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学技能大赛获奖教学设计】《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教学技能大赛获奖教学设计】《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教学技能大赛获奖教学设计】《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教学技能大赛获奖教学设计】《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情迷昆明雨爱在乡愁间——《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

教材分析

《昆明的雨》是部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最后一篇散文,本单元的文章都是经典的散文,或写人记事,或托物言志,或阐发哲理,或写景抒情,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生活,表达出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的人生感悟。将不同类型的散文集聚在一个单元,意在呈现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昆明的雨》是一篇很有韵味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汪曾祺在这篇散文中,用他特有的江南小令般的平淡而有味的语言,记下自己青年时代的足迹,倾诉着对昆明生活的喜欢与怀念。学习本单元应在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品味、欣赏不同特色的语言,培养对散文语言的感受力。

学情分析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学生对此类散文是比较熟悉的,加上汪曾祺先生散文的语言直言而平和,简洁而富有韵味,因此学生基本都能读懂文章内容,但看似平淡的文字背后蕴藏的深厚感情,学生容易忽略,即便理解,也较为浅显。因此教学的重点意在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品味淡而有味的文字,在对语言的品味中感受作者字里行间所隐藏的深厚情感,在此基础上了解文章所展现的风土人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写法特点。

2、品析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味作者情感。

过程与方法:

1、掌握诵读技巧,学会抓关键字词做批注,养成圈点勾画阅读习惯。

2、习得自读课文的基本自读方法,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文章字里行间所展现的景物美、滋味美,人情美。

2、体会作者对昆明生活浓烈的喜爱与想念之情。

教学重点

分析文章景、事、物的特点,在朗读中品析语言的表现力,体会情感。教学难点

结合写作背景,探讨作者字里行间所表现的人文内涵。

课时安排

两课时,其中含预习一课时。

教学过程

预习课任务

1、诵读全文,扫清生字词障碍。

2、结合导学案找出文中相关语言素材,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3、课外了解汪曾祺有关背景资料和其他作品。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雨是最寻常的,但却常常引发文人墨客无尽的情思,回忆一下,你能想起哪些写雨的诗词名句。学生回忆所积累的诗词诗句,教师随机总结导入新课。同样都是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文人有着不同的感悟。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的散文——《昆明的雨》,感受他对昆明雨的独特情怀。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默读全文,圈点勾画关键词句。

1、默读全文,圈点勾画,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1)用标出昆明雨季特点的短语和句子。

(2)用方框标出作者回忆了昆明雨中的哪些景和物,人和事

(二)反馈评价,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学生反馈,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总结: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围绕这一特点,作者依次叙写了昆明雨季的仙人掌、各类菌子、杨梅、缅桂花、卖杨梅的小女孩以及卖缅桂花的房东母女,作者还回忆了与好友雨中漫步小酌的情景。

(三)同伴交流,领略作者深厚情感。

一读能知大意,再读能解情义,请同学们再次浏览课文,用波浪线划出能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或句子,同桌讨论,仿照以下句式进行交流。

我从 (词/句)读出了作者的情感。

举例:

我从“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这句话,读出了作者对牛肝菌深深的喜爱赞美之情。

(四)教师总结,归纳文章行文思路。

本文题为《昆明的雨》,但却并未用大量笔墨直接写雨,而是从一幅画写起,将记忆中昆明雨季的景、事、物一幕幕展现开来,既有景物的美,滋味的美,更有人情的美,氛围的美。看起来很散,但作者的情感线索却贯穿其中,那就是——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想念。

3、赏析文本,体会情感

1、分组研读,品喜爱之情。

(1)分组研读6--9段,自主选择最喜欢的一至两处进行批注。可以是一句精妙的话,也可以是一个精准的词,透过细节品味作者对昆明生活的情感。

(2)组内交流评价,推荐代表全班展示。

(3)全班交流,教师反馈与总结。

2、师生共赏,忆乡愁之思

(1)听读课文第10段,思考,这段内容,作者具体回忆了哪些情景?

(2)结合社会背景和相关语言素材,谈谈这些回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试着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这种情感。

4、扩展延伸,丰富作品

1、作者曾说:“我想把生活中真实的东西、美好的东西、人的美、人的诗意告诉人们,使人们的心灵得到滋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信念。”他的生活是如此,文字更是如此,我们通过一个短片来了解他的作品风格。

2、汪曾祺的散文,就像一首首诗,净化着我们的灵魂。让我们多读点汪曾祺吧,走进他的心灵世界,感受他对这世界诗意的美好。推荐阅读汪曾祺先生更多作品:《人间草木》《故乡的食物》。

昆明的雨优秀教案

《的雨》优秀教案 知识与能力 1.把握文章容,了解的雨的特点。 2.体会作者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 3.学习作者通过拾取生活中的琐碎事物表情达意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朗读方式品味作品的涵及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作者对身边美的事物的关注,对往昔生活的怀念。 重点 把握文章容,了解的雨的特点。体会作者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 难点 学习作者通过拾取生活中的琐碎事物表情达意的写法。 教学课时:2课时 同学们,你喜欢雨吗?(喜欢)为什么喜欢雨?(同学们各抒己见)是啊,“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雨,润物无声;“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秋雨,惹人愁思。今天,我们跟随汪曾祺去感受一下的雨。 汪曾祺(1920—1997),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作品有《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等。 《的雨》写于1984年5月19日,首次发表于1984年第十期的《滇池》上。汪曾祺在西南联大和生活了七年。在这一时期,他不仅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还结识了很多的师长和朋友,开始走上文学道路,还结识了后来和他相知相爱的施松卿。是他的第二故乡。在他晚年的诗文书画中,随处可见他对故土、故人、故事的怀念之情。 1.播放音频朗读,学生听读,认识生字。 鲜腴(xiān yú) 篱笆(líba) 鸡枞菌(jīzōng jùn) 八卦(bāguà) 密匝匝(mìzāzā)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说说的雨有什么特点。 ①雨季长,但不使人厌烦,不使人气闷,人很舒服; ②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③是浓绿的。 3.文章除了写雨,还写到了什么?这些与“的雨”有什么关系? 1.仙人掌、各种菌子、梅、缅桂花等事物,还写到了为宁坤作画、与德熙去小酒

