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武术在现代社会的发展现状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5
传统武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和审美观。
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武术逐渐没落,越来越少的人对它感兴趣。
那么,为什么传统武术逐渐没落呢?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改变了人们对武术的需求。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现代人更多地关注健康、休闲和娱乐,而不是武术的实用性。
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武术的实用性逐渐被忽视,人们对它的需求也逐渐减少。
传统武术的教学方式和传承方式存在问题。
传统武术的教学方式和传承方式主要是通过师徒制和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的。
这种方式不利于传统武术的普及和传承。
一方面,传统武术的师傅数量有限,不能满足越来越多的人的需求。
传统武术的口传心授方式也存在着信息传递不准确、传承不全面等问题,导致传统武术的质量逐渐下降。
第三,现代武术的兴起也对传统武术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现代武术是一种新兴的武术形式,它吸收了传统武术的精华,同时又融合了现代科技和训练方法。
相比传统武术,现代武术更加注重实用性和竞技性,更适合现代人的需求。
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武术的地位逐渐被现代武术所取代。
第四,传统武术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传承和发扬。
传统武术不仅是一种武术形式,还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在现代社会,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受到了冲击,人们的审美观也发生了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武术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逐渐被忽视,导致传统武术的地位逐渐下降。
传统武术逐渐没落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改变、传统武术的教学方式和传承方式存在问题、现代武术的兴起以及传统武术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传承和发扬等都是导致传统武术没落的原因。
在传承和发展传统武术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认真思考这些问题,寻找解决的办法,让传统武术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武术在竞技体育中的地位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就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悠久的传统。
它不仅是一种传统的武术技艺,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体现。
随着时代的发展,武术也逐渐走进了现代竞技体育的舞台,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本文将探讨武术在竞技体育中的地位。
武术的本质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强身健体、防身护体、培养意志品质。
它包括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少林拳等多种门派和流派,每种武术都有其独特的技法和理念。
武术强调内外兼修,注重意念、呼吸、力量的统一,追求以柔克刚、化解对手力量的技巧。
武术与竞技体育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竞技体育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形式,吸引了广泛的关注和参与。
武术作为一种传统武术技艺,也逐渐融入到竞技体育中。
在各种竞技体育项目中,武术以其独特的魅力和特点展现出与众不同的竞技形式。
武术项目的多样性武术作为一种独特的体育项目,包括套路、器械、散打等多种形式。
套路是武术比赛中常见的项目,要求运动员按照规定的动作和动作顺序进行表演,考察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和表现能力。
器械项目则是指使用各种武器进行表演和比赛,如刀、枪、剑等。
散打则是武术实战的一种形式,要求运动员进行实战对抗,检验其格斗技术和体能水平。
武术竞技的特点武术竞技具有一定的特点和要求。
首先是技术要求高,运动员需要掌握丰富的武术技能和技巧。
其次是体能要求高,运动员需要具备强健的身体和良好的体能水平。
此外,武术竞技还强调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运动员需要具备稳定的心态和强大的意志力。
武术的独特魅力武术作为一种传统武术技艺,具有许多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首先是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智慧,体现了中华民族对武道的追求和理解。
其次是它强调内外兼修,注重身心合一,有益于强身健体和增强体质。
此外,武术还强调礼仪和道德,培养了人们的品德修养和意志品质。
武术在竞技体育中的地位武术在竞技体育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意义。
首先是它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观念,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国际主流格斗术发展现状浅析1. 引言1.1 格斗术的定义格斗术,又称搏击术或武术,是一种以武力行使为目的的技击方法。
它包括各种击打、投掷、扭打、擒拿等技术,旨在将对手制服或击败。
