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新闻语篇意识形态的体现方式
- 格式:pdf
- 大小:102.45 KB
- 文档页数:2
一、概述金字塔结构是新闻报道中常用的一种组织方式。
它将新闻的重要信息置于报道的开头部分,然后逐步展开到细节,这种结构被称为倒金字塔结构。
倒金字塔结构的特点和作用是我们在写作新闻报道时需要了解和掌握的重要内容。
二、倒金字塔结构的特点1. 信息层次分明:倒金字塔结构把最重要的新闻信息放在文章的开头部分,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到核心内容。
2. 具有时间性:由于倒金字塔结构的特点是直接披露新闻的主要内容,因此不需要读者费力挖掘,能够迅速了解到新闻事件。
3. 适应性强:不论新闻事件的紧急程度和复杂程度,都可以使用倒金字塔结构进行报道,简洁清晰。
三、倒金字塔结构的作用1. 提高新闻效率:倒金字塔结构能够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到新闻的关键信息,提高了新闻传播的效率。
2. 增强新闻吸引力:开门见山的报道方式能够更好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使新闻内容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关注。
3. 提升新闻可读性:倒金字塔结构让读者可以随时中断阅读而不影响对新闻的理解,增加了新闻的可读性。
四、倒金字塔结构的实例分析以一个实际的新闻报道为例,比如针对突发的自然灾害事件,报道应该以灾害发生的基本情况和影响作为开篇,接下来依次展开灾害的具体情况、相关的救援物资和人员以及灾后重建情况等内容,以此让读者能够全面、系统地了解灾害事件。
五、倒金字塔结构的局限性1. 部分新闻事件需要更多的细节和背景信息,倒金字塔结构可能无法很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
2. 对于一些文学性、情感性较强的报道,倒金字塔结构可能无法很好地展现出文章的艺术魅力。
3. 对于更加注重紧凑和简洁表达的新闻报道,倒金字塔结构的开篇部分可能受到限制。
六、结论倒金字塔结构是一种常见的新闻报道组织方式,其特点是信息层次分明、具有时间性和适应性强。
在新闻报道中,倒金字塔结构能够提高新闻效率、增强新闻吸引力和提升新闻可读性。
然而,倒金字塔结构也存在局限性,需要在实际写作中加以考虑和取舍。
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了解和掌握倒金字塔结构的特点和作用,对于提高新闻写作能力和读者满意度都是非常重要的。
新闻语篇中的批评性话语分析【摘要】批评性语篇分析主要分析新闻语篇,以揭示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意识形态意义。
其方法论主要建立在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基础上,从及物性、情态和转换三个方面分析了英语新闻语篇中的某些形式和结构可能具有的意识形态意义。
语篇的及物性、转换、情态、谈话描述等的选择体现作者的立场、观点、交际意图和社会语境的影响和制约。
【关键词】批评性话语意识形态新闻语篇一、概述批评性语篇分析(CDA)又叫批评语言学、批评性语言研究或语言学批评,是1979年由Fowler、Hodge、Kress、Trew等人在《语言与控制》一书中提出的。
它旨在透过表面的语言形式,揭露意识形态对话语的影响、话语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以及两者是如何源于社会结构和权势关系,又是如何为之服务的。
批评性话语分析(CDA)被认为是批评语言学最有影响的一个分析,它通过分析大众语篇揭示意识形态对语篇的影响和语篇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
CDA坚持以语言学为主体,利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把语言看作是社会符号的观点,集中分析语篇中语言是如何反映权力关系,分析语篇是如何被人为地用来产生和维持社会不平等关系,揭示语篇中隐藏的意识形态,增强人们“批评语言意识”(Critical language awareness),提高人们对语言运用的鉴赏和批评能力,帮助人们对自己作为语篇生产者和接收者而介入的实践有更多意识,以便更好地应付语言对当今社会生活越来越广泛的介入。
二、及物性概念功能(包括经验部分和逻辑部分)用来表达新的信息或是给听话者传递一定的未知内容整个及物性系统是概念内容的一部分,是表现概念功能的一个语义系统。
及物性体现了语言的概念功能。
本文提到及物性与传统的及物性有着根本的区别。
传统语法中的及物性只是句法上的区别,即动词带宾语。
Halliday认为及物性是人们用语言描述现实的基石。
它把人们的所作所为、所见所闻描述成各种不同的过程,并指明各种过程的参与者(participant)和环境成分(circumstantial element)。
