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文献综述
- 格式:docx
- 大小:22.89 KB
- 文档页数:13
关于中西文化差异的文献综述引言: 西方人运用先进的科学征服了自然,也破坏了自然的平衡,但现代化的光辉毕竟出现在西方;中国人克制自己以适应自然,但对现代科技和先进的管理方法也奋起直追。
有比较方见差异,有差异方见和同。
每种文化都有有自己的历史和社会背景,每个国家都是,我们也同样,就象我们自己的古代经典,它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的,我们有我们文化的土壤,就象我们特有的牡丹一样,它不可能在外国生根发芽,只有在本土的自然条件下,他才能呈现出它那天生的雍容华贵。
西方文化也一样,因而东西文化呈现出很大的差异,体现在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在对待民族关系问题上等方面。
(1)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
中国注重天人合一,西方文化强调征服和改造自然. 肖尚军的《传统文化概要》中指出,中国文化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即“天人合一”,西方文化则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与改造,即征服自然。
《中西伦理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启示》(刘宗碧)中指出,西方持幸福论为主的维度,追求主体权益满足的自我确证;中国持功德论的维度,追求“顺天意”的功名。
(2)在对待民族关系问题上。
中国历史上基本奉行以和为贵的政策,西方人则有征服天下的野心。
中国文化奉行的是“亲仁善邻”和“协和万邦”,而西方则奉行“征服天下”。
檀江林所著的《中国文化概论》指出:对民族关系问题的处理原则上,中国的原则是亲仁善邻、协和万邦、顺俗施化、以德怀远,西方民族的原则是以武力征服天下。
各位学者在诸多著作中进一步阐述了造成文化差异的原因,现将原因归纳为以下两点:㈠文化的基础不同直接决定了中西方的性格、思维等等的不同。
《安全文化新论》指出,中国文化有两大基础:艺术和道德。
西方文化同样有两大基础:科学和法律。
在各自的两大基础中,中国文化又以艺术为主要精神,西方文化以科学为主要精神。
科学和艺术有着显著的差别:科学的题材一定要合理并依据事实,艺术的内容可以不合理,也可以不必忠于事实。
唐君毅也在《中西哲学思想之比较研究集》中说,从宏观上看,他认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在道德和艺术,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在宗教和科学。
浅议中西方宗教文化差异浅议中西方宗教文化差异摘要: 宗教自古以来对我们中西方的文明有着重大的影响,对社会和文化的进步与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在人类历史文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西方的宗教差异,说到底是中西文化的差异,本文就佛教和基督教进行对比,主要分析两者发展过程和文化上的差异,旨在更好地了解西方和西方宗教文化。
关键词:中西方、宗教、文化差异、佛教、基督教中西方的宗教均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发展,在其各自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人类生产方式和水平的限制,相互之间几乎没有什么交流,由此发展出了拥有许多不同之处的中国宗教和西方宗教。
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一.中西方宗教产生的历史背景差异1、佛教传入中国早在秦汉初期,中印文化交流便已出现,佛教盛行印度,国王派遣佛教徒云游四方,传播佛教,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2.基督教在西方社会产生《圣经》上记载:犹太人耶稣在30岁开始在犹太省的犹太人群中传道,并在罗马取得成功。
从2世纪末起,罗马帝国内忧外患,人们从动荡不安的现时中逃离,投身宗教以求得心灵上的安慰;与此同时,统治阶级也急需为即将破灭的罗马王朝寻求思想支柱,这为基督教的生长提供了优良的环境,从此,基督教进一步一步迈上了西方社会统治的最高峰。
由此可见,无论是佛教还是基督教都是以救世主的形象出现于民众的情感空虚之时,盛极于统治阶级的推崇与利用之下。
二.佛教、基督教传入中国及西方的发展方式差异1、佛教传入中国后的主要发展时期及特点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之后,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的存在深刻影响着中国的传统思想和文化,佛教在中国不问社会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1)汉化佛教:此时佛教刚传入中国,主要传播活动仍是佛典翻译,这个阶段的译经工作为以后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打下了初步基础。
(2)南北朝佛教:有了佛典翻译作基础,此期佛典更足被大量翻译,并且中国僧侣开始自创佛学论著,佛教在中国盛极一时。