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教案汇总演示教学

教师教学技能大赛 同课异构教案汇总 《秋天》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能有感情地朗读进而背诵全诗; 2.品味诗意,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3.能以“秋天”为题,学写一首小诗。 教学重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进而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 品味诗意,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教学课时:1课时。 课型:综合新授课 教学方法:讲读-讨论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秋: 导入新,激发兴趣(由秋天的景色或秋天的诗引入)。 (二)诵秋: 1.抽一学生朗读全诗,其他同学听字音是否准确; 2.学生互评; 3.老师范读,学生听(听节奏、听感情)(也可出示多媒体配乐画面); 4.学生评,老师随机点拨; 5.全班饱含感情地齐读; 6.向同桌大声朗读自己喜欢的诗句; 7.向全班同学朗读自己所知道的描写秋景的诗文。 (三)品秋: 1.以4人为一组,探究全诗。可以研究老师提示的问题,也可互问互答(出示问题); 2.汇报探究结果; 3.仔细聆听诗人的深情絮语,看看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了哪些画面(由学生朗读); 4.请同学们说出自己头脑中浮现的画面。 (四)写秋: 1.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秋天的认识,也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或者画一幅画(出示音乐); 2.请同学们读出自己的诗或展示自己的画; 3.请同学们伴着音乐声一起歌唱秋天(出示配乐画面,学生齐背《秋天》)。 (五)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研讨与练习:三。

《秋天》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通过各种形式的反复诵读,引导学生对诗中充满诗意的秋景进行赏析,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培养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这首诗歌是何其芳早年的作品,诗歌通过描绘不同的场景和画面,创造了一种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氛围。语言清新优美,意境清远,故确立以上三个目标。) [教学重难点] 1、调动学生情绪,让学生用心去体会诗中的美景,并用合适的语气、语调、节奏把这种意蕴表现出来。 (通过朗读,引导学生读出诗的内涵和意韵,并逐渐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故诗歌教学中一定要抓住朗读这一环节。) 2、品味诗中一些重点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意思。 (初一学生的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是有限的,故这一环节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课前有感情的朗读全诗。 2.教师准备好多媒体课件。 [设计思路] 读,能帮助理解词义,能帮助再现情境,能帮助领悟诗歌内涵,能充实认知结构,能提高语言水平。首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通过初读、听配乐范读、配乐试读和配乐朗读等多个步骤,让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接触到全身心地投入,去感悟诗中美景;然后学生通过互助探究的形式,深入感悟诗歌的深层意韵;最后通过对美国诗人狄金森《秋景》一诗的比较阅读,让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在思想上有一个升华。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媒体出示:课题、作者姓名等,背景为美丽的秋叶图,背景音乐为《秋日私语》。 (课前就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以期学生在一上课就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和积极认真的态度参与到学习中来。) 二.精心导入: 在许多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杜甫诗云:“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秋瑾在诗中说:“秋风秋雨愁煞人。”不过也有一些喜秋颂秋的诗章,如刘禹锡就有“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同学们知道哪些写秋的诗歌吗?(生说)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何其芳的《秋天》到底是悲秋的呢?还是喜秋的呢? (用古诗词导入新课,让学生调动本身的知识储备,并了解到新的诗句,还营造了一种学习诗歌的氛围,以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赏读诗歌,领悟美感,把握作者的感情。 1.学生齐读全诗。 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加以评价,并正音。 (让学生再次初步感知诗中的意境,教师发现学生预习时存在的一些问题。) 2.媒体播放配乐诗朗诵,并配以不断变幻着的美丽的秋景图。播放前,请学生注意朗读的语速、节奏、停顿等。 (这不仅是对学生听觉、视觉的陶冶,更是给他们的心灵以美的熏陶。) 3.媒体播放背景音乐,学生轻声的自由朗读。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昆明雨的特点。 2.体会作者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 3.学习作者通过拾取生活中的琐细事物表情达意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朗读方式来品味作品的内涵及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作者对往昔的一种怀念之情。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把握昆明雨的特点 2.感悟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描写雨的古诗文名句,说说诗句中的雨具有怎样的特点,那么昆明的雨又具有怎样的特点呢,让我们共同学习课文《昆明的雨》。 二、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一】整体感知,把握昆明雨的特点 提问1:.本文题目是“昆明的雨”,请问本文写的仅仅是雨吗

