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全方法论

安全方法论

安全方法论
安全方法论

安全方法论

安全模型设计主要根据国家公安部关于信息系统安全保护和风险评估国家标准提出恰当的安全策略和原则,以确保信息的安全,同时兼顾信息的完整性和可用性,多层保护,最小授权,综合防护。主要设计原则包括:

统一规划原则:安全建设需要与某机场的总体规划保持一致,统一规划。同时,进行统一的、整体性的设计;

主动防御保护原则:某机场网络安全是相对较为复杂的网络,其内部客观上存在着不同的安全域,在设计整个安全系统时,应采用多级纵深防御保护原则,采用多种安全手段、多方面、多角度来实现网络的安全建设;

可扩展性和维护性原则:为适应将来的发展,系统应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部署便利、使用简便、维护方便,并可以实现服务和应用的灵活扩展;

标准化原则:设计应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行业标准、国家相关部门的强制标准等,保证系统质量,提供完整、准确、详细的设计文档;

实用性原则:系统要力求最大限度的满足实际环境的需要,充分考虑网上应用业务的特殊性,把满足用户需求作为设计的第一要素;

可靠性原则:安全子系统的实施不能影响原有网络的正常运行与性能,同时所有安全子系统的数据传输和自身系统也应当是安全可靠的。

3.1.1安全化方法

降低事故发生概率的最根本的措施是:设法使系统达到本质安全化,最根本的措施是:设法使系统达到本质安全化,使系统中的人物、环境和管理安全化。使系统中的人物、环境和管理安全化。可采取以下综合措施以达到系统的本质安全化。下综合措施以达到系统的本质安全化。

1.提高设备的可靠性.提高设备的可靠性的基础是控制事故发生的概率, 提高设备的可靠性的基础是控制事故发生的概率可采取的方法是:1)高元件的可靠性。选用结构性能好、①选用结构性能好、可靠性高的元器件严格检修、合理使用、②严格检修、合理使用、定期更换元器件。

2)加备用系统。设备A发生故障的概率为发生故障的概率为0.05,则用两套设备则用两套A设备例:设备发生故障的概率为则用两套分别作为主

用和备用,那么两套设备同时发生故障分别作为主用和备用那么两套设备同时发生故障的概率为: 的概率为0.05x0.05=0.0025 大大提高了可靠性. 大大提高了可靠性. 对于某些关键性的重要设备应做到瞬时、对于某些关键性的重要设备应做到瞬时、自动切例如:通信设备的电源换.例如通信设备的电源、传输设备、中心处理器例如通信设备的电源、传输设备、等均采用无损伤自动切换. 等均采用无损伤自动切换

3)对于恶劣环境下运行的设备采取安全保护措施

4)加强预防性维修。

2.选用可靠的工艺技术,降低危险因素.选用可靠的工艺技术降低危险因素的感度。

3.提高系统抗灾能力.抗灾能力定义:当系统受到自然灾害和抗灾能力定义当系统受到自然灾害和外界事物的干扰时,自动抵抗而不发生外界事物

的干扰时自动抵抗而不发生事故的能力或指系统中出现某危险事件时,系统

自动将事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系统自动将事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能力。能力。

4.减少人为失误.加强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安全技能,安全态度等方面的教育加强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安全态度等方面的教育和训练以人为中心,改

善工作环境以人为中心改善工作环境提高机械化程度改善人机接口的安全状态5.加强监督及检查.建立健全各种机制、制度,加强安全检查工作加强安全检查工作. 建立健全各种机制、制度加强安全检查工作。

3.1.2高技术安全管理方法

高技术系统安全管理方法主要有

1、高技术事故的原因:由机器的错误因素和人的、高技术事故的原因:错误因素两方面造成。错误因素两方面造成。

2、高技术系统安全管理方法的指导思想:坚持安、高技术系统安全管理方法的指导思想:全确认系统思想。全确认系统思想。

3、安全确认型的基本思想:安全确认型的基本思想:以确定论的安全为前提,要求系统在构造上具备不以确定论的安全为前提,排斥设备和人员的错误,要认可这些错误,排斥设备和人员的错误,要认可这些错误,即使发生了这些错误,系统的工作可能受影响,生了这些错误,系统的工作可能受影响,但不

会危及人身的安全。及人身的安全。

4.安全确认型与危险检出型的区别:安全确认型与危险检出型的区别:安全确认型仅在危险被检出时认为危险,安全确认型仅在危险被检出时认为危险,除已发现的危险外,认为安全,允许作业。的危险外,认为安全,允许作业。

科研方法论全

科研方法论 第一章导论 1、19世纪下半叶,日本明治维新时代启蒙思想家福泽瑜吉首次把Science译为“科学”。 2、12世纪初,宇宙论者威廉提出了“科学是知识”的思想,认为科学是以物质为基础的知识的一部分,从而与神学区分开来。 3、《不列颠百科全书》对“science”的解释是“任何涉及真实世界和它的现象的知识系统,这一知识系统需要无偏见的观察和系统化的实验。 4、科学活动不是人和对象“两体”,而是科学共同体、科学范式和特定的客观对象三体活动,是一项在范式的指导下从事解决疑难的活动。 5、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提出了科学的三条划界标准:第一,方法论认识;第二,令人信服的确定性;第三,普遍有效性。 6、科学分为以自然现象为对象的自然科学和以社会现象为对象的社会科学。现代科学还包括以人类思维存在为对象的思维科学。 7、哲学与科学的联系在于:科学史全部真正哲学的条件,任何从事哲学思维活动的人都必须熟悉科学的方法。 8、科学按照研究对象不同可以分为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9、哲学是人们对世界总体的规律性认识,是人们对整个自然、社会和思维认识体系,是对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概括与总结基础上形成的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10、自然科学包括了许多领域的研究,它是研究无机自然界和包括人的生物属性在内的有机自然界的各门科学的总称,由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三部分组成。 11、社会科学研究是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类社会的种种现象的各学科总体或其中任一学科。社会科学是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统称。

