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的生平及创作历程
- 格式:ppt
- 大小:2.53 MB
- 文档页数:42
川端康成及其作品介绍一、作者介绍日本新感觉派作家,著名小说家。
川端康成生于京都附近的大阪府,祖辈为地方有名的富贵,家道中落后迁于东京,其父亲习医。
2岁丧父,3岁丧母,幼失怙恃,由祖父母扶养;祖父将他带回大阪府扶养,他唯一的姐姐则寄养在另一亲戚处。
由于身体孱弱,川端康成的幼年生活是封闭式的,几乎没有与外界的接触,而这种过分的保护并没有改善他的健康,反而造就了他忧郁、扭曲的性格。
上学后这种生活有所变化,但不幸又接踵而来,8岁时祖母去世,12岁时姐姐也去世了,16时岁祖父亦亡,最后被接到外公家扶养,孤儿的遭遇使他的童年郁悲凉,也对他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他一生漂泊无着,心情苦闷忧郁,逐渐形成了感伤与孤独的性格,这种内心的痛苦与悲哀成为后来川端康成文学的阴影很深的底色。
在东京大学国文专业学习时,参与复刊《新思潮》(第6 次)杂志。
1924年毕业。
同年和横光利一等创办《文艺时代》杂志,后成为由此诞生的新感觉派的中心人物之一。
新感觉派衰落后,参加新兴艺术派和新心理主义文学运动,一生创作小说100多篇,中短篇多于长篇。
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华的美,并深受佛教思想和虚无主义影响。
早期多以下层女性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写她们的纯洁和不幸。
后期一些作品写了近亲之间、甚至老人的变态情爱心理,手法纯熟,浑然天成。
成名作小说《伊豆的舞女》(1926)描写一个高中生“我”和流浪人的感伤及不幸生活。
名作《雪国》(1935~1937)描写了雪国底层女性形体和精神上的纯洁和美,以及作家深沉的虚无感。
其他作品还有《浅草红团》(1929~1930)、《水晶幻想》(1931)、《千只鹤》(1949~1951)、《山之音》(1949~1954)和《古都》(1961~1962)等。
于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是日本获此奖项的第一人。
在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三年之后,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突然采取含煤气管自杀的形式离开了人世,川端康成未留下只字遗书。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生平经历
川端康成编辑词条
川端康成(1899年6月14日-1972年4月16日),世界知名的日本新感觉派作家。
他在196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获得该奖项的首位日本作家。
主要作品有《伊豆的舞女》描写一个高中生“我”和流浪人的感伤及不幸生活。
名作《雪国》描写了雪国底层女性形体和精神上的纯洁和美,以及作家深沉的虚无感。
1970年11月25日,三岛由纪夫切腹自杀,川端康成很受刺激,对学生表示:“被砍下脑袋的应该是我。
”三岛由纪夫自杀之后17个月,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也选择含煤气管自杀,未留下只字遗书。
两人相继自杀,留给了后人无数的疑问。
基本信息姓名
川端康成
职业
作家
外文名
かわばたやすなり
国籍日本。
川端康成简介川端康成简介日本小说家。
1899年6月14日生于大阪,1972年4月16日在工作室自杀身·亡。
生平川端康成2岁丧父,3岁丧母,7岁祖母亡,15岁时祖父亡,孤儿的遭遇使他的童年郁悲凉,也对他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1920年9月,他进入东京大学英文系,第二年转入国文系。
在大学期间,热心文学事业,积极参加编辑同人杂志《新思潮》(第六届),并在该刊发表短篇小说若干篇,其中《招魂节一景》获得意处好评,打开了他走上文坛的大门。
大学毕业后踏入文坛,成为专业作家。
同年10 月,他与横光利一等人共同创办同人杂志《文艺时代》。
1927年5月《文艺时代》停刊后,川端又先后参加了《近代生活》杂志、十三人俱乐部和《文学》杂志的活动。
进入30年代以后,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疯狂推行战争政策。
川端大部分时间过着半隐居的生活,继续写作几乎与战争无关的作品。
由于在创作方面不断取得成果,川端在战后获得了多种荣誉头衔和奖金奖章。
1968年10月,瑞典决定将当年诺贝尔文学奖授给他,表彰他以卓越的感受和高超的技巧,表现了日本人内心精髓。
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在他的工室里用煤气自杀。
川端康成写作的居室创作川端康成一生写了100余部长篇、中篇和短入篇小说,此外还有许多散文、随笔、讲演、评论、诗歌、书信和日记等。
他的创作,就思想倾向而言是相当复杂的,并且经历了一个颇为曲折的发展过程。
他战前和战时的创作,可以大致归为两类:一类是描写他的孤儿生活,抒发他的孤独感情,描写他的失恋过程,抒发他痛苦感受的作品。
《精通葬礼的人》、《十六岁的日记》和《致父母的信》等是这类作品的代表。
由于所写的是他本人的经历和体验,所以往往具有描写细腻、感情真挚、激动人心的艺术效果;但也由于仅仅写他本人的经历和体验,并且自始至终充满低沉、哀伤的气息,所以思想高度和社会意义受到一定局限。
