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变文
- 格式:doc
- 大小:70.50 KB
- 文档页数:10
敦煌变文的主要内容敦煌变文,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瑰宝。
敦煌变文指的是敦煌石窟中的壁画和题刻,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内容成为了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的重要依据。
敦煌变文的主要内容包括宗教信仰、历史事件、文学艺术、社会生活等。
敦煌石窟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位于中国西北部的甘肃省敦煌市附近。
它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佛教艺术遗址之一,被誉为“东方的艺术宝库”。
敦煌石窟始建于公元366年,历经千余年的建设和整修,形成了一个宏大而复杂的艺术体系。
其中,壁画和题刻是敦煌石窟最重要的艺术形式,也是敦煌变文的主要内容之一。
敦煌变文中的宗教信仰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敦煌石窟中,有大量的佛教主题壁画和题刻,描绘了佛陀、菩萨和佛教故事等。
这些作品展现了佛教的核心思想和各种修行方法,反映了佛教对中国古代人民的影响和信仰。
敦煌变文中的佛教艺术形式独特多样,包括线刻、浮雕、彩绘等,形成了独特的敦煌风格。
历史事件也是敦煌变文的重要内容之一。
敦煌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曾经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之一。
在敦煌石窟中,有许多描绘历史事件的壁画和题刻,如唐玄宗的游幸敦煌、吐蕃入侵等。
这些作品记录了当时社会的变迁和历史事件的发展,为后世研究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线索。
敦煌变文中的文学艺术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在敦煌石窟中,有许多描绘文学作品的壁画和题刻,如《西游记》、《红楼梦》等。
这些作品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丰富内涵和艺术风格,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敦煌变文中还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生活和风俗习惯。
在敦煌石窟中,有许多描绘古代社会生活的壁画和题刻,如宫廷生活、农耕文化、商业活动等。
这些作品展现了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敦煌变文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
通过对敦煌变文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历史事件、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信息,为我们研究和了解中国古代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线索。
敦煌变文的主要内容敦煌变文:沙漠中的艺术瑰宝敦煌,位于中国的西北角,是一个被沙漠环绕的小城。
尽管它的地处偏远,但却因其独特的文化遗产而闻名于世。
敦煌壁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艺术珍品之一,而敦煌变文则是这一文化宝库中的精华。
敦煌变文是一种以文字和图案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它起源于敦煌壁画,是壁画的衍生艺术。
敦煌壁画是在敦煌莫高窟中发现的一系列壁画,这些壁画绘制于东晋至元代的时期,跨越了一千多年的历史。
这些壁画不仅在艺术技法上达到了极高水平,更重要的是,它们记录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
敦煌变文的内容主要包括对壁画的描述和解读,以及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绘。
它不仅展示了敦煌壁画的精美之处,还通过文字的叙述,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些壁画背后的故事和意义。
敦煌变文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内容吸引着众多的研究者和艺术爱好者。
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方式。
通过对壁画的解读和描述,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敦煌古代文化的内涵。
敦煌变文的创作过程需要深入研究壁画的内容和背后的历史背景。
艺术家们要通过对壁画的观察和思考,将自己的情感与想法融入到变文中。
他们需要通过细致入微的文字描绘,将壁画中的细节和意境展现给读者。
敦煌变文的语言风格多样,既有古朴的句式,又有简洁明了的表达。
艺术家们通过运用丰富的词汇和形象的比喻,使变文更具有艺术感和感染力。
同时,变文也应该避免使用过于专业化的术语,以便更多的人能够理解和欣赏。
敦煌变文的创作需要艺术家们具备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对敦煌文化的热爱。
他们需要对敦煌壁画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理解,同时还要不断探索新的创作方式和表达技巧。
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更加优秀的变文作品。
敦煌变文的魅力在于它能够将壁画中的美丽和故事传递给读者,让人们在阅读中感受到敦煌文化的独特魅力。
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传播。
通过敦煌变文的创作和传播,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敦煌文化的珍贵遗产。
敦煌变文是一种以文字为媒介的艺术形式,它通过对敦煌壁画的描绘和解读,展现了敦煌文化的瑰宝。
敦煌变文述论敦煌变文述论是一部重要的论文,是由中国文坛上著名的著作《敦煌学》的编者之一袁行霈撰写的。
它专注于研究变文述论,从源头上阐释变文述论的内涵,探究变文述论的内部机制,并对变文述论研究有关的理论问题、历史问题和权威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
敦煌变文述论的研究以《洛书》为中心,特别是以《洛书周易》为重点。
袁行霈以大量资料,包括典籍、考古遗物、历史记载等,进行研究,认为《洛书周易》存在着变文述论的性质,即变文述论的功能和作用。
袁行霈更进一步分析了变文述论的表现形式,特别是洛书中的变文述论类型,提出了以变文述论为特色的文本研究方法。
袁行霈还提出了关于变文述论的形式和内容的解释,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出变文述论系统。
他综合运用文本学、比较文学学、历史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变文述论的文本层面和思想层面,分析变文述论的运行机制,探究变文述论的历史渊源和演变规律。
袁行霈的研究,不仅仅是对变文述论的系统性描述,也是由多个学科方面,包括文学史、字义学、文化史等,对变文述论进行全面研究的一种重要成果。
袁行霈研究的《敦煌变文述论》,既是对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变文述论研究的重要贡献,也是文本学研究上的一份成果,在中国文学研究领域内受到了广泛的赞誉。
