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交流中的非语言行为
- 格式:pdf
- 大小:162.38 KB
- 文档页数:6
中国和法国间非语言交流的异同摘要:中国和法国的非语言交流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两国的文化差异。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里我们将从四个方面进行比较,即文化、社会规范、个人行为和面部表情。
在这里,我们将探讨中国和法国两国人的非语言交流,但不包括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手势和姿势。
这些是文化因素,与法国人的社交方式和中国人的社交方式一样。
但是,它们不是我们在其他国家所能看到或使用的。
对于中国人来说,用手势或姿势来表示“我”“我爱”“你”或“你想要”等表达感情时,法国人可能会用其他方式来表达。
同样,中国人用面部表情来表达情感时,法国人可能会用其他方式来表达。
这两种方式都是重要的非语言交流形式。
关键词:文化;社会规范;个人行为;面部表情1文化差异在中国,有一些非语言交流的惯例,但是对法国人来说并不适用。
例如,在法国,在某些场合中(如婚礼),人们用手触摸头部的动作被认为是非常不礼貌的。
同样,中国人握手时常常是两只手同时伸出,这也是不礼貌的。
然而,中国人见面时握手或拥抱也是常见的。
此外,在中国的某些场合中(如葬礼),人们会把手放在别人的肩膀上。
然而,法国人则会把手放在别人身上。
类似地,在法国,人们可以用身体接触来表示友好。
例如,一个人可以用身体接触来表示道歉、安慰或安慰。
在中国或法国都有一些文化差异。
例如,在中国和法国都有许多不同类型的文化符号。
这些文化符号反映了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和社会规范。
例如,在中国人看来,“数字”代表着幸运和财富;而在法国人看来则是一种禁忌:“22”这个数字被认为是不吉利的。
因此,对于中国人来说“4”是个非常吉祥的数字;而对于法国人来说这个数字则是一个禁忌;“6”代表着完美和成功;“8”代表着幸运和财富。
1.1数字法国的主流文化是基督教文化,它对法国的数字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基督教文化三位一体的宗教传统确定了数字“三”在法国人的社会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被冠以完美和谐之意,备受青睐。
与中国人最大的不同是,法国人视偶数为不祥,奇数为大吉(十三除外),因为他们认为偶数隐含分裂。
摘要在跨文化交际中,非言语交际是人们传递信息、表达情感的一个重要手段,与语言交际互为补充,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然而,人们并没有给予非言语交际以足够的重视,使其长期处于被忽视的地位。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经常发生因非言语交际误解导致交际无法顺畅进行,因而影响交际质量的情况。
本文从手势,面部表情,目视行为等几个方面分析非言语行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以期提高人们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和质量。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非言语交际交际能力文化差异On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in Cross-cultural Com鄄munication//Xue MeiAbstract Non-verbal communication,an important means to pass information and express feelings,complements mutually with verbal communication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However,non-verbal communi-cation has not been paid enough attention and has been neglected for a long time.Misunderstanding on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leads to the failure of the communication and affects the quality of communication.The essay analyzes the differences of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from several as-pects,such as gestures,facial expressions and visual behaviors, so as to improve people's sensitivity and quality of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Key word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non-verbal commu-nication;communication skills;cultural difference跨文化交际是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之间所进行的交流,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人们通常只注重语言本身,而忽视了交际过程中的非言语行为。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非语言交际对比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非语言交际方式及其对比。
