减。
血虚型慢性肝炎,证见口苦、胸满、食少、呕吐、心烦,肋下痞鞭,腹痛满痛拒按时用本方合桂枝茯苓丸治疗。
肝硬变腹水去后多用小柴胡汤善后处理,这种治法疗效还是满意的,治愈率多在80%以上。
阿米巴性肝脓疡用本方加鸦胆子有很好的疗效。
五官科病,如少阳耳聋可单用小柴胡汤一方,若兼有水气上冲者可与苓桂术甘汤合方。
妇科病用本方可治热入血室。
若是由于肝胆情志不遂引起的气血不和,血虚或血瘀的,亦多用本方随证加减,例如后世逍遥散方即是其中一例。
-----------------谈小柴胡汤的临床运用------陈瑞春---------------------《伤寒论》中的小柴胡汤,是一首常用方,在全论113方中使用率最高,运用范围最广,疗效确实很好。
经方十首030、小柴胡汤[组成用法]柴胡10~20g、黄芩6~10g、半夏6~15g、人参5~10g、甘草5~10g、生姜10~15g、大枣5~10枚。
水煎,分三次服用。
[方证]1.胸胁苦满或上腹部疼痛,或胆囊部明显压痛。
2.发热或低热持续,呈寒热往来样。
3.心烦喜呕,或呕吐,口苦,默默不欲饮食。
4.脉弦,或弦细,或弦滑,或沉弦。
5.苔黄或黄白相兼,或淡黄,或黄腻。
[现代应用]1. 以胸胁苦满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如急慢性肝炎、慢性胆囊炎等肝胆疾病,慢性胃炎、胃溃疡等胃病,均可表现为胸胁部的胀满不适。
肺炎、胸膜炎等呼吸系统疾病也可以有此表现,只不过范围上有所不同。
2.发热性疾病。
主要为病毒、细菌等造成的感染性发热、如感冒、急慢性扁桃体炎、结膜炎、疟疾、伤寒、妇女经期发热等。
这些疾病中,有表现为寒热往来的,有表现为持续高热的,也有表现为不规则低热的,不必局限于条文。
近来有人将本方用于艾滋病的治疗。
3.根据“休作有时”的方证特点,对于支气管哮喘、癫痫、心绞痛、变应性鼻炎、经前紧张综合征等反复发作性疾病可以选用本方。
一些定时发作性疾病也可使用本方,如夜半咳嗽、子时哮喘、子时发热、子午时牙痛、子午卯酉时胃痛、午时瘫痪等。
4.其他分布于“少阳带”的疾病,如偏头痛、肋间神经痛、旋耳疮(耳廓湿疹)、腮腺炎、鼓膜炎(暴聋)、化脓性中耳炎、甲状腺炎、乳腺炎、腋汗以及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处的淋巴结炎等也多有出现本方证的机会。
5.以“默默不欲饮食”为代表的情绪低落或欲望低下性疾病,也有用到本方的时候。
如神经性食欲缺乏症、心因性阳痿、肠伤寒出现的表情淡漠以及默默不欲入寐的失眠症等。
[经验参考]小柴胡汤又称为“三禁汤”,反观之,即除了适合“汗”、“吐”、“下’’之外疾病都有应用的机会。
本方应用范围极为广泛,恰如日本汉方家丹波元坚所说“伤寒诸方,惟小柴胡汤为用最多,而诸病屡称述之”。
历代医家们对本方的应用经验也都异彩纷呈。
有以胁痛为主证的,如许叔微治董齐贤病伤寒数日.两胁挟脐痛不呵忍,或作介豚治之。
小柴胡汤之临床运用
庞厚河
【期刊名称】《中国社区医师》
【年(卷),期】2003(019)015
【摘要】@@ 小柴胡汤,是少阳病和解剂之总方,正如柯韵伯所说:"少阳之机枢剂,和解表里之总方."该方以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炙)甘草、生姜、大枣7味药组成,在《伤寒论》中以柴胡命名的有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加芒硝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共6方.了解柴胡汤诸方加减,必须先从小柴胡汤开始,才有纲举目张的作用.小柴胡汤是治疗少阳病之主方,方中柴胡、黄芩清解少阳经腑邪热,又疏肝利胆,促进疏泄以增强新陈代谢;半夏、生姜和胃止呕,能升能降,助柴胡透达以散邪气而解表;人参、(炙)甘草、大枣温补脾气,扶正去邪,以拒邪气内传太阴.此方虽治肝胆,又顾脾胃,清解表邪,又培养正气;不通过汗、吐、下等方法,以达祛表邪之目的,故日和解之法.