明确:还写了仙人掌、各种菌子、杨梅、缅桂花等景物。写了为宁坤作画、和德熙去小酒馆喝酒的事。 提问2:这些与雨有关系吗任选其中的一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明确:都与雨有着联系。示例:杨梅是雨季的一种果子,在雨的滋润下,杨梅是那样的又黑又红,在雨季的氛围中,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子的声音是那样的柔和。 提问3:请用几个词语描绘一番你对昆明雨的感觉。 示例:丰满、饱和、旺盛、柔软…… 【目标导学二】多形式品读,体会作者情感 提问4:体会了昆明雨的特点,谁愿意用自己的语言把这篇文章深情的读一遍抽生朗读。 提问5.请同学们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说说他们读的怎么样 学生各抒己见。 提问6:结合其他同学的简介,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这篇文章再深情的,自由的读一遍。 学生读课文 提问7:在朗读中,你体会到了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感情是怎样的吗: 明确:喜爱、留恋、怀念等。 请同学们带着喜爱、留恋、怀念的感情读自己喜欢的段落,然后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同桌听,读给好友听。甚至读给更多人听。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福建省第三届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大赛

福建省第三届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大赛 比赛项目说明 初中组 语文:教科书研究与使用 1.比赛方式:参赛选手根据提供的素材,按要求解答。 2.比赛时间:100分钟。 3.比赛要求: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理念、目标要求,评价教科书内部相对独立部分的设计意图,运用新课程理论处理教材与教学,落实新课程倡导的“用教材教”的要求。 数学:解题析题 1.比赛方式:参赛选手根据要求进行现场解题析题。 2.比赛时间:50分钟(含解题及现场析题)。 3.比赛要求:根据《课程标准》的理念解题和对题进行拓展设计(30分钟);析题并对题进行拓展设计说明(20分钟)。 英语:口头作文 1.比赛方式:参赛选手根据命题及要求进行现场口头作文。 2.比赛时间:15分钟(含 准备、作文及表述)。 3.比赛要求:围绕主题,思路清晰;内容充实,表述流畅;语音语调准确。 物理:实验技能 1.比赛方式:参赛选手根据提供的素材进行实验方案设计、操作并讲解。 2.比赛时间:20分钟(含实验方案设计、操作及讲解)。 3.比赛要求: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科学设计方案、规范操作、准确讲解,实验结果正确。 化学:演示实验技能 1.比赛方式:参赛选手根据提供的课题、素材进行演示实验,边演示边讲授。 2.比赛时间:20分钟(含熟悉演示实验的课题、素材,现场演示及讲授)。 3.比赛要求:根据该演示实验的学习目标,正确地进行演示操作和讲授。 生物:实验技能 1.比赛方式:参赛选手根据提供的实验材料及器具进行实验设计并现场操作。 2.比赛时间:20分钟(含实验设计及操作)。 3.比赛要求:根据《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科学设计实验;规范实验操作,实验结果正确合理。 历史:故事评析 1.比赛方式:参赛选手根据指定的历史图片进行口头评析。 2.比赛时间:10分钟(含熟悉素材及口头评析)。 3.比赛要求:根据《课程标准》的理念、要求,分析评述提供的历史图片素材并简要提出教学的意见与看法。

《昆明的雨》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朗读课文,品味散文语言朴实、平淡、韵味无穷的特点。 3、感受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课文,品味散文语言朴实、平淡、韵味无穷的特点。 2、感受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情感。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朗读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的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在朱自清先生的《春》里面,雨是多情的,温柔的。那么在汪曾祺先生的笔下,雨又有怎样的特征呢?作者对雨又有怎样的情感呢?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学习汪曾祺先生的散文《昆明的雨》。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昆明的雨的特征,以及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情 感。 2、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仅仅是写了昆明的雨吗?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想,作者 还写了哪些景、物、事?本文的题目是《昆明的雨》,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景、物、事? 三、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6——10段,选出你印象最深的景、物、事的句子并作简要的赏析。(先单独圈点勾画批注,然后小组内交流意见) 2、仙人掌让汪曾祺感到惊奇,菌子让他感受到人间的美味,果子与缅桂花让他感受到人美,心灵更美。 所以离开昆明后,作者说我想念昆明的雨,而文章的第二段和第十一段都写到我想念昆明的雨,这样是不是重复了?能不能删去一处? 3、出示作者、作品评价: 汪曾祺,(1920—1997)江苏省高邮人,毕业于西南联大中文系。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八十年代之后,汪曾祺的作品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八十年代中期,他的小说《受戒》、《大淖纪事》更被视为是“文化寻根文学”的一部分。 汪曾祺的作品被看成最具有民族文化底蕴和较高文化品位的美文。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4、但有却说汪曾祺先生不会写作: 《昆明的雨》读来的确很有味道,但这般的有味道却仅仅通过菌子、杨梅、缅桂花……这些微小的载体来表现是不是不太合适?如果选择那些大一些,更有

技能大赛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PEP小学六年级下册unit3 Where did you go?B Let’s talk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新人教版PEP小学六年级下册unit3的一节会话课,询问并回答别人在过去的时间里去了哪里,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在那儿做了 些什么。了解冬天里三亚的天气和人们的活动。课型为新授课。是本单元的第3课时。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英语基础,会询问和回答别人现在去哪里,乘坐什么交通工具以及做什么。因此为本课一般过去时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为新课做了很好的铺垫,而且学生具有一定的自我发现能力以及自我总结的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听懂Let’s try 部分的对话并完成练习。 2.能理解Let’s talk内容并能够听说读写句型Where did you go?How did you go there?What did you do there?几个问句及回答。 3.能听说认读单词beach。 二.技能目标 1.能熟练朗读对话并表演。 2.能够在情景中恰当运用句型Where did you go?How did you go there?What did you do there?来询问别人在过去的时间里去了哪里,

