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之家
首页
教学研究
幼儿教育
高等教育
外语考试
建筑/土木
经管营销
自然科学
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
冷战讲义
冷战讲义
格式:pdf
大小:240.07 KB
文档页数:11
下载文档原格式
下载原文件
/ 11
下载本文档
合集下载
下载提示
文本预览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五国和约问题 1)意大利殖民地问题 2)意南边界和的里雅斯特问题 3)对罗、保政府得外交承认问题 2、在处置德国问题上的斗争 1)德国的赔偿问题 2)英美占领区合并
3)西方战区的货币改革 4)第一次柏林危机 5)德国的分裂 二、五十至六十年代的美苏关系 1、日内瓦首脑会晤 2、戴维营会谈 3、U-2飞机事件 4、维也纳首脑会晤 5、第二次柏林危机 6、古巴导弹危机 三、七十年代的美苏关系 一)美苏缓和 在七十年代,美苏关系的最大特点就是处在冷战时期的缓和阶段。 “缓和”(détente)是指国际关系中两国或多国之间紧张关系的松弛,从 而减少战争的可能性。 缓和在美苏关系的历史进程始于古巴导弹危机之后,成熟于尼克松、福 特政府时期,终结于卡特政府时期。 1、美苏关系缓和的国际背景 核恐怖的震慑作用 美苏力量对比的变化 多极化倾向的出现 2、美苏缓和的国内驱动力 美苏都被激烈的军备竞赛搞得负担沉重。而经济的困境要求美苏放慢军 备竞赛的步伐,适当控制核武器的发展,而这只有通过谈判才能做到。 3、美苏缓和的实现 美苏缓和是美苏调整外交政策的结果: 1)“关岛主义”、“尼克松主义” 2)苏联的“缓和战略” 4、美苏关系缓和的表现 1)政治缓和 2)军备控制 3)危机处理 4)经贸、文化交流 5、美苏缓和的终结——“卡特主义”的出笼 6、美苏缓和的影响 1)美苏缓和维持了美苏之间的战略均势,而这种均势为世界和平提供 了一定的保证。
第四讲 冷战后的危机处理 一、柏林危机 1、第一次柏林危机 1948-1949年的柏林封锁,是美苏之间在柏林问题上发生的第一次严重 对抗。也被称为第一次柏林危机。 这次柏林危机是战后美苏间第一次接近战争边缘的紧张对峙,但美苏对 这次危机的处理却耐人寻味。这表现为,美苏一方面紧张对抗,另一方 面又都留有余地,双方都努力寻求解决危机的途径,避免冲突的升级。 这次柏林危机是以苏联的退让而结束的,但西方也给苏联的让步提供了 台阶。
第五讲 冷战的结束及其原因 一、冷战的结束 冷战并不是突然结束的。冷战的结束有一个过程。 一)苏联解体是冷战结束的最主要标志 苏联解体,退出冷战有三个方面的含义: 1、苏联放弃了原来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这就造成冷战在价值观念 和历史使命感方面对抗的消失。 2、苏联解体表明苏联作为冷战时期的一个力量中心从国际舞台上消失 了。这就造成冷战的主要对手——美苏两国利益冲突的消失。 3、苏联放弃了原来的对外政策,在冷战的主要战场欧洲放弃了自己的 阵地,使得冷战的主要特征——欧洲的均势不复存在。 苏联解体表明冷战的主要特征已不复存在。 二)冷战结束至少有四个重要的标志 1、东欧剧变 1)类型 渐进的变化——以波兰为代表。 主动的变化——以匈牙利为代表。 突发性的变化——以捷克斯洛伐克为代表。 疯狂性的变化——以罗马尼亚为代表。 2)东欧剧变的原因 由苏联的绝对控制所引发的东欧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危机导致了政治变 动。 戈尔巴乔夫的自由选择原则对东欧剧变采取了放任自流的政策。 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支持与介入。 2、德国统一 1)东德的政治剧变是德国统一的必要条件。 2)1989年11月9日两德边界开放被看作是德国统一的序幕。 3)德国分裂了几十年,但统一过程历时不到一年,具体时间是1989年 11月9日——1990年10月3日。 这一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次柏林危机的影响是深远的。它加剧了东西方之间的相互敌视,深 化了欧洲的分裂,加速了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2、第二次柏林危机 在第一次柏林危机结束10年之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又围绕着西柏林的 地位问题,发生了一次严重危机,这被称为第二次柏林危机。 这次柏林危机的始作俑者是苏联,它试图迫使美、英、法退出柏林,而 美英法则固守阵地,决不退让。 以1958年11月27日苏联的照会和赫鲁晓夫当天的讲话为标志,第二次柏 林危机拉开序幕。 但在危机处理过程中,美苏都心照不宣,坚持了如下原则:通过对话和 沟通寻求和解的方式,避免冲突失去控制而引发战争。 