非语言交际作为人类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空间距离、时间观念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详细分析这些非语言元素在不同文化中的表现形式和内涵,揭示它们如何影响人们的沟通和理解。
通过对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非语言交际方式,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文化差异,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文章将首先对非语言交际的定义和重要性进行阐述,然后介绍不同文化背景下非语言交际的主要特点,最后提出在跨文化交流中如何更好地运用非语言交际的建议。
希望本文能够为读者提供有益的参考,促进跨文化交流的发展。
二、非语言交际的定义与分类非语言交际,通常被理解为在交流过程中,除了口头语言之外的所有形式的沟通和表达方式。
这种沟通方式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它常常扮演着传递情感、态度和文化信息的角色。
非语言交际涵盖了丰富的内容,从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到空间利用、时间观念,甚至穿着打扮和物体操弄,都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肢体语言是非语言交际中最直观、最具有表现力的一种形式。
它包括了手势、姿态、身体动作等,这些都能传达出丰富的信息。
例如,某些文化中,点头表示同意,而摇头则表示否定;但在另一些文化中,这种表达方式可能恰好相反。
面部表情也是非语言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的面部表情能够传达出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而这些情绪在不同文化中的解读也可能存在差异。
例如,微笑在某些文化中可能被视为友好和尊重的表示,而在其他文化中可能只是表示礼貌。
除此之外,空间利用和时间观念也是非语言交际中的重要元素。
不同的文化对空间和时间的理解和使用存在很大的差异。
例如,一些文化强调个人空间的重要性,而另一些文化则可能更加注重公共空间的利用。
在时间观念上,有的文化可能更强调准时和效率,而有的文化则可能更加注重灵活性和人际关系。
穿着打扮和物体操弄也是非语言交际的重要形式。
第1节非语言沟通的定义第1节非语言沟通的定义非语言沟通指的是除语言沟通以外的各种人际沟通方式,包括肢体语言、副语言、空间利用、时间安排以及沟通的物理环境等。
非语言沟通涉及人们面对面沟通中的诸多方面,例如用来加强或替代所说的话。
有时候人们有意识地运用非语言沟通技巧,而有时候却是一种下意识的行为。
例如,面部露出的微笑、眉头紧皱、开会入席的座位、办公室的大小及室内陈设,凡此种种,都表达着各种信息:高兴或苦恼、权势或地位等。
非语言沟通在实际沟通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比通过语言表达的信息更重要。
有关研究表明,在实际沟通过程中,非语言所包含的信息远远超出语言所提供的信息(见图12—1),正所谓“无声胜有声”!对于倾听者来说,非语言沟通可以帮助确定讲话者是否有诚意,因为当一个人在说话时,他的话可以给自己戴上某种面具,但其肢体语言就不会被掩饰得那么毫无痕迹了。
正如人们常说的:“不仅听你说什么,更重要的是看你怎么说。
”当然,讲话者也可以从非语言信息中得益,通过观察倾听者所发送的非语言信息来确定他所发送的信息是否已得到理解。
第2节非语言沟通与语言沟通的关系非语言沟通与语言沟通密切相关。
在实际沟通过程中,当语言信息与非语言信息不一致时,人们往往会更相信非语言信息。
通常,语言信息与非语言信息可以有以下四种关联。
1(重复。
当谈到某个方向时,伴随着手指的指示。
比如在答复问路者时,我们往往会边回答边用手指方向。
2(矛盾。
比如,当某人在争吵中处于劣势时,嘴里却颤抖地说道:“我怕他?笑话!”事实上,从说话者颤抖的嘴唇中不难看出,他的确感到恐惧和害怕。
又如,顾客在首饰店的柜台前指着金灿灿的手链对服务员说:“请拿这款项链给我看看。
”服务员一定会意识到是顾客说错了,这时,服务员通常会认定顾客需要的东西是他手指的手链而不是他所说的项链。
这个例子也说明,在语言和非语言信息出现矛盾时,非语言信息更能让人信服。
3(代替。
当经理走进办公室时,显出一副沮丧的样子,不用说,他与上司的谈话结果很糟糕。
论非言语行为意义的翻译[ 论文关键词]言语行为非言语行为功能对等[论文摘要]在交际过程中,非言语行为与言语行为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传递语言意义及文化信息。
本文结合非言语行为的交际功能,论述了不同情景下非言语行为翻译应当采取不同的策略和方法,进而实现翻译功能对等。
一、引言人类的交往离不开语言交际,但语言交际不可能是纯粹的言语行为,同时包含非言语行为。
言语行为与非言语行为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传递语言意义及文化信息,因此充分发挥二者的作用才能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
非言语行为与文化紧密相连,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非言语行为所表达的意义也有可能不同。
翻译作为沟通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之间关系的桥梁,不仅应当重视言语行为的翻译,更应该重视非言语行为的翻译,尤其是不同民族文化中非言语行为意义的翻译。
二、非言语行为简介非言语行为(nonverbal behavior)是指言语行为之外的身势行为、目光语行为、沉默语行为、衣着打扮、人体姿态、面部表情和交谈时的身体距离等。
