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型肺癌的影像诊断
- 格式:ppt
- 大小:2.80 MB
- 文档页数:35
周围型肺癌的影像诊断张晓峰周围型肺癌又称肺野型,系指发生于肺段以下支气管直到细小支气管的肺癌。
临床症状出现较晚。
周围型肺癌是指起自三级支气管以下,呼吸性细支气管以上的肺癌。
以腺癌、鳞癌多见。
周围型肺癌 - 临床表现1、胸痛是本病早期症状,局限在胸、肩某一部位,常无压痛点,轻度胸痛不一定伴有胸膜侵犯,但严重胸痛常见于本病晚期,且伴有广泛胸膜转移灶。
2、发热是早期周围型肺癌的一个症状,多见于癌灶直径稍大者(约2厘米以上),与中心型肺癌不同,发热不是由炎症所引起,使用一般抗炎治疗无效,但消炎痛、皮质激素等能暂时退热,停药后发热重现。
这是由于癌肿坏死,分解产物被吸收所致。
周围型肺癌的基本征象主要有分叶征、毛刺征、空泡征、支气管充气征、胸凹陷征、血管集束征及空洞、钙化等,反映了周围型肺癌的病理学改变。
但这些征象在同一病例中可能并不同时出现,根据病变的形态大小、边缘征象、病变内部特点及邻近组织的CT表现,对绝大多数的周围型肺癌可做出诊断。
对于少数基本征象少或者不典型的病例,应对病灶进行CT连续加强扫描,仍不能确定诊断者应行CT 导引下经皮穿刺活检,经支气管镜肺活检或短期内定期复查,以免造成周围型肺癌小结节病变的误诊和漏诊。
周围型肺癌 - 影像学表现X线表现①癌瘤早期、瘤体较小,可呈小片状密度增高影,密度不甚均匀,边缘不清,极易误诊。
②癌瘤早期,瘤体较小,亦可呈小结节状。
此阶段难以确认。
若随访结节进行性增大有可能识别。
③瘤体直径达1~2cm者,边缘多清楚,分叶可不明显,甚至部分边缘欠清。
积极进行多项检查可能确诊。
④瘤体直径大于3cm者则呈边缘清楚之肿块,密度均匀,无钙化,呈分叶状。
分叶征虽非肺癌独有,但仍不失为有价值之征象。
⑤瘤体边缘可出现细小毛刺,使其呈毛糙状,以腺癌多见。
⑥空洞以偏心性,壁厚而不规则,无或少有气液平面为特征。
但也可见壁薄似囊肿者。
⑦周围型肺癌晚期可发生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及膈神经受累等。
⑧双原发肺癌少见。
X线和CT诊断周围型肺癌与影像学动态分析医学论文(共2篇)第一篇:周围型肺癌的X线诊断与影像学动态分析近20多年来,在X线临床诊疗过程中,笔者发现肺癌的发病率有显著的增多趋势,这可能与吸烟、大气污染、各种物理、化学致癌因子及慢性肺部疾病的侵蚀存在密切的关系,有文献报道吸烟是诱发肺癌的第一诱因[1]。
因此,控烟及环境整治工作将是今后民生工作的一项中心工作。
肺癌发生于支气管黏膜上皮,可发生于各级支气管,发生在段支气管以下的癌称为周围型肺癌,约占1/4,以腺癌较为多见。
发病年龄多在40-60岁之间。
在肺癌的防治工作中,X线初诊筛查是重要的手段,如何识别早期肺癌及进展期肺癌的各种特征,及时做出正确诊断将刻不容缓。
笔者于2011年2月-2012年6月对12例周围型肺癌患者的进行X线影像跟踪随访,总结其癌性肿块各时间段的变化。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12例患者,男性11例,女性1例。
年龄在45-7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6.33岁。
初诊临床表现:因发热、咳嗽,以上呼吸道感染进行检查3例,因咳嗽伴痰中带血1例,常规健康体检8例。
初诊X线影像表现:肺内2cm左右单结节影8例,小片状影4例。
病灶位于右肺7例,位于左肺5例。
首诊提出可疑性诊断9例,炎性病变3例。
1.2 检查设备与方法:沈阳东软DRSDPXP-321或北京万东HF52-2数字胃肠机检查,摄常规正侧位胸片或在透视下加摄病灶最佳显示图像片。
2 结果2.1 早期肺癌X线影像表现①小结节影10例,大小在1.5-2.0cm 之间,密度较淡,轮廓较模糊;3例结节影中可见小泡征,与炎性病灶不易区分;②小斑片状状云絮影2例。
2.2 进展期肺癌X线影像表现①直接征象:肿块影像,呈圆形、卵圆形,其大小在3-8cm之间。
细支气管肺泡细胞癌可以表现为小片状、结节状及叶段实变影,或者由多种形态混合。
本组10例为孤立性肿块,2例为混合性病灶影。
②间接征象:肿块分叶征象9例,毛刺征10例,癌块邻近胸膜凹陷征5例,癌块可出现偏心空洞征3例。
肺癌CT影像有什么表现呢?CT检查显示支气管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及阻塞,是诊断中央型肺癌的主要依据。
对于CT 诊断困难的中央型肺癌病例,应做支气管镜及活检。
