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小说美学研究(红笔)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1
川端康成文学作品赏析一、川端康成是谁呀川端康成可是日本文学界的大拿呢。
他出生在日本大阪,那是个充满烟火气的地方,可他笔下的世界却有着独特的静谧和忧伤。
他的童年不太幸福,亲人的离去让他的内心变得很敏感,这种敏感也融入到了他的作品里。
二、他作品的独特风格1. 细腻的情感描写他就像一个超级细腻的画家,不过他用文字来描绘情感。
在他的作品里,你能感受到那种微妙到极致的情感。
比如在伊豆的舞女中,男主人公对舞女那种懵懂又纯真的爱恋,描写得让人心都化了。
他不是直白地说“我爱你”,而是通过一些小动作、小眼神来传递这种情感。
像男主人公看到舞女的头发被风吹乱时,那种心里的小小悸动,写得特别真实。
2. 融合自然之美川端康成特别擅长把自然景色和人物的心境融合在一起。
在他的文字里,自然不是简单的背景,而是有生命的。
像雪国里的雪,那雪就像是一个沉默的见证者。
当驹子在雪地里行走的时候,雪的冰冷和驹子内心的孤独、挣扎就交织在了一起。
雪的洁白纯净,又和驹子的那种纯洁的一面相呼应。
那一片片雪花,就像是他撒下的情感的种子,在读者的心里生根发芽。
3. 日式美学的体现他的作品里到处都透着日式美学的影子。
那种简洁、含蓄、寂静的美。
他不会用华丽的辞藻堆砌,往往简单的几个词就能勾勒出一种深远的意境。
比如说在描写一个房间的时候,可能就只是提到了纸窗透进来的微光,榻榻米上的一点痕迹,就能让你感受到那种日式房间的静谧和独特。
三、对他几部作品的具体赏析1. 伊豆的舞女这是他比较早期的作品。
故事很简单,就是一个青年学生和舞女之间的一段邂逅。
但在这个简单的故事里,我们能看到青春的美好和无奈。
舞女那纯真的笑,还有她的羞涩,就像春天里的花朵一样清新。
而青年学生内心的矛盾和对舞女的感情,又有着成长的苦涩。
他们之间的感情就像是伊豆的风景一样,虽然美丽但又带着淡淡的哀愁。
2. 雪国这部作品就更复杂一些了。
驹子这个人物形象特别立体。
她一方面在努力追求着自己的生活,学习三弦琴,想要在那个小世界里活出自己的精彩。
川端文学中的美的形象以《雪国》为中心川端文学被誉为日本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其作品中的美的形象具有非凡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其中,尤其以《雪国》为代表,其对自然、人性和人文的反思与探索,深刻地展现了具有浓郁东方情调的美的形象。
本篇论文将以《雪国》为中心,探讨川端文学中的美的形象,为此,将列举如下9个提纲标题:1.《雪国》中自然美的体现。
作为一部以自然为背景的小说,作者将自然美从多个角度进行了详细的描绘。
无论在狂风暴雪中的飘逸雪野、还是在夏日的涓涓小溪边,在作者的笔下,自然都展现出了独特而又神秘的美丽。
2. 《雪国》中人物形象的美的感悟。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不仅具有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感,而且在衣着、语言、举止等方面,都表现出浓郁的美的氛围。
3. 《雪国》中病态美的显现。
作品中的美并不限于健康、活力和正常的美感,相反,作者更加注重探索那些扭曲、病态、颓废等深邃而诡异的美。
4. 《雪国》中情感美的抒发。
作者通过冷峻而精细的叙述技巧,将人物在情感方面的细腻和柔美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情感美不仅令读者心动,更是让读者对人性和感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5. 《雪国》中文化美的表现。
作者通过刻画小说中所呈现的日本文化,完美地描绘出了日本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和精彩绝伦。
6. 《雪国》中心境美的感悟。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主人公心灵世界的描写,表现了属于心灵世界的那种境界之美。
这种美与自然环境、人物形象、文化等不同的美相比,更加抽象而又持久。
7. 《雪国》中超现实美的表现。
作为一篇奇幻小说,作者刻画的世界不仅包括现实世界、心灵世界,还有一些梦幻和超现实的元素。