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在那儿做了些什么,并回答。 三.情感目标 1.了解冬天里三亚的天气和人们的活动。 2.培养学生乐于同他人交往的性格。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理解Let’s talk部分的对话内容,并能够听,说,读,写句型:Where did you go?How did you go there?What did you do there? 难点:利用所学的三个句型描述自己的假期。 教学方法:任务型教学法,情境创设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个特殊疑问词卡片,Amy’s trip卡纸练习题 教学过程: Step1 warming up 1.sing a song “tell me about your holiday” 2.Greetings 3.Present the title of this class”Unit 3 Where did you go?B Let`s talk” 4.Present the teaching aims. 5.Let’s chant.师逐句教读,然后学生拍手吟唱歌谣。 Where did you go? Where did you go? I went to Xinjiang I went to Xinjiang

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包括哪些

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包括哪些? 2012-5-24 13:17 提问者:曹子建0000 | 浏览次数:383次 回答共3条 2012-5-24 14:57 zhangtao628649 | 三级 我校开展过我们举行了多项比赛演讲比赛粉笔字比赛钢笔字比赛作文比赛课堂教学大赛评课大赛运用多媒体制作大赛个人才艺展示等与教师个人素质相关的比赛 2012-5-24 23:17 蔚村小学 | 二级 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主要是考核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教学才艺,具体地说就是如何处理教学的各个环节:导入技能、小组合作学习技能、资源开发与利用技能、结课技能、板书技能、提问技能、教学组织技能等等,同时还要展示你本人的才艺,琴、棋、书、画、歌舞、等等,总之就是一切可以调动来服务于教学的技能勒 2012-5-24 23:26 1326695425 | 四级 我们学校的教师技能比赛包括评课、讲课、写教案、做课件、说课、上课这几项。

教育教学技能竞赛有哪些 1.说课比赛 2.普通话比赛 3.粉笔字、钢笔字比赛 4.微型课比赛 5.教学设计比赛 6.教学课件比赛 7.板书设计比赛 8.简笔画比赛 9.教育演讲比赛 10.公开课比赛 11.教师素质比赛

课堂教学技能比赛指哪些? 2011-6-7 21:25 热心网友课题教学技能是教学技能中的一部分,教学技能还包括教学的准备技能、教学媒体的使用技能、组织与指导课外活动的技能和思想政治教学研究技能。 2.新课程课堂教学三维目标指的是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及()。 A.文本与课堂 B.教师与学生 C.过程与方法 D.课程与评价 3.对促进学生思维的教学策略表述正确的是()。 A.养成良好习惯 B.创设教学情境 C.鼓励直觉思维 D.抑制逻辑思维 4.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主要表现在基础性、普及性和()等。 A.全面性 B.强制性 C.义务性 D.合作性满意回答 2009-7-11 16:31 热心网友 1.D 2 B 3 B 数学课堂教学技能包括哪些? 2012-6-9 13:03 满意回答 课题教学技能是教学技能中的一部分,教学技能还包括教学的准备技能、教学媒体的使用技能、组织与指导课外活动的技能和思想政治教学研究技能。

昆明的雨优秀教案(新)

《昆明的雨》优秀教案 知识与能力 1.把握文章内容,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 2.体会作者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 3.学习作者通过拾取生活中的琐碎事物表情达意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朗读方式品味作品的内涵及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作者对身边美的事物的关注,对往昔生活的怀念。 重点 把握文章内容,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体会作者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 难点 学习作者通过拾取生活中的琐碎事物表情达意的写法。 教学课时:2课时 同学们,你喜欢雨吗?(喜欢)为什么喜欢雨?(同学们各抒己见)是啊,“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雨,润物无声;“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秋雨,惹人愁思。今天,我们跟随汪曾祺去感受一下昆明的雨。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作品有《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等。 《昆明的雨》写于1984年5月19日,首次发表于1984年第十期的《滇池》上。汪曾祺在西南联大和昆明生活了七年。在这一时期,他不仅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还结识了很多的师长和朋友,开始走上文学道路,还结识了后来和他相知相爱的施松卿。昆明是他的第二故乡。在他晚年的诗文书画中,随处可见他对故土、故人、故事的怀念之情。 1.播放音频朗读,学生听读,认识生字。 鲜腴(xiān yú) 篱笆(líba) 鸡枞菌(jīzōng jùn) 八卦(bāguà) 密匝匝(mìzāzā)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说说昆明的雨有什么特点。 ①雨季长,但不使人厌烦,不使人气闷,人很舒服; ②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③是浓绿的。 3.文章除了写雨,还写到了什么?这些与“昆明的雨”有什么关系? 1.仙人掌、各种菌子、杨梅、缅桂花等事物,还写到了为宁坤作画、与德熙去小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市首年技能大赛)(整理精校版)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市首年技能大赛)必修教案 0327 16:15 ::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一、概述: 这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的一篇散文。它借记述游山来说理,由此事生发开去,讲出一番求学问、做事业的道理,并辨证地提出了“物”、“志”、“力”的关系。本文在教学上预设为3课时,本教学设计为第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 (1)读准难字字音,读准文言句子。(音频资源)问题设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应该怎么朗读? 提示: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句中的“也”表语气的停顿) (2)理清文章的思路,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2、过程与方法: (1)掌握整体感知古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2)通过朗读理解古文思想内涵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的人生哲理,表现的积极人生态度。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高一学生对宋代诗词较为熟悉,但却是第一次系统接触宋代散文,所以要引导学生在了解宋代文学长于说理这一特点的基础上,去认识、解读本文。 此外,学生以前学习的游记,都是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感情;本文却不以表现山水之美为主,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议论,议论是文章的中心,而记叙只是一个引子,对这

