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门户开放政策解读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2
作者: 严四光
出版物刊名: 美国研究
页码: 115-135页
主题词: 自身利益;门户开放;英国人;行动准则;英国议会;最惠国待遇;机会均等;美国政府;治外法权;不平等条约
摘要: <正> 翻开20世纪中美关系史,经常可以看到“门户开放”的字样。
从1899年到1949年的50年间,美国对华政策始终标榜“门户开放”,以示它和其他帝国主义不同,借以炫耀它对中国的好意。
时至今日,中国学术界对“门户开放”的认识还存在着争议。
当然,美国主张中国“门户开放”是出于美国的自身利益,并非爱护中国,对这一点是没有争议的,而争议的核心
是“门户开放”是否在客观上起了抑制或延缓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作用?弄清这个问题,对于了解美国对华政策和剖析中美关系的历史都是有实际意义的。
(一) 所谓“门户开放”,是美国国务卿海约翰于1899年9月和1900年7月两次向各国提出的照会所阐述的行动准则的俗称。
所以说是俗称,是因为美国说的“门户开放一并非专指对华政策,而。
开放门政策(Open Door Policy)指的是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即允许其他国家在其领土内设立贸易使馆和贸易站。
这一政策最初由美国总统麦金莱在19世纪末提出,其目的是维护美国在我国的利益和确保对华贸易的平等开放。
以下我们将深入探讨开放门政策的详细内容和历史背景。
一、开放门政策的历史背景1. 管理我国的通商事务美国在19世纪末对我国的贸易兴趣不断增加,然而我国却处于各大国的侵略和割据之下。
为了确保对华贸易的自由和平等,美国政府开始寻求一种新的外交政策。
2. 麦金莱的提议1899年,美国总统麦金莱提出了开放门政策。
他希望通过这一政策来推动对我国的公平贸易,维护美国在我国的利益,并确保其他国家不能在我国建立专有势力。
3. 国际影响麦金莱的开放门政策立刻引起了其他大国的关注,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和俄国都对此表示了一定的支持和兴趣。
然而,他们实际上并不认可美国对我国的一切权益。
二、开放门政策的内容和特点1. 允许其他国家在我国设立贸易使馆和贸易站开放门政策的核心内容是允许其他国家在我国的领土内设立贸易使馆和贸易站。
这一政策为进入我国市场的各国提供了平等的贸易机会,从而促进了对华贸易的自由和公平。
2. 确保对华贸易的平等开放开放门政策同时也建立了一种国际秩序,即确保其他国家不能在我国建立专有势力,从而维护了对华贸易的平等开放。
3. 维护自身在我国的利益开放门政策不仅是一种国际贸易政策,更是一种维护自身利益的外交政策。
通过这一政策,美国试图确保自身在我国的利益不受到其他大国的侵犯。
三、开放门政策的影响1. 我国政府的回应我国政府对开放门政策采取了一定的支持态度,认为这一政策符合我国的利益,可以促进对外贸易和国内经济的发展。
2. 对我国的影响开放门政策的实施为我国的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推动了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合作。
3. 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开放门政策开创了一种国际贸易秩序,为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提供了更加公平和稳定的环境,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名词解释:门户开放政策
美国侵略中国的一种政策。
目的在于改变美国在列强分割中国“势力范围” 的角逐中被排挤的局面, 达到所谓“利益均沾”,把中国变成列强共有的半殖民地, 进而凭借经济实力独霸中国, 1899年9月6日, 美国国务卿海约翰(JohnMilton Hay)于分别致送英、法、德、日、意、俄六国的照会中首次提出。
主要内容是: 美国承认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 美国要求在一切“势力范围”内取得通商自由, 享受低税率和一切特权利益。
要求列强承认当时的中国政府, 共同享受在中国的一切权益。
这个照会得到各国的赞成或不反对。
1900年7月, 海约翰再次照会六国政府, 宣布美国的政策是要“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的实体, 维持一切以条约和国际法所保证的友好国家的权利。
”主张把“门户开放政策”应用到“中国一切地方去” 。
1922年在华盛顿会议所签订的《九国公约》中,又重申了这一政策。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在华的独占地位已经形成时,才放弃“门户开放”政策。
