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有关民族主义的定义

有关民族主义的定义

有关民族主义的定义
有关民族主义的定义

有关民族主义的定义: 学者们都认为近代民

族主义最早可追溯到18 世纪的西欧和北美。从那

时起的两个多世纪里, 民族主义在构建欧洲和世

界历史的过程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至于

什么是民族主义, 理论界一直没有一个公认的定

义, 正如美国历史学家和外交家卡尔顿·海斯断言

的:“对爱国主义、民族性和民族主义的属性和历

史的完整且系统的研究, 在任何语言中都不存

在。”[1]当代中国的民族主义也是如此。但通过梳理

学者对“民族主义”这一概念的各种定义, 结合中

国1990 年代以来中国民族主义的特定语境, 民族

主义的内涵大致可从如下三个层次给予理解: 首先民族主义是一种心理状态和思想观念, 是由民族性而培育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认同感; 其次民族

主义是一种思想体系和意识形态, 是从民族认同

感、忠诚度出发, 产生对民族利益的追求, 形成争取和捍卫民族独立、平等和繁荣的信仰原则; 再者

民族主义是一种社会实践和群众运动, 在思想观

念和信仰共同作用下, 自然产生的在一定意识指

导下有目的、有组织的社会政治文化运动。

民族主义的概念当然与民族概念相关,它们都是历史范畴。一般地说,民族主义是伴随着

近代民族国家的构建而产生的,并为谋求民族权益,包括生存、平等、独立、发展等权益服务的

一种社会政治思潮和实践运动。具体地说,民族主义是历史上形成的对本民族历史和文化的认同、归属、忠诚的一种强烈情感和持久意识;是强调本民族的特性和传统,维护本民族利益, 处理民族问题和对外关系的价值观念和行动准则;也是实现民族要求、民族利益的实践和运动。

“民族主义”一词,最先在15世纪出现于德国,1836年首次被列入《牛津词典》。以后,即

被人们广泛使用。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政治运动,自它问世以来,就受到了各种各样的赞扬与批评。对于民族主义的界说,学界众多学者曾给予不同的定义。由于各民族具有的差异和人们对民族的理解不同,导致对民族主义的理解不同。目前学界对民族主义的诠释可以归结为四种类型:

其一,心理、情感说。如卡尔顿·G·H·海斯认为:“民族主义可以界定为爱国主义和民族意识的一种融合。”[1](P2)《不列颠百科全书》的诠释是:“民族主义是一种认为个人应对自己的民族国家绝对忠诚的心理状态。”[2]这种心理、情感、心态等说法多是西方学者的见解。他们更

注重个体或在日常状态下一般大众的情绪表征,而忽略了深层的思想观念和一些民族主义代言人的理论表述,把具有一定思想内容的思潮和理论视为一种恋祖、恋族情结[3](P8)。

其二,阶级思想说。如称民族主义是“资产阶级对民族的看法”[4](P96);“是资产阶级处理民族问题、民族关系的原则和政策”[5](P253);或称“民族主义是剥削阶级民族观的核心”[6] (P353)。这些看法显然是从前苏联等国移植而来,而且反映出一种“泛阶级斗争论”的习惯影响。

其三,一般意义的危害说。如称民族主义为:“一种强调本民族利益高于其他民族利益或

至少不关心其他民族的观念和政策”,“为谋求本民族的利益不惜牺牲其他民族的利益”[6]

(P353)。显然,具有这种危害的民族主义是曾经存在或仍然存在的,如人们已经批判过的大日本主义、大日耳曼主义、大俄罗斯主义等。对这些民族主义的批判当然是必要的,但其不足在

以偏概全,把民族主义等同于民族利己主义和民族沙文主义。

其四,文化说。例如普拉蒙纳兹认为:“当特定人民的民族的或文化的特征受到威胁时,保

存或增强它的愿望;或者在那些感到民族特征不鲜明或不具备的地方,转型或者重建它的愿望。”他认为:“民族主义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来自感到文化劣势的民族的反应。”[7] (P42-45)

以上各说都是对民族主义思想的价值性和事实性判断的说法,这些说法之所以不同,主要

是因为对民族主义的内涵和外延有不同的把握。

原因

进入后冷战时代,民族主义为什么会在全球化大潮汹涌澎拜之际不断抬头呢?本文认为主

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民族国家具有很强的利己性。经济全球化会在全世界范围内实行合理的资源配置,

总体说来,它将给各国都带来好处,所以,在利益的趋动下,各国主观上都积极地进行参与,这

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然而,在当今世界,尽管民族国家的主权不断受到“高度

多元化的跨国社会”的侵蚀,但它仍然是国际舞台的主角;从全球角度看,竞争的主体依旧是民族国家。每个国家都存在“利己性”,任何国家都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进入90年代,随着

冷战的结束,国家间竞争的重点转向了科技、经济,各国总希望在全球网络中获取最大的利益, 而又力图避免损失。但是在一定时期,世界市场总是有限的,因此,一方面,各国参与国际化与全球化越来越积极主动,全球化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另一方面,彼此之间的竞争也愈发激烈,国家的“利己性”、“排他性”乃至“损他性”更加明显。

其次,这些年来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使民族国家一下子难以“消化”。众所周知,全球化导致

国家主权遭到一定程度的侵蚀,它对各个民族国家内势力的损害也越来越大,而受动者适应、调整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在压力突然加大的情况下,必然要产生大的反作用力。这里,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在全球化过程,西方国家利用自己的优势,对发展中国家形成了“西方化”的强大冲击力,这恰恰在极大程度上导致了发展中国家的极端民族主义和宗教原教旨主义的泛起,形成了反“西方”的局面。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讲,全球范围的民族主义抬头是各国对全球化加速的

一种“反动”。

—35—《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

再次,人们的文化心理、价值观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形成的,它不会随着社会经济、政治

状况的变化而很快改变。相对于汹涌澎湃的全球化大潮,相对于快速变化的世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迁则滞后得多。尽管在理性上,人们已经认识到全球化是历史的趋势,但在情感上又难以割舍本民族中心主义,仍旧顾恋自己传统的道德伦理和宗教价值,进而产生排斥外来先进价值观和世界主义的情绪,于是将“复兴自己的传统价值作为排斥全球化进程的武器”。④这是形