周围型肺癌表现为肺内孤立性结节或肿块,病灶多有边缘分叶、毛刺状等形态特点。
HRCT平扫和增强尤其适用于早期肺癌的诊断。
孤立性结节是早期周围型肺癌最常见的基本表现。
通常病灶直径小于或等于3cm的称为“结节”;而大于3cm的称为“肿块”。
癌性结节的边缘欠规整,可呈小分叶、小棘状或锯齿状,还可有短小毛刺。
其内可表现为小结节堆聚、出现小空泡征、支气管充气征、钙化或癌性空洞等。
空泡征指结节内直径为1~3mm的低密度区。
支气管充气征是诊断周围型小腺癌的重要征象,主要是癌细胞伏壁式生长所致。
相对于良性结节而言,钙化呈偏心性、细点状,一般小于结节横截面的10%。
癌性空洞多为厚壁,外壁不规则、分叶,内缘不光整或有壁结节,小的空洞呈偏心,大的可为中心性。
病灶周围的胸膜切迹(胸膜尾征)多见于鳞癌及周围细支气管肺泡癌,但该征象并不特异,一些良性病变中也会出现。
而因牵拉胸膜的反应性局限性增厚在恶性病变中多见,统计显示76.9%的鳞癌和70.6%的腺癌可出现;在良性结节中出现的概率仅为4.1%。
血管集束(连接)征即周围的血管向结节聚集的表现,多见于腺癌,次为鳞癌(共约70.4%);在良性结节中出现的概率为26.1%,以炎性假瘤多见。
肺癌病灶处的支气管可表现为切断、压迫、包埋,支气管腔规则或不规则狭窄,管壁增厚。
肺癌病灶的增强程度目前认为与其大小无关,增强前后病灶的CT值升高在30~60HU范围内被认为高度提示恶性,以30HU作为升高的下限值来评价良性和恶性已基本被接受。
肺癌病灶多数呈完全增强,但以不均匀多见;少数由于内部存在坏死而为外周边缘强化;少数也可均匀强化。
肺癌ct影像主要有下面几点表现:1、管壁浸润增厚,支气管狭窄,也可表现为完全性环状狭窄,支气管腔可由轻度狭窄到完全闭塞,呈向心性锥状或鼠尾状,管腔突然截断或管腔呈偏心性狭窄。
肺癌的CT诊断肺癌的CT诊断解放军总医院放射诊断科蔡祖龙肺癌是最多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工业化国家死于肺癌者,女性占全数恶性恶肿的1/5,男性那么高达1/3。
最近几年来,我国肺癌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的趋势。
在北京、上海、天津、江苏和辽宁省的城市,云南固旧地域,肺病的发病率和\或死亡率已占各类恶性肿瘤的首位。
因肺癌确认时多已至中晚期,70-80%患者已失去根治机遇,五年生存率较低,因此肺癌的初期诊断和医治关于改善肺癌予后,提高五年生存率是十分重要的。
影像学检查方式关于肺癌的检出及分期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一、肺癌的CT表现(一)中央型肺癌CT能显示中央型肺癌的一系列病理改变,要紧有段以上支气管腔内肿块,支气管壁增厚:支气管腔狭小与阻塞,肺门区肿块等肺癌直接征象。
继发性改变有阻塞性肺炎与肺不张,阻塞远端支气管扩张形成的粘液栓塞,和病灶周围或(和)肺门的淋巴结肿大等;螺旋CT,专门是多层面CT,采纳薄层扫描并冠状与矢状位重建可清楚显示支气管腔内沿管壁浸润的初期肺癌。
CT平扫难以区分肿瘤与其远侧的肺不张,增强扫描可清楚显示肿瘤的实际大小与不张的肺。
(二)周围型肺癌:周围型肺癌在CT上显示有必然特点,即便小于的初期肺癌,也多有明确的恶性征象。
以下重点简述直径〈3cm的周围型小癌的CT征象特点及其病理基础。
⒈肿瘤边缘征象特点:⑴分叶征:是周围型小肺癌最多见的大体征象。
作者100 例直径小于3cm的小肺癌分叶征的发生率为84%。
绝大多数小肺癌呈深分叶,(弦距与距长之比大于2/5。
其病理基础一是与肿瘤边缘各部位肿瘤细胞分化程度不一,生长速度不同有关;二是肺的结缔组织距离,进入肿瘤的血管、支气管分支、从肿瘤内向外生长的血管和结缔组织等引发肿瘤生长受限并产生凹陷,从而形成份叶的形态。
⑵边缘毛糙:可见细短毛刺,棘状突起或锯齿状改变。
此为肺癌的常见征象,发生率约为80%-85%,这些表现是由于肿瘤间质,血管向瘤外生长和肿瘤细胞周围蔓延所致。
早期周围型肺癌的X线胸片与CT诊断分析摘要:目的:探讨x线胸片与ct诊断对肺癌病灶的检出差异,比较螺旋ct和x线胸片技术对原发性肺癌病灶诊断的临床影像学特征,为肺癌治疗时确定靶部位积累影像学资料。
方法:对我院自2009年5月~2010年12月收治的56例原发性肺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56例患者分别采用螺旋ct检查(ct 组)及x线胸片检查(x线组),对两种检查方法对肺癌病灶的检出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ct组采用螺旋ct检查出49例患者的112个肺内病灶及30例患者的100个肝外病灶;x线组采用x线胸片检查出54例患者的164个肺内病灶以及36例患者的143个肺外病灶,x线胸片与螺旋ct监测方法比较肺内外病灶检出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原发性肺癌病灶的检出,x线胸片检测技术与螺旋ct检测技术比较,其对肺癌的转移灶的检出前者与后者比较具有明显的优势。