一点,要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加深认识。 四、教学策略的选择与依据: 情境—陶冶策略:通过朗读来创造良好的情境,学生在朗读中加强理解。 五、教学流程图:开始 结束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寻找过渡句:把握行文思路。PPT:精读 : 学生精读:体味积极的人生态度。PPT:拓展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时间分配 (一)介绍,创设情景,激趣导入:由王安石的诗作谈起,引 入课题。 创设情境。2分 钟 (二)初读:通读全文,整体感知。(音频资源)师(难点提示):三个长 句的停顿划分: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 也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 极/夫游之乐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 深思而慎取之也 生:读准 字音,读 准句子。 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初步感知。 5分 钟 (三)再读: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师(提出问题):找出每 一段的过渡句:把握行文 思路。 提示:“不得极夫游之 乐”、“此余之所得 也”、“此所以学者不可 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生:自读 课文,找 出过渡 句,并理 清思路。 培养学生概括语段的 能力,理清文章思 路,领会文章的思想 内容。 12分 钟 (四)总结:理清思路。(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1—2):记叙 ——游山经过。 第二部分(3—4):议论 ——游山心得。 第三部分(5):记叙—— 结尾补叙同游者。 生(小组 合作学 习):协 作完成 协作完成任务的能 力。 12分 钟 (五)拓展:(视频资源、PPT资源、历史教材资师(提出问题):积累关 于“有志”、“尽吾志” 的名言警句。 提示:高中快毕业了,我 生(小组 合作学 习):搜 集整理 (1)指导学生搜集 整理生活中语文素材 的能力。 (2)领会的写作意 图。 10分 钟

教师技能大赛策划书电子教案

华南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第一届教师技能大赛 策 划 书 主办:化学与环境学院 承办:化学与环境学院研究生会 2016年5月3

××大学××学院 第一届教师技能大赛 一、活动主题 模拟“职场”招聘,展现“教师”风采。 二、活动目的 为加强我院研究生的基本教学技能,提高研究生教学素质,进而传承师德师魂,特举办此次教学技能活动。首先,本次活动旨在通过以赛代练,以赛促练的方式,鼓励、引导教育硕士及有意从事教师职业的同学积极提高教学技能和教师职业素养。使其在提高自己的教学和实践能力的同时,为今后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为丰富与繁荣校园生活,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作出贡献;最后,作为本院第一次举办教师技能大赛,一来为有意于从事教师职业的同学一个互相学习和展示自己的平台,二来为往后教师技能大赛的举办积累经验。 三、活动对象 ××大学××学院全体研究生 四、组织单位 ××学院研究生会 五、活动时间与地点:

时间:初赛:×× 决赛:×× 地点:×× 五、活动介绍 活动分为初赛和决赛两个阶段 1.报名方式 将报名表发送至邮箱××,命名格式:年级-专业-姓名-参赛题目,如:15级-学科教学-张三-中学化学的学习方法。报名截止时间:××。 2.初赛 说课就是教师针对某一观点、问题或具体课题,口头表述其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简而言之,说课其实就是说说你是怎么教的,你为什么要这样教。说课利于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有利于提高教师备课的质量,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由于说课是教师招聘考试中必需的环节,所以本次活动给所有的参赛选手提供3-5分钟的说课时间。 本阶段考察选手的基本说课能力,参赛选手所选题目限制为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必修一和必修二上的内容。根据所选内容制作一个3-5分钟(不超过5分钟)的微格说课视频(可以用手机或相机录制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课文,找出文中叙写的雨季中的景、物、事、人,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重点) 2.通过品读重点语句,体会作者平淡质朴、生动风趣、诗意雅致的语言风格。(重点) 3.通过了解作者经历,体会其深厚的情思,理解其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难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评价任务】 针对目标一: 1.找出文中所描写的景物,体会其与“雨”的联系,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针对目标二: 1.品读重点词句,初步体会汪曾祺语言特点。 2.拓展散文名句,进一步把握汪曾祺语言特点。 针对目标三: 1.了解作者经历,体会其深厚的情思。 【教学活动设计】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昆明被称作春城,这里四季如春、繁花似锦,每年的5-9月份,是昆明的雨季,绵绵细雨下下停停,停停下下,明亮、丰满,让人舒服,使人动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昆明的雨季。 PPT: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读课文,找出文中叙写的雨季中的景、事、物、人,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重点) 2.通过品读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质朴平淡、生动风趣、诗意雅致的语言风格。(重点) 3.通过了解作者经历,体会其深厚的情思,理解其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难点) (二)整体感知初感情味: 通读课文思考:昆明的雨,有哪些特点?除了写“雨”,作者还写了哪些景、物、人、事?这些和昆明的“雨”有什么关系? 【交流点拨】示例:丰满、饱和、旺盛、柔软…… 【交流点拨】还写了仙人掌、各种菌子、杨梅、缅桂花等景物,写了为宁坤作画、和德熙去小酒馆喝酒的事。 【交流点拨】各种各样的菌子在蒙蒙细雨中潜滋暗长,那是盛开在人们舌尖的美味;杨梅在雨的滋润下,又黑又红,甜到人们的心坎里;在雨季的氛围中,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子的声音是那样的柔和;缅桂花、木香花在雨的滋润下,沉甸甸的饱满,让人们的心也不自觉的柔软……所有的一切都和雨有关…… 【提升】: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