中外学术界近30年来对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研究述评摘要:本文从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开端和思想起源、内容及实质、提出的背景与意义三方面综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外学术界对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该研究的成果及不足之处。
关键词:“门户开放”政策;美国;中国197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学术界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一些以前已下“定论”的研究课题亦被学者重新拾起。
正是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风潮的鼓励下,近30年来,中外世界史学术界开始了以新的视野、新的角度,再一次审视、探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在华推行的“门户开放”政策。
系统整理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研究的新成果,有助于深化对美国在华外交政策的认知。
相比起建国初期中国学术界一致地认为美国“门户开放”政策反映了美帝国主义阴险、虚伪的侵略本质不同,近30年来中外学术界对美国“门户开放”政策有了更多元化的认知。
一、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开端和思想起源大多数的中外学者从经济政策的角度出发,认同美国是“门户开放”政策的开端和起源国家,承认美国国务卿约翰·海于1899年9月6日和1900年7月3日两次向英、德、俄、日、意、法诸国发出的照会表明了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出台。
然而,部分学者对此表示质疑。
蒋相泽、吴机鹏就在《简明中美关系史》一书中把“门户开放”政策的起源追溯到1843年美国政府派遣顾盛来华订立五口通商章程时国务卿韦伯斯特下达的训令[1](P28)。
而美国学者塞缪尔·比米斯则在其著作《美国外交史:第3分册》中界定“门户开放”政策的开端时间为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同中国建立条约关系至19世纪终结之间[2](P3)。
马士·宓亨利同意塞缪尔·比米斯的观点,在其著作《远东国际关系史》中指出“门户开放”政策可溯源至十九世纪的上半叶[3](P419)。
还有学者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英国起源说。
牛大勇在《英国与对华门户开放政策的缘起》一文中专述了美国对华“门户开放”政策是由英国最先于19世纪末向列强提议实行的观点,认为由于英国倡导“门户开放”政策和参与瓜分活动的双重身份导致其对华“门户开放”政策破产,不得不转而通过对美国施加影响促使其出面争取各主要侵华国家承认“门户开放”政策;该文章还进一步探讨得出“门户开放”政策的经济原则,提出最惠国条款写进中英《虎门条约》是“门户开放”政策缘起的标志的看法[4]。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L anzhou U niv.(Social Sciences) 1997,25(4):126~132 V o l.25N o.4 1997P126-132Ξ 评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吴双全(兰州大学法律系讲师,兰州 730000)内容摘要 本文以中美日三国关系为主线,按照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阶段特点,分4个时期,从国际关系角度论述了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发展及最终被彻底粉碎的全过程,揭示了这一政策对华侵略扩张的实质。
笔者认为,“门户开放”政策是美国逐步排挤他国在华势力、扩大自己在华权益、最终独占中国的帝国主义侵略政策。
关键词 门户开放 侵略扩张 独占中国中图法分类号 D83 87(712)“门户开放”政策在美国历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是近代美国远东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独立战争之后直到19世纪80年代,由于力量所限,美国对华政策主要是追随英国等列强,作为其侵华帮凶,以便在侵略分赃中“分取杯羹。
”19世纪90年代,美国成为实力雄厚的地区性大国之后,以单方面声明的方式提出了其“极有远见”的“门户开放”政策,这标志着美国对华政策开始走上自主独立的道路。
从1899年到蒋介石惨败大陆,美国对“门户开放”政策尽管时冷时热,但始终没有放弃。
因为它一直对美国利益有利,符合美国的战略需要。
对于这一政策,长期以来学术界有各种看法和评论。