(3)隋唐佛教:唐朝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翻译过来的佛教典籍已极为丰富。
浅谈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浅谈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摘要:文化是一国的灵魂,而宗教文化则一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宗教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和发展,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
但是,中西方宗教在各自的发展中,由于人类生产方式和水平的限制,相互之间几乎没什么交流,发展出了许多不同之处。
正确地认识宗教的积极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的思维、世界观、价值观和行为行动等。
本文分析了中西方宗教在宗教精神上的主要区别,阐述了中西宗教文化差异对各自文化生活的影响,重新审视了中西方宗教文化的现代价值,以期能使宗教文化的积极作用得到良好的发挥,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实现。
关键词:中西方宗教文化;宗教精神;跨文化交际宗教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宗教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窥见人类社会以及某一个特定的文化区域的文化状况。
随着中国的日益开放以及同各国联系和交流的增加,宗教交流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正确地认识宗教的积极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的思维、世界观、价值观和行为行动等等也有利于我们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避免产生文化误读,从而更有效地进行交流和增进了解。
西方人大多数都信仰基督教,因为正是基督教文化构成了西方文化的大背景,使得中世纪以来的西方文化的任何一部分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基督教的影响。
而中国人长久以来深受儒教的影响,汉民族的宗教信仰是在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融合佛教、道教及其它民间宗教的混合形式。
从文化策略上看,宗教文化可以团结人群、增强思想凝聚力和行为的一致性;从政治作用上看,宗教文化有助于统治阶级顺利实行统治、维护既有秩序;从宗教意义上看,宗教文化为人们的精神提供幻想性的安慰。
可以说,在宗教的目的和作用上,中西宗教是完全一致的。
但是,通过比较分析中西方宗教精神之异同及其对各自的文化生活所产生的影响,我们又会发现它们有极大的不同。
一、中西宗教精神之比较宗教文化体现着一个时期内人的情感、思想和信仰,同时也体现了那个时期内其所在地区的政治和文化理念。
中西宗教精神的不同及其文化内涵刘承华【内容提要】本文从文化角度对中西方宗教进行比较,指出西方宗教中的神是由超人类的终极之神所赋予,其宗教的原始动力是“罪感”,故而其人神关系是单向的皈依,其宗教态度是膜拜,其价值张力是远离世俗;中国宗教中的神则是由现实中的杰出人物经过修炼而成的,其宗教的原始动力是“畏感”,故而其人神关系是双向的交换,其宗教态度是恭敬,其价值张力是固着世俗。
文中还以此解释了中西宗教中其他一些方面(如对异教的态度、宗教的地位、屋顶造型以及不朽观等)的不同。
【关键词】罪感;畏感;宗教精神;文化比较宗教主要是对神的崇拜,而神实际上就是人的外化,费尔巴哈说过,人是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出了神。
所以,通过神,通过宗教,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窥见人类社会以及某一个特定的文化区域的文化状况。
在不同的文化区,它所创造出来的宗教必然地带有那种文化的印记。
中西文化也不例外。
本文拟从文化的层面比较中西方宗教的不同特质,或者说,是通过对中西宗教的比较来揭示蕴藏在宗教之中的文化内涵。
所谓中西方宗教,这里主要指西方的基督教和中国的儒教、道教以及中国化了的禅宗佛教。
一、神的来历每个宗教都有自己的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主神占有最为突出的位置。
但是,这个主神是从哪里来的?它是怎么产生的?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中西方宗教有着明显的不同。
这个不同是:西方的神是先天就存在的,是超越于世俗人事的,东方的神则是由世俗的人物修炼而成的。
古希伯莱人的宗教领袖叫摩西。
摩西所传的《十诫》,后来成为希伯莱人的最为重要的宗教典籍,是古希伯莱教义的源泉。
但摩西本来是一个很平常的人,他后来之所以能成为希伯莱人的神,全是因为他接受了上帝耶和华的谕示,耶和华指定他来作希伯莱人的领袖,带领希伯莱人建立他们新的生活。
《圣经》写道:“上帝晓谕摩西说,我是耶和华。
……所以你要对以色列人说,我是耶和华。
”[1]“这些律例、典章和法度,是耶和华与以色列人在西奈山藉着摩西立的。
