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东省90年代以前社会经济概况

广东省90年代以前社会经济概况

广东省90年代以前社会经济概况
广东省90年代以前社会经济概况

社会经济概况

第一节地理位置与地貌地势

广东省地处北纬20°13′一25°31′,东经109°41′一117°20′之间,北回归线横贯本省。由西至东,与广西、湖南、江西、福建等省(区)相邻,南隔琼州海峡与海南省相望。全省陆地面积17.81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86%。

本省为华夏陆台的一部分,古老的变质岩为古老岩层的基础。燕山期造山运动,基本奠定了本省现代地貌的轮廊。由于历次地壳运动褶皱、断裂和火山岩隆起的影响,造成山地面积较多,分布零散。山地间形成很多丘陵、台地和盆地。同时由于河川堆积作用的影响,各河中下游和河口地段也形成了一些平原和三角洲。境内山地、丘陵、台地、平原交错,地貌类型多样。据统计,山地占34%,丘陵占25%,台地占14%,平原占22%,峰林石山河流等占4.5%。

本省地势大体上为北高南低,北依南岭,南临南海。山地山脉走向以东北至西南走向(华夏走向)占优势,其次是西北至东南走向,只有一小部分为南北或东西向的山脉。全省山地可划分为北部山地、东部山地、西部山地三块。北部山地主要有蔚岭—大庾岭,大东山—瑶岭、连山,螺壳山—南昆山,九连山三列弧形山脉组成,地势最高,其中石坑崆山海拔1 902米,为全省最高峰。其间错落分布着南雄、始兴、董塘、坪石、星子、连州以及众多石灰岩低山盆地。东部山地由凤凰山、莲花山、罗浮山等山脉组成,大多山脉走向与海岸平行。从沿海向内陆依次有凤凰山、莲花山、阴那山、罗浮山,项山、桂山等,并形成梅江、西枝江、东江谷地。西部山地由西江以北的忠党山、八仙顶、黄莲山及以南的云开大山、大云雾山、天露山组成,其间分布着罗定、新兴和阳春石灰岩盆地。

丘陵及台地。丘陵主要分布在山地的周围,与山地相连接。台地主要分布在雷州半岛南部及粤东、粤西沿海一带。

平原主要分布在河流两岸及大江河下游的三角洲,其中以珠江三角洲面积最大,其次为韩江、榕江、练江下游的潮汕平原。

本省河流众多,集雨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600多条,主要河流有珠江、西江、东江、北江、韩江、漠阳江、鉴江等。珠江是本省的主要水系,为西江、东江,北江及其合流的总称,其流域面积达11.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62%。西江发源于云南省,经贵州、广西,从封开县流入我省,贯穿肇庆市,至三水县思贤洛与北江汇合,经珠江三角洲,从磨刀门出海;北江发源于大庾岭,上游为浈水,于韶关与武江汇合;东江发源于江西省,从龙川县入境,流经河源、惠州、东莞三市,从虎门出海。韩江为本省第二大水系,上游从梅江至大埔与澄江汇合后称韩江。省内流域面积1.8万多平方公里。此外,粤东还有榕江,粤西有漠阳江、鉴江、九洲江等水系。珠江三角洲、韩江三角洲及各河流的谷地,是我省农业生产的重要基地。

第二节行政建制

广东省行政建制是实行市管县体制,设广州、深圳、珠海、汕头、韶关、河源、梅州、惠州、汕尾、东莞、中山、江门、佛山、阳江,湛江、茂名、肇庆、清远、潮州等19个市,共设115个县(自治县、区),1 634个镇(乡)和东沙群岛。

广东行政建制是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不同时期的需要而变化的。新中国成立后,广东省行政管辖范围是包括现属广西区管辖的钦州地区及现海南省。1949年设汕头、湛江两个地级市,潮汕、兴梅、东江、珠江、南路、西江、粤中、琼崖8个专区,北江临时行政委员会,下辖5个县级市、98个县。1950年将南路专区更名为高雷专区,北江临时委员会更名为北江专区,琼崖专区更名为海南行政区,升佛山、江门、韶关、海口为地级市。1952年撤销北江、潮汕、兴梅、高雷、西江、东江、珠江、粤中8个专区改为粤北、粤中、粤西、粤东等4个行政区和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区。1954年中央直辖市广州市划归广东省领导。1956年撤销粤中、粤北、粤东、粤西行

政区,设立高要、韶关、汕头、湛江、惠阳、佛山6个专区。1959年县市大量合并,全省设海南行政区和黎族、苗族自治州、广州市和汕头、佛山、韶关、江门、湛江等5个专区,下辖7个县级市,58个县,2个自治县和7个市辖区。1961年体制下放,江门专区改为肇庆专区,原合并的县又分开,全省下辖95个县(自治县),8个县级市。1963年恢复惠阳专区。1965年设立梅县专区,同时将北海市及合浦县、灵山县、钦州壮族自治县、东兴各族自治县划归广西壮族自治区管辖。1979年设立深圳、珠海两个地级市。1981年设立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办事处。1983年实行市管县体制。全省除海南及肇庆、惠阳、悔县三个地区外,其余设9个市,即汕头市、韶关市、佛山市、江门市,湛江市,深圳市、珠海市、广州市、茂名市。1988年撤销海南行政区建立海南省,梅县市改为梅州市,增设汕尾、河源、清远、阳江等4个市,并将肇庆、惠州、东莞、中山升为地级市。1989年潮州市归省直接领导。至此,广东省全部实行市管县体制,行政区划如前述。

第三节社会经济基本情况

一、人口与民族

人口密度大。据省统计局统计,1990年末,全省人口为6 28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 700万人,农业劳动力3 010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38人,是我国人口较为稠密的省份之一。人口分布自北向南递增,其中以潮汕平原和珠江三角洲人口密度最大,汕头市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达910人。

多民族的省份。据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全省除汉族外,还有52个少数民族,约35万多人。主要的少数民族有壮、瑶、回等。壮族主要居住在连山壮族自治县,瑶族主要居住在连南乳源瑶族自治县。

二、华侨

广东省自古以来就是移民出洋最早、最多的省份。据1987年《广东年鉴》资料,目前散居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约有3000万人,其中祖籍广东的就有2000万人左右。同时居住在港澳地区的广东人约500多万人。华侨有爱国爱乡的优良传统,新中国成立后,特别自国家实行开放、改革、搞活的方针以来,海外华侨、港澳同胞更是热心支持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他们自愿投资兴办家乡公益事业,或投资引进技术、设备,为国家、侨乡社会主义建设作贡献。