【总页数】2页(P39-40)
【作者】庞厚河
【作者单位】635041,四川省达州市达县渡市中心卫生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
【相关文献】
1.小柴胡汤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运用 [J], 宋清武;李慧臻
2.小柴胡汤脉证探讨及临床运用 [J], 李树雯;李良红
3."小柴胡汤方证"思辨及临床运用 [J], 梁彬强;张振忠
4.从《伤寒论》谈小柴胡汤的临床运用 [J], 安兴;翁祥文;彭波
5.小柴胡汤及其类方治疗脾胃相关疾病的临床运用研究 [J], 杨军宣;舒承倩;唐欣;曾志华;周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小柴胡汤合平胃散的作用功效、主治病症、临床应用发表时间:2018-09-29 22:46:01养生之家导读:【处方来源】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平胃散出自宋陈师文等编纂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之三。
二方相合名柴平汤,首见于《景岳全书》【药物组成】柴胡12g黄芩10g人参6g半夏(洗)10g炙甘草6g 生姜片10g大枣5枚苍术12g厚朴12g陈皮6g。
【组方依据】脾主运化,喜燥恶湿,若湿浊中阻,胃不和,不思饮食肮腹胀满,呕吐恶心,噫气吞酸,或口中无味,怠惰嗜卧,身体沉重,关节疼痛,大便溏薄,舌苔白腻而厚,则以平胃散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而邪郁少阳,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口苦咽千目眩,则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疏利肝胆。
二方相合,共奏湿邪中阻,脾胃失和,肝胆失于疏泄而致诸证。
【方药分析】方中柴胡为少阳专药,清轻升散和解少阳之邪;半夏、苍术和胃降逆、燥湿醒脾,助柴胡以祛邪;黄芩苦寒,善清少阳相火,合柴胡散一清,共解少阳之邪;厚朴、陈皮行气燥湿运脾,以消胀除满,理气化滞;人参、甘草生姜、大枣益胃和中生津和营,既扶正以助祛邪,又实里以防邪入。
诸药相合,则湿浊得化,阳之邪得解,气机调畅,脾胃复健,胃气和降,则诸症可除。
【用方指征】临床应用于湿阻脾胃,邪郁少阳之证。
主要表现为往来寒热,寒多热少,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或口啖无味,一身尽痛,舌苔白腻而厚,脉弦缓。
【临床应用】1.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的病机多为湿热邪毒内侵、脾胃受困肝胆失于疏泄,急性期患者多表现为肝热脾湿,即湿邪困脾,肝郁生热,湿热内蕴,复致肝胆不疏,脾胃纳运失常。
慢性期主要为肝郁脾虚,即肝木郁滞,脾虚乏运,不能化湿,湿郁化热,则又往往导致病情活动。
因此,病毒性肝炎的病困以湿热为多,病位主要在肝胆脾胃。
因柴平汤具有燥湿运脾、和胃止呕、疏肝利胆、清解郁热之功,故可用于各型肝炎而有肝郁湿热者。
2.阵发性心动过速(室上性)起源于希氏束分支以上部位的心动过速统称为室上性心动过速。
小柴胡汤在儿科的临床运用【关键词】小柴胡汤摘要:根据《伤寒论》中对小柴胡汤病因病机的论述,在临床上治疗因少阳枢机不利,肝气郁结引起的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气管炎、肾病综合征、胎黄、癫痫、眩晕等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并附案例以资印证。
关键词:小柴胡汤;异病同治;小儿小柴胡汤是《伤寒论》中治疗少阳病的代表方剂,具有和解少阳、疏利肝胆、通达表里的作用,被前人喻为“少阳之枢机,和解表里之总方”。
笔者在小柴胡汤基础上加减,异病同治,效果较好,举例如下:1 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李某,女,3岁,2001年5月12日就诊。
患儿自出生后8个月开始,每年感冒咳嗽11~13次,最初发病时用抗生素和止咳化痰药可以缓解,近1年来感冒咳嗽反复发作,用上药无效。
查:形体消瘦、精神委靡、时有咳嗽,舌质淡、苔薄白,指纹青紫,达于风关。
予小柴胡汤加减:柴胡 6 g、党参6 g、黄芩3 g、半夏6 g、炙甘草3 g、大枣5 g、五味子3 g、炒白芍6 g、生姜3 g。
每日1剂,水煎2次,取汁90~150 mL,分3次口服。
