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景观生态学 复习资料

景观生态学 复习资料

景观生态学 复习资料
景观生态学 复习资料

景观的结构成分:斑块、廊道、基质P8

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

景观的特征:

景观是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两种属性一致性最大的区域。

景观分布区与各部门自然地理区划下线单位的界限是相吻合的。

景观的个体特征和非重复性都比土地单位显著。

景观保留有全部高级区划单位的典型特征。

相对于土地单位而言,景观具有较长时间的历史,面对外界影响具有较大的稳定性。

在生态学中,景观的定义可概括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指几十千米至几百千米范围内,由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具有重复性格局的异质性地理单元。广义:指从微观到宏观不同尺度上的、具有异质性或斑块性的空间单元。

景观要素:组成景观的基本的、相对均质的土地生态要素或单元、生态系统即为景观要素。(景观结构成分斑块、廊道、基质)

景观与景观要素的区别与联系:首先,景观与景观要素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不能混淆。景观强调的是异质镶嵌体,而景观要素则强调均质性,即指外貌、结构、功能等方面基本一致的单元。其次,景观和景观要素的地位是相对的,某一景观要素在某种条件下可能成为景观。

景观生态学:以景观为研究对象,研究景观结构、功能、变化及其规律与管理的一门生态学科。

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景观结构:即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多样性及其空间关系。

景观功能:即景观结构与生态学过程的相互作用,或景观结构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景观动态:即指景观在结构中和功能方面随时间的变化。

景观生态学的特点:整体观与系统观、综合性与宏观性、目的性与实践性

景观生态学的若干重要应用领域:在景观建筑与规划中的应用、在自然保护中的应用、在生态系统管理中的应用、在恢复生态学中的应用、在非点源污染研究中的应用。

景观生态学的主要流派:欧洲的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俄罗斯的景观地球化学研究、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土地生态分类研究、美国的景观结构与功能的研究、中国的景观生态建设。

景观生态学研究的热点地区:流域系统、湿地、文化景观、城乡过渡带和生态脆弱带、重点或关键性自然景观。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系统论、耗散结构与自组织理论、等级系统理论、空间异质性理论、时空理论、渗透理论、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复合种群理论。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景观系统的整体性原理、景观研究的尺度性原理、景观生态流与空间再分配原理、景观结构镶嵌原理、景观的文化性原理、景观演化的人类主导性原理、景观多重价值原理。

空间异质性:指生态学过程和格局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和复杂性。

景观异质性的生态学意义:

1.满足物种不同生态位的要求,有利于物种存在于空间的不同位置,从而容许生物生存。

2.影响群落的生产力和生物量

3.导致群落内物种组成结构的小尺度差异

4.控制群落物种动态和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因子

5.对生态稳定性有重要影响

景观异质性是景观尺度上景观要素组成和空间结构上的变异性和复杂性。

景观异质性不仅是景观结构的重要特征和决定因素,而且对景观的功能及其动态过程有重要的影响和控制作用。

景观异质性的来源主要是环境资源的异质性、生态演替和干扰。

景观粒度:指组成景观镶嵌体的景观要素斑块的平均大小(规模)及其分异程度。

粗粒景观:指由较大的异质景观要素斑块镶嵌构成的景观。

细粒景观:指由较小的异质景观要素斑块镶嵌而成的景观

景观连接度:是对景观空间结构单元相互之间连续性的量度。包括结构连接度和功能连接度。

复合种群:是由空间上相互隔离,但又有功能联系(繁殖体或生物个体的交流)的2个或2个以上亚种群组成的种群系统。复合种群动态涉及的3个空间尺度:亚种群尺度或斑块尺度、复合种群或景观尺度、地理区域尺度。

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景观形成的自然因素:地貌、气候、植被、土壤发育、自然干扰

土壤的景观学意义:

土壤肥力与景观生产力。

土壤异质性与景观异质性。

土壤退化与景观变化。

植被:指某个地区或整个地球表面所有生活植物的总体。

植被水平地带性:包括由南至北因热量变化形成的纬度地带性,如在北半球,由低纬度地区(例如赤道)到高纬度地区(例如北极)在湿润的气候条件下,植被类型由南向北的顺序为: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寒温带针叶林——极地苔原;由海洋至大陆中心因水分变化而形成的经度地带性,如在北美洲的中部,依次所出现向延伸的森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草原——半荒漠——荒漠。

植被垂直地带性:在各个水平带的山地上,植被随海拔高度变化呈现的垂直地带性。

干扰:使生态系统、群落或种群的结构遭到破坏和使资源、基质的有效性或使物理环境发生变化的任何相对离散事件。

按干扰产生的来源分: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

按干扰的功能分:内部干扰和外部干扰

按干扰的机制分:物理干扰、化学干扰、生物干扰

按干扰传播特征分:局部干扰和跨边界干扰

按干扰发生的范围:小规模干扰和大规模干扰

按干扰的作用强度:轻度干扰、适度干扰、严重干扰、极度干扰。

干扰的生态学意义:

干扰与景观异质性

干扰与景观破碎化

干扰与物种多样性

斑块:是外观上不同于周围环境的相对均质的非线性地表区域,具有相对同性质、是构成景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元。(如动植物群落、裸岩、土壤、建筑物)

斑块的主要成因机制或起源包括环境异质性、自然干扰或人类活动。

分为干扰斑块、残存斑块、环境资源斑块和引入斑块。

廊道;指不同于两侧基质,以条带状出现的狭长地带。

廊道的功能:

传输通道功能

过滤和阻抑功能

生境功能

物种的源——汇功能

文化和美学功能

按廊道形成的原因分:干扰廊道、残余廊道、环境资源廊道、再生型廊道(如种植廊道)按廊道的空间位置:低位廊道和高位廊道

按廊道的起源分:人工廊道和自然廊道

按城市廊道的功能分:绿色廊道、蓝色廊道、灰色廊道

按廊道的结构和性质分:线状廊道、带状廊道、河流廊道

基质:是景观中面积最大、连通性最好的景观要素类型。如宽阔的草原、荒漠等。

判断标准:相对面积、连接度、动态控制

景观格局的概念:景观格局一般是指其空间格局,即大小和形状各异的景观要素在空间上的排列和组合,包括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数目及空间分布与配置,比如不同类型的斑块可在空间上呈随机型、均匀型或聚集型分布。

景观空间格局类型:规则或均匀分布格局、聚集型分布格局、线状格局、平行格局、特定的组合或空间联结格局

景观中的生态流:空气流、水流、养分流、动物流和植物流。

造成景观生态流的驱动力:扩散、重力、运动

景观破碎化:是景观变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更多地用来描述自然植被景观的变化和作为大型生物生境景观的变化。

景观破碎化过程:指景观中景观要素斑块的平均面积减少、斑块数量增加的景观变化过程。在自然干扰和人类活动作用下,景观破碎化的空间过程有:穿孔、分割、破碎化、收缩、磨蚀。

景观破碎化的意义:

景观的破碎化过程是降低生物多样性最重要的过程之一。

植被的破碎化能形成不同的景观格局,给景观生态过程带来不同的影响。

景观的破碎化使斑块对外部干扰表现得更加脆弱,如风暴和干旱,威胁这些斑块的存在和物种多样性的保持。

破碎化对许多生物物种和生态过程均有负面影响。

景观阻力:影响物体流动速度的所有景观结构特征可统称为景观对运动的阻力。景观阻力来源于2个边界特性:界面通过频率和界面的不连续性;以及2个景观要素特性:适宜性和各要素的长度。