三、工业

广东近代工业发展较早,造纸、印刷、机制糖、食品、纺织等轻工业以及陶瓷、盐业等工业,早在19世纪70年代或更早已相继出现,但设备简陋,大多数是手工操作的小作坊。机械制造业也是处于“小机器不能造,大机器不能修”的状况。至1949年,工业总产值也只有6.55亿元。新中国成立后,广东工业才逐步得到发展。虽然由于地理位置所处的战略不是国家工业投资的重点,工业发展长期落后于全国水平,电力、交通、原材料基础工业薄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广东实行开放、改革、搞活的方针和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通过利用外资,引进设备,使广东工业生产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生机勃勃,创建国以来最旺盛的局面。“六五”期间更新改造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26.9%,全省引进生产装配线700多条,引进设备50万台(套),七成以上属国外70,80年代实用先进水平。对轻工、纺织、电子、机械、食品等行业进行了较全面的技术改造,使一些行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不少产品在国内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工业产品出口也不断增加。与此同时,根据广东的实际,扬长避短地调整工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使全省工业的主要行业,产值增加了比重,轻、重工业比例协调,达到6.5比3.5左右,初步形成了以轻工业为主,轻、重协调,门类较齐全的社会主义工业体系。

工业生产的发展,使工业产值大大增加,1990年达到1430.8亿元(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不包括城镇个体、合作经营、村及村以下工业),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上升到86.6%。

四、农业

广东省地处热带、亚热带,光、热资源丰富,雨量充沛,山地面积大,面临南海,海洋渔场广阔,有独具的优越自然条件。不但适宜水稻、甘蔗、蚕桑以及荔枝、香蕉、亚热带林木的生长,南部还可以种植橡胶、胡椒等热带作物,而且林业和水产业发展潜力也较大。毗邻港澳,华侨和港澳同胞众多,对引进外资、侨资和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发展商品性特别是外向型农业,具有独特的优势。但在建国前,农业发展缓慢,建国前夕的1949年,农业生产总值(按1957年不变值计算)为17.23亿元,仅为1990年的9%尤右。

建国后,进行了一系列的生产关系变革,同时大力进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高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改革耕作制度,逐步采用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使农业生产得到发展。农田水利至1990年底,全省有大小水库7214座,塘堰44833座,蓄水总库容376亿立方米,灌溉农田1800万亩,引水工程5.3万宗,总引水流量1548秒立方米,灌溉农田835万亩;机电排灌工程共190万匹马力,排灌面积共1154万亩,堤防工程总长1.61万公里,捍卫耕地1684.5万亩。提高了抗灾的能力,有效灌溉面积2907万亩,占耕地面积63%,旱涝保收面积2 070万亩,占耕地面积43%。主要农业机械总动力95.48亿瓦(即1298万马力),机耕面积1174万亩。但是,我省农业发展经历曲折,有伟大的改革,也有挫折和斗争。建国以后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焕发了生产积极性,兴修水利,改进耕作技术,农业生产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1952年比1949年农业总产值增长31.3%,粮食总产为85.43亿公斤,增产13.05亿公斤。1952—1957年在互助合作组织的带动下,重视农田基本建设,农业发展速度较快,1957年农业总产值又比1952年增36.7%;粮食总产为108.9亿公斤,增长27.5%。1958—1962年因浮夸风和自然灾害等原因,种植业产量大为下降,水产、畜牧业亦受到很大影响。1961年与1957年比较,粮食总产下降18%,生猪总存栏量减少43.7%,渔业总产量减少31%,造成严重的经济困难。1962—1965年,根据中央的指示,调整了公社、大队的规模,实行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体制,恢复自留地、家庭副业和集市贸易,特别加强了农业基本建设,建成了珠江三角洲大电网,以及60年代完成的一大批水利工程发挥了效益,农业出现了发展的势头,1965年比1962年,农业总产值增长49.8%,粮食增长32.7%。但随后又遭到“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使农业生产10年徘徊不前,农业总产值每年仅递增2.2%,粮食每年仅增长1.7%。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逐步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改革农副产品统购统销制度,大搞开发性农业生产和发展创汇农业,给全省农村经济带来了活力,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30多年建设的物质技术条件和广东的地区优势得到充分利用,农业生产迅速发展。1985年,农业总产值152.63亿元(不含海南,下同),比1978年增长1.05倍,主要农业生产及其产品与1978年相比,粮食总产量1 604.27万吨(最高1984年为1 819.33万吨),增长6.3%,糖蔗1 831.4万吨,增长1.19倍,水果116.28万吨,增长2.96倍,生猪出栏量1 285.2万头,猪肉97.5;万吨,增长1.03倍,三鸟饲养量31 646.5万只,增长3.4倍,水产品109.44万吨,增长67%。全省有林面积,1985年为6 95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27.7%左右,比1978年亦有较大的提高。与此同时,作为农村多种经营重要组成部分的乡镇企业得到迅速发展,1985年乡镇企业总收入达174.8亿元(按1980午不变价),比1978年增长4.95倍,乡镇企业总收入已大大超过了农业总产值,为进一步发展农业增加了后劲。外向型农业的发展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由于农!眨的迅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

在“七五”时期,我省坚持改革开放,依靠改革,依靠科学技术和增加投入,在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前提下,掀起农业开发热潮,促进了农村经济全面、持续地发展。1990年农业总产值达到220.69亿元(1980年不变价),比1985年增长44.6%,平均年递增7.66%。种植业的主要农作物产量与1985年相比,有樟大幅度的增长,粮食产量1 896.即万吨,增K 18.19%,糖照2 093.d6万吨,增长l 4.3%,水果328万吨,增K 1.82倍,茶叶2.59万吨,增·陡48%。林业,1985午省委、省政府提出10年绿化广东的战略任务,并作出了《关于加快造林步伐,尽快绿化广东》的决定,调动了全省人民造林绿化的积极性,同时采取控制采伐量,减少森林资源消耗,1987年开始出现森林资源消长对比略有盈余的局面,到1990年,伞省造林5 000万亩,有林面积从1985年的6 956万亩上升到12 366万亩,森林覆盖率也从1985年的27.7%—I:升到48。0%,实现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五年消灭荒山的任务,被国务院授予“造林绿化第一·省”的称号。畜牧业持续发展,猪肉达145,35万吨,比1985年增长49%,三鸟饲养量达:53199.88万只,比1985年增长68%。水产业,海洋捕捞、海

水和淡水养殖继续增长,使水产品达207.66万吨,比1985年增长89.?%。乡镇企业,积极贯彻“调整、整顿,改造、提高”的方针,1990年总产值达628.?1亿元(按1980年不变价计),比1985年增长2.3倍。与此同时,我省在发展农业生产中,积极运用中央给我省的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把内部改革与对外开放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发展商品农业和外向型农业,近几年,全省积极引进了一批外资及一批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利用国内外科技新成果,兴办了一批农产品出口生产基地和出口加工厂,不但提高了农业的商品率,也增强了创汇能力,1990年农业商品率达67%,农副产品出口创汇1:8.8亿美元。全省农民收入也显著地提高,人均收入达952元,比1985年增长95.2%。

但我省农业生产水平和发展速度,还未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特别是粮食生产,面积连年减少,单产低,与国.内先进省相比,还有一段差距。当务之急,要在农业生产物资上、技术上增加投入,进一步改善生产条件,推广先进技术,把农业生产水平提高到一个新台阶。广东省各关键年份,水稻生产发展情况见表1—1—1。