15日为1个疗程,1月1个疗程,连用3个月,患儿病情痊愈。
按: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大部分属于中医“虚人外感”范畴。
本病多系卫气虚,卫外不固,易为外邪所侵。
营血不足则津失内守,阴液外泄故常自汗,久则真气内耗,正不御邪,反复外感。
郁火内伏,外蒸肌肤,腠理开泄,卫外失固,也可致外邪反复入侵。
邪气从外而入,与正气相搏,必致少阳枢机不利。
处方中柴胡苦、微寒,轻扬升散使邪热外达,祛邪而不伤正;黄芩苦寒以泻火,能清里热;党参、大枣、炙甘草益气和中,扶正以祛邪;半夏、生姜用以和胃,胃和则纳佳;五味子、炒白芍益气敛阴。
2 慢性支气管炎孙某,女,8岁,2002年3月6日就诊。
咳嗽2年,反复发作,加重半月,用抗生素和止咳化痰药,效果不显。
查:形体偏瘦、精神欠佳、咳嗽阵作、痰淡黄质稠、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弦。
处方:柴胡6 g、黄芩6 g、法半夏6 g、百部12 g、僵蚕10 g、红花5 g、沙参10 g、甘草3 g、防风6 g、射干6 g。
小柴胡汤合小陷胸汤临证思路2 《小柴胡汤合小陷胸汤在不同病症中的临证思路分享》。 今天咱们来聊聊小柴胡汤合小陷胸汤的临证思路。这两个方剂啊,在中医临床里可是有着重要的作用呢,把它们合起来用,有时候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下面咱就具体讲讲在不同病症中,怎么运用这个组合。
一、感冒后咳嗽伴有痰热证的临证思路。 比如说,有的人感冒好了之后,总是咳嗽,而且咳出的痰又黄又稠,感觉嗓子里老是黏糊糊的不舒服。这时候呢,小柴胡汤合小陷胸汤就可能派上用场啦。
小柴胡汤呢,它主要是和解少阳的。就好比身体里的正气和邪气正在少阳这个地方“打仗”,小柴胡汤可以帮忙调节一下,让正气更有力气去打败邪气。像感冒后,身体的阴阳平衡有点乱了,小柴胡汤就能起到调整的作用。比如柴胡可以疏散邪气,让身体的气机顺畅起来;黄芩能清热,把体内的热邪清一清。
小陷胸汤呢,是专门对付痰热的。黄连清热燥湿,半夏化痰降逆,瓜蒌清热化痰、宽胸散结。当有痰热的时候,这三味药就像一个小团队,把痰热给清除掉。
举个例子啊,有个小李,感冒后咳嗽了好长时间,吃了很多止咳药都不管用。他的痰特别多,而且很黄,胸口还闷闷的。医生就用了小柴胡汤合小陷胸汤。柴胡、黄芩调节他身体的状态,黄连、半夏、瓜蒌把他体内的痰热给清掉了。吃了几副药之后,咳嗽就慢慢减轻了,痰也少了,胸口也不闷了。
原因呢,就是小柴胡汤调整了他整体的身体状态,让身体的抵抗力恢复了一些,而小陷胸汤针对痰热这个具体的问题进行了清理,双管齐下,病就好得快啦。
二、胆囊炎伴有胃脘部不适的临证思路。 再比如说,有的人得了胆囊炎,除了右上腹疼痛之外,还老是觉得胃脘部胀胀的,不舒服,有时候还会有口苦、恶心的感觉。这时候啊,小柴胡汤合小陷胸汤也能发挥作用。 胆囊炎呢,很多时候是因为肝胆的疏泄功能不太好,小柴胡汤里的柴胡、黄芩可以疏肝利胆,让肝胆的功能恢复正常。半夏、生姜能和胃降逆,缓解恶心的症状。
而小陷胸汤呢,对于胃脘部的胀满不适,因为有痰热阻滞的情况,能起到清热化痰、宽胸散结的作用。瓜蒌可以宽胸,让胸部和胃脘部觉得舒畅一些;黄连清热,半夏化痰,把阻滞在那里的痰热给清除掉。
万能的小柴胡汤小柴胡汤有疏肝作用,也有缓下的作用,他既是解热剂,又可以健胃安中(因有人参),柴胡要大量用,柴胡有疏泄作用,也能通大便,《本经》上说“推陈致新”,所以胸胁满,大便不通,与小柴胡汤,这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
临床上治疗感冒日久不了了,就是不爱吃东西,发热,这就是表和里,既有半表半里证,又有柴胡证,遇到这种病,脑袋出汗,恶寒很轻,微恶寒,手足冷,易看成是阳虚,但底下又有大便硬,故要全面看问题,可与小柴胡汤。
亦可加大黄,或少量调胃承气汤,“得屎而解”。
.陈亦人总结出小柴胡汤可以广泛应用于以下疾病:1.能治胃肠升降机能紊乱,呕吐,二便失调等证。
2.能治肝胆疏泄不利,胁部、腹部胀痛。
3.能治小便短少,对慢性肾炎,腹水、少尿,肾功能严重破坏,因伴有柴胡证,投小柴胡汤加味,收到显著效果。
4.能治心悸,对阵发性心律失常有效。
5.能治长期低热及其他发热待查,特别是寒热间歇发作有效。
6.能治胆经郁热之鼻渊与风火上扰之耳聋以及木火犯肺之咳嗽。
据史载宋、元祐二年(1087年)时行咳嗽,无论长幼,服此皆愈。
7.能治热入血室及其他血分瘀热证,可加生地、丹皮、地骨皮之类。
“老妈有眩晕、偏头疼的毛病十几年了,以前不知道小柴胡颗粒能治,现在我用一盒小柴胡就能让她清醒”“我家孩子有一次高烧、嗜睡、不吃不喝,我问了守正医生,她们让我给孩子喂小柴胡颗粒。