全国教师技能大赛一等奖《液体》教学设计

【教材选择】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3-3)》(2010年4月第3版)第九章第二节——《液体》(第37页至第42页),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材分析】 《物理(选修3-3)》第九章固体、液体和物态变化共分为四小节,而本节课是在学习了第七章分子动理论、第八章气体,第九章第一节固体的基础上对液体相关性质的研究,在学习方法上与前面所学的知识都有紧密的联系。因此学好本节课既加深了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为后面学习物态变化打好基础。在教材中,本节课共分为五部分内容:液体的微观结构、液体的表面张力、浸润和不浸润、毛细现象以及液晶,考虑到教学大纲中关于后三部分内容对学生的掌握没有做严格的要求,因此本节课重点讲解前两部分内容。 【学情分析】 学习本节课时,学生已经对分子动理论等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并用它研究了气体和固体,同时还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考虑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主要是用微观理论解释宏观现象,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注意融会贯通、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实验过程中,应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善于思考、勤于动手,避免被动填鸭,注重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学会解决问题,注意逻辑线索,构建属于自己的物理知识结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液体的微观结构和基本性质; 2. 知道液体的表面张力,了解表面张力形成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1.参与实验探究活动,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2.通过讨论分析,学习从微观角度解释宏观现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实验增强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科学意识,养成主动探索、善于分析的科学习惯,激发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技能大赛评课标准

教师技能大赛评分标准 姓名:____ _ 部门:____ _ 教材:__ _ ___ 比赛日期:__ ____ 评价项目评价指标分值得分评论(优势/劣势) 教师素质(30分)教态亲切大方,有感染力。10 语言得体流畅,发音/普通话准确自然。10 教学基本功扎实,教学技能娴熟,课堂调控能力强。10 教学目标(10分)教学目标明确具体,符合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 5 注重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创造意识的培养,激发学 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5 教学设计(10分)能创造性地处理和使用教材。 5 课堂教学容量和难度适合学生的水平。 5 教学过程(35分)课件运用熟练流畅。 5 课堂结构严谨,主题突出,逻辑性强,过渡自然。 5 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活动成功率高,达到预定目标。 5 能注意因材施教,使各层次学生均有所得。10 教学某一方面有独到之处。10 个人才艺(15分)整体舞台效果,具有观赏性。 5 个人魅力展示充分。10 总分 教师技能大赛评分标准 姓名:____ _ 部门:____ _ 教材:__ _ ___ 比赛日期:__ ____ 评价项目评价指标分值得分评论(优势/劣势) 教师素质(30分)教态亲切大方,有感染力。10 语言得体流畅,发音/普通话准确自然。10 教学基本功扎实,教学技能娴熟,课堂调控能力强。10 教学目标(10分)教学目标明确具体,符合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 5 注重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创造意识的培养,激发学 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5 教学设计(10分)能创造性地处理和使用教材。 5 课堂教学容量和难度适合学生的水平。 5 教学过程(35分)课件运用熟练流畅。 5 课堂结构严谨,主题突出,逻辑性强,过渡自然。 5 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活动成功率高,达到预定目标。 5 能注意因材施教,使各层次学生均有所得。10 教学某一方面有独到之处。10 个人才艺(15分)整体舞台效果,具有观赏性。 5 个人魅力展示充分。10 总分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与反思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与反思 宜春七中易小媛 【教学目标】 1.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1.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2.辨读品味,体悟作者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善于从自然中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养成热爱美、热爱生活的习惯。 1.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昆明的雨的特点。 2.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汪曾祺的散文写风俗,谈文化,忆旧闻,述掌故,寄乡情,花鸟鱼虫,瓜果食物,无所不涉。读他的散文就好像聆听一位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虽然话语平常,但饶有趣味。今天就让我们来美美地欣赏吧。 二、资料助读 有关昆明:昆明,享“春城”之美誉,云南省会,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门户城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我国重要的旅游、商贸城市,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昆明地处云贵高原中部,是滇中城市群的核心圈、亚洲5小时航空圈的中心,国家一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之一。昆明市为山原地貌,地势大致北高南低,多溶洞和溶岩地貌,溶岩盆地有石林坝子。属北亚热带低纬高原山地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5℃,年均降雨量1450毫米,无霜期278天,气候宜人。 昆明市是灵秀而迷人的,它三面环山,南濒滇池,湖光山色,天

然成趣。滇池是云南省最大的高原湖泊,全国第六大淡水湖泊,沿湖两岸风光绮丽。由于地处低纬高原而形成“四季如春”的气候,特别是有高原湖泊滇池在调节着温湿度,使这里空气清新、天高云淡、阳光明媚、鲜花常开。 三、初读课文,读中感悟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不认识的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并借助字典给予解决,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鲜腴(yú) 篱笆(líbɑ) 鸡土从(zōng) 缅桂花(miǎn) 绿釉(yòu) 密匝匝(zā)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3.指名读课文,教师相机给予指正。 4.学生自由练读。 5.现在同桌之间赛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好。 6.同学们通过这次读书,又读懂了什么?思考:作者笔下的昆明的雨有什么特点,请圈画出关键词句。 教师小结: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四十年前作者到过昆明,写出了对昆明的雨的怀念。昆明的雨季长,明亮、丰满,舒适,充满绿意。7.作者除了写昆明的雨,还写了哪些与“昆明的雨”有关的内容?试加以概括。 (学生讨论) 教师明确:雨中的景,雨中的仙人掌,菌子,果子,缅桂花及雨中的昆明人。 四、理清文章脉络 学生讨论汇报,教师板书。 由画导入,昆明雨的特点,昆明雨中的景和人,对昆明雨的想念。 五、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抒情导入,揭示课题