五、商业

广东省毗邻港澳,商品经济历来比较发达。党的十…届三,1,全会以后,1980年省政府发出了《关于疏通商品流通渠道,促进商品生产,搞活市场的十二项措施》,实行了“多种经济形式,多种经营方式,多条流通渠道,少环节”的商品流通体制,打破了过去国蓿商业独家经营,一·统天—F的局而。1986午,全省共有商业零售,饮食服务网点近80万个,从业人员近200万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居全国各省市首位。

在做法I:,①放宽购销政策。农副产,仆方巾改革统购派购制度,1979年前的统派购和计划收购有¨7种农产品,1980年起调减为25币k,后又陆续减少,现在除粮食、糖蔗、蚕茧、烟叶等少数几种关系国讣民+的产乩利重要:)二业原料继续由国家定购或计划派购外,其余农产射:全部放开,实行市场调节…I:市、运销,]:业产品方面,从过去大包大统购包销的形式改为统购统销、计划收购、训·购、选购、代批代销和工商联营等形式,工业部门扩大了自销比重。②改进经营方式。把过去按行政区划设置批发站、按行政层次组织商品流通,改为国营,集体,个体商品可以直接向国内各地厂商订货进货,还实行主营和兼营、批发和零售、自营和联营的综合经营措施,打破过去分工经营的传统格局。⑧积极开展横向经济联合,建立新利企!肛和流通网络,促进了市场繁荣,购销两旺:

广东概况之地理概况

广东概况之地理概况广东省行政区划简表

主要作物 多样性和丰富性是广东农业的基本特征。 广东有粮食、糖料、纤维、油料、烟茶、水果、药材、花卉、热作等类作物几百种。具有代表性的作物,主要有水稻、番薯、甘蔗、花生、蚕桑、香蕉、荔枝、菠萝、龙眼、茶叶、蔬菜等。 水稻 水稻是广东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它的播种面种和产量都占全省粮食作物的八成以上。水稻在广东分布很广泛,全省各地都有,但集中在三角洲和河谷冲积平原上。 番薯 番薯是粗粮,一般当作辅助粮食或用作饲料。它是广东第二大宗粮食作物,一年四季都有种植,分布也很普遍。 甘蔗 甘蔗不仅是最重要的糖料作物,而且是食品、医药、纤维等多种工业原料、生物能源(酒精等)以及畜牧、渔业的重要饲料。广东种蔗的范围很广,但以雷州半岛、珠江三角洲、潮汕平原最集中。 花生 花生全身都是宝,是油肥兼用作物。花生在广东分布很广,每个县市都种植。鉴江中下游平原、潮汕平原、雷州半岛、海陆惠台地是著名的花生产区。 蚕桑 桑叶养蚕,蚕吐丝作纺织原料。在历史上,广东桑蚕业在全国曾占极重要的地位,珠江三角洲是全国三大桑蚕基地之一,创造出奇特的“桑基鱼塘”优良人工农业生态系统。现在,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已变化,广东桑蚕生产已由珠江三角洲向西江、北江、鉴江流域扩展和

转移。 柑桔 广东是全国柑桔主产区之一。广东除南岭山地外都可种植柑桔。目前,肇庆、揭阳、广州、惠州是柑桔的主要商品生产基地。 香大蕉 香大蕉即香蕉、大蕉的总称,是热带果品。香大蕉分布较广,最重要的产地是高州、东莞、中山、顺德、番禺、广州郊区。 荔枝 荔枝是我国特产水果,广东是荔枝原产地之一,有两千多年的种植历史。唐代诗人苏东坡曾用“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诗句盛赞荔枝。茂名、广州、东莞、中山、新会、潮州、揭阳、惠州等地是主要产区。 菠萝 菠萝别名风梨,是罐头食品的好原料。广东是我国菠萝的主产区,徐闻、雷州、普宁、揭东、潮安等是集中产区。 龙眼 龙眼既可鲜吃,又可制成圆肉。圆肉在北方被誉为“南方的人参”。主要产区是茂名和珠江三角洲。 茶叶 茶叶是热带、亚热带多年生常绿灌木,茶叶是重要饮料。饮料有益健康,广东人喜欢饮茶,居家、酒楼、常饭、宴席、都有茶饮。广东种茶也很普遍,茶叶产量最大是清远、肇庆、梅州三市,种植10万亩以上的有英德、鹤山、饶平、潮州、高州、信宜等10多个县市。 蔬菜 蔬菜是副食品作物的总称。广东蔬菜种类多,一年四季都可种植,蔬菜产量居全国第一位,除了满足本身需要外,还有大量蔬菜销往港澳和北方各大城市。湛江、茂名是主要的“南菜北运”基地。 经济区划 根据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和特征,广东省可以划分为以下七个经济区。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

产业结构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 产业结构理论与政策 题目:产业结构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姓名: 学号: 专业:产业结构理论与政策授课教师: 完成时间: 2016年12月20日

摘要:经济发展是以经济增长为前提的,而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动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采用1981年至2010年的统计数据,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运用最小二乘法,研究三大产业增长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从而得出调整产业结构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字:经济增长;三大产业;最小二乘法;产业结构;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经济增长率的高低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实力增长速度的标志。它构成了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升级对于经济增长乃至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一个国家产业结构的状态及优化升级能力,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十六大报告提出,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十二五规划纲要》又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和核心任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模型设定及数据说明 1、模型设定 通过对数据观察,根据搜集的1981年至2010年的统计数据,建立模型。其模型表达式为:

Y t=α+β1X1+β2X2+β3X3+μi (i=1,2,3) 其中:Y表示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年增长率,X1、X2、X3分别表示第一、二、三产业的年增长率,α表示在不变情况下,经济固有增长率。可近似认为,表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为三次产业增加值增长率的加权和,而βi分别表示各产业部门在经济增长中的权数;βi X i则表示各产业部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μi表示随机误差项。 通过上式,我们可以了解到,各产业每增长1个百分点,国内生产总值(GDP)会如何变化。从而进行经济预测,为产业政策调整提供依据与参考。 2、数据说明 以下数据来自财新网,见表1 表1单位:%

梅州社会经济概况

梅州社会经济概况

梅州社会经济概况 1.1.1 人口增长趋势分析 梅州市现辖梅江区、梅县、蕉岭县、大埔县、丰顺县、五华县、兴宁市和平远县六县一市一区(图1.1-1)。 图1.1-1 梅州市行政区划图 2006年末梅州市总人口500.9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23.40万人,非农人口所占比重为24.6%,性别比106.1:100,人口密度314人/平方公里,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93‰。1986-2006年梅州市人口统计见表1.1-1。

表1.1-1 梅州市1986-2005年人口统计 年份总户 数总人 口 人口 (男) 人口 (女) 非农业人口自然增长率 (年)(万 户)(万 人) (万 人) (万 人) (万 人) (‰) 1986 82.35 404.2 7 206.7 9 197.4 8 56.09 10.15 1987 85.40 411.8 0 210.9 9 200.8 1 59.54 10.85 1988 87.60 417.7 8 214.0 1 203.7 7 60.04 9.08 1989 89.05 425.0 5 217.9 6 207.0 9 61.41 9.12 1990 91.12 433.5 4 222.3 1 211.2 3 62.30 18.11 1991 93.43 438.8 5 225.1 7 213.6 8 64.70 14.99 1992 96.42 443.0 9 227.8 215.2 9 68.32 13.24 1993 98.16 447.6 4 230.2 1 217.4 3 72.37 12.50 1994 100.8453.2233.0220.276.77 12.57

