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4马铃薯的脱毒与快繁技术
- 格式:doc
- 大小:252.50 KB
- 文档页数:4
马铃薯脱毒试管苗快繁技术马铃薯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但是也受到各种病毒的威胁,其中普通马铃薯Y 病毒和葡萄叶病毒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尤为严重。
因此,马铃薯脱毒试管苗快繁技术应运而生,成为解决马铃薯病毒问题的有效途径。
马铃薯脱毒技术主要应用于普通马铃薯Y病毒、葡萄叶病毒、马铃薯卷叶病毒和马铃薯花叶病毒等病毒的控制。
试管苗快繁技术是指将受病毒侵染的母株去除外在病毒污染,通过组织培养技术培养出无病毒的试管苗,再进行大规模繁殖。
该技术有以下优点:一、保证马铃薯品种的纯度和优质性马铃薯试管苗快繁技术可以去除试管苗体内外病毒,降低病毒对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保证马铃薯品种的纯度和优质性。
二、促进马铃薯种薯产业的发展和壮大马铃薯试管苗快繁技术可以大规模繁殖马铃薯健康种苗,提高种薯产量和品质,促进马铃薯种薯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三、降低耕地污染和农业用药量马铃薯试管苗快繁技术可以去除病毒,降低马铃薯的病害发生率,从而减少对土壤和水的污染,降低农业用药量,保护生态环境。
四、提高农民收益马铃薯试管苗快繁技术可以提高马铃薯产量和品质,增加农民的收益,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
一、选择底薯并进行消毒。
选用优质种薯作为材料,切割成小块,进行消毒处理,去除外在污染细菌。
二、组织培养获得试管苗。
采取组织培养技术,将马铃薯底薯比如去除病毒后得到的组织块,放在含有营养物质的试管中,在适宜的温度、光照和湿度下培养,最终获得无病毒的马铃薯试管苗。
三、快速繁殖无病毒试管苗。
将无病毒马铃薯试管苗通过快繁技术进行扩繁,获得大量无病毒的马铃薯试管苗,再进行与土壤直接接触的育苗培育。
四、田间移栽。
无病毒的马铃薯试管苗经过特殊处理后,移栽到田间进行培育,获得无病毒的马铃薯种质资源。
总之,马铃薯脱毒试管苗快繁技术是一项有效的马铃薯病毒控制技术,可以保证马铃薯种质资源的纯度和优质性,为马铃薯种薯产业的发展和壮大提供了有力支撑,也对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农民收益具有重要意义。
植物组织培养脱毒快繁技术在马铃薯育种中的应用摘要:脱除病毒是植物组织培养深入探讨研究中的一个技术难题。
本文简要介绍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综述植物脱除病毒的热处理、茎尖培养和抗病毒药剂三种方法的原理和技术方法,介绍了几种常用的病毒检测方法。
本文以马铃薯为例,重点介绍了利用热处理加茎尖组织培养法获得马铃薯脱毒苗的具体技术方法,脱毒率可达100%。
同时还对植物组织培养脱毒快繁技术的应用前景作了分析。
关键词:茎尖培养,脱毒快繁技术,病毒检测,应用前景.1.脱毒技术及其原理植物组织培养脱毒快繁是人工在无菌条件下利用植物体的一部分,在人工控制的营养和环境条件下繁殖植物,脱除病毒得到无毒苗株,继而在大田快速繁殖的技术。
脱毒及离体快繁,是目前植物组织培养应用最多、最广泛和是有效的一个方面。
现在植物的脱毒技术有多种,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有三种:热处理法、茎尖培养脱毒法、抗病毒药剂法,将不同的方法相结合起来应用效果更好。