昆明的雨 优秀教案

《昆明的雨》教案 一、诗词导入 雨是最寻常的。然而,雨的特点却给予了诗人们不同的体验。 杜甫这样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润物细无声的绵绵细雨,给了杜甫一夜惊喜。 张志和这样写道:“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雨是让人流连忘返、沉醉其中; 陆游这样写道:“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雨激发了豪情壮志,家国情怀。 今天我们这节课也跟雨有关,让我们随着汪曾祺,一起去听一场昆明的雨。 二、整体把握 1.在这篇文章中,有一句话直接表明了汪曾祺对昆明的态度,你找到了是那一句吗?有没有敏锐地的同学已经找到了? 我想念昆明的雨。(请同学们用横线勾出这句话,齐读) 2.读完这句话,我不禁生出一个疑问,到底是怎样的雨,让作者40年后,还念念不忘?请在文中找出直接描写昆明雨的段落,用波浪线勾画描述昆明雨的句子,并用这样的句子说话: 我想念昆明的雨季。 3.在大家的积极分享之下,我们迅速地探明了汪曾祺笔下,雨季的特点。让我们用诗歌小结我所思念的昆明的雨季吧。(配乐朗诵) 我想念昆明的雨。 你是悠长、浓绿, 你是吸饱了水的旺盛草木, 昆明的雨季啊, 明亮,丰满,使人动情。 4.“山之精神写不出,以彩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作者除了想念昆明的之外,还想念昆明雨中的什么呢?请用波浪线勾画描述相关语句,并用这样的句子说话:我想念昆明雨中。(特点与对象) 让我们也用小诗来总结。(配乐朗诵) 雨中物: 生机勃勃的、肥大的、浓绿的仙人掌 多种多样的、味美、色美、形美的菌子 味美、色美、形美的果子 繁密、馨香的缅桂花 常见、繁密、馨香的木香花 雨中人与事: 倒挂仙人掌辟邪、种仙人掌替代篱笆的古朴的民族风情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课标解读: 课标原文: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逻辑起点:散文的特点;什么是语言的表现力? 逻辑重点:文章怎样体现散文特点?怎样的语言具有表现力? 逻辑终点:能根据散文特点选材,语言富有表现力 难度要求:理解、运用 课时数:1——2节 教材分析: 《昆明的雨》是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散文,本单元的文章或写人或写景,但字里行间都饱含着作者深挚的情感。作者汪曾祺在这篇散文中,用他特有的江南小令般的平淡而有味的语言,记下自己青年时代的足迹,倾诉着对昆明的雨的喜欢与怀念。从内容上来说浅显易懂,但从写作手法上来说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 学情分析: 绝大部分学生基础很差,没有主动思考的习惯,阅读积累较少,阅读内容科普类居多,文学素养低,掌握的现代文阅读专用词汇少,学习本篇文章需从点到面的演示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关于雨的诗句:志南和尚、贺铸、韩愈、余光中、戴望舒 同样都是雨,传达出不一样的情,我们一起去看看汪曾祺先生“昆明的雨”有什么特点?(逻辑起点) 二、课堂学习 补充写作背景:汪先生是江苏高邮人,为什么写的却是昆明的雨? 汪曾祺在西南联大和昆明生活了7年,这在他一生中是一个重要时期。在昆明,他不仅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结识了许多师长和朋友,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还结识了后来与他相知相爱的施松卿。对于有着强烈家乡情结的作者来说,昆明无异于是他的第二故乡。

汪曾祺73岁生日时曾作诗一首:“往事回思如细雨,旧书重读似春潮。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忆儿时。”晚年汪曾祺的诗文书画中,也随处可见他对故人、故土、故事的魂牵梦绕的怀念之情自主学习(预习反馈): 1、文章中哪句话最能表达作者情感,为什么? 我想念昆明的雨 独立成段,有强调作用;出现了两次,第一次点明中心,第二次深化主题2、最能概括昆明雨季典型特点的是哪一句?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3、文中叙写了昆明雨季的哪些景、物、人和事?(逻辑起点) 写了倒挂的开花的仙人掌、雨季的菌子、果子、花;苗族女孩叫卖杨梅,若园巷给房客们送花的房东,我与同学在小酒店久坐等 提问:这是文不对题吗?(逻辑重点)预设 合作探究:说说下列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注意带横线的词句)体现出了什么美? 1、旧日昆明人家门头上用以辟邪的多是这样一些东西:一面小镜子,周围画着八卦,下面便是一片仙人掌,——在仙人掌上扎一个洞,用麻线穿了,挂在钉子上。 (风情美,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彰显了昆明的地域风情。) 2、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里头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 (美在美食) 3、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板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中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 (美在人情(柔情),运用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用卖花女孩的娇美情态衬托出昆明雨季的柔美,抒发作者对昆明的怀念、喜爱之情。) 4、我在若园巷二号住过,院里有一棵大缅桂,密密的叶子,把四周房间都映绿了。缅桂盛开的时候,房东(是一个五十多岁的寡妇)就和她的一个养女,搭了梯子上去摘,每天要摘下来好些,拿到花市上去卖。她大概是怕房客们乱摘她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第16课《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昆明的雨》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散文。文章通过描写昆明的雨及雨中特有的事物、人物、情景等,表达作者对昆明的生活的喜爱和怀念,抒发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这篇文章中平凡之物,平常之景,在他的笔下都充满美感和诗意,学生欠缺的正是对我们身边生活的体察感悟能力。另一方面,这篇文章取材广泛,景物、滋味、人情、氛围都能撷来入文,但又能紧扣对昆明生活的喜爱和怀念这根情感的线索,很好的体现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所有这些都使得这篇文章很值得品味。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能力目标】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情感目标】在生活中细心观察,用心体验,学会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品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雨声,导入新课 组织教学。 同学们,虽然这几天都是阴雨绵绵,但我估摸着,你们也没有认真聆听雨的声音,下面就跟着老师一起去聆听吧。