5种媒介:风、水、飞行动物、地面动物、人

生态交错带:有两种性质不同的环境或区域相接触形成的具有一定宽度而直接受边缘效应作用的

交叉地带或两类生态系统的过渡带

边缘效应:斑块边缘部分由于受外围影响而表现出与板块中心部分不同的生态学特征的现象景观连接度与连通性

(1)景观连接度:是对景观空间结构单元在功能上和生态过程上的联系,包括结构连接

度和功能连接度。

(2)景观连通性:描述景观结构特征的一个指标

(3)两者关系:具有较高的连通性,不一定有较高的景观连接度;连通性较差的景观,

景观连接度不一定较小。

景观中物种的运动方式、动物的主动运动方式

(1)景观中物种的运动方式:主动运动、被动运动、连续运动、间歇运动

(2)动物的主动运动方式:巢域、疏散、迁徙

植物的运动:

风播植物:种子以风力作用作为传播的动力,蒲公英、柳树

水播植物:椰子、红树、槐叶萍

动物传播植物:浆果、肉质果或带有可粘附的结构的种子,樱桃、人参、苍耳

重力传播植物:成熟后果实或种子因重力作用直接掉落地面、核桃、栗

自体传播植物:蒴果及角果的果实成熟开裂之际会产生弹射的力量将种子弹射出去,凤仙花、豆类

人进行传播

生态入侵:谓生态入侵,顾名思义就是外来物种对生态环境入侵,所造成的生物多样性的

景观变化的判断标准

①景观的基质发生变化,一种新的景观要素类型成为景观基质;

②几种景观要素类型所占景观表面积百分比发生足够大的变化,引起景观内部空间格局的改变;

③景观内产生一种新的景观要素类型,并达到一定覆盖范围。

景观变化的驱动因子

(1)自然驱动因子:地貌的形成、气候的影响、生命的定居、土壤的发育、自然干扰(2)人为驱动因子:人口因素、技术因素、政经体制及决策因素、文化因素(公众的意见、思想体系、法律、知识)

景观变化的空间模式、空间过程

(1)空间模式:边缘式、廊道式、单核心式、多核心式、散布式、随机式

(2)空间过程:穿孔—分割—破碎化—缩小—消失

景观稳定性概念

一般来说,稳定性包括了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系统保持原有状态的能力,即抗干扰的能力;二是系统受干扰后回归原有状态的能力,即受干扰后的恢复能力。

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力的来源:非生物、生物、人为

抵抗力稳定性(概念、产生原因)

(1)概念: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是自身结构功能维持原状的能力

(2)产生原因:①生物的种类、数量多,一定外来干扰造成的变化占总量的比例小;

②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途径多,一条途径中断后有其他途径代替;

③生物代谢旺盛,能通过代谢消除各种干扰造成的不利影响。

恢复力稳定性(概念、产生原因、与抵抗力稳定性之间的关系)

(1)概念: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是自身结构功能破坏后维持原状的能力

(2)产生原因:①生物繁殖的速度快,产生后代多,能迅速恢复原有的数量;

②物种变异能力强,能迅速出现适应新环境的新类型;

③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生物受到的制约小。

(2)与抵抗力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对一个生态系统来说,恢复力稳定性与抵抗力稳定性

存在相反关系

用来描述景观变化的三个参数

①变化的总趋势(上升、下降和水平趋势);②围绕总趋势的相对波动幅度(大和小范围);

③波动的韵律(规则和不规则)

物种共存机制:

景观生态分类的原则;

等级理论

综合性和主导性原则

目标和实用原则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景观类型及其特征:

自然景观

经营景观

耕作景观

城郊景观

城市景观特征:整体性、多样性、功能性

城市景观特点

①以人为主体;

②城市景观的生态脆弱性

③城市具有较低的景观多样性

④城市景观具有较高的破碎性

⑤城市景观具有梯度性

景观平价:是对景观属性的现状、生态功能及可能的利用方案进行综合判定的过程。

景观评价的内容:

景观质量现状的评价

景观的利用开发评价或适宜性评价

景观功能价值评价

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分为4个层次:

生态系统的生产(包括生态系统的产品及生物多样性的维持等)、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传粉、传播种子、生物防治、土壤形成等)、生态系统的环境效益(包括缓减干旱和洪涝灾害、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处理废物等)和生态系统的娱乐价值(休闲、娱乐、文化、艺术素养、生态美学等)

生态系统健康的度量:生态系统健康标准是有尺度的、动态的,他是有结构(组织)的、有功能(活力)的、有适应(弹性)的,综合这3方面,组织,活力和弹性就是系统健康的具体反映。

生态系统健康指数:HI=VOR

V:系统活力O:系统组织指数R:系统弹性指数

生态风险(ER)指一个种群、生态系统或整个景观的正常功能受外界胁迫,从而在目前和将来减少该系统健康、生产力、遗传结构、经济价值和美学价值的一种状况。

生态风险的特点:不确定性、危害性、内在价值性、客观性、

景观生态规划的内容和原则:

内容:1、景观生态学基础研究,包括景观的生态分类、格局与动态分析、功能分化等内容,

是从结构、功能、动态等方面对其景观生态过程予以研究。

2、景观生态评价,包括经济社会评价与自然评价两方面内容。

3、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

4、景观管理。

原则:自然优先原则、持续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异质性原则、多样性原则、经济性原则、社会性原则、整体优化原则、景观个性原则。

目的:景观的结构和功能协调、景观的最优化利用、景观的维持和发展

生态学模型的种类:

根据计算机在建模中的作用分:解析模型和模拟模型

根据时间上和空:间上的连续性分:连续性模型和离散型模型

根据数学方法分:微分方程模型、差分方程模型和矩阵模型

根据模型所涉及的生态学过程和机制的多少分:现象学模型、机制模型和过程模型。

根据模型的内容分:干扰传播模型、复合种群模型、植被动态模型、土地利用变化模型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模型

根据模型所涉及的生态学组织层次分:生理生态模型、种群模型、群落模型、生态系统模型、景观模型和全球模型。

3S: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

遥感的特征:

感测范围大,具有综合、宏观的特点

信息量大,具有手段多、技术先进的特点

获取信息快,更新周期短、具有动态监测特点.

在景观生态学中的应用:

景观结构的研究、景观功能的研究、景观尺度效益的研究、景观动态变化的研究、大尺度生物多样性的监测研究

物种保护:迁地保护、就地保护

自然保护区的设计的原则:

①保护区面积越大越好;

②一个大保护区比具有相同总面积的几个小保护区好;

③对某些特殊生境和生物类群,最好设计几个保护区,且相互间距离愈近愈好;

④自然保护区间最好用廊道相连,以增加种的迁入率;

⑤为了避免“半岛效应”,保护区以圆形为佳。

完整的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

生物多样性概念

是指生命有机体及其借以存在的生态复合体的多样性和变异性。是所有生物种类、种

内遗传变异和它们的生存环境的总称。

自然保护区: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滑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生物多样性包括哪三方面?

