窥探导致帕金森病后抑郁的影响因素
- 格式:docx
- 大小:26.94 KB
- 文档页数:2
帕罗西汀治疗抑郁症的用药效果与临床优越性分析戴琚;陈桂荣【摘要】目的:分析帕罗西汀治疗抑郁症的用药效果以及临床优越性.方法:将本院在2014年9月-2016年7月收治的40例抑郁症患者作为观察病例,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以随机对照原则将其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0例.对照组使用阿米替林治疗,实验组使用帕罗西汀治疗,观察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HAMD评分、HAMA评分均下降,且实验组各指标评分降低更为显著(P<0.05);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0.0%,高于对照组的70.0%,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抑郁症临床治疗中使用帕罗西汀,疗效显著,有利于患者抑郁症状和焦虑症状的改善,值得临床中应用和推广.【期刊名称】《医学理论与实践》【年(卷),期】2017(030)019【总页数】2页(P2856-2857)【关键词】抑郁症;帕罗西汀【作者】戴琚;陈桂荣【作者单位】江西康宁医院精神科,江西省樟树市331211;江西康宁医院精神科,江西省樟树市3312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71+.43抑郁症又叫作抑郁障碍,其主要临床特征为明显且持久的心境低落,情绪消沉可自闷闷不乐发展至悲痛欲绝,自卑抑郁,严重时还可出现悲观厌世、自杀企图或者行为,部分患者还可出现显著焦虑症状与运动性激越,情况严重者还可能会出现精神病性症状,比如幻觉或者妄想等,该病可反复发作[1,2]。
现如今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社会压力的增大,使得患抑郁症的人数也随之增多。
目前在抑郁症的治疗中多以心理干预、药物治疗为主。
本文以随机法选择20例抑郁症患者作为实验组,应用了帕罗西汀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将本院在2014年9月-2016年7月收治的40例抑郁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均满足世界卫生组织中心制定的抑郁症诊断标准[3],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和焦虑症状。
急性失眠的国外研究述评 曾欣虹 【摘 要】对急性失眠的国外研究进行了综述.首先介绍了当前用于急性失眠诊断的3个系统,来探讨急性失眠的概念化问题;从已有的病因理论模型和近年来病因探究的新进展,来解释急性失眠的发病机制.阐述了急性失眠的治疗与用药现状.最后提出了急性失眠未来研究的几点建议.
【期刊名称】《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13(041)001 【总页数】4页(P96-99) 【关键词】急性失眠;瞬态失眠;调节失眠;诊断标准;病因;压力;治疗 【作 者】曾欣虹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福建福州 350007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R749.79 慢性失眠的研究已日益成熟,但急性失眠却极少受到关注。关于急性失眠的文献在国外是有限的,国内更是少见。因此大量的讨论必须依靠推理,从现有的关于慢性失眠的研究中得到。2005年6月,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NIH)发布了一份关于失眠的科学现状的声明,提出有针对性地开展急性失眠这一领域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1]。 急性失眠,也称为调节失眠、压力相关的失眠、瞬态的心理生理失眠、瞬态失眠、调节障碍或者短期失眠[1-2]。目前没有急性失眠的明确诊断标准,拟议的急性失眠的诊断包括3个核心概念,即持续时间、频率和严重程度。此外,J.G. Ellis(2012)提出,急性失眠的概念化还必须要考虑其发作时周围的情况(即触发因素)。目前对于急性失眠的诊断,仍沿用《国际疾病分类(ICD-10)》、《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5版(DSM-V)》和《国际睡眠障碍分类第2版(IC⁃SD-2)》这3种诊断系统。这3种诊断手册使用不同的标准来定义失眠类型和子类型,其中DSM和ICD使用的是多轴系统。 在ICD-10中,是由非器质性失眠(NI)的诊断来推断急性失眠的诊断。被归类为NI的障碍,必须持续至少1个月,每周至少3个晚上,由非器质性的诱发因素(如压力源)引发,患者感到痛苦,并干扰心理社会功能或职业功能。该诊断没有提供定性的标准(如轻度、中度或重度)或定量的标准(如≥30 min的入睡延迟(SOL)或睡后觉醒(WASO))。 目前通用的是DSM-IV-TR,DSM-V将发表于2013年。急性失眠是由原发性失眠(PI)的诊断来推断的。急性失眠被解读为一种PI的形式,持续时间标准为1个月以上,3个月以内,每周至少3个晚上,0~1个月认定为急性,1~3个月认定为亚急性。诱发因素是生物、心理、社会压力,但触发因素不是必要的,这也许能够解释为什么它在DSM-V中被删除。睡眠不足影响患者白天的功能。该诊断缺乏定量标准,定性标准是回顾性自我评估得到的分数,如失眠严重指数(ISI),数值尽管本质上是定量的,仍然不是基于一种自然比率的度量标准。 ICSD-2将急性失眠称为调节失眠(AI),是为急性失眠的直接概念化提供的唯一的疾病分类。AI被定义为发生在一段长达3个月的时间里,1周以内认定为急性,1周到3个月认定为亚急性。存在一个可鉴别的“压力源”,失眠对白天的影响特指与睡眠问题相反的压力源的影响因素。该诊断无定量和定性标准。 2.1 急性失眠的病因理论 目前有4种理论模型概述急性失眠的发生条件。这些模型大多提到了可以预测急性失眠可能性的特征。 A.J.Spielman等(1986,1987)提出了一个从正常睡眠到慢性失眠进程的累积模型,称为3P模型,3个因素分别指的是倾向、诱发和保存[3-4]。该模型的核心原理是,有失眠倾向的人比其他人更容易失眠。当倾向因素与诱发事件相结合,就会超过失眠的阈值,一段时间的连续性睡眠失调便开始了,即倾向和诱发因素可导致急性失眠。倾向因素是在生物、心理、社会领域里,而诱发因素是基于威胁或应激性的生活事件。模型的主要优势是具有较高的表面效度。主要缺点是,在每个进程阶段都没有假定具体的特征或环境,同时难以测试。 J.R.Perlstrom和I.Wickramasekera(1998)提出一个威胁感知的高风险模型(HRMTP),源自于躯体形式障碍的研究[5]。HRMTP的核心原理是,感知到的威胁导致了高水平的生理唤醒,抑制了正常睡眠过程。唤醒水平受到4个倾向因素的相互影响:高催眠易受性、高神经质、高压抑性和小题大做倾向。这4个因素以两种方式工作:一是通过增加感知威胁的敏感度,二是通过放大对威胁的共鸣。模型的主要优势是详细描述了一系列具体情况来说明急性失眠发作的机制。主要缺点则是通过说明具体的情况来描述,其他相关因素很容易被忽视。 L.G.Lundh和J.E.Broman(2000)发展了一个从正常睡眠到慢性失眠的拟议进程,称为交互模型[6]。该模型的核心原理是,急性失眠的发病机制是一种双过程现象。第一个过程是睡眠干扰,失眠是以高觉醒现象的形式出现的,高觉醒反应受个体倾向的缓慢影响,即一个低唤醒阈值,经由情绪敏感性或应激性生活事件的缓慢习惯。第二个过程是睡眠解释,即失眠的主观评估成分,个体必须意识到睡眠障碍或睡眠障碍的后果。