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分册7.2信息安全与道德说课稿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分册7.2信息安全与道德说课稿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分册7.2信息安全与道德说课稿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分册7.2信息安全与道德说课稿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分册7.2信息安全与道德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信息安全与道德》,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第一册《信息技术基础》第七章第二节。

【一】教材分析:

之前通过对第七章《信息安全》第一节内容的学习,学生掌握信息安全的概念,了解一些信息安全产品,计算机病毒的特征和防治、计算机犯罪及防范等方面的内容,对学生在今后的信息活动中起指导的作用。

然而在信息社会中,由于不同的人出于不同的目的,在各自的活动过程中常常会伴随着各种各样问题的出现,假如单纯从技术角度对人们的行为规范进行限制,只能够解决一个方面的问题,而不能从长远角度和全面角度进行规范。只有通过法律法规,充分利用法律的规范性、稳定性、普遍性、强制性,才能有效地保护信息活动中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增强打击处罚力度。

本节共设置了二部分的内容:“【一】网络使用的道德规范”;“【二】信息安全法律法规”。要紧介绍了在信息活动中存在的一些不良行为以及这些行为带来的不良妨碍,由此引发了对网络道德规范和信息安全法律法规问题的提出,通过学习本节内容,教育引导学生在今后的信息活动过程中应该注意到这些方面的问题,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和相关的法律法规。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高一年级学生通过将近一个学期对信息技术有关知识的学习,他们差不多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使用经验,只是在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活动的过程中,一些学生还存在着如此和那样的不良行为,信息安全意识并不十分强烈。

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注意从日常信息活动过程中发明问题,分析问题,归纳和提炼其中的方法和思想,通过亲身体验与理性建构相结合,在信息技术应用与实践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信息安全问题的重要性,理解自身良好的行为规范对信息社会的妨碍,使他们从身心健康方面得到锻炼,成为信息社会守法公民的先锋。

【三】教学目标分析:

通过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学习者特征的分析,结合了教学内容和学生具体情况,我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网上道德规范标准及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2).了解信息安全法律法规。

2、过程与方法

(1).在信息活动过程中,学会判断自己信息行为的合法性和正确性。

(2).通过一些案例的分析,能对侵犯自己信息安全的行为做出有效抵制和防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加强自身的道德规范修养。

(2).培养自我防范意识和积极维护信息安全的意识。

(3).树立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利用网络进行终身学习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依据上述所列的教学目标和学生具体情况,我认为本节课的中难点如下:

1、教学重点:

(1).分析信息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明白这些问题对他们的身

心健康会造成特别大的妨碍,应该给予重视。

(2).在思考与讨论的过程中,实现信息安全法律意识的养成;通过前面的分析,让学生了解在使用网络的时候应该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

2、教学难点:

(1).对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的了解;学生们平常关于国家的一些法律法规并不是特别了解,有一些学生更是一无所知,本节课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法律法规知识和意识,做信息社会的守法公民。

(2).这是一个特别有争议的问题,即如何辩证地看待网络犯罪。

【五】教法

(1)在教学中,教师能够采纳任务驱动、案例分析、交流讨论等方式组织教学活动。教师先提出任务,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或者自己亲身的探究和研究,去了解信息活动中存在的各方面问题及造成的危害。

(2)学生们对信息安全法律法规了解不多或者差不多上没有认识,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多找一些这方面的案例进行分析,向学生说明每个案例中的行为触犯了什么样的法律法规,将会受到什么处罚,让学生能具体地感受到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的重要性并对自己的行为起到监督的作用。

(3)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教师重点应激发学生参与查找资料和广泛发动学生的参与与交流、讨论。

六、学法

本节课侧重学生对信息安全意识的建构,因此要求学生不仅仅要灌输相关的法律法规,更注重信息安全意识的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一下两种方式来引导学生完成任务:

1、交流讨论,学生通过观点交流,思想碰撞,能够对知识有更深入和全面的理解。

2、自主探究,通过自主上网搜索有关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扩展视野,开拓学生的思路。

七、说媒体:

1、教学环境:多媒体网络教室

2、教学资源:大量的案例,相关的网站

八、教学过程:

1、案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在本环节中,我要紧是通过“网络犯罪”、“色情和暴力犯罪”、“学生上网犯罪”等案例导入,让学生了解信息安全受到各方面的威胁,单单靠技术问题是解决不了问题的,需要道德的规范,也需要法律的保障。也通过对以上案例的分析,分析各种犯罪所引起的不良妨碍和严峻后果,让学生正视网络犯罪问题,幸免盲目崇拜“黑客”的心理。

2、任务驱动式学习,引出新课。

提出第一个任务:通过阅读课本的四个案例,完成课本表格。本环节的目的是加强学生对信息安全存在问题的了解,也通过自己对案例的思考分析,更加深入了解网络犯罪的类型,及其造成的严峻后果。由网络信息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危害引出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让学生了解上网时遵守网络文明公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提出第二个任务:以3-5人为一小组,查找我国和其他一些国家目前在信息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并在班上进行交流。学生通过上网搜索资料,并认真研究这些法律法规中所涉及到的行为,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什么样的行为会触犯到法律法规,会受到什么惩罚,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该练习要紧是让学生能够利用掌握的信息技术手段去猎取相关的知识,教师能够提供一些这方面的网站供学生上网查找以完成该练习。

