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德育原则与德育方法的历史演变

西方德育原则与德育方法的历史演变

西方德育原则与德育方法的历史演变
西方德育原则与德育方法的历史演变

西方德育原则与德育方法的历史演变

古典时期的:古希腊、古罗马时期

德育原则:在西方,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很重视道德和道德教育,他针对当时诡辩派的言行不一,崇尚空谈,提出了“应该热心地致力于照道德行事”,主张心口一致,表里如一的原则。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就是美德”,但他反对教给学生现成的道德知识,主张通过师生问答、争辨,启发学生自己从问答中得出结论,作为德性涵养的原则。

方法特点:碎片化的形式存在,没有系统的论述,零散而丰富的存现在思想家的论著中。比如普罗泰戈拉认为人可以通过教育和训练获得德行,从学生时代就应该通过各种适当的方式培养公正、节制和虔诚的品质,对于那些不学习不接受教诲养成恶习的人,可以采用怒斥、训诫以及法律制裁的方法,以示警戒。(早期希腊的斯巴达教育,为了达到它的目的,即通过严酷的军事体育操练把氏族贵族的子弟训练成为体格强壮的武士,对学生进行强制的政治道德灌输和严酷的身心磨炼,以求学生形成勇敢、坚韧、顺从和爱国的品格。)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把知识与道德等同起来,认为智慧的人必然是有美德的人。美德由教育而来,教育的目的,即在于通过认识自己达到获得知识,最终成为有智慧、有完善道德的人。美德教育的主要方法是“精神助产术”,通过问答、交谈或争辩的方法来宣传自己的观点,而不是直接向学生传授各种具体知识。先要向学生提出问题,回答错了,也不直接指出错在什么地方和为什么错了,而只是提出暗示性的补充问题,使

对方不得不承认答案的荒谬和处于自相矛盾的地步。这样交相争辩,最后迫使对方承认无知,并从引导和暗示中,得出正确的答案。这是一种要求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互相启发、共同寻求正确答案的方法,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判断,寻找正确答案。亚里士多德则提出,人生追求至善,及人的心灵合乎德性的活动。道德教育只能通过训练养成习惯。人们达善成德的方法在于社会的教育和训练。他说“理智的德性,是由于训练产生和增长的(必须经过时间和经验),道德的德行是习惯的结果”,“一切德性通过习惯而生成,通过习惯而毁灭”,这种“品德——习惯”的教化方式在西方的德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总结:古典时期西方德育的方法带有明显的经验主义色彩,但这一时期的德育方法没有系统的论述,只是一些零散而碎片化的言论。

中世纪:(欧洲中世纪封建时期,是从公元前五世纪开始到公元十五世纪末结束。这个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纪或者中世纪早期在欧美普遍被称作“黑暗时代”)

德育原则:禁欲主义原则,宗教支配一切

方法特点:中世纪的欧洲,宗教神学支配一切,哲学和伦理学成为神学的附庸,道德教育被淹没在宗教神学之中。教育者以上帝的名义上人类颁布法令,对人类进行教诲,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人生而有罪,其在世俗生活中的种种欲望都是恶的表现,都应该收到禁止,禁欲主

义成了中世纪欧洲德育方法论的最大特征,在具体方法上表现为“强调体罚、惩戒、灌输、记诵、问答式教学手段的使用”宗教教育史德育的主导形式,每一本读物都是在对受教育者灌输对宗教的情感和对权威的服从,每一种方法都是使受教育者记住那些规则,主要目的就是训练人们的服从和虔诚。

总结:这段时期的德育成了统治者向大众灌输宗教教条的工具,德育方法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帮凶”,呈现工具化的倾向,使得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价值和主体能动作用同时受到了忽略。

近代以来:

德育原则:17世纪英国教育家洛克提出“自然后果”原则,强调受教育者在自己的行为后果中自动对行为加以调节,反对教育的外力干涉。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寓教育于教学之中,称为教学的教育性原则。他说:“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 20世纪,美国教育家杜威强调从学校的社会化活动中进行道德教育的原则,反对设置道德课程进行直接道德教学,主张德育中批判的、探讨研究的精神,强调在教学中发现什么是正确的,而不是习惯于一套已知的道德原则。

方法特点:哲学、伦理学等作为神学的“婢女”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理性光芒的照耀下恢复其本有的色彩。但是工业革命以来萌芽的科学主义却慢慢占据了德育主流,带有科学理性主义色彩的思想反映到道德教育上,便是道德作为一种知识来传授;教育者试图通过直接的问答式教学、规劝、说服、纪律、强迫执行、训诫、奖

励、惩罚以及榜样等方法使受教育者接受并最终形成特定社会所要求的固定道德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德育走向了“科学世界”——人们对待道德教育时,不仅没有把它一般性的知识教学活动、对待物的生产加工活动区分开来,而且有意为之,认为道德教育可以在自然科学和工程领域等得到呈现,通过发现德育中的客观规律,理性加以控制,最终达到受教育者能按道德规律行动的目的。这种带有权威主义倾向的德育方法论在20世纪以来受到了“新教育”的冲击,比如认知发展道德教育理论(代表人物有瑞士的皮亚杰,美国的科尔伯格、莱斯特、帕沃等人)反对相对主义的道德价值观,主张建立普遍的道德价值原则;价值观澄清理论(代表人物有美国的拉斯思、哈明、西蒙、凯钦鲍姆等人)人物创造条件,利用一些有效途径和方法帮助青少年澄清他们选择时所依据的内心价值观,并把他们的价值观公诸于众;这些教育方法呈现出一种百花齐放的形式。