1.1 热处理法1.1.1 概述热处理法是利用病毒和寄主植物对高温的忍耐性的差异,使植物的生长速度超过病毒的扩散速度,得到一小部分不含病毒的植物分生组织,然后进行无毒个体培育。
热处理可通过热水浸泡或湿热空气进行。
热水浸泡对休眠芽效果较好,湿热空气对活跃生长的茎尖效果较好,既能消除病毒又能使寄主植物有较高的存活机会。
热空气处理比较容易进行,把旺盛生长的植物移入到1个热疗室中,在35~40℃下处理一段时间即可,处理时间的长短,可由几分钟到数月不等[3] 。
热处理的方法有恒温处理和变温处理,处理的材料可以是植株,也可以是接穗。
1.12原理热处理脱毒是根据病毒与寄生细胞对高温的忍耐程度不同,选择适当的温度和处理时间,植物组织中的很多病毒被部分地或完全地钝化而可控制其的活动,但很少伤害甚至不伤害寄主组织,从而让植物细胞加快生长,使生长点附近不带病毒,从而达到脱毒的目的。
1.2 茎尖培养脱毒法1.2.1 概述茎尖培养脱毒就是采取茎尖分生组织离体培养的方法获取无病毒试管苗,其方法是在解剖镜下,用解剖刀进行迅速准确地茎尖剥离,因为茎尖分生组织基本不带病毒,利用植物茎尖分生组织进行离体培养,再结合病毒检测,就可以获得无病毒的植株。
马铃薯组织培养脱毒快繁植物组织培养(Plant tissue culture)是指在无菌的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组织(形成层、花药组织、胚乳、皮层等)、细胞(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以及原生质体,培养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给予适当的培养条件,使其长成完整的植株。
由于培养物是脱离植物母体,在玻璃瓶中进行培养,所以也叫做离体培养。
在有些情况下,再分化也可不经愈伤组织阶段,而直接发生于脱分化的细胞。
[1]植物组织培养脱毒快繁是人工在无菌条件下利用植物体的一部分,在人工控制的营养和环境条件下繁殖植物,脱除病毒得到无毒苗株,继而在大田快速繁殖的技术。
脱毒及离体快繁,这是目前植物组织培养应用最多、最广泛和是有效的一个方面。
主要是进行茎尖培养脱除病毒。
对于脱毒苗、新育成、新引进、稀缺良种、优良单株、濒危植物和基因工程植株等可通过离体快速繁殖,同时可不受地区和气候的影响,比传统的繁殖方法快数万倍。
植物组织培养已发展成为一门富有生命力的学科。
[2]植物组织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有很多方面,其中植物脱毒和离体快速繁殖是目前植物组织培养应用最多、最有效的一个领域。
通过植物生物技术改良作物是以后农业科学领域最重要的发展之一。
首先用茎尖脱毒获得无病毒植株成功的是法国人莫勒尔,他们用大丽花为原料,在1952 年试验产生了无病毒植株。
在1955 年以马铃薯为材料产生了无病毒植株。
农业生产中,许多农作物都带有病毒,无性繁殖方式植物如马铃薯、甘薯、大蒜等尤为严重,但是感病植株并非每个部位都带有病毒。
[3]一、国内外研究动态(一)研究背景栽培种的马铃薯(Solanurn tuberosurn)是双子叶种子植物, 属茄科(Solanceae)茄属(Solanum)的一年生草本植物,生产上绝大多数是利用块茎进行无性繁殖。
[4]马铃薯用块茎繁殖,植株长势逐年削弱、矮化,分枝变小,结薯变小,产量逐年下降,甚至绝产,这种现象叫做种性退化。
浅谈马铃薯脱毒快繁流程步奏及配方马铃薯:(Solanumtuberosum)为茄科茄属作物.是全球重要的粮菜兼用作物。
马铃薯具有生长期短、产量高、适应性强、营养丰富、耐储运的特点,因此深受生产和消费者的喜爱。
但在马铃薯生产中普遍存在种性退化的问题,而病毒侵染是马铃薯退化的根源。
由于马铃薯是无性繁殖作物,所以病毒侵染后会世代相传,危害逐年加重。
目前,世界上公认的解决马铃薯病毒危害,防止品种退化的有效途径是茎尖离体培养。
