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社会经济概况
- 格式:doc
- 大小:136.00 KB
- 文档页数:8
2010年广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广东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广东调查总队2011年2月25日2010年,面对极为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自然灾害的严重影响,广东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全面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大力推进“三促进一保持”,坚定不移调结构,脚踏实地促转变,扎扎实实惠民生,在科学发展轨道上迈出新的可喜步伐。
一、综合初步核算,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GDP)45472.83亿元,比上年增长12.2%。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86.86亿元,增长4.4%,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1.7%;第二产业增加值22918.07亿元,增长14.5%,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2.9%;第三产业增加值20267.90亿元,增长10.1%,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5.4%。
三次产业结构为5.0:50.4:44.6。
在现代产业中, 先进制造业增加值9466.35亿元,增长16.9%;现代服务业增加值11102.80亿元,增长7.8%。
在第三产业中,批发和零售业增长14.1%,住宿和餐饮业增长9.1%,金融业增长6.0%,房地产业增长2.1%。
民营经济增加值19620.96亿元,增长13.1%。
分区域看,粤东西北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为21.2%,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
表1 2010年分区域主要指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3.1%,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5.9%,居住类价格上涨4.8%。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2%,其中轻工业上涨1.7%,重工业上涨5.7%;生产资料上涨4.1%,生活资料上涨1.4%。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7.3%,其中燃料动力类上涨7.8%,黑色金属材料类上涨6.6%,有色金属材料和电线类上涨17.8%,化工原料类上涨9.4%。
广东省人文地理经济介绍广东省,位于中国的南部,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
广东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同时也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经济特点。
广东省地势北高南低,北部是山地和丘陵,南部是平原和台地。
广东省的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雨量充沛。
广东省的河流主要是珠江水系,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珠江三角洲。
广东省有着悠久的的历史文化,岭南文化是广东地区的主要文化。
广东的传统文化包括粤剧、广东音乐、岭南画派等。
同时,广东省也是中国的重要革命圣地,中国在广东进行了多次革命斗争。
广东省的经济发展一直处于中国的前列。
广东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珠江三角洲地区,该地区拥有众多的城市和工业基地,是中国最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
广东的经济主要以制造业为主,其中电子、电器、玩具、服装等行业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
同时,广东的服务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金融、旅游、教育等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广东省拥有众多的人文景观,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广州的陈家祠和潮州的开元寺。
陈家祠是中国南方古代建筑的代表之一,以其精美的木雕和砖雕而闻名。
开元寺是广东最古老的佛教寺庙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广东还有许多其他的名胜古迹和文化遗产,如佛山祖庙、珠海渔女等。
广东省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同时也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经济特点。
这些资源为广东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也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中国人文—经济地理学科得到了广泛和应用。
本文将介绍中国人文—经济地理学科的背景和意义,概述人文—经济地理学的研究领域和理论体系,阐述中国人文—经济地理学科的进展和未来展望,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人文—经济地理学是以人类经济活动和人文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其理论体系涵盖了经济学、地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多个领域。