通过对这些元素的描绘,小说中更加贴近人们内心深处的异想天开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8. 《雪国》中禅美的折射。
在川端文学中,禅的哲学思想贯穿整个作品。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人物心灵的描写,传递出了一种禅美——那种超越语言、超越物质的内心世界之美。
9. 《雪国》中历史文化遗产的美感。
川端文学代表着日本文化的顶峰之作,其作品与日本历史文化密不可分。
川端康成小说的美学特征作者:商意来源:《青年时代》2018年第02期摘要:川端康成的早期代表作《伊豆的舞女》是一部在美学上非常成功的作品。
作者属于当时日本的新感觉派作家,他运用西方现代派文学中的一些手法传递了日本的传统审美。
本文中探讨的四个维度的美感中可见,本作品中的美感完全是一种传统的日本美学,可以说它将日本美学发挥到了新的高度。
关键词: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美学特征《伊豆的舞女》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成名作,这部早期作品中显示出了他美学追求的端倪。
这部小说具有一种近于散文诗的美感,它不像一般小说那般注重情节的戏剧性发展,它追求的是一种整体美感的营造,阅读它就像在欣赏一本优美的水彩画册。
小说文本中的恋情故事发生在山明水秀的伊豆,上高中的主人公独自在此处旅行时邂逅了一位年少的舞女。
文本在表现手法上吸收了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元素,其呈现的美感又深植于日本传统美学,现代与传统交相辉映,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本文分四个维度探讨了《伊豆的舞女》的美学特征,期望能够为川端康成小说研究提供一些具有价值的借鉴。
一、纯净之美在川端康成的小说中,往往会出现一位外表与性灵都纯净清丽的女性,这位女性是他心中美学理想的寄托,这一点同日本民族传统的美学追求是一致的。
其写出来的女性往往都是日本民族古典美的象征。
川端康成认为“美只存在于少女、孩子和即将死亡的男子身上”。
从中可以见出,川端康成的文学创作同其个人在美学上的信念是一脉相承的。
《伊豆的舞女》中的薰子正是这样一位女性,小说中她有一种自然而和谐的美,清新脱俗,不染尘埃。
薰子生活苦难,但是其性灵纯净透澈、无忧无虑,好像沉重的生活无法影响到她。
外表描写是人物塑造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小说中多次描写薰子的外表。
有写头发之美,薰子有“大得出奇的旧发簪”;有写眼睛之美,小说中将眼睛称为是“舞女身上最美的地方”;有写笑容的美,“笑起来像一朵鲜花”。
甚至对裸体的描写也纯净而富有诗意,洁净的形体是她洁净心灵的外部表现。
川端康成小说中“死亡”主题的美学特征作者:李佳蔚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06期摘要:本文旨在对川端康成小说中“死亡”这一主题进行研究。
在当前很多小说和文学作品都摄入了死亡这一主题,却显少有一位作家能如川端康成一般对生死有着如此别具一格的理解。
对于川端文学而言,其笔下的死亡充斥着无常感、恐惧感和悲美感。
而如此深刻特征正是由于作家自身經历所造成的。
从主观方面来说,作家幼年失怙兼之忧郁敏感的性格成就了作家对世界的独特感受,而从客观方面来说,日本当时的社会背景、禅宗思想和本土物哀美学等诸方面因素也影响了作家的创作。
关键词:死亡主题;物哀美学;川端康成一、川端小说中“死亡”主题概述对于日本社会来说“悲哀”和“美”之间具有一定共同点。
而死亡本身则是悲哀的最高形式。
川端康成在《雪国》中说“生存本身就是一种徒劳。
”正因为这样观点,终其一生川端康成都沉浸在追求死亡美感之中,倾尽全力来塑造一个充满美和悲哀的世界。
对死亡的感触在他早期作品中就有很多体现。
其作品《拾骨》曾这样描述其祖父的亡故“ 走向墓地的途中,我想起了这样一个传闻:据说昨晚守灵的时候,我祖父变成一缕蓝焰的鬼火,从神社的屋顶飞起,又从传染病医院的病房飞过,村庄的上空飘荡着一股令人讨厌的臭味。
”。
对于当时川端康成来说,此时他已经丧失了生命中最后一个亲人。
可他的文字依然宛如旁观者般理智,令所有人谈之色变的死亡在笔触中竟有了一些虚无缥缈的色彩。
而在作品《千只鹤》中,对于太田夫人亡故,他也没有用直接笔触来描写其自杀时的场面。
相反,他绕过了这些可能不具有美感的场景,侧面来写太田夫人自杀后她女儿对此的反应。
在文中,太田夫人的女儿这样认为她母亲的死亡“过世后,从第二天起我就渐渐觉得她美了。