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最小存活种群:指保证种群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内能健康地生存所需的最小有效数量。

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特点

①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有极其丰富的物种。

②特有的和古老的物种多

③经济物种丰富

④生态系统多样

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

①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主要原因) ②掠夺式的开发利用

③环境污染( 包括大气、水、废弃物等的污染) ④外来物种入侵或引种到缺少天敌的地区

森林景观的破坏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①导致森林植被中的碳直接释放;

②改变了土壤表面的小气候,对土壤碳库产生巨大的影响;

③可能引起洪水的泛滥,导致湿地景观面积的增加,从而增加甲烷的排放源;

④可能改变全球水循环以及地表反射率等,从而直接引起气候变化。

湿地景观的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①湿地景观的萎缩,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首先表现在甲烷排放源的减少;

②湿地的温湿条件改变,导致甲烷排放减少,但CO2排放增多。

农业景观的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影响(1)由森林、草地、湿地等自然景观转变为农业景观将导致原有景观中的碳大量损失,

并以CO2、CH4等温室气体的形式排放到大气中,从而增加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这是

农业景观由自然景观扩展的必然结果;

(2)大量地使用化肥,造成土壤中人工物质的增加,导致土壤微少物的活性加强,加速了土壤碳库的释放;

(3)农业景观中人工湿地的增多也增加了温室气体的排放源,尤其是水稻田的不断扩张,使大气中甲烷的来源不断地增加;

(4)农业景观转变为种植园、草地以及农业撂荒地等景观类型,则可以吸收大气中的CO2,使之以碳素的形式在景观系统中积聚,减缓了温室效应。

城市景观的发展对区域和全球环境带来的影响

城市的发展不断地侵吞其周边的土地,是当前耕地资源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2)城市的道路和建筑物由于大量地使用混凝土及玻璃等材料,增加了地表的反射率,造成局部增温效应,即“热岛效应”;(3)由于城市景观,大量使用化石燃料等能源的输入和使用,并释放出大量的CO2等温室气体和其他大气污染物,对全球气候的变化也有相当大的影响;(4)城市景观所输出的固体废弃物(如垃圾)也是城市化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大气甲烷的主要来源之一;(5)城市景观中大量污水的输出也会影响到其周围的景观,造成土壤退化;而且释放大量

森林景观类型:阔叶林、针叶林、矮林、针阔混交林、经济果木林、城市森林

景观生态学的应用:

生物保护区

农业景观

森林景观

湿地景观

城市景观

生态旅游景观

文化景观

景观生态学考试重点复习课程

景观生态学考试重点

景观生态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 1、景观: 概念:狭义——在几十千米至几百千米范围内,由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具有重复性格局的异质性地理单元。 广义——包括出现在从微观到宏观不同尺度上的具有异质性或斑块性的空间单元。 美学概念: 地理学概念: 生态学概念: 2、景观有哪些基本特征?如何理解景观和景观要素之间联系与区别? 基本特征:空间异质性、功能一致性、地域性、可辨识性、可重复性等 ①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的异质性镶嵌;②地貌、植被、土地利用和人类居住格局的特别结构;③生态系统以上区域以下的组织层次;④综合人类活动与土地的区域系统;⑤一种风景,其美学价值由文化所决定;⑥遥感图像中的像元排列。 景观要素是景观的构成基本单元,强调的是均质性,而景观则强调异质性。在一定条件下其地位可以相互转化,二者的关系体现了景观现象的尺度效应。 景观景观要素 相同点都具有等级结构特征,可在不用的问题或等级尺度上处于不同的地位

整体景观的组成成分 不同点空间实体的整体性组成景观的空间单元的均质性 异质性地域单元从属性地域单元 1、景观生态学 概念:以景观为对象,重点研究其结构、功能、变化及其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的一门宏观生态学科。 研究对象和内容: ①景观结构:即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多样性及其空间关系; ②景观功能:即景观结构与生态学过程的相互作用,或景观结构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 ③景观动态:即指景观在结构和功能方面随时间的变化; ④景观规划和管理。 第二章 景观生态学 基本理论:系统论、等级系统理论、空间异质性理论、时空尺度、渗透理论、复合种群理论等。 基本原理:系统整体性原理、尺度性原理、结构镶嵌原理、文化性原理、多重价值原理等。 第三章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原理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 一、耗散结构理论 1. 耗散结构理论概述 ?一个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的开放系统(不管是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乃至社会的、经济的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界 交换物质和能量,在系统内部某个变量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通过涨落,系统可能发生突变,由原来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 ?由于这种在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形成的有序结构,以能量的耗散来维持自身的稳定性,故称为“耗散结构”(dissipative structure) 。 ?耗散结构:位于远离平衡态的复杂系统,在外界能量流或物质流的维持下,通过自组织形成一种新的有序结构。 2. 耗散结构理论的意义 ?耗散结构理论认为:生态系统属于耗散结构系统,在于: 1). 生态系统是开放系统; 2). 所有生态系统都远离热力学平衡态; 3). 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着非线性动力学过程。 二、等级理论(hierarchy theory ) 等级理论是关于复杂系统结构、功能和动态的系统理论。 通常,等级是一个由若干个单元组成的有序系统,而复杂性常具有等级形式。一个复杂系统由相互关联的亚系统组成,亚系统又由各自的亚系统组成,往下类推直到最低层次。 所以,等级系统中的每一层次都由不同的亚系统或整体元组成,每一级组成单元相对于低层次表现出整体特性,而对高层次则表现出从属性或制约性。 基于等级理论,复杂系统可视为由具有离散性等级层次组成的等级系统。 解析:高等级层次上的生态过程(如全球植被变化)呈现大尺度、低频率和慢速;而低等级层次的生态过程(如局地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变化)为小尺度、高频率和快速。 不同等级层次间相互作用,高层次对低层次的制约作用在模型中可表达为常数,而低层次提供机制和功能,其信息常以平均值的形式来表达。 等级系统结构:分垂直和水平两种。前者指等级系统层次数目、特征及其相互作用关系,后者指同一层次上亚系统的数目、特征和相互作用关系。 层次和整体单元的边界称为界面。界面对能流、物流和信息流具过滤功能。界面是系统组成成分相互作用差异最大的地方。 三、空间异质性与景观格局 异质性——用来描述系统和系统属性在时空属性的动态变化。其中,系统和系统属性在时间维变化即为动态变化,而生态学的异质性通常是指空间异质性。 空间异质性(spatial heterogeneity):指生态学过程和格局在空间上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和复杂性。 1. 景观异质性的意义 定义:景观异质性是景观尺度上景观要素组成和空间结构上的变异性和复杂性。 意义:决定景观的整体生产力、承载力、抗干扰能力、恢复力和景观生物多样性。 2. 景观稳定性 景观是由异质的景观要素以一定方式组合构成的系统,景观要素间通过物流、能流、信息流和交换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影响景观要素的相互作用,制约着景观的整体功能。 景观的空间异质性可提高景观对干扰的扩散阻力,缓解某些灾害性干扰对景观稳定性的威胁。 3. 景观格局

景观生态学(终极版)