中西方宗教文化差异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ReligionsReligion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shaping the culture of a society. It influences the way people think, behave, and perceive the world around them.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hemispheres have distinct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so do their religious beliefs and practices. This essay aims to highlight the major disparities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religions, focusing on key aspects such as belief systems, rituals, and values.One of the fundamental differences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religions lies in their belief systems. Eastern religions, such as Hinduism and Buddhism, are often characterized by a belief in reincarnation and karma. Followers believe in the cycle of birth, life, death, and rebirth, with the ultimate goal of attaining enlightenment and liberation from this cycle. In contrast, Western religions, like Christianity and Islam, focus on the belief in a single life on earth, with the promise of an afterlife, either in heaven or hell, based on individual actions and faith.In conclusion,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religions are significant and permeate various aspects of society. The disparities in belief systems, rituals, values, and the role of religious authorities contribute to thedistinctiveness of each religious tradition. Understanding these differences is crucial in promoting intercultural dialogue, fostering mutual respect, and appreciating the diversity of religious beliefs and practices in our globalized world.。
文献综述英语从道教和基督教的角度,分析中西方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差异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扼要说明有关主题争论焦点)写作目的:近代以来,人类在获取日益丰富的生活资料的同时,却对自然界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从而遭到自然界的严厉报复。
随着文明的巨大进步与生存危机并存的现象日益显露出来,伴随着生产日益发展、生活日益富裕,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却日益严重。
今天,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全球问题。
因此。
人类不得不思考这么一个问题: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就是生态哲学所要研究的问题。
而宗教可以说是生态哲学研究与实践的先驱,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宗教,继承并发展了道家老、庄的思想,含有丰富深厚而朴素的生态哲学思想。
基督教作为西方传统宗教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却有着不同的看法。
通过这两种不同理念的比较,也许我们可以找出更为有效的方法来保护自然。
概念: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地球上生物有机体的最高形式,是社会化的高级动物,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
人类与其他动物相区别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人类有一些欲望,一些无穷的欲望,这些欲望绝不可能得到满足。