3、拓展视野,巩固知识。

该部分要紧是列举了我国近几年来制定的一些与信息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让学生在做案例分析的时候能够特别快地找到这方面的相关内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加深对法律法规的认识。

3、小结,布置作业。

生活在当今信息时代,人们在享受信息技术带来极大方便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个更为严峻的信息安全问题。因此,如何安全规范地进行信息活动,预防计算机病毒,防止利用计算机进行犯罪,以确保信息安全。不仅仅需要掌握计算机病毒的性质特征及学会对计算机病毒进行防治,还要了解在使用网络过程中应该具备的道德规范;了解国内外在信息安全方面制定的法律法规的情况。

作业:小组合作,为学校的校园网制定规章守那么。

九、评价(多元评价)

1、评价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课堂教学设计中的活动都需要同学们积极参与思考,表达自己观点,主动与同学交流。因此,评价过程会采纳小组互评的方式来评价各组同学的参与程度。

2、评价学生是否掌握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通过网络留言板的回复,教师和同学都能够了解同学们的参与程度,同时也能够实现相互交流。

3、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的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也能学以致用。

十、课后总结:

学生们平常关于国家的一些法律法规并不是特别了解,有一些学生更是一无所知,本节课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法律法规知识和意识,做信息社会的守法公民。基于本节课要紧是对信息安全中,培养学生法律法规的意识,负责任地参与信息实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提供大量的案例,作为感性材料,让学生了解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以及破坏网络安全的严峻性。而交流讨论,更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深入和全面的理解。

《信息安全与信息道德》教学案例

《信息安全与信息道德》教学案例 为增强青少年自觉抵制网上不良信息的意识,早在2001年,团中央、教育部、文化部、国务院新闻办等八个部门就联合向社会发布《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信息科技课程以信息素养的形成为主线,主要包括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课程主要包括三方面的要求:第一,必要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第二,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必要的道德规范”。可见,信息伦理和道德规范是课程的重要内容。今年,笔者执教初中一年级,在校本课程中设置了《信息安全与信息道德》一课。 一、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好奇心强,信息防范意识淡薄,防护能力欠缺,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有些学生盲目崇拜黑客,认为制造病毒很了不起,甚至有偷窥、窃取别人密码的现象。因此,需要将信息安全与信息道德的观念植入学生心中,并规范他们的行为,教给他们计算机安全防护知识。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病毒的定义、特点、传播途径、危害;学会病毒防护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了解“熊猫烧香”病毒的危害和防治,

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安全防护。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案例分析,增强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安全意识;确立正确的网络信息道德。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保护信息安全的方法、网络环境下应具备的信息道德。 难点:将信息安全与信息道德的观念植入学生心中,并规范其行为。 四、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用真实的案例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 案例是一段17分钟的视频,选自CCTV-1《法制在线》栏目中的《“熊猫烧香”案件始末》。视频真实、直观,有启发性、冲击力和教育意义。经过教师精心的加工,视频内容紧扣教学活动环节。 五、教学过程 ^ 整个项目活动共需2课时,这是第一课时。 1.引入课题 师:在上节课学习“信息交流”时,同学们看到了这张图片(出示因特网模拟图),因特网将全世界联系在了一起。在人们享受因特网带来的快乐和便捷时,却有人在偷偷地破坏它。

信息安全说课稿

信息安全 双辽市第一中学王宏伟 本节案例背景信息 1.模块:中国地图出版社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 2.年级:高中一年级 3.所用教材章节:第二单元有效获取信息第二节网上获取信息的策略 4.学时数:需3课时,本节为第3课时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来分析一下教材: 本节在提升学生信息获取能力的同时,帮助他们树立信息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自觉规范个人网络行为。在了解威胁信息安全因素的同时,学会防范病毒和保护信息安全的方法。在本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 本节的【教学目标】分为三个方面: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威胁信息安全的因素,知道保护信息安全的基本措施。 (2)基本认识黑客及病毒的本质、特征。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案例分析,总结出威胁信息安全的四大问题。 (2)通过小组讨论,得出常用的信息安全防护方法。 (3)通过自主探究,对黑客及病毒的本质特征有基本认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黑客、病毒等对信息安全有影响的事物形成的正确认识,提升信息安全意识。 (2)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自主探究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与难点】 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认识水平确定教学重点,难点为: ◆教学重点:在了解威胁信息安全的因素同时,知道保护信息安全的基本措施。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树立信息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意识,自觉规范个人网络行为。 二、学情分析 本节教学主体学生情况是 本课的学习者为高中一年级的学生,根据以往的经验可能会了解一些信息安全方面的知识。但学生。对信息的分辨识别能力较差。信息安全意识比较弱。对信息活动中有害因素认识不足,缺乏防范措施。 三、教学策略设计与分析 跟据教材特点和学生情况,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教学策略 本节课主要采用案例分析、任务驱动法、小组协作学习、自主探究等教学方法。通过开展主题活动,调动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更多、更深入的思考,多讨论,多探究,使学生在真实情景中掌握知识内容。 具体流程如下: 情景导入→案例分析(重点内容)→小组自主探究(难点)→教师总结评价→课外拓展四、教学媒体资源 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本节课运用了以下媒体和资源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教案全集

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教案全集(必修) 1.1信息及其特征 一、教学内容分析和设计: “信息及其特征”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的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对象分析: 知识的获取者是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 1、信息特征的认识。 五、教学难点: 信息的含义。 六、教学方法 本节概念性强,实践性弱。采用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同学们,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那么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举例) 生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 生2:观看校运会,可以获得很多运动会赛场上的信息。 生3:从网上可以获得很多信息,如:学习资料、娱乐、新闻报导等。