关键词:x线胸片原发性肺癌病灶螺旋ct诊断【中图分类号】r-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411-02据多种文献资料表明[1],原发性肺癌是我国的多发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因原发性肺细胞癌基因恶性程度及病死率较高,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
患者最为常用的方法是螺旋ct扫描法及x线胸片检查[2]。
上述两种方法的临床诊断效果各有优缺点,本文在次基础上对我院自2009年5月~2010年12月收治的56例原发性肺癌患者分别在术前行螺旋ct多期扫描及x线胸片检查,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自2009年5月~2010年12月收治的56例确诊为原发性肺癌的患者,所有病例均按照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制定的原发性肺癌诊断标准进行筛选[3]。
56例患者中,男性患者37例,女性患者19例。
年龄27~86岁,平均年龄(57.4±21.9)岁。
其中高分化肺细胞癌患者24例,中低分化肺细胞癌18例。
周围型肺癌X线表现及其鉴别诊断发表时间:2018-08-24T16:26:41.677Z 来源:《健康世界》2018年11期作者:陆满庆[导读] 探讨分析周围型肺癌X线表现及其鉴别诊断南宁市江南区亭子卫生院 530031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周围型肺癌X线表现及其鉴别诊断。
方法选取本院门诊部收治的周围型肺癌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X线检查资料,总结归纳X线表现及鉴别诊断要点。
结果 X线检出胸膜凹陷征、空泡征、血管凝集征、支气管气象和毛刺征等征象的检出率与CT扫描和病理学诊断之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
周围型肺癌的X线典型表现为:结节及小片状阴影;球形病灶或肿块,肿块边缘呈现出毛刺征或毛刷征、侧缘线征、分叶及脐凹征、胸膜凹陷征和空泡征等。
结论尽管CT扫描和病理学诊断对于周围型肺癌的确诊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临床价值,但是X线片检查对于典型征象同样具有较好的表现力,因此仍可作为周围型肺癌诊断的辅助检查手段之一。
关键词:周围型肺癌;X线片;鉴别诊断近年来,我国肺癌的发病率呈现出不断上升趋势,而我们乡镇卫生院由于受到条件限制,对肺癌的诊断只能依靠X线辅助检查。
由于肺癌病理性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X线检查表现较为特殊,容易产生误诊和漏诊现象。
因此,依靠X线对肺癌进行鉴别诊断成为基层医院的难点[1]。
本次研究中,通过对我院门诊部4年来收治的40例周围型肺癌患者的X线表现进行分析,总结归纳鉴别诊断要点,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基本资料随机选取本院门诊部2014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周围型肺癌患者3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所有患者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胸痛、刺激性呛咳、咯血、发热等症状,原发病灶直径约1.3—5.6cm。
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8例;年龄42—75岁,平均年龄(56.2±12.5)岁;腺癌13例,小细胞癌1例,鳞癌6例,肺泡细胞癌5例,腺鳞癌4例,大细胞癌1例;伴有纵隔淋巴结转移11例,脑转移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