12、我国教育部讲科学研究定义为:科学研究是指为了增进知识包括关于人类文化和社会的知识以及利用这些知识去发明新的技术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工作。 13、科学研究的基本特点就表现为创新性和继承性。 14、从研究过程看,科学研究的类型可分为: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研究。 15、基础科学研究是指认识自然现象、揭示自然规律,获取新知识、新原理、新方法的研究活动。 16、应用研究是指为获得新知识而进行的创造性研究。 17、从研究性质看,科学研究可分为探索性研究和发展性研究。 18、探索性研究是指对所研究的现象或问题进行初步了解,获得初步印象和感性认识,为今后的深入研究提供基础和方向。 19、从研究方法看,科学研究可分为实验研究、调查研究和观察研究。 20、实验研究是研究者运用科学实验的原理和方法,是一种受控的研究方法。 21、调查研究是科学研究中的一种常用方法,在描述性、解释性和探索性的研究中都可以运用调查研究的方法。 22、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主要包括:确立科研选题,设计研究方案,获得研究数据与资料,对研究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研究结论,撰写研究论文或研究报告、申请专利、应用推广研究成果等。 23、确立科研选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也是首要环节。 24、设计研究方案主要包括:科学实践的具体研究内容、技术路线、研究方法等,科学地设计研究方案是科研选题实现的关键保障。 25、科学方法论是关于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的理论,探索方法的一般结构,阐述它们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以及科学研究中各种方法的相互关系问题。

网络安全体系方法论

网络安全体系方法论 这一年来,网络安全行业兴奋异常。各种会议、攻防大赛、黑客秀,马不停蹄。随着物联网大潮的到来,在这个到处都是安全漏洞的世界,似乎黑客才是安全行业的主宰。然而,我们看到的永远都是自己的世界,正如医生看到的都是病人,警察看到的都是罪犯,唯有跳出自己的角色去看待世界,世界才还原给你它真实的面貌。网络安全从来都不只是漏洞,安全必须要融合企业的业务运营和管理,安全必须要进行体系化的建设。网络安全,任重而道远。 安全牛整合多位资深安全顾问的一线咨询经验,首次公开发布《网络安全体系方法论》,旨在给企业或机构提供一个最佳实践的参考,以帮助企业真正提升对网络安全工作的认识,并在安全建设和运营中不断成长。 本架构方法论参考了NIST Cybersecurity Framework,SABSA,ISO27000,Gartner 等报告资料,并与等级保护的相关要求相结合。 一、企业网络安全体系设计总体思路 网络安全体系架构是面向企业未来网络安全建设与发展而设计。

点击可看大图 企业网络安全体系设计总体思路:针对企业防护对象框架,通过企业组织体系、管理体系、技术体系的建设,逐步建立企业风险识别能力、安全防御能力、安全检测能力、安全响应能力与安全恢复能力,最终实现风险可见化,防御主动化,运行自动化的安全目标,保障企业业务的安全。 二、网络安全体系的驱动力 任何企业的网络安全体系建设,必须与企业的总体战略保持一致。在制定具体网络安全体系规划时,需要考虑如下内容: 1. 业务发展规划 网络安全体系设计需要与企业业务的发展保持一致,要充分了解企业未来3-5 年的业务规划,并根据业务特点,分析未来业务的安全需求。 2. 信息技术规划 网络安全体系是企业的信息技术体系的一部分,需要根据企业总体的信息技术规划来设计安全体系 3. 网络安全风险 网络安全风险评估是安全体系设计和建设的基础,企业需要充分了解自身业务和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

科学方法论

1.1.1科学方法论 科学”概念的基本内涵 科学是一种基于理性的知识体系,其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科学是客观的知识。也就是说科学所研究的对象,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在内的一切事物都是有客观实在性的,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科学研究必须从这些客观现实出发,科学知识就是对客观世界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一种正确认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反映,是具有客观性的一种认识形态。 (2)科学是理论化的知识。科学应该是认识的概括、抽象,因而是一种理论化的知识形态。 (3)科学是一种不断发展的知识形态。正如罗素所说的,“科学总是一支未完成的交响曲”。由于人们总是受到特定的历史条件和认识水平限制,作为人类认识结晶的科学只能逐渐逼近真理,近似地反映客观实在。 “科学方法论”的界定 在“科学方法论”的语言结构中,“科学”只是个限定词,是对主词“方法论”的内涵和外延的规范。因此可以将“科学方法论”理解为: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进行证实和证伪的一般认识原则或理论学问。一般而言,科学认识又包括两个层次,即经验认识层次和理论认识层次。所谓经验认识层次是指对事实的积累以及概括、综合、分析,从而获得适用于实际目的的经验规律的阶段。所谓理论认识层次是实现知识的系统化并形成具体领域理论体系的阶段。 科学方法论的发展历程 根据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特点,可以将其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 (1)自然哲学时期。16世纪以前,以直接观察,直觉猜测和形式逻辑推理为主要方法阶段。也可以称之为直觉观察时期。该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得谟克里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伊璧鸩鲁等等。这一时期的科学方法基本属于经验方法范畴。 (2)分析方法为主阶段。16~19世纪,各门学科开始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并各自形成独立的学科和自己的研究方法。1620年,弗朗西斯·培根的《新工具》一书问世,给当时的科学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他在书中着重探讨了经验归纳法。与此同时,笛卡尔在《谈方法》一书中,从唯理性的演绎论出发,强调理性的推理和分析。 从而奠定了当时以分析为总体特征的科学方法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还有伽利略、牛顿、休谟等。 (3)辩证方法为主时期。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中叶,由于细胞学、能量守恒与转化论和进化论的出现,自然科学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关注过程以及各种过程的整体性联系的科学,这一时期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方法开始采取辩证方法,在研究中将对象的各个部分、要素结合起来,动态地考察对象整体的性质和功能,这一方法进一步得到了微观物理学、量子力学、相对论以及天体演化学等现代前沿科学成果的证

