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视觉工作记忆研究综述

视觉工作记忆研究综述

视觉工作记忆研究综述
视觉工作记忆研究综述

视觉工作记忆研究综述

【摘要】:工作记忆是一个对信息进行暂时性加工和储存的记忆系统。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言语工作记忆子系统上,而对视觉工作记忆的研究则比较少。因此,本文基于上述原因对视觉工作记忆作出小结。内容主要包括视觉工作记忆储存机制的研究、视觉工作记忆对注意的影响、

【关键词】:工作记忆视觉工作记忆储存机制注意视觉搜索自上而下

1972年,Baddeley和Hitch在模拟短时记忆障碍的实验基础上,从两种记忆存储理论中的短时记忆的概念出发,提出了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的三系统概念,用“工作记忆”代替了原来“短时记忆”的概念。Baddeley认为工作记忆指的是一种系统,它为复杂的任务比如言语理解、学习和推理等提供临时的储存空间和加工时所需的信息。工作记忆系统能同时储存和加工信息,和仅强调储存功能的短时记忆又不相同。Baddeley指出,工作记忆包括三个子系统,分别是中央执行系统(central executive),以及两个从属的子系统:视觉空间模板(visual – spatial sketchpad)和语音环(phonological loop)。【1】

目前为止,多数工作记忆研究主要集中在言语子系统,而对视觉工作记忆的研究则较少。视觉工作记忆(visual working memory,VWM)是对视觉信息进行暂时性储存和操作的系统。大量研究表明视觉工作记忆对个体行为有重要影响,比如视觉工作记忆容量影响学业成绩等。本文对视觉工作记忆储存机制、视觉工作记忆对注意的影响、

一、视觉工作记忆储存机制的研究

视觉工作记忆的储存机制主要有两种类型:基于客体的理论和基于特征的理论。基于客体的理论认为,视觉工作记忆中信息的储存是以客体为基本单位,无论客体的特征多或少,客体的特征是作为一个整体被储存的。记忆成绩取决于客体数目而不是特征总数目。

早期,Duncan(1984)[2]采用一种由两个相互交叠的客体组成的材料(一个带缺口的框中间有一根由点构成的直线穿过)作为实验刺激;实验刺激在四个维度上发生变化:框的大小、框的缺口方向(左或右)、直线的倾斜方向(顺时针或逆时针)以及直线的组织结构(点的疏密程度)。在单一任务判断中只要求被试判断刺激呈现在一个维度的变化;而在双任务判断中则要求被试判断刺激呈现在两个维度上的变化。结果发现,被试对同一客体的两个特征(如框的缺口方向和大小)的记忆正确率与一个特征的记忆正确率没有差异;而当两个特征分别属于两个不同客体时(如直线的倾斜方向与框的大小),其记忆正确率就显著地下降。这一结果表明,知觉过程首先以整合客体为单位来进行表征的,然后这些整合客体的表征被储存在视觉工作记忆中。也就是说,视觉工作记忆中储存的基本单位是整合的客体而非单个的特征。

Luck和Vogel(1997)首先使用变化觉察范式对视觉工作记忆资源分配问题进行了探讨。在他们的研究中,无论是不同维度还是相同纬度的特征数量都不会改变存储容量的大小。Luck和Vogel得出结论,视觉工作记忆的容量并不受特征数量的影响,而仅受储存在视觉工作记忆中的客体数量决定的。Luria和Vogel

(2011)进一步发现,如果项目内多个特征分属于不同维度,其CDA振幅与单特征项目没有差异;当多个特征属于同一纬度时,其CDA振幅将在延迟阶段前期显著大于单特征图形;差异在后期逐渐消失。因此,他们认为多特征刺激是按客体储存的。

黎翠红,何旭,郭春彦,使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采用变化觉察范式,以双色块和单色块为刺激材料,用两个实验探讨了多特征刺激在视觉工作记忆中的存储模式。实验1通过对双色块和单色块的比较来考察特征数量对视觉工作记忆资源分配的影响,通过操控双色方块的变化幅度来考察精度需求对资源分配的影响。结果发现,特征数量的增加诱发了更强的对侧延迟活动(CDA),而精度需求的提高并没有引起对侧延迟活动上的差异,却诱发了指示自上而下的控制的晚期正成分(LPC)的增强。实验2通过在测验阶段加入指示可能变化的部分的提示符,发现提示符并未能促进变化觉察的行为反应。整个研究表明,特征数量影响视觉工作记忆资源的分配,而精度需求并不起作用,同时多特征刺激在视觉工作记忆中的存储单位并不是单个的独立特征,而是整合的客体。【3】

基于特征的理论认为,视觉工作记忆中信息的储存是以特征为基本单元,客体的不同性质特征储存在彼此独立的子系统内。记忆成绩取决于特征总数而不是客体总数;特征数目增加,记忆成绩下降。

Tulving(1991)认为,人的知觉记忆系统由许多独立而又平行存在的记忆储存区组成每个存储区只对视觉刺激的某一特征的属性进行辨别和记忆。【4】magnussen等人(1990,1991)也发现,知觉辨别和记忆是以神经表征为基础,而神经表征的组织形式就类似于早期的视觉加工多耳通道模型(De Valois 1988【5】):刺激的基本维度是通过独立的记忆元素通道来表征的,每个通道只储存一种特定维度(如空间频率)的信息,不能储存其他维度(如方向或距离)的信息;通道内的各记忆元素在既定的刺激维度内占用有限的资源并相互联结在同一个侧抑制网络内。

陈彩琦等人【6】运用单探测的变化检测范式,对视觉工作记忆的客体表征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在其中一个实验中,他们采用3种实心色框(大色框、小色框和双色嵌套框)作为实验材料,考察了相同纬度特征组成客体的工作记忆表征情况。为了排除语言工作记忆的影响,实验也引入了言语工作记忆负载程序。结果发现:小色框检测与大色框检测的正确率差异不显著,而二者的正确率均显著高于双色框检测。这表明:由于同一纬度不同特征组成的客体不能以整合的客体形式表征,而只能以单一特征为单位进行表征。同时,这也为基于特征的理论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因为双色框的特征数是小色框或大色框的两倍,而客体数却相同,在记忆成绩有显著差异的情况下只能用基于特征的理论来解释。这一结论的前提是构成客体的各特征必须在同一纬度。

二、视觉工作记忆与视觉搜索

视觉工作记忆在视觉搜索中的作用远比偏向竞争模型所描述的要复杂,个体能根据当前任务要求灵活地利用工作记忆来引导注意选择。视觉搜索(visual search)是注意研究的经典范式,为检验各种注意理论提供了一个平台。多个理论认为,“记忆”在视觉搜索中具有引导注意分配的功能。为了保证搜索的效率,在一次搜索中,被确认为干扰项的刺激不会被再次加工。Horow itz和Wolfe采用动态搜索任务(dynamic search)检验了该理论观点【7】。在动态搜索任务中,刺