与此同时,《敦煌变文述论》也为古代中国思想文化的研究和当代中国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研究基础,深刻地指导了中国文学史的发展。
《敦煌变文述论》的研究结果,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变文述论的理解,推动了中国文学史研究的发展,也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文本学研究领域,《敦煌变文述论》以其本身独特的内容和思路,更为完善了对文本研究的理论体系,为更深入研究变文述论类性质的文本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因此,我们可以说,袁行霈的《敦煌变文述论》,是一部重要的综合性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价值,对我们进一步理解古代中国思想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学创作和文本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敦煌变文的主要内容敦煌变文:一场艺术的奇迹敦煌变文,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瑰宝之一,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丰富多样的内容,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学者和艺术爱好者。
这种文体的主要特点是将文字和图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视觉效果。
本文将介绍敦煌变文的主要内容,探索其独特魅力与文化意义。
敦煌变文最早出现在敦煌石窟中,这些石窟位于今天的甘肃省敦煌市。
敦煌石窟是中国最重要的艺术遗产之一,被誉为“东方的洞窟艺术宝库”。
在这些石窟中,有大量的壁画、佛像和经书等艺术作品,而敦煌变文则是其中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敦煌变文的主要内容是对佛教经典的诠释和阐释。
在敦煌石窟中,有大量的佛经和经论被刻写在壁画上,而敦煌变文则是对这些经典的文字进行艺术化的处理。
敦煌变文的艺术形式有多种,包括诗歌、故事、寓言等。
这些文字不仅仅是对经典的直接引用,更是对经典思想的诠释和发挥。
敦煌变文的独特之处在于其艺术的形式与内容的紧密结合。
在敦煌石窟中,变文常常以图案的形式出现,文字则嵌在图案之中,相互交织,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
这种形式不仅增加了作品的观赏性,也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其中的内容。
敦煌变文的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佛教的各个方面。
其中,最常见的是对佛教故事和寓言的诠释。
这些故事和寓言以文字和图案的形式出现,通过形象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寓意,向人们传达了佛教的智慧和教义。
同时,敦煌变文还涉及到佛教哲学和思想的阐释,对佛经中的重要概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敦煌变文的艺术价值不仅体现在其形式和内容上,更体现在其历史和文化意义上。
敦煌石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而敦煌变文则是这一遗产中最具代表性和独特魅力的部分。
通过对敦煌变文的研究和欣赏,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
敦煌变文的研究不仅对于学术界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于一般读者具有启发和教育作用。
通过对敦煌变文的阅读和欣赏,人们可以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智慧和美学价值,进而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和人文素养。
《敦煌变文成语研究》篇一一、引言敦煌变文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部分珍贵遗产,以它丰富的历史信息,生动的文化意象,独特的语言风格,成为了研究古代汉语和文化的宝贵资料。
其中,成语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还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和人们的思维方式。
本文旨在通过对敦煌变文成语的研究,探索其特点、形成和发展,从而加深我们对古代文化的理解。
二、敦煌变文的成语特点敦煌变文的成语丰富多彩,特点鲜明。
其独特性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是语汇丰富,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生活,从抽象概念到具体事物,几乎无所不包;另一方面是表达方式多样,既有四字格的固定形式,也有非四字格的灵活表达。
首先,敦煌变文的成语往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许多成语源于边塞生活,描绘了当时社会的风土人情和历史事件,体现了边疆文化的独特魅力。
例如,“铁马冰河”这个成语,既描绘了边疆将士的英勇形象,也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军事氛围。
其次,敦煌变文的成语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许多成语经过历史长河的沉淀和传承,至今仍被广泛使用。
这些成语不仅在古代文学中起到了丰富语言、增强表达效果的作用,而且在现代汉语中仍然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
三、敦煌变文成语的形成和发展敦煌变文成语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它既受到当时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也受到语言自身发展规律的影响。
首先,从社会文化背景来看,敦煌变文成语的形成和发展与当时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密切相关。
例如,“舍身饲虎”这个成语就反映了当时佛教的信仰和牺牲精神。
其次,从语言自身发展规律来看,敦煌变文成语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丰富和演化的过程。
一些常用的四字格短语经过长时间的传承和使用,逐渐形成了固定的成语。
同时,非四字格的灵活表达也逐渐被人们接受并形成了一些新的成语。
四、结论通过对敦煌变文成语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语言的特点和价值。
这些成语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还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和人们的思维方式。
《敦煌变文集》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敦煌变文集》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敦煌变文集》是唐代俗讲话本集。
敦煌变文的类型有哪些?