人文—经济地理学在中国的发展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成为国内外学界的热点。
2.2社会经济概况2.2.1 行政区划广东省陆地国土面积为17.96万km2,省辖行政区有广州、韶关、深圳、珠海、汕头、佛山、江门、湛江、茂名、肇庆、惠州、梅州、汕尾、河源、阳江、清远、东莞、中山、潮州、揭阳、云浮等21个地级市,各地级市辖下共23个县级市,41个县,3个自治县,52个市辖区。
2.2.2人口与社会经济我省是一个人口稠密、经济繁荣的省份。
根据广东省统计局资料,2005年末我省常住人口为9194.00万人,比上年未增加83.34万人,人口密度达到了511人/ km2。
全省人口较密集的区域主要有潮汕平原、珠江三角洲及西南等地区。
根据广东省统计局资料,2005年末我省生产总值为22366.54亿元,比2004年增长18.6%,人均生产总值24438元。
三产业比例为6.2∶50.7∶43.1,与2004年相比,三产产值均有所增加,增幅分别为14.4%、22.2%、15.2%。
近几年由于广东省的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工业总产值也呈逐年递增趋势。
2005年广东省的全部工业生产总值为41661.74亿元,比2004年多出了近7218亿元,增长速度较快;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5942.74亿元,比上年增长21.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416.39亿元,增长26.6%。
2005年广东省的耕地面积比2004年减少 5.23千公顷,为2102.58千公顷,但农业总产值却比2004年有所提高,为2447.57亿元,增长13.6%。
主要农产品粮食、糖蔗、茶叶、水果、肉类、水产品的产量均比2004年有所上升,但油料的产量却有所下降,总体来比,2005年主要农产品的产量比2004年有所增加。
2.2.3 水利基础设施基础设施主要包括蓄水工程,水闸、引水、节水灌溉工程和电动及机械排灌工程。
2005年全省的蓄水工程46257宗,总库容422.94亿m3,兴利库容236.30亿m3,新增蓄水工程245宗,减少491宗。
2015-2020年广东省区域经济市场深度调查分析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报告编号:1551A93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完整的调研分析工作,使决策者在阅读完行业研究报告后,能够清楚地了解该行业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趋势,确保了决策方向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中国产业调研网基于多年来对客户需求的深入了解,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该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注重信息的时效性,从而更好地把握市场变化和行业发展趋势。
一、基本信息报告名称:2015-2020年广东省区域经济市场深度调查分析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报告编号:1551A93 ←咨询时,请说明此编号。
优惠价:¥6750 元可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咨询电话:4006-128-668、0、传真:0Email网上阅读:温馨提示:如需英文、日文等其他语言版本,请与我们联系。
二、内容介绍广东地处中国大陆最南部。
广东东邻福建,北接江西、湖南,西连广西,南临南海,珠江口东西两侧分别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接壤,西南部雷州半岛隔琼州海峡与海南省相望。
全境位于北纬20°09ˊ~25°31ˊ和东经109°45ˊ~117°20ˊ之间。
全省陆地面积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其中岛屿面积平方公里,约占全省陆地面积的%。
全省沿海共有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759个,数量仅次于浙江、福建两省,居全国第三位。
其中,广东省珠海市有岛屿147个,为国内岛屿较多的城市之一。
另有明礁和干出礁1631个。
全省大陆岸线长公里,居全国第一位。
按照《联合国海洋公约》关于领海、大陆架及专属经济区归沿岸国家管辖的规定,全省海域总面积万平方公里。
广东经济概况总结引言广东是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一个省份,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地带。
作为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区之一,广东的经济发展在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广东经济的概况进行总结和分析。
第一部分:地理与人口广东省位于中国大陆东南部,东临南海,西与湖南、广西接壤,南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海峡。
广东省总面积17.8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1亿5千万。
第二部分:主要产业广东经济以制造业为主要支柱,尤其是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和轻工业。
广东是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制造基地,拥有众多知名的电子科技企业,如华为、中兴、TCL等。
此外,广东还以纺织、服装、家具制造等轻工业闻名。
第三部分:对外贸易广东是中国重要的对外贸易省份,拥有众多港口和自由贸易区。
广东的主要出口商品包括电子产品、纺织品、服装、鞋类等。
广东与东南亚、欧洲、美洲等地区保持着广泛的贸易合作。
第四部分: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在广东省内,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
沿海地区如深圳、广州等城市经济发达,工业基础雄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