成二律背反的文化心理因素。

第四,冷战的结束为民族主义发展提供了契机。冷战时期,两大阵营对抗产生超强的“抑制

机制”,诸多民族、领土、宗教纷争被掩盖起来,未得到解决。冷战结束后,这种超强的“抑制机

制”顿时松驰下来,各国“上交”给阵营的权力又归还回来,意识形态、军事的对抗让位于经济竞

争,各国的经济矛盾与摩擦进一步加剧,于是这些日积月累的隐患犹如一座座休眠火山接二连三地爆发了。由于意识形态影响力的急剧下降,在前苏联地区以及部分民族社会主义国家中, 一批以民族主义为旗号的集团势力膨胀,导致这些国家的民族自我意识和民族分裂主义高涨, 并对地区局势乃至整个国际政治产生巨大的冲击力;还有一些国家利用两极格局终结出现力量真空的时机,高扬民族主义大旗,力图掌握本地区的主导权,这些都成为冷战后世界重要的动荡因素。

第五,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是民族主义抬头的重要原因。尽管经济全球化趋势加

快,但不合理的经济秩序依旧存在,发达国家利用自己的优势,借市场经济全球化之东风,通过种种手段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财富,使南北差距进一步加大。就发展中国家而言,其发展水平也参差不齐,有些国家正在进入发达国家行列,有些国家经济形势则日益恶化,面临着被开除“球籍”的危险。所以,后进国家为摆脱贫困,往往采取极端的手段以自卫,如为保护幼稚的民族工业而推行经济民族主义。而发达国家为保持领先地位,一方面顽固地维护不合理的国家政治经

济秩序,以图继续盘剥发展中国家,另一方面,其内部也大打贸易战。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除导致经济民族主义外,还在很大程度上为文化民族主义推波助澜。现在,西欧相对衰落,东亚正日益崛起,前者经常追忆昔日的辉煌,对今日“浅薄”、“粗俗”的暴发户内心嫉妒,嘴上鄙薄。后

者则在腰包日鼓之际,开始缅怀、夸耀祖先的文治武功,宣扬本国文化之博大精深。

总之,导致这个二律背反的原因是复杂而深刻的,它既是全球化及民族主义的本性使然,

又具有时代的烙印;既有经济原因,又有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因素;既有历史的必然性,又有历史的偶然性。全球化是一个矛盾的过程,正如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吉登斯所说,全球化“是一种辩

证的过程,因为它不是把一系列变化总括起来,按照一个统一的方向来行动,而是由相互对立的趋势构成的”。现时代,民族主义抬头成为全球化的反命题,可以预见,在一定时期内,这种相互对立趋势还将继续存在。而经过长期磨合之后,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又将会形成。民族国家将

在经济全球化中获取更大的利益而自我克制,将会以契约的形式交出部分权力给“跨国社会”; 民族主义必然逐步融入到国际合作与全球化之中。

童话的概念与起源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重要样式,是一种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它完全借助幻想来表现现实生活和人民的理想、愿望。“童话”英语为fantasytale,即“幻想故事”(金山词霸为fairytale)台湾《中华儿童百科全书》中解释为: “童话就是写给小孩子看的故事,不过这故事并不是普通的故事,也不是真的故事。这故事是想出来的最可爱的故事。这故事把天底下所有的东西都当作人来看待,让所有的东西互相交朋友,让好的愿望能实现,让一切有趣的事情都能发生。” 童话源远流长,最早的童话是由神话、传说演变而来,起源于民间口头创作与传播。童话与神话传说有着渊源关系,都以幻想为主要特征。 神话是最古老的文学样式,是远古时期的人民所创造的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社会形态的具有高度幻想性的故事。当原始人类由于生产力低下还无法解释给自己带来巨大危害、神秘莫测的自然现象的时候,他们就幻想在这强大的自然力背后,有一个能掌握和驱使自然的人,那就是神。人们凭借幻想去描述神的行为和生活,就产生了神话。随着社会发展,神话的表现内容不断扩大,发展到对宇宙的起源、生命的产生及各种社会现象的解释与说明。希腊神话中,地母盖娅生天父乌位诺斯,普罗米修斯用黄土造成了血肉之躯,智慧女神雅典娜给人以灵魂等;我国神话“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攒黄土造人”等都是典型的例子。在对神的故事的叙述中,人们逐渐发现了自己,萌发了要描述自己的生活、表现自己的意志的愿望,同时又希望自己也能像神一样具有无所不能的力量去实现自己的意愿。这在现实生活中是无法实现的,于是人们就幻想在另一个世界里去实现这一切,以此来排遣自己的渴望。由幻想造成的这种变异故事就是童话。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童话慢慢地演变成一种曲折地反映现实生活、寄托美好理想的方式。 创造神话与童话的幻想,都是以现实为依据的。神话中出现了各式各样的神,但不管千变万化,这些神都是按照现实生活中某些人的特征设计的,只不过形象是怪异的,力量是超人的;神话中的神化世界、鬼怪世界、天堂、地狱,都是按照当时社会来描摹的;神话中神与神之间的关系也是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异的体现。童话中的万物都被赋予了人的思想,童话中展示的神奇世界也都是源于生活而生成的。童话与神话根本的不同,是两者表现内容不同。神话描写神的故

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

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文化思想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到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到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是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不仅如此,建设民族精神也是中华民族复兴、强大的根本保证。 中华民族精神是几千年来无数中国精英分子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最高价值标准、道德标准,是民族凝聚力的纽带,是民族自豪感、自信心的源泉,是中华民族生生息息绵延不断的“根”。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凝聚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概括起来主要有:不畏强敌、捍卫主权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好和平、维护统一的民族主义精神;团结协作、公而忘私的集体主义精神;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追求真理精神;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艰苦奋斗精神;真诚待人、童叟无欺的诚实守信精神;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开放精神;天人合一、尊重自然的和谐精神;不屈不挠、积极向上的大无畏精神;严义律己、宽以待人的仁爱精神;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的探险精神。 (1)不畏强敌、捍卫主权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人们与生俱来的最起码的良知和道德。西方人也是如此。从来没有哪个国家、民族,不对自己的国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几千年来中国传统士人——知识分子中的精英代表,都把爱国主义奉为人生最高的追求目标和境界。修身、治国、平天下,是历代精英知识分子的终极奋斗目标。爱国主义的血脉,在中华民族历代精英的血管里流淌,奔流不息,代代相传,演绎了一曲又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动人故事。 从“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荆轲到不辱使命的唐睢;从持节牧羊十九载决不投降的苏武到“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高呼“还我河山”的岳飞;从面对强敌入侵、国破家亡的残败局面,眼望波涛汹涌的零汀洋,仰天长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从绝不食美国钗来之食的朱自清到“恨不抗日死、留着今日羞”的吉鸿昌……中国正是这些爱国主义至上的民族精英,才使得几千年来的优秀文化传统不断发扬光大,才使得中国古老的文明国度,永远广大而统一。