敦煌变文是指敦煌莫高窟中所出土的变文,包括诗歌、散文和杂文等形式。
以下是敦煌变文的主要类型:
1.诗歌:敦煌变文中最为丰富的类型就是各种形式的诗歌。
其中包括了绝句、律诗、乐府、双调、七绝等多种诗体形
式。
这些诗歌内容广泛,既有抒情的爱情诗、田园诗,也
有叙事的历史诗、战争诗,还有寓言、神话等。
2.散文:敦煌变文中的散文形式较少,但也有一些散文作品。
这些散文作品多是议论性的散文,探讨人生哲理、社会道
德等问题。
同时,敦煌散文中也有一些有趣的随笔和游记。
3.杂文:敦煌变文中还有一些杂文作品,这些作品既有文艺
批评的文章,也有文化史、宗教思想、政治制度等方面的
论述。
这些杂文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对于研究当时
社会文化和思想具有重要的价值。
4.士人文:敦煌变文中还涵盖了一些士人文,这些作品着重
于对传统文化、士人风范、礼乐制度等方面的论述。
总体而言,敦煌变文的类型多样,涵盖了诗歌、散文、杂文和士人文等多种形式。
这些作品内容丰富,体现了当时社会文化、思想观念和文学艺术的风貌,对于研究敦煌历史、文化和文学具有重要的价值。
敦煌变文语法书籍
敦煌变文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之一,其语法结构独特,非常有研
究价值。
以下是一些关于敦煌变文语法的书籍推荐,希望能够帮到你:
1.《敦煌变文语法研究》,作者杨宝清,出版社为北京大学出版社。
本书全面介绍了敦煌变文的语法结构,包括句法、语义、词汇等
方面。
同时,还着重探讨了敦煌变文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对于理
解敦煌变文的整体意义非常有帮助。
2.《敦煌变文的语法及其翻译》,作者孙玉珍,出版社为华中师
范大学出版社。
该书通过分析敦煌变文的语法结构,将其与现代汉语的语法进行
比较,进而提出了翻译敦煌变文的具体方法和技巧。
适合于有一定语
法基础的读者阅读。
3.《敦煌变文语法探究》,作者陈英,出版社为商务印书馆。
该书主要从句法和语义两个方面入手,剖析了敦煌变文句式和词
语的表达方式,对于初学者来说比较易懂,也适合用于教学参考。
以上是一些关于敦煌变文语法的书籍推荐,希望能够满足你的需求。
同时,我们也欢迎你继续了解和学习敦煌变文,探索其中的文化
魅力。
敦煌李陵变文的考原摘要:为了深入解读敦煌李陵变文,了解它的渊源情况,通过运用比较、例证等多种方法。
将一些历时和共时性史料进行了有机的组合。
认为李陵故事的渊源流变,与《史记》、《汉书》、唐代诗文的咏唱及其唐代安史之乱后的社会风气,都有着天然的联系。
敦煌李陵变文,启功先生校录,现仅存一本,国家图书馆藏,散1548(新编号0866),题目残失。
原卷虽未著明“变文”,但题材特征与标明“变”字的作品无异,故习称李陵变文。
前贤修时粗略把它的流行年代归入唐五代时期。
本文试图做些溯源工作,以清脉络。
一、变文的说唱本色及其中心主题敦煌变文作为宋元话本的先驱,讲唱文学底色甚为醇厚。
李陵变文就军中有女子时写到:“从弟(第)三车上有三条黑气向上冲天,李陵处分左右搜括,得(两)个女子,年登二八,亦在马前处分左右斩了,各为两段,其鼓不打,自鸣吼唤。
庾信诗云:‘军中二女忆,塞外夫人城。
’更无别文,正用此事。
”[1](P128)此处与《汉书》稍有出入。
黑色冲天,鼓不打自鸣,引诗为证等,增饰讲唱人的加工痕迹与叙事方式。
又如:“单于道:‘汉贼不打自死。
’左右闻言:‘大王,汉贼不打,如何自死?’‘大将军,后底火来,如何免死?’李陵问:‘火去此间近远?’左右报言:‘火去此间一里!”[1](P130)讲唱人绘声绘色摹拟不同身份人对话,仿佛顿见其人、其貌、事态轻重缓急。
变文讲唱说教气浓,十多次对同一主题反复陈说。
思亲、想见天子却羞于相见的悔恨,婉转纡馀;思报恩德却为恩德所辜,愤懑愁肠。
屈节匈奴的无奈与思归报恩,饱含悲怆深情,汉家刻薄寡恩,使他有家归不得,有恩顿成恨,空漠异乡独守,这位悲剧英雄的末路,引得无限深味与同情。
变文对英雄末路没有就此简单化,而另注入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神秘因素:天命。
“天丧我等”“吾今薄命,天道若此”,以非人力所能抗拒的天数,对李陵悲剧扼腕痛息。
另一方面,却对李陵命运进行更深思考:李陵亡于天命,更亡于人力。
追取左贤王、迎击单于、火中激战、单于怯阵、黄昏诀别等战斗描写,笔墨占现存变文一半以上,着重李陵形象,也一再点及敌众我寡、力量悬殊、弓刀用尽、兵无后援、雷敢告密,与李陵英勇骁战直接冲突。
敦煌变文中的代表作有哪些?敦煌遗书中的“变文”,又简称“变”,是唐五代时期流行的一种说唱伎艺——“转变”的底本。
敦煌遗书中保留的变文作品较多,现知明确标名“变文”或“变”的有八种:《破魔变文》、《降魔变文》、《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并图一卷并序》、《八相变》、《频婆娑罗王后宫彩女功德意供养塔生天因缘变》、《汉将王陵变》、《舜子变》(又题《舜子至孝变文》)、《前汉刘家太子变一卷》(又题《前汉刘家太子传》)。
此外,《伍子胥变文》、《李陵变文》、《王昭君变文》、《张议潮变文》、《张淮深变文》、《目连变文》等篇虽仅有题目残篇,其体制也应属于变文一类。
敦煌变文的内容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宗教题材;一类是历史和现实生活题材。
第一类如《八变相》、《降魔变文》、《破魔变文》、《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频婆娑罗王后宫彩女功德意供养塔生天因缘变》等。
这些作品讲唱佛经故事,旨在宣扬佛教的教义。