喝了三天的小柴胡,孩子终于醒了,而且一觉醒来就是活蹦乱跳的,病都好了!”“长麦粒肿不用害怕,耳尖放血同时喝小柴胡颗粒就行,百试百灵!”“口腔溃疡吃小柴胡颗粒,特好用!不会反反复复的发作”“我在哺乳期的时候,高烧39度,伴有头疼,4包小柴胡喝下去,一个晚上就退烧!”“我老公有慢性咽炎,还经常抽烟,以前就吃嗓子消炎药,后来我让他改喝小柴胡颗粒,4袋就起效”“我姑娘10岁,有急性淋巴结炎,在咨询了守正医生后,我开始给孩子喝小柴胡颗粒。
一次4袋,一天2次,喝了两天左右,我姑娘的症状减轻了很多”以上对小柴胡颗粒的评价还有很多,都是这些年我们的医友们亲身体验过的。
小柴胡汤的功效与作用,小柴胡汤加减运用医案导读:本文论述了小柴胡汤的配伍特点,小柴胡汤的功效与作用,并收集了多个小柴胡汤加减运用医案。
小柴胡汤首见于东汉·张仲景《伤寒论·辩太阳病脉证并治中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其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是一首非常著名的经方。
小柴胡汤由柴胡、黄芩、人参、半夏、大枣、甘草七味药组成。
本方是和解少阳的主方,历代医者认为此方的临床运用最为广泛,凡病在半表半里之间的即可投治。
笔者临床30余年常用此方随证加减,用于治疗黄疸、头痛、胃肠道疾患等多种疾病,取得很好临床疗效.本文目录 [hide]•o 1.1 视频讲座:养生堂专家陈明讲解小柴胡汤的功效o 1.2 小柴胡汤的药理作用•2 小柴胡汤的配伍特点•3 小柴胡汤医案小柴胡汤的功效与作用现代运用善治感冒,适应广泛柯韵伯曰:小柴胡汤“为少阳枢机之剂,和解表里之总方。
”(不仅善治少阳经证,以解半表半里之邪,且善治太阳表证,以祛在表之邪。
)本方既为少阳病之主方,理当出于少阳病篇,而《伤寒论》中却出在太阳中篇,可见本方原可治太阳病,为太阳与少阳统治之方。
古人云:若无虚,风寒小能独伤人。
外邪之人,必因卫气不足,肌表失于固密,所以体虚之人(包括老年人在内),更易感冒,而小柴胡汤却为虚人及老人感受风寒最为的对之方。
或曰:人体之虚有阴、阳、气、血之别,当于解表药中,或辅益气,或辅养血,或助阳,或滋阴,分别施治,何以竟用小柴胡汤一方统治?对此刘渡舟教授曾经解释曰:“因虚人感冒之病因病机,与仲景所揭出的病因病机理无二致,此皆不任发汗,故可用小柴胡汤统治之。
方中参草枣补益中焦脾土,令谷气充沛,以为胜邪之本,合柴芩夏姜,从少阳之枢,以达太阳之气,逐在外之邪,此为扶正祛邪之妙用也..”关于虚人感冒多属太阳,而竟用少阳之方,刘教授复解释曰:“体虚之人,卫外不同,外邪侵袭,可直达腠理。
小柴胡汤临床应用心得小柴胡汤最早见于《伤寒论》,为少阳之良方。
临床应用非常广泛,疗效显著,因此,一直沿用至今。
少阳病症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为主要脉证。
本证因为邪入少阳经,位居于半表半里,正邪纷争,外与阳争为寒,内与阳争而为热,故寒热往来,是少阳病的特征性发热。
按少阳经脉的巡行规律,证见经脉不利。
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心烦喜呕,枢机不利,脉眩细,是少阳病的主脉.这些都是少阳病的主要表现,所以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调畅气机,调和肝脾,调和气血的功效,治疗以少阳经脉病症表现为主的病症。
小柴胡汤的组成: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等七味中药组成。
方剂的组成:柴胡为轻清升散,疏邪透表之少阳解表专用药。
黄芩、清少阳相火,一散一清共解少阳之邪,半夏和胃降逆,散结消痞。
参甘为佐,扶正祛邪,又清里而防邪入,如此配合,具有清热解表,调和肝脾,补需扶正之功效.是和法的代表方.1、小柴胡汤是解表剂张仲景《伤寒论》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伤寒论指外感,只要是外感风寒之邪,风寒之邪袭表,已阳郁闭,营己不和,正邪和争余表,恶寒发热,重者为太阳伤寒,轻者为太阳中风.伤寒永麻黄汤为主之,中风永桂枝汤为主之,重在发汗解表,若邪热结于少阳,并在半表半里,寒热往来,永小柴胡汤解表和里,重在清解邪热,若经大经传变,变为阳明腑实证,就会选用通腑泄热的承气汤。
在临床应用中,将小柴胡汤用于解表不伤正的退热剂,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单用于治疗发热的疾病时,柴胡的量压迫用足,最少用20g以上.2、小柴胡汤是和解剂小柴胡汤作为和解剂,从广义的和法去认识具有和解治疗作用,祛除寒热,调其偏胜,,扶其不足的治疗原则。
后进医家在注解小柴胡汤时多以和解剂论之。