这些非言语行为都可以用作交流信息、传达思想、表达感情、态度等(贾玉新,1997)。
虽然非语言行为在交际过程中不可缺少性,但是我们也不能以此来断定非语言行为在交际中的主导地位。
须知非语言行为必须在语言行为的配合下才能执行明确的交际功能。
另外,非言语行为在交际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通常别理解为是辅助性的,主要包括重复、补充、否定、替代、调节言语信息的功能。
三、非言语行为意义的翻译策略翻译是人们相互交流的工具,它涉及到跨语言和跨文化的信息转换活动。
翻译的首要标准是忠实,在翻译的过程中为了准确传达原文的内容、风格、所涉及的文化等多个方面,译者在重视语言行为意义翻译的同时,还必须十分关注非言语行为意义的翻译。
然而非言语行为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文化的影响,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相同的非言语行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可能表示完全不同的意义,体现不同的功能,这就给翻译的过程造成了困难,下面具体分析不同语境下非言语行为意义翻译应该主要采取的翻译策略。
跨文化非语言交流的要点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跨文化交流变得日益频繁。
除了语言交流,非语言交流在跨文化互动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非语言交流包括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眼神交流、姿势、空间距离、触摸、服饰等多个方面。
理解和掌握跨文化非语言交流的要点,对于避免误解、建立良好关系以及实现有效沟通至关重要。
肢体语言是跨文化非语言交流中的一个重要元素。
不同文化对于肢体动作的含义和解读可能存在很大差异。
比如,在一些文化中,点头表示同意,而在另一些文化中,点头可能只是表示理解对方在说话,而非表示同意。
同样,在某些文化中,用手指指人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而在其他文化中可能并没有这样的禁忌。
面部表情也是传递情感和信息的重要方式,但不同文化对其的理解和表达可能有所不同。
例如,在西方文化中,微笑通常被视为友好和欢迎的表示;然而,在某些亚洲文化中,微笑可能更多地用于掩饰尴尬或不适。
再比如,在一些文化中,皱眉表示不满或困惑,而在另一些文化中,可能仅仅是专注思考的表现。
眼神交流在跨文化交流中同样具有多样的含义。
在一些文化中,直接而持久的眼神接触被视为自信和诚实的象征;但在其他文化中,过于直接的眼神接触可能被认为是挑衅或不尊重。
比如,在日本文化中,长时间直视对方的眼睛可能被认为是不恰当的,而在欧美文化中,适当的眼神交流是交流中必要的部分。
姿势在不同文化中也有不同的含义和规范。
比如,在一些文化中,站立时双手叉腰被认为是自信和有力量的表现;而在另一些文化中,这可能被视为傲慢和不礼貌。
同样,坐姿也有文化差异。
在某些文化中,双腿交叉而坐是常见且舒适的姿势;但在其他文化中,尤其是在较为正式的场合,这种坐姿可能被视为不庄重。
空间距离在跨文化交流中也是一个需要注意的要点。
不同文化对于个人空间的需求和理解各不相同。
在一些文化中,人们在交流时倾向于保持较近的距离,认为这表示亲密和友好;而在另一些文化中,人们更偏好较大的个人空间,过于靠近可能会让人感到不舒服甚至受到侵犯。
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的作用摘要:当今社会,世界各国之间的跨文化交际越来越广泛和深入。
在这样的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起着巨大的作用。
非语言交际是整个交际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而且不同的文化别井下非语言交际的行为表现是各不相同的。
本文主要探讨了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性、非语言交际与语言交际之间的区别、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使跨文化交际活动顺利进行。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非语言交际;文化差异;一、引言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指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活动。
这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普遍现象。
尽几十年来人们之所以特别重视这一现象的研究,是因为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的迅速发展使得各国人民得以频繁地交往。
人类交际包括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
人们在交往中有时用有声语言,有时用无声语言,以便增强交际的效果和感染力。
作为交际行为,语言在表达思想方面的作用显而易见。
然而非语言行为在情感和态度的表达方面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交际中,没有非语言交际行为的配合,言语行为往往很难达到有效的交际目的。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探讨非语言交际,对于有效地避免与克服文化冲突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二、关于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交际的成败与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和非语言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