与讲经文不同的是,它们不直接援引经文,而是选取佛经故事中最有趣味的部分加以发挥渲染,以生动的情节吸引听众,不太受佛经内容的限制。
如《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叙述目连到地狱中救母的故事,其中描绘地狱的阴森凄惨,刑罚的残酷,如来的佛法无边,其曲折的情节、离奇的构思,读来扣人心弦。
又如《降魔变文》描写舍利佛与六师外道斗法,六师的六种变化,都被舍利佛一一击败。
这类变文中奇幻的想象,挥洒的描写,对后世《西游记》、《封神演义》等神魔小说显然多有影响。
另一类是涉及历史和现实生活题材的变文,主要包括取材于历史的《伍子胥变文》、《李陵变文》、《王昭君变文》、《汉将王陵变》,以及取材于现实生活的《张议潮变文》和《张淮深变文》。
历史题材的变文大多围绕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大事,吸收民间传说,增以逸闻趣事,通过虚构和想象,加以渲染,鲁迅先生谓之“大抵史上大事,即无发明,一涉细故,便多增饰,状以骈俪,证以诗歌,又杂诨词,以博笑噱”。
代表作品《伍子胥变文》现存四个残卷,拼合后尚有一万六七千字。
敦煌变文校注敦煌变文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为完整的古代阿拉伯变文,它是从七世纪到九世纪中期在敦煌石窟中发现的古代变文著作。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汉文文化和当时发展中的伊斯兰文化之间重要的桥梁,而且也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有关古代伊斯兰文化的宝贵信息。
敦煌变文的出现受到中东以及北非古代文化的极大影响。
在它的起源地,即七世纪的阿拉伯半岛发达的城市中,本土的阿拉伯文字、新进的伊斯兰教以及古希腊文化潮流碰撞出了一种混合语言敦煌变文语言。
敦煌变文乡谈主要是在阿拉伯句子和汉文句子之间来回折叠,以实现辞书解释和文本引用,并为阿拉伯和汉文句子之间的解释和引用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
它由伊斯兰教徒、印度古代文化学者和中国古代文化学者等构成,他们都利用它来传播自己的文化和知识。
敦煌变文的校注也是历史悠久的传统,一般为伊斯兰教徒和其他文化学者以及石窟文物研究者进行的。
他们将用各种符号、拼音以及汉文来标注阿拉伯文,以便准确解读和提示文本的意义。
而有效的校注也有助于解决两种文字之间的差异,促进语言之间的交流。
此外,敦煌变文还为研究者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使得历史记载者们能够重新审视和解读古代历史,从而更加全面地了解古代文明。
例如,敦煌变文校注可以帮助研究者们厘清中古学者对宗教思想的观点差异,这对我们了解当时的文化文明以及文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
从敦煌变文的概念及校注的角度来看,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文明交流的桥梁,也就是中国传统文明与世界文明之间的桥梁。
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坛,为许多作家,如秦观、柳宗元等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灵感来源。
敦煌变文校注既是对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修订,也是对古代文化的一种重要的释放。
它们通过标注确定文本的意义,澄清原文的细节,正确地表达文本的意义,促进文化的交流,有助于解决文化差异问题,也使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古代文化。
总之,敦煌变文校注对对古代中国文明及其他文明的研究有无可比拟的重要性。
它不仅为了解古代文明、探索伊斯兰文化、比较传统文化、促进语言交流等提供了宝贵的信息,而且还促进了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
谈谈敦煌变文的几点看法谈谈敦煌变文的几点看法选读了几篇敦煌变文,感触良深,收获颇大,窃以为敦煌变文作为一种文体而言,并不逊色于同时期的诸种文体,真可谓是中华之宝藏!首先是它的想象力之丰富,上接盛唐李白的变幻莫测、想落天外,下启明清神魔小说的尚奇贵幻,洋溢着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它在讲述宗教故事的时候,并不是单纯的采用说教的形式,而是运用夸张想象的艺术手法,描绘了一幅幅神奇诡异、千变万化的佛教图景,也展示了神秘玄幻的神通法力。
这就使一些艰涩单调的佛经故事变得生动有趣,耐人寻味。
比如《降魔变文》在描写佛家弟子舍利弗同妖魔外道六师斗法的时候,作者以“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想法,充分展现光怪陆离的佛法幻术以及神魔斗法的激烈场面:(六师)化出水池,四岸七宝庄严,内有金沙布地。
浮萍菱草,遍绿水而竟生;软柳芙蓉,匝灵沼而氛氲。
舍利弗见池奇妙,亦不惊嗟。
化出白象之王,身躯广阔。
眼如日月,口有六牙。
每牙吐七枝莲花,花上有七天女,手搊弦管,口奏弦歌。
声雅妙而清新,姿逶迤而姝丽。
象乃徐徐动步,直入池中,蹴踏东西,回旋南北。
以鼻吸水,水便乾枯;岸倒尘飞,变成旱地。