中学信息技术说课稿(最全版)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老师们,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选自《中学技术基础》(必修)教材的第六章第1节,标题是“信息安全问题分析与讨论”。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分析反思,这几个方面来阐述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作为第六章的开篇,全面介绍了信息安全方面的一些知识,引导学生了解在日常信息活动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和信息道德问题及相关法律法规知识,逐步树立信息安全意识和自觉遵守信息道德规范意识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 (1)、学习信息安全方面的知识; (2)、学会辨析日常信息活动中的安全问题; (3)、初步了解信息道德规范及相关法律法规知识。 【过程与方法】 (1)、利用有趣的动画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与讨论,教会学生认识信息安全问题与道德规范知识;

(3)、通过网络交流讨论活动,让学生学会利用网络来交流和探讨信息安全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1)、培养学生自觉遵守信息道德规范和国家法律法规的意识。 (2)、初步树立科学的信息安全意识,保障信息安全; (3)、提高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利用网络探讨问题的意识。 3、教学重点 (1)理解“维护信息安全”的定义; (2)理解信息系统安全包括哪些方面; (3)初步树立科学的信息安全意识,保障信息安全; 4、教学难点 } (1)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探讨与学习信息安全问题的兴趣; (2)如何让学生理解信息系统安全的相关定义。 5、学生分析 本案例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 他们的感知力和观察能力明显提高,在教学中为学生留出一定的选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点

信息技术基础(必修)复习资料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知识点 1、1信息及其特征 一、信息的概念 信息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状态变化的方式。 ☆信息与载体密不可分,没有无载体的信息,没有载体便没有信息,信息必须通过载体才能显示出来。 二、信息的一般特征 1、载体依附性 信息不能独立存在,必须依附于一定的载体,而且,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 信息按载体不同可分为(文字、图形(图象)、声音、动画、视频)。 信息的载体依附性使信息具有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的特点。 2、价值性 ☆信息是有价值的,人类离不开信息。物质、能量和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 ☆信息与物质、能量不同,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它可以满足人们精神领域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 GPS:全球定位系统 ☆另外,信息又是可以增值的。 ☆信息只有被人们利用才能体现出其价值,而有些信息的价值则可能尚未被我们发现。 3、时效性 信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如交通信息,天气预报等。时效性与价值性紧密相连,信息如果没有价值也就无所谓时效了。 4、共享性----信息不同于物质、能量的主要方面 信息共享一般不会造成信息的丢失,也不会改变信息的内容。 1、2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 一、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 信息技术(IT:Information Technology)是指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 2、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 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语言的使用,是从猿进化到人的重要标志; 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是印刷术的发明,为知识的积累和传播提供了更可靠的保证; 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出现和普及?,进一步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信息技术在不断更新,但一些古老的信息技术仍在使用,不能因为出现了新的信息技术就抛弃以前的信息技术。 二、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人性化)和(大众化),其中人性化是大众化的基础,大众化的最根本原因在于(人性化)。. 1、越来越友好的人机界面 图形用户界面使显示在计算机屏幕上的内容在可视性和操控性方面大大改善。 (1)、虚拟现实技术:3D游戏等。 (2)、语音技术:语音识别技术(ASR)和语音合成技术(TTS)。 (3)、智能代理技术: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如Office助手、电子商务(EC)等。 GUI:图形用户界DOS:磁盘操作系统CPU:中央处理器EC:电子商务 2、越来越个性化的功能设计

《信息安全》说课稿

《信息安全》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是初中信息技术第一册《信息安全、法律与道德规范》这一节中的重要内容,它是维护信息安全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在整个计算机的学习过程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让每个学生学会如何防治计算机病毒,为以后更好的有效的使用计算机打下基础。 2、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对计算机病毒充满了神秘感,既害怕又向往。他们都有遭受病毒危害的经历,痛苦过、憎恨过,同时他们又很佩服病毒的制造者,甚至用“崇拜”这词绝不过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次上信息技术课,都有学现代社会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网络在给大学生提供丰富学习、生活、工作、素质拓展和娱乐的有利资源的同时,也会带来各种各样的思想文化垃圾,如果不提高警惕加以抵制,就会危害学生的健康成长。对大学生来说,保护好所使用的网络系统不被病毒攻击,遵守网络法规,讲究网络道德,避免网上侵权,不浏览网上的各类不良信息,不随意交结、会见网友,不搞网恋,不破坏网络秩序等方面的教育是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任务。要教育引导大学生保持审慎的态度,创造健康的上网方式,形成文明上网的风气;同时对网络依赖,对各种各样的网络成瘾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生拿来一些病毒的资料来问我,或者说一些中毒现象让我帮助解决)我就利用他们既爱又恨的心理来引导他们学习。基于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内容作了一些调整,由于教材中讲解的“熊猫烧香”病毒现在已经基本灭绝,同学们基本不会遇到,他们学习的性趣就不高同时它的实用价值也不是很大,我就介绍了大家经常遇到的“U”盘病毒(大家经常要用U盘、MP3、MP4等来进行信息的传递),我想先让学生初步建立计算机病毒防治的感性认识,再由表及里导出计算机病毒防治的方法,这样来加深理解,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 由于这节课是针对初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对病毒的了解有限,对病毒的防治方法也有限,因此本节课的重点设在计算机病毒的防治方法的讲解上,同时注重培养他们以下几个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观察教师演示和动手实践的基础上,对计算机病毒防治有直观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实现理论和实际的对接。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生交流、师生交流、人机交流、学生分组探讨等形式,培养学生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和概括表达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小组协作和研究性活动,让学生意识到病毒的危害性同时加强学生网络安全道德意识。 三、教法和学法: 1、教法: (1)、任务驱动: 结合信息技术本身的特点,要求我们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应以“典型任务”为主,突破一个个“思维障碍”,因此本课采用建构理论下的主体教育模式,通过学生已储备的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设置一个个任务,让学生在学习任务中,自己思考,主动探究,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发展能力。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到组织、引导、协调、控