总结:总体来看,“现代西方德育建构的标志是从宗教型德育跃迁为世俗的道德型德育,德育经历了从服务宗教到服务世俗的转变”

原始德育——古代德育——现代德育。

德育、教育、生活三者的关系演变:混沌一体——三者分离——辩证融合

德育方法上的差异我国有着悠久的德育传统。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学校德育比较重视向学生传授系统的道德知识和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并强调学生自身的“内省”和“了悟”,因此,在德育方法上比较常用说服教育、榜样示范、情感陶冶、实际锻炼、修养指导等。而西方社会由于受民主、自由、尊重人格尊严等价值观的影响,在认知发展道德教育理论、存在主义道德教育理论、人本主义道德教育理论、价值澄清理论等指导下,更加注重对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道德敏感性的培养,从而比较推崇道德讨论、案例研究、角色扮演、价值澄清等德育方法。

陕西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三十四:中学生德育原则、途径与方法

陕西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三十四:中 学生德育原则、途径与方法 中学生德育原则、途径与方法 【高频考点提要】 1.中学德育的原则: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知行统一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2.中学德育的途径; 3.中学德育的方法。 【高频考点速记】 一、中学德育的原则 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它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反映了德育过程的规律性,是对德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一)导向性原则 1.基本含义 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2.贯彻要求 贯彻导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2)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3)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二)疏导原则 1.基本含义 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人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2.贯彻要求 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三)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1.基本含义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2.贯彻要求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2)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 (3)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坚定不移地贯彻到底,督促学生切实做到。 (四)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1.基本含义 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2.贯彻要求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2)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德育网络; (3)处理好衔接工作,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制度化、连续性、系统性。 (五)因材施教原则 1.基本含义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我国的孔子提出了“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的了解学生的有效方法,并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育。 2.贯彻要求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2)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六)知行统一原则 1.基本涵义

谈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谈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长岭县第四中学潘春艳 胡锦涛同志曾在《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知识教育、学科能力和思维的培养,还要注意进行德育渗透。历史课是一门人文社会学科,思想性、政治性很强,它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就要我们在进行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要充分挖掘历史教材的思想性,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以学生生活为主线,将学生品德行为规范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及国情教育、历史和文化教育等有机融合在一起,不断丰富学生自身的情感、知识、经验,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为学生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展述个人认识。 一、历史教学中需渗透的德育内容 (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十分丰富,它渗透在历史教材中,教师应充分发掘这些因素,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内容可以大致归纳如下: 1、忠心报国,勇赴国难 这一美德的行为表现是把民族和国家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如东晋时祖逖从小“闻鸡起舞”,立志报效国家,成为收复中原的代表人物;南宋的岳飞从青少年起就有“精忠报国”之志,终于成为我国历史上众口皆碑的抗金将领而名垂史册。再如戚继光组织“戚家军”英勇抗倭,并赋诗明志“封侯非我意,

但愿海波平”;再如甲午海战中的爱国将领邓世昌、林永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再如收复台湾的郑成功,虎门销烟的林则徐、血洒疆场的关天培,他们所展示的就是这样一种美德。 2、国而忘家,公而忘私 这一美德的本质就是把“天下为公”作为崇高的理想人格。如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范仲淹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谭嗣同喋血街市、唤醒民众;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毛泽东的“身无分文,心忧天下”;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国共产党坚持“为人民服务”等,都是以天下为己任,为国为民的无私精神。 3、文明礼貌,仁者爱人 我国是礼仪之邦,尊重人、关心人、帮助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又一个鲜明特性。例如名医扁鹊周游列国,为民治病;文景两帝提倡节俭,减轻农民负担;雷锋关心他人,服务群众;罗盛教为抢救朝鲜落水儿童英勇牺牲,都充满了对人民的关心、热爱之情,表现了民族的传统美德。 4、勤劳俭朴,艰苦奋斗。中华民族向来以勤劳勇敢、吃苦耐劳、富于创造力而著称于世。李春建赵州桥,黄道婆改进、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都是这一美德的杰出代表。 5、不畏强暴,自强不息。这是中华民族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和自觉能动性的鲜明标志。在历史教材中,具备这种美德的也不乏其人。如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徐悲鸿公开表示“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决不趋炎附势;中国共产党人在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中“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掩埋好同伴的尸体,又继续战斗了”。这种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历尽艰难并不断走向强盛的巨大动力。