广东省及主要城市概况

广东省,简称粤,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陆南端沿海的一个省份。广东位于南岭以南,南海之滨。与香港、澳门、广西、湖南、江西和福建接壤;与海南隔海相望。省会广州。广东在语言风俗、历史文化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一面,与中国北方地区有很大的不同。近年来广东亦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 深圳市位于广东省中南沿海地区,珠江入海口之东偏北。深圳市地处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中南沿海,陆域位置东经113°46′至114°37′,北纬22°27′至22°52′。东西长81.4公里,南北宽(最短处)为10.8公里,东临大鹏湾,西连珠江口,南邻香港,与九龙半岛接壤,与香港新界一河之隔,被称为“香港的后花园”。圳这座新兴的城市整洁美丽,四季草木葱笼,当地政府因地制宜地开发了不少旅游景点,将自然风光与人工建筑巧妙结合。深圳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保存在地上、地下的文物古迹十分丰富。80年代深圳博物馆考古人员进行了文物普查,发现了一大批颇有价值的古建筑、古遗址、古墓葬、古寺庙、古城址和风景名胜等。深圳市人民政府于1983年先后公布了两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对名胜古迹作了修复,再现了原有的风貌,以供游人观赏。深圳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时间长。夏无酷暑,时间长达6个月。春秋冬三季气候温暖,无寒冷之忧。年平均气温为22.3℃。景观:锦绣中华、世界之窗、明思克航母世界、欢乐谷 广州是广东省的省会,是中国南方最大的海滨城市,广州位于东经113。17`,北纬23。8`,地处中国大陆南部,广东省南部,珠江三角洲北缘。广州临南海,邻近香港特别行政区,是中国通往世界的南大门,广州属丘陵地带。中国的第三大河----珠江从广州市中心穿流而过。广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相传在远古时候,曾有五位仙人,身穿五色彩服、骑着嘴衔稻穗的五色仙羊降临此地,把稻穗赠给百姓,祝愿这里永无饥荒。从此,广州便有“羊城”、“穗城”的美称,“五羊”也成为广州的象征。广州既是中国也是世界名城,又是一座古城,因历史上有五羊仙子降临献稻穗的故事,广州又称为“羊城”和“穗城”,简称“穗”;广州一年四季如春、繁花似锦,除夕迎春花市闻名海内外,故又有“花城”的美誉。广州地处低纬, 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表接受太阳辐射量较多,同时受季风的影响,夏季海洋暖气流形成高温、高湿、多雨的气候;冬季北方大陆冷风形成低温、干燥、少雨的气候。年平均气温为21.4-21.9度,年降雨量平均为1 623.6-1 899.8mm,北部多于南部。 1982年,广州被国务院选定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我国重点旅游城市。1999年1月,广州被评为优秀旅游城市。景观:白云山、莲花山、南海神庙、佛山祖庙、广州动物园等。 东莞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东北部,北距广州50公里,南离深圳90公里,水路至香港47海里,至澳门48海里,处于穗港经济走廊中间,是广州与香港之间水陆交通的必经之地。东莞历史源远流长。据历史记载:新石器时代,其境内东江沿岸已有原始人群聚居。公元前20世纪的夏代,东莞属南交址。春秋战国时,东莞属"百粤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东莞属南海郡番禺县地。东汉顺帝时,分番禺立增城,东莞属增城。公元222-228年中,分增城立东官郡。进入晋代,废东官郡,东莞分属番禺、增城。莞市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名胜古迹甚多,旅游资源丰富。东莞博物馆珍藏有村头遗址等新石器时代以来的出土文物。东莞是英雄的土地,鸦片战争揭开中国近代史第一页,有中外闻名的林则徐销烟池、水质角炮台、威远炮台等抗英古战场遗址,有鸦片战争博物馆、海战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东江众人民的根据地,大岭山抗日史实陈列馆和榴花抗日纪念亭,吸引不少游客瞻仰。东莞濒临南海,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这里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23.3摄氏度,年均降水量2042.6毫米。景观:有中外闻名的林则徐销烟池、沙角炮台、威远炮台等抗英古战场遗址,有鸦片战争博物馆、海战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东江人民的根据地,大岭山抗日史实陈列馆和榴花抗日纪念亭,吸引不少游客瞻仰。 惠阳位于珠江三角洲东南部,南抱大亚湾,与香港隔海相望;西连深圳;中部与惠州市相连。惠阳区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资源丰富,是著名历史人物邓承修、邓仲元、叶挺的故乡,是广东著名的侨乡。惠阳隋名为归善县,属循州治,明、清属惠州治,1912年改称为惠阳县。惠阳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资源丰富、物产繁多,有“鱼米之乡”的美称。从公元366年设立县建制至1994年撤县设市,有1628年历史;是邓承修、廖仲恺、廖仲元、叶挺的故乡。惠阳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具有山、水、海、岛、泉、寺、文、史、迹等特征,宜于开发各种休闲、娱乐、度假、旅游等项目。境内海岸线长51.8公里,其中有30多公里宜

浅谈我国当前产业结构状况

浅谈我国当前产业结构状况 金融学院 09投资 王璐 902026105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引入了三次产业分类法。三次产业分类法,就是把全部的经济活动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的属性是其生产物取自于自然力,指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则是加工取自于自然的生产物,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供应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被解释为繁衍于有形物质财富生产上的无形财富的生产部门,如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零售,住宿餐饮,金融地产,公共设施,科教文卫等等。 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数量比例关系。国民经济中,各产业之间不仅在经济活动中存在着联系,而且各种资源在产业间的分配以及由此综合形成的产品产量或产值也存在着数量比例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经历了比较大的变化。从长期的变动趋势来看,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有了明显的改善,产业结构正向合理化方向变化。 进入21 世纪以来,我国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第一产业增长相对缓慢,第二产业增长快速,第三产业突破以商贸、餐饮为主的单一发展格局,加速了金融、保险、研发、咨询等行业的发展。与此同时,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增长缓慢,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增长速度高于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总体上看来我国产业结构在保持二三一型基础上不断的优化。但是,无论从静态还是动态的角度来分析我国现阶段的产业结构,许多问题仍然存在: (1)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严重扭曲,大量劳动力滞留在农业中。用产值结构衡量,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已经降到15%左右,达到了完成工业化的标准。但是,第一产业就业占全社会就业总数的比重还在50%以上,远未达到基本上完成工业化时的就业结构要求。 (2)第二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下降。我国工业增长吸纳就业的能力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特别是近几年,工业产值虽然持续增长,但就业却在绝对下降。 (3)高增长新生行业的地位尚不突出。我国每一轮高速增长时期,都依靠结构调整升级产生一批高增长性支柱行业,带动整个经济高速增长。近年来的IT 和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虽然很快,但由于相关政策的不够完善,导致其中的泡沫十分严重,更是由于08年的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导致今年的高增长行业的不堪一击。 (4)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我国的服务业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我国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比同等收入水平的国家低10~17个百分点,而且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扭曲,没有正确的政策来制约,从而使得服务行业目前而言一片混乱。 (5)可持续发展面临较大压力。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人口众多,我国工业化所面临的国土、资源、生态、环境的承载力等问题,是其它绝大多数工业化国家未曾遇到过的。我国如果模仿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消费模式,我们自己和整个世界都将难以承受。 面对当前不容乐观的产业格局,我国必须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以适应国际国内的发展环境。 1.农业基础地位不变,把优化第一产业优化作为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任务。农业在国民中的比重将持续下降,但其重要性和基础地位不会改变。现阶段我国农业的发展水平较低,耕作方式和农产品品种的竞争能力差,因此,学习西方大国的农业机械化,向集约式农业发展,改变以往的浪费、低效不合理模式。另外应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优势,合理配置土地、水、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