英美报刊涉华经济新闻报道中的意识形态引导摘要:作为大众传媒中受众最广的媒体之一,新闻报道对新闻消费者意识形态的引导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作为脉络,对欧美涉华经济新闻报道中的意识形态引导进行研究,将力互动图示与传统隐喻构建结合起来对美国经济新闻进行分析,揭示新闻语言的使用对新闻消费者认知和意识形态的引导。
关键词:经济新闻报道;意识形态;认知语言学Abstract: as the mass media audience in one of the most extensive media, news reports of the news of the ideology of consumer guide has been a topic of concer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cognitive linguistics as a skeleton, and SheHua of European economic news reports ideology in the guide, will force the interaction with the traditional metaphor construction combined on the U.S. economy news analysis, reveals the news the use of language on news consumers and ideology guidance.Keywords: economic news reported; Ideology; Cognitive linguistics1 引言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涉及中国经济的报道在欧美国家新闻媒体上已是屡见不鲜。
然而由于东西方经济利益、政治立场和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与冲突,以及媒体机构本身经济利益的驱使,欧美主流新闻媒体对涉华新闻的报道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偏见[1]。
新闻语篇中的转述话语与意识形态的建构作者:彭圣娟来源:《校园英语·中旬》2015年第04期【摘要】本文以上海外滩事件为素材,利用话语分析方法,对不同报道中的转述话语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转述话语是政府借助新闻媒体传达其政治主张的有力工具。
利用批评话语分析的方法,可以使读者透过表层的语言现象看本质,从而揭示语言背后的意识形态。
【关键词】新闻语篇转述话语上海外滩事件意识形态一、引言最早提出“批评话语分析”(CDA)的是学者Fairclough,他指出,CDA的目的不仅仅是分析,而主要是批评,通过分析语篇中的某些语言使用形式来解释那些隐含的语言、权利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以及统治阶级如何运用语言来实施意识形态的控制和维护自己的权利地位。
批评话语分析可以实现与多学科融合,比如,认知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还有学者尝试从修辞学的角度分析语言背后的意识形态。
转述话语是新闻语篇中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新闻报道力求报道的客观真实,使读者确信报道者并没有掺杂个人的观点,不注重对个人观点的表达。
在新闻语篇中,常常使用的转述话语表面上看似是作者主观观点的表达,但是通过分析转述话语,我们可以揭示出语言背后所隐含的意识形态。
二、对转述话语的批评性分析本文的研究选取了英国路透社的3篇和美国《华盛顿邮报》中的4篇关于上海外滩事件的相关报道,分别从直接引语、间接引语和消息来源三个方面对该事件的相关报道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出新闻语篇背后隐形的意识形态。
2014年12月31日,上海外滩陈毅广场发生了踩踏事件,导致36人死亡,49人受伤。
这一事件引发了国际的关注,很多媒体都对此次事故进行了相关的报道。
1.直接引语。
美国华盛顿邮报中报道者用直接引语,目的在于为读者再现当时的情景。
事故发生之前,没有交通管制,并且以当事人的口吻叙述了当时发生的情况,这样报道者就和中国的群众站在了一起,对这件事情造成的严重后果,感同身受。
直接引语的使用也增强了报道的可靠性和说服力,使读者好像处于当时的混乱场景之中。
论文例文:新闻英语中语法隐喻意识形态功能之研究论文范文:新闻英语中语法隐喻意识形态功能之研究Chapter One Introduction1.1 Research objectives随着中国在世界经济领域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中国的问题,特别是经济问题,已经获得了全世界新闻媒体的极大关注。
2011年11月11日是中国的10周年,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一些国家已经写了大量的新闻报道,使在这个问题上的意见。