这不是我的想象,可能是家母自己变得美了吧。
”由此可知,作者认为正是死亡才使太田夫人变得更为精致,死亡虽然毁灭了她的肉体,但是她的精神反而与美同化,成为美之化身。
在川端康成文中,其极少直接描写第一主人公在面临死亡时的心理历程和故事场景,而是借助于他人视角,通过侧面烘托来刻画逝者亡故,使其具有旁观者色彩。
浅论川端康成小说的美学风格作者:李代玉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15期摘要:川端康成小说有一种抒情唯美的风格。
他的作品通过描写自然风光和塑造女性形象表现自己对美的无限追求,作品显示了虚无幽玄的意境美和无畏死亡的悲哀美。
关键词:自然美;女性;以死为美作者简介:李代玉,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5-0-01川端康成创作颇丰,曾凭《雪国》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作为新感觉派和新兴艺术派的代表人物,川端内心纤细孤僻不同于常人。
瑞典科学院常任干事埃斯特林在授奖辞上赞誉:旨在“表彰您以卓越的感受性,并用小说技巧,表现了日本人心灵的精髓”1 。
一、天人合一的自然美在谈到自己的创作过程,川端说:“惬意的风景,给我以创作的刺激。
” 2川端在《我在美丽的日本》中曾写了藤花的妩媚多姿,又写出了女性与藤花一样的美艳,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川端对于自然有独特深刻的把握:植物与人性美和谐统一,虚实相生。
在《伊豆的舞女》有一例,二十岁的“我”遇见了善良真诚的薰子。
雨点滴滴答答追逐着心跳加速的“我”,画面定格在山坡的茶馆,在这样淡雅的景色中即将发生一段朦胧微妙的感情。
简单素描了一幅日本风景图。
川端的代表作之一《古都》的环境描写也很生动,在开头细腻地描述了春光明媚的天气。
“老枫树干上的紫地丁开了花。
” 中国先秦诸子中老庄常常以“梦蝶”来隐喻人生哲理,《古都》中的蝴蝶能够感知到千重子与苗子的姐妹情深,花朵也勾起千重子无限忧伤,更是为她是个弃儿埋下伏笔。
在凄凉中踽踽独行的川端,大自然的慰藉让他释放自己的悲哀与忧愁。
《诗经·采薇》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佳句,凄厉环境下表现忧郁缠绵的美。
二、女性形象的真善美川端是一个童年缺乏母亲爱护的少年,往往对女性充满好奇与崇拜。
不同于《红楼梦》中贾宝玉眼中“女儿是水做的”,应当被爱护和捧在手心,川端所塑造的女子坚强而隐忍。
川端康成小说《雪国》的审美内涵和美学视角前言《雪国》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代表作之一,他在小说中将雪国的美景与人物情感紧密结合,使小说在文学和审美上达到了高度统一。
本文将从审美的角度出发,探讨《雪国》小说中的审美内涵和美学视角。
雪国的美学意义雪国是川端康成小说《雪国》的背景,被川端康成赞誉为“日本最高峰的时代之美”。
小说中,雪国的美景不仅让人们情不自禁地赞叹其壮美,更让读者领悟到了精神的内涵。
一、雪花的美学价值“雪是一片死寂、寂静而净美的世界”(川端康成)。
在《雪国》中,雪作为一种非常特殊的自然现象,川端康成通过对雪花的描写,大量运用了对比、象征等手法来表达雪花的美学价值。
川端康成在小说中对雪花的描写中极度注重细节和感受的传达。
文中对雪花的描写过度详细,简单而精致的文字透露出一种调和中的美感,极富感染力,给人一种宁静安详的美好情感,传达出玄妙的东方美学。
二、雪国的审美意义《雪国》的雪国,是一个孤独而神秘的空间,它是藏匿着感情的地方,也是情感突破的地方。
在小说中,雪国似乎是一面镜子,将主人公的孤独、无助和苦恼映照了出来。
主人公的情感与雪国深度融合,形成了一种超越语言的审美意义。
《雪国》的审美内涵一、静默与情感“她的呼吸着实是轻巧。
他甚至可以闻到她的吐息,她呼吸的节拍,正如一片叶子悄然地翻动。
”(川端康成)在小说中,川端康成通过对静默和情感的处理,让读者与主人公在视觉和感受上产生了共鸣。
通过对两个主要人物的心理描写,表达了一种超越语言的美感。
静默是一种语言,更是一种准确、深刻地表达心灵的方式。
二、俗世与超脱“生活是皆因存在而感性的,而感性却将人推向了孤独。
”(川端康成)在《雪国》小说中,川端康成通过对主人公生活中的苦恼和痛苦的描述,表达了一种超脱俗世的美学内涵。
小说中的主人公慕名前往雪国寻找情人,但最终意识到自己与情人之间的隔阂,反而在主人公与一名当地的女孩的相处中获得了一种超脱的体验。
《雪国》中的超脱不是一种放弃,而是一种转化。
死亡美学--川端康成的人生与小说创作