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教学设计全集(必修)

1.1信息及其特征 一、教学内容分析和设计: “信息及其特征”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的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对象分析: 知识的获取者是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 1、信息特征的认识。 五、教学难点: 信息的含义。

吴江市盛泽中学信息技术备课组 六、教学方法 本节概念性强,实践性弱。采用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同学们,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那么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举例) 生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 生2:观看校运会,可以获得很多运动会赛场上的信息。 生3:从网上可以获得很多信息,如:学习资料、娱乐、新闻报导等。 生4:在报纸上可以了解国内外的信息。 ……师:同学们举的例子非常好。 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当然,信息不仅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同样可以在我们身体内部找到它的影子,如,医生通过听诊器来感知我们的身体内部的变化以确定病因,因此我们可以说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的内容。 师: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信息的存在多种多样,作为万物中的一种,它们同样有着其固有的特性,也就相同的本质。下面我们通过所获取到的信息,找出它们共同的特性。 师:在我们周围存在的信息中,书刊上的文字依附于纸张,颜色依附于物体的表面,老师讲课的声音依附于空气。还有很多的信息,同学们能举出其他的现象吗? 生:(讨论)我们的体重依附于身体,CD音乐依附于光盘,…… 师:有没有信息是不依附于任何载体而存在呢?

安全教育说课稿 网络与信息安全

中学生安全教育读本《我的安全我知道》八年级适用第五章 网络与信息安全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很高兴今天能和大家一起学习,交流。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我的安全我知道》八年级适用版第五章网络与信息安全。下面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介绍。第一个方面是对教材的分析,第二个方面是教法与学法,第三个方面是教学过程,第四个四个方面是板书设计。 我们先来看看对教材的分析 我将分别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来看,《我的安全我知道》一书是根据《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编写的。本课内容来自《我的安全我知道》八年级适用第五章。“网络与信息安全”是学校安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网络是一把双刃剑。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全面了解网络对中学生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学会合理利用网络,这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接下来说教学目标 根据《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的明确要求,以及八年级学生 的认知、心理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课堂探究活动,帮助学生了解网络及其用途初步掌握网络信息安全的有关知识。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培养辩证思维能力,让学生掌握网络信息安全的基本自我保护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树立网络安全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观念。做到安全上网,文明上网。 只有在头脑中树立安全意识,建构安全知识,才能在正确意识的指导下,实施安全有效的操作,新课程的理念则是注重提高学生的能力这样,结合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这三方面的情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让学生全面了解网络的正面及负面影响,并树立学生的网络信息安全意识,做到安全上网。 难点定为:让学生学会并遵守安全上网守则。 其次说教学方法 我根据中学生好奇,乐于交流,喜欢新鲜事物的特点,采取了多媒体教学,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作业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作业 信息与信息技术-1 课程内容:教科版第1.1节和1.2节 教学目标: 1.通过列举身边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性,形成对信息的感性认识。 2.结合具体例子描述信息的外在的重要特征,如价值性、时效性、可伪性、共享性、依附性等。 3.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能描述几个重要阶段的基本特征。 4.结合信息技术的应用实例描述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教学重点: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课标条目: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列举信息技术的应用实例,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基础要求:能举例说明信息的特征,能结合实例描述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条件要求:计算机教室、教室 1. 天气预报、市场信息都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这体现了信息的() A.载体依附性 B.共享性 C.时效性 D.必要性 答案:C 2. 信息不能独立存在,需要通过载体来呈现,这说明信息具有( ) A.载体依附性 B.传递性 C.时效性 D.真伪性 答案:A 3. 到目前为止,人类一共经历了( )信息技术革命,其中语言的使用是从猿进化到人的重要标志。 A.三次 B.四次 C.五次 D.六次 答案:C 4. 信息技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将向( )方向进一步发展。 A.商业化 B.大众化 C.人性化 D.人性化和大众化 答案:D 5. 下列关于信息技术的认识,错误的是( )。 A.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对社会既有积极的一面,还有消极的一面 B.青少年不用学习信息技术,只要一心读书就行 C.青少年不能过度崇拜信息技术,也不能盲目排斥信息技术 D.青少年学生应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来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 答案:B 网络信息检索-3 课程内容:教科版的2.2和2.4 教学目标: 1.学会正确使用关键词搜索信息。 2.描述“全文搜索”、“目录索引搜索”和“在线数据库检索”的区别。 3.知道几种常见的搜索引擎的功能区别。 4.能够下载网页上的文字、图片、动画等信息。 教学重点:学会使用关键字搜索需要的信息,并且掌握一定的搜索技巧 课标条目:掌握网络信息检索的几种主要策略与技巧,能够合法地获取网上信息。 基础要求:能够熟练使用浏览器,对于信息有一定的基础认识,知道如何从要搜素的信息