广东省经济状况

2007年全省生产总值30673.71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46.23亿元,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15938.20亿元,增长16.9%;第三产业增加值12989.28亿元,增长13.0%。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9.7%,批发和零售业增长10.3%,住宿和餐饮业增长9.7%,金融保险业增长26.9%,房地产业增长13.7%,其他服务业增长12.9%。人均生产总值达32713元,增长12.9%。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595.01亿元,比上年增长18.0%。其中基本建设投资4468.02亿元,增长10.4%;更新改造投资1197.59亿元,增长6.3%;房地产开发投资2510.05亿元,增长36.2%。商品房销售额3663.97亿元,增长45.8%;商品房销售面积6219.75万平方米,增长20.1%。分城乡看,城镇投资7522.65亿元,增长13.7%;农村投资2072.36亿元,增长36.9%。分投资主体看,国有经济投资2359.63亿元,增长10.8%;非国有经济投资7235.38亿元,增长20.5%;其中民营经济投资3545.51亿元,增长25.1%。完成经济适用房投资额13.46亿元,经济适用房建筑面积84.97万平方米。 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73.70亿元,增长49.8%。第二产业投资3509.85亿元,增长8.1%;其中工业投资3483.74亿元,增长8.3%。从工业内部看,九大产业投资1979.70亿元,增长12.6%。其中电子信息投资443.12亿元,增长12.8%;电气机械及专用设备投资298.73亿元,下降1.2%;纺织服装投资227.38亿元,增长3.1%;石油及化学投资317.99亿元,增长19.5%;建筑材料投资283.11亿元,增长31.6%;汽车投资128.53亿元,下降27.9%;食品饮料投资99.79亿元,增长30.7%。其中高耗能工业投资206.07亿元,增长2.2%。第三产业投资6011.46亿元,增长24.3%。 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455.64亿元,增长4.9%。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971.29亿元,增长18.3%;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620.98亿元,下降13.1%;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投资700.10亿元,增长9.7%。城市建设投资818.64亿元,增长6.8%;文化产业投资432.02亿元,增长25.9%。 新增生产能力或工程效益:新改建四级以上公路3989.79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77.35公里;新(扩)建港口码头年吞吐量8740万吨。新增发电机组装机容量661.5万千瓦;11万伏及以上变电设备能力2123万千伏安。新增固定电话交换机容量388.39万门;新增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3624万户。 广东是我国一个重要的沿海省份。1978年以来,广东在全国率先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促进了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广东已由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经济较为落后的边陲省份发展成为经济发达、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经济大省,成为中国内地经济最发达、最具市场活力和投资吸引力的地区之一。 一、经济发展概述 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广东先行一步。改革开放推动广东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1.广东是中国第一经济大省。改革开放25年来,广东经济年均增速高达13.4%。2003年,全省生产总值(GDP)达13,450亿元(约合1620亿美元),约占全国GDP的九分之一,连续15年居全国各省市之首。广东的对外贸易约占全国的1/3,利用国外资金约占全国的1/4,税收约占全国的1/7。此外,广东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地方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均列全国前列。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体系比较完整。广东目前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工业结构由轻

中山基本概况-中山网

中山基本概况 【自然地理】中山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中部偏南的西、北江下游出海处,北接广州市番禺区和佛山市顺德区,西邻江门市区、新会区和珠海市斗门区,东南连珠海市,东隔珠江口伶仃洋与深圳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相望。全境位于北纬22°11′~22°47′,东经113°09′~113°46′之间。行政管辖面积1891.95平方公里。市中心陆路北距广州市区86公里,东南至澳门65公里,由中山港水路到香港52海里。市政府设于东区松苑路1号。 中山市地质发展历史悠久,地壳变动频繁,地质构造体系属于华南褶皱束的粤中坳陷,中山位于北段。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中部高亢,四周平坦,平原地区自西北向东南倾斜。五桂山、竹嵩岭等山脉突屹于市中南部,五桂山主峰海拔531米,为全市最高峰。地貌由大陆架隆起的低山、丘陵、台地和珠江口的冲积平原、海滩组成。其中低山、丘陵、台地占全境面积的24%,一般海拔为10~200米,土壤类型为赤红壤。平原和滩涂占全境面积的68%,一般海拔为-0.5~1米,其中平原土壤类型为水稻土和基水地,滩涂广泛分布有滨海盐渍沼泽土及滨海沙土。河流面积占全境的8%,西江下游的西海水道、磨刀门水道自北向南流经市西部边界,由磨刀门出南海;北江下游的洪奇沥水道自西北向东南经过市东北边界由洪奇门出珠江口。其间汊道纵横交错,其中小榄水道、鸡鸦水道横贯市北半部,汇入横门水道由横门出珠江口。水系划分为平原河网和低山丘陵河网两个部分,平原地区河网深受南海海洋潮汐的影响,具典型河口区特色。 中山市地处低纬度区,全境均在北回归线以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充足,雨量充沛,境内太阳高度角大,太阳每年有两次从天顶经过。夏至日,石岐的太阳高度角最大可达89°;冬至日,太阳高度角也有44°。全年太阳辐射量大,年平均太阳辐射量为445155.4焦尔/平方厘米,7月最多,达51141.3焦尔/平方厘米;2月最少,仅23285.7焦尔/平方厘米(此项观测业务已停止)。历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843.4小时,占年可照时数的42%;最多日照时数为2392.6小时(1955年),占年可照时数的54%;年最少日照时数为1448.2小时(1994年),占年可照时数的33%。终年气温较高,年平均气温为22.0℃。月平均气温以1月最低,为13.6℃;7月最高,达28.5℃。极端最高气温38.3℃(2004年7月1日),极端最低气温-1.3℃(1955年1月12日)。濒