此外,完美主义的人格特征也被纳入了评估进程。模型的主要优势是,考虑到从正常睡眠到急性失眠的转换,还为应对压力的内部个体差异提供了解释。主要缺点是,没有讨论这两个过程如何交互作用,但似乎可以理解为正交。 C.M.Espie(2002)提出一个生物心理学的抑制模型[7],关于失眠的发展和维持,其核心原理与其他失眠模型不同,强调的不是一种“高觉醒状态”的抑制性睡眠的形式,而是抑制觉醒失败。该模型指出正常的睡眠作为生物功能的两个特性:可塑性和自动性。可塑性以社会心理或可以破坏睡眠的环境压力源的影响为动力。自动性是指睡眠如何在自然环境下监控的无意识的本性。个体恢复正常睡眠得益于自动性和可塑性,但这两个进程不仅响应外部触发事件,也响应引起的心理和生理过程的内源性因素。如果几个因素变得可操作,患者就无法恢复正常睡眠。该模型的主要优势是,它特别关注抑制觉醒失败,开启了失眠作为一种24 h障碍和一种非高觉醒状态但持久的觉醒神经生物学现象的研究议程。并首次提出了急性失眠可以作为一种正常的生物进程并且可导致病理障碍的慢性形式。主要的缺点是,没有讨论注意、目的和努力等致病因素的时间或情况。 2.2 急性失眠病因研究的进展 瞬态失眠通常与急性压力、时差和药物的副作用有关[8]。 近几年来对急性失眠的研究发现,脑部病变或脑手术可能是引起急性失眠发作的原因。A.Fernando和G.Chew(2005)报告了2例老年人急性入睡困难的特殊病例[9],报告提出老年人急性失眠可能继发于视前核腹外侧(VLPO)损伤。视前核腹外侧神经元主要作用于睡眠,这两个病例可能存在该领域的病变。M.Quigg等(2007)报告了1例丘脑的腹侧中间核术后引起急性失眠的病例[10]。该患者由于帕金森病综合征和家族遗传患有震颤,将脑深部刺激(DBS)电极植入丘脑的腹侧中间核后有效减少了震颤,但术后却无法入睡。 此外,疾病和药物副作用也是诱发急性失眠的原因之一。首例报告HIV整合酶抑制剂“Ralte⁃gravir”和睡眠障碍之间关联的是M.Harris等(2008),该研究证实4名HIV感染者在服用了Raltegravir后抑郁症状加重。J.Gray和B.Young(2009)提供了两个HIV感染者使用Raltegravir导致急性失眠的案例报告[11],这两个案例中患者在服用Raltegravir的头几天急性失眠发作,停药后失眠立即得到缓解。目前,Raltegravir诱发急性失眠的机制未知,但在Raltegravir停用后失眠迅速得到缓解表明了两者间的因果关系。 到目前为止,急性失眠仍无明确的诊断标准,因此急性失眠是否需要治疗也颇受争议。 关于急性失眠的处方用药,不少学者提出应考虑风险与利益的关系[12]。S.Ancoli-Israel等(2005)提出,对老年人原发性失眠作出是否开药的决定,必须考虑到自诉症状的严重程度、白天症状、目前的药物和短期失眠可能导致慢性失眠的潜在风险。当使用安眠药物时必须进行风险和利益的评估。J.Glass等(2005)对老年人使用安眠药的利益和风险的元分析结果显示,虽然改善睡眠与安眠药在统计上是相关的,但相关程度很小。且入睡风险和认知上不良反应的增加与老年人使用这些药品有关。D.Antai-Otong(2006)对老年人急性原发性失眠的治疗中使用的非苯二氮卓类药物(non-BDZ)进行了风险和利益的元分析,结果表明,急性失眠的non-BDZ药物使用的前提条件是,只有当失眠产生严重的、无法治愈的个人压力时才能使用。开始使用安眠药物时必须同时进行风险和利益评估。谨慎的做法是限制使用时间,应用1~2周来评估疗效、治疗结果以及不良反应,并确定持续治疗的需要。此外,失眠的病因应被确认和治疗。非药理干预措施(如深呼吸练习、放松技巧和睡眠卫生健康教育)必须成为原发性瞬态失眠治疗的积极部分。 此外,急性失眠的处方用药还涉及到治疗指导方针的问题。C.Kippist等(2011)提出急性失眠的治疗缺少明确的指导方针[13],美国睡眠医学学会(AASM)提出的方案是慢性原发性失眠的指导方针,急性失眠治疗的指导方针并不真的存在,只是建议失眠的急性发作可以自发解决,没有必要治疗。R.Praveen(2010)1项横断研究,比较了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内科医生根据英国国家健康和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治疗急性失眠的处方模式[14]。根据NICE提供的指导,z类药物如Zolpidem、Zopiclone和Zalepalon在治疗失眠时具备不依赖、不反复、无镇静等优势。结果表明,比起农村内科医生,大部分城市内科医生在治疗急性失眠时更坚持NICE的指导。 关于急性失眠的非处方用药,即患者寻求自己买药治疗,C.Kippist等(2011)进行了1项模拟病人(SP)的研究[13],调查药店的药剂师是如何应对那些寻求非处方药物(OTC)治疗急性失眠的患者(如是否向患者提供OTC睡眠帮助等),并确定药店或药剂师的特征(如药店类型、药剂师年龄估计等)对这一结果是否有影响。结果显示当前药剂师的睡眠健康意识很低,对急性失眠症提供药物的临床决策能力不足,关于睡眠健康水平的具体咨询也不足。 J.G.Ellis(2012)指出未来急性失眠的研究需要解决的3个问题[1]。一是急性失眠是否可以被鉴定和及时治疗。关于这个问题,提供急性失眠的定义标准是至关重要的一步,这些信息可能提供了睡眠失调和睡眠障碍之间的分界点,进而帮助鉴别哪些治疗是有效的。二是急性失眠的干预是否会破坏慢性失眠的发生。这个问题的前提是“预防是可能的”,需要解决急性失眠是否会自然过渡到慢性失眠的问题,目前该问题尚不清楚,尽管有迹象表明是自然过渡,但有大量的个体没有发展成慢性失眠,有些人缓解了或是向其他方向过渡。三是急性失眠治疗的最佳方法。基于已有的药理的和非药理的治疗,应该再进一步确定哪些药物治疗是有效的,哪些非药理治疗为首选治疗。 未来将更关注急性失眠的治疗与用药,尝试治疗急性失眠的基本目标是让个体承认急性失眠是一个问题,并按照失眠早期阶段的问题采取行动,提供一种“承认”的治疗途径,医师用专业知识和技能来评估和治疗急性失眠问题。未来将考虑到在个人临床层面和在社会层面上进行预防性干预。
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1抑郁障碍的概念抑郁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可由各种原因引起,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且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临床表现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甚至发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显的焦虑和运动性激越;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大多数可以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抑郁障碍主要包括:抑郁症、恶劣心境、心因性抑郁症、脑或躯体疾病患者伴发抑郁、精神活性物质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伴发抑郁、精神病后抑郁等。
抑郁症至少有10%的患者可出现躁狂发作,此时应诊断为双相障碍。
2抑郁障碍的流行病学及防治现状2.1国际抑郁障碍流行病学抑郁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已有大量报道,由于抑郁症诊断概念及分类上的意见分歧,特别是早期的研究未将单相抑郁症和双相障碍分开,故所报道的患病率和发病率数字相差甚远。
1984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NIH)在其建立的流行病学调查地(epidemiologic catchmentarea,ECA)进行调查,发现抑郁症的终生患病率为4.9%,恶劣心境为3.3%(Regier,1988)。