信息安全与信息道德

信息安全与信息道德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信息安全与信息道德 一、信息安全 信息业的快速发展使得教师们希望学生可以上网获取教育资源,与专家交流、分享知识和学术观点,但是因特网也会带来诸多侵犯隐私、网络暴力等风险。 黑客(Hacker)原是指那些热衷于电脑,且具有一定编程水平的电脑爱好者。由于系统、软件和网络不可避免的存在某些安全漏洞,而黑客的出现就是为了找出并弥补这些漏洞。目前在国内黑客也泛指非法入侵他人电脑系统的爱好者,但在国外常把那些破坏者另称为骇客(Cracker)。 特洛伊木马,简称木马。木马是一种能窃取用户存储在电脑中的账号、密码等信息的应用程序。黑客通过木马程序可以轻易的入侵并控制用户的电脑,并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用户的电脑进行破坏活动。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QQ号码被盗的情况,一般都是黑客通过木马进行窃取的。 病毒是编制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破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病毒和木马的特点容易使我们混淆但是病毒的特点中自我复制的能力是普通木马所没有的,所以可以根据这个特点来区分病毒和木马。 二、信息道德 信息道德是指人们在整个信息交换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信息道德品质。它是对信息生产者、信息加工者、信息传播者及信息使用者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进行规范的伦理准则,是信息社会每个成员都应该遵守的道德标准。 信息道德教育包括:防止信息垃圾和信息污染,不制作、不传播、不使用不良信息,不借助网络进行人身攻击,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隐私权,不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等内容。

信息安全及系统维护措施说课稿

信息安全及系统维护措施说课稿 《信息安全及系统维护措施》说课稿 福建省泰宁第一中学刘锋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信息安全及系统维护措施》,选自广东教育出版社,必修)《信息技术基础》第六章第一节。高中信息技术教材( 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手段、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特点、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来阐述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分析 (一)、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第六章的第一节,内容是对信息安全各方面作一个总体介绍,引导学生关注日常信息活动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使学生在以后的信息活动过程中能最大可能的保障信息安全。并了解更多的信息技术及安全方面的知识和更多的计算机犯罪知识,树立信息安全意识和预防计算机犯罪。 本节包含有四个方面内容: (1)信息安全问题 (2)信息系统安全及维护 (3)计算机病毒及预防 (4)计算机犯罪及预防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全面介绍信息安全方面的一些知识,引导学生自主了解在日常信息活动中存在的安全问题,使学生在以后的信息活动过程中能最大可能的保障信息安全。 2、掌握计算机病毒的特征及防治方法。

3、树立信息安全意识和预防计算机犯罪。 能力目标: 1、通过讨论合作活动,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2、通过网络交流活动,培养学生利用网络主动学习新知识和研究问题能力。情感目标: 1、提高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意识。 2、培养学生主动树立信息安全意识和预防计算机犯罪意识。本着高一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三)、教学重点: 1、掌握“维护信息安全”的定义及维护措施; 2、掌握“计算机病毒”的定义,特点及防治方法; 3、对计算机犯罪行为的理解,初步树立科学的信息安全意识,保障信息安全; (四)、教学难点: 1、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探讨与学习信息安全问题的兴趣; 2、如何让学生理解信息系统安全的相关定义; (五)、学情分析 1、学生通过前面几章的学习,对信息技术各方面的问题和对计算机的操作都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还对网络有浓厚的兴趣,学生对信息安全了解不多,信息安全意识淡薄。 2、由于多种原因,学生之间掌握知识技能的差异比较大,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他们的个体差异,变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习资源,营造交流学习的氛围,让学生在参与合作中互相学习,协同完成学习任务。 (六)、课时 1课时(45分钟) 二、说教法

信息安全与信息道德

第6课时 课题:信息安全与信息道德 教学内容:青岛版初中信息技术上册第26页至第32页 一、教学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从现代信息技术所面临的病毒、木马、黑客等信息安全问题入手,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病毒,病毒的待征以及计算机感染病毒的一些症状,如何保护信息安全,增强学生的信息防范能力。了解保护知识产权的相关知识以及遵守信息道德。 【教学对象分析】学生对信息安全、知识产权问题意识较薄弱,并且自觉遵守信息道德意识较差,而且很容易上网成瘾。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目标:了解病毒、木马、黑客等信息不安全因素;了解保护信息安全和知识产权的相关法律法规。学会使用工具软件清除病毒、木马。 过程与方法:1、联系生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2、讨论交流,规范操作,律己律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的制盗版、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养成合法、安全、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增强合作交流,争做网络文明监督员。 【教学重点】1、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病毒和黑客程序的防范能力。 2、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网络道德意识 【教学难点】1、掌握杀毒软件的使用方法。 2、使用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教学方法】采用激趣导入,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通过合作开展活动,促进了同学之间的交流和融合;通过汲取他人的学习方法,促进了自身学习方式的改进 【教学资源】 硬件资源:硬件环境:网络教室 软件资源:视频教材 【评价方法】 评价量规:优秀、良好、一般 评价方式:小组评价与小组评价 四、教学过程