2020年中国广东省经济发展前景分析

砥砺前行 尚普咨询 中国广东省经济发展调研项目 2020年 1

中国广东省经济发展调研项目报告 本报告目录: 中国广东省经济发展历程 中国广东省经济发展规模中国广东省经济发展环境 中国广东省经济发展现状中国广东省经济发展竞争格局 中国广东省经济发展发展前景预测 编委会负责人:陈海峰注册咨询师高级经济师 编委会成员:执行主编: 王超 注册咨询师高级经济师 责任编辑: 曹颉高级分析师张津菁行业研究员周思维 市场调研员

砥砺前行尚普咨询:中国广东省经济发展调研项目 2019年,根据尚普咨询对广东省经济发展的最新调研显示。国际货运是当下中国经济的一个妙门,设计如何打造中国 经济的“小蛮腰“——供给端与需求端之间的低成本、高效率之桥。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国际货运业是传统制造业和传 统消费者转型升级必不可少的核心支撑,国际货运业紧密衔接着生产与消费、原料与加工、进口与出口等诸多环节。 深圳是世界著名的生产制造中心,在对依赖空运进行运输的制造品(电脑及配件,电子产品,通讯设备,化工,制药 和成衣)中占有极大的市场分额。委托方位于深圳,是中国最现代化的国际运输枢纽之一,能够提供海陆空立体接驳,为 国际航班提供高质量的货物处理服务。 尚普咨询通过大量的市场调研工作,对中国广东省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大规模系统性的研究,对该行业的运行状态和 未来发展规律都进行了透彻的研究。研究成果包括:对广东省TOP10制造产品历年产量调查;广东省TOP10制造商研究( 名称、未知、营业、利润、出口、员工);近五年广东省进出口情况(海运吞吐量、空运吞吐量、陆运吞吐量、出口); 广东省制造业发展瓶颈分析德国。

我国产业结构现状

我国产业结构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和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持续优化。第一产业增长相对缓慢第二产业增长快速,第三产业突破以商贸、餐饮为主的单一发展格局,加速了金融、保险、研发咨询等行业的发展。与此同时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增长缓慢,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增长速度高于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总体上看来我国产业结构在保持二、三一型基础上不断的优化,但是,无论从静态还是动态的角度来分析我国现阶段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许多问题仍然存在。我国产业结构的发展已经到了瓶颈时期,急需国家政策的制约目前而言我国产业结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严重扭曲,大量劳动力滞留在农业中,我国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严重错位。 (2)第二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下降。 (3)高增长新生行业的地位尚不突出。我国缺乏高增长性、带动力强的支柱行业,这是经济增长

乏力的一个重要原因。近年来的IT和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虽然很快,但由于相关政策的不够完善,导致其中的泡沫十几分严重,更是由于08年的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导致今年的高增长行业的不堪一击。 (4)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我国的服务业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用三种国际上常用的指标衡量,我国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比同等收入水平的国家低10~17个百分点,而且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扭曲,没有正确的政策来制约,从而使得服务行业目前而言一片混乱。 (5)可持续发展面临较大压力。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人口众多,我国工业化所面临的国土、资源、生态、环境的承载力等问题,是其它绝大多数工业化国家未曾遇到过的。我国如果模仿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消费模式,我们自己和整个世界都将难以承受。 二、WTO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政策取向

广东省概况

广东省概况 广东省,简称“粤”,是中国大陆南端沿海的一个省份,位于南岭以南,南海之滨,与香港、澳门、广西、湖南、江西和福建接壤,与海南隔海相望。地处北纬20°19′~25°31′,东经109°45′~117°20′。北自乐昌坪石,南至徐闻海安,相距约800公里,东自饶平大埕,西至廉江高桥,约1000 公里。大陆岸线长3368.1 公里。沿海共有面积500 平方米以上的大小岛屿759 个,岛屿岸线长1649.5 公里(不包括香港、澳门和东沙群岛地区)。另有明礁和干出礁1631个。陆地面积17.8万平方公里,其中海岛面积1600平方公里。水深200米以内的大陆架东起台湾线滩南部,西至北部湾东部,南至琼州海峡中部,有17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省会广州,辖21个省辖市,其中副省级城市2个(广州、深圳),地级市19个。 广东在语言风俗、历史文化等方面都有着独特一面,内部有三大民系,思想和文化与中国北方地区有很大的不同。广东人口超过一亿多人,其中外国人士已达上百万,经济实力占全国的八分之一,并超越新加坡、台湾和香港。广东已成为我国人口最多,外国人士最多,经济实力最强,文化最开放的省份。 自然条件地质为多轮回造山区。地貌结构上山地占31.68%,丘陵占28.5%, 台地占16.1%,平原占23.7%。东北—西南走向山脉,有南岭山、罗平山、莲花山,海拔600米~1 100米。西北一东南走向山脉,海拔800米~1 200米,最高峰石坑崆海拔1 902米。丘陵分布于山地四周。台地平原分布在东南沿海和各江中下游谷地。平原以珠江三角洲和潮汕平原较大。除粤北山区属中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外,大部地区为南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类型。年均温19℃~23℃,由东北向西南沿海递增,1月均温9℃~15℃,7月均温28℃~29℃。大部地区无霜雪。年均降水量1500~2 000毫米,年蒸发量1 000~1 200毫米,属湿润地区。降水量的季节变化明显,汛期(4~9月)占全年80%。沿海夏秋两季受热带风暴袭击,年均10个,登陆的有4~5 个,占全国登陆热带风暴的50%左右。河流有珠江水系、珠江三角洲水系和粤东、粤西沿海独流水系。年平均河川径流量为1 800亿立方米。水资源时空分配不均,夏秋易生洪涝,沿海台地区有缺水现象。土壤主要分布为:粤西雷州半岛是砖红壤、赤红壤,粤东和粤中地区是红壤、黄壤、紫色土、山地草甸土,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潮土、滨海盐土、砂土、水稻土。北部南岭地区为典型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中部为亚热带常绿季雨林,南部为热带常绿季雨林。维束管植物有6 000多种,其中属热带的植物4 000种,特有种1 000种,古老树种30种。水松、苏铁、树蕨等被称为“活化石”。主要林木有松、杉、梓、桉等。水果有200 多种,其中荔枝、菠萝、龙眼、香蕉和柑橘被誉为岭南佳果。历史沿革广东是中国文化发祥较早的地区之一,早在二三十万年前,就有“马坝人”(旧石器时代中期、晚期的古人)在韶关、油江一带繁衍生息。春秋以前属扬州徼外地。春秋战国时属百粤(越)地。秦置南海等3 郡,辖番禺、龙川等4 县。两汉设交州(交趾部)等3 州,辖南海、苍梧等郡,20 余县。三国吴分置广州,辖南海、苍梧等郡共29 县。隋设南海、义安等9 郡,辖59 县。唐置岭南道,辖广州等20州,71 县。宋设广南东、西路,辖广州等17 州(府),49 县。元置广东、海北、海南道等3道。辖广州等19路(州),49县(录事司)。明设布政司,辖广州、韶州等10府及罗定直隶州,77县、8散州。清设广东省,辖南韶连等6道,广州等9府,南雄等4 直隶州和佛冈等2 直隶厅,86 县(散州、散厅)。民国初年,辖粤海等6 道、94县,后废道,辖98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辖99县。1987