德育原则、内容、方法与途径

第七章德育 (2) 第二节德育原则、内容、方法与途径 (2) 一、本节学习要求: (2) 二、带着以上问题看书自学或者讨论,找到答案 (2) 三、愿意的同学给同学们讲解答案,师生可以质疑、提问 (2) 四、讲清楚了的问题老师总结或者口头测试检查效果,没有讲清楚的给予补充 (2) 一、目前我国中学德育内容 (2) 二、德育原则 (2) 1.导向性原则 (2) 2.疏导原则 (3)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3) 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3) 5.因材施教原则 (3) 6.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4) 7.长善救失的原则 (4) 三、德育途径 (4) 四、德育方法 (4) 1.说服教育法 (4) 2.榜样示范法 (4) 3.锻炼法 (5) 4.陶冶法 (5) 5.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品德评价法) (5) 6.自我教育法: (5) 7、品德评价法 (5)

第七章德育 第二节德育原则、内容、方法与途径 一、本节学习要求: 1.我国中小学的德育内容 2.我国中小学常用的德育原则? 3.我国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 4.我国中学德育的途径? 二、带着以上问题看书自学或者讨论,找到答案 三、愿意的同学给同学们讲解答案,师生可以质疑、提问 四、讲清楚了的问题老师总结或者口头测试检查效果,没有讲清楚的给予补充 一、目前我国中学德育内容 1.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 2.理想和传统教育 3.集体主义教育 4.劳动教育 5、纪律和法制教育 6、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教育 二、德育原则 1.导向性原则 理想性与方向性,因为学生的可塑性、易受影响性 ?贯彻导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历史(心得)之初中历史教学与德育教育

历史论文之初中历史教学与德育教育 德育作为五育最重要的一方面,一直以来都备受重视。历史呈现给我们的是过去的人和事,我们在了解过去的同时,可以选择性地吸收优秀文化,在批判继承中创造未来。这种历史课独有的特征为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打下了基础。初中历史教学德育途径学校德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学校德育的任务就是以共产主义思想和道德规范教育青少年,引导他们主动积极地进行社会实践,逐步养成高尚的社会主义品德,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在我国,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的当代中国基础教育,要求教学工作必须把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及发展健全的人格,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有机地统一起来。然而,审视我们以往的中学教育,往往过多地注重知识教育和应试教育,以及学科能力和思维的培养。当然,现在社会的发展确实需要各方面的人才,但在注重知识教育的同时,不能忽视了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应该放在首位,配合其它几育同时进行,不可偏废。现代教育还要注意提高全民族素质。提高全民族素质,是我国当今社会发展赋予教育的重要使命。所以,教师要结合历史教学,对学生们进行道德教育。目前,学校德育大致包括三个组成部分:道德品质教育,也称“德性”,简称“品德”。个人在道德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

的、一贯的特点和倾向,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为中的体现。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因素构成,如不怕吃苦、勇敢坚强、遵守纪律、热爱集体等品质。还有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这些品质在体育教学中常常会不自觉地在学生身上显现出来,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加以引导,使之真正成为学生自身的稳定的品质。下面,我们将探讨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道德教育。 在新课程标准下,加强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是目前中学历史教学的目标。要完成这一目标就要求历史教师抓住学科特点,课前必须认真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论从史出,循序渐进,制定多元目标,采取灵活性、多样性的教学方式和手段,针对学生实际,结合时势,做到让学生学习史实的同时,就受到相应德育的教育,达到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学目标。 历史是一门以历史史实为基础的学科,它有其本身的知识结构,也含有其德育的结构。以史育德,既体现历史教学上的史论统一,又实现了历史在全面发展教育上的德育与智育的统一。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各种途径方式和手段让学生了解熟悉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感受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淳厚民风和崇高气节,学习体现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将民族精神内化为青少年的思想素质和精神品格。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以史为鉴,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 一、在爱国主义情感教育方面

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单项选择题] 1、()是品德教育中运用最为广泛的基本方法。 A.榜样示范法 B.说服教育法 C.情感陶冶法 D.锻炼法 参考答案:B [单项选择题] 2、“人有爱与被爱两种需要,假如得不到满足,就有可能发生行为问题”。这一理论是()。 A.果断纪律理论 B.行为矫正理论 C.现实疗法理论 D.目标导向理论 参考答案:C [单项选择题] 3、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向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是()。 A.班主任工作 B.团队活动 C.学科教学 D.课外校外活动 参考答案:C [单项选择题] 4、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人手的德育原则是()。 A.导向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疏导原则 D.平行影响原则 参考答案:C [单项选择题]

5、预防问题行为的关键是()。 A.端正学生的学习目的 B.建设优良的校风与班风 C.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D.改善学生的人际环境 参考答案:A [单项选择题] 6、共青团诞生于()。 A.1920年 B.1921年 C.1922年 D.1923年 参考答案:C [单项选择题] 7、进行德育时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这指的是德育工作的()。 A.疏导原则 B.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C.导向性原则 D.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参考答案:A [单项选择题] 8、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是()。 A.说服法 B.榜样法 C.陶冶法 D.锻炼法 参考答案:C [单项选择题] 9、德育应坚持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所以要以()。 A.只用说服法就可以了 B.适当体罚也可以 C.说服教育为主,辅以纪律约束 D.纪律为主,说服为辅 参考答案:C