激项的位置每隔111ms随机变化一次。如果视觉搜索存在某种引导注意的的“记忆”机制,不断改变刺激项的位置就会干扰这种“记忆”机制,降低搜索效率。该研究发现,动态搜索和静态搜索的搜索效率没有显著差异。该研究引发了“视觉搜索是否有记忆参与”的争论。

隋雪等人【8】以25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眼动记录法结合双任务范式探讨工作记忆对视觉搜索的引导作用。结果发现:在工作记忆与视觉搜索内容相匹配的条件下,工作记忆可以对视觉搜索起引导作用,对视觉搜索具有自上而下的影响。而在工作记忆与视觉搜索内容不匹配的条件下,由于受到工作记忆容量的限制,工作记忆内容会对视觉搜索产生干扰作用。研究结果验证了偏好竞争模型。

张梦竹等人【9】采用视觉搜索任务范式,以不同视觉工作记忆容量大学生为被试,探讨了视觉工作记忆对自上而下注意控制的影响。结果发现:1.视觉工作记忆内容影响自上而下注意控制,靶相关信息促进对靶的搜索,而靶无关信息干扰对靶的记忆搜索。2.不同视觉工作记忆容量个体的自上而下注意控制能力存在差异,高视觉工作记忆容量被试的反应时显著短于低视觉工作记忆容量被试,说明视觉工作记忆负荷影响自上而下注意控制。

杨海波等人【10】采用记忆任务与视觉搜索任务相结合的范式,以二维对称图形为材料,探讨视觉工作记忆内容对视觉搜索的影响。结果发现:1.不同视觉工作记忆内容条件下的反应时存在显著差异,无效信息条件下的反应时显著常与有效信息条件下的反应时。2、不同搜索序列条件下的反应时差异显著,复杂序列条件下的反应时显著长于简单序列条件。结果表明,视觉工作记忆中的信息内容影响视觉搜索效率,其变化趋势不受序列大小的影响,结果支持偏向竞争模型。

王治国等人【11】采用动态搜索任务,系统改变刺激项位置变换的速度,探讨视觉搜索是否有记忆参与。结果发现:刺激项位置的变换速度较快时(120ms/次、220ms/次),动态搜索的搜索效率显著低于静态搜索;刺激项位置的变换速度较慢时(420ms/次),动态搜索的搜索效率与静态搜索无差异。该结果表明视觉搜索有记忆参与,返回抑制可能是视觉搜索中记忆的内在机制。

【1】Baddeley A D. Working Memory. Science,1992,255:556-559.

【2】Duncan J. Selective attention and organization of visual informa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General,1984,113:501-514。

【3】黎翠红,何旭,郭春彦(首都师范大学心理系,北京市“学习与认知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37),心理学报,2015,Vol.47,

No.6,734-745

【4】Tulving , E Memory:Organization and locus of change. Concepts of human memory. Oxford,Englan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3-23.

【5】Devalois , R.L, & Devalois, K. K. Spatial Vision。London,Englan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6】陈彩琦,付桂芳,金志成。注意水平对视觉工作记忆客体表征的影响。心理学报2003,35(5):591-597

【7】王瑞明,莫雷,吴俊,崔磊. 文本阅读中背景信息的加工过程:激活与整合. 心理学报,2007.39:534-553

【8】隋雪,林楠,高淑青,王小东. 工作记忆对视觉搜索的引导作用;

心理科学,2010.33(3):604-607

【9】张梦竹,杨海波. 视觉工作记忆对自上而下注意控制的影响;心理科学2009,32(5):1146-1149

【10】杨海波,尹莎莎,白学军. 视觉工作记忆内容对视觉搜索的影响。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0,8(2):150-154

【11】王治国,张侃. 心理科学,2009.32(1):38-39

行为金融学文献综述

行为金融学文献综述 安徽大学08金融刘秀达学号:I00814009 导言:在传统的经典金融理论中,理性人假设是所有理论的基石。在这一假设下的投资者具有理性预期和效用最大化的特点。然而,随着金融市场突飞猛进的发展,大量的实证研究和观察结果表明,金融市场上存在着投资者行为“异常”与价格偏离现象,这些现象无法用理性人假说和已有的定价模型来解释,被称为“异象”,如“股利之谜”、“股权溢价之谜”、“波动率之谜”、“周末效应”等等。在对学科进行审视和反思的过程中,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并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迅速发展起来的行为金融学成为了学术界的关注点,并开始动摇经典金融理论的权威地位。基于此,本文对行为金融学的理论进行系统阐述,并总结目前行为金融学的研究现状及其不足,在此基础上探讨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前景以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关键字:行为金融,投资者,偏好 一、行为金融学的概念和理论框架 行为金融学, 就是将心理学尤其是行为科学的理论融入到金融学中,从微观个体行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更深层次的心理、社会等动因来解释、研究和预测资本市场的现象和问题,是运用心理学、行为学和社会学等研究成果与研究方式来分析金融活动中人们决策行为的一门新兴学科。 行为金融学以真实市场中普通的正常的投资者为理论基石代替经典金融理 论的理性人原则,其基本观点是: 第一,投资者不是完美理性人,而是普通的正常人。由于投资者在信息处理时存在认知偏差, 因而他们对市场的未来不可能做出无偏差估计;第二,投资者不具有同质期望性。投资者由于个体认知方式及情感判断的不同, 导致偏好与行为方式不同,因而对未来的估计也有所不同;第三, 投资者不是风险回避型的,而是损失回避型的。投资者面临确定性收益时表现为风险回避,而面临确定性损失时则表现为风险追求;第四,投资者在不同选择环境下,面对不同资产的效用判断是不一致的,其风险偏好倾向于多样化,并且随着选择的框架的改变而改变。总之,投资者风险偏好偏离经典金融理论的理性预设。 (一)行为金融学有关投资者偏好的理论 1、期望理论 人们在面对不确定性进行决策时,由于受个人心理因素及社会因素的影响, 其投资行为并非完美预期, 风险态度和行为模式经常会偏离经典金融理论的最 优模式, 而呈现出多样性和可变性。包括决策参考点决定投资者风险偏好和投资者损失规避两点。前者主要强调投资者主要通过收益和损失的比较而不是最终的财富状态来制定决策;后者有确定性效应和反射效应,即人们在面临收益时是厌恶风险的,而在面对损失时又是冒险家。 2、认知偏差理论 认知偏差理论是研究人们在利用经验法则进行决策判断时所产生的错误。心理学研究显示,人们在解决复杂的问题时.由于时间和认知资源的限制,人们不能对决策所需的信息进行最优分析,而是凭借自己的经验来进行投资判断。由此产生启发式认知偏差和框架依赖。启发式偏差是指人们在面对复杂的问题时往往想寻找捷径来解决问题,并依靠直觉或者以往的经验进行推理并制定决策;框架依赖是指个人会因情景或问题表达的不同而对同一组选项表现出不同的偏好序列,从而做出不同的选择。