格斗术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古代的战争和武术练习,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格斗术逐渐演变成了一种体育竞技项目,被广泛应用于武术比赛、搏击比赛和综合格斗赛事中。
格斗术的核心理念是通过技术、策略和训练来实现身体的协调、力量的输出和精神的凝聚。
它注重身体素质和技术水平的提升,强调练习者在紧张激烈的比赛环境下的应变能力和反应速度。
格斗术不仅是一种体育运动,更是一种自我保护和自我修炼的方式,能够提升人的意志品质和身心健康。
在当今社会,格斗术已经成为一种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体育项目,吸引了无数爱好者和观众。
各种主流格斗术如拳击、跆拳道、柔道、综合格斗等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发展。
在这个快节奏和高竞争的时代,格斗术不仅代表了一种体育竞技精神,也反映了人类对于力量与技艺完美结合的追求。
【字数:217】1.2 国际主流格斗术的种类国际主流格斗术的种类非常多样,其中包括传统的拳击、跆拳道、柔道、空手道、泰拳等,以及近年来兴起的综合格斗、巴西柔术、散打、自由搏击等。
这些格斗术各具特色,有着不同的技术和规则,吸引了大量的爱好者和运动员参与。
拳击是一种用拳头进行攻击的格斗技术,强调的是手部的力量和速度,是一项高强度的运动。
跆拳道是一种韩国传统格斗术,注重腿部的技巧和灵活性,技术多样且独具特色。
柔道源自日本,以摔技和关节技为主,注重技术和技巧的运用。
空手道则注重空手格斗技术,融合了进攻和防御的技巧。
泰拳是泰国的传统格斗术,以膝部、肘部和踢腿等技术为主,技术娴熟且变化多样。
综合格斗则是各种格斗术的综合,融合了站立和地面格斗技术,是一项极具挑战性和观赏性的运动。
巴西柔术以地面格斗为主,注重技术和策略的运用,被视为一种高效的自卫技术。
散打强调实战技能的训练,技术简洁而有效。
传统武术的文化传承与发展探讨传统武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实用技击为主要特征,强调“以攻为守,以快为先”的原则,具有独特的格斗风格和运动特征。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变革,传统武术面临着一系列的文化传承和发展问题。
因此,本文将针对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行探讨。
众所周知,传统武术受到许多的文化传承的挑战,其中之一是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快速消费主义的冲击。
现今社会已经进入到科技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年轻人更加倾向于对于新兴的,流行的事物更加感兴趣,而传统武术无疑显得过时和没有吸引力。
传统武术需要通过创新和发展,从而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与时俱进才能实现文化传承。
另一个挑战是现代化教育体制的影响。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发展,学生们的学习重心逐渐转向科技与人文社会科学方面,而非体育和武术。
学生们的时间和经济条件也限制了他们接触传统武术的机会。
传统武术文化传承的过程中,传承者需要开拓传授方式,使其能够适应现代化的教育体制和培养出更多的传承者。
另外,政府对于传统武术的认可和保护上面也存在一些问题。
虽然中国政府一直强调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但传统武术方面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并不足够。
传统武术文化传承需要政府的支持和投资,这样才能保持其发展和传承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虽然传统武术文化传承面临着很多的挑战,但它依然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方面也存在着很多的机遇。
例如,中国政府将传统武术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上对于传统武术的认知和欣赏度也逐渐上升。
这一系列的措施,将使传统武术在保持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更有吸引力和市场前景。
结论传统武术是中国文化保护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传统武术面临着文化传承的挑战,但其实用价值和健康价值,仍具有巨大发展潜力。
因此,传统武术文化传承需要更多地关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发展趋势,增强其市场价值,提高其吸引力。
政府要更加重视保护传统文化,注重传统武术的认可和支持,以保证其传承和发展。
武术表演发展现状的研究与分析1、选题依据(本课题研究现状综述,选题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武术身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份子,随着自身的不断发展和演变,武术功能的演化也逐渐呈现出向娱乐方面的发展,这是武术在其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很特殊的表现。
武舞、武术套路自古包含的传统艺术元素就很浓厚,有着非常高的审美功能和娱乐功能。
所以在中国古代的时候,武术就作为一种表演项目经常出现在各种表演场所。
随着全世界经济文化的共同发展,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活动在不断增多,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的同时,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不断提高,为了满足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的需求和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武术表演就此大展身手,发挥了武术表演自身所兼备的特殊娱乐和审美功能。
改革开放以来,在每一年的春节晚会的舞台上,还有各种类型比赛现场的活动中以及各种国家外交文化交流的平台上,甚至是在一些商家企业公司举办各种年会庆典的活动中我们都可以见到武术表演的身影,对武术表演发展现状的研究,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需求。