中国产业结构的现状

中国产业结构的现状 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中国的产业发展实现了由少到多,由弱到较强的转变,产业结构的变化也基本符合世界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在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过程中,产业结构政策绩效如何,在新的开放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政策作用的空间有多大,其未来走向是什么,都是急待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本文在对中国过去产业结构政策绩效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在WTO背景下未来中国产业结构政策的走向。 一、中国产业结构政策绩效分析 中国产业结构政策始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当时中国基本上遵循了苏联模式,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产业发展战略。政府利用严格的价格管制、强制命令等行政手段优先将稀缺资源配置到重工业部门,使得重工业迅速建立和发展起来。这在当时严酷的国际政治经济背景下是符合历史和逻辑的必然选择,也为我国在短期内建立起完备的工业体系奠定了经济技术基础。但是,重工业的超前发展也造成了产业结构的严重失衡,制约了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速度和质量。 到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时,产业结构失衡问题已经十分严重。为了矫正畸形的产业结构,协调各产业部分的发展,政府在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先后出台了轻纺工业优先发展政策、促进“短线”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发展的政策和限制“长线”的加工工业发展的政策。从这些政策实施的结果看,促进农业和轻纺工业发展的政策效果显著。到1982年,我国粮食和工业消费品长期供应紧张的状况已有根本改变;促进“短线”产业和抑制“长线”发展的政策效果就十分有限了。在整个80年代,尽管国家鼓励向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投资并在资金、物资、能源、交通等方面进行扶植,但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发展却始终滞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其“瓶颈”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相反,国家限制发展的生产能力过剩的加工工业却不断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在产业结构失衡状况有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之后,国家在继续坚持执行“促短限长”的结构调整政策的同时,开始重视产业结构升级问题。在第七个五年计划中,政府明确提出了“有重点地开发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产品,努力开拓新的生产领域,有计划地促进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及“运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从“七五”计划执行的结果看,结构失衡问题依然严重,新兴产业的建立和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的进展十分缓慢,产业政策目标基本没有达到,以至于“八五”产业发展规划与“七五”极为相似。90年代初期,受邓小平南巡讲话的鼓舞,全国掀起了新一轮的投资热潮,加工工业因其经济技术特性成为主要的投资领域,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的中小加工企业迅速大量涌现,“八五”产业发展规划不仅没有得到执行,而且加重了业已存在的产业结构失衡、产业低度化和分散化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国家被迫运用行政手段对经济进行全面调整,以实现国民经济“软着陆”。 “九五”期间,我国在成功实现国家经济“软着陆”的同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突出表现为一般加工工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有所下降,而技术相对密集产业的比重有所上升,尤其是技术密集度高和具有高新技术产业特征的医药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比重明显上升。1999年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在制造业的比重已高达8%。2000年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销售收入比上年增长了33.7%。在国家积极财政政策的推动下,基础设施、通讯设施和交通运输状况也得到了明显改善;家用电器已经成长

广东省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广东省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二)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在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中,构成其理论框架的主要有区域经济发展(或称增长)理论、区域产业结构理论、区域分工理论、区域布局理论和工业区位理论。前两种理论最初的研究对象是国家,后来区域经济学家将其引伸到区域研究中。这里主要阐述的是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区域平衡发展理论、区域不平衡发展理论和增长极理论。 1.区域平衡发展理论 区域平衡发展理论是从发展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引进并发展而形成的,这一理论主要包括平衡增长理论和大推进理论。 (1)平衡增长理论 发展经济学家拉格那纳克斯在《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问题》一书中提出平衡增长理论。他主张在部门和产业同时投资以推进经济发展。他认为打破贫困性恶性循环的关键是要突破资本形成不足这一约束条件,而影响资本形成不足的主要因素是决定投资预期的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只要平衡地增加生产,在广大范围的各种工业同时投资,就会出现市场的全面扩大,从而提高需求弹性,创造出良好的投资氛围,从恶性循环的僵局中脱离出来。通过供给(投资)创造需求,以及供给函数的不可分性和市场的不可分性,是平衡增长战略在理论上的支柱;另外,它还突出地体现了对社会分摊资本的节约以及对社会各部门间分工的发展、垂直联系和水平联系的加强。 (2)大推进理论 着名发展经济学家保罗·罗森-罗丹(P. N. Rosensteinrodan) 是该理论的倡导者和集大成者。该理论主张发展中国家在投资上以一定的速度和规模持续作用于众多产业,从而突破其发展瓶颈,推进经济全面高速增长。大推进理念的论据和理论基础建立在三个“不可分性”上:

①生产函数的不可分性。 在基础设施的供给方面,“社会分摊资本”就具有明显的过程上的不可分性和时序上的不可逆性。社会分摊资本项目往往具有规模效益,且具有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特点,因此在初期只有大规模投资才能使其发挥作用。比如:修建发电厂与建设供电网络的关系,两者只有共同建成才能使各白的效用得到充分发挥。 ②需求的不可分性。 没有关联产业的互补效果,则不确定性和市场销售的困难将使单个项目的投资具有被套的风险。众多关联产业在投资决策中实际上是相互依赖,互为条件,彼此地为对方提供要素投入的能力和需求市场的容量,从而共同突破市场瓶颈,形成市场需求在不可分性之中的互补性,从而降低市场风险。为了解决市场需求的不可分性,也为了形成广大的、有保证的市场,促进经济的全面提高,必须大规模地在各个产业部门按一定比例进行投资。 ③供给的不可分性。 储蓄是国民收入中扣除消费的部分,而在国民收入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国民收入中的大部分用来维持消费。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减少消费,增加储蓄是很困难的,只有在收入大幅度增加,即边际储蓄率高于平均储蓄率,使得储蓄急剧上升,资本供给才有来源。 2.区域不平衡发展理论 汉斯·辛格在其《国际发展·成长与转变》一书中批评平衡发展理论。辛格认为:当我们比较一国乃至一个地区的经济在不同时期所取得的成就时,也许会发现各方面都己取得了一些进步。事实上在整个过程的一个短暂的期间,通常是由少数部门发展带动的。从长期各方面取得的进步来看,实际上是一系列不均衡发展所造成的结果。1辛格的上述观点得到了艾伯特·赫尔希曼的热烈支持。他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从主要稀缺资源应得到充分利用的认识出发,系统地论述了不平衡增长的理论和战略。他认为,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其主要稀缺资源是资本,若实行一揽子投资,则资本稀缺这一瓶颈就无法突破,从而也就无法实现平衡增长。因此,不发达国家取得经济增长的最有效途径是采取精心设计的不平衡增长战略,首先选择若干战略部门进行投资,当这些部门的投资创造出新的投资机会时,就能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1黄继忠:《区域内经济不平衡增长论》,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版,第15页。