张景林版安全系统工程总结

有关法系统:系统工程的研究对象是系统,系统就是由互相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有自然系统与人造系统、封闭系统与开放系统、静态系统与动态系统、实体系统与概念系统、宏观系统与微观系统、软件系统与硬件系统之分。系统具有如下特性: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有序性、环境适应性 安全系统工程:是以安全学和系统科学为理论基础,以安全工程、系统工程、可靠性工程等为手段,对系统风险进行分析、评价、控制,以期实现系统及过程安全目标的科学技术。 可靠性:指系统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 可靠度:是衡量系统可靠性的标准,它是指系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概率。 不可靠度:指系统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完成规定功能的概率 可靠性工程就是研究系统可靠性的工程技术。要解决的是如何提高系统可靠度,使系统在其寿命周期内正常运行,圆满完成其规定功能的问题。 安全系统及其特点:系统性、开放性、确定与非确定性、安全系统是有序与无序的统一体、突变和畸变性。 安全系统工程的研究对象:人子系统、机械子系统、环境子系统。 安全系统工程的研究内容:系统安全分析、系统安全评价、安全决策与事故控制。 安全系统工程的方法论:从系统整体出发的研究方法、本质安全法、人机匹配法、安全经济方法系统安全管理方法。 安全工程的应用特点:系统性、预测性、层序性、择优性、技术与管理的融合性。 第二章 12、系统安全分析的内容:(1)对可能出现的初始的、诱发的及直接引起事故的各种危险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调查分析。(2)对与系统有关的环境条件、设备、人员及其他有关因素进行调查分析。(3)对能够利用适当的设备。规程、工艺或者材料控制或根除某种特殊危险因素的措施进行分析。(4)对可能出现的危险因素的控制措施及实施这些措施的最好方法进行调查分析。(5)对不可能根除的危险因素失去或减少控制可能出现的后果进行调查分析。(6)对危险因素一旦失去控制,为防止伤害和损害的安全防范措施进行调查分析。 13、系统安全分析方法:安全检查表、预先危险性分析、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危险性和可操作性研究、事故树分析、事件树分析、因果分析。 14、进行系统安全分析时应考虑的几个问题:分析的目的、资料的影响、系统的特点、系统的危险性。 15、安全检查:运用常规、例行的安全管理工作及时发现不安全状态及不安全行为的有效途径,也是消除事故隐患、防止伤亡事故发生的重要手段。 16、安全检查的性质:普遍性、专业性和季节性检查。 17、安全检查的内容:查思想、查管理、查隐患、查事故处理。 18、安全检查表的类型:审查设计的安全检查表(三同时)、厂级的安全检查表、车间的安全检查表、工段及岗位的安全检查表、专业性安全检查表。 19、安全检查表的特点:(1)通过预先对检查对象进行详细调查研究和全面分析,所制定出来的安全检查表比较系统、完整,能包括控制事故发生的各种因素,可避免检查过程中的走过程中的走过场和盲目性,从而提高安全检查工作的效果和质量。(2)安全检查表是根据规、安全规程和标准制定的,因此检查目的明确,内容具体,易于实现安全要求。(3)对所拟定的检查项目进行逐渐检查的过程,也是对系统危险因素辨识、评价和制定出措施的过程,既能准确地查出隐患,又能得出确切的结论,从而保证了有关法规的全面落实。(4)检查表是与有关责任人紧密相联系的,所以已于推行安全生产责任制,检查后能做到事故清、责任明、整改措施落实快。(5)安全检查表是通过问答的形式进行检查的过程,所以使用起来简单易行,易于安全管理人员和广大职工掌握和接受,可经常自我检查。总之,安全检查表不仅可以用于系统安全设计的审查,也可以用于安全生产工艺过程中的危险因素辨识、评价和控制,以及用于行业标准作业和安全教育等方面,是一项进行科学管理、简单易行的基本方法,具有实际意义和广泛的应用前景。20、预先危险性分析主要用于新系统设计、已有系统改造之前的方案设计、选址阶段,在人们还没有掌握该系统详细资料的时候,用来分析、辨识可能出现或已经存在的危险因素,并尽可能在付诸实施之前找出预防、改正、补救措施,消除或控制危险因素。 21、预先危险性分析的特点在于在系统开发的初期就可以识 别、控制危险因素,用最小的代价消除或减少系统中的危险因 素,从而为制定整个系统寿命期间的安全操作规程提出依据 22、预先危险性分析程序:准备、审查和结果汇总。 23、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FMEA是对系统各组成部件。元件进行分析的重要方法。 24、故障发生:系统、子系统或元件在运行过程中,由于性能低劣而不能完成规定的功能时,则称为故障发生。 25、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通常包括以下四方面(1)掌握和了解对象系统(2)对系统元件的故障类型和产生原因进行分析(3)故障类型对系统很元件的影响(4)汇总结果和提出改正措施 26、故障类型的影响可以从下面三种情况来分析(1)元素故障类型对相邻元素的影响,该元素可能是其他元素故障的原因(2)元素故障类型对整个系统的影响,该元素可能是导致重大故障或事故的原因。(3)元素故障类型对子系统及周围环境的影响。 27、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程序:掌握和了解对象系统、对系统元素的故障类型进行分析、故障类型的影响、列出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表。 28、故障类型的影响是指系统正常运行的状态下,详细的分析一个元素各种故障类型对系统的影响。 29、故障类型的确认可以从以下方面确定:(1)若分析对象是已有元素,则可根据以往运行经验或实验情况确定元素的故障类型(2)若分析对象是设计中的新元素,则可以参考其他类似元素的故障类型,或者对元素进行可靠性分析来确定元素的故障类型。 30、对故障类型的影响分析之前,确定对象系统的边界条件包括以下几方面(1)了解作为分析对象的系统、装置或设备(2)确定分析系统的物理边界,划清对象系统、装置、设备与子系统、设备的界限,圈定所属的元素(3)确定系统的边界,应明确两方面的问题①分析时不考虑的故障类型、运行结果、原因或防护装置等②最初的运行条件或元素状态等。(4)收集元素最新资料,包括其功能、与其他元素之间的功能之间的功能关系等 31 故障类型的影响、危险度分析包括如下方面①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②危险度分析 32、危险度分析的目的在于评价每种故障类型的危险程度。通常采用概率—严重度来评价故障类型的危险度。概率是指故障类型发生的概率,严重度是指故障后果的严重程度。 33、危险性与可操作性研究:它应用系统的审查方法来审查新设计或已有工厂的生产工艺和工程总图,以评价因装置、设备的个别部分的误操作或机械故障引起的潜在危险,并评价其对整个工厂的影响。 33、危险性与可操作性研究步骤(1)、研究准备①研究目的、对象和范围②建立研究小组③资料收集④确定研究计划(2)进行审查 33、危险性和可操作性研究常用术语如下 (1)意图:工艺某一部分完成的功能,一般情况下用流程图表示(2)偏离:与设计意图的情况不一致,在分析中运用引导词系统的审查工艺参数来发现偏离(3)原因:产生偏离的原因,通常是物的故障。人的失误、意外的工艺参数或外界破

