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心动图评价成人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变化
- 格式:pdf
- 大小:275.66 KB
- 文档页数:4
美国超声心动图学会推荐的成人右心功能评价指南的解读精确评价右心功能,对了解各种原因引起的右室容量和压力负荷过重病人的病情和治疗决策有重要意义。
由于右心室是一个形态既不对称又极不规则的结构,具有一个相对独立的流出道,不能以简单的几何模型来描述,且难以获得标准的超声切面,因此采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右室功能,被认为是一项难度极大的工作。
随着临床对评价右心功能的日益关注,美国超声心动图学会,欧洲心脏病协会和加拿大心脏病协会,又针对右心功能这个专题,颁布了新的指南,涵盖了近年来超声心动图评价右心功能的最新发展,对指导我们临床工作具有重要意义[1]。
指南推荐的右心功能指标(一)右室腔结构特点的判断[2,3]1、右心室的评价取心尖四腔心切面,如果右室心底部舒张末期横径>42mm,右室中部水平横径>35mm,右室心底至心尖纵径>86mm视为右心室扩大(图1)。
右室扩张源于慢性的容量或压力负荷过重,与右心衰竭有关。
右室舒张末内径被认为是评价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生存率的指标[4]。
心尖四腔心切面上右室与左室舒张末内径的比值是急性肺栓塞患者临床不良事件及/或住院生存率的预测因子[5]。
2、D形左室无论右室压力或容量负荷过重,都可使原本短轴中左室的圆周形态发生改变,因右心室的中心向左侧偏移,使室间隔自右向左心室的中心移动,室间隔变平,从而使左心室的短轴切面在收缩期呈现D形。
在这种情况下,左室和右室的形态关系,可用左室侧壁与室间隔内径/前后径的比值来定量。
该指标被称为“偏心指数”,当偏心指数>1.0时,提示右室负荷过重。
室间隔的形态变化取决于在心动周期各阶段右心室与左心室间的压差。
由于在大多数情况下,右室压力负荷过重是继发于左室充盈压升高,对这些患者而言,室间隔形态的影响更加复杂。
在单纯右室容量负荷过重的患者,舒张期末室间隔偏移最为显著(在收缩末期室间隔形态基本正常),而单纯右室压力负荷过重的患者,室间隔在收缩末期及舒张末期室间隔均向左室偏移,而收缩末期偏移最为显著。
经胸超声心动图监测介入封堵治疗缺损性先天性心脏病夏克良;董林森;范雪;刘克震;黄颖;彭艳秋;张晴红【期刊名称】《实用医药杂志》【年(卷),期】2006(23)5【摘要】目的评价经胸超声心动图在缺损性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及观察封堵术后的近期疗效.方法本组选择各种缺损性先心病患者30例,男11例,女19例.其中房间隔缺损6例,室间隔缺损16例,动脉导管未闭6例,左室右房通道1例,室间隔膜部瘤破裂1例.超声心动图封堵术前观察各种缺损类型、大小、形态,术中封堵器的释放监测,术后观察封堵术疗效.结果房间隔缺损8.0~18.0mm,平均约12.8mm;室间隔缺损2.5~8.0mm,平均约4.6mm;动脉导管未闭3.0~7.0mm,平均约3.5mm;室间隔膜部瘤破裂口约2.7mm,室间隔缺损口距主动脉的距离>2.0mm;各种缺损选择的封堵器号,房间隔缺损6.0~30.0mm;室间隔缺损4.0~12.0mm;动脉导管未闭4.0mm;三者平均11.2mm.室间隔缺损口距瓣膜距离过小者应用偏心型封堵器.30例封堵术成功率达100%.其中2例封堵后出现少量返流,均为室缺.1个月后1例呈微量残余分流,1例残存分流消失.术中出现相应心律失常,多以早博及传导阻滞出现,术后逐渐消失.结论经胸超声心动图可准确观测各种缺损性先心病的缺损大小、形态及与周边的结构关系,用以指导封堵器大小的选择和释放观测,评价封堵术后疗效.【总页数】3页(P524-526)【作者】夏克良;董林森;范雪;刘克震;黄颖;彭艳秋;张晴红【作者单位】148医院特检科,山东,淄博,255300;148医院特检科,山东,淄博,255300;148医院特检科,山东,淄博,255300;148医院特检科,山东,淄博,255300;148医院特检科,山东,淄博,255300;148医院特检科,山东,淄博,255300;148医院特检科,山东,淄博,255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相关文献】1.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经胸超声心动图对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治疗的价值 [J], 王洁;邓劲松;袁明远;张春丽;吴朝晖;李海苗2.经胸超声心动图介入封堵治疗房间隔缺损和室间隔缺损的临床应用 [J], 张锦怡;李高同;赵娟3.经胸超声心动图在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治疗中的应用体会 [J], 刘乔建;杨德礼;刘振兴4.经胸超声心动图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治疗中的应用 [J], 王洲;李健;任永凤;丁严;蒋爱清;张伟丽;殷延华;刘晓燕5.经胸超声心动图对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治疗的价值 [J], 王洁;邓劲松;袁明远;张春丽;吴朝晖;李海苗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成人房间隔缺损围手术期的护理摘要:目的总结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前后的临床资料和护理要点。
方法对69例成人房间隔缺损患者采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术前加强心理护理,纠正心率失常,控制肺动脉高压。
术后严密观察心率与心律的变化,及早发现心律失常等并发症;观察气道压力(呼吸机)、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及早发现肺动脉高压危象并发症及时处理;加强各种管道管理与术后心理护理,做好术后早期营养支持。
结果69例成人房间隔缺损全部康复出院,无死亡病例。
术后早期二次开胸止血3例,心律失常8例,发生肺动脉高压危象2例,切口脂肪液化2例。
结论完善的术前、术后护理保证手术疗效,术后充分评估病情,实施针对性护理措施,能有效预防肺动脉高压危象的发生,顺利度过围手术期使患者早日康复出院。
关键词:体外循环;房间隔缺损;护理【Key words】Cardiopulmonary Bypass;Atrial Septal Defect;Nursing Care 房间隔缺损为心房间隔在胎儿期发育不全所致,出生后在心房内造成左向右分流,按病理解剖可分为继发孔(第二孔)缺损及原发孔(第一孔)缺损,以继发孔为多见。
房间隔缺损经明确诊断,应施行手术治疗[1]。
房间隔缺损在成人先天性心脏病中居第一位,同时也是最易合并其他心脏畸形的常见心脏病。
心脏跳动下进行直视修补手术操作,可有效避免伤及心脏传导束,同时有助于观察房室瓣成形效果和避免残余分流的发生[2]。
现将我科2010年11月至2014年11月在全麻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治疗成人房间隔缺损69例患者护理与体会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确诊房间隔缺损患者69例,其中男29例,女40例,年龄21~83岁,平均53.9岁。
经临床体检、心电图、胸片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
反复发作肺部感染咳嗽、气促、活动后心慌、胸闷表现。
其中心功能Ⅰ-Ⅱ级者41例,Ⅲ-Ⅳ级者2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