苏联构筑“柏林墙”成为了最后解决柏林危机的有效方式。“柏林墙”是第 二次柏林危机的产物,成为了冷战的一个重要标志。 1961年10月 ,持 续达3年之久的柏林危机终于结束。 第二次柏林危机的结束是美苏在欧洲斗争的一个转折点,此后两国和东 西方都放弃了以施加压力的手段来改变欧洲战后的现状。 第二次柏林危机的后果是促成了60年代东西方有限缓和的到来。 二、古巴导弹危机 1、进程 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在欧洲之外的一次激烈对抗,双方再次走 到了战争的边缘。 “猪湾事件”(1961年4月) 古巴成了美苏冷战的重要战场 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是由苏联在古巴秘密建造导弹基地引发的。 从当时美苏冷战的大背景来看,改善苏联的战略地位是苏联在古巴部署 导弹的首要动机。 以10月22日肯尼迪的电视讲话为标志,古巴导弹危机全面展开。 虽然美苏两国领导人都言辞激烈,但在处理危机的过程中的态度却十分 谨慎,双方都极力避免危机升级。在危机期间,美苏两国领导人通过秘 密渠道,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肯尼迪政府采取了风险较小的 “隔离” 方法。苏联也没有硬闯“隔 离”线,载有武器的苏联船只陆续停驶或改航,10月26日苏联的船只全 部都掉头返航。 两国达成的解决危机的协议内容:苏联从古巴撤走中程导弹、IL-28轰 炸机及其附属设施,并且保证今后不再将进攻性武器运进古巴;美国承 诺不侵犯古巴,并且同意今后拆除部署在土耳其的“木屋”导弹等。 1962年11月20日,美国解除海上“隔离”,古巴导弹危机结束。
3) 越南战争的影响: 美国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越南战争导致美国实力地位急剧衰落。与此 同时,苏联的实力地位大大增强。越南成为苏联在亚洲的重要盟友 。 越南战争影响了70年代的美苏关系和中美关系。 三、中东战争 1、第一次中东战争(1948年5月15日——1949年7月20日) 2、第二次中东战争(1956年10月29日——12月22日) 3、第三次中东战争(1967年6月5日——10日)(又称“六天战争”、“六· 五战争) 4、第四次中东战争(1973年10月6日——23日)(又称”十月战争) 四、阿富汗战争(1979年12月爆发) 阿富汗战争爆发的背景 阿富汗战争的影响
第三讲 冷战中的热战 一、朝鲜战争 朝鲜战争是冷战时期的第一次热战。它表面上是朝鲜南方和美国为首的 联合国军为一方,以朝鲜北方和中国为另一方的战争,实质上是东西方 冷战和美苏争夺的结果。表现为美国直接派兵参战,而苏联则是用在军
事上支持盟友的方式与美国较量,双方在战场上没有发生直接冲突。 1、朝鲜的分裂 朝鲜的分裂不仅是朝鲜战争的背景,而且是朝鲜战争的直接导因。 1948年9月,朝鲜正式分裂,美苏各支持一方,朝鲜南北方的对峙局面 也正式形成。 2、朝鲜战争的爆发 朝鲜南、北方都希望按自己的方式统一朝鲜。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 。 关于朝鲜战争的内幕,国内外有多种说法。 与斯大林和金日成的估计相反,美国对朝鲜战争的反应是十分强烈和迅 速的。 朝鲜战争爆发后,战事的进展可谓大起大落。 3、中国抗美援朝 在是否出兵入朝参战问题上,中国方面经过了慎重的考虑。 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0年10月19日晚渡过鸭绿江,赴朝参战。 4、朝鲜战争中的大国关系 在朝鲜战争中主要有三个大国介入,中美是作战的双方,苏联是支持中 朝一方的。虽然苏联站在中朝一方,但它始终努力避免直接卷入同美国 的冲突。苏联在整个朝鲜战争中表现得十分谨慎。 美国方面也很谨慎,极力避免卷入与苏联的直接冲突。自1951年春,美 国政府就开始寻求各种机会来同苏联对话,以打破朝鲜战争的僵局。 5、朝鲜战争的影响 朝鲜战争在本质上是东西方之间的军事冲突,带有明显的冷战和大国斗 争的色彩。 朝鲜战争的爆发在一定程度上是大国对形势误判的结果。 刚刚经过内战的新中国打败了战后头号强国美国,是非常了不起的。 朝鲜战争是二战后美国发起的第一次大规模战争,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 物力,但以失败告终。 朝鲜战争加强了苏联、中国和朝鲜的政治、军事同盟,形成了东北亚的 冷战结构和中国与朝鲜半岛国家的关系格局。 苏联在朝鲜战争中的一些利己主义的行为,也为后来中苏关系的破裂埋 下了种子。 朝鲜战争对中国造成的不利影响是在中美关系中制造了台湾问题。朝鲜 战争使中国失去了解决台湾问题的机会。 朝鲜战争也推迟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 。 二、越南战争 一)进程
冷战讲义
什么是冷战?
