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功能亢进的介入治疗
- 格式:docx
- 大小:16.46 KB
- 文档页数:2
合并脾功能亢进原发性肝癌双介入治疗利弊和指征于志坚;沈丰;于嘉伟;李小彦【期刊名称】《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02(022)002【摘要】目的:探讨肝、脾动脉双栓塞治疗伴脾功能亢进原发性肝癌的利弊和指征.方法:经股动脉穿刺分别行肝、脾动脉的化学灌注栓塞和明胶海绵栓塞为观察组,并对比观察单纯行肝动脉化学灌注栓塞术组(对照组)对血细胞、肝功能、免疫状况、生活质量及平均住院日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观察组68例治疗后血细胞均见不同程度增高,白细胞分布范围(5.0~20.0)×109/L,血小板多在原水平呈现倍增;对照组60例治疗后均出现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两组肝功能、免疫指标、KPS评分等未见明显异常,平均住院日分别为16.2天和31.4天.结论:肝脾动脉双栓塞对合并脾功能亢进原发性肝癌有较好疗效,特别是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明显减少者,为综合治疗赢得了时间,但对老年患者和肝功能Child分级差者慎用.【总页数】3页(P153-154,157)【作者】于志坚;沈丰;于嘉伟;李小彦【作者单位】南通医学院附属医院肿瘤内科,南通,226001;南通医学院附属医院肿瘤内科,南通,226001;南通医学院附属医院肿瘤内科,南通,226001;南通医学院附属医院肿瘤内科,南通,226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7【相关文献】1.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行双介入治疗的护理 [J], 练贤惠;周雪玲;吴春;赵静;孙浩帅2.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的双介入治疗 [J], 季学兵;赵锡军;吕维富;张学彬3.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的双介入治疗(附7例报告) [J], 宁志方;陶智慧;马勇4.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双介入治疗效果观察 [J], 刘国焰5.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的双介入治疗 [J], 姜永能;赵卫;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双介入治疗效果观察刘国焰[摘要]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部分脾动脉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的临床价值。
方法对30例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失去手术机会的患者采用肝动脉以及部分脾动脉栓塞术(选择脾中、下支动脉),同时给予肝动脉内化疗药物治疗。
观察患者术后血常规、临床症状及体征、术后1个月CT变化情况。
结果采用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血象,缓解临床症状,复查CT提示肝癌病灶缩小,脾脏部分坏死状态。
结论肝癌合并脾亢患者进行双介入治疗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治疗推广应用。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脾亢;介入;化疗;栓塞[中图分类号]R735.7原发性肝癌恶性程度高,进展快,总体手术切除率约为10%-30%[1],术后5年生存率仍较低,且大部分患者明确诊断时已失去手术机会,直接影响着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在原发性肝癌的治疗应用中效果显著,长期的临床经验已使其成为原发性肝癌非手术治疗的首选方案。
但原发性肝癌多数合并脾功能亢进,可因白细胞、血小板降低及出血等严重并发症,严重影响化疗药物的作用,直接导致介入治疗失败[2]。
部分脾动脉栓塞则通过阻断部分脾动脉血流,减少血细胞破坏[3]。
两者联合在抑制肿瘤生长的同时,还可治疗脾功能亢进,有利于患者免疫功能的恢复,给肝癌序贯治疗创造条件。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8月-2011年9月收治的30例原发性肝癌并脾功能亢进患者,男18例,女12例,年龄为32-75岁,平均年龄为46.7岁。
所有患者均经过B超、CT及MR等影像学及AFP(甲胎蛋白)证实为肝癌,血常规、肝功能等实验室检查和胃镜证实合并有脾功能亢进。
根据Child 分级法:A级24例,B级6例;其中有8例有上消化道出血史;胃镜证实有食管静脉曲张的为14例;5例有腹水。
术前白细胞计数平均为3.02×109/L,血小板计数平均为47.8×109/L,红细胞计数平均为2.91×1012/L。
给肝癌介入治疗 ,为何先“塞脾”黄先生今年50岁,患有肝硬化已经有十余年了,在此期间偶尔会出现大便带血的现象。
而在2019年8月,黄先生在常规体检的时候发现肝胀肿物,经进一步检查确诊为肝细胞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全血细胞数量也出现了明显的下降。
医生建议黄先生及时进行肝动脉栓塞灌注化疗术,并进行部分脾栓塞治疗。
对此,黄先生对医生提出的这种治疗方法有些疑问,为什么自己要进行脾栓塞治疗?这种治疗方法是否有风险?其实,对于很多人而言,肝脏疾病与脾器官之间是没有联系的,肝癌的治疗怎么会先进行脾治疗呢。
基于此,本文就肝癌介入治疗方法之一的脾栓塞法进行了阐述,使患者了解肝与脾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到肝癌不同的介入治疗方法。
脾脏作为人体的一种重要的免疫器官,在人体重发挥的作用也是十分显著的,它能够活跃髓外造血灭活衰老细胞功能,同时对门脉压有着一定的调节作用。
在以前,实行外科切脾会使患者出现激素缺乏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吞噬清除功能降低,静脉抗原无法形成抗体,进而导致术后患者出现严重感染的现象。
黄先生出现脾功能亢进现象,会导致外周血中的红细胞、白细胞以及血小板遭受破坏,引发抵抗力下降,器官出血机率上升。
因此,使用脾动脉栓塞治疗方法能够起到治愈效果,且保证了部分脾功能,预防患者出现术后感染的现象,提高治愈率。
1.肝癌的晚期症状有哪些?大部分的肝癌患者发现病情的时候都是在晚期发现的,这是由于癌症一般都具有隐匿性,早期都没有明显的症状。