1994年的另一项调查表明,抑郁症的终生患病率17.1%,(其中男性为12.7%,女性为21.3%),恶劣心境为6%(Kessler,1998)。
世界卫生组织(WHO,1993)的一项以15个城市为中心的全球性合作研究,调查综合医院就诊者中的心理障碍,发现患抑郁症和恶劣心境者达12.5%。
在10个国家和地区(包括美国、加拿大、黎巴嫩、韩国、中国台湾等)的对38 000个体的社区调查,发现各国抑郁症的终生患病率相差悬殊,中国台湾仅为1.5%,而黎巴嫩高达19.0%;年发病率在中国台湾为0.8%,美国新泽西则为5.8%(Myra,1996)。
2.2我国(包括台湾及香港)抑郁障碍流行病学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精神病学界对心境障碍的诊断概念狭窄,诊断率过低。
电休克治疗的今天和明天医脉通导读经常有患者及其家属问:「那种通电的疗法现在还在用着?」答案非常明确:是的,不过今天的ECT已今非昔比。
电休克治疗(ECT)是严重精神疾病最古老而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
对于紧张症及存在紧急自杀倾向的患者而言,ECT 可能是救命手段;治疗心境障碍,ECT同样安全有效;针对原发性精神病性障碍、帕金森病和癫痫持续状态,我们对于ECT疗效的认识则相对较少。
长期以来,ECT也在进化中。
时至今日,为更好地实施ECT,我们需要基于循证学证据制定治疗计划、选择电极安置方式及刺激参数、联合药物治疗及进行巩固维持期治疗。
此外,人们正在开展与ECT治疗应答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及神经可塑性研究,以及实验性的ECT实施方式,这些研究为我们窥探ECT的未来打开了一扇窗户。
Peter B. Rosenquist及其合作者针对上述课题进行了回顾,文章发表于Psychiatr Ann. 以下为主要内容:尽管承受着不准确及过时的污名化压力,ECT在严重精神疾病患者中的应用终究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
经常有患者及其家属问:「那种通电的疗法现在还在用着?」答案非常明确:是的,不过现在的ECT已今非昔比。
尽管我们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还有很多问题等待我们解答。
目标患者的选择与转归针对每种治疗手段,我们都能大致勾勒出其疗效、持久性、剂量应答关系、剂量毒性反应的范围,这些属性构成了该治疗手段的特征。
对于优化疗效而言,选择合适的患者是第一步:▲ 大量证据提示,ECT可用于抑郁症和双相障碍患者;▲ 紧张症在DSM-5中已被列为独立综合征,ECT可能是其特效治疗手段;▲ 由于起效快速且疗效突出,针对伴有精神病性特征的心境障碍,ECT应被视为一线治疗;▲ ECT在以下疾病治疗流程中的推荐级别较高:急性/高危自杀观念及行为;老年抑郁;帕金森叠加综合征(ECT对运动及非运动症状均有效)。
▲ 针对癫痫持续状态,ECT尽管经常作为最后一搏,但在80%的个案报告中确实发挥了奇效。
精神病学考试题及答案1.在各种生物、心理以及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大脑功能失调,导致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障碍为临床表现的疾病,称为EA 精神分裂症B 情感性精神障碍C 神经症D 心身疾病E 精神疾病2.精神病学作为医学的一个学科来说,其发展较其他医学科目要晚。
现代精神病学的发展只有BA 50多年历史B 100多年历史C 150多年历史D 200多年历史E 300多年历史3.精神病学(psychiatry)一词,来源于希腊语psyche和iatria,后二者合起来是DA 灵魂的意思B 躯体的意思C 治疗的意思D 治疗灵魂疾病的意思E 精神疾病的意思4.从哪个世纪开始,法国“疯人院”院长比奈尔(Pinel)去掉了精神病人身上的铁链和枷锁,把疯人院变成了医院,精神病被看作能治疗的疾病,精神病人被看作社会的成员CA 16世纪B 17世纪C 18世纪E 20世纪5.哪项不属于生物精神病学研究的范畴AA 社会文化与精神疾病B 精神疾病的神经生化基础C 精神药物治疗学D 精神疾病遗传学E 神经放射学研究精神疾病6.精神病学作为医学的一个学科,在我国发展较迟。
我国第一所精神病院开设在哪个城市AA 广州B 北京C 苏州D 上海E 南京7.关于知觉障碍下列哪项是错误的BA 一般在意识清晰时产生B 多见于颞叶癫痫和脑器质性病变C 患者对外界事物的体验障碍D 患者对大小、空间的体验障碍E 患者对自身形态的体验障碍8.定向障碍开始于意识障碍的哪种情况下 DA 嗜睡状态B 昏睡C 昏迷E 谵妄状态9.对于木僵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CA 面无表情B 不吃不喝C 意识障碍D 对刺激无反应E 呆坐呆立10.关于痴呆综合征哪项是错误的AA 有意识障碍B 全面性智能减退C 注意力集中D 有消极观念E 妄想11.急性中毒性精神障碍最重要的一个临床症状是DA 兴奋失眠B 错觉C 烦躁不安D 不同程度意识障碍E 行为异常12.导致老年前期痴呆最常见疾病是CA 帕金森病B 肝豆状核变性C 阿尔茨海默病D 匹克病E 亨廷顿病13 .记忆障碍在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的早期主要表现为A 顺行性遗忘B 逆行性遗忘C 错构D 虚构E 近事遗忘E14.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的主要特点是A 智能障碍B 幻觉、妄想C 兴奋躁动D 沉默孤僻E 情绪低落A15.看到周围的楼房、树木、人物变得比正常时大的许多是A 人格解体B 视物变小症C 错觉D 视物显大症E 空间知觉障碍D16.病人坚持不在床上睡,坐于走廊,是因为感到床在运动,此症状是A 妄想B 感觉倒错C 非真实感D 幻觉E 空间感知综合障碍D17.病人将一盏吊灯看成是一个牛头悬挂在那里是A 空间知觉障碍B 错觉C 幻视D 妄想E 非真实感B18.看到周围的人及动物、树木像木偶戏一样均变小了是A 幻视B 错觉C 人格解体D 视物显大症E 视物显小症E19.病人看到房屋倾斜,汽车变得扭曲,电线杆像筷子一样细,这种现象是A 非真实感B 视物变形C 错觉D 幻视E 人格解体B20.病人自觉大脑突然涌现出大量不自主的、杂乱无章的陌生思维内容是A 强制性思维B 思维散漫C 强迫性思维D 思维奔逸E 被洞悉感A21.与思维破裂关系最密切的疾病是A 精神发育迟滞B 癔症C 精神分裂症D 躁狂症E 偏执性精神病C22.妄想是A 大量涌现的不自主的观念B 不能被说服的病态信念C 无法摆脱的重复出现的观念D 抽象的概念荒谬地具体化E 思维联想连贯性障碍B23.患者听到有人斥责、讽刺、辱骂他,有人为他辩护、同情、赞扬他,查四处无人A 争论性幻听B 评论性幻听C 命令性幻听D 言语运动性幻觉E 读心症B24.病人在旷野里听到两个人因为买一件物品而争吵不休,各说各的理A 争论性幻听B 指令性幻听C 命令性幻听D 思维化声E 思维鸣响A25.意识清晰状态下的幻觉常见于A 精神分裂症B 中毒性精神症C 脑炎所致精神障碍D 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E 脑肿瘤所致精神障碍A26.意识障碍状态下的幻觉常见于A 精神分裂症B 抑郁症C 脑器质性精神病D 更年期精神病E 偏执性精神C27.突然发生,完全不能用患者当时的处境和心理背景来解释的妄想A 继发性妄想B 关系妄想C 被害妄想D 原发性妄想E 超价观念D28.下列哪一项不是妄想的特点A 无事实根据但坚定不移相信B 内容与个人利益安全密切相关C 具有个人特征,不同于集体共有信念D 内容受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影响E 是一种虚幻的知觉体验E29.