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政党制度
- 格式:doc
- 大小:63.00 KB
- 文档页数:7
高中政治我国的政党制度知识你想是怎样的人,你就是怎样的人;你想成为怎样的人,你就会离这个目标不会太远。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政治我国的政党制度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六课我国的政党制度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1.我国的民主党派⑴性质: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
⑵地位:参政党。
⑶名称: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中国民主建国会(简称民建)、中国民主促进会(简称民进)、中国农工民主党(简称农工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简称台盟)。
2. 我国的政党制度⑴地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⑵内容:①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亲密友党。
民主党参政的基本点: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②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③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④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
⑶显著特征: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
它不是一党制,也根本区别于西方的多党制。
⑷优越性:适合国情,优势显著,是新型政党制度。
①新在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能够真实、广泛、持久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全国各族各界根本利益。
②新在它把各个政党和无党派人士紧密团结起来,为着共同目标而奋斗。
③新在它通过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安排集中各种意见和建议,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政协的性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统一战线的组织,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机构,是人民民主重要的实现形式,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特点。
1,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1、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是A、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认识错误的是A、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是自封的B、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是中国人民经历长期的实践郑重作出的历史性选择C、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是由它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3、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是A、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B、国家权力机关C、爱国统一战线组织D、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4、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B、中国共产党的宗旨C、政府的性质D、人大的组织和活动原则5、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①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②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③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④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保证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6、中国共产党不仅有历史和法律赋予的执政资格,也具有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
中国共产党要坚持A、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B、合法行政、合理行政、依法行政C、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D、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7、“求木之长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这句话强调中国共产党要坚持A、科学执政B、民主执政C、依法执政D、参政议政8、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①马克思列宁主义②毛泽东思想③邓小平理论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⑤科学发展观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③④⑤9、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是A、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C、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D、社会主义的本质10、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错误的是A、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B、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C、始终代表中国绝大多数人的权利D、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A、建设什么样的党B、怎样建设党C、立党为公,执政为民D、对人民负责12、