但不乏远离正义和加载具有强烈的政治偏见的新闻报道。
有歪曲事实的端口明目张胆地混淆是非。
应用了大量的语法隐喻,那些新闻报道具有较强的思想观念落后,表面上高度影响读者的判断的客观性和公正。
应特别注意支付到语法隐喻(GM)揭露隐藏的含义。
有些设备需要揭示如何GM输送思想在新闻报道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批评话语分析(CDA),通过语言来揭示的某些利益集团的意识形态是如何传播的一个有力手段。
由于通用汽车公司丰富的英语新闻,笔者想探讨的特殊的语言形式- 通用的英语新闻和其意识形态的功能是如何实现从CDA角度分析其影响。
With Chinarsquo;s increasing important status in the world economic domain, Chineseproblems, especially the economic problems, have gained much attention from news mediaworldwide. November 11, 2011 is the Chinarsquo;s 10-year anniversary to join the WTOsuccessfully. Some countries have written lots of news reports to make comments on the issue.But there is no lack of news reports far from justice and loaded with strong political bias. Thereports which distort facts brazenly confuse right and wrong. Applying a large quantity ofgrammatical metaphors, those news reports have strong ideological sense behind objectivityand justice on the surface which highly influences the judgement of the readers. Special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grammatical metaphor (GM) to expose the hidden meaning. Somedevices are needed to reveal how GM plays roles in conveying ideology in the news reports.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CDA), a powerful means to see through the language toreveal how ideology of a certain interests group is transmitted. Since GM abounds in Englishnews, the author wants to study the particular linguistic form--GM to analyze its influence onEnglish news and how its ideological functions are realiz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DA.以往的研究,无论是研究通用汽车本身在英语新闻或从的角度分析英语新闻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职教研究学术研究X U E S H U YA N J I U一则BBC新闻的意识形态分析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刘旺余郑州市科技工业学校马越雁郑州市教育局曹章成摘要:批评性分析理论主要通过分析大众语篇,以揭示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意识形态。
语篇的及物性、被动语态、情态动词、主位等的选择体现作者的立场和观点。
从英国广播公司(BBC)网站站选取一篇新闻报道进行分析,认为该新闻语篇存在明显的政治倾向性。
关键词:批评性分析;新闻语篇;政治倾向性英国广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简称BBC)成立于1922年,由几个大财团共同出资,包括马可尼(Marconi)、英国通用电气公司(GEC)等。
它是英国最大的新闻广播机构,也是世界最大的新闻广播机构之一。
BBC的管理机构是一个独立于政府以外的12人监管委员会,但实际BBC接受英国政府财政资助,并且监管委员会都是社会上有名望的人士,包括苏格兰、威尔士、北爱尔兰和英格兰的首长,由英国首相提名,英国女王委任。