另一类是描写处于社会下层的人物,尤其是下层妇女(如舞女、艺妓、女艺人、女侍者等)的悲惨遭遇,表现她们对生活、爱情和艺术的追求的作品,《招魂节一景》、《伊豆的舞女》、《温泉旅馆》、《花的圆舞曲》和《雪国》等是这类作品的代表。
雪国川端康成引言:雪国,是一片被晶莹的白雪覆盖的土地,是人与自然相互交织的地方。
川端康成以他深刻的洞察力和独特的写作风格赢得了世界范围内的赞誉。
他的作品《雪国》以其细腻的情感描写和富有象征意义的场景,深深地触动了读者的心灵。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川端康成和他的作品《雪国》。
一、川端康成的生平川端康成(1899年-1972年)是日本著名的小说家和诗人。
他出生于日本北海道的一个小渔村,成长于大自然的怀抱中。
川端康成在上京念书期间,开始发表诗歌和小说作品,并且很快就吸引了文学界的注意。
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对人性的独特洞察力而广受赞誉。
川端康成是日本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也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
二、《雪国》的背景《雪国》是川端康成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这部小说以北国的冬季为背景,描写了一个男人与两个女人之间复杂的爱情关系。
故事发生在一个偏僻的村庄,被深雪所覆盖。
主人公是一位东京的男人,他来到这个雪国小镇以寻找另一位女性。
在这个过程中,他遇到了一位年轻的美丽寡妇,这引发了他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冲动。
然而,这位寡妇的冷淡和神秘性,使得男主人公陷入了困惑和痛苦之中。
三、情感与冲突小说中的情感丰富而复杂。
男主人公对这位神秘寡妇的吸引力,体现了他对未知的向往和对禁果的渴望。
然而,这种欲望同时也暗示着痛苦和痛苦的可能性。
男主人公在爱情和责任之间犹豫不决,他迷失在雪国的美丽和寂寞之间。
在小说中,雪是一个重要的象征元素。
作者运用雪作为一个隐喻,描绘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雪的洁白和无边无际的美丽,与人们的内心世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川端康成通过这种方式传递了他对人性和存在的深刻思考。
四、川端康成的独特风格川端康成的写作风格独特而富有诗意。
他善于运用象征主义和意象,将雅致的情感与细腻的描写相结合。
他通过对自然和人物的描绘,展现了日本文化和精神的独特之处。
川端康成的作品在描写细节上非常注重,他通过精确的语言和情感的细腻表达,使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他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川端康成名词解释川端康成是日本现当代著名小说家,也是亚洲第二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
他的作品风格独特,充满了诗意和哲理性,深刻地反映了日本社会和文化的方方面面。
一、生平经历川端康成,本名川端康一,1899年6月14日出生于大阪。
他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外科医生,但在川端康一出生后不久就离世了。
他的母亲也在他很小的时候去世,导致他从小就处于孤独和贫困的环境中。
这些不幸的经历对他的性格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18年,川端康考入东京大学,开始接触文学和哲学。
在大学期间,他开始发表一些诗歌和散文,并逐渐展现出文学才华。
1924年,他从大学毕业,开始从事文学创作。
二、文学作品川端康成的文学作品包括小说、散文、诗歌等多种形式。
他的作品充满了诗意和哲理性,深刻地反映了日本社会和文化的方方面面。
川端康成的小说作品以描写人物情感和心理为主,他的描写细腻、真实,充满了诗意。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包括《雪国》、《古都》和《千只鹤》等。
《雪国》描写了一个不幸的爱情故事,表现了人性的复杂和悲哀;《古都》描写了一对失散多年的孪生姐妹之间的情感纠葛,表现了家庭和亲情的重要性;《千只鹤》则描写了一个茶道世家的兴衰变迁,表现了日本传统文化的精髓。
除了小说作品之外,川端康成的散文作品也非常出色。
他的散文作品以描写自然景观和人物形象为主,他的描写充满了诗意和哲理性。
其中最著名的散文作品包括《我在美丽的日本》、《伊豆的舞女》和《故都》等。
《我在美丽的日本》描写了日本的自然景观和传统文化,表现了作者对日本文化的热爱;《伊豆的舞女》描写了一个年轻舞女和一个青年之间的情感故事,表现了人性的美好和复杂;《故都》则描写了一个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变迁,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
三、文学成就川端康成是一位文学巨匠,他的作品深刻地影响了日本文学的发展。
川端康成的作品充满了诗意和哲理性,深刻地反映了日本社会和文化的方方面面。
他的作品不仅表现了日本传统文化的精髓,还反映了现代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