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它科学回答了A、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主题B、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C、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D、怎样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怎样建设社会主义13、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A、发展B、以人为本C、全面协调可持续D、统筹兼顾14、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是A、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B、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C、以人为本,造福于民D、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5、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它们是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
一、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形成(一)民国前期的政党政治1. 民国初年的多党政治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这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同盟会成立后,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反清武装起义,它既是清朝封建帝制的掘墓人,又是民主共和的缔造者。
在领导辛亥革命成功后,同盟会由秘密转为公开,由清政府统治下的非法政党转变为中华民国的合法政党,它主动从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组织模式转变为普通的议会民主政党。
孙中山面对议会民主、多党政治呼声日高的局面,提出中国应“以世界上最完全政党之国”、“英美先进之国为模范”,实行政党政治的主张。
为适应国会选举之需要,同盟会于1912年8月改组为国民党。
宋教仁说:“从前对于敌人,是拿出铁血的精神,同他们奋斗;现在,对于敌党,是拿出政治的见解,同他们奋斗。
”“世界上民主的国家,政治上的权威是集中于国会的。
”“我们要停止一切运动,专注于选举运动。
”“我们要在国会里头获得半数以上的席位,进而在朝,可以组成一党的责任内阁;退而在野,也可以严密地监督政府,使他有所惮而不敢不为。
”政党合法化突破了传统政治文明对政党的敌视,从而树立起一种全新的政党观念。
“集会结社,犹如疯狂,而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
”在1912年上半年内就出现了上百个政党,组党参政,成为时尚。
民国初年的多党政治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党、会、社等名目繁多,分化组合多变,骤生骤灭,泡沫政党居多。
其中跨党派现象十分严重,一个人加入几个政党,甚至一个人担任几个政党的领袖。
号称300多个政党,所标政纲冠冕堂皇,但许多政党因既缺乏经济背景又无群众基础。
第二,政党虽数量众多,但就政治倾向而言,却只有同盟会和非同盟会之分,其基本政治立场和精神,大体是清末革命派和立宪改良派的延续。
第三,政党政治热闹非凡,但徒有其表。
因为任何政党都没有进入国家政治权力的核心,国家政治权力的核心始终被北洋军阀掌控。
这些党派在“共和与立宪”、“拥袁与反袁”、“维护与破坏《临时约法》”等问题上互相斗争,但谁也不代表老百姓利益,实质上是一场上层官僚、军阀、政客为争权夺利而演出的政治闹剧。
所以,民国初年的多党政治只是一种政治表象,而不具备多党政治的本质。
最后,多党制在袁世凯和各系军阀的枪口下成过眼烟云。
“无量金银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
”多党制在我国兴起一时,不但没有增添任何民主色彩,反而使中国进一步陷入军阀割据,饱受帝国主义欺凌掠夺的深渊之中。
2. 国民党由议会民主性政党再次转变为革命性政党“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痛感国民党的涣散无力,痛感以和平民主的政党组织模式争取不到民主共和,认为要革命必须要有一个革命党,故重新采用革命政党的组织模式,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形成了“以党治国”的革命政党职能的基本思想。
这一思想的基本内容是:国家必须由革命党来造成,革命党是建立民主共和国家的根本;革命党不仅要创立国家政权,领导国家,更重要的是巩固国家政权,实施“训政”,以促进直接民权的发展;革命党要实行党、政、军三位合一的一党政治,“将政治揽在我们手里来做”,“非本党不能干涉政权”。
重新采用革命政党组织模式是孙中山对政党政治在中国命运的总结。
但是,孙中山还没有认识到应该建立由革命政党掌握的武装,也看不到国民党的依靠力量和团结对象应该包括广大工农民众,所以总是采取依靠军阀打军阀的策略,其斗争基本局限于社会上层,因而屡屡失败,一筹莫展。
孙中山渴望有一种新的政党制度模式,以完成建立民主共和国家的使命。
3.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进入20世纪以来,中国的工人阶级不断成长壮大,工人运动日益发展。
由于十月革命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得到广泛传播。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不仅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而且促进了它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宣告了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诞生。
4. 国共两党结革命政党联盟一个具有严密组织和严格纪律的革命政党,对于孙中山来说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他认为“国民党正在堕落中死亡”,“要救活它,就需要新血液”,而最好的新血液就是年青的共产党人,他们年轻,朝气蓬勃,有思想,有才干,并有崭新的组织方式。
在苏俄和中共的帮助下,孙中山毅然改组国民党,在1924年1月召开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同中国共产党实行党内合作,建立了国共两个革命政党的政治联盟。
由此可见,在中华民国的前15年间,政党模式十分复杂,有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组织方式,有议会民主型政党的组织方式,又有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组织方式。
半殖民地社会被侵略的地位使中国政党都不可避免地受世界已有的政党模式的影响,议会民主型政党因封建势力的强大而不能生存,半封建社会实业的落后又使得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政党软弱无力,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联盟与合作成为完成中国民主革命任务最好的政党制度模式。