1.叙述景观生态学的主要内容及目前的研究重点。 主要内容: (1)景观生态学是研究空间的异质性和格局 a)定量地描述不同尺度下的景观格局形成的物理、生物过程和干扰过程; b)空间异质性如何影响到个体、种群和群落的空间分布; c)景观结构和功能随时间变化; d)人类对景观变化的影响以及如何管理景观。 (2)景观生态学是对空间异质性的研究和管理 a)景观镶嵌体的空间结构和组成; b)景观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如能流、物流); c)景观结构和功能随时间的变化; d)景观结构和功能的优化和管理。 目前研究的重点: ①干扰对景观格局和过程的影响和干扰在景观中的传播和扩散。 ②景观格局与景观过程的关系或景观格局的生态学和环境效应。 ③小尺度实验研究及其尺度外推。 ④景观动态模拟预测模型和景观规划设计辅助决策以及多尺度空间耦合模型。 ⑤景观格局优化。 ⑥景观的多重价值和作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与决策基础的景观社会经济研究。 ⑦人类在景观中的作用和景观规划设计。 热点地区:①流域系统;②湿地;③文化景观;④城乡过渡带;⑤滨海地区;⑥乡村景观 2.试比较美国景观生态学派与西欧景观生态学派的特点。(必考) 欧洲和北美在起源和发展上均有着显著的不同。一般而言,欧洲学派更具人文性和整体论的特点;北美学派更注重于以生物为中心的生态学内容和还原论为基础的方法论。 具体的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 首先,景观生态学在欧洲学派中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与规划、管理和政府有着密切的和明确的关系;北美学派虽也有应用的方面,但它更大的兴趣在于景观格局和功能等基本问题上,并不是都结合到任何具体的应用方面。 其次,欧洲学派主要侧重于人类占优势的景观;而北美学派同时对研究原始状态的景观也有着浓厚的兴趣。 当然除此之外,他们之间也存在一些共同点,如北美景观生态学派同样意识到了人类对景观的作用和影响;欧洲学派也没有放弃对空间格局的重视。 3.为什么要研究景观格局?研究景观格局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景观格局一般指景观的空间格局(Spatial pattern),是大小、形状、属性不一的景观空间单元(斑块)在空间上的分布与组合规律。 研究意义: a)从看似无序的景观斑块镶嵌中,发现潜在的有意义的规律性,最终目的是为了确定产生和控制景观格局的因子和机制, 探讨格局效应。 b)确定产生和控制空间格局的因子及其作用机制; c)比较不同景观镶嵌体的特征和它们的变化; d)探讨空间格局的尺度性质; e)确定景观格局和功能过程的相互关系; f)为景观的合理管理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研究方法: a)用于景观要素特征分析的景观空间格局指数

景观生态规划原理复习重点样本

◆生态设计的五个特点: P27 1、源自地方性设计 2、生态账户的设计 3、设计结合自然 4、每个人都是设计师 5、使自然可视化 ◆景观生态学基础理论( 7大理论) P30 1.生态进化与生态演替理论 2.空间分异性与生态多样性理论 3.景观异质性与异质共生理论 4.岛屿生物地理与空间镶嵌理论 5.尺度效应与自然等级组织理论 6.生物地球化学与景观地球化学理论 7.生态建设与生态区位理论 ◆景观生态规划的主要流派: 1.以景观格局和功能为主的美国流派 2.以荷兰和德国土地生态设计为代表的西欧流派 特点: 高度结构化的景观 3.以景观综合研究和景观生态规划为主的东欧流派 特点: 1) 立足景观综合研究与应用 2) 景观综合研究思想 4.以土地生态分类为核心的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学派 5.以景观地球化学分析和区划为主的苏联流派 6.以生态建设与生态工程建设为主的中国流派 特点: 北方平原地区”围宅、围屯、围城、围田”的四维景观生态格局建

设 ◆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重点: 1、景观生态过程——格局的规划设计 2、景观生态学的度量体系与景观生态规划 3、景观安全格局体系( 生态网络) ◆第五节景观生态规划的六大核心 整体性、异质性、多样性、复杂性、连通性、稳定性。 1.景观生态的整体性 景观是一个具有整体性特征的生态共同体, 生物的不同层次是由具有特定功能的, 相互间具有有机联系的许多要素所构成的一个生态整体, 组成生态整体的各个要素总是综合地发挥作用。 2.景观生态的异质性 异质性是指在一个区域里( 景观或生态系统) , 对一个物种或更高级生物组织的存在起决定性作用的资源( 或某种特性) 在空间上( 或时间上) 的变异程度。 空间异质性是指生态学过程和格局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及其复杂性, 一般可理解为空间缀块性和梯度的总和。 3.景观生态的多样性 景观多样性是指景观要素在结构与功能方面的多样性, 反映了景观的复杂程度。 板块多样性、组分种类多样性、格局多样性 4.景观生态的复杂性 5.景观生态的连通性 1)景观连通性是指景观元素在空间结构上的联系, 而景观连接度是景观中各元素在功能上和生态过程上的联系

景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景观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1.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 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 2.斑块:是外观上不同于周围环境的相对均质的非线性地表区域。 3.斑块化:是指斑块空间格局及其变异,通常表现在斑块大小,内容,密度, 多样性,排列状况,结构,和边界特征等方面。 4.廊道: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可以看作是线状或带状的斑块。 5.基质:景观中面积最大、连通性最好的景观要素类型,如广阔的草原、沙漠 等 6.景观异质性:景观要素及其属性在空间上的变异性,或者说景观异质性是景 观要素及其属性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和复杂性。 7.景观空间格局:一般指大小和形状不一的景观斑块在空间上的配置 8.景观多样性:指由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和 功能方面的多样性和变异性,反映的是景观的复杂程度。 9.内缘比; 斑块内部与外侧边缘带的面积之比 10..网络:网络通常由结点和连接廊道构成分布在基质上 11.干扰:系统中一个偶然发生的不可预知的事件,是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发生的 现象(不用背) 12.景观破碎化: 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干扰所导致的景观由简单趋于复杂 的过程,即景观由单一、均质和连续的整体趋向于复杂、异质和不连续的斑块镶嵌体的过程 13.景观连接度:是描述景观中廊道或基质在空间上如何连接和延续的一种测定 指标。 14.生态流:景观中物质、能量和物种在景观要素之间的流动 15.meta种群:同种的局域种群在不同斑块上分布的总和 16.景观生态分类:根据生态系统内部水热状况的分异物质能与能量交换形式的 差异以及反映到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的差异,按照一定的原则、依据、指标,把一系列相互区别、各具特色的景观生态类型进行个体划分和类型归并,揭示景观的内部格局、分布规律、演替方向。(未知) 17.景观生态规划:指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一区域景观生态系统整体优化为目 标,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和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生态系统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模式。 18.最佳的景观结构:含有细粒区域的粗粒景观最有利于获得大型斑块带来的生 态效应,也有利于包括人类在内的多生境物种生存,并能提供比较全面的环境资源和条件,具备了粗粒和细粒的有点 二.填空 19.景观要素的三种类型:斑块、廊道、基质 20.斑块的分类:干扰斑块、残存斑块、环境资源斑块、引进斑块 21.廊道的类型:A)按起源可分为:环境资源廊道、干扰廊道、残存廊道、 引进廊道 B)按宽度分:线状廊道、带状廊道 C)按构成分:绿道、蓝道、灰道、暗道、明道、(必

