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探析
- 格式:docx
- 大小:10.48 KB
- 文档页数:2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探析
作者:李国君
来源:《现代经济信息》 2018年第6期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城镇化建设步伐越来越快,对于新型城镇化建设,不仅要看重经济的发展,更应该注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绿色发展,城镇化的建设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所以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同时,还需要特别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下面对此进行分析。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建设;生态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09-00-01
前言
随着传统的城镇化建设步伐推进,生态环境遭受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加上城镇化管理模式落后,资源利用粗放化,不仅对生态环境带来了持续的破坏,同时也影响到城镇化的持续发展[1]。在这种情况下,建设新型城镇化时,必须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保证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步进行,从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建设新型城镇化的必然
在新时期下,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是对传统城镇化战略的完善升级。新型城镇化要求一方面不可走高能耗、高排放、高浪费的老路线,另一方面也不能完全按照其他国家的做法进行,要结合我国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建设符合我国国情,符合当地实际的城镇化。强调,集约型、可持续发展型、和谐行、人本型城镇化,而对于生态环境保护,是实现和谐、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基础,所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是相互促进、相互耦合的,从理论上看,城镇化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是相互对立的,在城镇化建设中,会加大对周围生态环境的改变,破坏了当地生态系统的和谐;而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必然反对城镇化的建设、土地占用、树木砍伐、水资源破坏,在传统的城镇化建设中,正是因为这样,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2]。
从实际看,城镇化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应该是相互促进的,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也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必然方向。生态环境恶化对城镇化建设有极大的束缚效应,生态环境恶化后,人口居住环境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居住舒适度显著降低,对人口居住造成排斥,阻碍了城镇化的建设;同时生态环境遭受破坏,会降低当地投资环境的市场竞争能力,造成了对产业投资的排斥,减缓了城镇化建设速度。此外,生态环境破坏,还会引起各种恶性灾害事件,如泥石流、滑坡等,降低了城镇化建设支撑能力,影响到城镇化建设步伐。由此可见,在建设新型城镇化时,首先应该对生态环境进行良好的保护,创建良好的生态系统,提供健康的人口居住环境,提高区域环境市场竞争力,减少恶性灾害事件发生,这样人口更加愿意居住,而投资者也乐于投资,城镇化建设必然会越来越快,质量也会越来越好。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路径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在以往的经济发展中,存在很多问题,这迫切要求对经济发展模式进行转变,要充分尊重市场的规律、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减少行政审批对市场的干预作用,在城镇化建设中,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及公共服务发展[3]。要加快产业结构转型,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积极改传统产业,推定工业与信息化的深入融合,加强新兴干净、绿色产业发展。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扶持,并将环保产业融入到其他行业中,实现各个行业的绿色发展、绿色建设,构建绿色、节能、环保型新城镇,以此推动我国城镇化建设步伐。
2.构建生态环境管控体系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生态环境的良好保护与制度有十分紧密的关联,对此,为了保证生态环境的持续保护,需要构建一套完善的生态环境管控体系,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生产要素中,以此对市场进行约束。首先要进一步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要依法开展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同时还积极对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估,掌握城镇化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对于饮水水源、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要特别注重环境监测,及时防范高污染、高消耗产业对其的影响。同时还需要提高市场准入制度,要提高环保门槛,并制定强制性标准,降低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3.加强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培养
在城镇化生态环境保护中,人是最主要的主体,其行为会对生态环境保护质量带来直接影响。从当前城镇化生态环境保护情况看,有很多治理问题都是由于决策者、规划者、管理者、社会公众缺乏良好的生态保护观念而造成的[4]。所以在打造新型城镇化的道路上,必须注重对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进行培养。要积极的开展各项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多样化的宣传手段,如广播电视、网络、微信公众号等,对当前区域资源使用情况、生态环境状况进行宣传,并宣传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加强相关政策法规、方针的宣传,指引社会公众树立良好的生态环保观念。同时要不定期邀请相关专家、领导干部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知识讲解,多方面提高基层群众、干部群体的环保意识。要加大对发展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企业的宣传力度,指引家庭、社会、学校等树立循环、生态的发展观念,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三、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构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基础,因此,在实际中,必须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对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生态环境管控体系,加强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培养,打造一条生态化的城镇化建设道路,从而满足我国新时期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荣宏庆.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J].现代经济探讨,2013(8):5-9.
[2]陈艳,赵玉寒.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J].居业,2016(3):118.
[3]王俊.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及其生态环境的保护[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19):196-197.
[4]张曦.基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生态环境问题探析[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24(2):33-34.
作者简介:李国君(1963-),男,汉族,吉林通化人,职称:高级经济师,学历:本科,主要从事城镇化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