1虽然六师幻化成奇妙怪异的水池,但在舍利弗变成的白象面前,顿时尘飞干涸,真是多么惊心动魄的斗法景象啊!在整个斗法过程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六师变化出的宝山、水牛、毒龙、恶鬼、大树等异形怪物,而舍利弗从容镇定,分别变化出金刚、狮子、鸟王、天王、风神将其一一降伏。
这些浪漫奇诡的艺术形象,高潮迭起的斗法场面,既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也迎合了世俗大众的猎奇心理,同时还进一步开拓了文学创作中的艺术领域。
从《降魔变文》、《破魔变文》等宗教故事变文充满奇异想象的描写中,我们不由得想到《西游记》孙悟空与二郎神、以及与取经路上种种妖魔鬼怪的斗法场面。
譬如孙悟空与二郎神斗法时,大圣依次变化成麻雀儿、大鹚老、鱼、水蛇、花鸨,均被一一识破的二郎神变成雀鹰儿、大海鹤、鱼鹰、灰鹤、弹弓所败。
这些斗法描写不正是脱胎于上文所引《降魔》、《破魔》等变文故事吗?由此可见,后世《西游记》等神魔小说受到敦煌变文神魔斗法描写的影响是比较大的。
敦煌变文的主要内容
敦煌变文是指以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内容为基础,通过诗歌创作
而衍生出的一种文学表现形式。
敦煌莫高窟壁画作为我国独特的文物,描绘了丰富多样的人物、景物和故事,其艺术价值被广泛认可。
敦煌
变文主要通过运用诗歌来展现莫高窟壁画中的内容,以文字描绘、抒
发人物情感和表达主题思想。
敦煌变文在形式上主要采用七绝或七言诗,并以修辞手法和韵律
构思来表现莫高窟壁画的美感和意境。
内容上,敦煌变文主要描绘了
壁画中的佛教诸菩萨、佛陀、信徒等形象,将他们的形貌、动作、表
情等细节用诗歌形式进行描绘,以此展示佛教的精神内涵和艺术魅力。
敦煌变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佛教故事和典故的诗歌表达,描绘了佛
教中的诸多经典故事与传说,如《法华经》、《西遁记》等,通过诗
歌的方式将这些故事以形象生动的方式再现出来。
同时,也有一些敦
煌变文通过描绘敦煌莫高窟中的美景、花鸟虫鱼等自然景观来表达对
自然之美的赞美和深深的感受。
敦煌变文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成为当代文化研究和
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一环,为我们了解古代文化、欣赏艺术之美提供了
独特的视角和方式。
敦煌变文名词解释标题:敦煌变文名词解释敦煌变文是指中国古代敦煌莫高窟壁画中所出现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文字记录方式。
敦煌变文以其独特的符号和编排方式,成为研究敦煌文化的重要遗产。
下面将对敦煌变文的一些关键名词进行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
1.敦煌莫高窟壁画:敦煌莫高窟壁画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瑰宝之一。
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境内的莫高窟是一个规模庞大的佛教艺术宝库,内部保存着大量壁画、彩塑和经卷等文物。
敦煌莫高窟壁画被誉为世界艺术史上的瑰宝,也是研究中国古代艺术、宗教和历史的重要依据。
2.敦煌变文:敦煌变文是指敦煌莫高窟壁画中所刻画的一种文字形式。
它以类似汉字的形态,但具有独特的符号和排列方式,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书写系统。
敦煌变文常用于记录佛经、经文、音乐谱、日常用语等各类内容,为研究敦煌文化和佛教思想提供了重要资料。
3.符号和编排方式:敦煌变文的符号形状多样,包括横线、竖线、点、弯曲线等,每个符号都有其特定的含义。
同时,敦煌变文的排列方式也非常独特,文字通常由上至下、从右到左书写,有时会呈现为螺旋形、环形等特殊排列方式。
这种独特的符号和编排方式赋予了敦煌变文一种神秘而古老的艺术美感。
4.研究意义:敦煌变文作为敦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学术意义。
通过对敦煌变文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的语言、文字、音乐、宗教等方面的信息,深入探索中国古代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敦煌变文的研究还可以为其他相关学科领域,如历史学、艺术史、宗教学等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
总结:敦煌变文作为敦煌莫高窟壁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珍贵遗产。
它以独特的符号和编排方式记录了丰富的信息,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学术价值。
通过深入研究敦煌变文,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敦煌变文成语研究》篇一一、引言敦煌变文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还蕴含了丰富的语言文化资源。
其中,成语作为变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语言魅力。
本文旨在通过对敦煌变文成语的深入研究,探讨其语言特点、文化内涵及其在现代汉语中的应用价值。