1.1现状综述本文以武术表演发展现状为关键词,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检索搜集,参考相关文献20余篇,主要的研究方向针对武术表演市场现状的分析,例如:关于武术表演市场方面的理论研究已经有很多,学者们均提出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学者王宏,郑微娜在文章《从当代审美活动看武术表演审美的发展》中谈到商业化是武术表演发展的重点,并提出武术表演节目的创作要符合国内大众的审美观念,走流行化、通俗化、时尚化的发展路线,打造具有品牌效应的武术表演是开拓国外演出市场的重要策略。
学者赵发田等在《浅析新时期武术表演的开发与发展趋势》一文中分析了武术表演快速发展的时代因素,并阐述了武术表演开发的积极影响,武术表演的开发不仅有助于城市发展,而且对武术运动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宣传作用,并能够推动相关行业的发展。
学者董洪林,岳全亮在《基于娱乐业 4C 理论看武术表演产业的现状及前景》一文指出中武术表演市场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目前我国武术表演市场的整体开发情况不是很好,开展较好的仅仅是在一些武术基础好、经济水平发达的城市和地方。
武的研究报告标题:武的研究报告摘要:本研究报告旨在探讨武的起源、发展和现代应用。
通过对历史文献、专家访谈和实地调研的综合分析,研究结果得出:武作为一种身体技艺和生活哲学,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实际应用价值。
但其应用领域面临挑战和发展机遇,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一、引言武是一种古老的身体技艺和哲学,源于人类在生存和战斗中的需求。
随着历史的发展,武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文化传统,同时也有了丰富多样的应用场景。
本文将对武的起源、发展和现代应用进行研究和分析。
二、起源与发展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文明史。
最早的武器出现在旧石器时代,人们利用简单的工具进行狩猎和自卫。
随着社会的发展,武器逐渐改进,同时武术技艺也日臻完善。
中国的太极拳、日本的剑道、印度的瑜伽等都是以武为基础的身体技艺。
三、武的文化内涵1. 身体与心理的和谐:武术强调身心的统一,通过特定的技巧和训练方法,可以增强人的身体素质,提高心理抗压能力。
2. 尊重与礼仪:武术注重礼仪和道德修养,例如中国武术的拳礼,日本武士的忠义精神等,都体现了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尊重。
3. 历史与传承:武术作为一门传统艺术,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传承。
通过学习和练习武术,人们可以了解和感受古代文化。
四、现代武的应用1. 运动健身:武术作为一种身体技艺,可以作为一种健身运动来进行练习。
太极拳、气功、跆拳道等都受到了现代人的喜爱。
2. 自我防护:在现代社会,人们面临各种潜在的危险和威胁,学习武术可以提高自身的防卫能力,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3. 传统文化传承: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可以通过教育和培训传承下去,培养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
五、挑战与机遇面对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和多样化的娱乐方式,武术如何保持对年轻人的吸引力是一个挑战。
但同时,随着人们对健康和自我防护的重视,武术领域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
六、结论武作为一种身体技艺和生活哲学,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实际应用价值。
武术传统与现代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与文化积淀。
随着时代的发展,武术在传承中不断融入新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现代武术风貌。
本文旨在探讨武术的传统精神与现代社会的融合之道。
武术的传统精髓中国武术源远流长,其核心在于修身养性与实战技击的双重追求。
传统武术讲究内外兼修,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
通过练习拳法、剑术、棍法等,不仅锻炼了身体,更培养了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冷静沉着的心态。
传统武术还强调武德,即武术人应具备的道德品质。
尊师重道、仁爱宽厚、刚正不阿等美德,是每一位习武者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
这些道德规范不仅体现在武术训练中,更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现代武术的发展进入现代社会,武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一方面,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日益增强,武术作为一种身心合一的锻炼方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喜爱。
另一方面,全球化的背景下,武术也成为了连接中外文化的桥梁,吸引了众多外国友人的学习与实践。
现代武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
比如,现代搏击运动的兴起,让武术的实战技能得到了新的发展;同时,武术表演艺术化的趋势,也让这门古老的技艺焕发出新的活力。
此外,武术教育也逐渐走进校园,成为青少年体育教育的一部分,这对于传承和普及武术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武术与现代生活的融合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越来越重视身心健康。
武术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了现代人追求健康生活的一种方式。
无论是太极拳、八卦掌还是其他流派的武术,都能够帮助人们放松身心,增强体质。
同时,武术的精神内涵也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相契合。
例如,武术中的坚持与毅力,正是现代人在面对生活与工作中挑战时所需要的品质。