社会科学方法论

浅谈社会科学方法论 一、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现状和意义 从学科性质角度出发,社会科学是指以人类在社会中的行为及由此行为产生的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以探讨社会现象的本质与规律为主要任务,因而具有追求统一性、一致性、简单性、必然性等特征。社会科学包括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经济地理学、教育学等。而方法论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用世界观去指导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是方法论。因此社会科学方法论就是人们从一定的社会科学学科角度出发,对社会现象或事物所做的系统分析或解释的科学的方法体系。 方法论在知识体系中的作用, 就好像自我意识对人、对于人格的作用、对于一个独立的行为主体一样。就特定的知识和学科来说, 如果没有成熟而系统的方法论作为预设和前提, 就表明这一学科和这一类知识对于自己的逻辑依据和研究程序、自己的视野和边界以及自身的社会功能和社会作为, 尚缺乏系统而清晰的认识。社会科学今天这种状况无疑会妨碍人们对于社会科学的身份及其社会功能作出合理的评价和认同, 不利于社会科学知识的普及、宣传和教育, 也不利于社会科学的组织和管理, 当然, 首先会影响社会科学的研究本身, 影响社会科学学术体制的建立和健全。因此, 重视关于社会科学的综合性研究, 尤其是方法论研究, 重视这方面的学科建设, 是我国学术和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如何认识和把握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规律,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方法论问题。这个问题, 远没有引起学术界足够的重视。至少可以说, 远不如自然科学史、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社会学或科学知识社会学那样引起广泛的重视。 二、社会科学方法论在中国的发展难题

安全系统工程在线作业答案

第一阶段在线作业单项选择题第1题安全是 A、没有危险的状态 B、没有事故的状态 C、达到可接受的伤亡和损失的状态 D、舒适的状态 第2题安全系统的认识论产生于() A、20世纪初 B、20世纪50年代后 C、20世纪末 D、21世纪初 第3题生产事故的特性不包括那一项 A、因果性 B、随机性 C、潜伏性

D、可预防性 E、严重性 第4题海因里希的因果连锁论所建立的多米诺骨牌模型中最后一块骨牌所代表 的是 A、人的不安全行为 B、物的不安全状态 C、伤害 D、事故 第5题在系统安全分析中,FMECA指的是 A、事故树法 B、故障类型及影响分析法 C、原因—后果分析法 D、故障类型、影响及致命度分析法 第6题海因里希对5000多起伤害事故案例进行了详细调查研究后得出海因里希法则,事故后果为严重伤害、轻微伤害和无伤害的事故件数之比为 A、1:29:300

B、1:10:300 C、1:10:100 D、1:100:500 第7题安全系统工程的研究对象 A、人子系统 B、机器子系统 C、环境子系统 D、人—机—环 第8题下列属于安全系统工程研究内容的是() A、地质灾害 B、社会治安 C、安全评价 D、疾病防治 第9题 ()是系统安全的主要观点 A、安全是绝对的 B、安全只是系统运行阶段的要考虑的工作

C、在系统的各个阶段都要进行危险源辨识、评价和 控制 D、事故是系统的危险源 第10题事故和隐患是 A、完全相同的 B、后者是前者的可能性 C、后者是前者的必然条件 D、前者是后者的必然条件 第11题安全检查表方法不可以用于 A、方案设计 B、开发研制 C、生产样机 D、日常运行 第12题危险性与可操作研究可用于 A、方案设计