二、敦煌变文成语的语言特点1. 丰富的词汇量:敦煌变文成语的词汇量庞大,涵盖了社会、历史、文化等多个领域,体现了古代社会的丰富多彩。
2. 独特的表达方式:敦煌变文成语在表达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常常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
3. 历史传承性:敦煌变文成语源于古代,历经千年传承,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积淀。
三、敦煌变文成语的文化内涵1. 反映古代社会生活:敦煌变文成语中蕴含了丰富的古代社会生活信息,如民间风俗、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等。
2. 体现中华传统文化:敦煌变文成语所反映的中华传统文化,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3. 传承历史智慧:敦煌变文成语中所蕴含的历史智慧,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和社会发展仍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四、敦煌变文成语在现代汉语中的应用价值1. 语言教育:敦煌变文成语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对于语言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
通过学习敦煌变文成语,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文化素养。
2. 文化传承:敦煌变文成语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于传承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通过传播和推广敦煌变文成语,可以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3. 文学创作:敦煌变文成语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为现代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在文学创作中运用敦煌变文成语,可以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增强艺术感染力。
五、结论通过对敦煌变文成语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其独特的语言特点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些成语不仅具有历史传承性,还具有现代应用价值。
在语言教育、文化传承和文学创作等方面,敦煌变文成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敦煌变文成语的传承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这一瑰宝。
敦煌变文语言文学研究敦煌变文语言文学研究敦煌变文是指敦煌石窟中的变文文学作品,是一种独特的书写形式,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敦煌变文的研究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敦煌变文的语言、文学特点以及相关研究进行探讨。
敦煌变文的语言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其书写方式。
敦煌变文采用了一种特殊的书写形式,即以汉字为基础,结合古印度梵文、中亚文字及各种符号等进行创作。
这种书写方式呈现了多种文化交融的特质,同时也反映出当时敦煌地区的民族多元性。
其次,敦煌变文在语言表述上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作者在运用词汇和句法时,追求音韵的和谐,注重平仄篇章的构建,使得敦煌变文在音韵上十分优美。
此外,敦煌变文还融入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反问等,使得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敦煌变文的文学特点主要体现在其题材和艺术风格上。
首先,敦煌变文涵盖了多种题材。
它包括了宗教文化、历史记载、文学描写等方面的内容,这些题材的多样性丰富了敦煌变文的艺术价值。
其次,敦煌变文的艺术风格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
在写作手法上,敦煌变文突破了传统文学的限制,将文字和图案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其内容以佛教故事、神话传说、民俗风情等为主,打破了以往文学作品的限制,充分展现了作者的创作才能。
敦煌变文作为独特的文化现象,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与探索。
早在20世纪初,敦煌石窟的发现就引起了学术界的热议。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开始对敦煌变文进行系统的整理和研究。