通过茎尖离体培养培育脱毒基础苗,再通过建立合理的良种繁育体系生产优良种薯是马铃薯高产、稳产、优质的可靠保证。
一脱毒种薯繁育工艺流程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二脱毒技术2.1 脱毒方法2.1.1 外植体选择及处理外植体的选择途径一般有3条:①在生长季节从田间挖取植株种植在无菌的盆土中,温室内栽培,取其新长成枝条的芽;②从田间切取枝条,插入营养液中生长,取新抽生枝条上的芽;③块茎在室内发芽,芽经热处理(38℃)2周后再取芽。
另外,定期给植株喷施内吸杀菌剂,如0.1%多菌灵和0.1%链霉素的混合液,可以有效提高灭菌效果。
经过上述处理之后,要比直接取自田间枝条污染少得多。
再加上茎尖分生组织又被彼此重叠的叶原基保护.只要仔细剥取,无须再进行消毒,就能得到无菌的外植体。
但为保险起见,在切取外植体之前,可以先进行简单的表面消毒,一般在5%次氯酸钠中处理8~10min即可。
虽然顶芽和腋芽都能作为外植体,但顶芽的茎尖生长要比腋芽的快,成活率也高,所以一般取顶芽作为外植体。
2.1.2 剥离茎尖和接种在超净台上的解剖镜(8~40倍)下进行茎尖剥离。
解剖时必须注意使茎尖暴露的时间越短越好.以免超净台的气流风干茎尖。
在材料下垫上一块湿润的无菌滤纸也可达到保持茎尖新鲜的目的。
在解剖镜下用解剖针将叶片和叶原基剥掉,直到露出圆亮的茎尖生长点。
将带有l~2个叶原基的茎尖切下.接种到培养基上。
要注意防止交叉污染,尤其是当芽未曾进行过表面灭菌时更要谨慎。
目录1 茎尖脱毒技术操作规程 (1)1.1 设备条件 (1)1.1.1 试剂配置室 (1)1.1.2 洗涤及灭菌室 (2)1.1.3 无菌室 (2)1.1.4 培养室 (2)1.2 材料的选择 (2)1.3 类病毒和病毒的检测 (2)1.3. 1 类病毒的检测 (2)1.3.2 病毒检测 (9)1.3.3 脱毒材料热处理 (13)1.4 培养基的制备 (13)1.4.1 培养基母液配制 (13)1.4.2 培养基配制 (15)1.5 外植体灭菌 (17)1.6 茎尖剥离前消毒 (17)1.7 茎尖剥离与接种 (17)1.8 培养 (17)1.9病毒检测筛选脱毒苗 (17)1.10 品种典型性鉴定 (18)2 脱毒苗快繁技术操作规程 (18)2.1 茎切段培养基繁殖 (19)2.1.1 扩繁前的准备工作 (19)2.1.2 茎切段和接种 (19)2.1.3 培养 (19)2.2 扦插苗扩繁 (21)2.2.1 培养基础苗 (21)2.2.2 基础苗移栽 (21)2.2.3 基础苗剪切 (21)2.2.4 基础苗切段后的管理 (22)2.2.5 扦插苗 (22)2.2.6 扦插苗管理 (23)马铃薯茎尖脱毒及脱毒苗快繁技术操作规程1 马铃薯茎尖脱毒技术操作规程马铃薯健康种薯的生产方法主要有利用茎尖脱毒快繁技术生产无病毒种薯、田间系选生产良种和实生种子生产无毒实生薯等,其中植物茎尖分生组织培养脱毒技术(即茎尖脱毒)在实际的农业生产中应用最为广泛并取得了巨大成功。
茎尖脱毒技术是根据病毒在植物体内分布不均和茎尖分生组织带毒少的原理,结合使用钝化病毒的热处理方法,通过剥离茎尖分生组织进行培养获得脱毒植株。
这一技术具有周期短、效率高、能与组织培养快速繁殖相结合等特点。
目前除一些类病毒外,绝大多数植株病毒都可以通过茎尖脱毒技术进行脱除。
经茎尖分生组织培养获得的植株经病毒检测并确认其不带病毒后可进一步利用,对仍带有病毒的株系进行淘汰或再脱毒。
马铃薯脱毒试管苗快繁技术马铃薯脱毒试管苗快繁技术是近年来在马铃薯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的一项先进技术,通过试管苗快速繁殖可以大幅提高马铃薯的繁殖效率和质量,有效地避免了病毒和病菌的传播,提高了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