本周教学反思1、上课日期

心得:让学生多动手,多实践,养成自学的好习惯,对学过的知识抽时间复习

网络安全与管理说课稿

网络安全与管理说课稿 计算机信息系胡秀建 一、教学大纲分析 1.课程性质 本门课程是计算机网络专业核心课程,其实践能力和理论基础知识要求很高,处于课程中绝对核心地位。不仅本专业开设了本门课程,计算机其他相关专业也大多开设了本门课程,而且本门课程也是全国高职高专大学生技能大赛的一个重要参赛项目。本门课程的学习还有助于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三级和四级网络工程是考试。可见,本门课程在计算机相关专业当中的地位和受到的重视度非同一般。 2.教学目标及特点 本门课程是计算机应用技术理论和实践结合度非常高的课程,有其他课程不可比拟的显著特点: 1)软件操作能力要求高:网络安全与管理课程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系列系统软件和网络管理软件以及网络管理命令等; 2)基础理论要求高:涉及密码学、网络通信原理、数据库原理、操作系统等一系列计算机核心理论知识,学生掌握起来极其不易; 3)硬件实践性强:能进行网络综合技术实验,能安装调试路由器、交换机、防火墙等网络硬件设备,熟练两种以上的操作系统,能进行网络安全攻防演练; 4)紧跟技术发展前沿:随着IT产业的日新月异的发展,信息技术也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本门课程所涉及的技术理论必须紧跟潮流,掌握最新技术发展动向,才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教学内容及要求 1)网络安全与管理的基本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安全服务、安全机制、网络的层次结构; 2)信息系统安全体系,包括:ISO开放系统互连安全体系结构、TCP/IP安

全体系、开放系统互连的安全管理、加密机制、信息安全机制; 3)密码技术体系理论和实践,包括:对称密码技术、非对称密码体系、访问控制技术、机密性保护技术、完整性保护技术、鉴别技术、数字签名技术、抗抵赖技术、安全审计和报警机制、公证技术等; 4)网络攻防技术,包括:防火墙技术、入侵检测及预警技术、漏洞检测技术、网络隔离技术、计算机病毒防范、公开密钥基础设施PKI与CA、网络操作系统及安全等 二、教材分析 1.教材选用及参考资料 1)教材教参:(十一五规划教材) 1、网络安全与管理(第二版)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教材) 2、网络管理实用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版 3、网络管理原理与实现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 4、钟诚等《信息安全概论》武汉理工 5、崔宝江等《信息安全实验指导》国防工业 6、李涛《网络安全概论》电子工业 7、张基温《信息安全实验与实践指导》清华大学 8、段云所等《信息安全概论》(教材)高等教育 2)网络资源: 1、中国计算机安全(https://www.doczj.com/doc/c15524851.html,) 2、中国IT实验室(https://www.doczj.com/doc/c15524851.html,) 3、Cisco网络技术(https://www.doczj.com/doc/c15524851.html,) 4、网络分析专家论坛(https://www.doczj.com/doc/c15524851.html,) 5、https://www.doczj.com/doc/c15524851.html, 2.教学内容组织(理论和实践教学) 第1讲网络安全概论 第2讲网络操作命令与协议分析 第3讲密码学基础 第4讲密码学应用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必修)重要考点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必修)重要考点 注:以下所有考点,要求理解+背诵。 第一章信息技术基础 一、信息 人类生活离不开信息。中国古代信息传播方式有:信鸽传书、烽火告急、结绳记事等。 二、信息定义的不同观点: 1、香农:认为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指的是有新内容或新知识的消息。 2、维纳:提出“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 3、钟义信:认为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也就是事物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的状态和方式”。 三、信息的传播过程: 信息发出方用何载体以何途径信息接收方接收效果及作用 (信源)(信息传递)(信宿) 四、信息的基本特征: 1、传递性 2、共享性 3、依附性和可处理性 4、价值相对性 5、时效性 6、真伪性 五、什么是信息技术? 1、信息技术是指有关信息的收集、识别、提取、变换、存储、处理、检索、检测、分析和利用等的技术。 2、信息技术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手段获取、传递、存储、处理、显示信息和分配信息的技术。 3、我国有些专家学者认为,信息技术是指研究信息如何产生、获取、传输、变换、识别和应用的科学技术。 六、信息技术包括的四大技术: 目前,信息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和传感技术等。 七、信息技术发展历程中的五次革命 第一次:语言的产生和应用。 第二次:文字的发明和使用。 第三次: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 第四次:电报、电话、电视及其他通讯技术的发明和应用 第五次: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技术的应用。 八、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多元化、网络化、多媒体化、智能化、虚拟化。 九、信息技术对以下几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

1、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对科技进步的影响。 3、对人们生活与学习的影响。 十、信息技术可能带来的一些消极影响: 1、信息泛滥 2、信息犯罪 3、信息污染 4、对身心健康带来的不良影响 十一、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 (1)培养良好的信息意识。 (2)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3)养成健康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 (4)遵守信息法规。 第二章信息的获取 一、获取信息需要经历的过程: 确定信息需求确定信息来源采集信息保存信息 二、采集信息的工具:扫描仪、数码照相机、数码摄像机、录音笔等 三、网络信息检索的方法 四、目录类搜索引擎和全文类搜索引擎的应用(观看提供的Flash动画) 五、搜索时怎样用好关键词? 1、提炼关键词:提炼最具有代表性和指示性的关键词 2、细化搜索条件:添加关键词 3、用好逻辑符号:“AND” 、“OR”、“NOT”、“+”、“-”、“&” 、“^” 4、强制搜索:添加英文双引号“” 五、常见下载文件的类型: 1、音频(.mp3) 2、视频(.avi)