第一讲 冷战(1947-1989)
冷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与以苏联为首的东方国
家推行的一种政策及由此造成的东西方之间的对峙斗争的局面或状态。
1、各国对冷战的观点 2、冷战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确定冷战开始的三个原则:
1)冷战是美பைடு நூலகம்关系的基本状态 2)冷战是两种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和斗争 3)冷战的主要特征是欧洲的均势 3、冷战的分期 4、冷战的起源——有关各方的观点 美国方面:
2)美苏缓和也促动了国际格局的变化——多极化倾向的发展。 3)美苏缓和带动了东西方关系的缓和以及整个世界局势的缓和。 二)七十年代美苏关系的重大事件 1、美苏首脑会晤 2、美苏关于限制进攻型战略武器谈判(第一阶段、第二阶段) 3、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 4、中欧裁军会议 四、八十年代的美苏关系 八十年代的美苏关系,主要指的是里根时期的美苏关系。里根时期美苏 关系的特点是:第一任期与苏联全面对抗,也称“新冷战”时期;第二任 期与苏联开始缓和,史称“新缓和”时期。 一)新冷战时期 里根把遏制苏联的扩张作为其外交政策的根本任务,主张从政治、经 济、军事、外交以及意识形态等各方面对苏联进行遏制。而苏联对于美 国的遏制毫不相让,针锋相对。 美国的政策具体表现为: 1、大力支持阿富汗和波兰的反苏行动; 2、军备竞赛——“星球大战计划” 3、技术战和经济战 4、在全球的激烈争夺 1)在欧洲的争夺 2)在第三世界的争夺 5、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美国的“和平演变战略” 二)新缓和时期 在里根第二任期,美苏关系进入了“新缓和时期”。具体表现: 1、频繁的首脑会晤 2、在对第三世界的争夺中采取强硬姿态——“里根主义” 3、军控领域的对话与谈判 4、阿富汗问题的解决 三)布什政府的“超越遏制战略” “超越遏制”战略强调把苏联引入国际社会,使它在国际合作中发生演 变;提出建立“一个开放、统一和自由的欧洲”;强调实力政策。
1)传统派↗保守派 ↘自由主义派
2)修正主义派 ↗激进派 ↘温和派
3)后修正主义派 苏联方面
中国方面
第二讲 冷战时期的大国关系(美苏关系)
冷战时期最主要的大国关系就是美苏关系。美苏在冷战时期展开了全面
的对抗与争夺,主要表现在:
1、美苏在政治和外交方面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2、军事对抗是美苏关系的核心。 3、美苏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对立与斗争 。 4、美苏在地缘政治方面的斗争——争夺第三世界。 5、美苏在经济领域的斗争。 一、美苏在处理战败国问题上的争夺
2、古巴导弹危机的影响 1)古巴导弹危机使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充分认识到了核时代两国直接对 抗的危险,推动了两国日后签订军备控制协定的进程。 2)古巴导弹危机也使苏联认识到自己的战略核力量仍落后于美国,因 此加快了发展战略核武器的步伐,促使了美苏军备竞赛的步步升级。 3)古巴导弹危机是冷战的一个重要分水岭,此后美苏开始采取较为缓 和的较量方式。
越南战争是冷战时期东西方之间的又一场热战。越南战争与朝鲜战争有 一些相同之处,但也有很多不同之处。 美国对越南战争的卷入是逐步深入的,可以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54年之前。 第二阶段是1954-1960年。 第三阶段:1961-1963年——特种战争阶段 第四阶段:1964-1968年——越南战争“美国化”阶段 第五阶段:1969年开始——美越和谈与战争“越南化”阶段 1973年1月27日,《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民主和平协定》 签署。 二)越南战争中的大国因素: 美国直接参战,中国是在幕后支持北越。苏联在越南的卷入有一个过 程,从开始不插手,到后来积极为越南民主共和国提供军事和经济援 助。 越南战争中的大国关系比朝鲜战争要复杂得多。
文档推荐
第17课 美苏“冷战” 教案
页数:2
冷战局面形成
页数:14
《北大西洋公约》北约的成立冷战表现
页数:41
美苏冷战的特点
页数:7
美苏冷战的具体表现及特点
页数:6
冷战知识点
页数:3
第15课 “冷战”的形成最全版
页数:4
(完整版)第16课冷战
页数:5
冷战教案
页数:4
课件1:冷战的开始
页数:23
最新文档
赣州旅游拓展训练哪家好?
我心中的传统节日
安全管理人员工作职责
proposal for speaking class
2015年国家公务员面试技巧:六大易丢分环节审查
颅内压增高,脑疝【外科学】
水箱液位控制系统报告
2019届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强化练习题
普通本科B级_大学英语AI_大纲
试析中国公务员制度的改革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