揭阳市社会经济概况报告

揭阳市社会经济概况报告 一.简介 揭阳市位于广东省东南部潮汕平原,东邻汕头、潮州,西接汕尾,南濒南海,北靠梅州,地势自西向东倾斜,低山高丘与谷地平原交错相间分布不均,西北部和西南部多为丘陵、山地,中部、南部和东南部都是广阔肥沃的榕江冲积平原和滨海沉积平原,素称“鱼米之乡”。 二.人文历史 揭阳境内居民主要是潮、客两众,民俗独特,民情奇趣成了浓郁而富有特色的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但是以潮汕文化为主体,因为揭阳人继承了潮汕人的经商特色,其中形成了戴德丰(四洲集团总裁),李东生(TCL 总裁),杨贤足(联通董事长)等一批商界人士。 三.经济发展现状及分析 2010年揭阳的国民生产总值达816.09亿元,与去年同期同比增长16%,其中第一产业产值为96亿元,第二产为445.22亿元,工业产值为413.01亿元,建筑业为32.2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5.23%、16.8%、16.4%、23.8%。(见附表1、2)总体上揭阳的经济运行良好,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因而,揭阳市具备了强势推进加快发展的条件和优势。 1.区位优势 揭阳是位于潮汕平原南部,区域面积5266平方公里,既有平原又有山地丘陵,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适合发展多种农业经济。辖区内平原广阔,土地平整,城市发展空间较好,有利于工业、交通以及城市建设土地的利用。 原材料 境内自然资源比较丰富,全市河流总长1097.5公里,年均径流量62亿立方米。水力理论蕴藏量44.87万千瓦,其中可开发装机16.22万千瓦,约占理论蕴藏量的36.2%。矿产资源主要有锡、坞、铜、铁、金和甲长石、花岗石、稀土、瓷土等。水力资源的利用为城市供 电提供便利,各种有色金属加工,尤其是不锈钢生产,使得揭阳成为中国最大的不锈钢制品生产基地之一。 能源 揭阳地区虽然缺少煤炭资源,但注重对新型能源的利用,如风能,太阳能。2006年12月,揭阳市惠来县被中国能源协会命名为“中国能源工业大县”。近年来,惠来以超常规的方式招商引资。惠来火电厂、石碑山风电场等项目的投产,核电、中海油LNG 、太阳能等项目已签约或在洽谈,逐渐成为广东省重要的能源石化基地。吸引了来自德国、韩国、新加坡、揭阳

浅谈当前广东经济形势

浅谈当前广东经济形势 07公共事业管理1班张志良2007644111 摘要:在经过2007年冰冻、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和2008 年下半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引 发的全球经济衰,经济衰退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下,广东GDP仍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2008年11月,广东省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5299.68亿元,增长10.4%,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4.3个百分点。不过广东10.4%的增幅,高于全国9.9%的平均数,也超出年度目标1.4个百分点。这在当前全球经济衰退的大气候下,仍然是一个较高的增速。省统计局表示,今年以来广东经济增速保持在10.4%-10.7%的区间内,波动幅度仅0.3个百分点,表明经济运行平稳。当前,广东经济发展面临的经济社会环境基本稳定。从国际环境来看,美、欧、日三大经济体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回升,外部环境出现了一些有利于广东经济发展的积极变化。但世界经济发展仍受石油价格、政局剧变、汇率变化和自然灾害等因素的不可预期的影响,不确定性仍然存在。从国内环境看,国内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将有利于经济的平稳发展,现阶段形成的消费亮点,将进一步带动和促进经济的回升,但经济的扩张也面临各种约束。所以我们要在看到当前的优势,抓住机遇谋求更大发展,但我们也要看到当前的劣势,我们要扬长避短。总之。我们要提升广东自身的素质,加强内功修为,谋求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广东当前经济发展形势外贸 推进结构调整是当前经济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要抓住全球产业结构调整转移步伐加快的机遇,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推动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点,特别是要坚持先进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围绕解决影响发展全局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失时机地把各项改革引向深入。要提高引进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把引进技术与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品质量紧密结合起来。要落实好内地与香港、澳门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深入开展粤港澳合作。要坚持大力推进能源、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大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逐步构建节约型社会,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改善投资环境,广东不能懈怠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全面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优化广东投资软环境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通力合作,有力地促进了全省投资环境的改善,综合竞争力和吸引力不断增强,吸引外资的规模、质量和水平逐步提高。但是,面对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外商投资战略调整,长三角、环渤海等地区的迅速崛起,吸引外资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为此,广东要做到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引资水平。

广东省云浮市概况

广东省云浮市概况 20170309更新一、地理位置 云浮市位于广东省中西部,西江中游以南,与肇庆、佛山、江门、阳江、茂名、广西梧州接壤。云浮市区距广州140多千米,水路距香港177海里,上溯广西梧州60海里。全市位于北纬22°22′至23°19′和东经111°03′至112°31′范围内。全市土地面积7785.11平方千米。云浮市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市内主要河流罗定江(又称南江)、新兴江均大致呈西南——东北流向。西部、西南部、东南部与邻区、邻市俱以山岭为界,唯北部以西江为界。丘陵是云浮市主要地貌,多沿山地边缘发育,高丘陵海拔250至450米之间,低丘陵海拔100至250米之间。低丘陵坡度平缓,多为15至20度。在总面积中,山区面积占60.5%,丘陵面积占30.7%,是典型山区市。 二、工程地貌 云浮市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市内主要河流罗定南江、新兴江均大致呈西南——东北流向。西部、西南部、东南部与邻区、邻市俱以山岭为界,唯北部以西江为界。丘陵是云浮市的主要地貌,多沿山地边缘发育,高丘陵海拔250~450米之间,低丘陵海拔100~250米之间。低丘陵坡度平缓,多为15度~20度。 三、气候条件 云浮市的主要气候特点是开汛偏晚、年平均气温略偏高、降水量正常略多;前汛期降水时段集中,降雨频次高,雨量分布不均;后汛

期台风影响严重;入冬寒潮早、造成异常低温。气候影响综合评价为较差年景。 云浮市年平均气温22.1℃,历年同比偏高0.4℃;云浮市年平均降水量1546.5mm,历年同比偏多1.2%;年日照时数1478.2小时,历年同比偏少12.0%。 四、交通条件 1、水运 云浮水路、公路、铁路便利。西江黄金水道贯穿全境,云浮新港位于珠江水系“黄金水道”的西江中游南岸云安区六都镇河段,上距广西梧州108公里,下距肇庆65公里,距广州210公里,距香港177海里。云浮新港是珠江水系规划中的地区重要港口,是珠江水系最具发展潜力和竞争能力的口岸,同时也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龙头项目。云浮新港是广东内河第一大港。 2、航运 罗定机场:民航机场,中国第一家县级自资机场。1996年开始已停用。 3、铁路 珠三角规划城际轨道建设,广佛肇轻轨将延伸到云浮。时速200公里的广佛肇轻轨正在动工建设,预计2012年肇云段将动工建设。轻轨站初步设计在思劳镇,都杨镇和云浮城区; 南广高速铁路:跨桂、粤两省区,为双线电气化国家I级铁路,云浮境内设云浮东站、南江口站、郁南站。此高铁于2014年12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