对于肝癌晚期患者而言,其症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消瘦无力,由于患者的消化功能紊乱,无法吸收营养,出现食欲不振、下肢水肿等现象。
(2)胸腔转移,肝癌晚期患者的胸腔会发生右侧转移,压迫局部神经,胸内出现积液,同时可能伴有骨骼或是脊柱发生转移、癌细胞转移等现象。
(3)消化道问题,恶心呕吐、消化不良、腹胀等现象也是肝癌晚期的症状。
(4)肝昏迷,患者出现胃肠道出血导致感染,利尿剂和电解质出现不平衡现象,这些会导致患者出现肝昏迷现象,十分危险。
肝硬化合并脾亢进62例脾脏介入治疗疗效观察袁效杰【期刊名称】《医学理论与实践》【年(卷),期】2012(025)015【摘要】目的:探讨介入治疗肝硬化合并脾亢进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2011年间收治的62例肝硬化合并脾亢进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取介入治疗,观察临床疗效.结果:62例患者术后40d彩色B超检查提示脾栓塞区域内无血流通过,手术均告成功.术后14d、30d、60d患者的RBC、WBC及PLT均较治疗前有所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例患者出现腹痛,1例患者出现肺部炎症,并发症发生率为4.8%.结论:介入脾动脉栓塞术作为一种微创手术,在治疗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方面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操作简便等优点,同时能够显著缓解患者的脾功能亢进和门静脉高压.因此,PSE是一种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的非手术治疗方式.【总页数】2页(P1863-1864)【作者】袁效杰【作者单位】河南省永城市第五人民医院外科,4766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5.2【相关文献】1.乙肝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行脾部分栓塞术后恩替卡韦治疗的效果分析 [J], 邓活力;麻东辉;徐沛演;江燕珺2.腹腔镜脾脏切除术与开腹脾脏切除术在治疗肝硬化r所致脾功能亢进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J], 邓波涛;钱江;黎发家3.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腹腔镜下脾全切除术后行抗病毒治疗的疗效观察[J], 雷光林;王继涛;齐瑞兆;刘佳;张绍庚4.老年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行脾部分栓塞术后应用阿德福韦酯的疗效[J], 曹志升5.应用脾部分栓塞术治疗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症及门静脉高压症(附15例报告) [J], 陈可和;周庆南;覃江;梁荣新;梁列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介入栓塞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临床探讨
林琪;马霁波
【期刊名称】《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年(卷),期】2004(013)001
【摘要】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致脾脏肿大、脾功能亢进,临床上较多见。
我们于1999年6月~2002年6应用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脾功能亢进7例,取得满意疗效,现分析如下。
【总页数】2页(P封三-封三)
【作者】林琪;马霁波
【作者单位】315040,鄞州,鄞州人民医院消化科;315040,鄞州,鄞州人民医院消化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57.31
【相关文献】
1.探讨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临床应用 [J], 薛元领;杨泽云
2.脾内注射无水乙醇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探讨 [J], 王运杰;魏君锋;李秋波
3.脾功能亢进介入栓塞治疗的临床观察与效果评价 [J], 乔刚;赵维;杨雪梅;胡怡
4.肝硬化脾功能亢进食管静脉破裂出血的联合微创治疗探讨 [J], 韩大正
5.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腹腔镜手术治疗临床效果探讨 [J], 夏伟;马建明;梁海亮;朱云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脾功能亢进的介入治疗
*导读:脾功能亢进症是一种综合征。
临床表现为脾脏肿大,一种或多种血细胞减少,而骨髓中却是相应细胞系的幼稚细胞过度增生,脾切除后血象恢复,症状缓解。
……
脾功能亢进症是一种综合征。
临床表现为脾脏肿大,一种或多种血细胞减少,而骨髓中却是相应细胞系的幼稚细胞过度增生,脾切除后血象恢复,症状缓解。
脾亢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原发性脾亢由于病因不明,很难确定该组疾病是否为同一病因引起的不同后果,或为相互无关的独立疾病。
继发性脾亢一般有较明确的病因。
介入治疗操作过程
⒈脾脏解剖,脾脏位于左季肋部深处,脾动脉为其供血动脉,是腹腔动脉最大的分支,可分为脾动脉主干,脾叶动脉,脾段动脉,脾极动脉。
脾叶动脉通常可分出1-3支形成脾段动脉进入相应脾段。
⒉脾栓塞材料,较多采用明胶海绵颗粒。
⒊脾动脉栓塞,可采用RH、LH、盘曲开导管或Cobra导管等,必要时可根据血管走向塑形导管。
导管尽可能超选择至脾动脉深处,最好达胰背支的远站端,栓宣范围一般为脾体积的50%-60%。
可取得较满意的效果,并发症少,脾功能亢进复发率低。
术后反应与处理
1. 静脉滴注抗生素,用3-5日。
2.激素应用,术后当日给予地塞米松15mg,静脉注射或滴注,术后第1、2日,地塞米松剂量为10mg,术后第3-5日,地塞米松剂量改为5mg.
3. 支持疗法,第1-3日静脉补液1500ml左右,内加保肝药物和维生素C等。
若病人反应较重,进食差,可酌情给予脂肪乳剂、白蛋白、血浆等。
4. 病人脾区、左上腹或左下胸部疼痛,可予以吲哚美辛止痛。
未能缓解者,酌情用布桂嗪、硫酸吗啡控释片等。
5. 脾动脉栓塞后发生反应性左侧大量胸膜腔积液,应及时抽出1000-1200ml胸水。
6. 术后随访,脾动脉栓塞术后24小时,白细胞可升高至基础细胞数的两倍,1周左右降到正常水平。
术后适时的对病人进行血细胞,肝、肾功能,胸片及脾脏B超,CT检查随访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