历史教学德育渗透计划

历史教学德育渗透计划 宋晓霞 一、计划宗旨 作为学科教师,不能只单纯地传授学科知识,而必须在教书的同时育人,在授业的同时传道,透彻地了解教书与育人、授业与传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辩证关系,把学科中渗透德育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和重要归宿,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养成学生完美、和谐的人格。 二、总体要求 根据学校工作计划要点及我校德育工作的实际,本学期在历史教学中,着重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知识。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中心,强化质量意识,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突出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授课效益。加强分类教学研究,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突出优生优培;同时强化探究性学习的研究和信息技术教育的研究在历史教学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历史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注意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展示独特个性、使学生的学习历史知识,成为他们健康人生重要开端。尤其是综合性学习部分、突出自主性、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自主选择确定活动内容和方式、突出合作性,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过程,培养创新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历史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内容和设计上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进取精神,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各自的发展空间。 三、教学工作目标、任务及措施 新课程教材的教学目标,不再是教材的教学目标,而是学生的历史学习目标,教材只是例子,重要的在于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1.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2.以身作则,培养学生健全人格,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求学生有实事求是、尊从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认识交流与合作,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4.掌握七年级阶段要求掌握的历史概念和历史规律,并学会运用。指导学生理解教材中的重要历史概念的含义和丰富学生的知识含量。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材料分析历史和现实问题的能力。

挖掘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功能

挖掘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功能 历史学科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新课程标准就针对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对学生的情 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升华提出了很多的要求。历史教育在培养学生文化素质、人文素养 和科学精神方面肩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尽管我只是一个参加教 育教学工作仅仅四年的年轻教师,但是我却大胆地尝试着各种有利于教育教学的方法,尝试 着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结合学生的心理,与时俱进,除了完成每堂课的教学内容外还注重情 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以期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支柱和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首要内容,我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 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只有对祖国悠久的历史传统有深刻的了解,才能产生对祖国优秀文化的 深厚之情。下面我以高中历史必修一《伟大的抗日战争》一课为例,就德育教育在历史课堂 中的渗透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二、案例再现 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下,我校对传统课堂进行了大力度的改革。本课以学生的展示为主,在 课前将展示任务布置给了各个小组,要求各个小组预习并搜集资料。问题依次是:简述日本 侵华的进程,列举日本侵华的罪行,简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国民党在正面战场 的重要会战,共产党在敌后抗战的史实,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在做了充分的准备与热烈的讨论后,学生的展示十分精彩。第一个问题,学生在展示中能提 及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七七事变这些重要的史实。第二个问题,学生搜集的材料非常充分,谈到七三一部队研究细菌武器,残忍地用中国平民的健康人体进行活体实验,制造了罪 恶的南京大屠杀惨案等。同学们还用幻灯片展示了一些图片,其中有一张图片反映的是一个 婴儿在尸横遍野的被轰炸后的火车站啼哭的场景。这张照片曾经震动了世界,同学们看了这 张图片后,表情变得凝重,他们的心灵受到了深刻的触动。通过这两个问题的展示,同学们 已直观感受到日本侵华使我们中国人陷入了空前深重的灾难中。我又播放了几分钟的电影 《南京大屠杀》的一段视频,不少同学都落下了眼泪,有的同学甚至表现出对日本的痛恨, 爱国主义的精神深深感染着每一位同学。 接下来的问题教材中有详细的阐述,从八一宣言到瓦窑堡会议到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学生表 达得很清楚。我提醒学生从这个问题中看到中国共产党人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以民族利益 为重,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强化了学生对早期共 产党人的敬意。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的抗战是新教材新增加的内容,淞沪会战、太原会战中 的平型关大捷、徐州会战中的台儿庄战役学生作了简单的介绍。我给学生强调了:在抗战初期,国民党抗战的态度是比较积极的,虽然国民党政府是一个反动政府,但在中华民族生死 存亡的危急关头,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和推动下,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无论是共产党 及其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以及广大人民群众,还是国民党爱国官员、民族资产阶级的进 步人士、开明地主,都能凝聚到“爱国主义”这面大旗下,显示了我们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 和向心力,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对敌人的牵制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第五个问题的展示让同 学们看到了中共为抗战作出的积极的努力和不可磨灭的功绩。 第六个问题,班上的同学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共同感受着中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及祖国的日益 强大,民族自尊心及自信心不断增强。最后围绕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同学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最终一致认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实现全民族抗战是抗战胜利的主要原因。“中华儿女在祖国最危急的时刻,万众一心,浴血奋战,用鲜血和生命捍卫着自己的家园。张自忠、左权等,不论是国民党员,还是共产党员,都是可歌可泣的英雄。”在我的解说中,同学们都若有所思、若有所悟。 三、教后反思

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方法的经验总结

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方法的经验总结 摘要:历史学科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它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情感教育素材,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情感教育氛围。 关键词:历史教学;德育;渗透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每位历史教师,不仅要传授历史知识,要注重对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更要注意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所以长期以来,人们对中学历史教学中德育的渗透,已经做了大量的探讨和阐述,这是十分必要的。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实现德育的渗透?本人浅谈自己在中学历史教学活动中实现德育渗透的一些方法,主要从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两个角度去谈。 一、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课堂教学是历史教学的基本形式,其德育渗透是通过教材、教法及教师的情感等因素实现的。 1.教材内容的直接感染 教师要留心,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教育素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人教版教材八年级历史上册五?四运动中对爱国学生口号和宣传单的描写:“在得知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后,爱国学生为捍卫国家主权和尊严,愤然咬指学书。”“中国的领土可以