记忆研究综述报告

记忆研究综述 摘要 记忆是大脑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功能之一,20世纪50年代以来,科学家对大脑的记忆的机理进行大量地研究,取得很多成就,但仍然存在很多未知。海马是形成记忆的必不可少的组织,海马的不同部位在记忆的不同阶段发挥不同作用,海马的损害会导致记忆障碍。记忆形成的过程包括编码、储存、提取三个阶段。根据记忆的时间长短和记忆阶段,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期记忆。长期记忆的表现形式有外显式和内隐式。提出一些模型来解释,但并不完善。遗忘是记忆的一个特征,大脑某些结构损伤后,会产生遗忘症。 1.记忆的生理结构基础 1.1神经细胞 大脑是由神经细胞构成的,神经细胞分为树突、细胞体和轴突三部分。轴突于树突之间的相接处叫突触,突触是神经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结构。当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突触就会生长、增加,使之与相邻的神经细胞联结、沟通。接受同样的刺激次数越多,其联结就越紧密而形成了定式,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记忆。 1.2海马[1] 海马区是大脑皮质的一个内褶区,在侧脑室底部绕脉络膜裂形成一弓形隆起,它由两个扇形部分所组成。 早期科学家发现,因癫痫而行双侧颞叶包括海马结构切除的病人记忆发生障碍,表现为不能记住刚看过的文字内容,他们认为他对新知识经验的保持只能持续5秒钟,但切除以前已经保持的记忆没受影响。神经科学家们开始相信,不同的脑部结构在记忆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内侧颞叶系统是由海马及相邻有关皮层组成,包括内嗅皮层、外嗅皮层和海马旁回。海马是内侧颞叶记忆系统中与学习记忆最密切相关的结构。临床上也陆续发现,海马及边缘系统其他部位的一过性缺血,可导致一过性的遗忘症。海马及周围结构的很小损害,都可引起明显的记忆障碍。此外对动物的海马也进行了积极研究。 海马是正常记忆必不可少的结构基础。海马的损害会导致记忆的障碍,而且似乎主要是近记忆的障碍。海马区在脑中为发作阈值低的部位。因为几乎所有癫痫患者的发作皆由海马区所起始,像这类以海马区为主的发作,有许多的情形是很难以药物治疗的。而且,海马区中有一部分,尤其是内嗅皮质,为阿尔兹海默氏症最先产生病变的地方,海马区也显示出容易因贫血、缺氧状态而受伤害。 1.3杏仁核 1

关于企业创新研究文献综述

关于企业创新绩效研究综述 摘要:企业创新,虽然最通常是指产品和技术的创新,但实际上,企业创新涵盖企业的方方面面。在一个行业中,创新决定了一个企业是引领者还是模仿跟随者。企业创新也是企业家对整个创新过程所涉及的创新目标和创新活动方案进行设计、选择并组织实施的行为过程,其最终目标是实现企业创新的最佳效益,即取得较大的创新绩效。创新绩效的大小受多个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企业创新、创新绩效、企业 自从1912年熊彼特在其著名的《经济发展理论》中首先提出“创新”的概念之后,创新逐渐受到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关注。创新绩效反映企业创新行为取得的成果,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国内理论界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将影响创新绩效的因素划分为四个,本文拟综合分析多个学者提出的观点以及其看法的缺陷,从而提出这四个因素的关系和各因素下使企业绩效最大化的几点建议。 一、影响因素的分类 鉴于目前对知识的研究和对创新的研究这两个领域有很多相通之处,这两个研究领域的界限日渐模糊【1】。国外学者将知识资本划分为人力资本、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而这3种资本通过以下途径积累和分配知识:个人;组织结构、过程和系统;联系和网络【1】。另外,也有学者认为创新受到个人、企业及网络3个层面因素的驱动。本文借鉴国外文献对知识资本的划分,并结合国内外文献的相关内容,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分类:宏观层面的影响因素,例如马宁、官建成指出“产业政策影响专利数量”【2】;买忆媛,聂鸣指出国家的经济制度影响创新绩效”。企业与外部组织间联系与互动的因素,如Jaffe、Levin和Reiss研究了知识溢出的问题;国内也有研究者对此做出探讨。管理层面的影响因素,例如Gupta指出了企业内部部门之间的协作对创新的影响;杨建君等人就沟通因素对