而北部、东部山区的发展相对滞后,主要依靠农业和旅游业。
第五部分:现代服务业发展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广东的现代服务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金融、物流、旅游、科技创新等行业得到了迅猛发展,成为广东经济的新增长点。
第六部分:创新和科技广东省致力于创新和科技发展,不断推动科技创新的转型升级。
广东省拥有众多高校和研究机构,积极引进和培养科技人才。
广东的科技创新能力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第七部分: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广东省政府积极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以推动经济发展。
这些政策包括优惠税收政策、创新奖励政策、招商引资政策等,为企业提供有利的经营环境。
结论广东省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引擎之一,经济发展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
广东在制造业、对外贸易、现代服务业和科技创新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和潜力。
然而,广东经济也面临一些挑战,如区域发展差距、环境保护和产业升级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政府的政策引导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推动。
社会经济概况第一节地理位置与地貌地势广东省地处北纬20°13′一25°31′,东经109°41′一117°20′之间,北回归线横贯本省。
由西至东,与广西、湖南、江西、福建等省(区)相邻,南隔琼州海峡与海南省相望。
全省陆地面积17.81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86%。
本省为华夏陆台的一部分,古老的变质岩为古老岩层的基础。
燕山期造山运动,基本奠定了本省现代地貌的轮廊。
由于历次地壳运动褶皱、断裂和火山岩隆起的影响,造成山地面积较多,分布零散。
山地间形成很多丘陵、台地和盆地。
同时由于河川堆积作用的影响,各河中下游和河口地段也形成了一些平原和三角洲。
境内山地、丘陵、台地、平原交错,地貌类型多样。
据统计,山地占34%,丘陵占25%,台地占14%,平原占22%,峰林石山河流等占4.5%。
本省地势大体上为北高南低,北依南岭,南临南海。
山地山脉走向以东北至西南走向(华夏走向)占优势,其次是西北至东南走向,只有一小部分为南北或东西向的山脉。
全省山地可划分为北部山地、东部山地、西部山地三块。
北部山地主要有蔚岭—大庾岭,大东山—瑶岭、连山,螺壳山—南昆山,九连山三列弧形山脉组成,地势最高,其中石坑崆山海拔1 902米,为全省最高峰。
其间错落分布着南雄、始兴、董塘、坪石、星子、连州以及众多石灰岩低山盆地。
东部山地由凤凰山、莲花山、罗浮山等山脉组成,大多山脉走向与海岸平行。
从沿海向内陆依次有凤凰山、莲花山、阴那山、罗浮山,项山、桂山等,并形成梅江、西枝江、东江谷地。
西部山地由西江以北的忠党山、八仙顶、黄莲山及以南的云开大山、大云雾山、天露山组成,其间分布着罗定、新兴和阳春石灰岩盆地。
丘陵及台地。
丘陵主要分布在山地的周围,与山地相连接。
台地主要分布在雷州半岛南部及粤东、粤西沿海一带。
平原主要分布在河流两岸及大江河下游的三角洲,其中以珠江三角洲面积最大,其次为韩江、榕江、练江下游的潮汕平原。
广东省的经济发展概况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广东地处沿海,不是国家投资的重点,工业发展很慢,工业基础薄弱。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凭借国家提供的特殊政策,大胆实践,勇于探索,充分发挥毗邻港澳、华侨众多的优势,抓住国际上一些国家和地区特别是港澳台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参与国际分工,加快了发展步伐,由此步入了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
广东工业结构演进的历程,可分三个阶段:1979~1984年,以发展食品、纺织、服装等日用消费品工业为主的阶段。
食品、饮料、纺织服装、轻工业迅速发展并成为支柱工业。
1985~1990年,以彩电、冰箱、空调等家电产品为代表的耐用消费品工业为主导产业阶段,建立起轻型、外向型为特点的工业结构。
1990年以后,电子信息、电器机械、石油化工等成为经济增长的龙头产业,进入以高程度加工工业为主的阶段。
目前,广东经济增长的龙头产业是电子信息、电器机械和石油化工。
2000年,广东工业经济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工业总产值占全国14.4%,居全国第一位。
在全国所列30种主要产品中,广东有7种产品的产量排全国第一,分别为:彩电、照相机、自行车、电冰箱、电风扇、组合音响、发电量。
从市场占有率看,广东省工业产品的销售收入约占全国的12%。
1999年上半年,在39个主要工业行业中,销售收入居全国前三位的有28个,其中:电子、食品、饮料、服装、家具、玩具、钟表、工艺、纸品、记录媒介复制、日用化学、塑料、集装箱、摩托车、自行车、电工、日用电器、照明电器、办公机械、电力生产、电力供应、陶瓷、玻璃等23个行业的销售收入居全国第一位。
2000年,广东全省人均GDP为12 885元,按汇率折算约为1 552美元。
从各项主要社会经济指标看,广东工业化已基本完成起飞阶段,并开始向加速阶段(中期工业化阶段)演进。
广东省坚持实施“科教兴粤”、“外向带动”和“可持续性发展”战略,加快工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1。
2.2社会经济概况
2.2.1 行政区划
广东省陆地国土面积为17.96万km2,省辖行政区有广州、韶关、深圳、珠海、汕头、佛山、江门、湛江、茂名、肇庆、惠州、梅州、汕尾、河源、阳江、清远、东莞、中山、潮州、揭阳、云浮等21个地级市,各地级市辖下共23个县级市,41个县,3个自治县,52个市辖区.
2.2.2人口与社会经济
我省是一个人口稠密、经济繁荣地省份.根据广东省统计局资料,2005年末我省常住人口为9194.00万人,比上年未增加83.34万人,人口密度达到了511人/ km2.全省人口较密集地区域主要有潮汕平原、珠江三角洲及西南等地区.