被征服,但不可以被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被打倒,但不可以被侮辱。”这些内容可以直接感染青少年学生,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典型事例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直观的教学方法展现不同类型的情感素材,以达到情感上的升华 教师要不断地装备自己,除了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外,也应该与时俱进地学习和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的使用,可以把祖国的大好河山、英雄的人物、壮观的历史场面再现出来,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升华。例如,学习虎门销烟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资料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收缴的鸦片,那种壮观的场景,让学生在看视频的时候内心就燃起爱国主义情感和对林则徐的敬佩之情。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善于总结教材的类型和内容,要细心挖掘教材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比如,在学习古代辉煌的科技成就的时候,可以再现古人的发明创造,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在学习近代外国列强侵略中国的时候,可以再现外国列强在中国烧、杀、抢、掠等场景,更好地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愤恨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教师在情感上的熏陶 教师要具备良好的师德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师生之间的真诚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以便在情感教育的时候更容易激发学生,师生产生共鸣。教师在情感教育的时候也要注意自己情感上的投入,注意音调的抑扬顿挫和肢体语言的变

德育工作的原则和方法

德育工作的原则和方法 一、对当前学校德育误区的分析与反思 误区之一: 把德育目标当作德育起点。起点设置不当,脱离学生的年龄、心理实际,脱离学生的知识、思维和意识发展水平,将学生成人化,采取高调宣讲、单向灌输的手法,无法有效地为学生所认同,难以激发其强烈的道德情感和道德需要,收效甚微,有时甚至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产生负效应。同时,这种急功近利,企图“一步到位、一劳永逸”的简单化的做法,又使德育的终极性目标没能有效地分解为着实的阶段目标,以至于德育的阶段目标缺乏内在的逻辑递升序列,高层次、高要求的终极目标找不到基础性的支撑点,无异于空中楼阁,难以达成。 误区之二: 忽视受教育者自身的实践活动。将复杂的德育过程简单等同于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中的说理、讲解,片面重视道德知识的掌握,在“掌握”和“认同”之间随手划上等号,省略了外在的道德需求向学生个体道德需要转化的心理机制研究,把个体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看作是道德教育“外烁”的成果,因而对学生日常学校、家庭生活中多样化的道德实践关心不足,忽视了道德修养的巨大作用。学生掌握的道德规范、准

则体系缺乏实践中介,不能有效地内化为道德信念,导致“知而不信”;道德信念也不足以外化,以支持和指导道德行为,表现为“言而不行”。 误区之三: 德育功能认识片面,“严”、“爱”脱节,师生关系恶化。不少教育者错把德育当代国家、社会、学校对学生个人的管制,把德育方法当作“管制的手段”,突出表现一谈德育必是严字当头,把个人与社会对立。无视学生内心深处丰富多彩的需要,追求“整齐划一”的德育效果,将“听话”视为德育的成功,将“听话道德”视作德育的最高境界,缺乏慈爱与引导,更缺乏“发展”的眼光和意识。导致师生间的对立,人为地破坏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削弱了教师在育德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和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以上谈及的德育误区,究其根源,主要是传统的德育缺乏一种发展的眼光,把学生单方面看成是社会规范的造物,德育是完成这一任务的工具,所以视野局限于学生被动地接受和继承既定的社会道德规范体系,掌握了这些规范就意味着达到了德育的目的。在这种“就范式教育”的指导下,学生循规蹈距、唯命是从,成了一个“被塑造”的客体,执着于此的教育者也就看不到学生作为道德实践活动的主体,能在既有的社会规范基础之上,经过自己的理性思维,独立地做出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自主地调节自己的道德行为,并在道德实践中完善自身的品德,丰富和发展社

历史教学德育渗透总结

浅谈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工作总结 仁怀市火石岗中学冯文飞 历史课是围绕一定的社会需要而进行的价值教育,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时代性,特别是当前中学历史教材的改革与考核趋向于一种开放型、综合性和实践性,强调对中学生运用知识来认识和分析社会价值取向或目的的教育,是素质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在历史课教学中,注重德育教育界结果,更应注重德育教育的过程---价值渗透。在教学实践中,德育教育的价值渗透可归纳为: 一、历史政治融合法 历史政治融合法即以历史人物、事件为例阐述历史的价值观点,这是人文科学综合性特点决定的。历史课的价值内核侧重于规范学生的价值趋向。而历史课的价值内核侧重于提供价值选择的途径。从这个角度看,历史课和历史课的价值内核总是围绕价值观而设置的,明显体现历史课和历史课的思想性和时代性,侧重于“意识客体价值”(包括意识结构价值、意识形态价值等重要内容)的培养。从整个初中历史教材体系来看,教育的目的始终是从不同角度阐述价值认识---价值选择---价值取向,培育社会所需要的现代人才。所以说,历史教材的编制为政治历史融合法提供了大量的契机,具体表现在: 1、历史人物的人格对事业的影响论述人格培养的重要性,使学生认识到人格塑造的意义,确定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2、历史的管理事例(包括治军、治吏、法令等)论述规范社会、个人行为的必要性,使学生对自己行为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 3、通过对历史发展脉络的阐述,渗透整个社会发展的价值观念,使学生在反复的选择中,把个人价值同社会价值统一,最终实现对现代社会生活的正确认识和评价。 二、实践锻炼法 “实践就是追求价值、创造价值和实现价值的过程。它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活动。”课堂上的教学实践活动,教师强调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其目的就是让学生追求价值、创造价值和实现价值,确立认识、评价社会生活的能力。 开放性试题的价值内涵在于鼓励学生装的创新思维和运用理论联系实际对自我意识进行评价。开放性试题答案的多元化、多层次化、多方位化,常反映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文化知识素质和心理素质所达