错误记忆的应用研究综述

错误记忆的应用研究综述 胡 娟Ξ1 刘成刚2 (1华东理工大学工商经济学院,上海,200237)(2唐山师范学院教育系,唐山,063000) 摘 要 本文着重从被压抑的早期记忆、目击者记忆两个角度论述了错误记忆的应用研究。本文还从增加有益的错误记忆、区别真实和错误记忆,以及错误记忆实验室研究的生态学效度三个方面,对错误记忆的应用研究做出了思考和展望。关键词:错误记忆 应用研究 被压抑记忆 目击者记忆 1 引言 记忆是珍贵无价的,它虽来自过去,但它保证了人们时 刻认识当下的自我,以及想象、计划未来。从常识的观点看来,记忆是对过往所经历事件的重现,回忆的过程就是一种再体验的过程。但是自Bartlett 以来[1],大量心理学研究表明,记忆是一种建构性(reconstructive )过程[2,3],回忆的过程始终伴随着大量的歪曲、虚构。其实,记忆的建构过程不足为奇,试想:人脑若是能够精确记录每一刻的感受、经历,它也必将不堪重负,因为其容量毕竟有限。 错误记忆,作为人类记忆建构性特征的最独特之处,一直吸引着众多记忆研究者。一般认为,当一个人声称从未发生过的事情发生了,或是声称看见了从未学习过的新词,都可以称为发生了错误记忆。心理学史上,一个经典的错误记忆例子来自于发展心理学家J.Piaget 。据称,他曾清晰记得自己在两岁时被诱拐过,甚至还可以回忆出警察追捕拐卖者的情节。但后来,他的保姆在多年后承认到,是她设计了整个故事。尽管充满着丰富的细节,但Piaget 最终还是不得不承认,他的这份清晰记忆只不过是从来都未发生的事而已[4]。 以往的研究者,一般较多地注重错误记忆的现象和理论解释,而较少关心错误记忆研究的应用价值。本文就将另辟蹊径,从实际应用出发,重点探讨被压抑记忆(repressed mem 2ory )和目击者记忆(eyewitness memory )中的错误记忆,并对错误记忆的应用研究取向做出思考与展望。 2 被压抑的早期记忆 压抑(repression )是S.Freud 精神分析体系中的重要概念。Freud 认为,任何容易引发威胁或焦虑的事物均常常不能进入意识层面。Freud 关于压抑的观点源自他的临床经验,他发现,压抑多出现在那些经受灾难性打击的病人身上[5]。Bower 认为,压抑是精神分析治疗的基础。按照这种理论,一些事件由于发生得过于令人震惊,故而心灵抓住记忆并把它们放在意识不可进入的角度。这些记忆将在余下的若干年、几十年,甚至永远与其他的精神生活隔绝[6]。2.1 被恢复的早期记忆可靠吗 然而,对于那些一直未曾被回忆出,但经过心理咨询师的催眠或是其他暗示,从而恢复出的早期关于性或身体虐待 方面的记忆真实与否,研究者之间存有不同的看法。 在Williams 的一项研究中[7],她访谈了129名至少在17年以前遭遇过创伤性经历的妇女,这些妇女在遭受侵犯时均不超过12岁。研究发现,有38%的人已经回忆不起她们的遭遇了。这似乎表明,童年的创伤性经历确实能够被压抑。Williams 也曾推断到:“如果对性虐待经验缺乏记忆是普遍现象的话,那么后来一些妇女恢复出来的对这些童年期遭遇的记忆,也不应该是令人惊讶的。” 由于创伤性事件多发生在数十年之前,其真实性通常不可考证,那些支持被恢复记忆是虚假记忆的研究者,往往难以找出直接的证据。因而,这些研究者往往通过实验来轻易诱发人们的错误记忆,以此来证明其观点。 Ceci 等热人的实验就是一例。研究者采取反复提问的方式,诱发出了儿童来源错误记忆。实验者要求儿童从一堆卡片中抽出一张,接着由一位成人向儿童读出卡片上所注明的可能发生的事情。例如,“努力回忆,告诉我这件事是否曾经发生在你身上。你能记起手指上夹着捕鼠器去过医院吗?”每周都由同一位成年人反复要求儿童想象一些真实的和虚构的事件。经过10周的反复询问,再由另一位成年人来问他们相同的问题。结果表明,58%的学前儿童编造出了虚假的故事,这些故事所涉及的内容是一件或更多件他们从未经历过的事情,而且往往非常生动。例如,一个儿童曾回忆到:“我哥哥科林要从我这里拿走战斗玩具布洛托奇先生,我不让他拿走,结果他把我推进了木柴堆里。那儿有捕鼠器,进去后我的手指就被夹住了。接着我们去了医院,是妈妈、爸爸和科林把我带到那儿的,是坐我们家的敞篷车去的,因为路太远了。到医院后,医生用绷带包扎了我的手指。”面对如此生动的讲述,听众很难有效地分辨真实和虚假记忆。甚至孩子们自己也不能,孩子的父母多次告诉他捕鼠器事件是他想象出来的,但他却抗议说:“确实发生过,我记得![8]”2.2 错误记忆的来源 Loftus 在1993年曾总结了诱发虚假回忆的两大重要来源[4]:2.2.1 流行作品(popular writings ) 一些对被虐待者提供指引的自助书籍被认为是错误记忆的来源。Loftus 认为,这些书籍对真实的被虐待者确实存有疗效,但是对那些并没有类似经历的人却没有任何帮助。Loftus 援引了The Courage to Heal 一书中的内容:“如果你无 Ξ通讯作者:胡娟。E 2mail :joannahjuan @https://www.doczj.com/doc/c04164322.html, 心理科学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7,30(3):643-646643

人类学与民族学视角下集体记忆理论的研究花絮解读

人类学与民族学视角下集体记忆理论的研究花絮 摘要:集体记忆理论并不是从人类学与民族学学科当中内生出来的研究视角,但是十分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理论在“民族国家-族群认同”研究框架下具有的很强的灵活性、交叉性和应用性。本文通过对集体记忆理论的概要梳理,站在人类学与民族学的角度论述了该理论在现实问题研究中的价值所在。同时,也提出了具体运用这一理论的设想。 关键词:集体记忆族群认同 集体记忆(又称“社会记忆”)理论的研究一般通过功能主义与建构主义两种范式来进行研究,研究对象多为历史、民族的重大事件。在这些重大事件中,通过“集体认同”一方面强化集体记忆,另一方面重构集体记忆,为传统的人文社会科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视野与方法,在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诸多领域得到了具体的应用与实践。 一.集体记忆理论研究的文献综述 对社会事实的研究,大都不能排除记忆的因素。但学界对记忆较为完备的理论与研究集中于脑神经科学、心理学、精神分析等领域,直到二十世纪80 年代,才有人类学者、社会学者和民族学者从比个人更为宏观的角度来关注记忆,发展出了相关的理论并把它作为一种研究的视角与工具,开辟了记忆研究新的篇章。 (一)“集体记忆”概念的提出 “集体记忆”这个概念最早是由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提出的。在《集体记忆》一书中,哈布瓦赫反对心理学研究记忆时只注重个体而忽视社会群体的做法1。个体层面的记忆理论在很多情况下并不能完全地解释个体的记忆活动,个体与相应生活年代下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也影响着个体的记忆活动。个体之间存着大量共同的记忆,已经构成了一种社会事实。因此,哈布瓦赫认为应当把“集体记忆”视为一种社会现象,它由不同社会群体或组织所建构,每个群体的集体记忆都各有特点2。哈布瓦赫是社会学家涂尔干的弟子,他在对集体记忆的研究深受涂尔干关于集体意识研究的影响。涂尔干在其著作《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把集体意识作为了社会整合的主要工具,同时留下了一个问题:当社会不在集体欢腾的过度兴奋状态时,用什么来作为社会整合的工具。哈布瓦赫就这个问题给出了“集体记 1IJzerman.M.2008.“The Complexity of Collective Memory.” Utrecht University. 2Ivanova,O.2007,“Collective Memory of the Holocaust and National Identity of the Student Youth in Ukraine.”Third Annual Danyliw Research Seminar on Contemporary Ukraine.