本文从其网站选取2018年3月21日的一则新闻“Israel admits striking suspected Syrian nuclear reactor in2007(/ news/world-middle-east-43481803)”进行分析,发现其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性。
一、历史背景美国媒体曾指出,在2007年的轰炸前,以色列情报机构摩萨德的特工潜入了叙利亚原子能委员会时任主席奥斯曼(Ibrahim Othman)所住的酒店房间,当时奥斯曼正在维也纳参加国际原子能机构会议。
摩萨德从奥斯曼的房间盗走了一个存储设备,而设备上存有代尔祖尔设施的照片,正是这些照片让以色列政府认定叙利亚在建造核反应堆。
为何以色列如此针对叙利亚?主要是为提防伊朗的影响扩大。
以色列一直视伊朗为最大威胁,阻碍了以色列未来的发展。
从伊拉克、叙利亚一直到黎巴嫩,伊朗在该地区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新闻英语语篇修辞研究想象一下,大家站在一片充满激情和智慧的舞台上,台下是一群专注的听众,他们被大家的思想所吸引,被大家的话语所打动。
大家如何让他们感受到大家的情感?如何将大家的观点有效地传达给他们?本文将探讨演讲叙事语篇的修辞功能与结构模式,帮助大家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染听众。
演讲叙事语篇是指通过口头表达、肢体语言和辅助工具等多种手段,将信息、故事或观点传达给听众的一种语言表现形式。
在演讲中,修辞手法和结构模式的应用至关重要。
通过适当的修辞,演讲者可以丰富语言内涵,增强表达的感染力;而合理的结构模式则能帮助演讲者更好地组织演讲内容,使信息更具有逻辑性和可接受性。
比喻:通过比喻,演讲者可以将复杂的概念以直观、形象的方式传达给听众,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
例如,在解释“爱是盲目的”这个概念时,可以使用“爱情就像瞎子摸象”的比喻,形容人们在爱情中往往只看到表面,而忽略了事物的整体。
拟人:通过拟人化,演讲者可以将非人类的事物赋予人的特征,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例如,在描述“时间就像流水”时,可以将时间拟人化为一位不紧不慢的老人,告诫人们珍惜时间,不要让时间从指间流逝。
排比:通过排比,演讲者可以突出重点,增强语势,使语言更具表现力和节奏感。
例如,在表达对某事物的强烈情感时,可以使用“我爱……我爱……我爱……”的排比句式,让听众感受到演讲者真挚的情感。
开头:演讲的开头应具有吸引力,能迅速抓住听众的注意力。
常用的开头方式包括设置悬念、引用名言、讲述故事等。
例如,可以通过讲述一个与主题相关的小故事来引出演讲的主题,激发听众的好奇心。
中间过渡:在演讲过程中,如何从一个问题转移到另一个问题,或者从一个观点转移到另一个观点,是考验演讲者功力的关键。
过渡得好,演讲就会如行云流水般自然;过渡得不好,听众可能会感到迷茫。
例如,可以通过“此外”、“而且”等连接词来连接不同的观点或段落。
结尾:演讲的结尾应起到总结和点题的作用。
英语新闻报道的语篇结构和文体特征作者:钱建成来源:《新闻爱好者》2011年第08期摘要:阅读英语新闻报道已经成为人们了解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
英语新闻报道的语篇结构和文体具有鲜明的特征。
本文通过具体的例子分析了英语新闻报道的标题、导语和主体的语篇结构,阐述它们在词法、句法和修辞方面的文体特征,以期有助于读者对英语新闻报道的理解和欣赏。
关键词:新闻报道结构文体特征新闻报道(也称硬新闻或现场新闻)有极其严格的时间要求,报道必须迅速而又准确。
一般来说它由三个部分构成:标题(headline)、导语(lead)和正文(body)。
标题通常起着猎奇和招徕的作用,被视为新闻的“眼睛”;导语概括通篇,旨在导读,被视为新闻的“灵魂”;正文则具体描写,被视为新闻的“躯干”。
英语的新闻报道和汉语的新闻报道具有某些相同性,但是也有自身独特的语篇结构和文体风格。
标题一篇新闻报道首先吸引人注意的部分是它的标题。
英语新闻报道的标题力求用一句话来概括整个新闻的内容。
因为标题揭示的是新闻最主要的、读者最关心的核心内容,在印刷上它通常比辅题(包括引题和副题)更醒目一些。
除了单一的标题外,英语新闻报道的标题还大量采用复合式结构,通过主标题、引题和副题的配合,报告新闻的内容,指明其性质和意义。
引题位于主标题的上方,是将新闻事实的某一部分作铺垫,引出主标题,或烘托渲染气氛,或扼要介绍背景,或简短交代原因,或揭示思想意义。
它们在某种程度上起着辅助说明主题的作用。
如:Spent fuel shipmentsGermany to lift ban on transport of N-waste引题的意思是:核废料运输。
它的作用是帮助读者进行分类,说明这个消息是哪方面的。
而主标题则说明“德国准备禁止运输核废料”。
副题位于主标题的下方,其主要功能是对主标题进行解释、补充和印证。
如:President: US relations matterLinks conductive to world peace and stability主标题为江主席称中美关系很重要,突出新闻的核心内容,而副题:两国加强关系有利于世界和平和稳定是对主标题的补充。