病人在饮食中尝到一种奇怪特殊的味道,实际不存在A 幻嗅B 幻味C 幻触D 错觉E 假性幻觉B30.病人认为自己的思想通过广播而扩散出去,尽人皆知A 思维扩散B 思维被广播C 读心症D 被洞悉感E 思维化声B31.下列哪种组合是错误的A 痴呆—记忆减退,判断错误B 谵妄—幻觉,错觉,昼轻夜重C 神经衰弱—焦虑,疑病,幻觉D 精神运动性抑制—抑郁,冲动E 意识障碍—谵妄,昏睡C32.朦胧状态的特点,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 突然发生,突然清醒B 意识范围狭窄C 可出现有条理的复杂行为D 定向力不全E 发作后有回忆E33.谵妄状态最常见的症状是A 情感喜悦,动作多B 意识范围狭窄C 恐怖性错觉、幻觉D 坚定不移的妄想E 思维中断C34.急性脑病综合征最基本的临床症状是A 意识清晰度下降B 动作紊乱C 兴奋喊叫D 谵语E 思维不连贯A35.下列哪项不是精神自动综合征的临床表现A 假性幻觉B 被控制感C 强制性思维D 意识障碍E 影响妄想D36.病人在意识清晰情况下,头脑中涌现大量思维,伴不自主感是A 强迫观念B 强制性思维C 被动体验D 物理影响妄想E 思维被插入B37.病理性激情是一种突然发作的非常强烈而短暂的情感障碍,多伴有意识障碍,常见于A 神经症B 孤独症C 抑郁症D 多动症E 脑器质性精神障碍E38.病人静点时将直输液管看成是一条蛇是A 感知综合障碍B 虚构C 谵妄D幻觉E 错觉E39.易出现逆行性遗忘症状的疾病是A 脑外伤B 老年性痴呆C 焦虑性神经症D 精神分裂症E 抑郁症A40.女性,50岁,突然听到儿子意外去世,立即不认亲人,看到儿子就在眼前说:“妈给你弄点好吃的”,随即给做龙虾等,家人劝阻不理睬,两天后突然清楚,病情经过不能完全回忆,该症状是A 强迫状态B 朦胧状态C 谵妄状态D 抑郁状态E 幻觉妄想状态B41.患者感到他的思维或行为被某种神秘的力量或仪器所控制是A 被害妄想B 疑病妄想C 夸大妄想D 钟情妄想E 物理影响妄想E42.男性,20岁,大学生,患者到电影院看到门前有四根大石柱子,立即体验到这四根石柱刺在自己的心脏,电影院的人都在嘲笑他,立即离开电影院A 妄想心境B 妄想回忆C 妄想知觉D 被害知觉E 关系妄想C43.女性,47岁,半年来逐渐出现坐立不安,搓手顿足,惶惶不可终日,心情忧郁,悲观厌世,无大脑迟钝,无行动迟缓,近一年来月经无规律,手足发热,有时出汗,全身不适 A 心因性抑郁B 老年性抑郁C 精神分裂症后抑郁D 躯体病伴发抑郁E 更年期抑郁E44.男性,50岁,癫痫史15年,一次合理要求遭到无理拒绝后,突然双目圆睁,面色苍白,双手震颤,勃然大怒,拿出一把水果刀,企图行凶,被阻拦,突然倒地,呼之不应,过后遗忘A 情感倒错B 情绪不稳C 情感脆弱D 病理性激情E 病理性半醒状态D45.男性,26岁,生活懒散,面无表情,父母来看他,从不称呼父母更无问候言语,只顾埋头吃零食,视父母兄妹如陌生人A 情感平淡B 情感淡漠C 情感迟钝D 情感低落E 情感倒错B46.男性,35岁,病人住院期间,亲属告诉他相依为命的老母亲突然意外去世时,病人哈哈大笑A 病理性激情B 情感高涨C 情感脆弱D 强制性哭笑E 情感倒错E47.女性,32岁,病人表现紧张恐惧,坐立不安,有大祸临头之感,惶惶不可终日,说不清具体原因A 焦虑状态B 恐怖症C 情感暴发D 易激惹E 心境恶劣A48.男性,50岁,病人15年来,无事实根据的认为单位上下合伙谋害他,反复到各级信访机关及公安局上访告状,劝说无效A 意志缺乏B 意志减退C 意志增强D 意向倒错E 矛盾意向C49.女性,46岁,情绪低落,对周围一切感到兴趣索然。
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总第41卷慢性失眠的研究已日益成熟,但急性失眠却极少受到关注。
关于急性失眠的文献在国外是有限的,国内更是少见。
因此大量的讨论必须依靠推理,从现有的关于慢性失眠的研究中得到。
2005年6月,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NIH )发布了一份关于失眠的科学现状的声明,提出有针对性地开展急性失眠这一领域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1]。
1急性失眠的诊断急性失眠,也称为调节失眠、压力相关的失眠、瞬态的心理生理失眠、瞬态失眠、调节障碍或者短期失眠[1-2]。
目前没有急性失眠的明确诊断标准,拟议的急性失眠的诊断包括3个核心概念,即持续时间、频率和严重程度。
此外,J.G.Ellis (2012)提出,急性失眠的概念化还必须要考虑其发作时周围的情况(即触发因素)。
目前对于急性失眠的诊断,仍沿用《国际疾病分类(ICD-10)》、《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5版(DSM-V )》和《国际睡眠障碍分类第2版(IC⁃SD-2)》这3种诊断系统。
这3种诊断手册使用不同的标准来定义失眠类型和子类型,其中DSM 和ICD 使用的是多轴系统。
在ICD-10中,是由非器质性失眠(NI )的诊断来推断急性失眠的诊断。
被归类为NI 的障碍,必须持续至少1个月,每周至少3个晚上,由非器质性的诱发因素(如压力源)引发,患者感到痛苦,并干扰心理社会功能或职业功能。
该诊断没有提供定性的标准(如轻度、中度或重度)或定量的标准(如≥30min 的入睡延迟(SOL )或睡后觉醒(WASO ))。
目前通用的是DSM-IV-TR ,DSM-V 将发表于2013年。
急性失眠是由原发性失眠(PI )的诊断来推断的。
急性失眠被解读为一种PI 的形式,持续时间标准为1个月以上,3个月以内,每周至少3个晚上,0~1个月认定为急性,1~3个月认定为亚急性。
诱发因素是生物、心理、社会压力,但触发因素不是必要的,这也许能够解释为什么它在DSM-V 中被删除。
睡眠不足影响患者白天的功能。
值得一读的《百病征兆自测值得一读的《百病征兆自测》上周学习研究的重点是预防为主,本周通过《扁鹊三兄弟的故事》延续到有病早治。
谁都知道,有病必须早治,而决不能违疾忌医,延误病情。
但有病早治的前提,是有病早知。
这却是常人所难以掌握的。
因此,这两周下功夫搜索如何预防疾病及其早期征兆方面的资料,已经陆续上传了几篇。
近日,搜索到《百病征兆自测》,初步浏览之后,便感到这是一本指导有病早治的好书,值得认真研读。
《百病征兆自测》一书分为基础篇和临床篇两部分:基础篇主要是通过五官、皮肤、体态、排泄物等各方面出现的异常,来提示患者可能患有哪方面的疾病;临床篇则是将各种疾病所能出现的典型症状及各种先期征兆告诉读者,使读者对这些症状有所了解,并予以注意,以便及时就医。
初步浏览,感到此书的好处,不仅告诉了结论,而且注重于深入浅出的分析,使非医学工作者也能大体得以了解。
《百病征兆自测》的主编是吴运莉女士,编者有董惠贤、韩万峰、李淑芹、李葆荣、佟志刚、徐扬、戴晓天、陈桂芬等8位。
据介绍都是多年从事临床工作的主任医师和主治医师,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
编书的目的,就是为人们提供一把钥匙,使患者在发病之初就能意识到疾病的存在,及早诊断。
作者结合自己的经验,力求通俗易懂,向读者介绍些早期发现疾病的知识,以利于及早治疗。
该书的“前言”照例有一番谦辞:“本书的作者但囿于表达能力,时间仓促.难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尚祈读者不吝指教,以便在修订时予以改正。
” 至于本书的“解渴”程度,只有认真拜读之后,才有发言权。
当然,再“解渴”的书,只是为你提供了有病的早期征兆,确切地说是早期征兆的提示。
发现早期征兆的提示后,应该请教医生,轻者或简单者在医生指导下自疗,较重者或较复杂者则需延医治疗。
