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生态学复习资料答案解析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79.50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景观生态学复习资料

一、1、景观:是以类似方式重复出现的、相互作用的若干生态系统的聚合所组成的异质性土地地域。

2、景观生态学:研究相关景观系统的相互作用、空间组织和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即研究由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组成的异质地表的结构、功能和动态。

3、景观连接度:对景观空间结构单元相互之间连续性的量度。

4、景观格局:景观要素在景观空间的配置和组织形式,是景观结构与景观生态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5、空间异质性(spatial heterogeneity)是指生态学过程和格局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及其复杂性。这一名词在生态学领域应用广泛,其含义和用法亦有多种。具体地将,空间异质性一般可以理解为是空间缀块性(patchness)和梯度(gradient)的总和。

6、尺度:指研究对象时间和空间的细化水平。

7、斑块:斑块是一个在外观上与周围环境明显不同的非线性地表区域。

8、廊道:与本底有所区别的一条带状土地,可以看作是一个线状或带状的斑块.

9、本底:围广、连接度最高,并且在景观功能上起着优势作用的景观要素类型。景观中的背景地域。

10、生境岛屿或栖息地岛屿:自然界中任何孤立存在的环境类型,在保护生物学中,我们经常使用的名称为“生境岛屿”或“栖息地岛屿”

11、岛屿平衡理论:MacArthur和Wilson提出“岛屿平衡理论”(Equilibrium theory of island)认为一个岛屿上的物种数实际上是由迁入(immigration)和灭绝(extinction)两者的平衡决定的,而这种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物种不断地灭绝或被相同的或不同的种类所替代。

12、复合种群:即所有占据空间上非连续生境缀块的种群集合体,只要缀块之间存在个体或繁殖体交流,不管是否存在局部种群周转现象,都称为复合种群

13、生态流:生物物种与营养物质和其它物质、能量在景观组分间的流动被称为生态流(eco-flow),它们是景观中生态过程的具体体现。

14、景观结构:是指景观的组分构成及其空间分布形式。

二、1、景观生态学研究容:

1>.景观结构不同景观要素之间的空间关系。

2>.景观功能各种景观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能量流、物质流和物种流(例到物活动等)。

3>.景观变化景观的结构和功能上随时间的变化。

4>.景观管理通过分析景观特征,提出景观利用管理最优化方案。

2、景观中生态流移动的模式:

1)连续运动。流的主体在从源到汇移动的过程中,不存在运动速度为0的状况,既为连续运动。

2)间歇运动。流的主体从源到汇移动的过程中,其间出现过运动速度为0的状况,即流的主体在某地出现过停歇,既为间歇运动。

间歇运动又可以分为两种:①休息站式:即该物种在某地做短暂停留后再继续运动;②暂住站式:指该物种不仅在某地停留休息,而且在该地成功地生长和繁殖,从而为物种的

进一步扩散提供了新的种源。

3)综合运动。流的主体在移动过程中,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间歇的。

✹连续运动和间歇运动的差别:景观结构的异质性。

✹景观结构的异质性作用:

✹生态流运动由连续运动变为跳跃运动;

✹运动中的停顿点增强,流的物质与流程环境间的关系越密切;

✹流的速度降低。

3、对于景观形成的因素一般分为两个方面:

4、生态系统中的组织层次: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5、斑块类型

1 干扰斑块(disturbance patch)原因:由于局部干扰而产生的。采伐后的森林,草原烧荒,地表煤矿干扰是引起生态系统格局显著偏离其常态的事件。举例:风、火、冰雹、山崩、虫害等

2 残存斑块(remant patch)

原因: 由包围着一小块未受干扰地区的大围干扰造成的.

举例: 寒冷过后阳坡上留下的鸟巢、火灾大火过后残留的一片森林

松弛期:某些种群灭绝速率升高的时期。

调整期:物种变动速率增高的时期。

3 环境资源斑块(environmental patch)原因:由于环境资源的空间异质性或镶嵌分布而引起。例如:长白山植物垂直分布、森林中的沼泽

特点:存留时间长、周转率低。

4 引进斑块(introduced patch)

原因:人类将生物引进一个地区,就产生了引进斑块。

6、通过景观的流有三种:

1)能量流例如:热能、生物能

2)养分流例如:无机物质、有机物质、水

3)物种流:物种流即动、植物穿越景观的运动。如:各种类型的动植物以及遗传基因7、保护区部的功能分区:核心区:在此区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受到绝对的保护,禁止一切人类的干扰活动或有限度地进行以保护核心区质量为目的,或无替代场所的科研活动。

缓冲区:围绕核心区,保护与核心区在生物、生态、景观上的一致性,可进行以资源保护为目的的科学活动,以恢复原始景观为目的的生态工程,可以有限度地进行观赏型旅游和资源采集活动;

过渡区(实验区):保存与核心区和缓冲区的一致性,在此区允许进行一些科研和人类经济活动以协调当地居民、保护区及研究人员的关系。

•核心区。核心区的面积、形状、边界应满足种群的栖居、饲食和运动要求;保持天然景观的完整性;确定其部镶嵌结构,使其具有典型性和广泛的代表性;

•缓冲区。隔离带,隔离区外人类活动对核心区天然性的干扰;为绝对保护物种提供后备性、补充性或替代性的栖居地;

•过渡区。按照资源适度开发原则建立大经营区,使生态景观与核心区与缓冲区保持一定程度和谐一致,经营活动要与资源承载力相适应。

8.景观生态系统生态服务功能:自然资本的能流、物流和信息流,它们与制造业资本结合在一起产生人类的福利。

9.自然保护区的效应:半岛效应、边缘效应、屏障效应、面积效应。

三、1、景观、土地、环境。

景观:土地的具体一部分,是土地的外延从属,更代表了一种较为精细的尺度涵义;强调美学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效益;具有异质性;存在形式为实体。概括其特点可为以下七性:空间异质性、地域性、可辩识性、可重复性、功能一致性、尺度性和多功能性。

土地:侧重于社会经济属性,主要关注土地的肥力、产权关系、经济价值;均质性地块单元。环境:环绕于人类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存在形式有实体和非实体形式。

2、距离效应、面积效应、漏斗效应。

四:1.关于景观特性与稳定性关系的基本原则:

1),岩石、水泥路面等无生物定居地,具有物理系统的稳定性。

2),随生物量的增加准稳定性增加。

3),顶级群落的准稳定最大,中间演替阶段次之,先锋阶段最小。

4),从抵抗力来说,顶级群落大于先锋群落;从恢复力来说,先锋群落大于顶级群落。2.景观分类原则

1),综合性原则:空间形态、空间异质组合、发生过程、生态功能综合考察。

2),主导因子原则:与形成过程、研究目的和容有关的主要因子。

3),实用性原则:土地评价:土壤发生、地形地势、水文等特征;资源保护与管理:资源数量、分布及人为影响等特征。

4),等级性原则:等级数量与景观尺度及研究目的相关。

3.景观生态规划的涵

涵:

1),它涉及景观生态学、生态经济学、人类生态学、地理学、社会政策法律等相关学科

的知识,具有高度的综合性;

2),它建立在充分理解景观与自然环境的特性、生态过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基础之

上;

3),其目的是协调景观部结构和生态过程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处理生产与生态、资

源开发与保护、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的关系,进而改善景观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4.基于适宜性评价的景观生态规划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