英语新闻语篇意识形态分析:社会功能视角的描写与阐释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从社会-功能视角对英语新闻语篇中的意识形态进行深入分析。
我们将首先关注文本中体现在及物、语气和主位系统中的语言特征,通过对这些语言特征的细致描写,力求揭示英语新闻语篇中典型的语言表达方式。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将这些描写的语言特征纳入意识形态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探讨它们如何表征意识形态意义,以及意识形态与话语之间的控制与被控制的辩证关系。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希望能够提高读者对英语新闻语篇意识形态的敏感度,增强他们的批评阅读意识和能力。
我们也期望通过解析英语新闻意识形态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读英语新闻,从而在面对各种信息时做出更为明智的判断和决策。
在接下来的部分中,我们将首先介绍社会-功能视角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然后详细阐述我们在英语新闻语篇中所观察到的语言特征,并探讨这些特征如何反映和塑造意识形态。
我们将总结本文的主要观点,并提出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二、文献综述近年来,随着语言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研究的深入发展,英语新闻语篇的意识形态分析逐渐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本研究从社会-功能视角出发,对英语新闻语篇进行深入的描写与阐释。
在文献综述部分,我们将回顾并梳理与本研究相关的理论背景和研究现状。
从社会-功能视角对语言进行研究的理论框架源于系统功能语言学,尤其是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
系统功能语言学强调语言在社会交流中的功能性,认为语言不仅是表达意义的工具,更是社会行为和意识形态的载体。
在此理论框架下,及物、语气和主位等语言特征被视为反映意识形态的重要方面。
英语新闻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交际媒介,其语言使用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
过去的研究多从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角度对英语新闻进行意识形态解读,揭示了新闻语言中隐藏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倾向。
然而,这些研究多侧重于对具体文本的分析,缺乏对社会-功能视角的系统探讨。
因此,本研究旨在从社会-功能视角出发,对英语新闻语篇的意识形态进行深入分析。
英语政治新闻语篇中概念语法隐喻现象探究摘要:语法隐喻理论反映了语法对人类经验的重塑功能。
新闻语篇,尤其是政治语篇中会有意大量使用概念语法隐喻,以达到其特定的宣传目的。
本文在语法隐喻理论的基础上,从批评语篇分析视角对英语政治新闻语篇中的概念语法隐喻现象进行定性分析的同时揭示其背后的意识形态。
关键词:英语政治新闻语篇批评语篇分析概念语法隐喻意识形态一、引言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人们经常使用语法隐喻来委婉地表达其真实意图,而批评语篇分析正是一种旨在通过语言方式揭示语言和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理论。
基于语法隐喻理论,本文从批评语篇分析视角对英语政治新闻语篇中的概念语法隐喻现象进行定性分析,并揭示其背后的意识形态。
二、语法隐喻理论1985年韩礼德在《功能语法导论》一书中首次提出“语法隐喻”这一概念。
他认为语法隐喻是将一个常见的语法形式(一致式)隐喻为另一种语法形式(隐喻式)。
基于三大元功能理论,他把语法隐喻分为概念语法隐喻和人际语法隐喻。
三、批评语篇分析菲尔克劳夫的批评语篇分析理论认为语言是研究意识形态的重要途径。
语言只是语篇的形式,意识形态才是语篇的内容。
批评语篇分析就是要通过语言方式揭示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关系以及语篇中隐含的意识形态。
四、英语政治新闻语篇特征新闻语篇主要目的是劝说和评价,基本原则是及时性、真实性、准确性和全面性。
但所有语篇都包含意识形态,特别是政治新闻语篇,这也是本文选取该特定语类的重要原因。
五、英语政治新闻语篇中的概念语法隐喻现象及其意识形态分析本文从《泰晤士报》和英文版的《中国日报》的官方网站随机抽取的2012年6-12月的政治新闻各15篇作为语料。
概念语法隐喻通常表现为及物性过程的隐喻化、及物性功能成分的隐喻化、功能成分在词汇层面的隐喻化。
下面将从这三个方面对英语政治新闻语篇中的概念语法隐喻进行分析。