综述报告范本

计算机物理层的研究 (计算机学院xxxx班xxxxxxxxxx) 1前言 众所周知,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计算机通信,而物理层则是计算机网络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数据传输通信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物理层是OSI的第一层,

它虽然处于最底层,却是整个开放系统的基础。物理层为设备之间的数据通信提供传输媒体及互连设备,为数据传输提供可靠的环境。 2 物理层的接口类型与特征 网络节点物理层控制网络节点与物理通信通道之间的物理连接。物理层上的协议有时也称为接口。物理层协议规定与建立、维持及断开有关特性,这些特性包括机械的、电气的、功能性的和规程性的四个方面。这些特性保证物理层能通过物理信道在相邻网络节点之间正确地收、发比特流信息,即保证比特流能送上物理信道,并且能在一端取下它。物理层仅单纯关心比特流信息的传输,而不涉及比特流中各比特之间的关系,对传输差错也不作任何控制,这就象装御工只管装或御货物,但并不关心货物为何物和作一样。 ISO对OSI模型的物理层所作定义为:在物理信道实体之间合理地通过中间系统,为比特传输所需的物理连接的激活、保持和去除提供机械、电气的、功能性和规程性的手段。比特流传输可以采用异步传输,也可以采用同步传输完成。另外,CCITT在X.21建议第一级(物理级)中也作了类似定义:利用物理的、电气的、功能和规程特性在DTE和DCE之间实现对物理信道的建立、保持和拆除功能。 DTE(Data Terminal Equipment)指的是数据终端设备,是对属于用户所有的连网设备或工作站的通称,它们是数据的源或目的或既是源又是目的,例如数据输入/输出设备、通信处理机或计算机。DTE具有根据协议控制数据通信的功能。DCE(Data Circuit-Terminating Equipment或Data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指的是数据电路终接设备或数据通信设备,前者为CCITT所用,后者为EIA所用。 物理层图2.1 物理层 DCE是对网络设备的通称,该设备为用户设备提供入网的连接点。自动呼叫应答设备、调制解调器及其它一些中间装置均属DCE。图2.1是DTE/DCE的接口框图,由图中可见,物理层接口协议实际上是DTE和DCE或其它通信设备之间的一组约定,主要解决网络节点物理信道如何连接的问题。物理层协议规定了标准接口的机械连接特性、电气信号特性、信号的功能特性以及交换电路的规程特性,这样做的基本目的就是便于不同的设备和制造厂家能够根据公认的标准各自独立地制造设备,使各个不同厂家的产品都能相互兼容。物理层图2.2

工作记忆的训练研究综述

责任编辑:曹娜 刘翠珍(1968-),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内蒙古师范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钟建军(1974-),内蒙古赤峰人,内蒙古师范大学学生处处长,教授。研究方向:工作记忆。 一、工作记忆训练对象 在工作记忆训练的文献中,如果按照训练对象划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特殊群体为治疗而设计的训练研究;一类是针对健康群体为研究行为而进行的训练研究。 (一)特殊群体中的工作记忆训练:干预研究 工作记忆训练最早出现在Klingberg等人(2002)治疗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的治疗研究中。该研究选用了14名被诊断为多动症的儿童,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各7名,控制组未接受训练,实验组接受工作记忆训练任务:视空工作记忆任务(visuo-spatial WM task)、数字广度任务(backwards digit-span)、词语广度任务(letter-span task)和选择反应时任务(choice reaction time task)。并且进行了前后测,包括视空工作记忆任务、Corsi积木模板任务、Stroop色词干扰任务、选择反应时任务和瑞文推理测验。训练持续至少5周,每周4-6天,每天至少20分钟。研究结果表明:训练显著提高了个体的工作记忆能力,并有相对的症状减轻记录。 Klingberg等人(2005)扩展了中一研究,采用了大样本(53人),训练后测出与上一研究相同的结论。Loomes等人研究提高酒精谱系障碍儿童的言语工作记忆能力时进行了工作记忆策略训练,研究中实验组儿童接受了工作记忆复述策略的训练,结果发现相对于控制组,实验组儿童显著提高了言语工作记忆广度。这些例证都是为特殊儿童的治疗而进行的干预训练。 也有对其他特殊群体的工作记忆训练的研究例证。有一项研究将Cogmed作为中风患者康复的一个工具(Westerberg 等人2007),研究中9名患者完成5周在家中进行的适应性广度训练,每周由一名合格的心理学家电话反馈。研究中设有控制组(9名患者)不进行训练或5周内部反馈。结果表明实验组患者在数字的快速求和 (Gronwall,1977)和各种干扰下找出数字2和7(Ruff 等人1992)上比控制组患者有显著的提高。Westerberg将这解释为提高注意力的证据,但是这样的解释因为stroop任务的训练效果不足而被驳斥。这一研究被认为训练的预期效果不是很清晰,除此而外中风有关的客观症状也没有直接讨论。Vogt等人(2009),Holmes等人(2010)分别对多发性硬化——中枢神经系统的慢性退化疾病,脑中风患者进行了工作记忆训练研究,结果表明训练后患者的记忆能力有所改 善,并且延缓了不良情绪发展,减轻了疾病症状。 (二)健康人群中的工作记忆训练:行为研究和生理研究针对健康人群的工作记忆容量适当广度训练以伴随训练的行为探索和心理改变为目标。这类研究分为工作记忆容量训练和以适应-记忆-更新为基础的训练。它们在技术和思想上有很多不同,所以需分别讨论。 Chein和Morrison(2010)使用严格的适当复杂广度对健康被试进行了训练,训练过程中有两个任务,一个是言语工作记忆任务要求被试记住一系列字母,在字母呈现时,要求被试进行字母串是否组成单词的判断。研究中设置无处理控制组,被训练被试在“瞬间记忆”分数上显示出明显提高。另一项研究是Shavelson等人(2008)进行的,随机挑选了37名中学生(平均年龄13.5岁)完成25节适当Cogmed训练任务或不适当的控制任务(计算机化的科学课程),结果显示出实验组在简单广度任务(数字广度和广度板)上明显高于控制组,但这些效果没有扩展到复杂任务广度或瑞文推理测验上。 Thorell等人(2009)在健康的学前儿童中进行了研究,被试是从四个学校中选取的,训练五周,一个实验组进行适当广度训练,另一个实验组进行适当反应-抑制训练,控制组玩一些录像游戏。包含抑制训练组使得研究者能够探索工作记忆容量之外的认知机制possible pliability。这个训练组进行了三个特别设计的训练任务,包括:go/no go任务(如,只对特殊刺激做出反应,限制其他反应);信号停止任务(如,抑制正在进行的反应,Logan&Cowan,1984);还有flanker任务(如,对5个刺激的正中间刺激做出反应,而忽视其他刺激,Eriksen1974)。在抑制训练组,这项研究的结果是很明晰的,相对于控制组,适当-抑制组没有显示出在其他任务上迁移踪迹,但适当广度训练组显示出在其他任务上的迁移效果。 近年来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借助脑电和脑成像技术对工作记忆训练研究,这为工作记忆训练提供了认知神经方面的评价标准。有几项研究通过fMRI技术检测了适当-广度训练后于工作记忆相关的脑活动的变化。Olsen等人(2004)和Westerberg&Klingberg(2007)的研究中被试在两次扫描之间进行了数周适当的Cogmed任务训练。当完成一个工作记忆任务后发现训练组被试的额叶和枕叶皮层的激活增加。McNab等人(2009)利用fMRI和x射线层析照相术 工作记忆的训练研究综述 刘翠珍 钟建军 (内蒙古师范大学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0) [摘要]工作记忆训练是针对低工作记忆容量个体而进行的言语和视空任务或执行功能成分训练以 提高其工作记忆能力的干预措施,特别是用于特殊儿童和智力低下儿童的工作记忆容量。但是,训练 并不仅仅限于上述儿童群体。为了研究工作记忆训练效果及其迁移程度,工作记忆训练被应用于更广泛的人群。例如用于多发性硬化(Vogt,2009)或脑中风(Holmes,2010)后的成年人康复训练就包含有工作记忆训练部分。还有以行为研究为目标而进行的健康人群的工作记忆训练。以下从工作记忆训练的对象、方法以及训练效果等进行综述。 [关键词]工作记忆 工作记忆训练 策略训练 核心训练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1-0219-02