景观生态学重点

Adobe Acrobat 7.0 Professional 景观生态学重点及参考答案 (特此感谢雷威、朱虹、汪峰、邓朝松、郑永锴总结参考答案,鼓掌!!!!) 1.名词解释 ①景观:在较大、中度尺度以及具有空间异质性的较小尺度的区域,都可视为景观;是一定的地表可见景象的综合;具美学方面的特征。 ④景观结构成分:在生态学性质和地理学中性质各异,而形态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相似的景观要素。 ⑦景观连接度:景观中各功能上和生态过程上的联系。一方面取决于景观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另一方面还要通过斑块之间生物种迁徙或其他生态过程进展的顺利程度来反映。 ①干扰斑块:由于局部干扰而形成的斑块。 ④残存斑块:大面积干扰后残存下来的局部未受干扰的自然或般自然斑块。 ⑥边缘效应:景观单元边缘部分由于受外围影响而表现出与中心部分显著不同的生态学特征的现象。 ⑦景观孔隙度:单位面积的斑块数目。 ④生态交错带:指相邻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区。 ⑤景观边界:指在特定时空尺度下,相对均质的景观之间所存在的异质性过渡区域。 ①景观格局:景观要素在景观空间内的配置和组合形式,是景观结构和景观生态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①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景观中存在某种潜在的生态系统空间格局,它由景观中的某些关键的局部,其所处方位和空间联系共同构成。 ①景观异质性:由景观要素的多样性和景观要素的空间相互关系共同决定的景观要素属性的变异程度。 ⑦空间异质性:由景观要素的数量和比例、形状、空间分布及景观要素之间的空间邻接关系所决定的空间不均匀性。 ③时间异质性:作为空间某一点不同时间景观结构和组分变化的量

变。 ④景观破碎化:景观中景观要素斑块的平均面积减小、斑块数量增加的变化。 ⑤景观多样性:特定区域中景观要素及其空间结构类型、格局、过程的变异性和复杂性。④中继站:在链路上某一地点,传输设备的集合。 ⑨景观生态流:物质、能量、物种和信息在景观中毗邻的生态系统之间的流动或运动。 ③景观阻力: ①干扰:阻断原有生物系统生态过程的非连续性事件。 ④中度干扰假说:中等程度的干扰频率能维持较高的物种多样性。 ①景观变化:景观变化的速率有快有慢,规模有大有小,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②景观稳定性⑥破碎化⑨转移矩阵 ①群丛 1.简答题 ③景观生态学形成与发展的理论基础主要有哪些? 答1)德国生物学和地理学家定义景观为:将地球圈、生物圈和智慧圈的人类建筑综合在一起的,供人类生存的总体空间可见体。 2)荷兰景观生态学家普遍认为,景观是由生物、非生物和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产生和维持的,作为地球表面可识别的一部分,包括其部分形态与功能关系的综合体。 3)美国景观生态学家和法国地理学家认为,景观是指由一组类似方式重复出现的、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异质性陆地区域,其空间尺度在数千米到数十千米范围。 4)①环境资源斑块的特性是什么? 答:1)由于自然环境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具有相对稳定性,环境资源斑块的持续时间较长,即斑块寿命较长,周转速率很低 2)斑块与木底之间的生态交错区可能很宽,常形成逐步变化的梯度⑦斑块边缘对能量、养分、物种有何影响? 答:1)能量流动或物质交换随着边缘的增加而增加。 2)大型斑块有利于敏感物种生存,为大型脊椎动物提供核心生境躲

园林生态学-期末复习要点

园林生态学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 1.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是整体论和。 A.信息论 B.控制论著 C.系统理论 D.稳定论 2.下列原理中,不属于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的是。 A观结构和功能原理 B.生物多样性原理 C.物种流动性原理D.景观叠加原理 3.下列要素中,不属于景观要素类型的是。 A.斑块 B.交点 C.走廊 D.本底 4.走廊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是具有连通作用,另一方面具有。 A.障碍作用 B.网络作用 C.联系作用 D.扩散作用 5.廊道的重要特征有弯曲度和。 A.连通性能 B.控制性 C.多样性 D.封闭性 6.下列指标中,不属于景观多样性指标的是。 A.丰富度B.可及度 C.Simpson多样性指数 D.相对分块数 7.不同的森林类型的结构可分为两个系列,一个是地境系列,另一个是。 A.时间系列 B.空间系列 C.平面系列 D.立体系列 8.下列特征中,不属于网状景观的空间特征的是。 A.走廊宽度 B.网的回路C.网的面积 D.网格大小 9.在影响景观形成的气候因素中,温度和是更为重要的气候地理因素。 A.太阳辐射B.降水 C.风 D.海拔高度 10.植物可以根据其生活型分为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和。 A.地被植物B.苔藓植物 C.草坪植物 D.藤本植物 11.人类对斑块结构的影响有:斑块类型,斑块大小,斑块形状和。 A.斑块生产力 B.斑块起源 C.斑块周转率D.斑块密度 12.影响污染空气散播的主要因素有气象因素,地形因素和。 A.降水因素 B.地貌因素C.植被因素 D.人口因素 13.植物的运动地靠来实现的。 A.散布 B.迁移 C.巢区活动 D.群落活动 14.景观变化的作用力之一是自然力,自然力又分为物理力和.A.化学力B.生物力 C.天然力 D.地动力 15.根据景观变化的作用力强度,景观产生四种不同的结果,它们是波动,建立新的平衡和景观替代。 A.恢复 B.破坏 C.上升 D.下降 16.景观内部的开放性,和物种以及遗传多样性是保持景观稳定的因素。 A.系统性 B.统一性 C.同质性D.异质性 17.土地的综合分类是考虑地形,气候,土壤和等各种属性。 A.地理纬度 B.海拔高度C.植被 D.动物分布 18.城市景观是什么最为明显的景观类型。 A.人为干扰 B.自然干扰 C.物质生产最高 D.系统最为稳定 19.水土流失属于下列哪种景观流。 A.物种流B.物质流 C.信息流 D.能量流 20.湖南的主要地貌类型是。 A.黄土地貌 B.河谷地貌C.山地地貌 D.冰川地貌 21景观的地理学概念起源于 A.德国 B.英国 C.荷兰 D.捷克斯洛伐克 22.景观是处于的一级生物组织层次。 A.生物圈之下,区域之上 B.群落之下,个体之上C.生态系统之上、区域之下 D.种群之上,群落之下 23.1982年,的成立,标志着景观生态学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A.风景园林学会 B.生态学会C.国际景观生态学会 D.国际生物圈组织 24.景观要素斑块在景观镶嵌体中的视觉表现就是 A.颗粒的粗糙程度 B.颗粒的形态 C.颗粒的边缘 D.颗粒的色彩 25.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中个关系表达式,表示物种与岛屿面积之间的关系。 A.S=cA z B.K=E/r C.I ij=Pij/d2 D.RDI=Rn/r.L 26.水的下渗主要取决于不同地方的 A.植被类型 B.毛细管孔隙的大小 C.土壤孔隙的大小 D.降雨量大小 27关于巢区和领域的关系,一般情况下,下列的说法是正确的。 A.巢区大于领域 B.巢区小于领域 C.巢区就是领域 D.巢区就是巢区,领域就是领域