历史教学中的德育功能

历史教学中的德育功能 内容摘要]:在学校的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说每门学科各有特色、各有千秋,但历史学科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性和无法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也有不可推卸的职责。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认为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应重视以下问题:一、感受历史的氛围,唤起学生爱国的情感体验。二、激励学生为理想献身、振兴中华与创造更高文明的使命感。 三、使学生追求真善美,明辨是非,提高思想意识境界。 [关键词]:历史教学德育功能 高中历史新课标在课程目标一项中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层次的要求。这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下把历史教育中的德育功能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因此历史教学工作必须把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及发展健全的人格,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有机地统一起来①。 那么历史教育中的德育功能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本人认为主要有如下三方面: 一、感受历史的氛围,唤起学生爱国的情感体验。 历史教学的知识教学内容与思想教育内容的一致性,决定了历史教学过程应该寓思想教育于历史知识的传授之中,同时通过师生感情的双向交流,创设情境,来激发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感。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可谓多种多样,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再现”已消逝的历史现象,调动学生听觉、视觉等感觉器官,使学生感受到历史的氛围,从而进入历史的角色,受到感染和教育,其作用一定优于教师的口述。由于电影剪辑、电视录像、历史革命歌曲录音带等有生动的画面,鲜明的色彩、感人的音响,加上教师的解说,学生在正确理解课文知识的同时,激发了对真善美的爱,对假丑恶的恨,思想感情受到极大的感染和熏陶。如《谭嗣同》、《孙中山》、《甲午风云》、《风雨下钟山》、《西安事变》、《大决战》等许多影片都可以通过剪辑,联系教材内容,把历史上许多光辉、高尚的人物形象具体生动地再现在学生面前, 从而使学生受到极大的震憾。 二、激励学生为理想献身、振兴中华与创造更高文明的使命感。

如何在历史课堂中进行德育教育

如何在历史课堂中进行德育教育德育教学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核心思想,如何将这一思想落实到各学科教学的改革中是课程改革目标实现的关键之一。因此对学科教学中德育的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历史教学是德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课堂是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长期以来,人们对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已经做了大量的探讨和阐述,这是十分必要的。那么如何实现历史课的德育功能呢?本文就我的日常教学活动,谈谈自己肤浅的看法。 一、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首要内容,在中学如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教学中教师首要考虑的重大问题。历史教学要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增强民族自豪感。我们的祖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并且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人物。他们都是我们国家的荣耀、民族的骄傲。通过这些内容的讲授,一是要让学生继承、弘扬祖国灿烂的文化、优秀的传统并发扬光大;二是要激发起他们强烈的爱国热忱和民族自豪感。要放眼世界、大胆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化遗产,为我所用,塑造具有全球意识和强烈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的现代公民。 1.利用历史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如教材对刘胡兰英勇就义的描写,“敌人用铡刀铡她,让说出其他共产党员的名单,但她视死如归。横眉以对,坚贞不屈。刘胡兰的革命精神,使学生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激发了他们为祖国献身的革命

精神。教师应结合青少年思想活跃的特点,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典型事例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坚定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信心。 2.利用直观教学方法,即通过教具的使用特别是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可以把祖国的大好河山、英雄的人物、壮阔历史场面再现出来,因而是进行思想教育的最好方法。我们说中华民族的伟大成就,如果把都江堰、曲辕犁、筒车、长城、运河的模型展示在学生面前,使他们亲眼看到祖先的发明创造,会使学生产生多么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呀?我们讲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暴行,如果拿出实证,将南京大屠杀的图片展示给学生,学生会受到多么深刻的教育。他们对侵略者的愤恨,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不会油然而起么!所以使用直观教具可以演示历史最壮观场面,可以表现英雄人物的业绩,可以表现优良传统。所以教具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好教材。一件教具的使用,往往就是一次生动的思想教育课。 3.师生互动情感熏陶。通过教学引起兴趣,燃起热情,激起联想,强调师生之间的真诚交流,和谐关系,建立最佳教学情境等。教师应注意发掘历史知识中蕴藏着的丰富情感素材,做到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在情感色彩强烈的气氛中,师生产生共鸣。如在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一文中的黄海海战时,教师感情充沛地说:致远舰在激烈的海战中勇往直前,多次中弹,船身严重倾斜,最后不幸中鱼雷,全舰250多人壮烈牺牲。就在即将沉没的当儿,随从