精神病学主治医师考试:2022精神病学专业知识真题模拟及答案(6)1、儿童多动症的主要临床表现()(单选题)A. 多动、冲动、注意力不集中B. 简单的发声或运动抽动C. 社会交往障碍,兴趣范围狭窄,行为方式刻板单调D. 存在幻听、幻触E. 手部刻板的扭转动作试题答案:A2、弗洛伊德理论认为人们心理障碍的原因在于()(单选题)A. 潜意识矛盾冲突B. 意识矛盾冲突C. 认知矛盾冲突D. 本我矛盾冲突E. 性矛盾冲突试题答案:A3、以下符合结核性脑膜炎特征的是()。
(单选题)A. 白细胞数明显升高,血沉快B. 脑脊液检查:压力增高,细胞数多,以中性粒为主,蛋白质增加,糖及氯化物正常C. 最可靠的诊断是在脑脊液中找到结核杆菌D. CT或MRI可确诊E. 典型的脑电图呈弥漫性改变或在弥漫改变基础上出现局灶性改变试题答案:C4、患者男,68岁。
因记忆力减退3年,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半年入院。
3年前家人发现患者经常丢三落四,东西放下就找不着了,熟悉的物品说不上名字,只会说"那样东西",情绪低落发呆,话少。
病情逐渐加重,1年前不会烹饪自己熟悉的菜肴,见着老邻居不知叫什么名字,经常走错房间,外出不知回家的路,认为家人嫌他笨,说活着还不如死了好,孤僻懒散。
半年前生活自理能力下降,不能胜任简单的家务,不会正确穿衣服,吃饭不知饥饱,自语痴笑,举止幼稚。
查体神经系统无明显阳性体征。
头颅CT示广泛性脑萎缩。
此患者的预后和转归最常见的形式是()(单选题)A. 阶梯式恶化B. 只发作一次C. 进行性发展加重D. 自限性病程,不治可自愈E. 缓慢发展,经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试题答案:C5、该患儿应可采用的治疗方法除外()。
(单选题)A. 认知疗法B. 教育训练C. 行为治疗D. 适应行为训练E. 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试题答案:E6、患者担心的也许是现实生活中可能会发生的事情,但其程度与现实状况很不相称()(单选题)A. 自由浮动性焦虑B. 急性焦虑发作C. 预期焦虑D. 抑郁发作E. 恐惧症试题答案:C7、长效抗精神病药针剂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最佳适应证是()(单选题)A. 有明显精神症状但拒绝服药或有藏药企图的精神分裂症患者B. 阳性症状明显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C. 有严重自伤、伤人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D. 精神分裂症后抑郁E. 精神分裂症紧张型试题答案:A8、下列物质均为毒品,除外()。
母爱剥夺对留守儿童心理行为的影响及营养干预研究进展 摘要:近些年,随着外出打工人数的激增,留守儿童的数量也越来越庞大,逐渐成为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很多研究表明,留守儿童在缺乏父母陪伴的情况下,尤其是在母爱剥夺的情况下,会极大的影响其身心发育,出现各种心理行为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母爱剥夺对留守儿童心理行为的影响,从生物学角度研究了这一影响问题的发生机制,并从营养干预角度探讨了保障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育的措施,希望可以为预防留守儿童不良心理行为形成提供帮助。 关键词:母爱剥夺;留守儿童;心理行为;影响;营养干预
与国外相比,我国近些年关于留守儿童的研究文献更为丰富,仅中国知网就收录了近1700篇关于留守儿童研究的期刊文献;相对的,留守儿童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全国留守儿童占全国儿童的21.88%,而到目前,这个比重已经占了近30%[1]。研究显示,与正常儿童相比,留守儿童更易形成自备孤僻、抑郁焦虑、敏感冲动、偏激叛逆的不良心理行为[2]。而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问题,与母爱剥夺有直接的联系。目前已经有很多动物实验研究显示,早期母爱剥夺会对动物成年期的学习记忆和心理行为造成长期影响,甚至还会诱发神经精神性疾病[3]。可以说,母爱剥夺是儿童生命早期的一件严重应激事件,对儿童今后的成长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可估测的,由此而引发的社会问题也不容忽视。 一、母爱剥夺对留守儿童心理行为的影响 早在1951年,英国心理学家鲍尔比就对母爱剥夺理论进行了早期研究,其在儿童发着依恋理论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鲍尔比认为,母亲的角色十分重要,母爱剥夺会对儿童的心理发展产生直接影响和很大的伤害[4]。而对于留守儿童来讲,母爱剥夺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这种现象一般多发生在1-14岁的幼儿时期和青少年时期,而这段时期正是一个人性格、心理、情感、品德形成的重要时间段,如果出现母爱剥夺现象,则会对儿童的生长发育、性格习惯、心理行为、记忆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都产生十分严重的影响,甚至会形成精神疾病。 从留守儿童的成长发展过程中也可以发现,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更容易表现出心理行为问题,更易做出违纪行为,更容易出现情绪障碍。大多数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都不是很好,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如敏感、焦虑、自卑、孤独、抑郁、缺乏安全感、叛逆、厌学等等。 除了从社会学角度的大量研究之外,生物学和流行病学领域也在母爱剥夺对儿童心理行为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通过大量的白鼠实验,发现早期母爱剥夺会对幼鼠的学习能力、记忆能力、探索能力和心理行为产生长期影响,直到幼鼠成年后依然会受到早期母爱剥夺的影响。例如潘楠楠[5]在研究中指出,早期母爱剥应激极易造成幼鼠抑郁,且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大癫痫的发生概率。李亚菲等人[6]在研究中指出,母爱剥夺应激会对神经行为发育,如一般行为发育、情绪记忆、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等造成很大影响,其影响机制之一是海马神经再生机制,包括对海马神经调节、海马齿状回区神经再生和海马脑区突触可塑性的影响。在国外相关研究中,也有大量关于母爱剥夺对儿童心理行为产生不良影响的研究,如Zugno AI等人[7]在研究中指出,母爱剥夺与儿童的生理发育变化有直接联系,会增加儿童患有神经精神疾病的风险。 二、母爱剥夺引发心理行为问题的机制 关于母爱剥夺引发留守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机制,很多学者都开展了深入研究,并通过小白鼠试验发现了这与海马、小脑等多个脑区的结构和功能发育有关。 李亚菲等人[8]在研究中发现,母爱剥夺会使得大鼠的体质量增长缓慢,这是因为母爱剥夺应激使得大鼠生长发育迟缓,认知功能及神经免疫系统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还会导致大鼠神经元结构遭受破坏,导致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大大降低。另外,还会抑制海马巢蛋白的表达,减少其阳性细胞数,这对于脑损伤的修复来讲是极为不利的,从而加重了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损害。Benetti F等人[9]