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拓宽了学术界对敦煌文化的认识,更为我们理解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
在敦煌变文研究的过程中,学者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探索。
首先,通过对敦煌变文的文字、图案以及相关史书的梳理和整理,为敦煌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素材。
其次,通过对敦煌变文的解读和分析,可以深入了解敦煌地区的宗教信仰、历史背景以及社会风貌等,为我们理解中国古代社会提供了重要依据。
敦煌变文清朝末年,在敦煌石室里发现了一批唐、五代的俗文学写卷,学者泛称之为“变文”,变,是改编,改写的意思。
佛教东传,翻译注释大量涌现,但一般民众仍难接受,所以约东晋以来,有些和尚就用浅近的方法如“唱导”来传教。
唱导讲究声,辩,才,博。
其留下的底本称之为“讲经稿”。
稿中每每穿插许多故事,遇到人名地名更是极尽铺张,故事部分畸形膨胀,后来逐渐演变,趋向于以故事为主题的方向发展,佛经本身则变成了故事的素材。
这种作品,就称之为“变文”。
【又】变文是唐代兴起的说唱文学,“变”指“经变”,佛教用语。
以佛经的内容为题材写成的文学作品即变文。
“变文”最初是寺院里以通俗语言解说佛经的俗讲,连说带唱,后来内容扩大,也演唱历史故事,民间传说。
1899年敦煌千佛洞从佛经中发现大量唐代变文钞本,即敦煌变文。
敦煌变文的整理与研究敦煌变文研究是起步最早、取得成果也最大的敦煌学研究领域之一。
从本世纪二十年代至今,将近八十年的时间里,学界无论是在对敦煌变文这一文学类别的讨论和认识上,还是在对它的整理、汇辑和研究方面,都有了相当大的进展。
一、关于敦煌“变文”的讨论关于“变文”名称的讨论 由于敦煌卷子中的大量讲唱文学写本的原卷大都残破太多,加上题名不一,所以人们对它们有一个认识过程。
本世纪较早著文对敦煌变文进行研讨的学者是王国维,他在以“静庵”的笔名发表的《敦煌发见唐朝之通俗诗及通俗小说》一文中用“通俗小说”来指称之。
1924年,罗振玉编《敦煌零拾》,则将《降魔变文》、《维摩诘经讲经文》、《欢喜国王缘》等统统称为“佛曲”,这是人们对变文最早的一种称呼。
稍后,徐嘉瑞的《敦煌发现佛曲俗文时代之推定》和郑振铎的《佛曲叙录》都采用了“佛曲”这种称呼。
但是,到二十年代末,学者们已经相继感到“佛曲”这个名称并不符合变文的内容。
于是,向达在《论唐代佛曲》中指出“敦煌发现的俗文之类而为罗振玉所称为佛曲者,与唐代的佛曲,完全是两种东西”,但还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名称。
首次将之称为“变文”的学者是郑振铎,他在《敦煌的俗文学》中说:“这种俗文虽可说是佛曲的起源,却并不是佛曲;’变文‘之体,似更近于佛曲,所以我们应该更正确的名之曰’俗文‘,曰’变文‘。
”这个称呼逐渐为学界所承认。
后来虽然还不时有人指出用“变文”统称敦煌发现的说唱文学作品并不太合适,但是人们还是习惯称之为“变文”。
由于“变文”这个名称基本上已为学界所公认,于是人们又开始对何谓“变文”,即“变”的字义进行讨论。
最早对“变文”之名及其“变”字进行解释的学者还是郑振铎。
他在1932年出版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卷中古文学第三十三章《变文的出现》中说:“原来’变文‘的意思,和’演义‘是差不多的。
就是说,把古典的故事,重新再说一番,变化一番,使人容易明白。
正如流行于同时的’变相‘一样,那也是以’相‘或’图画‘来表现经典的故事以感动群众的。
”他在《中国俗文学史》中又说:“像’变相‘一样,所谓’变文‘之’变‘,当是指变更了佛经的本文而成为’俗讲‘之意。
......后来’变文‘成了一个’专称‘,便不限定是敷演佛经之故事了。
”到四十年代,学界又出现不同的看法。
如1943年,向达在《唐代俗讲考》中就认为,“变文”原为“民间流行说唱体”,而为佛教俗讲所借用。
几乎与向达此文同时,傅芸子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所谓变者乃佛的’说法神变‘(佛有三种神变,见《大宝积经》八十六)之义。
唐五代间,佛教宣传小乘,有两种方式,即变相图与变文,均刺取经典中的神变作为题材,一为绘画的,一为文辞的,即以绘画为空间的表现者为变相图,以口语或文辞为时间的展开者为变文是也。
”在向达文发表后不久,周一良又发表了不同的看法,他在《读〈唐代俗讲考〉》中指出:“我觉得变文之变,与变歌之变没有关系。
变文者,’变相之文‘也。
......我觉得这个变字似非中华固有,当是翻译梵语。
我疑心’变‘字的原语,也许就是citra。
(此字有彩绘之意。
)”紧接着,关德栋有提出新的解释和论证:“我以为与其说’变‘字的原语是citra,不如说’变‘字的原语是mandala较为得宜。
”他在《略说“变”字的来源》还进一步指出:“我觉得’变相‘’变文‘的’变‘字的来源是这样:(一)’变文‘的’变‘字就是’变相‘的’变‘字;(二)’变相‘的渊源是’曼荼罗‘;(三)’变相‘的’变‘字就是翻译梵语mandala一字的略语。
”五十年代,孙楷第在《中国短篇白话小说的发展与艺术上的特点》中则对傅芸子观点作进一步的申述,他认为:“’变‘当非常解释。
......歌咏奇异事的本子,就叫作’变文‘。
”他在《读变文·变文之解》还对“变文”之“变”作了进一步的考释:“按变即神通变化之变。
......以图像考之,释道二家,凡绘仙佛像及净重变异之事者,谓之变相。
......其以变标立名目与’变文‘正同,盖人物事迹以文字描写则谓之’变相‘,省称亦曰’变‘,其义一也。
