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市民化问题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3
农民工市民化对城市经济的影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民工作为城市中一个重要的人群,承担着城市建设和生产力发展的重任。
随着新时代来临,城市化的进程也越发地深入人心,而农民工市民化也变得愈加重要。
本文将探讨农民工市民化对城市经济的影响。
一、农民工市民化的意义农民工市民化是指将原本的农民工转化为城市居民,使其享有城市居民一样的社会保障、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具备了在城市生活的资格和待遇。
对于农民工来说,市民化不仅意味着解决了长期以来生活上的困难和不公,更意味着跻身于城市居民的行列,拥有了更多的机会。
对于城市经济来说,则意味着解决人才短缺和优化人力资源的利器。
二、农民工市民化对城市经济的积极影响1.促进城市人力资源的优化随着农民工市民化的不断深入,城市中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开始拥有了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也因此,城市的人力资源得到了优化。
这一点尤其重要,因为城市是一个资源密集的地方,而人力资源占据了其中一个不可小觑的部分。
农民工市民化的推进,就等于是解放了一个真正的劳动力军团,同时也意味着增加了城市中的人力资源储备。
2.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农民工市民化的推进,将带来真正的人才引领创新。
由于市民化后,农民工将会拥有接触更广的机会和更好的学习环境,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技能素质也会得到提升。
这不仅将拓展城市产业链、增强城市整体产业的竞争力,更会带来一种全新的活力和创造力,推动全社会技能水平的提升。
3.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另外,这也可以意味着城市的整体发展。
由于农民工市民化后,将获得同等待遇和同样的社会保障、医疗、教育等服务,同时也可能享受到更好的住房条件和更广阔的交际圈,从而改善了城市居民过去的生活现状。
特别是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入了城市,同时与城市居民的差距也日益明显,城市建设上的差距也同样越来越明显。
通过农民工市民化的推进,可以大大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从而进一步改善城市建设的整体环境。
三、农民工市民化推行的困难和应对策略农民工市民化面临的困难主要包括政策存在的差异、专业知识和学历等方面的瓶颈和城市的官僚机构的不理解等问题。
浅议农民市民化问题【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历经着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城乡移民带来的城市化发展,进城农民成为了一支庞大而特殊的新型社会群体。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典型的二元结构国家,农民市民化趋势是必然的。
文章结合我国农民市民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促进农民市民化制度提出建议。
【关键词】城镇化,农民市民化近几年,“三农问题”成为学术界和各级政府部门关注的焦点,而农民市民化则是“三农问题”表现的新层面和新方向。
所谓农民市民化,是指一部分有条件的农民现实身份的改变,既包括农民向市民这种形式上的转变,也包括农民意识生产方式这一本质的转变,农民市民化的过程就是农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但是,农民向城市转移,必须以在城市就业为前提,否则就无法融入城市文明。
一、当代农民市民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政府层面推动力还待增强。
政府推动力不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央政府层面的系统政策缺失问题,至今没有明确的系统的农民市民化规划,也就是到目前为止,除颁布了《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之外,尚没有中央政府层面上对我国农民市民化问题作出专门部署,相关问题只是在涉及城乡发展、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解决三农问题等相关文件中间接提及,缺少对我国农民市民化的性质判定、进程确认、项目设计与推进实施等一揽子战略规划与长远安排;二是政府在城市的完备的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体系尚未建立,农民工进入城市,除了得到一份工作,却无法享有必要的共享的公共服务体系,并难以真正的融入城市的社区、城市的语境及城市的生态。
在户籍转换的过程中,虽然户口转成非农,却失去了土地,农民失去了最后的依靠,最后却没有得到市民的同等待遇。
2、关于农民市民化理论认识存在盲区。
国家在逐步强调和重视农民工市民化问题,但农民工市民化只是现阶段农民市民化的第一阶段,或者是一个优先可能实现的群体,而不是全部,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系统深入研究,比如终结意义上中国农民适度存量测算、中国农民市民化的层次性和渐进性的理论阐释等问题都存在认识和研究的盲区。
城市化过程中的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摘要:本文认为,目前官方的关于2009年城镇化水平达到47.6%的结论,只是一种表象,原因在于官方城镇人口统计中的农民工群体,其目前的生存状态无法与作为城市化主体的市民相称。
农民工市民权的缺失表现为非正规工作、社会保障的有限性与不平等性、政治参与和利益代表不足、家庭分离的居住形式、平等教育权的缺失。