本文将从马铃薯脱毒试管苗原理、技术流程、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马铃薯脱毒试管苗原理马铃薯脱毒试管苗技术是通过将健康的组织培养在无菌的培养基中,通过适宜的营养和生长条件,使其快速生长和分化为幼苗,然后继续培养和繁殖,最终获得大量无病害的苗种。
其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选择健康组织:选择健康的马铃薯组织,如叶片、茎芽等,进行无菌处理,去除表面的病菌和病毒。
2. 建立培养基:根据马铃薯生长的特点和营养需求,配置适宜的无菌培养基,提供充足的营养和生长因子。
3. 培养和繁殖:将经过无菌处理的马铃薯组织培养在无菌培养基中,控制适宜的温度、光照和湿度,促进组织的生长和分化为幼苗,然后进行继代培养和繁殖。
通过以上原理,可以有效地实现马铃薯的脱毒繁殖,得到大量无病害的试管苗,为马铃薯生产提供了可靠的种苗资源。
马铃薯脱毒试管苗技术的流程主要包括组织培养、无菌处理、培养基配置、培养和繁殖等步骤,下面将对其具体流程进行介绍。
2. 无菌处理:将经过消毒处理的组织放入无菌工作台中,进行进一步的无菌处理,包括盆栽、割取等操作,确保组织的无菌状态。
3. 培养基配置:按照配方将无菌培养基配置好,包括营养盐、植物生长激素、碳源等成分,确保提供足够的营养和生长因子。
马铃薯脱毒试管苗技术在马铃薯生产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繁殖效率:传统的马铃薯繁殖方式存在生长周期长、繁殖效率低的问题,而通过试管苗快速繁殖技术可以大大提高繁殖效率,节约时间和成本。
2. 避免病毒传播:马铃薯作为病毒携带者,传统繁殖方式易导致病毒的传播,而试管苗繁殖可以避免病毒的传播,有效保证马铃薯的健康和质量。
3. 提高产量和品质:无病害的试管苗具有较高的生长力和抗逆性,可以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为种植户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
67《农机市场》 2024年第2期马铃薯是泸水市片马镇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2023年,全镇马铃薯种植面积813.3亩,占全镇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435.59亩的18%,实现总产886700 kg,平均单产1090.3 kg/亩。
主要种植品种是中甸红、合作88。
为实现马铃薯高产稳产,增加马铃薯种植收益,近年来,片马镇积极推行马铃薯的脱毒与快繁技术,以促进当地马铃薯种植产业的良好可持续健康发展。
1. 马铃薯脱毒技术1.1 建立无菌体系1.1.1 材料选择与处理马铃薯外植体材料的来源可分为三种;一是将大田中处于生长季节的马铃薯植株移植至温室内,并将新生长出的嫩芽收集为外植体。
二是从大田中的马铃薯植株上切取一部分的茎段,扦插于营养液中培植一段时间后,将新生长出的嫩芽收集为外植体备用。
三是将马铃薯块茎放置在室内使其自然发芽,在收集嫩芽为外植体时先将室内温度提升至38℃处理15d后再进行。
马铃薯脱毒与快繁技术胡伍军云南省泸水市片马镇人民政府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云南 泸水 673207作者简介:胡伍军(1977—),男,汉族,云南泸水人,本科,高级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业技术推广。
在培养外植体时,可使用72%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农用链霉素1500倍液混合均匀喷施外植体,可起到杀菌效果。
当外植体植株上携带有病毒,可采取热处理或茎尖培养的方式进行消毒。