自然是万物存在的场。
这里的自然,是指统一的客观物质世界,是在人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实在。
它是无限多样性地运动变化着的物质,也是不断地为人的意识所反映、所认识并被人所改造的对象。
焦点:中国道家认为自然与人的关系是一体的:天人合一。
以超越一切的道为出发点,从自然的天道切入天人关系,以自然无为为宗旨,要求人类顺应自然,去除人为,遵循天地循环所造成的自然界的和谐秩序,平等地对待万物,以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基督教认为人类处于宇宙中心,高于自然,可以支配自然的观点出发,认为大自然中的万物都是供人类利用的,所以西方人对自然采取一种认识、探索、征服和享用的观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观点不仅用于观察自然世界,而且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与人的关系中。
其两者的争论焦点在于人到底是应该按自己的意愿改造自然,挥霍自然,还是应该遵循自然的规律,不改变规律的前提下利用自然。
《中西宗教文化比较》论文中西宗教文化比较摘要:宗教文化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和西方拥有不同的宗教文化传统,这些传统不仅在宗教信仰方面有所差异,而且在价值观、道德观和生活方式上也存在差异。
本论文旨在比较中西宗教文化的不同之处并探讨其对社会的影响。
引言:宗教文化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精神寄托,也塑造了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和生活方式。
中国和西方有着不同的宗教文化传统,这些传统与文化背景、历史、哲学等密切相关。
了解中西宗教文化的差异对于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很有意义。
一、中西宗教信仰的差异1.基督教与中国传统宗教基督教强调个体救赎和信仰上帝,而中国传统宗教更加注重人类与自然、家庭、社会的关系。
这两种宗教信仰的核心思想存在显著的差异。
2.佛教与天主教佛教注重修行和解脱,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智慧,而天主教强调信仰上帝和教会的教义。
这两种宗教信仰在实践方法和价值观上也存在差异。
二、中西宗教文化的价值观差异1.中国宗教文化的影响中国的宗教文化强调尊重长辈、孝顺和家族责任。
传统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宗教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2.西方宗教文化的影响西方宗教文化强调个体的权利、自由和责任。
基督教的价值观对西方社会的法律、道德和社会秩序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中西宗教文化的生活方式差异1.社会交往模式中国宗教文化倾向于保持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而西方宗教文化注重个体的自由和自主性。
2.生活仪式和习俗中西宗教文化在生活仪式和习俗方面存在差异,如婚礼、葬礼和节日庆祝等。
结论:中西宗教文化的比较表明宗教信仰、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在两种文化中存在显著差异。
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并为我们在全球化时代建立和谐社会提供有益的启示。
1.王铁峰,张家土(2024)。
“中西文化中的信仰比较与融合”。
《西南政法大学报》,(02)。
浅谈中西宗教文化差异宗教是人类历史上一种古老而又普遍的文化现象,在人类的文明中都占有一席之地。
宗教作为思想体系,和哲学一样,都处于人类文化的核心,代表着人类文化的深层结构。
虽然宗教从本质上讲都源于人类在精神上对超自然的神灵的崇拜与信仰和在灵魂上对现世生存状态的超脱,但是中西宗教文化却存在巨大差异。
有人把中国文化称为儒家文化或儒教文化,把西方文化称为基督教文化,那么宗教因为在不同文化中而表现出的差异主要有哪些呢?一、中西宗教起源差异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它既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恒的,它有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
对于宗教的起源和形成,中西方古代宗教的形成有两大来源,一是源于自然崇拜,二是源于祖先崇拜。
可以说是“在自然神和英雄神升腾并两相混合的同时,各自独立性也在逐渐形成。
自然神和英雄神的混合及向上界升腾形成至上神”。
在西方的古代世界,祖宗崇拜从来也没有形成很强的信仰力量,似乎在很早就让位给神灵崇拜。
古代埃及人崇拜太阳神,连法老也要借助于它的光华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在军人及百姓中灌输自己是太阳神之子的教义,以增强皇帝的威严。
庙中的祭祀也乘机大肆吹捧,称法老为“统治着太阳”、“大神”,借以让人们对其加以崇拜。
从表面看来,这种崇拜似乎与我国古代称“皇帝”为“天子”有点不谋而合,但其内涵是不同的。
中国称皇帝为天子,主要是因为他是全国最大的宗主,而法老则是神的化身,包含着较多的神灵崇拜。