文章从历史的视角考察了国家发展战略及其制度安排和结构性压力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影响,指出农民工市民化的出路在于外部“赋能”与自身“增能”。
为此,需要:(1)国家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对农民工的市民化予以高度重视,对农民工的城市化进程、定位、路径安排等要有整体性的规划与布局,要将农民工看作是公民而不仅仅是城市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力;(2)国家全面、系统地改革现行的社会政策体系,而不仅仅是考虑改革户籍制度甚至取消户籍制度本身;(3)让农民工获得足够的收入并拥有支付城市生活费用的能力,特别是组织能力和市场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流向工业和城市的农民实现农民身份的转变,是发达国家曾经历过的过程,中国能否顺利实现这种转变,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乃至整个世界而言都意义重大。
按照官方的统计,2009年中国的城镇人口为62186万人,城镇人口比重达47.6%,城镇人口在1979~2009年的31年间有一个较快速度的增长,期间年均城市化率为0.89,美国的城市化水平由1970年的25%提高的1920年的51.2%,用时50年,英国的城市化水平由1860年的20%左右到1950年的80%,用时90年,日本的城市化水平由1908年的18%提高到1970年的70%,用时62年,三个国家的年均城市化率分别为0.48、0.67、0.84,作为人口规模位居世界第一的中国来说,即使与上述三个国家城市化率相比,也属不低。
问题是中国的城市化是否真的如官方统计数据所显示的那样成就巨大?本文认为不然,目前的城市化,是一种表象的城市化,而非实质的城市化,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远未如城镇人口比例所展示的那样高。
农民工市民化与城镇化的关系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入城市工作。
然而,他们在城市中的生存状况却不容乐观。
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民工市民化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那么,农民工市民化与城镇化有哪些关系呢?首先,农民工市民化是城镇化的必然结果。
城镇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和集聚过程。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城市的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城市的发展和建设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支撑。
而农民工作为一个庞大的、低收入的劳动力群体,在城市化进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因此,农民工的市民化是城镇化的必然结果。
其次,农民工市民化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不可忽视。
农民工市民化可以促进城市与农村的融合,促进城镇化进程的顺利进行。
随着农民工市民化的推进,农民工在城市中享受到更多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也更容易融入城市社会。
与此同时,他们在城市中的消费能力和生产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这些因素都促进了城市的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
然而,农民工市民化也存在许多问题。
首先,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缓慢,面临许多困难和障碍。
他们在城市中的居住条件较差,福利保障不完善,社会地位和文化认同感低,限制了他们的社会融合和市民化进程。
其次,农民工市民化不平衡。
一些地区的农民工市民化程度较高,而另一些地区的农民工市民化程度较低,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日益加大。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民工市民化的扶持力度,提升他们的居住条件、社会保障、文化认同感等,以便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社会。
同时,企业可以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他们的生产能力和就业机会。
社会各界的帮助和理解也将对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顺利推进产生积极的影响。
综上所述,农民工市民化与城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
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不仅是城镇化的必然结果,也可以推动城市化进程的顺利进行。
然而,农民工市民化也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才能使农民工在城市中真正实现市民化,促进城镇化进程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振华.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N].人民日报,2008-1-11.
[2]魏城.城市化反思——铁军访谈[G].中国农民工调查.北京:法律出版
社,2008:82.
[3]胡杰成.农民工市民化研究一一种社会互构论的视野[P].华中师范大学论
文,2009.
[4]李培林,李强.中国社会分层[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38.