组织文化与绩效的文献综述

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以自由编辑!! 精 品 文 档 下 载 【本页是封面,下载后可以删除!】

专业论文文献综述 题目组织文化与绩效的文献综述 班级人力资源管理11(2)班 姓名朱进炎 学号2011326690225 指导老师倪旭东 2013年11月10 日

组织文化与绩效的文献综述 引言 组织文化被认为是影响员工组织行为的一个深层次的变量,对组织的价值观、行为规范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大量的研究中发现,组织文化这种无形因素可能会对员工个人绩效以及企业绩效产生有形的影响。 现今人们对绩效的理解已经从经济价值发展到社会价值;从注重“短时绩效”发展到注重“未来绩效”。除此之外,随着市场的充分发展所带来人们消费层次的提高,组织文化建设在以经济方面的绩效为中心的同时,也明白了长期的绩效的重要性,即对社会价值的引导,并以此为企业获得长远的利益和持续的发展。本文通过阅读研究国内外相关文献对组织文化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述:第一部分论述了组织文化的内涵;第二部分论述组织文化与企业工作绩效,分别从组织文化匹配性与组织文化认同度对员工的态度与行为进行分析;第三部分论述组织文化与企业社会绩效;而第四部分则是对于此次文献综述的个人总结。 一.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是伴随着管理理论和相关学科,它是组织战略性竞争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文化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企业领导人将其在企业创业阶段关于经营理念、基本假设等达成的共识用于对组织管理过程中包括文化价值和心理因素等在内的非结构因素的一种整合,并使之成为一个组织或企业独具个性化的管理模式,以文化的力量推动着组织和企业的长期发展,这种文化的力量能够影响成员的行动和组织的功能,且不用直接的和强加的控制。作为一种利用文化手段建立的全新管理模式,它以文化价值观为核心影响着企业绩效的方方面面,适合的组织文化有助于提高员工组织承诺、改善决策、更高效地管理组织等,在提高企业效率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和外部的竞争力等方面更具有一定的导向性。 1.国内外学者对组织文化的理解 国外的学者大多把组织文化看成是组织内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中形成的特定的文化观念、价值体系、道德规范、传统、风俗、习惯和与此相联系的生产观念。组织正式依赖于这些文化来组织内部的各种力量,将其统一于共同的指导思想和经营哲学之下。 国内学者认为组织文化是组织在其内外环境中长期形成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行为规范制度规范和外部形象的总和。

形状记忆合金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形状记忆合金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摘要:综述了形状记忆合金的发展概况,简要介绍了形状记忆合金在不同领域的应用现状,分析了当前形状记忆合金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了今后的发展前景与研究方向。 关键词:形状记忆合金、形状记忆合金效应、应用 一、引言 形状记忆合金(Shape Memory Alloy ,SMA) 是指具有一定初始形状的合金在低温下经塑性形变并固定成另一种形状后,通过加热到某一临界温度以上又可恢复成初始形状的一类合金。形状记忆合金具有的能够记住其原始形状的功能称为形状记忆效应(Shape Memory Effect ,SME) 。 形状记忆合金作为一种特殊的新型功能材料,是集感知与驱动于一体的智能材料,因其功能独特,可以制作小巧玲珑、高度自动化、性能可靠的元器件而备受瞩目,并获得了广泛应用。 二、形状记忆合金的发展史与现状 在金属中发现现状记忆效应最早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1938年。当时美国的 Greningerh和Mooradian在Cu-Zn合金小发现了马氏体的热弹件转变。随后,前苏联的Kurdiumov对这种行为进行了研究。1951年美国的Chang相Read 在Au47·5Cd(%原子)合金中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到马氏体界面随温度的变化发生迁动。这是最早观察到金属形状记忆效应的报道。数年后,Burkhart 在In-Ti 合金中观察到同样的现象。然而在当时,这些现象的发现只被看作是个别材料的特殊现象而未能引起人们足够的兴趣和重视。直至1963年,美国海军武器实验室的Buehler等人发现了Ni-Ti合金中的的形状记忆效应,才开创了“形状记忆”的实用阶断[1]。

错误记忆的研究综述(整理版)

错误记忆的研究综述 【学号:H20814014 姓名:张政】 摘要 在记忆研究的历史中,一个最引人注目的发现就是,人们会错误地回忆出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事件或者回忆出来的事件与其经历过的真实情况完全不同。大量研究的结果表明,人类的记忆并非想象中那样可靠,不仅容易逝去,还很容易受到外界干扰信息的误导,甚至更会自发地发生改变,记忆中的错误无时无处不在,它提醒我们记忆并非是对经历过的事件的精确复制。 关键词:记忆错误记忆记忆扭曲 DRM范式 绪论 人们会错误地回忆出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事件或者回忆出来的事件与其经历过的真实情况完全不同。任何经历过的事件都不是完全按照其最初的面貌进入人们头脑的,而是与个人的知觉、思想、态度、行为甚至想象等混合在一起。我们无法将过去经历过的事件像录像机一样完整而毫无偏差的记录在头脑中,而只能根据个人的标准来保持着对事件的编码。可以说,记忆与经历过的事实有关,却又不是它的孪生物。这一方面标明了记忆本身的复杂性,另一方面也预示了记忆研究的独特魅力。为何我们无法对经历过的事实进行正确的复制?这是一个需要经过长期无数的实证研究的验证才能解答的问题,也正是记忆研究最吸引人的方面。 正文 一.错误记忆的早期研究 追溯错误记忆研究的历史,最早对错误记忆现象进行实证研究的那个人就非Bartlett莫属了。F.C.Bartlett(1932)通过其系列实验研究的考察指出,记忆并不仅仅是痕迹的重新兴奋过程,而是可想象的重构或建构。这样,他第一次强调了记忆过程中的主动性作用,使得人们对记忆中存在的基本错误类型的认识从单纯的遗忘扩展到另一种—替代性错误,而替代性错误的表现即是,人们会错误地记住没有发生过的事件,或者对它们的记忆与真实情况不同。继Bartlett之后,Loftus等(1974)的研究从另一个角度探讨了干扰性信息所导致的记忆重构。 Bartlett(1932)的系列研究中最著名的是“幽灵的战争”实验。在实验中,他向被试阅读一个印第安民间故事—“幽灵的战争”,然后让被试在不同时间间