信息安全与信息道德学习心得

信息道德和信息安全学习心得 附中姜文凤 二十世纪末的今天,世界继新技术革命以后,又掀起了一场以加速社会信息化为宗旨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浪潮。信息正以其前所未有的迅猛态势渗透于社会的方方面面,改变着人们原有的社会空间。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介计算机互连网络正在成为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快捷。然而,计算机网络也像其它事物一样,在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必会产生一些负面效应。 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部分人也迈入了小康生活并拥有了电脑。而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功能的多样化与信息处理的复杂程度也显著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学会了上网,通过网络购物,购买虚拟产品等,然而,随之而来的便是网络的安全和道德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在网络上被欺骗,有很多的网络诈骗,让人民受害,也有很多负面的网络信息、网络言论需要我们正确面对。学会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网络是一把举世闻名的“双刃剑”。剑一出鞘就光彩四照,人人都喜欢、赞叹;可挥舞起来就“杀人不见血”,人人谈它色变。所以当我们使用它时一定要慎重:一方面可以利用它好的一面来帮助自己,另一方面要时刻提高警惕,树立保护自己的意识,防止被这把“双刃剑”“刺”伤。 首先我们应该加强网络公德自律,个人认为需要加强以下几

个方面:一是正确使用网络工作学习;二是要健康进行网络交往;三是自觉避免沉迷网络;四是要养成网络自律精神。 另外还要对于网上出现的病毒要加以防范,由于网路储存信息量大,一些东西是有害、虚假、反动的同时信息道德问题应受到关注,例如知识产权、个人隐私、信息安全、信息共享等都要进行尊重。在网络中,为了很好的保护自己的信息安全,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在自己电脑上安装能够实时更新的杀毒软件。最好是性能比较高的杀毒软件,诸如卡巴斯基、诺顿、瑞星之类的,虽然这类软件会收取一定的使用费用,但考虑到我们电脑可能受到的潜在威胁,这些钱花的也是值得的。有了杀毒软件之后一定要定期进行杀毒,而且上网时一定要保证杀毒软件的开启状态,有些人在玩游戏或者使用大型软件的时候为了避免占用内存而把杀毒软件关闭,如果不能及时开启我们电脑还是可能受到威胁的。如果时间允许我认为还可以在安全模式下进行查杀处理,这样有效杀出病毒的几率会大大提高。有了杀毒软件也不能肆无忌惮的上网,最好能够上一些有一定声誉、安全性高的网站。第二、在安装从网上下载的软件时一定要一步步来,看清楚各个选项。现在很多软件为了自身盈利的需要而夹杂了流氓软件,流氓软件又是极不容易卸载的,这些流氓软件可能会修改你的注册表,修改你的主页,定期打开某一网页,在 IE 中增加令人感到恶心的工具条等等,造成了我们使用电脑时的极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必修全套教案

信息必修(一) 课题:信息及其特征《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 课时:1课时 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信息及其特征”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的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2、学情分析:知识的获取者是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能列举身边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性;能列举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对信息有较全面的认识。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信息与人类的关系;信息特征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亲历感官剥夺——你能坚持多久? [游戏] 请几位同学和老师做实验。等学生上来以后,让他面向墙壁静止等我的指令才能回头和说话。让其他同学保持安静并出示一张纸板,上面写着:请大家保持安静,看看他能坚持多久? [提问]:为什么有的同学只能坚持几十秒钟,而有的同学坚持的时间稍长? [学生]:因为他耐力不行 [学生]:因为被孤立,无法得到信息 [总结]:由此可见,信息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今天我们来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程》 二、丰富多彩的信息 观察下图,你能获得什么信息? [学生讨论]: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行;运动员比赛场景;奥林匹克运动会徽标;2008年奥运会口号。 [小结]: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的。 信息的概念:信息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状态变化的方式

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点.