而武术所倡导的和谐共处、尊重对手的精神,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
总之,武术传统与现代并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关系。
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武术将继续以其独特的魅力,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传递着中华文化的精髓。
中国武术的文化内涵及其现代价值是什么中国武术,源远流长,不仅是一种身体的技艺,更是一种蕴含着深厚文化内涵的瑰宝。
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价值观和精神追求,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中国武术的文化内涵首先体现在其对道德伦理的重视。
“武以德为先”是武术界始终秉持的原则。
习武之人强调修身养性,注重品德的培养。
尊重师长、友爱同门、忠诚守信、正直勇敢等道德观念贯穿于武术的学习和实践之中。
这种对道德的追求,使得武术不仅仅是一种格斗技巧,更是塑造人格、培养良好品德的途径。
例如,在传统武术门派中,弟子入门首先要学习的不是招式,而是门规戒律,以规范自身的行为和思想。
武术还蕴含着哲学思想。
阴阳、刚柔、动静等哲学概念在武术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以太极拳为例,其动作舒缓流畅,看似轻柔,实则蕴含着强大的力量,体现了阴阳的相互转化和平衡。
刚柔相济的理念不仅体现在招式的运用上,更反映了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即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懂得适时地刚硬应对,也要学会以柔克刚,以达到和谐与稳定的状态。
中国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道家、佛教等思想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儒家的“仁爱”思想在武术中表现为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不轻易使用武力,而是以武止戈。
道家的“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的观念,使得武术在练习中注重顺应身体的自然规律,不刻意强求,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
佛教的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精神,也影响着习武之人的心态,使其在拥有强大力量的同时,保持一颗善良平和的心。
从审美角度来看,中国武术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武术的招式、套路犹如舞蹈一般,具有优美的线条和节奏感。
无论是刚猛有力的拳法,还是灵动飘逸的剑法,都展现出了力与美的完美结合。
武术表演中,武者的身姿、神态、呼吸与动作协调一致,给人以美的享受。
同时,武术中的服装、器械等也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它们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符号和象征意义。
中国武术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在健康方面,武术作为一种全身性的运动方式,能够锻炼身体的柔韧性、协调性、力量和耐力。
武术在现代教学中作用摘要武术作为一传统的体育项目融入现代教学中,鉴于他在强身、健体、益智、修性等多种功能的有利条件,他已成为我国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且他以自身的独特性成为传承民族文化、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他对每个个体乃至整个社会的作用是一般体育运动无法替代的。
关键字武术;教学;作用中图分类号:g852武术,又被称为国术,是以增强国民素质、培养坚强意志及训练身体技能为目的的体育运动。
武术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并为广大的群众所乐于接受的。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同的时期对武术概念的表达不尽相同,它的内涵和外延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武术本身的发展而变化、发展的。
如今他作为一传统的体育项目融入现代教学中,鉴于他的强身、健体、益智、修性等多种功能的有利条件,他已成为我国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且他以自身的独特性,使他在现代体育教教学中的作用日益明显。
一、现代武术教学面临的状况从全国学校体育教育现状来看,在大学,一般分为普修与专选两种式,基本被广泛开设,但是,由于长时间以来,武术教学的教材结构以技术传授为主,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效能,致使教学方法单一枯燥,教师讲得多、管得死,形式呆板,气氛沉闷,上课时学生只是机械地模仿老师动作,被动重复,表面上看,教学进度快,学生学得多,实则相反,很难激发学习兴趣,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因此,要提高武术教学的质量,武术教学方法就必须科学化、多样化。
在中小学教学中,有很大一部分学校并没有开设这一体育项目,中小学武术教学基本是处于名存实亡的现状,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缺少武术专长教师,缺乏简明有趣的教材,好的武术教育缘于好的武术教师,解决目前学校武术教育的现状,必须培养一定规模的武术专业教师。
二、武术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预防自身安全方面的作用在现代体育教学中增加武术项目,让学生经过锻炼,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体质。