5.1 及物性过程的隐喻化韩礼德认为六个及物性过程之间可以相互转换,其中物质过程的隐喻化,如:(1a) however, mr. kundnani himself warns that britain’s departure would be “fatal” for the bloc.(1b) ---that britain leaves eu would give the bloc some devastating effects---(1b)中的物质过程被隐喻为(1a)关系过程,突显出fatal一词,反衬了英国对欧盟的巨大影响力。
英语新闻在世界大众传播媒体中一直居于世界舆论的主导地位,凭借英语这一强势语言,英语新闻在传达信息的同时,也借助其潜隐于语篇内部的多种手段,潜移默化地影响甚至操控受众的思想。
西方发达国家的新闻报道一方面要体现新闻的客观性、真实性等特点,另一方面又受各种政治集团和权利集团的利益驱动,使得新闻语篇能够含而不露地表达各种意识形态内涵。
本文将运用批评性语篇分析和功能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对新闻语篇构建意识形态的主要显性手段和隐性手段分别给以阐释,旨在提高读者及新闻工作者的语言意识和对英语新闻的批评性阅读能力。
批评性语篇认为语言、意识形态和权力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并以各种非文学的大众语篇为分析对象,考察语篇中蕴涵的价值体系或意识形态。
批评语言学将意识形态理解为一个中性概念,它和“人们安排和证明自己的生活方式有关”,作为一个系统的、隐蔽的语义表述体系,意识形态是各类语篇信息组织结构的许多层面的一个,对这一结构的解读正是批评性语篇分析的目的所在。
一、词汇层面的显性手段
词汇是构建意义必不可少的成分,词汇的选择自然是语篇表达意识形态的最为直接的方法。
在写作和言语行为中,意识形态立场促使言说者选取不同类型的词汇,对人物和事件进行命名和描述,体现其对事物的认知和思想情感。
批评性语篇分析视语篇为社会实践的方式,它对语篇的分析强调其产生的社会、文化语境。
其分析的对象既注重语篇的内容也注重组织结构。
对内容的分析还包括存在和暗含信息。
信息可以明确地表达出来,也可以蕴藏在字里行间。
因此,批评性语篇分析关注词汇的意义预设,它起到隐含不能或不便断言的信息或命题的作用,以及言说者在明确表述意义之前的前景化或已经自然化的观点。
可以说,词汇的意义预设或蕴涵对向读者传播并控制其意识形态有一定的作用。
我们举例说明词汇的预设含义是如何传达意识形态的。
今年2月14日,美国电影导演斯皮尔伯格宣布辞去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艺术指导职位,理由是认为我国没有采取积极的态度和做法缓解苏丹达尔富尔地区的人道主义危机。
对此西方有些媒体以我国不关注贸易伙伴国的人权问题为由,对此事给以貌似公允的报道。
美国《华盛顿邮报》2月15号的报道中,引用了我国《环球时报》的在线调查结果,其数据显示,82%的回复同意西方就此事对我国施加压力的原因在于西方对我国的政治偏见。
在报道中,该句为:82percent of respondents believe Western pressure was due to political prejudice against China.句中动词believe即为有预设含义的动词,因believe表明一种未必正确的信念,故该句预设意义可理解为否认西方对我国施压这一原因。
英语具有异常丰富的词汇,对同一事物可以选择多种表达。
词汇将意义进行分类,赋予外部世界以秩序。
通过考察新闻语篇的词汇选择,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写作者的意识形态,
英语新闻语篇意识形态的体现方式
郇怡彬
(周口师范学院,河南周口,466001)
摘要:本文以批评性语篇分析及功能语言学为理论框架,分析了英语新闻语篇表达意识形态的主要显性和隐性手段。
认为词汇的蕴涵及分类是新闻语篇传达意识形态的显性手段,通过改变及物性过程是新闻语篇常用的隐性手段。
关键词:英语新闻;意识形态;批评性语篇分析;及物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G4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877(2008)05-59-02
收稿日期:2008-07-24
作者简介:郇怡彬,女,周口师范学院外语系讲师。
59
揭示出报纸对某事件的明确立场。
澳大利亚人在提到欧洲人对这块大陆的占领时,使用“European settlement”,而把澳洲土著人的迁移说成“black invasion”,两相比较即可看出这样的词汇选择暴露出白人的霸权意识。
新闻语篇中,存在许多由于立场不同而对同一事件或经验加贴上意义对立的词语标签。
如terrorists/freedom fighters(恐怖分子/自由战士),riots/demonstrations(暴乱/示威游行),radical/liberal(激进分子/自由人士)等。
可见,考察新闻语篇对主要过程、人物、事件的描述用词,有助于我们了解作者或说话人的态度或立场。
而词汇分类是大众传播媒体惯用的手法,也是创造或产生歧视的主要途径。