雨,是志南和尚的“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是王摩诘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是苏东坡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是陆放翁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是刘梦得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杜子美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不同作家笔下的雨,寄托着不同的情思,今天就让我们跟着汪曾祺去感受《昆明的雨》。 二、明确目标 目标明确是我们学习的前提,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本课的学习目标,请同学们齐读: 1.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3.在生活中细心观察,用心体验,学会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 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完成这些目标? 三、知人论世 声音就是战斗力,你们的声音让我感知到你们的战斗力,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作者汪曾祺吧。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1920年3月5日出生,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作品有《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等。 注意,红色部分的,如果你的课下注释没有,就一定要及时做好笔记。 四、擂主争霸 下面就要进入到我们每一节新课最为激动人心的时刻了,欢迎大家来

《昆明的雨》名师教案

《昆明的雨》名师教案 一、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有意注意能力相对较强,大部分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识记方法基本掌握,预习习惯已经养成,学习语文的兴趣已有较大提升。 学生已经学习了《春》、《济南的冬天》、《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秋天的怀念》、《雨的四季》、《秋天的怀念》、《背影》等散文,对于散文文体已不陌生。 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抓关键词句理解文章语段的方法初步掌握,赏析能力已经有初步的提升,大部分学生学习习惯已初步养成。但是结合写作背景领会作者思想情感有待进一步加强,半数学生语文学习方法有待进一步巩固,兴趣有待进一步提升。 学生对于段落的模仿写作能力相对初一有较大的提升,但是对于篇章写作手法技巧的模仿能力半数以上的学生相对较弱。 二、教学目标: A.语言知识与运用:(1)积累重要字词;(2)赏析文中优美句子。 B.语文(文体文学文化)常识:(1)进一步了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2)尝试抓关键句子理解文章内容。 C.阅读:(1)感受本文语言风格;(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品味作品的内涵。 D.写作:学习通过拾取生活中的琐细事物表情达意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方法: A.讨论法:可以保证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思维的碰撞,培养学生思辨能力、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小组内的优生以榜样的力量带动后进学生。同时可以有效防止部分学生走神,便于课堂教学有效展开。 本课拟用于精彩语句赏析和作者思想情感的体会过程。 B.指导法: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于学生的疑惑予以点拨,对于方法予以指导。结合讨论法使用,既可防止课堂跑偏,又可以避免个别学生钻牛角尖,浪费课堂有效时间,避免讨论法的华而不实。 本课拟用于文章语言特色及作品风格体悟。 C.讲述法:对于学生不了解和没掌握的知识,对于学生经过查阅资料认真思考仍无法解决的问题,为避免学生浪费时间,直接讲述知识或者呈现答案,以期启发学生智慧,引导学生掌握或者模仿。 本课拟用于学生经过讨论和点拨之后,可能仍无法完成少数句子赏析。 D.谈话法:拓宽师生沟通渠道,加强师生思维碰撞,提升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有梯度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指向性的训练个别学生胆量。 本课拟用于作品思想感情的理解。 E.练习法:学练结合学以致用。学生运用相应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学生知识。

教师技能大赛教案教学文案

2015年度教师技能大赛教学设计《液体表面的张力》 免师一班:杨杰 2015年11月

《液体表面的张力》教学设计 ●教学课题: 液体表面的张力 ●教学时间: 六分钟 ●教学对象: 普通高中二年级学生 ●教材分析: 1.教材分析:粤教版物理选修3-3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出发,通过展示一系列生活中的表面张力现象引入课堂。然后由两组肥皂沫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液体表面具有收缩趋势的结论。在此基础上结合分子动理论有关知识对液体表面张力现象进行了微观解释,最后设置“讨论与交流”和“实践与拓展”栏目,巩固新识。 2.地位分析:《液体表面的张力》是粤教版第二章第五节的内容,教材是在前一章学习了液体的基本性质和液晶的基础上对液体性质的进一步探讨,与上一节的

内容构成了液体单元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的微观解释主要基于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因此本节内容是分子动理论的综合拓展和运用。 3.学情分析: 1.兴趣特点:学生对物理表现出浓厚的因果认识、操作和概括兴趣,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知识基础:在学习了液体的基本性质和分子动理论的相关知识,对生活中的各种液体及其特性具有许多丰富的感性认知。 3.认识困难:兴趣有了,但是学生对表面张力的现象只是处于感性阶段,不能理解其中的特点,受力情况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观察液体表面张力现象;了解液体表面张力的概念,液体表面张力的大小和方向以及作用效果;解释液体表面张力产生的原因;理解生活中各种相关现象,培养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总结归纳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液体表面现象的实验和探究,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微观解释,理论分析,学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