张建华:真正的世界首富:中国“隐形富豪”张建华(组图)张建华本文话题:张建华中医中药知识产权中国文化家族罗斯真正的世界首富:中国“隐形富豪”张建华摘要:2月28日,2013胡润研究院全球富豪榜发布:墨西哥电信大亨卡洛斯·斯利姆·埃卢以730亿美元蝉联“全球首富”,巴菲特第二、以生产女性旗袍起家的阿曼西奥·奥特加第三,比尔·盖茨跌至第四,李嘉诚第七。
宗庆后中国内地首富。
那么这些位列榜上的富豪就真的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吗?日前,香港一家长期追踪记录张建华张氏家族企业的著名财经媒体及香港文汇报联合国际权威资产评估机构透露:真正的世界首富当是中国“隐形富豪”张建华。
张建华张氏家族究竟拥有多少财富?迄今为止这是一个世界之谜,据说,保守估计超过2000亿美元,无形资产超过100万亿美元,折合人民币逾万亿元,远超“全球首富” 卡洛斯。
拥有如此庞大的财富,知名度却如此之低,其“隐形能力”实在令人拍案叫绝,叹为观止,可谓“大方无隅,大象无形”。
台湾领导人马英九的父亲马鹤凌曾说“这个神秘的家族从不参与任何国家的政治,但却足以影响着30多个国家政府首脑的决策”。
张建华,中国金方医学科学院副董事长、安徽省淮硖中医研究院院长。
据末代港督彭定康说,张建华的张氏家族曾援助全球16个国家的基础建设如机场、铁路、医院;幕后控股香港大学玛丽医院、英国惠灵顿医院;操纵买断美国最大连锁医院HCA公司;联合刚果国际工程公司投资开发佛得角共和国国家隧道工程;目前世界上天然药材市场几乎全部有他们家族在幕后操纵的身影。
这个神秘家族建立的“医学帝国”影响着除了中国、日本、德国的全部海外市场。
其实力由此可窥一斑!.....彭定康说澳门总督马俊贤的儿子因为身患绝症银屑病曾到世界各国医治,在中国美协教授的引荐下,邀请张建华亲自带领专家委员会专家到澳门为其会诊,马俊贤的儿子获得治愈后,马俊贤十分激动,毅然将收藏的世界各国艺术大师包括爱德华蒙克、毕加索、梵高、唐代吴道子、北宋苏东坡、近代吴冠中、赵无极等艺术作品32件捐赠张建华。
三基考试题库(精神病学)1 1.在各种生物、心理以及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大脑功能失调,导致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障碍为临床表现的疾病,称为A 精神分裂症 B 情感性精神障碍 C 神经症 D 心身疾病E 精神疾病E2 2.精神病学作为医学的一个学科来说,其发展较其他医学科目要晚。
现代精神病学的发展只有A 50多年历史 B 100多年历史 C 150多年历史 D 200多年历史 E 300多年历史B3 3.精神病学(psychiatry)一词,来源于希腊语psyche和iatria,后二者合起来是A 灵魂的意思 B 躯体的意思 C 治疗的意思D 治疗灵魂疾病的意思E 精神疾病的意思D4 4.从哪个世纪开始,法国“疯人院”院长比奈尔(Pinel)去掉了精神病人身上的铁链和枷锁,把疯人院变成了医院,精神病被看作能治疗的疾病,精神病人被看作社会的成员 A 16世纪 B 17世纪 C 18世纪 D 19世纪 E 20世纪C5 5.哪项不属于生物精神病学研究的范畴 A 社会文化与精神疾病B 精神疾病的神经生化基础 C 精神药物治疗学 D 精神疾病遗传学 E 神经放射学研究精神疾病A6 6.精神病学作为医学的一个学科,在我国发展较迟。
我国第一所精神病院开设在哪个城市 A 广州 B 北京 C 苏州 D 上海E 南京A7 7.关于知觉障碍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一般在意识清晰时产生 B 多见于颞叶癫痫和脑器质性病变 C 患者对外界事物的体验障碍 D 患者对大小、空间的体验障碍E 患者对自身形态的体验障碍B8 8.定向障碍开始于意识障碍的哪种情况下 A 嗜睡状态 B 昏睡C 昏迷D 意识模糊E 谵妄状态D9 9.对于木僵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 A 面无表情 B 不吃不喝 C 意识障碍D 对刺激无反应 E 呆坐呆立C10 10.关于痴呆综合征哪项是错误的 A 有意识障碍 B 全面性智能减退 C 注意力集中 D 有消极观念 E 妄想A11 11.急性中毒性精神障碍最重要的一个临床症状是 A 兴奋失眠B 错觉C 烦躁不安D 不同程度意识障碍E 行为异常D12 12.导致老年前期痴呆最常见疾病是 A 帕金森病 B 肝豆状核变性 C 阿尔茨海默病 D 匹克病 E 亨廷顿病C13 13.记忆障碍在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的早期主要表现为 A 顺行性遗忘B 逆行性遗忘 C 错构 D 虚构 E 近事遗忘E14 14.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的主要特点是 A 智能障碍 B 幻觉、妄想C 兴奋躁动 D 沉默孤僻 E 情绪低落A15 15.看到周围的楼房、树木、人物变得比正常时大的许多是 A 人格解体 B 视物变小症 C 错觉 D 视物显大症 E 空间知觉障碍D16 16.病人坚持不在床上睡,坐于走廊,是因为感到床在运动,此症状是 A 妄想 B 感觉倒错 C 非真实感 D 幻觉 E 空间感知综合障碍D17 17.病人将一盏吊灯看成是一个牛头悬挂在那里是 A 空间知觉障碍 B 错觉 C 幻视 D 妄想 E 非真实感B18 18.看到周围的人及动物、树木像木偶戏一样均变小了是 A 幻视B 错觉 C 人格解体 D 视物显大症 E 视物显小症E19 19.病人看到房屋倾斜,汽车变得扭曲,电线杆像筷子一样细,这种现象是A 非真实感 B 视物变形 C 错觉 D 幻视 E 人格解体B20 20.病人自觉大脑突然涌现出大量不自主的、杂乱无章的陌生思维内容是 A 强制性思维 B 思维散漫 C 强迫性思维 D 思维奔逸 E 被洞悉感A21 21.与思维破裂关系最密切的疾病是 A 精神发育迟滞 B 癔症C 精神分裂症D 躁狂症E 偏执性精神病C22 22.妄想是 A 大量涌现的不自主的观念 B 不能被说服的病态信念 C 无法摆脱的重复出现的观念 D 抽象的概念荒谬地具体化E 思维联想连贯性障碍B23 23.患者听到有人斥责、讽刺、辱骂他,有人为他辩护、同情、赞扬他,查四处无人 A 争论性幻听 B 评论性幻听 C 命令性幻听D 言语运动性幻觉 E 读心症B24 24.病人在旷野里听到两个人因为买一件物品而争吵不休,各说各的理 A 争论性幻听 B 指令性幻听 C 命令性幻听 D 思维化声 E 思维鸣响A25 25.意识清晰状态下的幻觉常见于 A 精神分裂症 B 中毒性精神症 C 脑炎所致精神障碍 D 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 E 脑肿瘤所致精神障碍A26 26.意识障碍状态下的幻觉常见于 A 精神分裂症 B 抑郁症 C 脑器质性精神病D 更年期精神病 E 偏执性精神C27 27.突然发生,完全不能用患者当时的处境和心理背景来解释的妄想A 继发性妄想 B 关系妄想 C 被害妄想 D 原发性妄想 E 超价观念D28 28.下列哪一项不是妄想的特点 A 无事实根据但坚定不移相信 B 内容与个人利益安全密切相关C 具有个人特征,不同于集体共有信念D 内容受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影响 E 是一种虚幻的知觉体验E29 29.病人在饮食中尝到一种奇怪特殊的味道,实际不存在 A 幻嗅B 幻味 C 幻触 D 错觉 E 假性幻觉B30 30.病人认为自己的思想通过广播而扩散出去,尽人皆知 A 思维扩散 B 思维被广播 C 读心症 D 被洞悉感 E 思维化声B 31 31.