政治现代化中的公意_众意和民粹主义

第28卷第3期 2007年6月 闽江学院学报 J OURNAL OF M I N JI ANG UN I VER SI TY V o.l28N o.3 Jun.2007 政治现代化中的公意、众意和民粹主义 张志雄 (武夷学院计算机系,福建武夷山 354300) 摘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同时又要积极推进政治现代化过程。在政治现代化建设中,一方面要完善法制建设,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另一方面既要关注广大民众的意见,又要防止民粹主义倾向,将追求社会公平公正与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有机地统一起来。 关键词:政治现代化;理性;公意;众意;民粹主义 中图分类号:D6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821(2007)03-0054-04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以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因此就要根据民主法制化的要求,分析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这就不是用 应然 规范 实然 ,而是探索从 实然 走向 应然 的途径。运用公意、众意和民粹主义的原则分析政治实践,无疑会使人们对政治发展的实际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一、对公意、众意和民粹主义的审释 在启蒙思想的视角下,公意是指由于人们缔结契约,每个人都将其自身的部分权利让渡给共同体,从而形成以共同意志为基础、以公共利益为依归的公共意志。这就造成了一个后果:当人们服从公意时就是在服从自己,人们通过对公意的服从和尊敬就可以获得最大程度的自由,从而使个人在被管理和自由之间达到统一。在这里公意包含了以下几层含义:首先,公意是整体的精神力,是社会主流文化的核心,它不是人们精神与意志的简单组合,乃是整个社会系统历史的产物;其次,公意代表整体,因而它是最大限度的众意,而且是经过升华之后的众意。 公意与众意经常有很大差别,公意只着眼于公共的利益,而众意则着眼于私人利益,众意只是个别意志的总和,但是除掉这些个别意志间正负相抵消的部分而外,则剩下的仍然是公意。 [1](P39)第三,公意是社会的真正法则,在社会管理过程中通过法律来得以实现,表现为国家意志。对于一个社会而言,独立国家的利益、社会整体的利益要大于任何个人或集体的利益,因而为维护全社会的公共利益,公意有时又会对个人或某些集体的自由进行限制。但公意的执行不是要限制自由,而是要把自由限制在体现公意的法律之下,因此法律绝非对自由的限制,而是为了保护自由。 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不在枷锁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人更是奴隶。 [1](P4) 现代社会的生产方式使人们之间的相互交往更为密切,人们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程度的增强,促进了现代政治的民主化和政党派别的形成。在诸多集团组织和政党派别的基础上,形成了以各种利益集团为核心的群体意识,这就出现了众意。众意是社会某个群体的意志,是一部分人的个别意志的总和。众意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是民众文化的反映;不论其表现形式如何,它所代表的永远是部分人的意志,它与代表全社会的公意是有区别的;有时众意也打着为全体公众谋取自由和利益的旗号,实际上是为部分人的利益服务。因此,从公意和众意的关系来看,公意是众意的升华,公意的产生过程就是克服个人意志和众意的过程。因为 暴力并不产生权利,我们有义务服从的只是合法的权力。 既然暴力并不产生权利,那么剩下来的就只有约定可以作为人间一切合法权威的基础。 [2](P69)在现代政治视野中,公意主要是通过法律和制度体现出来,它必 收稿日期:2007-01-25 作者简介:张志雄(1966-),男,福建浦城人,武夷学院计算机系副教授。

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辨析

国际政治经济评论 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辨析 潘亚玲 内容提要:现实生活中,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这两个术语往往被等同使用,导 致了严重的混淆。但就其本质而言,民族主义是爱国主义的变种,是爱国主义与 恐外症的结合。因此,对待他者的态度差异,成为二者的本质性差别,并使民族主 义往往被想象为“公德”,而爱国主义仍保持其“私德”地位。这种“公”“私”区分 使“爱国主义的民族主义化”得以合法化。由于这些本质上和伦理上的区别,在表 现层次上,民族主义要远比爱国主义来得盲目和非理性。真正的解决办法在于, 坚持爱国主义是种“个人判断”或“私德”,并坚持反对民族主义的所谓“公德”的 不适当要求。 关键词: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变种 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这两个术语尽管存在非常大的差异,但却往往被等同 使用:不光普通大众对此不加区分,就连严肃的学术著作也是如此。比如,著名 的左派历史学家、民族主义研究的大师之一霍布斯鲍姆在其著名的《1870年以 来的民族与民族主义》一书中,就使用过像“民族爱国主义”(nati onal patri ot2 is m)、“民族的或国家的爱国主义”(nati onal or state patri otis m)等术语,他还把英 国都铎王朝时期的原始民族主义视为与当代爱国主义相类似的东西;但在其他 地方,他又试图将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进行区分,“民族主义是种与国家爱国主 义相区别的政治力量”。①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的混淆,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人 们已经或正在遗忘其历史、遗忘其真正的过去。“在历史中,真正的爱国主义者  3 本文在修改过程中得到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朱明权教授的精心指导,在此致谢。 ① 参见E.J.Hobsba wm,N ations and N ationalis m since1870,Ca mbridge:Ca mbridge Univer2 sity Press,1992。

论近代民族主义的发展历程及特征

论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及特征 hughekn 摘要: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随着近代中国的发展,而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清末明初,中国近代民族主义逐渐形成,到了五四运动时期有了一定的发展,经过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这就使得民族主义思想空前高涨。而由于中国近代特殊的国情,导致中国近代民族主义表现出来的特征也有所不同。 关键词: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特征 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来,英国的洋枪洋炮不但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还打醒了中国人天朝上国的美梦,大大激发了中国人的民族主义情绪,以民族主义救中国的呼声骤然而起。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清末明初,这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阶段;五四时期,这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发展阶段;九一八以后到抗日战争结束,这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高涨阶段。 一、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的形成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形成于清末明初。实际上它是当时两种民族矛盾的存在并日益激化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一个是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一个是中国人民与封建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 具体分析起来,民族主义思想在这一时期形成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资产阶级的产生并走向历史舞台。资产阶级的产生伴随着剥削和侵略,是近代民族主义形成或产生的阶级基础。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以及国内资产阶级与人民群众的矛盾,都激发了我国的民族主义思想的形成。第二,双重的民族矛盾及其错综复杂的斗争,刺激了中国传统民族主义在20世纪初的“复兴”,并且西方近代民族主义同时传入中国并被人们接受。这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产生不同于西方近代民族主义产生的一个重要的历史背景。第三,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立宪派在争论的过程中,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逐渐形成。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了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口号,这是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形成之发端,但是一般来说,梁启超是最早使用具有近代意义的“民族”一词的思想家。他在1899年写的《东籍月旦》使用了“东方