武术中的各种拳法﹑腿法套路对爆发力及柔韧性要求较高,特别是各关节活动范围较大,对肌肉韧带具有很好的锻炼作用,而对处于身体成长发育阶段的中小学生来说,身体的各部位正处于敏感期,教育工作者应抓住这个敏感期,让学生在进行武术活动过程中,提高身体的柔韧素质,为日后学习锻炼其他体育项目做好充分准备。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传统武术保护再认识1. 引言1.1 背景介绍传统武术作为中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文化多样性的重视,传统武术在当今社会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传统武术源远流长,历经千年传承不断,不仅是一种体育运动和技艺,更是一种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的体现。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传统武术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和挑战,其传承和保护面临重大的困境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传统武术这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重新认识其价值和意义,提出有效的保护措施和政策,以期让传统武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域下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传承。
本文将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出发,探讨传统武术的保护和传承问题,探索传统武术在当代社会中的新定位和发展路径。
2. 正文2.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及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一种非物质的文化传统,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知识与实践等。
这些传统代表着社会群体的身份认同和价值观念,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历史文化的积淀。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多样性、传承性和创新性等特点,能够传递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层面。
它是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传承人类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智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维护人类文明的多样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能够增进民众的文化自信心和认同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重要的文化工作。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背景下,传统武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也面临着许多挑战,需要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只有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促进文化多样性与共存。
2.2 传统武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传统武术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体育文化导刊!""#$%!%&’()*+’+,)-./’)0/0123+/,.45)67$8/6.3/+6)0/+9:053/+901;*036’<+3=.6)/>?;*0/’03’()*@;.*6.-2.3A BC60-2.3%D$E53C0@F$<$?G+H+330@I$J %DDK L $M’’.’’)/>6(..N C0/0-)C )-*+C6+/,1)/+/C)+9 3.653/0/)/H.’6-./601+/+6)0/+9’*036)/>.H./6$;*036<+3=.6)/>O5+36.397@P09$!@8’’$K@%Q R !K !"$S+/>@T$J !""#L $;*036’*0/’03’()*)/U()/+V M ’63+6.>)C )/H.’6-./6$W/*529)’(.,<M 6(.’)’)/E(.W/)H.3’)6701X3)6)’(U095-2)+(作者单位: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人类运动学院L责任编辑A 古柏武术馆校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马宇峰摘要:武术馆校的出现顺应了社会对教育多元化发展的要求,顺应市场经济的需要,顺应武术自身发展的需要,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旺盛的生命力。
同时@武术馆校作为改革开放后的新生事物@如何引导和规范武术馆校的持续健康发展@已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本文就武术馆校的现状、影响其发展的原因进行了探索,并就其发展提出了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武术;馆校;对策一、武术馆校的发展现状及作用分析(一)武术馆校的发展历程类似现代武术馆校的习武社团教育组织,古已有之,如宋朝民间传统的武术组织“社”、“堡”、“塞”等。
民国时期中央国术馆的成立为现代武术馆校的发展开创了先河,并推动了各地市、县分馆的建立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为武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地。
浅析武术在现代社会的发展现状
摘要:中国武术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武术是中国传统的体
育运动,被作为优秀的文化遗产继承发扬,同时,作为一种技术体
系,它是徒手或持械杀敌自卫的本领,在我国有着优厚的文化底蕴。
但现如今随着经济、社会、政治的发展,武术在现代社会的地位以
及人们对武术的重视程度以呈现下滑的趋势。
关键词:武术发展现状 武术本身意义 发展结论及建议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是我国民族体育的主要内容
之一,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之一,而是民族传统文化在武