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
和法是八法之一,是指通过和解的治法,如和解枢机,调和营卫,调和脾胃,调和升降,调和内外等,达到治疗的目的.小柴胡汤是和解少阳之方,少阳为三阳之枢,为气机枢转之要,正邪分手之地,故治少阳病以和解法,使枢机和畅,三焦通利,病邪得除,正气得复,脏腑安和,疾病可愈。
经典论述丨小柴胡汤临床妙用作者丨卢秉久小柴胡汤是汉代名医张仲景为治伤寒少阳证而立之方。
历代医家对其诠释较多,但共同的观点即认为该方的主要功效是和解少阳、扶正祛邪。
现代临床被广泛引用于多种热病,加减应用疗效显著。
剖析小柴胡汤,全方由七味药组成,其中柴胡为君,性微寒,味苦,入肝、胆经,善于解表清热、和解少阳、疏肝开郁,专治邪气潜伏少阳,又主肝胆气滞,心腹胃肠结气,饮食停积,邪热内郁,是推陈出新、行滞疏气解热之良药。
黄芩味苦,性寒,入肺、胆、胃、大肠经,能清泻肺火,并治诸热黄疸,头痛目赤,与柴胡伍用能解郁化滞、清热除烦。
半夏、生姜乃辛温之品,可降可散,能和胃降逆止呕,人参、大枣、甘草具甘温入脾胃经之共性,能扶正驱邪,并防寒凉伤及脾胃,先实其脾而固本。
本方寒热并用,共补兼施,既能疏利少阳气机,通达内外,又可调和上下升降,运行气血,故称之为和解之剂。
该方加寒药以治热病,加热药以治寒疾;加理气药能开郁,加宣通药而畅三焦;其能贯通人体之上下,升清降浊,疏通内外,运行气血,宣上导下,是一张不寒不热、可应变加减的良方,现将临床常用加减变化归纳如下:上焦病1.急性热病,其热持续不退有少阳证者,宜用小柴胡汤加生石膏30-50g、双花15-25g。
2.少阳证兼恶逆、咳嗽及小儿百日咳,可用小柴胡汤加陈皮20-25g,并加重大枣用量。
3.治重症感冒或宿有喘证,因外感诱发者,可用小柴胡汤加葛根15g,桂枝10g,白芍15g,杏仁15g。
4.治疗悬饮(胸膜炎),小柴胡汤加葶苈子15g,杏仁15g,泽泻20g,丹皮15g。
中焦病1.平素肝胃不和,湿热盛者,复感外邪致食少纳呆,恶心呕吐,或腹胀腹泻,寒热往来者,小柴胡汤合平胃散。
2.胃脘痛(反流性胃炎),伴恶心返酸,口苦咽干,头晕,失眠健忘者,小柴胡汤合温胆汤治之。
3.胁痛(胆囊炎),腹胀,食少纳呆,恶心口苦者,小柴胡汤加连翘10g,荷叶10g,香附15g,川楝子15g;胁痛重者,酌加元胡、五灵脂。
----------------陈慎吾先生应用柴胡剂的体会(节选)-------------------- 【转帖】《伤寒论》中柴胡剂的运用和发挥《伤寒论》所说之少阳病,或是今天所说的病毒性流感、肺炎、腮腺炎等等,只要见到少阳病的主证、主脉,皆可使用小柴胡汤。
如果是高热不退可加生石膏、金银花、板兰根等清热解毒之品。
有的仅有发热一证,脾胃不虚者也可用小柴胡汤解郁除热。
小柴胡汤不仅用于治疗外感热病,也是小儿病常用之方。
因幼儿为稚阳之体,脾胃之气又尚未充实,故多见小柴胡汤证,小柴胡汤又是驱邪而不伤正的最好方剂。
小儿肺炎用此方加石膏、杏仁、桔皮;若大便不通可加枳实、瓜蒌以通腑气。
百日咳加竹茹、茯苓、青陈皮、桔梗;消化不良可加枳实或枳壳。
小儿发热时易使阴血不和,常加一味芍药以和之。
小柴胡汤治疗各科杂病其有效病例数不胜数,现仅举数例说明。
治疗内科杂病如肺部疾患的咳喘,即今之肺结核,以本方加桔梗、丹皮、当归、芍药等,咳血者可加茅根,或加清热凉血育阴之阿胶;心痛者(狭心症)以本方家栀子、香豉清热解郁;有胸水者,本方与大陷胸汤或小陷胸汤合方治疗气郁水热互结之证。
在治疗肝、胆、胰方面用本方更有奇效。
如急性肝炎兼有黄疸的,多见口渴,小便不利,黄疸,腹胀满等,用本方与茵陈蒿汤或五苓散合方。
若是无黄疸的肝炎,就用小柴胡汤随证加减。
血虚型慢性肝炎,证见口苦、胸满、食少、呕吐、心烦,肋下痞鞭,腹痛满痛拒按时用本方合桂枝茯苓丸治疗。
肝硬变腹水去后多用小柴胡汤善后处理,这种治法疗效还是满意的,治愈率多在80%以上。
阿米巴性肝脓疡用本方加鸦胆子有很好的疗效。
五官科病,如少阳耳聋可单用小柴胡汤一方,若兼有水气上冲者可与苓桂术甘汤合方。
妇科病用本方可治热入血室。
若是由于肝胆情志不遂引起的气血不和,血虚或血瘀的,亦多用本方随证加减,例如后世逍遥散方即是其中一例。
-----------------谈小柴胡汤的临床运用------陈瑞春---------------------《伤寒论》中的小柴胡汤,是一首常用方,在全论113方中使用率最高,运用范围最广,疗效确实很好。