组织文化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https://www.doczj.com/doc/c04164322.html, 组织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一、组织文化论文期刊参考文献 [1].组织文化测量研究述评. 《外国经济与管理》.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4年8期.张勉.张德. [2].组织文化创新动力模型研究. 《科技进步与对策》.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1年22期.尹波.许茂增.敖治平.林锋. [3].组织文化研究综述. 《学术交流》.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6年6期.李成彦. [4].组织文化、知识分享与组织创新的关系研究. 《科学学研究》.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9年12期.曹科岩.龙君伟. [6].组织承诺影响因素比较研究. 《管理科学》.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3年4期.刘小平. [7].组织文化认同的扩展性定义、形成机理与演化路径基于组织文化三构面体系. 《商业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5年7期.马晓苗. [8].组织文化对ERP系统消化吸收阶段知识共享作用机理的实证研究. 《系统管理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3年2期.邵真.葛虹.冯玉强.刘鲁宁. [9].组织文化、知识转移与新服务开发绩效:城市商业银行案例. 《管理工程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1年4期.李靖华.庞学卿.

儿童学习障碍的文献综述

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学校心理辅导论文 姓名: 学号:1016413050 成绩:

儿童学习障碍的文献综述 摘要:本文概述了学习障碍的概念、流行学病程、分类、症状、成因、诊断标准和干预技术,并阐述了自己对学习障碍的干预方法的一些意见。 关键词:学习障碍;学习障碍干预意见;文献综述 1 学习障碍的概念 学习障碍一词是由英文learningdisability(简称LD)翻译而来的。学术界对他最早的界定是美国特殊教育加柯克提出的学习无能的概念。但是对学习障碍的定义一直未统一,以下是搜索整理的各界关于学习障碍的定义:, 1.1 美国公法94-142的定义 学习障碍指儿童在理解或运用语文的心理历程中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异常,以致在听讲、思考、说话、阅读、书写、拼字或演算等方面显现能力不足的现象。学习障碍包括知觉障碍、脑伤、轻微脑功能失常、失读症及发展性失语症等状况,但不包括基本上由视觉、听觉动作异常或智能障碍、情绪困扰或环境、文化、经济地位不利等因素所导致学习困难的儿童。[14] 1.2 美国学习障碍全国联合委员会的定义 学习障碍是一个概括的名词,指的是在倾听、说话、阅读、书写、推理或数字能力的学得与使用具有明显困难的异质障碍团体。学习障碍是个人内在因素,推测是有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所致,它可能出现于一生中的各阶段。学习障碍可能具有自我调试行为、社会知觉及社会互动等方面的问题,但这些问题本身都不会导致学习障碍。虽然学习障碍可能同时具有其他的障碍情况(例如,感官缺陷、智能障碍、严重的情绪困扰),或受其他外在因素的影响(例如,文化差异、不足与不当的教学),但都非这些情况或影响所造成的结果。[4] 1.3 美国精神医学会的定义 学习障碍就是注意力缺失障碍。所谓注意力缺失障碍,是指注意力低。医学常将其当做有关学习障碍的诊断性症候使用。[1] 1.4 我国对学习障碍的定义学习障碍 指在听、说、读、写、算等能力的习得与应用上显著的困难者。学习障碍可能伴随其他的障碍,如感觉障碍、智能不足、情绪困忧;或由环境因素所引起,如文化刺激不足,教学不当所产生的障碍,但不是由前述状况所直接引起的结果。学习障碍通常包括发展性学习障碍与学业性学习障碍,前者如注意力缺陷、知觉缺陷、视动协调能力缺陷和记忆力缺陷等,后者如阅读能力障碍、书写能力障碍和数学能力障碍等。[7] 观察以上各种定义发现,这些定义的共同要素有: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发展不均衡、学习有困难、学习成绩差,排除其他障碍和环境因素所造成的学习困难。

内隐记忆研究综述

1985年Graf 和Schater 利用记忆测验,以能否有意识回忆为标准,正式提出“内隐记忆”一词。而1924年心理学家William M cDougall 在“Outline of psychology ”中最早使用“内隐的”(implicit )和“外显的”(explicit )这对术语来描述不同记忆形 式。只是在当时并未引起记忆研究者们的足够重视,也未进行深入广泛的研究[1]。1968年,英国神经心理学研究人员Warrington 和Weiskrantz 在对遗忘症患者启动效应的研究中就发现了“内隐记忆”的现象:他们用Korsakoff 综合症和额叶切除后的患者作为健忘症被试,以无脑损伤病人作为对照组,发现健忘组被试不能有意识地提取已学过的单词,但仍然保存着关于这些单词的记忆痕迹,这些单词的痕迹可用补笔等测验间接测出。这就激发了人们对正 常被试无意识的,无察觉的记忆现象的研究兴趣,并找到了理解人类记忆本质的全新途径。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 )是指人们不能回忆其本身但能在行为中证明其事后效应的经验(Roediger,1993)。其操作定义是,在不需要对特定的过去经验进行有意识的或外显的回忆测验中表现出来的对先前获得的信息的无意识提取(Graf,Schacter,1985 )[2]。 1.内隐记忆的研究范式 1.1任务分离范式 任务分离范式是由心理学家Tulving (1983年)提出来。他是指在内隐记忆研究中,通过改变测验 指导语,造成两种记忆任务(间接测验与直接测验),再通过考察两种记忆测验成绩间的关系来确定是否出现加工过程的分离。 在研究中,人们逐渐意识到实验性分离有可能只是任务外部形式上或内部心理操作上的分离,而不是深层加工过程的分离(M erikle,P.M .,1991)。针对这一问题,研究者对此范式进行了一些改进。M erikle 和Keingold (1991)将匹配比较法运用于内隐记忆研究中,将间接测验表现出的比相应直接测 验更高的感受性作为内隐记忆存在的判定标准。杨治良等(1994)也使用匹配比较法对汉字内隐记忆 进行了研究。匹配比较法就是将直接测量任务和间接测量任务在形式上和心理操作上匹配起来,使他们只存在指导语上的差别。这时若出现实验分离,就有可能是深层加工过程的不同,而不是任务差异所引起。 内隐记忆研究综述 彭莉 作者简介:彭莉,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心理咨询中心,长沙,410205。 摘 要:近年来,内隐记忆逐渐成为心理学研究的热点。本文概述了内隐记忆研究中两种主要的实验研究 范式:任务分离范式和加工分离范式。同时,归纳与评价了四种主要的内隐记忆模型:阈限说、激活扩散理论、多重记忆系统理论和迁移恰当加工理论最后提出了四点内隐记忆研究对于教学的启发。 关键词:内隐记忆 任务分离 加工分离 内隐记忆 启发 社会心理科学第24卷总第101期2009年第1期总第003页 ·理论研究·