然则变文得名,当由于其文述萨佛诸菩神变及经中所载变异之事。
”六十年代,程毅中的《关于变文的几点探索》一文进一步阐述了“变文”之得名与“变相”之关系:“变文之得名,大致可以认为和佛家所谓的变相有关系。
变文就是变相的说明文字。
......变文与变相相配合,......’看言‘眼看变相,耳听变文,自得相映成趣之乐。
”这个观点,在当时国内学界反响不大,却得到了日本学者金冈照光的高度评价,称之为“三十年来研究的最新成就”。
八十年代,白化文的《什么是变文?》对“变文”与“变相”有关的观点作了更为详细的考辨,他根据现存敦煌写卷中种种“变文”与“变相”相辅相成的迹象,逐步推论出:变文作为一种文字,和另一种叫作变相的图画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两者相辅而行。
虽然学界对“变文”和“变”字的字义进行了长时间的讨论,但是直至现在尚未形成一种为学界普遍认可的看法。
关于“变文” 来源的讨论关于“变文”这种文体的来源,本世纪上半叶的大部分学者都倾向认为是外来的。
如郑振铎在《中国俗文学史》中就指出,“变文的来源,绝对不能在本土的文籍里来找到”,“印度的文籍,很早的便已使用到韵文散文合组的文体”。
胡适的《白话文学史》和徐调孚的《中国文学名著讲话》也都持类似的看法。
关德栋在《谈〈变文〉》和《略说“变”字的来源》两文中均努力从印度文学中寻找“变文”的来源。
他在前文中明确指出:“印度文学有一种最特别的体裁,就是在散文记叙之后往往缀以韵文的偈颂Gāthā(佛经中常译作:讽颂、伽他、伽陀、或偈),重说一遍。
......这种体裁输入中国以后,在中国文学上却发生了不小的意外影响。
象唐五代产生的’变文‘,便是这种印度文学形式中得来的。
”当时也有人认为,“变文”这一文体是中国本来就有的。
如向达在《唐代俗讲考》中就认为,变文的来源“当于南朝清商曲旧乐中求之”,或即“变歌之一类”。
但这种看法,当时响应者寥寥。
直到五十年代中后期,王庆菽《试谈“变文”的产生和影响》一文发表之后,变文出于中国本土说才开始为学界所关注。
王氏认为:“变文是唐代民间创作的一种新文体,它的体裁是有说有唱的。
”“因为中国文体原来已有铺采摛文、体物叙事的汉赋,也有乐府民歌的叙事诗,用散文和韵文来叙事都具有很稳固的基础。
......所以我认为’变文‘是当时民间采取俗讲的方法来说当时民间传说故事的一种话本;而俗讲也可能采用当时民间形式的歌曲和说话方式,以求引人入胜的。
”此后,王重民作《敦煌变文研究》,进一步探讨了“变文”这一文体在中国本土的渊源,他十分明确地说:“变文的起源没有直接受到、或在体裁上竟完全没有受到印度文学的影响。
”他通过对“变文”三个组成部分尤其是对第三部分――唱词的构成的分析,得出结论:“变文的产生,是汲取了古代民间文学各种创造体裁的结晶,而发展成为更艺术,更美丽,更善于表达歌唱自己思想的工具。
”同时,程毅中的《关于变文的几点探索》也指出:“变文这种新文体可以说古已有之”,“变文是在我国民族固有的赋和诗歌骈文的基础上演进而来的”,“这种文体为佛教徒所垄断,改造成为讲唱经文。
”八十年代以后,人们对于“变文”这一文体的来源究竟是印度文学还是中国本土文学仍然莫衷一是,甚至在1985年8月的“一九八五年中国敦煌吐鲁番学术讨论会”上文学组的学者们还对这一问题展开过热烈的讨论。
美国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教授梅维恒(Victor H . Mair)罗列了梵文中所有的“变”,说“变文”来自印度;兰州大学牛龙菲则罗列了所有汉文古籍中的“变”,说变文来自中国,双方争执不下,而且相约会后继续讨论。
关于敦煌变文体制和分类的讨论最早对敦煌变文体制进行研究的学者也是郑振铎。
他在《敦煌的俗文学》中论述了敦煌“变文”与“俗文”在体制特征上的分野,他说:“二者虽同以诗与散文合组而成,然而组配的性质却完全不同。
”第一,“俗文”是解释经典的,先引原来经文,后再加以演释。
即将艰深不为“俗人”所懂得的经文,再加以通俗的演释,使人人都能明白知晓;变文则是采取古来相传的一则故事,拿时人所闻的新式文体――诗与散文合组而成的文体――而重新加以敷演,使之变文通俗易解,故谓之“变文”。
第二,在文字上,“变文”与“俗文”便有了很大的差异,“俗文”是以经文为纲,先列原来经文,然后再将经文敷演为散文与诗句的。
全部散文与诗句便是“笺释”,便是“演文”。
至于“变文”,则其全部的散文与诗句皆相生相切,映合成篇,既无一段提纲的文字,又不是屡屡复述前文的。
他们是整篇的记载、纯全的篇章,其所取的故事并不是仅仅加以敷演,而是随意的用他们为题材的。
“总之,’俗文‘不能离了经典而独立,他们是演经的,是释经的,’变文‘则与所叙述的故事的原来来源并不发生如何的关系;他们不过活用相传的故事,以抒写作者自己的情致而已。
”他后来在《中国俗文学史》中对“变文”的韵式、篇章结构及分类进行了更细入的研究。
如他将变文的韵式归为两类:一类是七言式,其中夹杂着“三言”为其变式;第二类是六言式、五言式,这是罕见的。
他将变文的篇章结构也归为两类:第一类,将散文部分仅作为讲述之用,而以韵文部分重复的来歌唱散文部分之所述的。
这样重叠式的叙述,恐怕是作者们怕韵文歌唱起来,听众不容易了解,故先用散文将事实来叙述一遍,其重要部分还是在歌唱的韵文。
第二类,以散文部分作为“引起”,而以韵文部分来详细描状。
这是比较合理的结构形式,因为散文和韵文交替运用,没有重床叠屋之嫌。
关于结构上还有两种不同特色:像《维摩结经变文》每段之首,必引《经》文一段,然后尽情地加以演说与夸饰,化成光彩绚烂的锦绣文字,但大多数都是不引用经文的,直截了当地讲唱故事,并不指明那些故事的出处,更不注意到原来的经文是如何的说法,至于一般的不说唱故事的变文,更自然无须乎“引经据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