安全文化的概念起源及其内涵-13页精选文档

二、安全文化的概念、起源及其内涵 安全文化及其模式则是在1988年国际核安全咨询组织(INSAG)提出的。众所周知,当今全球能源日趋贫乏,核能逐步受到各国的重视。据统计,有些国家和地区的核发电量超过总发电量的70%。但是人们至今不会忘记1979年3月美国三哩岛核电厂事故和1986年4月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安全地利用核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安全文化及其模式在核电厂成功应用,则迅速引起了许多有识之士对安全文化的极大兴趣。安全文化不断地被应用到城市防灾、减灾和一些企业安全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1991年国际核安全咨询组织的INSAG—4报告即“安全文化”出版物中,给安全文化定义为:“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的种种素质和态度的总和,它建立一种超出一切之上的概念,即核电厂的安全问题由于它的重要性要保证得到应有的重视。” 在我国大部分专家认为:“安全文化是保护人的身心健康、尊重人的生命、实现人的价值的文化。” 安全文化是一种社会的、大众的、开放的文化,在企业中与企业文化融为一体,成为企业安全文化,即企业要把实现生产的价值与实现人的价值统一起来,以实现人的生命价值为制约机制,以实现生产的社会价值及经济效益动力机制,建立起企业运行机制。 安全文化是一个由表面到本质,由形式到内涵结构严谨的系统。它由器物层次、制度层次、精神智能层次和价值规范层次所构成。 器物层次:包括人类因生产、生活、生存和求知的需要而制造并使用

的各种安全及防护、保护人类身心安全与健康的工具。 制度层次:包括劳动保护、劳动安全与卫生、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减灾安全、环保安全等方面的一切制度化的社会组织形式及人的社会关系网络。 精神智能层次:包括安全科学、安全技术、安全哲学、安全文学、安全艺术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安全或安全管理方面的经验和理论。 价值规范层次:包括人们对安全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三、安全文化的发展及状况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近年来安全科学领域提出的一项企业安全生产保障新对策,是安全系统工程和现代安全管理的一种新思路、新策略,也是企业事故预防的重要基础工程。 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安全活动创造的安全生产及劳动保护的观念、行为、环境、物态条件的总和。对于现代的安全系统工程,企业的事故预防不仅充分依靠安全技术、安全工程设施等安全的硬手段,更需要安全管理、安全法制、安全教育等安全科学的软技术。但是,过去尽管做了很多工作,采取了很多措施,工业社会还是经历着各种各样的事故痛苦,在经过深刻的反省和系统科学的分析后,人们发现,在安全文化提出之前,我们在事故致因的认识中,对于“人因”的认识还存在着深层次上的欠缺,这就是:在常规认识到的人的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安全意识以外,还应正视观念、态度、品行、道德、伦理、修养等更为基本和深层的人文因素和人文背景。这些因素的全面归纳,就是人的文化,人类的安全文化,她全面、深刻地影响着人的观念、思维和行为,从而形成客观的物态和环境的安全质量。

民族主义论文

摘要:民族主义是建立在民族情感上的思想观念,是民族共同体成员对本民族的热爱和对民族生存与发展的追求与理想。当代中国民族主义是以对中华民族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认同与忠诚为基础,围绕实现中国现代化而展开的思想情结与政治思潮。民族主义在当代中国呈现出积极健康的主流,但也滋生了消极片面的非主流和日益极端的反主流。 关键词:民族主义;中国形态;发展现状 民族主义诚然是当今世界最引人注目的政治文化现象之一。伴随冷战终结和全球化进程加深,在形形色色理论与思潮中,民族主义以其内在的强大力量,逐步成为多数国家统治的意识形态和合法性根据,成为目前国内外社会科学研究的学术前沿。但到底何谓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起源、功能和发展趋势又怎样? 理论争议与分歧却日渐增多。在我国,民族主义社会现实与学术探讨也相距甚远,直到20 世纪末,与民族情绪一再高涨相呼应,理论研究才渐次突破传统束缚,然迄今仍未就民族主义与当代中国形态进行系统的归纳与必要的界定,总体水平还相对粗疏。如何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外学术成果,在日益全球化与不断现代化背景中,从具体历史差异性与当代中国实际出发,建构不同于西方资产阶级的理性民族主义,无疑是值得进一步研讨的重要课题。 一、民族主义基本内涵 长期以来,人们尝试着从不同视角阐释民族主义。汉斯·科恩认为:“民族主义是一民族的绝大多数普遍表现并要求普及到它的所有成员中去的一种精神状态;它承认民族国家是政治组织的理想形式,承认民族是一切文化创造力和经济福利的源泉。因此个人对他的民族是极端忠诚的,因为在他看来民族是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并为自己的幸福创造了可能性。”厄内斯特·盖尔纳则将民族主义视作政治原则和政治合法性理论,主张“民族主义首先是一条政治原则,它认为政治的和民族的单位应该是一致的??民族主义是一种关于政治合法性的理论,它在要求族裔的疆界不得跨越政治的疆界,尤其是某一个国家中,族裔的疆界不应该将掌权者与其他人分割开─这一偶然性在该原则制定时早已被正式排除了。”而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却将民族主义定义为“个人或集团表现出来的一民族全体成