而非语言交际在人类交际活动中有着更显著的地位。
非语言行为与语言行为一样,因文化的不同往往赋予不同的意义。
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交际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
在交际时人们一般只注重语言交际的影响,而忽视了非语言交际所产生的重要意义及由于文化差异和运用不当所带来的误解和冲突。
因此,对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研究和探讨是非常重要的。
2.1 非语言交际的界定通常人们谈交际时,总是首先想到语言,殊不知语言知识人们交际的一个手段。
除了语言这一重要工具,人们还使用许多其他手段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传达各种信息。
非语言交际就是除了语言交际活动之外的所有交际活动,即不使用语言进行的交际活动。
非语言交流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
跨文化交流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它通常涉及语言、价值观、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等差异。
非语言交流在跨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为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彼此的文化背景,并促进文化间的和谐。
首先,非语言交流有助于拉近跨文化交流中的距离。
许多文化之间的差异往往会导致跨文化交流中的隔阂,但非语言交流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彼此,减少文化差异带来的隔阂。
例如,在中国,人们通常会用手势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而在西方,人们则更倾向于用眼神来表达。
因此,了解不同文化中的非语言交流方式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彼此,从而拉近跨文化交流中的距离。
其次,非语言交流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彼此的文化背景。
不同文化中的非语言交流方式往往反映了该文化的价值观和习俗。
例如,在中国,人们通常会用手势来表示尊敬,而在西方,人们则更倾向于用微笑来表达尊重。
了解不同文化中的非语言交流方式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彼此的文化背景,从而促进文化间的和谐。
最后,非语言交流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沟通。
虽然语言是一种重要的沟通工具,但有时语言的表达可能会带来误解。
非语言交流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彼此的观点,从而有效地沟通。
总之,非语言交流在跨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彼此的文化背景,并促进文化间的和谐。
非言语交际简述非言语交际手段和言语交际手段不同,并无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之分。
它包括除了使用言语之外的一切传递信息的方式。
从广义上讲,非言语交际手段包括身体动作与姿势、触摸行为、声音暗示、人际距离、服装容饰等?!"身体动作与姿势又称身势,传递信息者通过自身器官或部位的动作即手势、面部表情、腿部动作、头部动作来达到交流的目的。
!"! 手势主要包括手指、手掌和双臂体态语。
鉴于手是动作灵活的器官,人们广泛利用手势进行交流。
食指靠近嘴唇并与嘴唇交叉成十字型,表示#请安静#、#不要出声#。
将中指和食指叉开或将双臂叉开成$型,表示争取胜利的决心或表达胜利的喜悦。
双手抱臂体现一种高傲、漠然、。
不同的文化背景赋予了手势不同的交际功能,各种手势在各国所表达的意义也不相同。
中国人竖起拇指表示“好”或“棒极了”,伸出小指表示“差”或“坏”,美国人将拇指朝上表示要求搭便车,将拇指朝下则表示“坏”。
用手指在太阳穴旁边转圈,中国人表示动脑筋,美国人和巴西人则表示神经有问题。
美国人用拇指和食指捏成一个圈,其余% 个指头分开向上伸直,则表示“&’”一词;在日本,这种手势表示钱;阿拉伯人做这种动作常常伴以咬紧牙关,一起表示深恶痛绝。
中国人表示“(”时伸出食指和拇指,而英美人通常用这一手势表示“)”。
英美人向人示意向其走进时,通常是掌心朝上,握拳,用食指前后摆动,中国人则是掌心向下,手指同时弯曲几次。
英美人站在公路旁向上伸出拇指,向过往汽车司机表示希望能搭他们的车,(*+,-. / 0123);把中指放在食指上面,表示希望事情办得成功,故有“4335 67389 :17;309 <069932”的说法。
!") 面部表情则通过面部各个器官眼眉口舌等的变化来表情达意。
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说:#面部的表情是多少世纪培养成功的 8 语言 8,比嘴里讲的语言更复杂到千百倍的 8 语言8。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980422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JOURNAL OF X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1998年 第14卷 第4期 Vol.14 No.4 1998