技一道的体现。中国武术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最近几年发展很快,但也存在一些根本性的问题。
一、影响中国武术发展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方面:
(一)中华文化观念与武术
中国武术是在中华文化土壤里生长出来的奇葩。在秦朝时,商
鞅就有“故王者之政,使民怯于邑斗而勇于寇战”之说。1 中国在
汉唐之前,统治阶层中也曾赋有“尚武”精神,但是到上19世纪
初,当中国遭帝国主义列强瓜分时,有许多才开始重视武术。孙中
山先生提倡“尚武”精神,爱国将领冯玉祥在军中提倡实用武术,
张之江先生身体力行,创立了中央武术馆,主张以武术强身强国,
在学校、军队中推广武术运动,并把武术成为“国术”,即使这样,
民风武勇并没有被提倡。
众所周知,中国人历来“尚武”,然而,中国是文治的国家,虽
然统治者在打天下的时候重武,但一旦天下稳定则就会“重文轻
武”,在儒学思想中,“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一直是正统。
孔子创立了有教无类的教育,在教育内容中除了强调德、智兼修,
并在教学内容中列入军事体育的“射”、“御”等,但到了后面,孔
子主张“兼武”的一面被抹去了,善于驾车、射箭等被淡去了,经
过统治者的重塑,孔子的形象变成了学富五车,文质彬彬。
儒学一直是中国社会思想的主流,儒家的人才设计是一种“尚
文”的模式。学儒比重文,子中唐科举发达以来,此风进一步滋长。
到北宋,宋真宗的《劝学诗》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
玉,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空前读”。
(二)传统社会心理与武术
在中国传统的心理中,赳赳武夫是不如谦谦君子的。今天,我
国政府提倡向在奥运赛场上为国争光的体育健儿学习,但对于多数
家长来说,有些偶像是只能赞赏而不能并肩的。与其让子女成为体
育冠军,倒不如让子女在学业上有所建树,从观念的深层来看,“万
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
(三)武术功能的社会认定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威而不猛”和“泰山崩于前而不惊”
的武人特有的风度,在我国武术界也是早有提倡,但操作程序上还
没有成体系。中国民众对武术的认识,大致可以归为两点,即武术
更多的是被作为一种实用的技艺;作为锻炼身体,自卫防身,调节
性情。由于诸多原因,武术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因而,武术的
师资总体水平不满足培养人格的需要。可见,在根基并不十分牢固
的前提下,迫于形势的需求,武术作为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推向世
界,以展示中国人“自强不息”的精神。
50年代初期到60年代中期,新中国武术运动是以推广长拳和太
极拳为主要方向。经整理的长拳运动以“高、难、新、美”为艺术
表现形式的,武术的踢、打、棒、拿、击、刺的内涵,赢得各国青
少年的喜爱。作为健身、养生、圆活轻松、柔和缓慢的太极拳运动
则深得世界中老年人的欢迎。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国人
对武术的地位认识是不充分的,甚至不及外国人。
二、 武术的实用价值倾斜
我们都知道,中国武术的价值不仅在于健体修心、治安防身、
娱乐审美,更重要的是体现“德”。中国功夫并不是电影上华丽的
拳脚与特技,也不是银幕上漫天飞舞的剑仙。真正的中国武术,是
形如流水,意似闲云的太极;是如游龙般潇洒的剑舞;是如猛虎般
威风八面的刀术。中国武术,发于防身,立于健身,搏于赛场,习
于日常,载于武艺,归于武德。从不炫耀武力,知识坚守着心中仁
义礼智信的情操。伍德的实质亦是在于社会公正原则,即正义、公
平、公道是人类最古老的道德观念之一。武德同样是通过社会舆论
的作用,大众的压力,良心的不安,使人们“择其善者而从之,择
其恶者而攻之”,来调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然而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的武术运动是以套路形式展示
在竞技舞台上的。以动作规格为主要评分标准的竞技比赛杠杆,使
武术以功架练习为手段,以技击实用为主旨的目标追求发生了倾
斜,竞技武术体现的仅仅是一种对周围环境的精神征服,也就是说
是对观赏者而言的一种审美效应。而这种竞赛套路往往是由创编者
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演练者的具体条件来进行编排的。在编排过程中
一般不会考虑技击应用的必备条件,它脱离了实用价值的客观性和
随机性。
三、 对武术发展现状的结论
(一)中国封建社会的改朝换代都是依靠武力的,但政权一稳,
“重文轻武”又占主导地位,武学不被列入后世儒学的教学内容的
范畴之中,“武技”更不被重视。
(二)武术在中国民间有着广泛的基础,但武术作为有效地教
育手段,尚没有被充分注意。
(三)中国武术的实用价值倾斜,重“武德”,重健身、怡情、
竞赛,重展示武术丰富多彩的内容,在艺术表现方面有较大的发展
空间。
四、对武术发展的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改变人们重文轻武的文化观念和思想意
识,使武术具有应有的地位,并把武术运动真正开展起来。
(二)在保留武术内容的同时,需要在表现、组织形式方面加
以开发,改造武术内容,使其更加注重实效性。
(三)广泛普及武术运动,培养良好的身体素质,文武双全,
为社会做出最大的贡献。
(四)发扬武术中“武德”的精神,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诠释中
国文化,传承中国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
参考文献:
[1]张岱年 程宜山 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m)北京: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1990
[2]商鞅商君书(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
贾一,女,1992年8月,辽宁葫芦岛,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汉
语言文学本科学士
李洋,女,1991年5月, 辽宁抚顺,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对外
汉语专业本科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