当代民族主义及其未来趋势_政治论文

民族主义是预测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尽管有学者预言“当20世纪末临近的时刻,全球化对民族国家是‘好的共同体’这样一个现代的正统观念提出了挑战”(注:G.莫德利斯基:《世界政治学原理》(GeorgeModelski,PrecinpleofWorldPolitics),华盛顿大学出版社1972年版,第56页。),但冷战后民族主义浪潮的重新泛起,却使人们觉得这样乐观的预测未免太早,与此同时,对民族主义这种随着资本主义而产生,并随着现代国际体系的形成而扩展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给世界带来了空前的冲击的意识形态,它在未来一个世纪中将会有何种走向,很自然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一民族主义的定义与分类任何一种意识形态的定义都涉及到极为广泛的层面,民族主义也不例外。在预测民族主义的未来趋势时,回顾对民族主义的性质的争论是十分有益的。欧内斯特·盖尔纳认为,“民族主义主要是一种政治原则,它坚持政治与民族的单位必须一致”;并断言,没有现代的国家政权,就没有民族主义问题(注:欧内斯特·盖尔纳:《民族与民族主义》(ErnestGellner,NationsandNationalism),康乃尔大学1983年版,第1—5页。)。汉斯·科恩则认为,民族主义是一种心理状态,即个人对民族政权的忠诚高于一切。这种心理状态是同生养他的土地、本地的传统以及在这块土地上建立起来的权威等等联系在一起的(注:汉斯·科恩:《民族主义:它的含义与历史》(HansKohn,Nationalism:ItsMeaningandHistory),纽约1961年版,第1-8页。)。哈维丁·凯却认为,民族主义主要是一种自上而下创造出来的东西,是现代国家政权在近代初期欧洲西部地区的特殊的环境下长期行使权力而产生的(注:哈维丁·凯:《历史、阶级与民族国家》(HareyKaye,History,Classes&N-ation-state),伦敦1988年版,第138页。)。汉亭·昂格的看法是,民族的概念就如同自由的概念一样,是一个光辉的字眼,并指出那些不合乎自由原则的所谓民族主义根本不是真正的民族主义。也有一些学者认为,虽然民族主义情绪早就?嬖冢 皇堑?8-19世纪才发展成为要求每个民族都 《民族主义》(ElieKedourie,Nationalism),建立本民族的政权的政治原则(注:伊利·凯多尔: 纽约1961年版,第1、15-18页。)。而按照马克思和列宁等人的论述,民族主义则是一种狭隘的民族意识,是一种对自己民族的偏爱。民族主义是可以分为进步与反动的两种类型的,但从本质上讲,民族主义是资产阶级民族观的核心,因而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它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逐步消亡(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70页;《列宁全集》第22卷,第319页。)。可见,民族主义是一个外延和内涵都相当复杂的概念。正因如此,如果对民族主义的含义缺乏基本的共同理解,就无法对民族主义的未来走向进行有意义的预测。事实上,每一个学者都是在从不同的角度剖析民族主义的本质,强调民族主义的某一重要特征,因而,对民族主义的定义客观上已经分为了几个大类,而在研究中,人们总是习惯于将各种含义不同的“民族主义”放在一起进行分析和论述,这就使人很难在一个共同的基点上相互理解对方的观点。为避免这种语焉不详现象的出现,我们可以按各个学者强调的不同重点而将民族主义大致地分为以下几类。(一)政治民族主义政治民族主义就是把强调民族主义的政治属性放在第一位,这是民族主义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分类,实际上也是民族主义兴起的最显著的特征,其基本目标就是要求建立一个属于本民族的国家和政府,它与“追求国家身份”的政治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很多学者实际上也是将民族主义的这种政治属性放在第一位来进行论证的。“民族主义并不是简单地指民族情感,而是指旨在促进社会生活的一体化,并通过群众动员来决定现代国家政治发展的意识形态和社会运动。”(注:C.梯利:《欧洲革命(1492-1992)》(C.Tilly,EuropenRevelution1492-1992),牛津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47页。)民族主义是“那种认为民族—国家具有伟大价值的群体意识,这一群体意识保证完全效忠于民族—国家。这一群体赞同民族—国家保持统一、独立和主权,以及追求某种广泛的相互可以接受的目标。”(注:E.B.伯恩斯:《简明拉丁美洲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250页。)这些观点,都反映了将民族主义的政治属性放在第一位,而将其他的属性放在其次来考虑的倾向。由于政治民族主义追求着具体的建立主权国家的目标,所以很自然地带有分

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及特点及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影响

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及特点及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中的影响 摘要:本文对中国民族主义的起源与发展及特点作了介绍,把中国的民族主义与其它一些地区的民族主义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就中国民族主义在21世纪世界全球化浪潮下的中国及与作用以及如何去引导进行了探讨。 正文: 民族主义是一个历史概念,它的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民族的认同为作为单个的人提供了一种合法的归属感,民族国家是人们作为一个群体而效忠的对象。可以说:民族主义是推动近代中国历史变迁最大的思想动力。 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让中国在世界上从一个经济文化科技一直领先的国家跌落成了一个落后贫穷愚昧的国家,中国被列强瓜分,成为了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弱国。至1895年之后,中国的民族主义澎湃兴起,我们可以将之约略区分为启航期、操演期、着陆期三个不同阶段。 第一阶段:1895-1918,二十世纪初期,中国民族主义运动的主力,是一批新兴的知识分子。在1898年戊戌政变发生后,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党人流亡日本,紧接着又有大批青年学生赴日留学,据估计,由1901年至1910年间,中国留日学生共达32,428人,正是这群远离传统体制,赴外留学的新式知识分子,在留学期间,直接、间接受到十九世纪末期盛行欧美之各类民族主义思潮的浸濡,并且通过翻译、著述、散播各项新观念,从而使得中国的民族主义变成一套可以明确叙说的理念。 1919-1949,这是中国民族主义的第二个发展阶段,大致开始于1919年的五四运动,而终于1949年的内战结束,中国共产党建国。1919年五月四日,北京学生为抗议巴黎和会对山东问题的解决方式,发动数千名学生游行示威,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口号。在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史上,五四运动无疑是一座具有典范意义的里程碑。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来,日本日益显著的侵华野心,直接威胁到中国的存亡绝续,也再度点燃了中国民族主义的热潮。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展史的角度来看,对日抗战无疑是由民族主义所激起的一场对外战争,而这场历时绵长、规模庞大的战争,反过来又强化了中国人民的民族主义情绪。抗战结束后,中国如愿取消了长达百年的不平等条约的桎梏,国际地位大为提升,民族主义目标的实现,绽露曙光。 第三阶段:1949-- ,从1949年毛泽东同志在天安门上宣布“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那一刻起,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英明领导下开始了艰难而又伟大的民族复兴历程,在经历建国后的成绩与挫折后,中国人民以崭新的姿态进行了改革开放,在经济科技文化方面获得巨大的成功与进步,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地位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中华民族再也不是一个任人欺辱的民族了。原子弹的自主研发,航天器的一次次升上太空,2008年抗击汶川大地震,并成功举办了第29届奥运会等等,这几十年的诸多成就无一不让国人的民族自豪感为之一振。 在欧战直接推动的十月革命影响下,中国民族主义成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一部分,