景观生态规划原理

景观生态规划原理 理论与原则 案例分析: 背景、问题、规划、反馈、评价 研究途径: 普通生态、场地生态、景观生态及时空尺度 参考书目:景观生态规划原理,王云才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 讲座1——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学透视 纲要 1. 景观的生态学内容 2. 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学途径 3. 景观生态规划的NPH体系 4. 景观规划设计是景观生态学的深度应用 1.1 景观的生态学内涵 景观( Landscape ):是一系列生态系统或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镶嵌体,在镶嵌体内部存着一系列的生态过程。 从内容上分:有生物过程、非生物过程及人文过程。 从空间上分:垂直过程与水平过程 景观的演绎: 景观作为审美的对象——人对土地、城市与乡村的态度 景观作为生物的栖息地——体验的空间 景观作为系统——客观的解读的对象 景观作为符号——反映历史与未来、及各种关系的的烙印。 景观:是有物质、能量及物种在流动的,是有功能和结构的,景观系统研究中,存在着五个层次上的生态关系 1)景观与外部系统的关系 2)景观内部各元素之间的生态关系 3)景观元素内部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4)不同尺度生命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5)人类与社会之间的人文关系 1.2 景观规划设计(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生态学途径 景观规划的生态性——规划设计的科学性

景观规划的艺术性——规划设计的直觉与本能 景观规划设计——脱胎于早期的风景园林设计,主要解决景观水平上生态问 题,其焦点在于景观空间组织异质性的维持和发展。 景观规划的过程途径—— 麦克哈格(McHarg, 1969)提出的“千层饼模式”,即是帮助居住在自然系统中及利用系统中的资源的人们找到一种最适宜的途径。 塞东(Sedon, 1986),提出了“景观规划必须是基于生态学理论和知识的规划”。 生态规划设计的内涵: 生态规划:揭示生物与社会相互作用规划,寻求资源和空间利用的最适宜的途径与方式,降低规划对生态规律的干扰及未来的不确定性。 生态设计:通过视觉想象力的扩展与创新技术的应用,对最适宜的材料、区位、生态过程、地方性以及景观设计形态的表达。 生态规划设计:是以自然与人文生态系统为对象, 整体人文生态系统(The total human ecosystem)——生态圈景观, 可划分为建设景观与开放景观,其景观特征、过程及生 态系统运行规律具有明显差异。 建设景观:乡村与半城市化生态系统景观、城市与工业技术生态系 统景观。 开放景观:自然与半自然的生物生态系统景观、农业与半农业的 生物生态系统景观。 不同尺度的整体系统对应相应尺度的景观环境,而整体系统特征及发展过程是景观环境系统的重要特征。 规划行为体系的关键问题,是解决系统格局、过程、节律、恢复、容量等自然规律和生态系统的阈限特征。 在景观综合体中,人的行为既是形成人工景观的源泉和动力,又是景观的重要组分,同时又强烈冲击并改变景观的扰动因素。 人与环境作用的机理与过程为着眼点,其核心是对自然-人文社会-经济产业复合生态系统的设计,重点是对物种与生态系统、 生态与自然过程、文化与行为健康三个核心进行规划设计。

园林生态学复习重点

绪论 海克尔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在其生活过程中与环境的关系,尤其指动物与其他动物、植物之间互惠或互敌对的关系。 生态学发展简史: 1.生态学萌芽时期:16世纪以前,人类依赖自然生存,在长期与自然的交往及生产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有关植物和动物的知识,对自然地了解逐渐增多。人类在生产实践中不断积累的这些知识为生态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2.生态学建立时期:17-19世纪。十七世纪后,有关生态学的知识逐渐丰富。十九世纪末,生态学作为生物学的分支科学诞生。 3.生态学巩固时期:20世纪初-50年代。生态学进入到生态系统这一新阶段。 4.现代生态学时期:20世纪60年代后,科学发展,生产力提高,人类与环境矛盾日益突出,人类面临人口爆炸、资源短缺、能源危机、粮食不足、环境污染五大问题的挑战,人们意识到生态对保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生态学概念和主要研究内容:(概念)园林生态学是研究城市居民、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内容)1.城市地区特殊的生态环境条件与园林植物的相互作用关系。2.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改善城市环境的作用和标准。3.城市植被营建管护相关的植物群落生态学知识。4.城市景观生态规则以及城市的生态恢复与生态管理等。 第一章城市环境与生态因子 环境:是指生物个体或群体外的一切因素的总和。构成环境的各个因素称为环境因子。 生态因子:环境因子中,能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分布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作用的因子。生境:是指植物体或植物群落所居住的地方,是具体的特定地段上对植物起作用的生态因子的总和。 城市环境的特征(简答) (1)城市环境的高度人工化特征 (2)城市环境的空间(平面和立面)特征 (3)城市环境的地域层次特征:建筑空间、道路广场空间和绿地空地空间 (4)城市境污染特征:如“热岛效应”。 城市环境容量 1.环境容量:是指某一环境在自然生态结构和正常功能不受损害、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不下降的前提下,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2.环境污染:当污染物进入环境中的量超过环境对污染物的承受能力(环境容量时),环境就会恶化,对人体健康、动植物正常生长发育产生危害,该现象称为环境污染。 3.城市环境容量:是指环境对于城市规模及人的活动提出的限度。 生态因子的分类: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1. 综合性(生态环境是由许多生态因子组合起来的综合体,对植物起着综合的生态作用)2. 非等价性(对植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是非等价的,其中必有一个或几个因子起决定性作用,这个因子称主导因子)3. 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 4. 阶段性5. 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 最小因子定律:稳态条件下,植物生长所必需元素中,供给量最少(与需要量比相差最大)的元素决定着植物的产量。

景观生态学考试复习重点

景观生态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 第二章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 1.等级理论 任何系统都属于一定的等级,并具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尺度。等级结构是一个由若干单元组成的有序系统,对于任何等级的生物系统,它们都是由低一等级水平上的组分(亚系统)组成。同时本身又是高一等级水平上的组成成分。 2.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物种-面积”关系、均衡理论、聚合种群理论) (1)“物种—面积”关系:S = CAz (S:物种丰富度;A:物种存在的空间面积;C:物种的分布密度;z:一个统计指数,理论值为0.263,通常为0.18-0.35) (2)均衡理论:岛屿物种数目的多少,应当由“新物种”向区域中的迁入和“老物种” 的消亡或迁出之间的动态变化所决定,它们遵循着一种动态均衡的规律。当迁入率和灭绝率相等时,岛屿物种数达到动态的平衡状态,即物种的数目相对稳定。 (3)聚合种群理论:指在斑块生境中,空间上具有一定的距离,但彼此间通过扩散个体相互联系在一起的许多小种群或局部种群的集合,一般也称为一个种群的种群。 3.复合种群持续生存的必要条件 ①离散的局部繁殖种群。 ②所有的亚种群均有绝灭的风险。即使是最大的亚种群也有绝灭的可能。 ③亚种群有重建的可能。重建率随斑块间距离的增大而锐减,也与物种的迁移能力有关。 ④局域动态的非同步性。 4.渗透理论(临界阈现象,渗透阈值0.5928) (1)临界阈现象:某一事件或过程在影响因子或环境条件到达某一阈值而发生的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截然不同状态的过程。 (2)渗透阈值0.5928 5.源-汇系统理论(“源”种群与“汇”种群,源斑块与汇斑块) (1)所谓“源”种群是那些在条件较好的斑块生境中生存并具有较高增长率的局部种群。(2)所谓“汇”种群是指那些在条件较差的斑块生境中生存并具有负的种群增长率的局部种群。 (3)包含源种群的生境视为源斑块,而将汇种群所占据的生境作为汇斑块。物种总是从源斑块向汇斑块迁移。 6.尺度的定义和表达 (1)定义:指在所研究的生态系统的面积大小(空间尺度),或者指所研究的生态系统动态的时间间隔(即时间尺度)。 (2)表达:粒度和幅度 第三章景观结构 1.斑块(概念,起源)