[5]李强.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论文题目: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委托期刊之家网发表论文认证QQ800099353
【摘要】城镇化是世界各国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由之路,也是一
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纵观西方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其
工业化、城镇化与农村劳动力非农化、市民化是同步协调进行进行的。随着这些
国家工业的发展,城市的日益扩张,农村劳动力在工业发展中实现了非农就业,在
城市扩张中实现了在城市的定居,从而完全实现现了城市社会生活的一体化。在
这个过程中,劳动力的转移与市民化是一次性完成的。中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
移的过程却分割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农民从农村转移出来,在城市从事非
农产业,从而完成职业的转变;第二个阶段是转移出来的劳动者在城市逐步沉淀,
而实现其市民化并与城市市民逐步融合。正是因为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的这种特
殊性,农村劳动力一方面不断地从农村转移出来,另一方面又无法获得在一个正
常的人口流动社会中所应获得的市民身份,因此就形成了目前一个非常特殊的社
会群体——农民工。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的提出,促进农业转移人口有序转移等
政策的出台,为农民工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向现代城市居民全面转移的机遇。在这
种背景下,本文以城镇化的发展为背景,来考察农民工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身份、
职业和地位发生改变的状态和过程。李编辑修改发表论文QQ:528265165
本文运用历史分析与比较分析的方法,首先梳理了我国城镇和农民工的发展
历程,对我国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农民工向城市转移以及市民化进程进行归纳、
整理、分析,进而总结出农民工产生的原因在于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的
特殊性,尤其是农村劳动力的身份转换迟滞于职业转换的现状。通过对调查问卷
的统计整理,对我国农民工的在城市生活中的户籍、就业、土地、社会保障、教
育、享受公共服务及业余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市民化现状进行了剖析,并对农民工
市民化意愿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把握了农民工目前市民化呈现出来
的特征。我国目前农民工市民化的程度比较低,土地的城镇化远远超过了人口的
城镇现象的成因,既有城镇化发展水平的限制,也受到了资金和农民自身素质的
制约,但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城乡二元制度的所造成的障碍。城乡分割、城市偏向
的城乡二元制度,不仅违背了经济发展的规律,进一步扩大了工农差别和城乡差
别,而且也固化了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减缓了城镇化进程,并最终可能抑制工业化
任务的完成。由二元结构所导致的二元的土地、户籍、社会保障、住房制度等构
成目前农民工转型中遇到的最大的“制度障碍集”。在对外国部分国家在城市发
展中农民市民化经验进行考察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部分地区的实践,得出了促进
农民工市民化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城镇化;农民工;市民化:城乡二元结构
1引言
1.1研究的背景
城镇化是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由之路,是一个
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温铁军说“所有人口超过一个亿的大型发展
中国家,没有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是成功的,都制造了大型的贫民窟”,“我们不能
走其他发展中国家靠大型贫民窟来加快城市化的道路”,因而提出“我们不是一
般的城市化,我们要走的是城镇化道路” 。
2008年,世界的金融危机爆发让我们明确的认识到到,只有工业化的快速推
进、没有城镇化的后续支持,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城镇化不仅是社
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也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代表。改革开放之后,政府引导和
市场资源配置的力度的加大促进了中国的城镇化进度。据农业部调研组调查数据
显示,从1949年我国城镇化率是10.6%,1978年上升到17.9%,将近30年的时间
内年平均仅上升了 0.27个百分点;而在1978年到2000年的20多年间城市化率
由]7.9%迅速上升到36%;进入21世纪后,中国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根据国家
统计局2013年1月发布的数据,2012年中国城镇人口 71182万人,比2011年增
加2103万人;乡村人口 64222万人,减少了 1434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
到52.57%,比2011年末提高1.30个百分点[3]。这个变化不仅仅是百分比数字
上的改变,更重要的是中国社会结构、产业结构、人口结构的改变与优化,中国从
以传统农业文明为主的大国,进入到以城市社会为主的新成长阶段,更是中国数
千年以来以农村人口为主的城乡人口结构的一个重大逆转,城镇人口数首次超过
了乡村人口的数量。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必然会促进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职业结构、价值观念发生深刻的变化。
中国的城镇化既表现为一个目标,更体现为一个过程,农村人口大量转化为
城镇人口和职业的非农化是推动这个进程的巨大动力,是衡量城镇化水平的重要
基点。从国内外的实践与理论来看,现代化过程是工业化、城市化和市民化依次
递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从农村
向城镇转移,从农民转化为市民,农业经济比重逐渐下降。表面上看我国城镇化和
农村人口转移的比例都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但与国际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相比仍
然还有很大的差距。由于特殊的历史进程和发展背景,在国外城市化进程中从农
民到市民的农村人口一步转移道路,在中国则被分隔成了从农民到农民工,从农
民工再到市民的两个阶段和过程。农民工群体在社会保障、子女教育、保障性住
房购买等方面享受不到和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他们并不是真正的城镇人口,而
是居住在城镇的农村人口。如果剔除掉这些“虚增”的城镇人口,以非农业户籍
人口比例来计算,同年这个比重仅为34.7%。这两个指标间16.6个百分点的差别,
具体表现为1.59亿外出农民工进入城市却没有获得市民身份。据此判断,我国近
年来表面上突飞猛进,但没有伴随户籍制度改革的城镇化,是不完整的城镇化,不
能充分履行现阶段期待的城镇化的必要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