系统科学方法论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系统科学方法论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3-01-24T15:31:22.827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27期供稿作者:冉隆友梁節向福辉付成文[导读] 目前外科手术在专业化、精细化、规范化方面取得极大进步。——管理思想比手术技巧更重要 冉隆友梁節向福辉付成文(重庆丰都县中医院重庆408200) 一、系统科学方法的概念 指用系统论科学的理论及观点,把研究的对象放在系统形式中,从整体和全局出发,以系统与要素,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对研究对象进行考察分析和研究,达到最优化处理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系统思维,简单来说就是对事情的全面思考,不只就事论事,是用整体观和全局观去考虑,以求优化的过程,达到最好效果的思维方式。 二、目前手术中,停工待料现状 目前外科手术在专业化、精细化、规范化方面取得极大进步。但因器械不熟、配合不协调,设备不全等原因,在术中常发生“停工待料”现象,据统计2~3小时的手术“停工待料”时间可达20分钟之多。导致不良结果,麻醉时间延长、出血增多、伤口暴露时间延长、感染机会增多、术者焦虑不利于团队战斗等,浪费卫生资源,对患者利益侵害。 造成原因:手术者对手术这项系统工程各要素未进行整体、全面的系统管理优化而作出统筹安排。 三、系统科学方法论在手术实践的应用 1.手术过程是一项典型系统工程 手术就是由人、材、物(设备)等很多要素构成一个系统工程。手术就是将以上各要素,应用系统科学方法论指导,进行优化,达到手术快速精确、安全、标准的开展。 2.控制论指导手术 实践永远是第一位,手术者通过不断实践,考察手术系统中的每一要素(人、材、物),在不断的外科手术实践中控制协调利用每一要素,使之达到最佳优化状态。 3.善待手术中的每一人员 主刀是系统的决策者,第一执行者,有责任调动团队中的每一位助手,不可责备,让每一个人员都能尽其责、演好其角色,配合更默契。主刀者有责任对手术参与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 4.优化问题,在系统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 系统整体最优,不一定各要素都要最优,要素最优并不能保证系统整体最优(都是教授就一定行吗?),协调优化各个要素,系统科学方法论的核心是达到系统最优,从而达到系统工程的高效完成。 5.系统要素手术团队的队员,对手术器械、工具、步骤、细节均要熟悉,分工各司其责,同时要相互配合,术前常需演练。 6.有系统团队灵魂 系统工程的顺利完成,需要有系统灵魂,主刀者就是灵魂、是领导者、又是第一执行者,没有灵魂就是一盘散沙,就没有战斗力。 7.手术方法的选择也需要系统科学方法论指导 全局观、整体观思考,手术指征、手术禁忌症明确与否,全身情况耐受程度,麻醉方式对患者全身影响情况,骨折类型,医疗设备情况,患者家庭经济承担情况,家属文化程度(期望值、疾病认知度),手术者对手术入路的熟悉程度,手术方式的掌握情况等,要求全面整体去研究各个要素,最终决策一种手术方式,以求达到好的效果。 8.系统科学方法论指导危重病人的抢救 抢救病人是一门系统工程,涉及的要素有人员、科室、设施设备、物资等,组织者统一协调指挥。协调调动抢救人员、安排相关专业人员落实抢救措施、家属沟通谈话、医嘱的执行,医疗文书的完善、抢救无效尸体的处理领导的汇报等。抢救是一门系统工程,从整体观、全局观去操作,协调优化系统中的各个要素,整合资源,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纠纷,防止事故发生。 四、术前采用系统科学方法论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场战争的胜负,2/3取决于战争前的决策,1/3的取决于战争中的应变,谋定而后动,决胜于千里之外,不可盲目出招,外科手术何等相似。术前决策正确,手中应变得当,均取决于术者的专业技能、素质(业务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学习创新能力等)、修养(责任心、名利的追求等)、价值观(追求完美、适合等)等综合能力,这些都需要我们不断去修炼,望各位同行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多训练,采用系统科学方法论去思考处理解决具体问题,并取得一定的成效。

最新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远程教育学院《安全系统工程》第一阶段在线作业.pdf

第一阶段在线作业 单选题 (共20道题) 收起 1.( 2.5分)安全是 A、没有危险的状态 B、没有事故的状态 C、达到可接受的伤亡和损失的状态 D、舒适的状态 我的答案: C 此题得分: 2.5分 2.(2.5分)安全系统的认识论产生于() A、20世纪初 B、20世纪50年代后 C、20世纪末 D、21世纪初 我的答案: B 此题得分: 2.5分 3.(2.5分)生产事故的特性不包括那一项 A、因果性 B、随机性 C、潜伏性 D、可预防性 E、严重性 我的答案: E 此题得分: 2.5分 4.(2.5分)海因里希的因果连锁论所建立的多米诺骨牌模型中最后一块骨牌所代表的是 A、人的不安全行为

B、物的不安全状态 C、伤害 D、事故 我的答案: C 此题得分: 2.5分 5.(2.5分)在系统安全分析中,FMECA指的是 A、事故树法 B、故障类型及影响分析法 C、原因—后果分析法 D、故障类型、影响及致命度分析法 我的答案: D 此题得分: 2.5分 6.(2.5分)海因里希对5000多起伤害事故案例进行了详细调查研究后得出海因里希法则,事故后果为严重伤害、轻微伤害和无伤害的事故件数之比为 A、1:29:300 B、1:10:300 C、1:10:100 D、1:100:500 我的答案: A 此题得分: 2.5分 7.(2.5分)安全系统工程的研究对象 A、人子系统 B、机器子系统 C、环境子系统 D、人—机—环 我的答案: D 此题得分: 2.5分 8.(2.5分)下列属于安全系统工程研究内容的是()

A、地质灾害 B、社会治安 C、安全评价 D、疾病防治 我的答案: C 此题得分: 2.5分 9.(2.5分)()是系统安全的主要观点 A、安全是绝对的 B、安全只是系统运行阶段的要考虑的工作 C、在系统的各个阶段都要进行危险源辨识、评价和控制 D、事故是系统的危险源 我的答案: C 此题得分: 2.5分 10.(2.5分)事故和隐患是 A、完全相同的 B、后者是前者的可能性 C、后者是前者的必然条件 D、前者是后者的必然条件 我的答案: B 此题得分: 2.5分 11.(2.5分)安全检查表方法不可以用于 A、方案设计 B、开发研制 C、生产样机 D、日常运行 我的答案: B 此题得分: 2.5分 12.(2.5分)危险性与可操作研究可用于