到了古希腊,古罗马,他们都信奉多神教,认为大自然和社会本身都有神各司其职,各个城邦都有自己的保护神。
到了罗马帝国晚期,皇帝承认了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多神的信仰逐步被信奉上帝一人的新型宗教所代替。
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则比较复杂。
东汉之际,印度佛教传入中国;汉代末年,神仙道教也土生土长起来;唐代之后,伊斯兰教逐步传入中土,明代晚期基督教也姗姗来迟。
而中国文化在唐代以后有一个明显的走势是儒、释、道的“三教合流”,合流后的中国文化以儒家传统的人伦价值观念和人生理想为核心,杂糅了佛教重心性修炼的思维和实践方式,辅之以道教永生信念的诱惑与恐吓手段,在宗教信仰方面形成了一套奇特的多元化和泛神化的天人体系。
从宗教看东西方文化差异【内容摘要】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体系,其本质内在蕴含的是一种社会形态整个发展历程中沉淀累积下来的文化。
从一个宗教的形成、发展以及这个宗教在当今社会,在它所在的文明中的地位形态,我们可以很大程度的知道这个宗教所对应的文化体系的构成。
了解东西方的各个主流宗教有益于我们知道并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
【关键词】宗教,文化差异【正文】一、东西方宗教起源人类发展的历史上,因为地域的不同,产生的文化、政治、经济的形态也不同。
当然,文化的差异也包括了宗教为文化的差异。
其实,在不同的地域宗教产生的方式不同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纵观东西宗教的起源,可以清楚地知道:东方宗教文化是产生于当时士族的嫉妒奢糜物质追求下的欲望的扩张;西方宗教文化却相反,他是在血腥的政治斗争里,人们在精神上的寄托,而产生的信仰。
在中国,宗教很大程度上都寄托了人们太多的物质的欲望。
道教,产生时就是用来球不老之术的,炼仙丹,求福避祸,基本都是物质追求的寄宿地。
佛教,烧香拜佛,求的也只是物质上的富足,肉体上的平安。
儒教,和前两个宗教不同,两千多年都是用于政治,统治者用它束缚人们的思想,现代,则作为一种文化的象征。
西方,不管是哪个宗教,人们的信仰都是精神上的。
信耶稣,真主安娜,圣母玛利亚,人们相信有上帝,相信有天堂,西方人进教堂就是释放自己精神的压力,把自己心里的负担告诉上帝,不会祈求物质上的富足,追求的只是精神上的解放。
二、宗教的发展有听过这样的说法,一个地区的地理环境、经济、政治和文化密不可分,它们是相互影响着发展的如今的状态的。
确实,东西方的宗教,由于地域上的差异也渐渐发展到如今的状态。
西方地形相对破碎,海岸线极长,人们为在生存斗争中获得更多资源,于是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不断向外扩张,掠夺。
然后有了海洋经济,有了海洋文明,西方的宗教也有一种不断向外扩张的好战色彩。
直到今天,基督教无疑在无数宗教战争的洗礼下长成一方巨擎,其中天主教派和和基督教派更是独树一帜。
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文献综述宗教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宗教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窥见人类社会以及某一个特定的文化区域的文化状况。
随着中国的日益开放以及同各国联系和交流的增加,宗教交流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正确地认识宗教的积极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的思维、世界观、价值观和行为行动等等也有利于我们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避免产生文化误读,从而更有效地进行交流和增进了解。
一、宗教文化概述高长江在《宗教文化传播的美学之维》说过:宗教文化不仅是古代世界人类文化传播的主要内容,也是其主要媒介与形体。
对于宗教学、神学和历史学而言,宗教文化传播的精神驱力和影响力主要源于传播者的"神爱"意识、普度众生的超凡精神以及接受者寻求救赎的心灵渴望,但这不完全是事实。
宗教"真理"传播力的基质,还在于神圣传言的信息、形式以及媒体的审美形质,正是审美体验构成了宗教传播力的"内在精神力",并藉此升华人们追求真与善的精神力量。
李振宇在《文化安全视角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研究》说过:在当代社会环境下个体大多相信宗教自由,很多人都拥有自己的宗教信仰。
同样宗教信仰也影响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但是个体对宗教观念理解上的偏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家文化安全。
从目前高校宗教观教育开展来看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可以说在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非常有必要。
因此,建议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战略高度,以文化安全建设为切入点,健全文化安全视角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机制。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科学的宗教观,它辩证地阐述了宗教观念。