“数学”简介、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

数学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简单地说,是研究数和形的科学。 由于生活和劳动上的需求,即使是最原始的民族,也知道简单的计数,并由用手指或实物计数发展到用数字计数。在中国,至迟在商代,即已出现用十进制数字表示大数的方法;又至迟至秦汉之际,即已出现完满的十进位值制。在成书不迟于1世纪的《九章算术》中,已载有只有位值制才有可能的开平、立方的计算法则,并载有分数的各种运算以及解线性联立方程组的方法,还引入了负数概念。刘徽在他注解的《九章算术》(3世纪)中,还提出过用十进小数表示无理数平方根的奇零部分,但直至唐宋时期(欧洲则在16世纪S.斯蒂文以后)十进小数才获通用。在这本著作中,刘徽又用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逼近圆周长,成为后世求圆周率更精确值的一般方法。虽然中国从来没有过无理数或实数的一般概念,但在实质上,那时中国已完成了实数系统的一切运算法则与方法,这不仅在应用上不可缺,也为数学初期教育所不可少。至于继承了巴比伦、埃及、希腊文化的欧洲地区,则偏重于数的性质及这些性质间的逻辑关系的研究。早在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中,即有素数的概念和素数个数无穷及整数惟一分解等论断。古希腊发现了有非分数的数,即现称的无理数。16世纪以来,由于解高次方程又出现了复数。在近代,数的概念更进一步抽象化并依据数的不同运算规律而对一般的数系统进行独立的理论探讨,形成数学中的若干不同分支。 开平方和开立方是解最简单的高次方程。在《九章算术》中,已出现解某种特殊形式的二次方程。发展至宋元时代,引进了“天元”(即未知数)的明确观念,出现了求高次方程数值解与求多至四个未知数的高次代数联立方程组的解的方法,通称为天元术与四元术。与之相伴出现的多项式的表达、运算法则以及消去方法,已接近于近世的代数学。在中国以外,9世纪阿拉伯的花拉子米的著作阐述了二次方程的解法,通常被视为代数学的鼻祖,其解法实质上与中国古代依赖于切割术的几何方法具有同一风格。中国古代数学致力于方程的具体求解,而导源于古希腊、埃及传统的欧洲数学则不同,一般致力于探究方程解的性质。16世纪时,F.韦达以文字代替方程系数,引入了代数的符号演算。对代数方程解的性质的探讨,则从线性方程组导致行列式、矩阵、线性空间、线性变换等概念与理论的出现;从代数方程导致复数、对称函数等概念的引入以至伽罗瓦理论与群论的创立。而近代极为活跃的代数几何,则无非是高次联立代数方程组解所构成的集体的理论研究。 形的研究属于几何学的范畴。古代民族都具有形的简单概念而往往以图画来表示,形之成为数学对象是由工具的制作与测量的要求所促成。规矩以作圆方,中国古代夏禹治水时即已有规、矩、准、绳等测量工具。《墨经》中对一系列的几何概念,有抽象概括,作出了科学的定义。《周髀算经》与刘徽《海岛算经》给出了用矩观天测地的一般方法与具体公式。在《九章算术》及刘徽注解的《九章算术》中,除勾股理论外,还提出了若干一般原理以解多种问题。例如出入相补原理以求任意多边形面积;阳马鳖臑的二比一原理(刘徽原理)以求多面体的体积;5世纪祖暅提出“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的原理以求曲形体积特别是球的体积;还有以内接正多边形逼近圆周长的极限方法(割圆术)。但自五代(约10世纪)以后,中国在几何学方面的建树不多。中国几何学以测量与面积体积的量度为中心,古希腊的传统则重视形的性质与各种性质间的相互关系。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建立了用定义、公理、定理、证明构成的演绎体系,成为近代数学公理化的楷模,影响及于整个数学的发展。特别是平行公理的研究,导致了19世纪非欧几里得几何学的产生。欧洲自文艺复兴时期起出现了射影几何学。18世纪,G.蒙日应用分析方法于形的研究,开微分几何学的先河。C.F.高斯的曲面论与(G.F.)B.黎曼的流形理论开创了脱离周围空间以形作为独立对象的研究方法;

近代民族主义

近代民族主义 中国民族主义,指的是为维护在中国领土上的所有中国民族以及其所包含人民的利益所进行的一切行为和语言的总和。它要保护的是中华民族,这个是我们领土上几十个民族的总和,中华民族所衍生繁育的人都是中国人,是炎黄子孙。 中华民族,指的是中国人民、文化、领土、国家荣誉、语言的综合,并不是单纯指的是人民群体的本身。如何确定自身存在民族荣誉感,仅仅人本身外貌是不够,更重要的是民族认同感、传统文化、语言、领土、国家。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发展演变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清末民初,这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阶段。其特征有三:一为新(近代民族主义)旧(传统民族主义)杂糅,而新(近代民族主义)的量在增加,旧(传统民族主义)的量在减少;二是反对国外民族压迫和反对国内民族压迫,亦即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争取国内各民族的平等的斗争交织在一起;三是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的结合,亦即推翻国外和国内民族压迫的斗争与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国家的斗争结合起来.推动这一时期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主要有两种力量,即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立宪派。 第二阶段:“五四”时期,这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发展阶段. 其特征有三:一是反帝与反封建的结合.这一时期,由于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并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第一阶段是表面的感性的认识阶段,表现在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等笼统的排外主义斗争上.第二阶段才进到理性的认识阶段,看出了帝国主义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矛盾,并看出了帝国主义联合中国买办阶级和封建阶级以压榨中国人民大众的实质,这种认识是从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前后才开始的.”正是对帝国主义认识的这种变化,中国人民开始将反帝与反封建结合起来,从而赋予了近代民族主义新的内涵.二是从思想文化上寻找中华民族落后的原因,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省,人们开始认识到近代以来中国屡遭列强侵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文化的落后,这种落后又导致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和革命的失败,所以,解决民族危机的不二法门就是从文化上入手,谋求文化上的解决.三是民族主义开始与各种政治运动和思想运动结合,呈现出多元的倾向. 第三阶段:“九一八”以后到抗日战争结束,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高涨阶段. 特征有二:一是在思想文化方面,从原来的反省、批判传统文化转变为对传统文化的发掘和弘扬.因为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首要的工作是如何团结人心,激发民族意识,以抵抗日本侵略,而作为中华民族数千年生活与斗争之结晶的传统文化,很自然地成为人们鼓舞士气、增强民族自信心与凝聚力,以抵抗日本侵略的有力武器.当时的学术研究出现了一个非常突出的现象,就是文化史学的蓬勃兴起,有关中国文化史的著作不断出现.国内各个阶级、各党各派、各种政治势力逐渐集合在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之下,形成全民族共同抗战的局面.