安全系统工程 (3)

安全系统工程 一.简介 安全系统工程(System safety),是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以安全学和系统科学为理论基础,结合工程学原理及有关专业知识来研究生产安全管理和工程的新学科,是系统工程学的一个分支。其研究内容主要有危险的识别、分析与事故预测;消除、控制导致事故的危险;分析构成安全系统各单元间的关系和相互影响,协调各单元之间的关系,取得系统安全的最佳设计等。目的是使生产条件安全化,使事故减少到可接受的水平。 二.理论 安全系统工程是一门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横断科学,在定义安全系统工程之前需要弄清相关学科的有关概念。(系统工程、安全工程、可靠性工程) (一).系统工程 系统工程的研究对象是系统。系统就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有自然系统与人造系统、封闭系统与开放系统、静态系统与动态系统、实体系统与概念系统、宏观系统与微观系统、软件系统与硬件系统之分。不管系统如何划分,凡是能称其为系统的,都具有如下特性: (l) 整体性。系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区别的要素 ( 元件或子系统 ) 组成的整体。构成系统的各要素虽然具有不同的性能,但它们通过综合、统一( 而不是简单拼凑 ) 形成的整体就具备了新的特定功能,就是说,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才能发挥其应有功能。所以,系统的观点是一种整体的观点,一种综合的思想方法。 (2) 相关性。构成系统的各要素之间、要素与子系统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都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特殊关系,通过这些关系,使系统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发挥其特定功能。 (3)目的性。任何系统都是为完成某种任务或实现某种目的而发挥其特定功能的。要达到系统的既定目的,就必须赋予系统规定的功能,这就需要在系统的整个生命周期,即系统的规划、设计、试验、制造和使用等阶段,对系统采取最优规划、最优设计、最优控制、最优管理等优化措施。 (4) 有序性。系统有序性主要表现在系统空间结构的层次性和系统发展的时间顺序性。系统可分成若干子系统和更小的子系统,而该系统又是其所属系统的子系统。这种系统的分割形式

科学方法论复习与思考题

第一讲(导论,参考第42页) 1.人类认识社会的主要方式有哪些?其内涵和特征是怎样的? 人类认识社会的五种方式: ——神话传说 神话传说的内涵:是原始社会人们认识社会的基本形式,是远古人们认识自然、社会和自身的精神产品,是人类对社会认识的初级阶段。那时的人类从自然界分化出来不久,认识能力很低,主要是借助于原始思维对社会进行认知,其认识成果通过集体表象得以表达,以“讲故事”等方式流传。 神话传说的特点: 第一,人类运用原始思维方式对社会进行认识,初步具备了在观念中把自己与对象区别开来并把自己与人的类存在联系起来的能力,进而在观念中创造出理想世界和理想人物,具有极度的夸张性、再造性和超现实性。 第二,神话传说常常通过“集体表象”得以表达。 (集体表象:是在原始集体中为全体成员所共有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认识倾向或解释方式。这种方式世代相传,先于个人而存在,对每一个成员的认识活动发生深刻影响,并引导原始居民以一种神秘的眼光感知、思考世界,从而引起该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对有关客体产生尊重、恐惧、崇拜等情感。) 第三,神话传说常常以“讲故事”的方式流传。 神话传说的局限性:

很难传播那些广泛性、复杂性和精确性的知识。特别是由于个体表达能力限制,传播过程中容易出现失真,以讹传讹。 ——以史为鉴 以史为鉴内涵:就是人类以自身的历史发展和历史经验作为认识社会和自我的参照系;其目的是为了理解现实、调节行为、创造未来。这种方法是人们认识社会和自我认识的第一种自觉形式。 以史为鉴的特点: 第一,人类在自身的历史活动及其结果中找到了反观自我和现实的镜子,意味着人类已经不仅能够把“主我”与“客我”区别开来,而且把“现实中的我”与“历史上的我”既区别开来,又联系起来。 第二,表明了人们对自己活动结果的关注:现实的结果都是历史活动造成的,不仅物质生产如此,社会的政治、思想、文化生活也如此。正是源于对历史发展过程中诸多“结果”的把握,人们逐步形成了稳定的“历史意识”。 以史为鉴的缺点: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出某种命定论的色彩或英雄史观、循环史观的特征。 ——理性求知 理性求知内涵:即以人类理性为根据和尺度,去理解和评价社会历史与现实,并进一步在观念中构建和创造社会的未来。这是发生在文艺复兴和思想启蒙运动过程中的,与中世纪神学和经典诠释相对立的资产阶级的思想武器。 理性求知的特点:

安全系统工程学的方法论研究_阳富强

第19卷第8期2009年8月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h i na Sa fety Sc i ence Journa l V o l.19N o.8 A ug.2009安全系统工程学的方法论研究* 阳富强吴超教授覃妤月 (中南大学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国家金属矿安全科学技术研究中心,长沙410083) 学科分类与代码:620.2010中图分类号:X913.4文献标识码:A 资助项目:教育部第二类特色专业资助项目(T S2318); 中南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创新基金资助(1960-71131100023)。 =摘要>对安全系统工程学的定义及研究内容进行综述;基于系统工程方法论的研究现状,给出安全系统工程学的方法论及学科理论基础,并建立安全系统工程学的方法论四维结构体系。借鉴水资源系统工程的理论框架,提出安全系统工程学新的方法体系即安全系统分析方法、安全系统优化方法、安全系统建模方法、安全系统预测方法、安全系统模拟方法、安全系统评价方法以及安全系统决策方法。研讨现有安全系统工程学中的实用方法,并进行比较与评价。这对丰富安全科学技术的学科理论,特别是安全系统学的学科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安全系统;安全系统工程;系统工程;方法论;四维结构体系 Study on t he M ethodo l ogy o f Safety Syste m Eng i neeri ng YANG Fu-qi a ng WU Chao,P rof.Q I N Yu-yue (Schoo l o fR esources&Safety Eng ineeri n g,Nati o nal Research C enter of Safety Science& Techno logy forM eta lM ines,Central South Un i v ersity,Changsha410083,Ch i n a) Abstract:The defi n ition and study con tent of safety syste m eng i n eeri n g w ere summ arized.Based on the presen t research situati o n o f syste m eng ineeri n g m ethodo l o gy,so m e basic m ethods and t h eories of safety syste m eng i n eering w ere g i v en;t h e four di m ensi o na lm orpho logy chart o f safety syste m eng i n eering m et h od-o l o gy w as put for w ard.By referring to t h e theoretica l fra m e w or k o f wa ter resource syste m eng ineeri n g,a ne w m et h od syste m o f sa fety syste m eng i n eeri n g w as presented,inc l u d i n g safety syste m analysis m ethods, safety syste m opti m izati o n m ethods,safety syste m m ode ling m ethods,safety syste m prediction m ethods, safety syste m si m u l a ti o n m ethods,safety syste m eva l u ation m ethods,as w ell as safety syste m dec ision-m ak-ing m ethods,whose concre te m ethods w ere co mpared and evalua ted w ith each other.The study is of si g ni-f icance for enriching the t h eory of safety sc i e nce and techno logy,espec ially for bu il d i n g theories o f safety syste m. K ey words:safety syste m;safety syste m eng i n eeri n g;syste m eng i n eeri n g;m ethodo l o gy; four di m ensionalm orpho l o gy *文章编号:1003-3033(2009)08-0010-11;收稿日期:2009-04-09;修稿日期:2009-06-30

(三)现代医学——系统时代的科学方法论

(三)现代医学——系统时代的科学方法论 19世纪后,自然科学的发展,使自然现象过程的辩证性质逐渐被揭示出来,于是开始了自然哲学向辩证法复归的过程。至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总结了人类认识史上的一切积极成果,创立了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论的缺陷和近代机械唯物论的弊病,正确反映了自然界的发展规律,为医学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更正确的思维方法和科学方法论,使医学科学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系统时代的辩证综合现代医学。 系统时代的医学,注重人体生命现象和疾病现象的辩证联系,注重整体联系和动态联系。无数事实说明,人体的各个部分在相互作用中构成了整体联系,任何局部的变化一方面引起整体联系的变化,另一方面又以整体联系的变化为前提。所以,医学在向局部深入的过程中,日益形成对认识整体联系的要求,以深入把握局部变化的原因和结果。20世纪后,神经学说、内分泌学说、体液学说和免疫学说的建立和发展,正是反映了医学发展的这个历史要求。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由于神经内分泌学说、稳态学说、应激学说、受体学说等相继问世和免疫学说的进一步发展,从不同侧面进一步揭示了机体的整体统一性和集成功能,人们的注意力开始从细胞、分子等实物转向微观与宏观、结构与功能、物质与运动、

人体与环境等种种关系上来,表明医学科学的分析时代即将过去,系统时代已经来临。 巴甫洛夫(Lvan Petrovich Pavlove,1849~1936,苏联生理学家)的慢性(假饲)实验是在唯物辩证法的指导下,从整体动态联系中去探索人体生命和疾病的本质属性,取得了一系列具有时代意义的科学成果。巴甫洛夫创立的独特研究方法及其科学成就,是其中的一个早期的杰出代表。在巴甫洛夫以前,在生理学研究中主要应用急性实验方法,即活体解剖法。这种实验方法,由于破坏了机体的完整性,破坏了机体各部分之间的自然联系和相互作用,因而难以获得对生理过程的真实认识。巴甫洛夫通过巧妙的设计,于1889年完成了闻名于世的“假饲”实验,以后又创建了涎腺瘘管、胰腺瘘管和“小胃”等慢性实验方法。比之急性实验的分析研究方法,慢性实验研究方法不仅能有效地对完整机体的各个器官进行细致的分析性研究,而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对完整机体的复杂功能进行动态综合研究,从而能够揭示各器官之间的有机联系和相互作用。巴甫洛夫的慢性实验法所依据的思维方法,就是唯物辩证法的综合方法和系统方法。慢性实验方法的出现,标志着医学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方法论的进步。进入20世纪后,巴甫洛夫开始探索人的大脑功能。在大脑的研究中,长期以来一直沿用着急性实验方法的割除法和刺激法,巴甫洛夫师承谢切诺夫的脑反射论,把条件反射作为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

课程名称:科学研究方法论课程代码:19281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科学研究方法主要学习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基本方法的理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的任务和目的,要完成这种任务和达到这样的目的必须有一定的方法,因此,方法包括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科学研究是一种社会认识活动,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活动。科学研究方法在本质上是认识方法,它贯穿于科学的整个过程。科学研究方法论则是关于科学研究方法的理论,它是一门思维科学,是联系理论和实践的中介,具有反思性、普适性、经济性和开放性等特征。科学方法论的发展历史表明,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同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关系,不仅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而且日益相互渗透和相互结合。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认识科学研究基本方法的性质、特点、内在联系及变化发展的理论体系的过程中,强化问题意识,激发辩证思维,崇尚“求是”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和认识论,在拓宽、加深知识面的同时,增长学生正确应用辩证唯物主义来发现、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知识型”教育模式向“探索型”教育模式的改革。学习本课程,既要深入学习和研究科学发展史,又要同实际的科学研究活动结合起来,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学习科学研究方法论有助于自觉运用科学的方法搞好科学研究,并从科学研究的新成果中提升出新的方法,从而推进科学研究方法论的发展。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涉及社会工作与管理的重要工作原理、方法和技术,以本专业的社会学、社会工作概论等为先期课程,并与个案社会工作、团体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等为平行课程,并以其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充实家庭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等课程的教学内容。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导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研究对象、性质和特征。正解理解自然科学研究方法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关系,同时了解科学研究方法论的一些历史发展概述。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研究对象、性质与特征以及学习科学研究方法论的方法和意义(重点)识记:科学研究方法论这一理论的研究对象,科学研究方法论的性质,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特征,学习科学研究方法论的方法,学习科学研究方法论的意义。

建设安全文化也讲方法论(新编版)

( 安全文化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建设安全文化也讲方法论(新编 版) Safety culture is the product of human civilization, and corporate safety culture is to provide a guarantee for safe production in production, life and survival activities of enterprises.