川端康成(1899-1972)是日本作家、诗人、文艺评论家,被誉
为日本现代文学的奠基者之一,获得了196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川端康成的小说创作中,经常涉及到死亡这一主题,在他笔下,死亡被赋予了一种美学的意义,成为了一种灵感源泉。
他在小说中
描绘的死亡并不是恐怖和悲惨的,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肯定和神
圣的存在。
他强调生命和死亡之间的联系和变幻,同时也表达了他
对生命的珍视和对自然、人类和历史的思考。
川端康成在他的自传小说《伊豆的舞女》中,描写了一个在静
岡县伊豆半岛遇到了一位与世隔绝的舞女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
死亡是其中一个主题,并且死亡使得生命变得更加珍贵、更有意义。
在小说中,川端康成试图探索一种对生命、爱情和死亡的领悟,在
人类历史的大环境下,探索一个人对生命和死亡的感受和思考,并
试图通过小说表达对生命某种特殊的美学感受。
在川端康成的小说中,死亡被视为一种美好、神圣和完美的存在。
他认为,在死亡之前,人应该珍惜生命,认真体验、享受和创
造美好的东西。
他的小说具有非常强的哲学思考和人类价值的探究,成为了日本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川端康成小说创作的生态审美意识研究李鹏飞摘要:生态审美观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的新形态的审美观念。
生态美学主张更为可行的“生态人文主义”与“生态整体主义”,兼顾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
川端康成虽是20世纪早期的一位作家,但在其作品中却超前性地具有”天人合一”的审美意识,在其小说创作中常以绚丽多姿的自然风光为背景,以丰富多变的季节转换为衬托,去展现无限生机的人性自然,去塑造一个个自然之子形象。
关键词:川端康成;生态审美;自然人性;人性自然川端康成被称为日本的“美神”,一生呕心沥血地进行小说美的追求和探索。
然而川端康成的美学追求又并非是单线条的,如已故日本文学大师井上靖说:“川端康成的美的方程式是非常复杂的,不是用一根绳子就可以把它抓住的”。
其小说创作的美学追求在彰显传统的同时,又具有当代的生态审美意识,具有“天人合一”的审美理念。
作者在亲近自然的同时,对人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进行了美学深思。
本文拟从生态美学的角度探究其小说创作中呈现的生态审美意识,进而挖掘其成因。
一、生态审美生态审美观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的新形态的审美观念。
生态审美主张可行的“生态人文主义”与“生态整体主义”,兼顾了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和谐。
它把审美目光转向了文学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它一只脚立于文学,另一只脚立于大地”。
生态审美意识是人类审美观发展的必然。
自然审美是人类最早的审美形态。
在人类早期,简易的社会生活使审美活动仅局限于自然,人类对自然与色彩之美的感觉和感动引发了原初的自然审美。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工业化的号角使“人定胜天”由理想变为现实,自然不再是人类崇拜的对象,转而开始崇拜人,人类成为世界的中心与主宰。
人的作用开始凸现出来,由此也改变了人的审美观念。
在美学范畴里,主客二元的审美观占据了主导地位,美(自然美)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才是美。
二、川端康成小说创作中的生态审美意识在川端康成的小说作品中对自然美景、季节的描写随处可见,先生对此似乎情有独钟。
川端康成文学作品的美学研究作者:邱扦来源:《新生代·上半月》2018年第10期【摘要】:川端康成是日本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也是亚洲第二个获此殊荣的作家,他的文学作品虽然不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和时代感,但是却反映了比时代更久远的文化,在川端康成的作品中,美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包含川端康成的哲学、道德观和人生理想,构成了一个既融合了深广的文化内涵、又闪烁着晶莹的生命之光的艺术境界。