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复习过程

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 民族主义

《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读书报告 关于民族和民族主义的讨论在历史学研究包括社会学研究中一直经久不衰,在21世纪这个全球化时代民族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被吞没的情况下就更显得意义非凡。而作为全球化时代民族与民族主义研究代表作,安东尼史密斯先生的这本《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不可不读。 一直以来,民族主义是学界聚讼纷纭的话题。从艾利?凯杜里、霍布斯鲍姆到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对民族主义褒贬不一。同情民族主义的学者汤姆?奈伦在《不列颠的崩解》一书中如此写道:“‘民族主义’是现代历史发展中的病态。如同‘神经衰弱’之于个人一样的不可避免;它既带有与神经衰弱极类似的本质上的暧昧性,也同样有着退化成痴呆症的内在可能性——这个退化可能性乃是根源于世界上大多数地区所共同面临的无助的两难困境之中(这种痴呆症等于是社会的幼稚病),并且,在多数情况下是无药可医的”。厄恩斯特?盖尔纳在《思想与改变》中则如是说:“民族主义不是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民族主义发明了原本并不存在的民族”。 有人说,民族是一个不证自明的实体。也有人讲,民族是一个想像的共同体。这两种说法巧妙地避开了为民族下一个确切的定义。因为人们发现,民族是一个如此难以把握的对象。尽管语言、人种、领土、宗教或者文化等因素被用来定义民族,

但都无法将民族完好无缺地盛入概念的器皿。它在定义上惊人的不确定性,使人甚至怀疑它本身空无一物。当然,这一猜测不能推出民族虚无主义的结论,空洞无物并不意味着没有价值。毕竟,归属一个易于确认的群体是人类的自然要求。这样的群体,无非就是家庭、部落、等级、宗教、政党、国家以及民族。 不过,一般来说,学者们大多同意,民族(nation)是一个近现代产物,在古代并不存在。在西方,“nation”源于拉丁文,在演变为现代意义的民族前,指的是种类、种族、人群。其意思与现在所谓的民族相去甚远。汉语中原没有“民族”一词,它是明治维新之后由日文转译而来。在宋朝,没有人会用“民族英雄”来称呼岳飞和文天祥。他们抗击金军,抵御蒙元,并不基于民族情感,而是为了大宋王朝。他们是忠臣烈士,大宋的“帝国英雄”,却不是民族英雄。事实上,要到十九世纪,人们的民族意识才逐渐强烈起来。1919年,《凡尔赛公约》第一次将民族权利列入其中。直到那时,民族自治作为一项基本原则才得到普遍认可。这时候,人们注意到,民族的产生与人们的受挫感密切相关。正是专制统治和殖民压迫让受到伤害的人们产生强烈的归属意识,并且一开始,民族与民族主义就殊难分开。于是,以民族主义定义民族就成为学者们的便捷方式。厄内斯特·盖尔纳在《民族与民族主义》一书中是这样说的:“是民族主义创造了民族,而非相反”,而民族主义“基本上

论民族主义的起源及特点

甘肃政法学院 本科学年论文(设计) 题目论民族主义的起源与特点 行政学院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 2010 级二班 学号: 20X0330X0107 姓名: XXX 指导教师: XXX 成绩:___ ________ 完成时间:

目录 一、民族主义概述 (一)民族主义的概念 (二)民族与民族主义的关系 (1)民族与民族主义理论的发展 (2)民族主义国家的演进 二、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及特点 (一)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 (二)中国民族主义的特点 三、民族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影响

论民族主义的起源与特点 付丽芳 民族主义的基础是民族,对民族主义的探讨首先要涉及民族的概念。作为一个从西欧开始起源并产生的概念,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是西欧民族国家的构建过程,构建民族国家的过程促进了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民族主义的形成又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建构,二者完全是相辅相成的。民族主义所具有的巨大感召力,以及它在西欧民族国家构建中的成功,对其它的民族和国家产生了强大的示范效应。自民族主义最早西欧诞生以来,它和主要在它塑造下形成的近现代民族都经历了一番重大的变化。民族主义在今天面临的全新现实环境,迫使我们去重新审视这段历史过程。 一、民族主义概述 (一)民族主义的概念 “民族主义”,一言以蔽之,就是指从自我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出发,将其置于至高无上的低位考虑的包含民族、人种、与国家三种认同在内的意识形态,。美国学者汉斯·科恩认为:“民族主义首先而且最重要的是应该被看作是一种思想状态。”英国学者爱德华·卡尔认为:“民族主义通常被用来表示个人、群体和一个民族内部成员的一种意识,或者是增进自我民族的力量、自由或财富的一种愿望。 (二)民族与民族主义的关系 1、民族与民族主义理论的发展 民族主义的基础是民族。一个民族在现实之中是确定的、客观的。但当我们在抽象理论上给出一个定义时,却是众说纷纭的。因此,了解民族主义之前,有必要对“民族”作一个学理式的探究。英文中“民族”一词来源于拉丁文,但其语义在演变过程中逐渐与政治相联系,特别是法国大革命后,该词的政治色彩日益浓厚。再往后,政治色彩成了该词的主要含义。[1]民族和民族主义的问题,一直是政治学研究学者所关注的重大问题, 社会学和政治学领域中的很多学者都主张,民族主义和民族都是近现代世界才存在的政治概念。这一问题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表现和影响,对各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演变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也推动了人们对民族和民族主义问题的认识和研究不断发展深入。冷战以后,世界各地各类民族矛盾和民族冲突叠起,有力地影响着当今世界新格局的组合。韦伯曾说过:“在谈到‘民族’这个概念时,我们一再指出它同政治实力的关系。”[2]有人认为,民族问题将成为新世纪的主要潮流,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向。继二战结束民族解放运动兴起之后,冷战后的民族和民族主义问题再一次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 2、民族主义国家的演进 “民族是一个纵向和横向联系上的一体化的、拥有固定领土的群体,它是以共同的公民权利和具有一种(或更多)共同的集体情感为特征的。”[3]在民族主义推动下,近代民族国家和民族先后产生于十六世纪的英国、十七世纪中期的法国、十八世纪下半叶的俄国、十八世纪晚期的美国,以及十八与十九世纪之际的德国。在这个历史序列的演进之中,民族主义和民族本身都经历了一番重大的变化。 当民族主义在它的原发地英国形成发育起来时,它原本是一场处于既定的历史疆域内的全体人民把国家主权从皇室、贵族手里夺归大众所有的运动。也就是说,最初的民族主义所飙扬的,是主权在民的基本原则。这时候的民族概念,“等同于国家,等同于人民”;吉登斯则认为,民族是指“居于拥有明确边界的领土上的集体,此集体隶属于统一的行政机构”[4]