中学德育原则教学原则整理山香

中学德育原则教学原则 整理山香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德育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 含义 导向性原则是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在我国,德育工作要把无产阶级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对学生的德育要求要同共产主义目标相联系。 要求: (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2)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3)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二)疏导原则 含义 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使他们积极的养成良好品德。 要求: (1)讲理道理,疏导思想。(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三)因材施教原则 含义 指教育者在进行德育时,应根据学生年龄特征、个性差异以及品德发展现状,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要求 以发展的眼光客观,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当代青少年学生的思想特点(2)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教育,防止一般化、成人化、模式化(3)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四)知行统一原则 含义 指教育者在进行德育时既要重视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 .要求: (1)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 (2)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加深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 (4)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言行一致。 (五)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含义 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善于组织学生热爱集体,并依靠集体教育每个学生,同时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来促进集体的形成和发展,从而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要求 (1)建立健全的学生集体(2)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3)加强个别教育,并通过个别教育影响集体,增强集体的生机和活力。 (六)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含义 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尊重信任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把严和爱有机结合起来,使教育者的合理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浅谈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史春晶

浅谈历史学科中德育教育渗透的方法 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第六中学史春晶 【摘要】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通过鲜明色史实,从情感上感染与警示当代的青少年。那么如何实现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呢?是每位历史教师值得探讨与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历史德育渗透方法 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之一,其最根本的问题是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著名史学家、哲学家任继愈先生说:“历史课应该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切入点。”清朝末期也有人提出…亡国者,必先亡其史?,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而现在的中学生生活在社会安逸的温床里,对于历史的认识,对于祖国明天,自身的责任都有些迷茫或者漠不关,心心灵似乎已经沉睡,因此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就必须重视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工作。笔者将从历史课堂教学中简略的阐述在历史学科中的德育渗透。 认清历史德育的紧迫性前一时期,曾发生过某演员将类似日本军旗图案的衣料充作广告时装的事件,无独有偶,一些商店为了揽客,竟然也将"清朝兵勇"、"印度巡捕"等中国近代史上的屈辱当作牟利手段来张扬。此外,社会上还存在着其他与史实相左背离社会主义道德文明的现象。"社会的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道德失范,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的历史德育,还存在一定的薄弱环节。另一方面,我们的学校教育成果评估标准,目前仍未完全摆脱看重"主课"成绩而忽视学科德育渗透的束缚,人为地制约了德育效果。如果这种状况不能尽快改观,那么"忘祖数典"的现象还可

能不断发生,道德失衡的悲剧还将会继续上演,这对完成中华民族复兴的大业,显然有着严重的消蚀作用。因此,我们的道德纠偏,确已到了关键地步。《公民道德建设纲要》要求我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这也为进一步从历史教育中提升德育功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课堂教学是历史教学的基本形式,教材内容的不同,构成课堂类型和教学方法的不同。其德育渗透是通过教材、教法及教师的情感诸因素实现的。 1、教材内容的感染历史教材中有很多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如教材对林祥谦英勇就义的描写,“敌人用刀砍他,让他下令复工,他视死如归。没有总工会的命令,工是不能复的”。林祥谦的革命精神,使学生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激发了他们为祖国献身的革命精神。教师应结合青少年思想活跃的特点,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典型事例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坚定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信心。 2、教学方法的再现不同类型的素材,可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解决。直观教学,即通过教具的使用,可以把祖国的大好河山、英雄的人物、壮阔历史场面再现出来,因而是进行思想教育的最好方法。我们说中华民族的伟大成就,如果把地动仪、水排、筒车、长城、秦俑的模型展示在学生面前,使他们亲眼看到祖先的发明创造,会使学生产生多么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呀?我们讲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暴行,如

谈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谈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阜阳市颍州区西湖镇中心校时宝剑 [内容摘要]:《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历史教学既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懂得有关史实的基本观点,又要使学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其道德品质。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要进行德育渗透,在进行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要充分挖掘历史教材的思想性,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将品德教育、国情教育、历史和文化教育等有机融合在一起,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情感,使其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家乡。本文试从历史教学中需渗透的德育内容及德育渗透的方法谈谈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关键词]:历史教学德育渗透 历史教学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手段,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不仅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更要通过教育健全学生的人格。因此,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责任重大,应该充分利用三尺讲台,对学生的进行人格教育,把中国特有的国情教育和道德教育融入到历史教学中,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以培养出道德、情操高尚的学生。那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作有效渗透德育呢?要完成这一目标就要求历史教师抓住学科特点,课前必须认真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论从史出,循序渐进,制定多元目标,采取灵活性、多样性的教学方式和手段,针对学生实际,结合时势,做到让学生学习史实同时,就受到相应德育的教