下列哪种组合是错误的 A 痴呆—记忆减退,判断错误 B 谵妄—幻觉,错觉,昼轻夜重 C 神经衰弱—焦虑,疑病,幻觉 D 精神运动性抑制—抑郁,冲动E 意识障碍—谵妄,昏睡C32 32.朦胧状态的特点,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突然发生,突然清醒B 意识范围狭窄C 可出现有条理的复杂行为D 定向力不全E 发作后有回忆E33 33.谵妄状态最常见的症状是 A 情感喜悦,动作多 B 意识范围狭窄C 恐怖性错觉、幻觉 D 坚定不移的妄想 E 思维中断C34 34.急性脑病综合征最基本的临床症状是 A 意识清晰度下降 B 动作紊乱C 兴奋喊叫 D 谵语 E 思维不连贯A35 35.下列哪项不是精神自动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A 假性幻觉 B 被控制感 C 强制性思维 D 意识障碍 E 影响妄想D36 36.病人在意识清晰情况下,头脑中涌现大量思维,伴不自主感是A 强迫观念B 强制性思维C 被动体验D 物理影响妄想E 思维被插入B37 37.病理性激情是一种突然发作的非常强烈而短暂的情感障碍,多伴有意识障碍,常见于A 神经症 B 孤独症 C 抑郁症 D 多动症 E 脑器质性精神障碍E38 38.病人静点时将直输液管看成是一条蛇是 A 感知综合障碍 B 虚构 C 谵妄 D 幻觉 E 错觉E39 39.易出现逆行性遗忘症状的疾病是 A 脑外伤 B 老年性痴呆C 焦虑性神经症D 精神分裂症E 抑郁症A40 40.女性,50岁,突然听到儿子意外去世,立即不认亲人,看到儿子就在眼前说:“妈给你弄点好吃的”,随即给做龙虾等,家人劝阻不理睬,两天后突然清楚,病情经过不能完全回忆,该症状是 A 强迫状态 B 朦胧状态 C 谵妄状态 D 抑郁状态 E 幻觉妄想状态B41 41.患者感到他的思维或行为被某种神秘的力量或仪器所控制是A 被害妄想B 疑病妄想C 夸大妄想D 钟情妄想E 物理影响妄想E42 42.男性,20岁,大学生,患者到电影院看到门前有四根大石柱子,立即体验到这四根石柱刺在自己的心脏,电影院的人都在嘲笑他,立即离开电影院 A 妄想心境 B 妄想回忆 C 妄想知觉 D 被害知觉 E 关系妄想C43 43.女性,47岁,半年来逐渐出现坐立不安,搓手顿足,惶惶不可终日,心情忧郁,悲观厌世,无大脑迟钝,无行动迟缓,近一年来月经无规律,手足发热,有时出汗,全身不适 A 心因性抑郁 B 老年性抑郁C 精神分裂症后抑郁 D 躯体病伴发抑郁 E 更年期抑郁E44 44.男性,50岁,癫痫史15年,一次合理要求遭到无理拒绝后,突然双目圆睁,面色苍白,双手震颤,勃然大怒,拿出一把水果刀,企图行凶,被阻拦,突然倒地,呼之不应,过后遗忘 A 情感倒错B 情绪不稳C 情感脆弱D 病理性激情E 病理性半醒状态D45 45.男性,26岁,生活懒散,面无表情,父母来看他,从不称呼父母更无问候言语,只顾埋头吃零食,视父母兄妹如陌生人 A 情感平淡 B 情感淡漠 C 情感迟钝 D 情感低落 E 情感倒错B46 46.男性,35岁,病人住院期间,亲属告诉他相依为命的老母亲突然意外去世时,病人哈哈大笑A 病理性激情 B 情感高涨 C 情感脆弱 D 强制性哭笑 E 情感倒错E47 47.女性,32岁,病人表现紧张恐惧,坐立不安,有大祸临头之感,惶惶不可终日,说不清具体原因 A 焦虑状态 B 恐怖症 C 情感暴发 D 易激惹 E 心境恶劣A48 48.男性,50岁,病人15年来,无事实根据的认为单位上下合伙谋害他,反复到各级信访机关及公安局上访告状,劝说无效 A 意志缺乏 B 意志减退 C 意志增强 D 意向倒错 E 矛盾意向C 49 49.女性,46岁,情绪低落,对周围一切感到兴趣索然。
doi:10.3969/j.issn.1002-7386.2021.09.009·论著·家庭功能与社会支持对中年脑卒中后抑郁的影响
侯慧卿 王晓曦 李沙 吕丹 李强
项目来源: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计划(编号:20211455)作者单位:050051 石家庄市,河北省人民医院
【摘要】 目的 探讨家庭功能与社会支持对中年脑卒中后抑郁的影响。方法 以178例中年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40~60岁。采用一般资料问卷、ZUNG自评抑郁量表、家庭功能量表、社会支持量表对中年脑卒中患者进行评定。依据ZUNG自评抑郁量表测评结果,将标准分<50分者为非抑郁组74例,标准分≥50分者为抑郁组104例。结果 抑郁组家庭功能各因子分均低于非抑郁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2组患者客观支持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组社会支持总分、社会支持利用度分、主观支持分均低于非抑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良好的家庭功能和社会支持有助于降低中年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关键词】 中年脑卒中;抑郁;家庭功能;社会支持【中图分类号】 R749.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7386(2021)09-1326-05
Effectsoffamilyfunctionandsocialsupportonthepoststrokedepressioninmiddleagedpatients HOUHuiqing,WANGXiaoxi,LISha,etal.PhysicalExaminationCenter,HebeiProvincialPeople’sHospital,Hebei,Shijiazhuang,050051,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investigatetheeffectsoffamilyfunctionandsocialsupportonthepoststrokedepressioninmiddleagedpatients.Methods Atotalof178middleagedpatients(agerange:40~60yr)withcerebralstrokewereenrolledinthestudy,whoweredividedintodepressiongroup(≥50points)andnondepressiongroup(<50points)accordingtothescoresofZUNGselfevaluationdepressionscale.Thefamilyfunctionscaleandsocialsupportscalewereusedtoevaluatethepatientsinbothgroups.Results Thescoresoffamilyfunctionfactorsindepressiongroupweresignificantlylowerthanthoseinnondepressiongroup(P<0.05orP<0.01).Therewerenosignifcantdifferencesintheobjectivesupportscoresbetweenthetwogroups(P>0.05).Thetotalscoresofsocialsupport,subjectivesupportscoreandsocialsupportutilizationscoresindepressiongroupweresignificantlylowerthanthoseinnondepressiongroup(P<0.01).Conclusion Thegood/excellentfamilyfunctionandsocialsupportcanreducetheincidenceofthepoststrokedepressioninmiddleagedpatients.【Keywords】 middleagedcerebralstroke;depression;familyfunction;socialsupport