根据广东省统计局资料,2005年末我省生产总值为22366.54亿元,比2004年增长18.6%,人均生产总值24438元.三产业比例为6.2∶50.7∶43.1,与2004年相比,三产产值均有所增加,增幅分别为14.4%、22.2%、15.2%.
近几年由于广东省地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工业总产值也呈逐年递增趋势.2005年广东省地全部工业生产总值为41661.74亿元,比2004年多出了近7218亿元,增长速度较快;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5942.74亿元,比上年增长21.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416.39
亿元,增长26.6%.
2005年广东省地耕地面积比2004年减少 5.23千公顷,为2102.58千公顷,但农业总产值却比2004年有所提高,为2447.57亿元,增长13.6%.主要农产品粮食、糖蔗、茶叶、水果、肉类、水产品地产量均比2004年有所上升,但油料地产量却有所下降,总体来比,2005年主要农产品地产量比2004年有所增加.
2.2.3 水利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主要包括蓄水工程,水闸、引水、节水灌溉工程和电动及机械排灌工程.2005年全省地蓄水工程46257宗,总库容422.94亿m3,兴利库容236.30亿m3,新增蓄水工程245宗,减少491宗.全省地水闸、引水工程60198宗,节水灌溉面积145.84千公顷,其中水闸5927宗,大型89宗,新增36宗,减少15宗;引水工程54271宗,引水流量1592.82m3/秒,新增139宗,减少306宗;全省电动及机械排灌工程41710处,共63507台,装机容量1360.5千千瓦,灌溉面积262.46千公顷,排水面积346.99千公顷.全省打机电井42977眼,灌溉面积27.13千公顷;其中己配套机电井25594眼,装机容量83.16千千瓦,比上年新增291眼,减少7眼.
蓄水工程是全省地主要供水工程,主要包括水库和塘坝.2005年全省地主要大型水库有33座,总库容280.55亿m3,;中型水库286座,总库容78.72亿m3;大中型水库地年末蓄水总量为170.84亿m3,比上年增加32.14亿m3,年来水量948.23亿m3,有效灌溉面积502.33千公
顷.其中,大型水库年末蓄水量139.36亿m3,年来水量795.48亿m3,有效灌溉面积248.98千公顷;中型水库年末蓄水量31.48亿m3.年来水量152.75亿m3,有效灌溉面积253.35千公顷.小(一)型水库1414座,兴利库容28.73亿m3;小(二)型水库4877座,11.89亿m3.
2.2.4水资源分区
全省水资源分区共分为一级分区2个:珠江、长江;二级区8个(珠江区6个、长江区2个);三级区13个(珠江区11个、长江区2个);四级区42个(珠江区39个、长江区3个)、五级区158个(珠江区154个、长江区4个).详见表2-1.
表2-1 广东省水资源分区统计表
2.2.5 地表水功能分区
广东省地表水功能区划共划分出624个一级水功能区,其中河流一级水功能区265个,水库(湖泊)一级水功能区359个.
河流一级水功能区划地总个数为265个,总长度11334km.保护区55个,总长度为2206km,占总区划河长地19.5%.根据水功能二级区划分体系,141个开发利用区共划分出二级水功能区220个.其中饮用水源区119个,总河长2968km,占开发利用区河长地57.5%;工业用水区36个,总河长843km,占16.3%;农业用水区22个,总河长570km,占11%;渔业用水区19个,总河长367km,占7.1%;景观娱乐用水区15个,总河长379km,占7.3%;过渡区9个,总河长43km,占0.8%;没有排污控制区.
水库一级水功能区划地总个数为355个,总库容为3529754万 m3.水库一级开发利用区中共划分出二级水功能区301个,其中饮用水源区231个,农业用水区69个,景观农业用水区1个.湖泊一级开发利用区中共划分出二级水功能区划4个,均为景观用水区.
2.2.6自然保护区
截至2005年底,全省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56处.其中国家级9处,分别是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广东车八岭自然保护区、内伶仃福
田自然保护区、惠东港口海龟自然保护区、南岭自然保护区、丹霞山地质地貌自然保护区、湛江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广东惠州象头山自然保护区、珠江口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省级47处.2005年广东省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名录见表2-2.
*注华南虎保护区划建范围不规范,与多个其他保护区范围重叠,故其面积不作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