(二)国民党一党专政时期的政党政治1. 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和垄断性的政党制度模式1927年4月,蒋介石国民党分裂国共合作,实行反共“清党”,把国民革命的成功变为其一党的成功。
蒋介石在南京另立国民政府后,把孙中山关于革命政党建国及“训政”的思想推向极端,开始实行国民党一党专政制度。
从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到1949年国民党在大陆的覆亡,主要是争取民主的各党派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的斗争,其实质是不同政党组织模式和政党理念之间的冲突与斗争。
2. 中国共产党由不掌握武装的革命性政党转变为掌握武装和建立有部分地方政权的革命政党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和垄断性的政党制度决定了共产党及其他党派的存在是非法的。
无议会可利用,无组织工人罢工和集会、结社的合法权利,中国的这一特殊国情,决定了在中国进行革命,不可能进行合法的斗争,只能拿起枪杆子,举行武装斗争。
3. 中国的民主党派——特殊的政党组织模式民国时期的民主党派,与西方的议会民主型政党不同,是一种特殊的政党组织模式,其特殊性表现为:第一,中国的大多数民主党派秘密产生于国民党的一党训政时期,“国民党欲一党专政,不许有他党,故吾即组党”,其奋斗目标是“国家公有,党派共存”。
他们以和平的方法,以言论舆论为主要斗争形式争取民主。
在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垄断性政党体制下,它们没有存在的合法地位,没有合法的议会可以利用。
但它们始终把代表民意,反映民声,作为其基本功能和作用。
第二,各民主党派均是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干部性政党,多以有声望有社会地位的代表性人士为核心。
他们是书生办党,以个人的声望和魅力去影响追随者,发展组织。
因而在组织模式上表现为党的中央组织强于地方组织,言论多于行动。
其政治主张多是根据时局的发展,针对国民党一党专政制度造成的种种弊端而提出的,缺乏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纲领和政治主张的战略措施。
第三,中国的民主党派是在国共两党对立和斗争中产生的,中共的存在与发展,是民主党派存在的前提,在反蒋、抗日、民主这些根本性的问题上民主党派同中国共产党是完全一致的,这为双方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民主党派的创始人大多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和政治家,他们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素养,又有渊博的政治知识和丰富的社会阅历。
各民主党派同中共在共同探索适合国情的政党制度时,达成一个基本共识:即建立民主联合政府,联合政府是中国和平、民主、团结、统一的惟一途径。
它们主张创造一种中国型的民主,“在一个国家建立一种政治经济制度,绝不能抹煞自己国家过去的历史,也不能忽视自己国家当前的情况。
”“在我们所要为中国树立的民主制度上,我们没有所谓偏左偏右的成见,我们亦没有资本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民主这些成见。
我们对于别人已经实验过的制度,都愿平心静气地取其所长,弃其所短,以创造一种中国的民主。
”本着这样的政治理念,尽管在抗战胜利后国内阶级矛盾激化的情况下中间党派发生分裂,青年党和民社党追随国民党而去,但在国共两党决战、民主党派被镇压宣布“非法”、被镇压的处境中,与中共合作去创造“中国型的民主”即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就成为诸多民主党派寻求生存和发展的唯一选择。
(三)中国共产党结合国情设计新型政党制度1. 中国共产党设计政党制度所面临的世情、国情在世界政党制度发展历程中有多种类型和模式,在一党制中,有法西斯主义的一党制,也有苏联的一党制;在两党制中,有英国议会制内阁制的两党制,也有美国总统制的两党制。
当代法、德、日的多党制各具形态,但均是为消除多党制的弊端,在“二战”后的50年代才逐渐形成的。
因此在新中国建立前,可供中国共产党参考的只有前面三种类型。
但这三种类型都不适合中国的国情。
首先,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发展和现实条件否定了一党制和多党制,人民对国民党一党“训政”制度深恶痛绝,而实行多党制的前提是一个国家中必须存在三个以上政党并立,而中国不存在这样的现实条件。
其次,实行两党制的前提是必须存在势均力敌互能轮替的两个政党,国民党反共内战政策及其在大陆的崩溃根本否定了这一前途。
近代历史发展的特殊性使中国政党制度选择没有现成答案,新中国必须探索“中国型的民主”的政党制度。
所谓“中国型的民主”,毛泽东在多篇文章、多种场合阐述过,最终确定为“人民民主专政”,即由进步阶级组成的“人民”共同掌握国家政权,毛泽东曾形象地称之为“有饭大家吃”,并且说:“既然有饭大家吃,就不能由一党一派一阶级来专政。
”这种人民民主专政,既有别于资产阶级的专政,也有别于苏联式的单一的无产阶级专政。
2. 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制度设计及其实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是旨在实现人民解放、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这决定了党领导人民创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必须建筑在人民共同的意志基础上。
为此,中国共产党创建了聚合各方力量、协商建国、共享政权的开国之路。
其实,早在建国之前,共产党就在探索适合国情的政党制度。
在抗日战争中,的尝试,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直接的历史依据。
根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的原则,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建立的“三三制”民主政权,规定在人员分配上,共产党、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
按“三三制”原则,不仅参议会要实行普选,政府机关同样如此。
在“三三制”政权中的领导地位不是靠人数上的优势,而是靠党的正确政策和共产党员的模范作用。
“三三制”实质上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各民主阶级在内的统一战线政权形式,“三三制”政权的实践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提供了有益的历史经验。
抗日战争胜利后,毛泽东亲赴重庆同蒋介石谈判。
1946年1月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确定了议会制、内阁制、省自治制等制宪原则和“军党分立”、“军民分治”的整军原则,确定了由改组后的多党联合政府召开国民大会、制定宪法从而结束训政、实施宪政的程序和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