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风:中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应有贡献,期待巴黎大会如期达成全面、均衡、有力度的协议-环境生态论文

高风:中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应有贡献,期待巴黎大会如期达成全面、均衡、有力度的协议-环境生态论文

高风:中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应有贡献,期待巴黎大会如期达成全面、均衡、有力度的协议-环境生态论文

高风:中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应有贡献,期待巴黎大会如期达成全面、均衡、有力度的协议

文/李鹏辉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愈加严峻的负面影响,推动国际社会更加有效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国际社会于1992年签订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从1995年开始每年举行一次《公约》缔约方大会。自此,国际社会围绕气候变化开展了国际谈判进程。在联合国第二十一次气候变化大会召开前夕,外交部气候变化谈判特别代表高风在北京接受《世界环境》杂志的专访,分析气候变化国际谈判的历史脉络,当前国际气候变化总体形势,以及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所作出努力。

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共识进一步加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模式将朝着“自下而上”相对宽松、灵活的模式演变

《世界环境》: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已经经历了20多年,您能简要分析一下20多年的气候谈判吗?

高风:气候变化谈判是在气候变化的科学评估与气候变化谈判相互促进之中坎坎坷坷地走过来的。

这20多年的气候变化谈判的历史脉络,从几个标志性会议或者文件就能看出:

第一个阶段是建章立制阶段,主要特征是通过了《公约》达成了《京都议定书》。

第二个阶段是规则的发展、演进阶段,主要是巴厘路线图的形成,以及从哥本哈根会议(《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到坎昆会议(《公约》第16次缔约方会议),国际谈判就进一步强化公约的履行做出安排。

第三个阶段为“德班平台”谈判进程,即今年的巴黎协议谈判,主要是对2020年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机制问题达成协议,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中的重要节点,国际社会高度关注。

《世界环境》:目前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问题是如何看待?

高风:首先,各国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共识进一步增加,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感持续加强。一方面,关于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证据越来越确凿。人类使用化石燃料已经导致全球大气CO2浓度比工业革命前上升超过120PPM,已达400PPM。而且,这些增幅中的一半出现在1980年之后。据世界气象组织研究表明,人类有气象记录以来温度最高的15个年份中,有14个出现在21世纪的前15年。自1960年以来,全球气候灾害发生频率上升了四倍。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Change,简称IPCC)明确提出了最有可能实现全球温升与工业革命前相比不超过2℃目标的排放路径,即2030年全球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需回到2010年的水平,2050年排放需比2010年下降40%-70%,到2100年实现零排放。

另一方面,技术进步不断降低了新能源开发利用成本,绿色低碳发展逐渐成为全球潮流。据国际能源署(IEA)统计,2014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产能已约占全球新增发电总产能的一半。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既是各国降低气候风险的必要之举,也是经济增长转型升级的新机遇,正在成为各国内政外交的“正资产”。

这些趋势性变化也为国际气候变化多边谈判进程带来正面效应。

第二,国际社会各尽所能、共同减排渐成趋势。根据《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要求,发达国家应率先减排,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京都议定书》为发达国家规定了强制减排义务,发展中国家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开展自主行动,应对气候变化,不承担约束性指标。

近十多年来,随着国际经济和排放格局的演变,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力和温室气体排放都出现了大幅增长。另外一方面,发达国家在率先减排、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的意愿及能力都在下降。发达国家想推翻《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中一些既定安排,向发展中国家转嫁减排和出资等义务。经过激烈的国际谈判和博弈,国际社会开启了以“两轨”模式为主要特征的“巴厘路线图”谈判。所谓“两轨”就是:

发达国家按照《京都议定书》规则履行量化减排义务,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同时发展中国家在发达国家提供支持的基础上,开展适当减排行动。“两轨”模式也标志着国际气候变化谈判由发达国家减排向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共同减排演进。之后相继召开的哥本哈根大会和坎昆会议均确认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将采取适当的国内减缓行动。

2011年《公约》启动“德班平台”谈判,明确2015年要达成“适用于所有缔约方”的巴黎协议,标志着气候变化国际谈判重心转向2020年后的国际减排安排。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减排”已是大势所趋。

第三,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模式由《京都议定书》“自上而下”强制减排模式转变为“自下而上”模式,巴黎协议将是这一转折的重要标志。在2013年华沙会议上,国际社会同意以“国家自主贡献减排”(INDC)形式提出2020年

后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目标。根据华沙会议的决议要求,各国要在2015年巴黎大会前提交INDC文件,巴黎大会将在汇总各国“贡献”基础上对2020年后国际应对气候变化做制度性安排。“国家自主贡献”将成为巴黎协议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自下而上”国际减排机制的重要体现。

应对气候变化既是中国主动承担相应国际责任,也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世界环境》:国内对气候变化的问题如何看待?