景观生态学知识分享

江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 考试大纲 科目代码、名称: 855景观生态学 适用专业: 070501自然地理学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试卷由试题和答题纸组成;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 (三)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概念题):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简答题(简述题):5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分析论述题(综合题):3小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 二、考查目标(复习要求) 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景观生态学科目考试要求考生较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景观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评价、规划、管理、保护等方面的基本原理、研究方法、相关技术及其应用,以及目前该领域的最新成果。并在理解景观生态学原理的基础上应用到相关专业领域,运用景观生态学提供的一系列理论、方法、工具和资料,如土地利用与土地变化,生物多样性、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生态环境课题,分析生态规划、景观管理、生态工程等保各个环节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三、考查范围或考试内容概要 第一章景观生态学的内容与方法 1.景观 理解:景观、景观要素和景观生态学的定义。 2.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了解: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原理; 理解:景观异质性的含义。 3.景观生态学的发展 了解:景观生态学的产生、发展和应用。

第二章景观要素及其生态属性 1.斑块 理解:斑块、生态交错区、边缘、边缘效应的含义。 了解:斑块的起源及类型、结构特征、岛屿生物地理学与种-面积关系;森林破碎化; 掌握:自然保护区的设计原理。 2.走廊 了解:走廊的起源、作用和结构特征。 理解:林带的宽度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3.本底 了解:本底的结构特征及与斑块的区分方法。 理解:本底孔性的生态意义。 了解:网络的结构。 第三章景观总体结构 1.景观多样性 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类型; 理解:景观多样性的含义、描述指标和异质性。 2.森林景观的异质性 理解:森林景观异质性包括年龄结构、组成结构和粒级结构等3个方面。 3.景观的结构类型 了解:FORMAN划分的景观结构类型。 4.景观空间格局和空间关联 理解:几种不同的景观格局。 了解:空间关联 第四章景观动态 1.关于稳定性的基本概念 理解:景观稳定性及相关概念。 了解:景观特性与景观稳定性的基本原则、按稳定性划分的景观要素类型 了解:物种共存的2种假说、斑块动态学说。 2.景观变化的作用力 理解:干扰按作用力强度的分类。 理解:景观稳定性的若干特性。 第五章景观功能 1.概念 理解:景观功能的概念。 2.基本观点和基本机制 了解:关于景观要素间流的两个基本观点。 理解:景观要素间流的5种媒介物。 理解:景观要素间流的3种基本动力。 3.气流 理解:防护林3种顶部形态的防风效果,林带的3种基本类型及防风特性。

城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城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城市生态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15分。 1. 城市化: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域,以及随之引起的相关人员的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转变的过程。 2. 城市生态系统: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为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 3. 城市人口容量:特定的时期内,在城市这一特定空间区域能相对持续容纳的具有一定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环境质量水平及具有一定活动强度的城市人口数量。 6.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谋求区域生态系统的整体优化功能为目标,以各种模拟、规划方法为手段,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及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功能的生态地域规划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方案、对策及建议。 7. 城市生态评价:在老城市改造与新城市建设中,根据气象、地理、水文和生态等条件,对工业区、居民区、公用设施、绿化地带做出的环境影响评价。 8. 城市生态建设:按照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应用工程性的和非工程性的措施建立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促进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合理流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类在城市空间的利用方式、程度等方面与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相适应。 9. 生态城市:从城市生态系统着手,实现上台系统良好运行的城市。 11. 网络治理:以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通过有效的协调与及时的信息沟通,推动政府、非营利组织、私营部门和公众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城市管理模式。 12. 整体性公理: 13. 生态足迹:1: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以及能够吸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地域面积。是对一定区域内人类活动的自然生态影响的一种测度。

景观生态学-研究内容与基本原理

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 二、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基本原理 (一)研究内容 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变化及景观的规划管理。 景观结构: 指的是不同景观要素之间的空间关系(各种生态系统的性状、大小、数目、种类和构图与能量、物质和物种分配的关系) 景观功能: 指的是多种景观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即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能流、物质流和物种流。 景观变化: 指的是景观在结构和功能上随时间的变化。 景观管理: 是将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应用于生产实践。主要内容是通过综合分析景观特征,提出景观利用管理最优化方案。包括下述内容: ①景观生态分类;②景观生态评价;③景观生态规划设计;④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实施。 (二)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与基本原理 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是整体论(holism)和系统理论(system theory)。 整体论是1926年由Smuts提出的哲学思想,这一思想说明,客观现实是由一系列的处于不同等级系列的整体所组成,每一整体都是一个系统,即处于一个相对稳定态中的相互关系集合。稳定态的维持机制称之为内稳定性,它是靠一系列正反馈和负反馈因素使系统处于两种动态平衡之中。

所以从根本上说,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就是内稳态的机制,也就是研究地表所有作用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它们又是如何造成水平和垂直的异质性的。 关于垂直异质性问题,由于欧洲学者对景观和景观生态学的理解,与R.Forman和M.Godron的定义有所区别,比如荷兰学者I.S.Zonneveld指出,应将景观视为一个生态系统,而又认为生态系统的概念不包括范围大小。景观是在地球表面由所有作用因素形成的开放系统。这些因素组成三维现象。水平方面表现在互相联系的要素的水平格局上,垂直方面表现在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很多“层”上。景观的每一层成为一门科学的研究对象(如地质学、土壤学、植被学等),而独有景观生态学则将全部土地属性形成的垂直异质性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这是景观生态学最基本的特点。可见,整体范围内的垂直和水平异质性是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Forman & Godron (1986)提出下列七个景观生态学原理: (一)景观结构和功能原理(landscapestructureand functionprinciple): 在景观尺度上,每一独立的生态系统(或景观生态元素)可看作是一宽广的斑块,狭窄的廊道或基质。生态学对象在景观生态元素间是异质分布的。景观生态元素的大小,形状,数目,类型和结构是反覆变化的,其空间分布由景观结构所决定。 (二)生物多样性原理(biodiversity principle): 景观异质性程度高,造成斑块及其内部环境的物种减少,同时也增加了边缘物种的丰度。 (三)物种流动原理(speciesflowprinciple): 景观结构和物种流动是反馈环中的链环。在自然或人类干扰形成的景观生态元素中,当干扰区有利于外来种传播时,会造成敏感物种分布的的减少。 (四)养分再分配原理(nutrientredistributionprinciple):