马铃薯外植体新芽多为2cm左右,收集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后,运用75%酒精对外植体表面灭菌处理30~60s。
随后使用0.1%升汞灭菌5~8min,最后使用无菌水冲洗3~10次,单次冲洗时间为5min,完成处理 [1]。
1.1.2 茎尖剥离与接种马铃薯外植体茎尖较小,将茎尖组织灭菌后,放置在10~40倍解剖镜下使用专用镊子剥离嫩叶组织,裸露出半圆形生长点。
保留1~2个马铃薯叶原基,并接种至空白培养基。
1.1.3 初代培养茎尖初代培养以液体培养基为主,配方为MS+IAA0.1mg/L+GA30.1mg/L,pH值为5.8。
马铃薯脱毒试管苗快繁技术马铃薯是一种重要的作物,全球范围内都有大量的种植。
由于土壤中存在的病毒和细菌的侵害,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往往受到一定的影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马铃薯脱毒试管苗快繁技术应运而生。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马铃薯脱毒试管苗快繁技术的原理、方法和应用前景。
一、原理马铃薯脱毒试管苗快繁技术是一种利用组织培养和生物技术手段快速产生无病毒的马铃薯试管苗的技术。
它的原理主要是通过选择健康无病毒的马铃薯组织,将其进行无菌培养,促进组织再生和植株生长,最终获得大量的无病毒马铃薯试管苗。
二、方法1. 选择健康的母株:首先需要选择健康的母株作为试管苗快繁的材料。
这些母株应该是没有明显的病害和病毒感染的,以保证脱毒后的试管苗是健康的。
2. 组织培养:将选取的健康组织(例如茎、叶或芽)进行消毒处理,然后进行无菌培养。
在无菌条件下,利用培养基和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组织再生和植株生长。
3. 病毒检测:在组织培养过程中,需要对脱毒后的试管苗进行病毒检测,确保其无病毒。
通常采用ELISA法和PCR法等技术进行检测。
4. 试管苗生根:经过病毒检测合格的试管苗,可以进行生根处理,促进其根系的形成和长成。
5. 扩繁:经过生根的试管苗可以进行扩繁,通过分株或离体再生等方法,迅速繁殖大量的无病毒试管苗。
三、应用前景马铃薯脱毒试管苗快繁技术在马铃薯种植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通过脱毒试管苗快繁技术,可以及时有效地消除马铃薯中的病毒和细菌,保证种子的健康。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还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对环境保护具有积极意义。
脱毒试管苗快繁技术可以加快马铃薯种苗的繁殖速度,满足市场需求。
传统的种苗繁殖需要时间较长,而脱毒试管苗快繁技术可以大大减少这一时间,提高种苗的产量和质量。
脱毒试管苗快繁技术还可以为育种工作提供良好的材料。
利用这一技术,可以快速繁殖无病毒的马铃薯试验材料,为马铃薯新品种的选育提供更多可能。
马铃薯脱毒试管苗快繁技术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新技术,它将对马铃薯生产和种植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马铃薯脱毒种薯繁殖技术马铃薯采用无性繁殖,生育期间容易被病毒侵染引起种性退化、产量下降,因此,开发和推广脱毒种薯快繁技术,从根本上抑制病毒病的发生和蔓延,是解决其种性退化、产量下降、品质变劣,留种困难的有效途径。
微型薯是利用茎尖脱毒生产的原原种,繁殖原种、一级种薯、是保证大田生产用种的主要方法。