二、语篇意识形态的隐性表达手段
相对于以词汇的蕴涵和选择来实现语篇的意识形态,从功能语言学中的及物性、作格等分析角度考察语篇,能够为我们揭示语篇的更深层意识形态。
这类意识形态的表达手段往往不易为读者察觉,借助功能语言学相关分析方法,可揭示语篇述及事件中的动作发出者、动作发生的原因等。
语言是社会事实、社会实践和社会符号,应能够表达主客观世界的经验,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遣词造句和组织语篇,语言的多功能性质可解释语篇对社会结构和过程的介入作用,即语言可以通过概念功能构成知识和思想体系,通过人际功能帮助形成主体和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
基于这种社会符号学观点,系统功能语言学自然成为批评性语篇分析的适用理论。
批评语言学以语篇为研究语言的出发点,并认为语篇是特定社会文化环境的产物,是一种社会事件。
因此,语篇及其言说者必然会反映其特定社会性和意识形态。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概念功能由及物性体现,用来描述人们的各种经验。
它是一个语义系统,通过把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分成若干种“过程”,对各种行为进行范畴化,并表明各种过程的参加者和情景成分。
功能语言学把人类的行为范畴化归为六类过程:表示动作的物质过程;表示情感、认知和感觉的非动作行为过程的心理过程;标明某物体和另一物体关系或性质特点的关系过程;于心理和动作之间的行为过程;与人言语相关的言语过程;和指某物体存在的存在过程。
语篇对过程类型的选择一般受到体裁和主题内容的影响,对同一事件的描述可能采用不同的过程组合,这取决于说话者的交际意图和他对事件的看法和理解。
因此,选择哪类过程来表示一个真正的过程也具有重要的文化、政治或意识形态意义。
功能语言学认为形式和意义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形式是意义的体现,一种形式可以表示多种意义,一种意义也可有多种形式来体现。
新闻标题对同一件事使用不同的言语过程表达,其意义也出现差异。
Police shoot11dead in Salisbury riot.(《卫报》)
Rioting blacks shot dead by police as ANC leaders met.(《泰晤士报》)
《卫报》将施事者police置于句首主语位置,表达说话者认为它是对句中提出命题的有效的负责任实体,即“警察”是11人死亡的直接责任者。
“泰晤士报”采用了被动语态,整句话突出了受害者,而把责任者放在句子的中间位置。
在英语句子结构中,中间位置最不引人注目,通常把次要信息成分放在此处。
因此,在灾难性新闻事件的报道中,如果作者采用隐去施事者的形式,表明报道者倾向于帮助施事方隐瞒实情或效力于施事方。
又如,英国BBC曾用这样的句子报道警察逮捕犯人时误杀犯人的5岁儿子:The boy died when the policeman’s gun went off.该句属作格结构,也是典型的隐喻表达方式。
它隐去了过程的直接责任者,即施事者,因此避免了过程责任者对过程应负的责任。
试将句子还原为和现实相吻合的一致式表达,则应为:The policeman shot the boy或The boy was shot dead by the police.而报道者把该句分为两个过程,用并不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when”将两者联结在一起。
结果,男孩由受害者变成了行为者,警察开枪的命题置于从句中,降低了该信息的重要性。
最后选择动词短语“went off”使得过程的行为者变为“枪”,即杀害男孩的是枪而不是警察。
新闻英语中通过重组并选择及物性过程,可达到隐去动作后果责任者的目的,使新闻报道得以转移读者关注重心,隐瞒事实真相并对读者施以意识形态操控。
从对英语新闻传达意识形态的主要方式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考察英语新闻的意识形态可以从其词汇意义和选择入手,词汇的蕴涵意义和分类是构筑语篇意识形态的基本方式。
而新闻语篇通过改变及物性过程类别,则可模糊语篇中命题的施动和受动关系,从而达到掩盖事实,控制读者意识形态的目的。
需要指出的是,语言表达意识形态的方式多种多样,除本文谈及的词汇和及物性过程调整手段外,批评语言学中语篇引述语、语篇互文性等角度的分析都可用于考察语篇意识形态。
□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 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1994.
[2]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等: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辛斌:批评语言学:理论与应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