组织行为学-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研究文献综述

组织行为学课程论文 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研究文献综述 学院: 专业: 班级: 学号: 姓名:

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组织得到恢复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彰显了我国新型社会发展的活力,社会组织的发展迎来一个新的契机。社会组织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重要要素,也是社会自由发展面貌的充分体现。研究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情况,对于突破当前社会组织面临的角色困境与今后的转型具有现实意义,文章将对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进行进一步合理探索。 关键词:社会组织;发展;文献综述 一.中国社会组织发展概述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计划经济政策造就的‘总体性社会’的逐步解体,由市场经济建设和社会转型需要所推动的我国各类社会组织逐步恢复生机并蓬勃发展起来,成为我国社会进步的重要表征。”[1]“社会组织,又称‘民间组织’、‘非政府组织’,泛指那些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由各个不同社会阶层的公民自发成立的、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非营利性、非政府性和社会性特征的各种组织形式及其网络形态。这些组织中通常包括各种冠以‘学会’、‘研究会’、‘协会’、‘商会’、‘促进会’、‘联合会’等名称的会员制组织,以及包括基金会和各种民办学校、民办医院、民办社会福利设施等各类公益服务实体在内的非会员制组织。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社会组织经历20世纪80年代的兴起与繁荣,90年代的转型与规范管理,近年来开始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和趋势。”[2] 2006年以来,中国社会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转型,中国社会组织的发展中出现了许多新特点。 社会组织从数量增长转向结构优化。在2006年以前,社会组织在数量上呈现为快速增长,但近年来社会组织的数量增长明显放缓。在数量增长减缓的同时,社会组织发展中出现了较为显著的结构优化趋势:一是基金会等资助型组织、支持型组织发展迅速;二是城市基层的社区社会组织空前活跃;三是社会组织之间特别是草根社会组织的横向联系趋于紧密,社会组织网络化趋势加强;四是社会组织中的各种服务类组织发展较快,公益资源较多地向服务领域集中,政府购买服务也主要向服务类社会组织倾斜。 社会组织的资源结构发生显著变化。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被誉为“井喷式”的公益慈善捐赠与志愿服务热潮,带动了中国社会组织资源供给格局的显著变化。主要体现在:一是资源供给主体发生显著变化,多元主体开始取代单一主体;二是资源供给规模发生显著变化,开始出现大型乃至于巨大型基金会,政府购买服务的支出规模也在急剧增大;三是长期制约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的资源约束有所缓解并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得到根本改善。 二.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的困境 第一,“按照社会组织的角色理论来分析,当前中国社会组织的发展遭遇到一个很大的瓶颈,一方面政府和公众对社会组织的培育寄予很大的期待,或者说社会组织承担的角色期待很高;另一方面,从社会组织的角色实践来看,社会组织在现实中的发展面临着许多制约性的因素,其中最为主要的是社会组织的自身能动性有待发挥,行动力也多有不足,由此导致社会组织的角色功能难以实现。就政府对于社会组织的角色期待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社会组织常常被看作是政府管理的‘减肥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些问题已经不能单

证人错误记忆的研究综述

收稿日期:2008-10-08 作者简介:姜丽娜,(1981-),女,汉,浙江金华人,中国政法大学证据法学专业司法心理学方向博士生; 罗大华,(1936-),男,汉,福建武平人,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法制心理专业委员会主任; 应柳华,(1981-),男,汉,浙江衢州人,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社会心理学方向硕士生。 证人错误记忆的研究综述* 姜丽娜1,罗大华1,应柳华2 (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088)(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北京100088) 证人证言是最常见的证据之一。证人证言对于法官和陪审团辨别真伪,了解案情是十分重要的。然而,证人证言并非总是万无一失的。即使对一个自愿陈述案情,并力求真实反映案情的证人来说,也会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使感知、记忆和陈述案情发生错误,而提供与案件事实和情节不符的证言。因此,证人错误记忆的问题成了心理学工作者与法律工作者研究的热点。本文对证人错误记忆研究进行了简要的回顾,包括以下内容:证人错误记忆研究的发展历史、研究范式、理论假说及最新研究与发展趋势。 一、研究的发展历史 对于证人错误记忆的研究始于19世纪中期,直到20世纪中期才渐趋成熟。早在1841年,德国的司法官布拉维尔在他的论文《直接证人证言的不可信》中认为,由于知觉、回忆和陈述时判断的错误,以幻想补充知觉、推理与知觉的混同,再认时判断的错误,调查记录的无意识伪造等,使证人证言不可信[1](6页)。Cattell 1895年的实验也涉及到了证人的错误记忆问题,在实验中,他故意给大学生提出误导性的问题,并让他们在每一个问题上都指出自己到底有多大把握[2](3-23页)。1900年法国的A ·Binet 提出了自我暗示与外在暗示的概念,对出于真实的记忆改变的错误 内容摘要:证人证言对司法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证人错误记忆的发生却是一个普遍的现 象。文章回顾了证人错误记忆研究的历史,主要探讨了证人错误记忆的研究范式和理论基础,并讨论 了该领域的最新研究与发展趋势。 关键词:证人;错误记忆;研究范式;理论假说 中图分类号:D F7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612(2009)03-0001-08 2009年6月第21卷第3期四川警察学院学报Journal of Sichuan Police College Jun .,2009Vol.21No.3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项目名称:证据科学的理论体系与应用研究;项目编号:06JZB0011 *此项目得到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科研创新团队资助,此文系子课题“证人证言可信性的实验研究”的部分成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