eeg实验室的要求1.引言引言部分是文章的开头,目的是引导读者进入主题并提出问题,概述部分的主要内容是对要求EEG实验室的背景和重要性进行简要介绍。
以下是可能的内容:1.1 概述在神经科学领域,脑电图(EEG)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
通过记录脑电信号,我们可以窥探人类大脑的工作机制,揭示思维、感觉和认知过程的奥秘。
因此,建立一个高质量的EEG实验室至关重要。
EEG实验室是为了满足对大脑活动进行精确测量和深入理解的需求而设置的。
一台优质的EEG设备能提供高时空分辨率的信号,以便我们可以观察和分析不同脑区的活动。
而一个合适的实验室环境则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外界干扰,确保测量结果的可靠性。
本文将重点介绍EEG实验室所需的设备和环境要求。
首先,我们将详细探讨EEG设备的规格和性能要求,包括放置电极的数量和位置、采样率、噪音水平等方面。
其次,我们将讨论实验室环境所需的条件,例如光线、温度和噪声控制等。
最后,我们将总结这些要求的重要性,并展望未来EEG 实验室发展的潜力。
通过对EEG实验室要求的深入了解,我们将能更好地设计和建立高质量的实验室,为脑科学研究提供稳定可靠的数据基础。
我们相信,只有满足一定的要求,我们才能充分挖掘脑电信号所蕴含的宝贵信息,并为神经科学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介绍和讨论EEG实验室的要求。
首先,在引言部分概述EEG实验室的重要性和使用范围,同时介绍本文的目的。
接着,在正文部分,将详细探讨EEG实验室的设备要求和环境要求,其中会包括必要的实验设备、技术要求以及固定环境参数等方面内容。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对全文的要点进行总结,并对未来EEG实验室的发展进行展望。
通过以上结构的安排,读者将能够全面了解EEG实验室的要求和标准,包括实验设备的选择和配置、实验环境的建立以及可能的发展方向。
接下来,我们将重点介绍EEG实验室的设备要求和环境要求。
1.3 目的目的:EEG(脑电图)实验室是进行神经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其主要目的在于帮助研究人员深入了解人脑的工作原理和认知过程。
窥探导致帕金森病后抑郁的影响因素
摘要:目的:该文主要是针对导致帕金森患者在患病后出现抑郁的影响因素进
行了研究分析。方法:随机选取医院门诊及住院部收治的患有帕金森疾病的患者
96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正规的器质性抑郁障碍诊断标准进行确诊,
并同时采用抑郁自评量表、抑郁量表等进行评定后,对所有患者进行了随机分组,
分为抑郁组与非抑郁组。对两组患者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偏相关分析。
结果显示:所有帕金森患者中出现抑郁症状的患者39例,经研究发现女性丧偶、
家庭不支持配合、未采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治疗、帕金森综合评分量表评分高等
因素是导致患者病后抑郁的主要原因。结论:帕金森疾病患者在病发后抑郁症发
病率很高,其相关因素复杂,抑郁的发生可能性多是由于社会心理、神经生物学
等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帕金森病;抑郁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医院在2015年9月-2016年12月收治的患有帕金森疾病的96例患者作为本次的研
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57例,女性患者39例,发病年龄在36~79岁之间,病程在1~25
年之间,所有患者均有制定的医生对其进行病史询问及各项体格检查,诊断标准参照国际制
定标准为主,严格排除继发性与症状性帕金森综合症,并排除患有严重认知功能障碍不能配
合检查者、有精神障碍者、严重言语障碍患者及合并严重心功能衰竭、肺功能衰竭以及其他
严重躯体疾病患者。
1.2调查方法和工具
采用调查表的方式对患者进行询问调查,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抑郁自评量表及抑郁量
表、帕金森综合评分量表对患有抑郁症的患者进行评定分析。
1.3PD后抑郁诊断标准及分组
所选择的患者以特定的诊断标准为基础进行诊断。对96例患者应用抑郁自评量表进行初
次筛查,对评分大于或等于35分的患者进行抑郁量表评分。当抑郁量表评分大于或等于8
分的患者归为抑郁组,分为三个不同的等级,轻度抑郁、中度抑郁和重度抑郁。患者抑郁自
评量表评分小于35分且抑郁量表小于8分的患者归为非抑郁组。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软件SPSS10.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单因素分析采用X2
进行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及偏相关分析。
2结果
2.1帕金森患者病后抑郁发生率及单因素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中出现了合并抑郁患者39例,占总患者数的40.63%,其中包括轻度抑郁患者
25例,所占比例26.04%,中度抑郁患者12例,占比例12.50%及重度抑郁患者2例,占比例
2.08%。单因素分析结果详情见表1。
3讨论
一般在临床上患有帕金森(PD)疾病的患者大多数都会伴随着出现抑郁症状,有的严重
的会影响到患者的正常生活及病情的恢复。现如今针对该疾病的诊断标准及检测方式还没有
统一,所以导致帕金森疾病伴发抑郁的发病率也存在差距。通过抑郁量表评分(HAMD)对
抑郁与非抑郁的区分度较高,在检测时有很好的敏感性与特异性,本研究结合特定的器质性
抑郁障碍诊断标准对患者进行了诊断,应用抑郁自评量表进行初筛,对于评分大于或等于35
分的患者再进行HAMD评分,总发病率为42.0%。PD伴发抑郁的机制目前尚未明确,一般认
为有三种:心因性反应:研究表明,社会心理学事件如社会关注、处理策略以及自我认知对
PD患者的抑郁症状的发生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本文选择医院门诊及住院部收治的9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临床治疗分析发现,其
中有五种不同的因素为帕金森伴发抑郁的相关因素,具体为性别、婚姻、社会家庭支持度、
多巴胺受体激动剂以及帕金森综合评分量表等。本组研究的病例中,与单纯的抑郁症一样,
女性PD患者更易出现抑郁,推测可能与妇女在社会及家庭中地位有一定关系,同时由于中
年后女性雌激素水平的下降导致内分泌功能的紊乱,也与抑郁的发生有关。在研究中还发现
婚姻及社会家庭支持度与抑郁的发生也有一定的相关性,提示PD患者社会家庭的支持与配
合,对减少抑郁的发生具有一定意义。本研究发现,UPDRSⅢ评分与抑郁的发生具有相关性,
其发生机制可能与社会心理学因素和神经生物学因素有关。
参考文献:
[1]张熙悫,娄凡,刘娜,罗晓光,任艳.帕金森病伴发抑郁的研究进展[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电子版),2015,04:638-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