本文通过川端康成的作品分析来探讨其包含的美学,力求深层次挖掘其文学作品中的价值。
【关键词】:川端康成文学作品美学在东方精神中,美和思想往往密不可分,这是一种“两境相入,互摄互映”的境界,特别是在中国、日本,美是包含哲学、道德、人生理想的极高境界,本文拟从川端康成的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从虚无之美、自然之美、阴阳之美三个美学特征来展开论述。
一、虚无之美日本评论家鹤田欣认为川端康成一生都是在“幻”中徘徊,而“幻”中最有生命感的是《雪国》。
《雪国》是在巨大的虚无氛围中展开的艺术,它是生活之虚无,美之真实。
《雪国》是以越后汤泽的雪国为舞台,由东京人岛村和雪国人行男、驹子、叶子等人物为经纬构成的人生画卷。
主人公之间徒劳的爱在川端看来是美的,它“虚无得像一朵艳丽而濡湿的花”,不是为了其他目的而开放,而是为了开放而开放,虚无的爱就像花一样,爱本身就是价值,虽然它是不能实现其他目的的徒劳,然而这正是美的所在,美的價值在美的本身,而不在于实现某种功利。
《伊豆的舞女》中主人公经历的爱也是“虚无”的爱,他离别了无尽依恋的舞女,流尽了咸涩的泪水,然后觉得头脑中什么也没留下,只感受到甜蜜的愉快,这不是希望实现的愉快,而是希望失落的愉快,主人公在“虚无” 的境界中感受到一种失而复得的满足。
二、自然之美在川端康成的作品中,自然往往不像大多数西方文学那样,是人的力量对象化产物,是人观念的外化,是被人塑造、任人支配以表达人的特质的道具。
它以它蕴含的丰富的生命信息、宇宙奥秘而存在,并在与人的交感中给予启示,与人合一,它与人是一对互相渗透、互相参与的共同体。
川端康成小说美学研究
【作者】刘龙;
【导师】夏之放;
【作者基本信息】山东师范大学,美学,2008,硕士
【摘要】本文尝试对日本文学家、评论家川端康成的小说美学思想进行专题研究。
川端康成不仅在日本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且在世界文坛上也占有一席之地。
在漫长的一生中,川端康成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构建起一座独具特色的艺术大厦。
这个艺术世界凝聚着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对艺术的执着、对民族传统美的探寻以及西方现代思潮的光辉。
总之,川端康成是个言之不尽的话题,本文在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他的小说美学进行一次新的解读——川端康成的生命美学阐释。
全文包括引言,正文与结语部分。
引言概述川端康成的人生历程、研究现状、课题意义和创新之处。
正文包括以下内容:一、川端康成小说文本特色川端康成作品众多,我们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文本细读:川端康成人生经历与作品“和敬清寂”艺术特色的形成;川端康成作品中人与人之间的情
感交流模式及其反映出的人物生存境遇;川端康成通过艺术与人生的关系这一主题反映出现实生活的残酷并进而探讨生命的意义;生与死的交际是川端康成作品中一贯的构思方式,通过对死的描述进而达到对生的阐释。
通过对川端康成作品的分析进而把握川端康成生命美学思想的内涵。
二、川端康成的生命美学川端康成文学大厦中有一根主线贯穿始终,那就是川端康成对于生命本质的探求和对美的执着追求,将生命与美的本质联系起来考查,生命的流转变动与美的产生与消亡在川端康成那里得到了高度的统一。
在这独具特色的审美追求中,川端康成创作出了一系列惊艳奇绝的作品,展示了自己对于生命和美的独特理解。
这是本文创新之处。
三、川端康成艺术思想的多重审视川端康成作品中所包含的艺术内蕴是丰富多彩的,美学追求是不断流变的。
究其原因则是川端康成文艺思想是复杂多维的。
日本传统美学理念“物哀”、“风雅”渗透了川端康成的文章。
在向新感觉派掘进的道路上,川端康成实验了西方现代文学技巧。
其后向传统回归,将西方的和东方的美学思想融为一炉创出自己的艺术道路。
这些复杂多层的潜在因素不能孤立起来讨论,实际上他们是紧紧糅合在一起的,我们将对这些影响川端康成文艺思想的潜在因素条分缕析。
结语部分是对川端康成小说艺术和生命美学思想的系统把握和再次提升、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