小柴胡汤的临床运用发表时间:2012-04-06T13:46:09.81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5期供稿作者:周德君[导读] 此方用小柴胡汤加减,柴胡疏肝,黄芩泄胆热,二者合用疏利枢机周德君(四川省内江东兴区胜利中心卫生院四川内江 641103)【中图分类号】R28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5-0427-01 【摘要】小柴胡汤是《伤寒论》治疗少阳病的优秀方剂,组成柴胡、黄芩、法夏、人参,生姜、甘草、大枣、其方辛开苦降,寒温并用、攻补兼施,具有和解少阳,舒肝利胆.宣畅气机,扶正祛邪的功效,因其组方合理,具有代表性,后世据其化裁成了不少方剂应用范围广泛,本人用其加减,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小柴胡汤和解少阳临床应用小柴胡汤是《伤寒论》治疗少阳病的代表方剂,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协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协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其方辛开苦降,寒温并用,攻补兼施,功效和解少阳,舒肝利但,宣畅气机,扶正祛邪,笔者用起加减取得良好的效果,案例如下: 1 咳嗽刘礼方,女,45岁,2010年9月11日就诊。
反服咳嗽咯痰气紧1月,1月前患者受凉后出现咳嗽咯白色稠痰。
量多,气紧,在家自服阿奇酶素急支糖浆咳嗽咯痰等症状无好转,痰液黄白相间,时有泡沫,胸中烦闷睡眠不好,大小便无异常,舌质正常,苔微黄而腻,脉弦滑。
辩证;邪居少阳。
肺失宣降,治疗和解少阳,宣肺化痰止咳。
方药;柴胡12g、黄芩15g、法夏12g、大枣15g、杏仁15g、瓜壳20g、前胡15、桑白皮30g、紫菀12g、冬花12g、生姜12g、甘草6g,服4剂后症状明显好转去桑白皮再服3剂症状消失。
按;《内经》“五脏六俯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此病人病机邪居少阳,气机郁滞,气郁化火,肺的宣降功能靠肝脏的疏泄和三焦对气机升降的调节,少阳气机上逆,三焦阻滞,水液停聚,聚液成痰。
小柴胡汤临证应用分析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中,乃汉代张仲景所创制,由柴胡、黄芩、黄连、人参、生姜、大枣、甘草七味药组成,有和解少阳枢机之功,为后世称为和解剂的主方,柯韵伯喻之为“少阳枢机之利,和解表里之总方”。
柴胡汤四大主证表现为“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
病邪侵犯少阳,病位在半表半里,邪正相争,正胜则拒邪出于表,邪胜则入里并于阴,故往来寒热,邪犯少阳,经气不舒则胸胁苦满;邪由表入于少阳,郁而化热,胆火上炎则心烦,胆热犯胃,胃气不和则默默不欲饮食、喜呕。
方中行说:“往来寒热者,邪入躯壳之里,脏腑之外,两夹界之隙地,所谓半表半里,少阳所主之部位,故入而并于阴则寒,出而并于阳则热,出入无常,所以寒热间作也;胸胁苦满,少阳之脉,循胸络胁,邪凑其经,伏饮搏聚也;默,静也,胸胁既满,谷不化消,所以静默不言,不需饮食也;心烦喜呕者,邪热伏饮搏胸胁者,涌而上溢也。
或为诸证者,邪之出入不常,所以变动不一也。
”可见此时,邪不全在表,非汗法所宜,辛温发汗则邪热更甚,病邪又不全在里,又非下法所宜,苦寒泻下则伤脾阳,惟以和解少阳之法,予小柴胡汤。
本方以升降为法:柴胡苦辛微寒,升足少阳之清气,疏通经络,调达气机,用之有“火郁发之”、“木郁达之”之意,《药鉴》称其能“散郁气而内畅,提元气而左旋,可使肝木条达,脾气得升,中焦得安,胀满得除”;黄芩泻手少阳之相火,折其亢逆,不使上炎并制柴胡辛散之性,《本草纲目》云“黄芩苦平,疗痰热、胃中热,下气”。
《本经》称柴胡推陈出新,黄芩主治诸热,柴芩合用,能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
二者相须,一升一降,调和中焦升降,不及为之升,太过为之平,则清升浊降;而人参益气和中,助柴胡升发之力,祛邪外出;与生姜相伍以防邪内传太阴;半夏和胃降逆,助其黄芩泄降之功;姜枣调和营卫;炙甘草益胃气、生津液,如是升降有序,内外宣通,三焦疏利,上下调达,表里以和,气机和畅则“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
小柴胡汤临床体会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药仅七味,组织严谨,是著名的和解剂,常用来治疗少阳正证、变证、热入血室等病证,笔者扩大其方应用范围,获益非浅。
今据临床所得,举以数例,以窥一斑。
例1、虚为感冒张某,女,45岁,教师,1997年12月8日诊。
患者形瘦体弱,素易感冒。
近因疲劳受凉,致恶寒发热,全身酸楚,胸胁满闷,神疲科乏力,纳谷不香。