基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必要性,应加强在文化安全视角的基础上探究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以期能够进一步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纳入文化安全建设的重要体系。
刘登鼎在《宗教文化与民间文学的相互影响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说过:宗教文化与民间文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呈现出相互影响的关系:民间文学因汲取了宗教文化的内容而更加丰富多彩;宗教文化通过民间文学通俗、生动的展示,口口相传,成为脍炙人口的传说。
民间文学是民众在生产生活中创作、传承、传播的语言艺术,在历史长河中代代传承,以特殊的方式延续、传递民族的历史记忆。
张志刚在《重新认识“宗教与中国文化传统》说过:如何重新认识"宗教与中国文化传统"的内在关系,可谓中国宗教研究中一个关键问题。
笔者之所以从学理上探究这一关键问题,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这一学理探讨可以深化中国理论界自改革开放以来所发生的一场思想观念转变,即从"宗教鸦片论"经"宗教文化论"再到"宗教—文化观";二是,这一学理探讨有助于更新中国宗教研究的方法论,即一改以往海内外学者大多"主要就各宗教或五大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本身来研讨中国宗教"的简单化学术倾向,而是力主"把作为研究对象的中国宗教首先置于整个中国文化传统之下来重新加以认识"。
后一个论点,是本文所要着重论证的。
二、历史背景下宗教文化的差异庞希云在《“人心自悟”与“灵魂拯救”>>说过:处于不同文化传统背景之下的西方文学与中国文学,尤其是中西古典小说,有着许多根本性的差异。
应该如何理解这些差异?古典小说与宗教文化心理密切的交互关系,西方传统文化心理以基督教精神为核心。
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则以儒释道思想为主宰。
西方人关注的是灵魂,中国人关注的是人心;西方人祈求的是神的救赎,中国人注重的是现世的自悟;西方人叩问的是个人的心灵,中国人则在现世社会中去寻求和谐。
“人心自悟”体现了中国儒释道文化中依靠自我力量获得超越的鲜明特征。
它既是中国人自我修养的行为与方式,也是自我升华的一个过程、自我超越的一个途径。
“灵魂拯救”体现的是西方文化中在神的关照之下实现个人完善的特征。
它是西方人寻求解脱、追求永恒的心理行为方式,是个人灵魂得救的过程与途径。
“人心自悟”与“灵魂拯救”两者各自皆分别长期积淀于东西方人的心灵深处,持续对人类精神产生着深远的影响,由此而形成了中国人与西方人各自不同的文化心理结构。
这些文化心理的差异,也深刻地影响着作家不同的创作思维和创作倾向。
受“人心自悟”观念的影响,中国古代小说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一方面以正史之补,以经世致用、益于世道人心为宗旨摆脱“小道”的卑下地位;另一方面,也融入“澡雪精神”、陶冶性情的审美理想。
至明清,这一文学关注世道人心与追求人心超然的创作倾向融合互补,使这一时期的小说创作统摄了善与美的文学追求,注重社会人格与自然人格的理想融合,注重人与天地自然、个人与群体与社会的和谐追求,仁义忠孝与空灵无常、因果轮回一起共同构成了小说所寻求的善与美的境界。
处于“人心自悟”与“灵魂拯救”不同文化心理制导之下的中西古典小说,有着双方共同关注的表现对象,共同的精神内核及共同的文学追求,也有着不同的创作心态和接受心理,有着各自独特的表现方式,不同的关注重点及相异的价值指向,双方既有各自文化所带来的优秀的传统,也有各自的局限性。
管恩森在《十字架遭遇龙图腾》说过:明清时期基督教入华,不仅具有宗教传播的意义,而且,也是中西文化双向交通的肇始,同时开始了与中国进行宗教文化对话的实践,并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对话模式:宗教性文化对话。
这种对话模式既保持了宗教性质和信仰内容,同时又在平等、认同的基础上努力去寻求文化的尊重与理解,对中西双方“去中心主义”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中西宗教、文化间为达成彼此的理解与会通而探索、实践的较为有效的途径,为中西异质文化交流提供了较好的对话范型.探讨这一对话模式的形成、发展、遭际,以及对话双方各自在宗教策略、文化含义上产生的不同变化,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把握宗教文化对话的基本规律,遵循互相尊重、互为主体、互补互益、共同发展的对话原则,促进人类文明在当代全球化语境中的对话和发展。
尤其是在今天,地区间的文化、宗教冲突不断升级,世界和平主义和反恐怖主义政策在全球化境遇下显得更为迫切并逼近每一个人的现实生活,我们有必要对宗教间对话探索保持高度的警醒和充足的兴趣,这也是对全人类共同的未来负责。
王小路在《方禅学对美国抽象表现主义艺术的影响——基于二战后亚洲宗教及跨文化传播背景》表明:美国是西方现代艺术的中心,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