景观生态学知识点

1、景观的美学概念,景观与英语中的风景(scenery)一词相当,与汉语中的“风景”、“景色”、“景致”的含义一致。都是视觉美学意义上的概念。 2、景观的地理学概念,地理学上将景观作为地球表面气候、土壤、地貌、生物各种成分的综合体,具有地表可见景象的综合与某个特定区域综合体的双重含义。 3、景观的生态学概念,景观是指由一组以类似方式重复出现的、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异质性区域。 4、景观的这三方面的含义有历史上的联系,从直观的美学观,到地理上的综合观,又到景观生态学上异质地域观逐步发展而来的。 5、对于园林规划设计工作者而言,首先应注意景观的美学价值,地理景观特征;其次,要重视景观格局形成的生态原因,科学深入的认识规划区的生态特征,在园林规划设计中,不仅要注意观赏上的美学要求,也要充分考虑到景观结构在生态学上的合理性。 景观地理学概念——洪堡德 景观生态学创始人——特罗尔 景观的基本特征 1、景观是由异质性的土地单元组成的镶嵌体,即生态系统的聚合。 2、景观由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生态系统组成 3、景观是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区域之下的中等尺度的空间实体 4、景观具有一定自然和文化特征 5、具有一定的气候和地貌特征 6、与一定的干扰状况的聚合相对应 渗透理论用以描述胶体和玻璃类物质的物理特性,并逐渐成为研究流体在聚合材料媒介中运动的理论基础 斑块的类型环境资源斑块、干扰斑块、残存斑块、引入斑块 按廊道的结构和性质划分线状廊道带状廊道河流廊道 廊道的功能资源功能通道功能屏障功能、防护功能美学功能 廊道的双重性质 1、廊道将景观不同部分隔离开。 2、廊道又将景观不同部分连接起来,这两方面的性质是矛盾的 基质的判定标准 1、相对面积通常基质的面积超过现存的任何其他景观要素类型的总面积,或者说基质的面积应占总面积的50%以上,在异质性很强的镶嵌景观中,可能任何一种要素的面积都在50%以下,这时就应考虑其他判别标准。 2、连通性假如景观的某一要素连接的较为完好,并环绕所有其他现存景观要素时,可以认为这一要素是基质。因此,基质是景观中连通性最好的景观要素。 3、动态控制当相对面积和连通性两个因素难以对景观基质进行判别时,考察某种景观对当地生态环境的控制作用尤为重要。动态控制是一个功能指标,即景观要素对景观动态的控制程度。 孔隙度是景观内具有闭合边界的斑块密度的量度,指单位面积上具有闭合边界的斑块数目景观边界是在特定时空尺度下相对均质的景观要素之间所存在的异质性过渡区域。 景观边界的特征异质性动态性宏观性尺度性 生态交错带是相邻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带,往往也是尺度较大的不同景观类型之间的边界地带,如沙漠边缘、海陆交错带、山地与平原的交错地带等。

景观生态学复习资料总结

景观生态学复习资料 一、1、景观:是以类似方式重复出现的、相互作用的若干生态系统的聚合所组成 的异质性土地地域。 2、景观生态学:研究相关景观系统的相互作用、空间组织和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即研究由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组成的异质地表的结构、功能和动态。 3、景观连接度:对景观空间结构单元相互之间连续性的量度。 4、景观格局:景观要素在景观空间内的配置和组织形式,是景观结构与景观生态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5、空间异质性(spatial heterogeneity)是指生态学过程和格局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及其复杂性。这一名词在生态学领域应用广泛,其含义和用法亦有多种。具体地将,空间异质性一般可以理解为是空间缀块性(patchness)和梯度(gradient)的总和。 6、尺度:指研究对象时间和空间的细化水平。 7、斑块:斑块是一个在外观上与周围环境明显不同的非线性地表区域。 8、廊道:与本底有所区别的一条带状土地,可以看作是一个线状或带状的斑块. 9、本底:围广、连接度最高,并且在景观功能上起着优势作用的景观要素类型。景观中的背景地域。 10、生境岛屿或栖息地岛屿:自然界中任何孤立存在的环境类型,在保护生物学中,我们经常使用的名称为“生境岛屿”或“栖息地岛屿” 11、岛屿平衡理论:MacArthur和Wilson提出“岛屿平衡理论”(Equilibrium theory of island)认为一个岛屿上的物种数实际上是由迁入(immigration)和灭绝(extinction)两者的平衡决定的,而这种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物种不断地灭绝或被相同的或不同的种类所替代。12、复合种群:即所有占据空间上非连续生境缀块的种群集合体,只要缀块之间存在个体或繁殖体交流,不管是否存在局部种群周转现象,都称为复合种群 13、生态流:生物物种与营养物质和其它物质、能量在景观组分间的流动被称为生态流(eco-flow),它们是景观中生态过程的具体体现。 14、景观结构:是指景观的组分构成及其空间分布形式。 二、1、景观生态学研究内容: 1>.景观结构不同景观要素之间的空间关系。 2>.景观功能各种景观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能量流、物质流和物种流(例到物活动等)。 3>.景观变化景观的结构和功能上随时间的变化。 4>.景观管理通过分析景观特征,提出景观利用管理最优化方案。 2、景观中生态流移动的模式: 1)连续运动。流的主体在从源到汇移动的过程中,不存在运动速度为0的状况,既为连续运动。 2)间歇运动。流的主体从源到汇移动的过程中,其间出现过运动速度为0的状况,即流的主体在某地出现过停歇,既为间歇运动。 间歇运动又可以分为两种:①休息站式:即该物种在某地做短暂停留后再继续运动; ②暂住站式:指该物种不仅在某地停留休息,而且在该地成功地生长和繁殖,从而为物种的进一步扩散提供了新的种源。

景观生态学重点总结

景观生态学重点总结: 景观的定义:在几十千米到几百千米范围内由不同生态系统组成的异质性地理单元。是土地的一部分,强调其美学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效益。(景观与土地,环境的区别和联系?)景观:土地的具体一部分,是土地的外延从属,更代表了一种较为精细的尺度涵义;强调美学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效益;具有异质性;存在形式为实体。概括其特点可为以下七性:空间异质性、地域性、可辩识性、可重复性、功能一致性、尺度性和多功能性。 土地:侧重于社会经济属性,主要关注土地的肥力、产权关系、经济价值;均质性地块单元。 环境:环绕于人类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存在形式有实体和非实体形式。 两大学派:美国学派:来源于生态学。侧重对景观生态系统研究,把研究建立在现代科学和系统生态学基础上,侧重对景观的异质性,多样性,稳定性的研究。形成从空间格局分析,景观功能研究,动态监测等一系列方法。 欧洲学派:来源于地理学。主要应用景观生态学方法进行土地评价,利用和规划,形成了一套景观生态规划的理论和方法。 景观生态学:研究景观结构,功能,动态变化的学科。 第二章 斑块,廊道,基底模式(patch-corridor-matrix):是用来描述景观空间格局的基本模式。斑块:景观最小异质性单元。廊道: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基底:景观中范围最广,相对均质和连通性最强的部分。 景观结构(landscape structure):景观的组分构成和空间分布方式。 异质性(difference):在一个景观区域中,景观元素类型,组合及属性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异程度。包括时间异质性和空间异质性。 尺度:研究对象时间和空间上的细化水平。 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明确岛屿的概念:与外界有相对明显的界限;不受外界干扰;内部相对均质;与外界差异显著。阐述了岛屿上物种丰富度与面积的关系,遵循那个公式。物种丰富度取决于两个过程:1.物种迁入 2.物种绝灭,迁入率和灭绝率与岛屿面积,隔离程度和年龄有关。 距离效应:由于不同种物种在传播能力上和岛屿隔离程度上的差异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现象。 面积效应:岛屿面积越小,种群则越小,种群灭亡的概率也就越大。 异质种群(mata-population):空间上彼此隔离,而在功能上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亚种群或局部种群组成的种群缀块系统。 经典型大陆岛屿形缀块型非平衡态中间型或复合型种群 经典型:由很多生境和大小,形态相近的缀块组成。灭绝概率相同 大陆岛屿形:由少数很大的斑块和许多面积很小的斑块组成。大陆斑块经常起到库的作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