延医诊治,用祛风解表之剂,其病非但不减,反致动则汗出,泛泛欲吐。
应诊时面色苍白,少气懒言,口苦咽干,舌质胖润,边见齿印,脉数,沉取无力。
据证细审,断为虚人外感,系正气虚弱,卫外不固,邪气乘虚侵入少阳所致。
治当扶正祛邪,和解少阳。
处方:党参15克,柴胡12克,黄芩10克,法半夏6克,炙甘草6克,生姜3片,红枣4枚。
连服2剂,寒热尽除,诸证大减,后合四君子汤调治数日而愈。
体会:虚人外感,方书皆针对其气、血、阴、阳之不足,在解表药中分别辅以益气,养血、滋阴、助阳之品,而治从少阳者鲜。
本患者素来体弱,肺脾两虚,卫外不固,外邪侵袭,直达腠理,与正相搏,与仲量论述少阳病之病因病机(“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博……”《伤寒论》第99条)理出一辙。
故借用小柴胡透其邪,转其枢,重用参、草、枣以扶正气,合柴、芩、夏、姜从少阳逐邪外出。
例2、痄腮刘某,男,7岁,学生,1998年4月7日诊。
一周前咳嗽发热,两则腮部红肿胀,边界弥漫不清,吞咽咀嚼不便,口苦咽干,纳呆食少,体温38.2℃,舌苔薄黄,脉弦滑而数。
证属风热外束,少阳邪热郁闭。
治宜清透少阳郁热,解毒消肿。
药用:柴胡9克,黄芩9克,法半夏5克,板兰根9克,连翘9克,夏枯草6克,党参5克,甘草3克,生姜2片。
服药3剂后,体温已降至正常,两侧腮颊肿胀减轻,口渴,尿黄,舌苔黄,脉滑数。
前方减半夏、党参,加花粉、桔梗各10克,继进三剂而愈。
体会:痄腮,又名温毒发邪颐,属于温病范畴,其发病部在耳前下方,中医认为,少阳胆经下耳后,入耳中,出耳前,故腮颊部为少阳经所属也。
小柴胡汤方证、方义、病机及临床应用人身之气机喜通达而忌抑郁不伸。
所以肝胆之气疏泄调畅,则六腑之气通达无阻。
正如《素问·五常政大论》说:“土疏泄,苍气达。
”苍气者,木气也,达即通达,意谓土气(指六腑之气)而能疏通排泄无阻,必在于肝木之气的通达不息,如是则升降出入之机而各行其事,则代谢以时而何病之有?若肝胆之气疏泄不利,则六腑化物不畅,势必应生者不生,应化者不化,应排泄者不得排泄。
正如《素问·六微旨大论》所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然脾居中州,而司升降;胆居于胁,而主出入。
胆与脾,共气相通,互为影响,故出入不利,升降亦必不调,气机一不利,则郁证因之而生。
小柴胡汤擅开肝胆之郁,故能推动气机而使六腑通畅,五脏安和,阴阳平衡,气血调谐,故其功甚捷,而其治又甚妙。
故无麻桂而能发汗;无硝黄而能通便;无苓术而能利水;无常山、草果而能治疟。
所谓不迹其形,而独治其因,郁开气活,其病可愈[1]。
何谓少阳病?少阳即是半表半里证,其症状表现为“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称半表半里者,为其病在太阳与阳明之间,既不在表,又不在里。
但在病变过程中,往往是兼表(太阳),兼里(阳明),不能截然分开。
如寒热是兼太阳之表,不欲食和呕,是兼阳明之里,唯胁满为少阳所独有。
胁居身之两侧,前连于胸,后邻于背,胸为阳明所主,背为太阳所主,所以少阳病容易涉及太阳、阳明。
病邪入里和出表,都要经过少阳的枢转,所以又称少阳为枢。
少阳为枢,是对少阳经的生理功能的精辟概括,它能使表里间阳气转输出入,各得其所。
所以治少阳病,就要紧紧抓着这个关键。
也可以说少阳病就是少阳枢机不利之病。
治少阳的意义,就在于使少阳枢机疏达。
枢机一转,则内外通达,不能外出的可以外出,欲内入的即被切断而不能内入,也就是断太阳的来路,开阳明的出路。
这就是小柴胡汤的主要作用[2]。
少阳病即病位在半表半里的阳证。
病邪在表,若正气胜则表解病愈,若精气已不足拒邪于外,则退而卫于内,以是体表的血弱气尽,腠理遂开,邪气因乘虚进入半表半里,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因而胸胁苦满,这就进入少阳病的病理阶段了。
小柴胡汤临床运用-曾荣修
小柴胡汤出于《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全篇及《金匮》呕吐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小柴胡汤是为和解少阳而设之主方。
少阳者,胆故口苦,咽干目眩也,口苦者,热蒸胆气上溢也,咽干者,热耗其津液也,目眩者热上蒸神经失调,头目不能持恒衡,此中风、伤寒邪传少阳之总纲,论中言少阳病。
原文:伤寒五六日,中,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或小便不利或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因少阳脉循胸络于耳,邪至其经,故胸胁痛耳聋,少阳属半表半里,邪正相争,故寒热往来,胆热犯胃故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食,邪传少阳,汗、吐、下三法俱为所禁之法,故立小柴胡汤和解之。