论文化交流中的非语言行为杨真洪 包家珍摘要 非语言行为在跨文化语言交流中的重要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只有通过观察与分析语言交流者内在行为方式的自然环境和各种非语言行为所表现出来的语言信息, 才能有效地提高跨文化语言交流的效果。 关键词 语言文化 非语言行为 跨文化交流 中图法分类号 H0-05
On Non-verbal Behavior in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Yang Zhenhong Bao Jiazhen X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Xi’an 710048
Abstract The importance of non-verbal behavior in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non-displaceable. Only by observing and analyzing both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of interaction and body language appearance vocal cues and touching behavior of the communicator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an be enhanced. Keywords language culture non-verbal behavio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人们在交际过程中不仅有语言行为, 还有内容极为丰富的非语言行为。 语言行为是依靠语言手段包括文字(书面语言)和言语(口头语言)进行交流、 表达思想、 传递信息的过程。 非语言行为则是通过使用不属于语言范畴的方法来传递信息的过程。 近年来, 国外对非语言行为的研究已经发展成为副语言学(paralinguistics)、 身势学(Kinesics)和近体学(proxemics)等新兴学科, 研究表明, 在实际交际过程中, 语言和非语言的信息是相互影响、 共同作用的, 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相结合, 构成了人类的完整的交流系统, 两者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 非语言行为, 如面部表情、 姿态、 外表、 声音以及交谈双方的距离和时间标志等等, 可以表现出文字形式无法表达的人们的种种感受。 这种行为总是在不断地, 并且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进行的。 正如 Daul Watzla wiek 在Pragmatics of Human Communication 中指出的那样:“ No matter how hard you may try, no one cannot communicate”。 人们根本无法停止传递非语言信息, 因为他们根本无法停止他们的社会活动。 还有人认为, 在某些情境中, 语言渠道传递的信息占不到整个社会信息的35%。 这意味着还有65%以上的语言信息都是由非语言的方式表达出来的。 这种估算, 仅仅是以同一个民族的人们讲同一种母语为基础的。 如果以跨语言(transculture)的方式为基础的话, 那么, 人们则会由于语言与民族文化方面的障碍, 更多地依赖于用非语言的方式来进行交流了。
file:///F|/qikan_htm抽取_2000before/kjqk(200810)/xalgdxxb/980422.htm(第 1/4 页)2010-1-1 10:05:09西安理工大学学报980422 然而, 非语言行为既具有普遍性, 也具有非普遍性。 非语言行为的普遍性, 即具有世界上绝大多数民族所能接受和相同理解的国际性。例如, 人类自古以来就有的面部表情, 作为表达情感的交流手段, 基本上是共同的。 在现代文明社会里, 各国为便于交际而广泛使用的一些约定俗成的非语言行为, 如放礼炮 、 降半旗、 出示黄牌警告等, 作为人类行为规范的非语言手段具有一定的法律或道德的约束力, 是普遍认可和共同理解的国际性的非语言行为。 非语言行为更多地表现为非普遍性, 它仅局限于一个民族、 一个地区、 一个群体、 一个家庭甚至两人(如夫妻)之间使用。 在一定的范围内, 人们对某种非语言行为有共同的认识和理解, 而局外人则不理解, 甚至误解。 有时, 不同民族的人使用相同或相近的体态语, 却表达着不同的语义。 世界上绝大多数民族点头称是, 但也有一些民族却摇头称是。 美国人用姆指和食指连成一个圆圈表示OK, 而欧州人却将这种手势视为猥亵下流的行为。 这就相当于语言中的岐义现象。 非语言行为系统和语言行为系统, 都是一定社会文化的产物。 不同地区、 不同文化中使用的非语言行为系统也是不统一的。 非语言行为涉及文化、 艺术、 文学、 科学、 民俗、 宗教以及心理学、 社会学、 历史学、 民族学、 人类学等许多领域。 我们在交流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非语言行为的非普遍性, 及其独特的民族性和地区性, 以便尽量避免造成岐义。 下面就非语言行为中的面部表情、 姿态、 距离以及时间在文化交流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分别加以讨论。 面部表情 在所有的非语言行为中, 面部表情是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传递感情而又能普遍被人们接受的一种方式。 以眼神为例, 语言学家Ralph Waldo Emerron认为“人类的眼神所能表达的思想至少与他的舌头传递的信息是一样多的”。 也就是说, 各种眼神总是始终与人们的思想、 感情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但是, 在各种不同的民族文化活动中, 同一种眼神表示的并非都是同一种含义。 