建设安全文化也讲方法论(新编版) “安全文化”是切尔诺贝利事故后,为确保核电厂安全运营而提出的管理概念。这个创造性概念的提出,虽然只有20年,但作为这种文化本身,它却与人类历史等长,它使人类趋利避害的古老文化有了恰当的语言表达。正因为这样,1992年,当这个概念从国际核安全咨询组引入时,国人便恍然大悟,立即意识到安全文化不限于某一地域、某个民族,也不限于某一方面、某个历史阶段,它是人类追求安全的产物,也是人类获得安全的保障,更是人类薪尽火传的手段。于是,学界和媒体便携手共倡,一面广泛传播安全文化;一面立题研究,跳出“核安全文化”的局限,并为安全文化的本土化寻根溯源。 然而,这种发散思维仅只营造了气氛,并没将本是企业安全文化典范的“核安全文化”,与我国企业的安全管理成功对接。因为,

“核安全文化”是从每一个能够想到的与人有关的细节,即从文化的最小单位做起的,是一种达到元素水平的可以衡量的文化。而我们当时却没把企业往这上面导引。所以,曾有不少人质疑安全文化,不理解、不支持者也大有人在。尤其是企业界,他们说:明明是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偏要说成是安全文化,标新立异,故弄玄虚。 的确,在企业看来,难以定量的无形成分大于可以定量的有形成分,是安全文化的特点。但是,只要能从构成这种文化的元素(一个培训课件、一项行为规范、一条安全规定等)入手,就可以变形而上为形而下,其量化就不成问题。恰如国际核安全咨询组的看法:工作态度、思维习惯和单位风气等无形的特性和抽象的品质,都自然会产生有形的具体表现;用这些具体表现来检验其内在的隐含的东西,就可以对安全文化的作用进行衡量。 其实,定置管理、危险预知、目录管理、清单梳理、安全检查表,“零缺陷”、“零误差”、“三不伤害”、“五想五不干”,等等,等等,这些无一不是由与安全有关的文化元素构成的文化集丛。把这些文化集丛整合起来,使之系统化,就是企业安全文化模式。它既

科学方法论(科学理论)

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哲学)第二篇科学方法论第四章 第五章科学理论及其合理性 科学理论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系统化的科学知识体系,它是由科学概念、科学原理以及对这些概念、原理的理论论证所组成的体系。 第一节科学理论的结构和基本特征 一.科学理论的结构 1.组成科学理论的基本要素 科学理论是由3个基本知识单元自成的:基本概念;联系这些基本概念的判断即基本原理或定律;由这些概念与原理推演出来的逻辑结论,即各种具体的规律和预见。 基本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是反映自然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任何学科都有自己的专有的一些科学概念。例如,几何学中的点、线、面等;力学中的力、质点、速度、加速度、质量、功、能等;化学中的元素、原子、分子、化合、分解、价、健等。科学概念是构成科学理论的基石,一个新理论的建立,需要若干新的概念作为它的先导或逻辑出发点,藉以在逻辑上召开它的理论体系。否则,科学理论就会失去它独立存在的支撑点。 基本原理是科学对所研究对象的基本关系的反映,是科学理论赖以建立的基础。它在语言、结构上表现为判断的形式,一般用全称判断来表达。牛顿力学中的3个基本定律,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中的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等等都是如此。 科学推理是科学理论中的由基本原理演绎推导出现的结论。它执行着理论解释和预见的功能。例如,狭义相对论中引伸出现的钟慢、尺缩效应,质能关系式等。 在由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定律、科学推断所构成的科学理论中,各元素不是按照任意的外在的次序排列的,而是有一个严密的、前后一贯的逻辑结构。 2.两类理论——构造性理论和原理性理论 爱因斯坦曾把物理学中的理论区分为两类:构造性理论和原理性理论。 构造性理论是“从比较简单的形式体系出发,并以此为材料,对比较复杂的现象构造出一幅图象”。1气体分子运动论就是如此。 原理性理论“使用的是分析方法,而不是综合的方法。形成它们的基础和出发点的元素,不是用假说构造出来的,而是在经验中发现到的,它们是自然过程的普遍特征,即原理。这些原理给出了各个过程或者它们的理论表述所必须满足的数学形式的判决”。2热力学和相对论就是如此。 爱因斯坦的这种区分虽然是针对物理学的,但对各门基础学科都有普遍意义。这两类理论的构造方法当然是不同的,但是在结构形式中却有共同性,即从若干基本概念(可以作描述性说明而无需定义)出发,通过揭示概念的关系而形成基本原理(可以来自假说也可以从经验中得到),再运用基本原理而推导出(或证明)各种定律,这些定律常常包括由基本概念经过定义而形成的派生概念。比较成熟的理论一般都具有这种结构。例如,经典力学、经典热力学、相对论、量子力学等都是如此。这显然是一种演绎结构。当然,在许多科学理论中,除了演绎结构之外,还可以看到归纳概括的成分,有些事实材料乃至经验定律并没有完全纳入演绎结构之中,而是作为理论的补充或例外。但是,随着理论的发展,这些归纳成分 1《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6年,109页 2《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6年,110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