方药:柴胡25克,法夏10克,黄芩10克,人参10克,甘草10克,生姜10克,大枣10克。
方义:方中柴胡苦平,气质轻清,能疏解少阳郁滞,黄芩苦寒,清在里的郁热,柴胡和黄芩合用能透达郁和解表里,生姜、半夏和胃降逆止呕,人参大枣甘草益气调中,本方有疏利三焦,调和脾胃,宣通内外,畅达气机的作用,气机畅达,则邪从汗解,所谓“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临床中凡属以少阳病为主或有其它兼症,俱以此方加减治之。
医案一(咳嗽):
钟某,女,38岁。
咳嗽二月多,现寒热往来,欲呕,咳嗽痰不爽,喉脓,怀孕二月,脉弦细,苔白。
证属:少阳证兼咳嗽。
治宜:和解少阳兼治咳嗽。
方药:小柴胡汤去参、枣,生姜改炮姜6克,加五味子6克,瓜蒌15克,二付。
小柴胡方中人参、大枣不宜于咳嗽去之(因滋补故不宜咳嗽),加炮姜五味子,因炮姜温肺,五味子收敛肺气,一温散一收敛,故咳嗽自止。
五天后,再来诊治,欲呕及寒热往来、喉脓均愈,咳减无痰。
开出原方二付。
四天后,三次来诊,现夜间干咳,白天很少咳、痰稠,胁胀好转。
开出原方二付。
医案二(咳嗽):
曾某,女,58岁。
患支气管炎,咳嗽,痰中夹血,胸胁胀满,耳闲,太阳穴痛,脉弦细,苔白。
方药:小柴胡去参、枣,生姜改炮姜10克,五味子6克,厚朴10克,云苓10克,二付。
方中去参、枣,改炮姜,加五味子与上方之意同。
炮姜有止血作用,故炮姜10克,胸胁胀及耳闲是少阳气机被塞,加厚朴、云苓则
加强行气利水止咳作用。
三天后,二诊,痰中血止,诸症愈,仍咳、恶心,吐白沫痰,目前少阳症已经痊愈,余下咳嗽应属痰饮症之例,改用苓桂术甘汤加味。
茯苓15克,桂枝10克,白术10克,甘草6克,炮姜10克,五味子6克,杏仁10克,厚朴10克,法夏15克。
二付。
医案三(中耳炎)
杨某,男,34岁。
头痛、耳痛、耳鸣,流脓水,鼻阻有稠涕、牙痛。
脉弦细,苔白。
证属:少阳风邪兼阳明证。
治宜:和解少阳兼清阳明经热。
方药:小柴胡全方加白芷10克,升麻6克,瓜蒌12克,龙胆草10克,木通10克,泽泻10克。
二付。
二日后复诊,牙痛愈,头痛减,耳流脓水减。
原方二付。
前后共服10付,痊愈。
此案有少阳、阳明之病,又加之少阳表里证,少阳表证是寒热往来,口苦咽干目眩胸胁痞满,里证是口苦咽干目眩,但耳鸣及流脓水是胆经更兼湿热,故治疗上既要和解少阳,又要清热化湿,及兼治阳明的表里证,因病情比较复杂,要根据六经辨证,以理用药没有不愈之理。
医案四(睾丸炎)
李某,男,30岁。
睾丸、龟头、阴茎整个生殖器红肿而痛,流黄
水,西药无效来诊。
脉弦偏大,苔白。
证属:少阳湿热。
治宜:和解少阳,兼清利湿热。
方药:小柴胡原方加苍术10克,黄柏6克,龙胆草10克,木通10克,泽泻10克,车前草10克。
二付。
五天后复诊,病情全面好转多半,再次开原方二付。
小柴胡治少阳病的主方,少阳证络是循人体的两侧,而且肝经绕阴器,少阳胆经与肝经互为表里,故人体的阴器就包括在少阳经病的范围之内,故仍以小柴胡汤为主加清利湿热之药治之,效如反掌。
医案五(腮腺炎)
蒋某,男,6岁。
患腮腺炎数日,西药不效。
双耳后至颌大疼痛。
脉弦细,苔白。
证属:少阳经化热蕴毒。
治宜:和解少阳兼清热解毒。
方药:小柴胡汤加青黛30克,升麻6克,瓜蒌12克。
二付。
三日后痊愈。
此方因少阳经络,循行耳前耳后,故小柴胡汤是少阳病的主方,再因病毒侵袭,加以升麻、青黛、瓜蒌均可以解毒。
医案五(停经腰痛)
陈某,女,35岁。
无故腰痛10余日,停经三月余。
脉弦细,太
白。
证属:少阳枢转不利。
治宜:和解少阳
方药:小柴胡原方加花粉12克,牡蛎30克,二付。
花粉即是瓜蒌根,凡根可以通经络,牡蛎可以散积气,少阳之经络不通有积气阻滞,少阳经加用此二药故速愈。
医案六(乳腺炎)
李某,女,25岁。
产后一月,左乳腺红肿疼痛,拳头大,触痛,脉细弦滑,苔白。
证属:少阳枢转不利,热滞经络成痈。
治宜:和少阳兼清热解毒。
方药:小柴胡加升麻10克,瓜蒌20克,蒲公英15克。
二付
二日后,乳肿消多半,痛减,恶露未净。
原方加桃仁10克,红花5克。
二付。
乳头属少阳,乳房属阳明,经络相通,故借少阳之枢转,经热借机输出,故速愈。
恶露未净,必有淤血,故原方加桃仁、红花。
张某,女,25岁,产后20日,右乳汁不通畅故肘房肿疼,脉弦,苔白。
证属:少阳经络阻滞。
治宜:枢转少阳兼通络
方药:小柴胡汤加升麻10克,瓜蒌15克,木通10克。
二日后,红肿消失,但乳汁不通畅,原方加王不留行12克。
二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