比如, 中国人瞪大眼睛意味着吃惊、 发呆或准备吵架, 眼睛往下看意味着谦虚, 凝视意味着好奇, 而在其他国家, 这样的眼神则不一定具有这些含义。 葡萄牙人总是避免用眼睛直接接触人, 以表示尊敬与服从, 而美国人则喜欢用眼睛不时地看着讲话人, 以表示尊敬, 否则会被认为不真诚或不忠实。 这说明, 人们的各种面部表情, 可以表现出他们内心深处的各种思想与感情活动, 并可以直接完成相当部分的信息交流。 因此, 在跨文化的语言交流中, 学会并理解各种面部表情所隐藏的含义是很重要的。 姿态 不同类型的体姿可以表现出人们的性别、 社会地位、 个性特点以及人们所从事的职业等。 某种体姿在某一个民族中是习以为常的, 但在另一个民族中就可能是无法被人接受的。 例如,有一位英国诗人在某大学讲课的课间休息时, 由于完全陶醉在他的诗歌中而忘记了穆斯林人的宗教习惯, 将椅子向后斜靠, 从而鞋底暴露在学生的面前, 引起了穆斯林学生的强烈不满。 这种姿态对英国人来说则意味着轻松愉快, 而决非穆斯林人所想象的那种“冒犯”。 尽管人们的体姿在跨文化交流中差异很大, 但还是可以为人们传递很多信息的。 如美国人双腿交叉而坐表示成功和自信; 根据一个人的站姿, 人们可以很容易地判断出他是一个军人或是一个普通人。 研究不同民族人们的体姿的内在含义, 对于提高跨文化语言交流的效果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距离 生活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习惯中的人们在进行语言交流时, 保持一定的空间与距离也有其内涵意义。 中国人和日本人在进行语言交流时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是表示个人的自信和对对方的尊重。 北欧人的后裔不喜欢人体的直接接触(拥抱和亲吻), 以表示他们的个人尊严。 而意大利人、 法国人、 俄罗斯人和中东地区各个国家的人则
file:///F|/qikan_htm抽取_2000before/kjqk(200810)/xalgdxxb/980422.htm(第 2/4 页)2010-1-1 10:05:09西安理工大学学报980422喜欢比较亲密的人体接触(拥抱和亲吻), 以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亲密。 在跨文化交流中, 了解各民族的文化习惯, 对于提高我们的交际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如果在交际活动中, 人们忽视了民族文化习惯, 其结果必然是伤害了民族感情, 从而影响文化交流的成功。 时间 跨文化交流的另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就是“遵守约定时间”。 但是, 在不同国家生活的人们心目中“遵守约定时间”也是具有不同的内涵意义的。 著名语言学家Edward T Hall将这种现象分成了两个不同的范畴, 即“Monchronic Time Schecdule”和“Polychronic Time Schedule”。 他认为, M-Time 强调的是在某一个时间阶段内做某一件事情, D-Time 强调的是人们的参与和所进行的交际活动的完成, 而不是固守某个约定的时间表。 对于那些时间关系明确、 善于综合利用时间的人来说, 时间是一个循环体, 是不会被轻易浪费掉的。 在某些国家, 人们习惯于开会要等一段时间, 对他们来说, 迟到是表现与会人身份和地位的一个特点。 比如说, 如果一位美国黑人接到在某个时间要接受一次就业面试的通知, 他一定会迟到的, 尽管白人考官会产生“这位黑人一定是不负责任”或“对这项职业不感兴趣”的想法, 但是这位黑人却始终感到, 他的迟到就是对有身份、 有地位的考官表现出的尊敬。 因此, 在跨文化交流中, 弄清楚有关民族的“时间”观念, 对于提高文化交流的效果也是十分重要的。 综上所述, 非语言行为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差异很大, 但在跨文化的语言交流中却又起着重要作用, 有助于克服语言方面的障碍, 使人们可以通过非语言行为来实现自己的各种目的。 虽然语言信息和非语言行为之间也会经常发生矛盾, 因为, 同一种体语在具有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情况下有不同的含义, 或者说, 一个语言信息在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下要用不同的体语方式来表达, 但是, 非语言行为在很多情况下可以表达语言不能表达的信息。 因此, 非语言行为具有很大的交际用途, 便于促进人们相互了解和增进友谊。 总而言之, 非语言行为所能传递的信息远远超过了人们所能预想的范围, 它将在日益扩大的民族文化交流中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 对非语言行为的研究和了解, 将大大地改善语言交际的外部环境, 有效地提高民族文化交流的效果, 实现跨文化交流应该实现的目标。
作者简介:男, 1952年生, 副教授 作者单位:西安理工大学人文社科学院第一外语系, 西安 710048参考文献 [1] 邓炎昌. American Society and Culture.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78 [2] 法斯特著. 乐夫译. 论行为—行为语言的奥秘. 成都: 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1983 [3] Gary Feeraro. Cultural Anthropology. Western Publication Company Canada, 1986 [4] Terkwed Gambal PH D, Michael Gamble PH D. Communication Works. Linguistics Institute of Idaho University U S A, 1987 [5] 胡文仲. 文化与交际.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