从社会史角度切入艺术史,会发现美国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在二战后受到异域文化传播的重要影响。
在此社会背景中,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吸收了一定程度的亚洲宗教思想(包含东方禅学思想),并在创造中进行了跨地域文化语言元素的艺术转换。
也就是说,美国抽象表现主义艺术的形成与东方文化中的禅学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微妙关系。
在此意义上,通过探讨东方禅学对美国抽象表现主义艺术的影响,呈现其中的复杂面貌。
祁进玉,马婧杰在《中国民族宗教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的研究中心分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内在纹理构筑了民族与宗教发展不可分离的历史和现实。
民族宗教相互交织的客观规律使民族宗教学成为适应中国国情的新兴综合性学科。
反思与回顾民族宗教学的学科内涵、外延、特点及方法,可以概括出学科体系的整体框架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就民族宗教学的研究发展进行相关分析与展望。
陶天艳,陈嘉玮,卢新甜,毛英荞的《从历史文化角度调查分析少数民族宗教生与汉族非宗教生的信仰交叉影响——以杭州小和山高教园区维吾尔族伊斯兰教生为例》中:随着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在高校共同学习的现象日益增多,彼此在宗教信仰、学习生活等方面形成交叉影响。
通过对杭州小和山高校园区维吾尔族伊斯兰教生和汉族学生的调查,我们发现学生之间既有差异也有文化共通性,尊重彼此文化,引导学生正确信仰宗教与坚持科学主义非常有必要。
2.1.2宗教信仰下产生的文化差异贾玮玮,郝艳婷,王筱璇,赵越在《中西方宗教建筑文化的差异》说过: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许多建筑失去了其所在社会精神文化内涵,而宗教建筑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不同信仰下人们的思想意识,中西方宗教文化及社会发展上的种种差异导致了中西方宗教在建筑各个方面的差异,文章从许多方面介绍了中西方宗教建筑的差异。
王凯北,傅治夷在《从地狱观看中西方宗教文化差异》说过:宗教文化是中西方文化对比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而从地狱观念的角度出发,以小见大,我们可以发现中西方宗教文化在价值取向上有何不同。
该文对中西方地狱观念的差异进行了初步分析,并从"人性本善—人性本恶"、"人本—神本"、"此岸—彼岸"三个维度出发将中西方宗教文化的本质特征区分开来,说明了二者在对人神关系、现世与来世的关系的不同态度。
刘启迪在《中西方思维模式对比分析——从地理、文化和宗教三个角度看中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异》表示了自己的观点:随着全球化步伐的逐步加快,东西方国家在政治、经济等领域的接触逐渐增多,有必要对中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从而达到更好的理解和沟通,有利于我们根据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来进行市场营销管理。
本文开头提出三个问题,为什么中国的生产性企业很难跨入世界500强企业行列之中?为什么西方倡导个性和自由,而我们推崇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为什么美国有91%的公民信奉宗教,而我国信奉各类主流宗教的总人口比例还不足10%?正文部分通过对中西方地理位置、文化维度和宗教信仰三个方面的分析,以此回答了上述三个问题。
总体结论为:中国人较为保守,安于现状,缺乏竞争意识,更加关注集体利益,注重血缘关系,并且在道德标准上以儒学和《易经》为基础;相对来说西方人有更多的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注重个性与自由,更加注重法律的约束力,在宗教上受《圣经》的影响较大。
中西方思维模式对比分析对中西方营销管理模式有着较高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文化是语言存在的一个背景,语言是文化的表达,文化与语言之间可以说是互相依存的关系。
翻译就是两种语言互相转化的一个途径,而文化差异可以说是翻译工作中最有影响力的因素,对译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翻译工作可以说是跨文化的一种理解力,为了保证翻译的准确,所以译者必须去了解语言产生的文化背景。
在中英文翻译中亦是,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在中英翻译工作中影响也是很大的。
当一种文化的价值是另一种文化所不具有的时候, 它的那种价值就会被别种文化所吸收, 这就产生了文化沟通与交流。
其实,文化就是在不断沟通交流中发展的。
从古到今,世界上还找不出一种不受外来影响的文化。
不同的民族有着适合其本民族需要的文化,没有优劣之分,世界上也没有十全十美的文化,但每个民族都有值得骄傲的文化传统,也有其落后和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