民族主义的内涵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与建构? 1、民族主义内涵 2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兴起及其原因分析【论西方思潮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形成的影响及其后果。试析民族主义理论源头】 3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大致经历过三个阶段【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理论建构及其过程】4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特征【论五四前后的民族主义思潮及其特点。。试析进化论视野下的中国近现代民族主义思潮的特征】 5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带来的历史作用 所谓民族主义,从根本上讲就是基于民族共同体而形成的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社会思想或意识形态。此处的关键词就是“共同体”。关国学者安德森就称民族为“想象的共同体”,他说道:“遵循着人类学的精神,我主张对民族作如下的界定:它是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并且,它是被想象为本质上有限的(limited),同时也享有主权的共同体。”从“共同体’,角度认识中国近代社会思想,也受到国内学者的重视。例如有学者在著作中这样写道:“近代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如何重建民族国家共同体,如何使这一共同体既是一个普世性的自由民主政治共同体,又是一个有着独特文化认同的民族共同体;进一步而言,这一民族国家究竞是一个政治共同体,还是历史共同体?与此相关的是,公民们对之认同的基础是什么?是政治法律制度,抑或公共的政治文化,还是历史传统遗留下来的文化、语言或道德宗教?”作者进而追问:在近代中国,“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各自有何合理性与内在限制?” 这些问题的提出,具有相当的指向性,对推进关于近代中国民族主义与国家建构及社会发展的研究不无启发。但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共同体”,除了政治与文化层而之外,还有极为重要的经济层而“经济共同体”至少是与政治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同时存在、相互影响与作用的一个“民族集合”,它与其它两个“集合”不重合,但有交融。经济民族主义是民族主义思潮在经济事务方而的表现,其特征与流变与文化及政治方而的民族主义相较,既有一致之处,也有相异之处。一致的地方,当然都是基于本民族而临危机与挑战而产生的一种应变思想,不一致的地方则在于经济与政治及文化的属性有别,所以对应的思考角度与应变方式也不尽相同。既然能够形成思潮,必然有着共同的信念与考量,这些共同的信念与考量必然来自共同的关注对象。从这一点来看,安德森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理论,还是可以借鉴的。只不过,安德森的“想象的共同体”,用于政治与文化民族主义方而较为切近,用于描述经济领域中的民族主义表现,则可能需要修正。 经济领域的民族主义显然不是由“想象”而成。经济与社会密不可分,国家或社会的处境肯定影响到团体与个人的权益,这可能有点像大河与小溪的关系。当国运危迫之际,国民权益自然受损。就晚清而言,经济民族主义恐非“想象”的结果,而是在利权日益外溢、国家处境日益严竣情况下,民众因感受刺激而体悟出来的。 当然,作为国民来说,成分复杂,如何“感受”民族危机,如何激励自己的维权意识,则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从总体上而言,从关注“夷夏大防”到捍卫民族权益,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在逐步发生擅变。西方学者强调近代民族主义的“民族—国家”建构思想。而晚清国内则只知有“朝廷”不知有“国家”。如陈独秀就指出:“我们中国人,不懂得国家和朝廷的分别。”但不管传统政治视域下的“天下’,与近代政治视野中的“国家”有多少本质区别,而作为一个经济共同体则是持续的。也就是说,国人在经济权益受损方而有着共同的

爱国主义,民粹主义,民族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民粹主义、民族主义、爱国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 11物理一班 1130060011 苏韦东 民粹主义 民粹主义(Populism)是一种政治哲学或是政治语言。民粹主义认为平民被社会中的精英所压制,而国家这个体制工具需要离开这些自私的精英控制而使用在全民的福祉和进步的目的。民粹主义者会接触平民,跟这些平民讨论他们在经济和社会上的问题,而且诉诸他们的常识。1980年以后,大部分的学问都将民粹主义当成一种可以推广许多不同的意识形态的政治语言来讨论。许多民粹主义者曾经承诺过要移除“腐败的”精英阶层,并且倡导“人民优先”。 民粹主义是指一种在政治上刻意迎和普通民众的理念,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社会思潮,其基本特征包括:极端强调平民群众的价值和理想,把“全体人民”当作所有行为的唯一合法性源泉,要求全体普通群众直接参与政治过程,主张依靠平民大众对社会进行激进改革,非常强调对大众情绪和意愿的绝对顺从。 民粹主义把普通群众当作政治改革的唯一决定力量;通过强调诸如平民的统一、全民公决、人民的创制权等民粹主义价值,对平民大众从整体上实施有效的控制和操纵。 民粹主义萌芽于19世纪40-50年代的俄国,当时,沙皇俄国已经腐朽不堪,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而西欧资本主义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很多内在矛盾。民粹派的思想先驱们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寻找俄国的出路,提出了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他们肯定平民大众的首创精神,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同时又把俄国存在的村社制度和农民理想化,遭到到以列宁为代表的俄国社会民主党人的深刻批判。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民粹主义的思潮已经成为强弩之末。 民粹主义表面上以人民为核心,但实际上是最缺乏公民个人尊严与基本权利的观念。民粹主义者崇拜的是“人民”,但他们崇拜的是作为一个抽象整体的“人民”,而对组成“人民”的一个个具体的“人”却持一种极为蔑视的态度。民粹主义者反对权威。 民粹主义概念的模糊性,由于民粹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社会运动具有的内容的丰富多样性,民粹主义概念是模糊的。民粹主义既是一种政治思潮,又是一种社会运动,还是一种政治策略。这样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当人们从不同的视角看待它时,便会得出极不相同的结论。 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即是指将自我民族的利益为基础而进行的的思想或运动。美国学者汉斯·科恩认为:“民族主义首先而且最重要的是应该被看作是一种思想状态。”英国学者爱德华·卡尔认为:“民族主义通常被用来表示个人、群体和一个民族内部成员的一种意识,或者是增进自我民族的力量、自由或财富的一种愿望。 民族主义可自我表明为官方的意识型态或群众(非政府)运动,并以公民、人种、文化、宗教、或意识型态上的言词加以表述。民族的自我定义用于区别民族主义的种类。然而这样的区分并不全然互斥,许多的民族主义运动在不同程度上结合若干或全部的区分元素。民族主义运动亦可以范围与地区作为区分的准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