育,达到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学目标。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展述个人认识。 一、历史教学中需渗透的德育内容 (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十分丰富,它渗透在历史教材中,教师应充分发掘这些因素,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内容可以大致归纳如下: 1、忠心报国,勇赴国难 这一美德的行为表现是把民族和国家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如东晋时祖逖从小“闻鸡起舞”,立志报效国家,成为收复中原的代表人物;南宋的岳飞从青少年起就有“精忠报国”之志,终于成为我国历史上众口皆碑的抗金将领而名垂史册。再如戚继光组织“戚家军”英勇抗倭,并赋诗明志“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再如甲午海战中的爱国将领邓世昌、林永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再如收复台湾的郑成功,虎门销烟的林则徐、血洒疆场的关天培,他们所展示的就是这样一种美德。 2、国而忘家,公而忘私 这一美德的本质就是把“天下为公”作为崇高的理想人格。如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范仲淹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谭嗣同喋血街市、唤醒民众;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毛泽东的“身无分文,心忧天下”;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国共产党坚持“为人民服务”等,都是以天下为己任,为国为民的无私精神。 3、文明礼貌,仁者爱人 我国是礼仪之邦,尊重人、关心人、帮助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小学班队会活动中的德育原则、方法和途径

小学班队会活动中的德育原则、方法和途径 一、德育原则 1.德育原则的概念 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德育原则对制定德育大纲、确定德育内容、选择德育方法、运用德育组织形式等具有指导作用。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学校德育原则是根据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在系统总结社会主义德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批判地继承、吸收、借鉴历史上德育原则的有益经验,全面系统地分析研究德育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关系,揭示出德育过程的客观规律,从而制定出正确处理和解决德育过程中基本矛盾关系的实际工作要求。 2.主要的德育原则 (1)共产主义方向性原则 (2)知行统一原则 (3)说理疏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4)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5)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6)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7)因材施教原则 (8)德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二德育方法 1.德育方法的概念 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它包括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修养方式。影响德育方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仅有社会生产、、科学技术及文化发展水平,学生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和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品德发展水平及其个性差异。在德育实践中,教育者主要是根据德

育的目标和内容、德育对象的实际和一定的德育原理原则来选择德育方法。 2.几种主要的德育方法 (1)说理教育法 通过语言说理传道,使学生明理晓道,分清是非,提高品德认识的方法。这是一种坚持正面理论教育和正面思想引导,增强辨别是非能力,促进道德发展的重要方法。说理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具体形象、具有启发性说服力的讲解和报告,可以是主题鲜明、民主平等、诚恳热烈的谈话与讨论,还可以通过指导学生认真读书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 (2)榜样示范法 用榜样人物的优秀品德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由于榜样能把社会真实的思想、政治和法纪、道德关系表现得更直接、更亲切、更典型,因而能给人以极大的影响、感染和激励,教育、带动和鼓舞人们前进;运用榜样示范法符合青少年学生爱好学习,善于模仿,崇拜英雄,追求上进的年龄特点,也符合人的认识由生动直观到抽象的发展规律。 (3)陶冶教育法 它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 (4)实际锻炼法 让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在活动中锻炼思想,增长才干,培养优良思想和行为习惯。锻炼的方式主要是学习活动、社会活动、生产劳动和课外文体科技活动。 (5)品德修养指导法 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品德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品德修养是在建立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能力发展基础上的,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这种

历史德育计划

2016-2017(二)历史德育工作计划 初二级部历史周悦明 一、指导思想: 悠悠中华,源远流长,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即创造了璀璨夺目的文化,又创造了中华民族自身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的优良品格和气质,形成了以杰出的历史人物为脊梁、以博大精深的思想宝库为源泉和以丰富的文化遗产为特征的精神财富和物质文明。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是“借鉴历史、资治育人”,“服务现实,创造明天”。这是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也是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充分挖掘历史素材,寓德育于历史教学,培养出更具深刻文化素养及知识更丰富、身心更和谐健全的现代中国人,正是今天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德育目标: 落实《山东省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突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公民素养教育、生涯规划教育、劳动教育、家庭教育,推进社会课堂、实践基地和名班主任工作室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引领广大学生把个人理想、职业追求和国家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助推“中国梦”早日实现。 三、德育内容: (一)以历史名人为典范,树立民族气节,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二)在历史学习中培养热爱科学、开拓创新的精神。 (三)在历史学习中培养开放意识。 (四)以民族先贤为楷模,弘扬中华美德。 (五)以典型的反面人物为教材,弘扬正气,反对邪恶。 四、具体工作: 历史课是一门人文社会学科,思想性、政治性很强,它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何在历史课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以史为鉴,培养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历史问题和社会问题的能力历史与现实有着密切的联系,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延续,是正在谱写着的历史。从对历史的观察思考中、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可以找到观察认识解决现实问题的钥匙。这就是历史的借鉴作用。历史教学的目的不是只给学生讲些生动的历史故事和历史现象,而是要通过历史基础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历史问题和社会问题的能力。 今天国内外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我国改革开放迈向现代化也需要借鉴历史的经验。苏联搞社会改革,全盘否定苏联共产党和国家的历史,人心涣散,这是导致它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实行近代化,并没有全盘否定日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我们要坚决反对否定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否定党和人民奋斗历史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我们要加强“两史一情”教育,“了解历史、认识国情,自强不息,振兴中华。” (二)以史为鉴,树立开放意识,培养改革创新精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