信息技术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 1.1 信息及其特征 信息无处不在 1.物质、能源和信息(information)是人类社会的三大要素。P2 2.相同的信息,可以用多种不同的载体来表示和传播。不存在没有载体的信息。P3 信息的五个特征 1.信息的表示、传播、储存必须依附于某种载体,载体就是承载信息的事物。P3 2.信息是可以加工和处理的。信息也可以从一种形态转换成另一种形态。P3 3.信息可以脱离它所反映的事物被存储和保留和传播。P3 4.信息是可以传递和共享的。信息可以被重复使用而不会像物质和能源那样产生损耗。P3 5.信息具有时效性。P3 1.2 信息的编码 1.信息的代码:把用来表示信息的符号组合叫做信息的代码。 2.计算机只能识别和处理由“0”、“1”两个符号组成的数字代码。或称计算机只能识别机器语言。 3.冯?诺依曼经典性建议:数据和程序都应采用二进制代码表示。 4.基本单位:字节,Byte简写“B”;最小单位:位,bit简写“b”。 5.1B=8b;1KB=1024Be;1MB=1024KB;1GB=1024MB。 6..进位制标识:二进制(B),十进制(D),十六进制(H) 7.二进制转换为十进制:按权展开。如(110101)2=1*25+1*24+1*22+1*20=53 8.十进制转换为二进制:除2取余法。如26=(1101)2 1.2.2字符编码: 1.计算机内的英文字符编码采用ASCII码,即美国国家信息交换标准码(American Standard Code for Information Interchange)。该编码使用一个字节(byte)中的后7位二进制数,最左用“0填充”,可以表示27=128种编码。2.具体请见书本P6页。其中控制字符有34个,编码0-32和127;图形字符包括26个大写英文字母65-90、26个小写字母97-122、10个数字符号、32个标点及其他常用符号。 3.如(1)已知“A”的ASCII值为65,问“C”的ASCII值为多少? 答:“C”的ASCII值为65+2=67。 1.2.3汉字编码 1.汉字编码:汉字与西文字符一样,也是一种字符,在计算机内也是以二进制代码形式表示的,这些代码称为汉字编码。 2.汉字输入码:将汉字输入计算机的编码称为输入码,又称外码。 3.常用的输入码:音码、形码、音形码、形音码。 4.1个汉字占2字节,2字节=2*8位=16位;能提供216=65536个代码。1个字符(包括英文字符)占1字节。5.汉字的编码按照GB2312-80标准,使用2字节编码。 6.会观察内码:如用16进制显示了“PC个人电脑”这几个字的内码:50 43 B8 F6 C8 CB B5 E7 C4 D4,问“个”字内码是什么? 答:因为英文占1字节,中文占2字节,所以“PC个人电脑”占10字节,1字节=8位,所以总共80位,每4位二进制转换成1位十六进制,所以对应的“个”字内码是:B8F6 1.2.4多媒体信息编码 1.声音信号是通过采样和量化实现模拟量的数字化。这个过程称“模数转换(A/D转换)”,承担转换任务的电路或芯片称为“模数转换器”简称ADC。 2.数模转换(D/A转换):即将数字化信号转换成模拟信号。 3.采样:就是按一定的频率,即每隔一小段时间,测得模拟信号的模拟量值。如CD采用的采样频率为44.1KHZ,即每秒钟要采样44100次。 4.采样频率越高,量化的分辨率越高,所得数字化声音的保真程度也越好,数据量也越大。 5.像素(pixel):图像数字化的基本思想是把一幅图像看成由许多彩色或各种级别灰度的点组成的,这些点按纵横排

信息道德与安全练习题教学内容

信息道德与安全练习 题

信息道德与安全练习题 单选 1.广义的信息安全是指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受到保护。 A.文件 B.信息 C.内容 D.应用 答案:B 2.传播计算机病毒属于以下哪种问题行为?() A.信息道德与信息安全失范行为 B.侵害他人财产 C.危害国家安全 D.传播有害文件 答案:A 3.以下哪种行为属于信息道德与信息安全失范行为() A.网恋 B.朋友圈恶作剧 C.网络诈骗 D.网上购物 答案:C 4.科研过程中,随意篡改、伪造数据、抄袭、剽窃他人成果属于以下哪种行为() A.管理问题 B.思想问题

D.人事问题 答案:C 5.()是指人,物,事件,方法或概念等因素对某信息资源或系统的安全使用可能造成的危害。 A.信息保密性 B.信息安全威胁 C.信息危害 D.信息系统错误 答案:B 6.攻击者利用漏洞进行恶意的侵入或者破坏属于哪种信息安全的威胁() A.网络与系统攻击 B.传播病毒 C.传播木马 D.QQ远程协作 答案:A 7.有意破坏计算机系统、窃取机密或隐蔽的接收远程控制的程序,由怀有恶意的的人开发和传播,隐藏在受害方计算机系统中,自身也可能进行复制和传播,主要包括木马、病毒、后门、蠕虫等的代码或程序叫做() A.黑客程序 B.黑客工具 C.恶意代码 D.计算机犯罪工具 答案:C 8.以下不属于信息安全的威胁的是()

B.病毒 C.系统更新 D.某软件的后门代码 答案:C 9.()指对信息资源实施保护,以防止其未经授权的泄露、修改、破坏,而不管这种行为是偶然的还是故意的。 A.信息保护 B.信息规范 C.信息安全 D.信息授权 答案:C 10.随意下载、使用、传播他人软件或资料属于哪种信息道德与信息安全失范行为() A.黑客行为 B.侵犯他人隐私 C.侵犯知识产权 D.信息传播 答案:C 11.“能够确保敏感或机密的信息传输和存储不遭受未授权的浏览,甚至可以做到不暴露保密通信的事实。”属于信息安全的() A.可用性 B.完整性 C.非否认性 D.机密性

计算机网络及应用

《计算机网络及应用》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计算机网络及应用》。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以及教学过程这七方面对本内容进行讲述。 一、教材 《计算机网络及应用》是四川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信息技术下册第一课内容。网络已经深入我们的生活,了解“什么是网络”及网络的功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使用网络。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计算机的不断发展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同样的道理,计算机网络也要不断的发展。本课从什么是网络、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以及网络的功能几个方面对网络进行了分析与解释,为后面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学情 学生们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就已经在接触信息技术了,已经学习了计算机的一些基本操作,有基本的信息处理能力,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不高。 三、教学目标 我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在注重实践的基础上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目标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发展、功能及分类

(二)、过程、方法目标 根据网络的概念及组成要素,知道组建网络要做哪些事。 (三)、情感目标 通过交流和讨论,了解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让学充分感受到网络的神奇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计算机网络的的组成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及主要功能 五、教法: 采用自主学习、任务驱动、师生互动的形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性。在教学过程中,先将学习的内容细化设计成任务,让学生在努力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融汇和贯通。了解自己的学习内容,完成学习目标。六、学法: 采用自主探究学习以及小组协作的形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交流合作的意识和能力,从而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进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五、教学过程 七、教学过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