高风:首先,国内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认识发生了重大转变。以前很多人认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就是制约经济发展,到现在持这种观点的人越来越少了。建设生态文明、节能减排已经成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习近平主席曾经说过,在这个问题(气候变化)上,不是“别人要我做”,而是“我要做”。中国需要以应对气候变化为契机,大力推动低碳发展,在世界新一轮产业发展和能源结构转型中提前布局,争取主动。

另外,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与发达国家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化和现代化,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远未完成,低碳转型不可能一蹴而就。当前,我国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难度很大、任务艰巨。未来一段时期,我国GDP总量、排放总量和人均水平仍将处于上升阶段。我国需要妥善处理节能减排与发展经济的关系,积极承担与国情、能力相符的减排责任,既要应对气候变化,又要发展经济。

国际社会存在分歧,中国对巴黎大会达成协议仍持乐观态度

《世界环境》: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将在本月底开幕,中方对巴黎大会有何

预期?

高风:巴黎气候大会将在气候变化谈判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气候变化谈判既直接关系到各国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空间,也是各国在新时期国际秩序构建中施加影响、发挥作用的重要方面。

与2009年哥本哈根大会相比,各方对巴黎大会成果的期待更为理性,对如期达成巴黎协议的政治意愿更加明确。当前,巴黎大会成果已初步显现为“核心协议”加“缔约方会议决定”架构。“国家自主贡献”成为各国行动的主要载体,由各国自主决定,同时接受必要的外部监督,推动各国定期提交和更新减排“贡献”。目前已经有中国、欧盟、美国等160多个国家提交了INDC,覆盖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90%以上,一定意义上已提前锁定巴黎大会的部分成果。总体上看,我们对巴黎大会达成协议持乐观态度。

《世界环境》:目前国际社会对巴黎协议的分歧有哪些?巴黎会议取得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高风:主要的分歧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协议如何体现“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二是协议能否平衡处理减缓、适应、资金、技术、能力建设和透明度六个要素。分歧的实质是如何分担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责任。发达国家强调当今全球经济和温室气体排放格局已经改变,要重新解读“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强调巴黎协议应根据“2020年后情况”、“以动态的方式”适用《公约》原则,并反映缔约方“已经和正在发生变化”的责任和能力。对此,发展中国家认为,“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并没有也不应该过时,要全面看待温室气体排放问题,不能只看当前的排放,还须考虑历史排放、现实能力和未来可持续发展等要素。各国都要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贡献,但发达国家必须承担历史责任,

在应对气候变化进程中发挥领导作用,率先减排并切实履行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的义务。

《世界环境》:中方的立场是什么?

高风:一是要讲公平。虽然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的事,但气候变化问题主要是发达国家的历史排放造成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责任与义务必须有所区别。协议仍应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

二是要讲平衡。协议不能只聚焦于减缓,还应该平衡处理适应、资金、技术、能力建设和透明度等各方面问题。

三是要讲诚信。各方要落实已达成的共识,特别是发达国家要提高减排力度,兑现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和技术支持的承诺,为协议谈判奠定互信基础。中国会与各国一起努力,推动巴黎大会达成全面、均衡、有力度的协议,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真正有效的解决方案。

中国用实际行动推动气候变化工作

《世界环境》: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主要温室气体排放国,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影响力日益提升。请您介绍一下中国在气候变化领域做了哪些工作?

高风:首先,中国积极参与巴黎协议谈判多边进程。中国参加了巴黎协议谈判的所有会议,对谈判各个议题都提出了中国方案,阐述中国立场,坚定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

第二,中国按期提交“国家自主贡献”。今年6月30日,中国向联合国提交了《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文件,提出了中国2020年-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目标、实现路径和政策措施,以及对巴黎协议谈判

的立场和主张。中国的行动既是着眼于促进全球气候治理,也是中国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为实现《公约》目标所能做出的最大努力,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积极评价。

第三,积极开展大国气候外交。气候变化已经成为我国与大国加强互动、推进双边关系的重要领域。

尤其是中美、中法气候变化合作成为一大亮点。今年以来,中国还与巴西、印度、欧盟等国发表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为推动巴黎协议谈判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四,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把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2014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CO2排放分别比2005年下降29﹒9%和33﹒8%,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1﹒2%。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节能、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大国,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贡献。十八届五中全会在制定“十三五”规划建议时,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将贯穿于未来发展之中。

中国将进一步做好包括应对气候变化在内的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作者单位:环保部宣教中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