一脱毒种薯繁殖技术1、建立繁殖基地:脱毒种薯繁殖基地应选择在土地平整、交通方便、具有排灌条件的高山区,蚜虫分布稀疏和不利于蚜虫迁飞降落区。
原种繁殖应建立在1300m高海拔冷凉地区,一级种薯繁殖基地在1200米以上海拔地区。
2、建立隔离保护区:原种基地周围建立隔离区,隔离区周围1000米内不种植茄科、十字花科、蔷薇科等作物,以防蚜虫传播。
3、催芽:微型薯一般单粒为5~10g,出苗较慢。
采用沙床催芽,沙床应选择背风向阳地方,将床底铲平后,每铺1层湿沙(湿沙以手握成团,松开后松散为宜)摆放一层微型薯,铺3~5层薯块,最后在沙子上面盖1层草苫。
苗床上起好竹拱,盖严薄膜,四周用土压好。
经8~10天,芽长达0.5厘米左右即可炼芽播种。
二脱毒种薯栽培技术1、选择地块,精细整地:繁殖种薯应选土壤肥沃,便于排灌的沙壤土。
冬前深翻保墒,播种时整地起垄,垄宽2尺,垄高6寸,每垄种2行。
2、施足底肥,集中深施:马铃薯应重施底肥,一般亩施农家肥3000公斤,尿素20公斤,二铵30公斤或薯类专用肥60公斤。
底肥一次施足,垄中线开沟集中条施为好。
3、适时播种,合理密植:种子繁殖田应适当增加密度,以多产小薯为主,一般播种密度为4000-5000株/亩,行距1.5~1.8尺,株距6~8寸。
微型薯适宜播种期为3月上中旬,一级种薯适宜播种期为2月下旬到3月上旬。
4、土壤处理,开沟点播:每亩用3%地虫一扫光颗粒剂2~3公斤,多菌灵3~4公斤/亩,拌细土30公斤进行土壤处理。
在整好地块上沿水平开沟摆放种薯,肥料施入种薯间,然后用细土覆盖2~3寸为宜。
主要经济植物组织培养技术5---马铃薯一、授课章节主要经济植物组织培养技术5---马铃薯。
二、学时安排2学时。
三、教学目标1.通过马铃薯组培脱毒技术的学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植物脱毒与快繁技术。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重点:马铃薯的培养程序。
难点:增殖与继代培养。
五、教具电化教学设备, 试管苗。
六、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
七、教学过程Ⅰ导入本次课主要介绍的是马铃薯的组织培养技术。
II新课五、马铃薯的脱毒与快繁技术(一)培养意义马铃薯为茄科茄属,一年生喜冷凉草本块茎植物,是世界第四大作物。
由于长期的块茎繁殖,使马铃薯的病毒危害特别严重,直接影响其产量和品质。
目前国内外脱毒种薯产量还远远不能满足种植脱毒马铃薯的要求,在国内脱毒薯的种植面积一般仅有当地马铃薯的10~50%,因此脱毒马铃薯的培育与繁育仍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
(二)脱毒技术1.获取外植体材料●直接从田间采下6~8cm的顶芽或腋芽,置实验室的营养液中生长,2~3周后除去顶芽,以促使腋芽生长,当腋芽长至1~2cm时,切取腋生枝作为外植体。
●可选择具有品种典型性状的薯块,在室内播于土箱、沙箱中进行无菌发芽,叶未充分展开时就可剪取粗壮顶芽为外植体。
2.外植体消毒灭菌与接种剪取1~2cm长的芽,剥去易除叶片,在自来水下冲洗1h左右,于超净工作台上进行消毒灭菌。
先用75%酒精迅速浸润组织,再用2%次氯酸钠溶液浸泡5~10min,然后用无菌水冲洗2~3次。
把消毒好的芽放在解剖镜下进行仔细剥离,剥去幼叶和叶原基,露出圆滑的半球形生长点,用解剖刀仔细切取带有1~2个叶原基的茎尖(0.2~0.3mm),迅速接种到培养基上。
3.初代培养茎尖在MS+BA0.5mg/L+NAA0.1mg/L+2%糖(pH5.8)的培养基、温度21~25℃、光强2000~3000 Lx、光照时间12h/d的条件下,接种后2~3周形成愈伤组织,4~5周出现绿色芽点,3~6月长成2~3cm小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