笔者以为,要比较客观公正地评价这一政策,必须结合相关的国家、人物、事件等多方面的因素和情况,同时要把它放进历史的长河中去审视,而不是就一时一事论是非,这样才比较容易得出相对科学一些的结论。
本文拟将“门户开放”政策置于历史进程中,从纵横两方面作以探讨和评析。
一在美国外交史上,对外扩张是一条主线。
19世纪末,美国的“西进运动”已经结束,大陆扩张接近尾声,而此时美国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工业生产超过英国而居世界首位。
门户开放政策对中国的影响门户开放政策是由美国在1899年首先提出来的。
美国提出“机会均等”,“利益均沾”的门户开放政策其实质是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和已经获得的特权前提下,通过保留中国形式上的主权完整来要求各国开放势力范围,以实现“利益均沾”和投资贸易机会均等。
美国想保护中国的市场对其开放的完整性,最大限度地实现美国在中国商业利益。
从而将中国纳入一个国际共管体系。
而这一共管体系的构建意味着一方面让中国成为列强共同的半殖民地,另一方面也否定了中国沦为各国或一国的殖民地。
是美国侵华行动的“里程碑”。
它的主要内容是:在整个中国范围,列强都有进行贸易的权利。
同时,它受到列强的普遍欢迎,由此而使得列强在侵华步骤上取得暂时的一致。
避免了列强因在华利益的相互抵触而使得列强间本以十分尖锐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也由此而使得列强由争夺在华利益而转化为在这个问题上相互合作。
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标志着美国侵略中国的新阶段。
对中国而言,这是对中国的一次赤裸裸的瓜分更加快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瓜分。
门户开放是侵略者采取的侵华政策, 是国家在无法掌控主权的情况下, 中国单方面实行的“片面最惠国待遇”、合法租界等政策; 使中国彻底失去了外交、法制、治安维护等政治层面的主权, 同时也丧失了经济自主权;。
可以说门户开放政策虽然是为了美国垄断资本能够进入中国,实现列强在华“利益均沾”,但是客观上改变了列强瓜分中国为势力范围或殖民地的无组织局面,减少了列强在华的武力角逐和战略误判。
门户开放政策在客观上起到了制约欧洲列强, 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中国给予各国一律平等的待遇, 对保持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起到了一些积极作用。
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中国被公认为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而一切的不平等条约也同时被废除。
然而随着中国共产党势力的崛起,对外开放直到1978年邓小平领导的中国要调整其政策鼓励外来贸易以及投资才被接受。
门户开放政策已经成为一个在加强国家之间贸易与经济合作的重要政策。
第五章从多极均势到两极对抗一、名词解释1.“门户开放”政策答:“门户开放”政策是指美国国务卿海约翰两次向各国政府提交的针对中国“门户开放”照会。
1899年9月至12月,美国国务卿海约翰训令驻英、俄、德、法、日、意六国的美国大使向驻在国政府递交了针对中国的“门户开放”照会,要求六国政府发表声明,承认三个原则。
该照会是以承认和维护列强在华的势力范围和既得权益为前提的,美国要求的是在几乎被列强瓜分殆尽的中国境内享有与列强相同贸易地位。
各国均先后给予美国不同程度的答复。
1900年7月3日,海约翰再一次向各国提交照会,主张保持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维护各国在中国公正平等的贸易原则。
“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标志着美国随着自身实力的增强而提出的独立的对华政策,在不再追随英国对华政策的同时,该政策体现了美国积极向远东渗透和扩张势力的战略意图。
该政策得到了列强不同程度的认可,是因为当时谁都无法独占中国,打破它们在华势力相对均衡的局面。
美国通过“门户开放”政策获取了巨大利益,并声称该政策阻止了中国被瓜分的危机。
但实际上,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并没有通告这次外交活动的对象中国,也没有向中国作出解释。
这种做法是对中国主权严重而粗暴的侵犯。
2.“大棒政策”答:“大棒政策”是指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又称老罗斯福,1901~1909年在任)为了排斥其他各强国对拉美的染指,达到独霸美洲的目的提出的政策。
他在多次演讲中提到干涉拉美各国内政的“大棒政策”的依据,对“门罗主义”做了新的发挥和解释。
“大棒政策”的实质是美国依仗其日益增强的军事经济实力,向拉美实行武力威胁和战争讹诈的外交政策。
老罗斯福对“门罗主义”的引申再后来被称为“老罗斯福主义”。
“大棒政策”提出后,美国开始把它付诸实践:古巴、巴拿马、多米尼亚,美加关于阿拉斯加边界问题的讨论、1905年法德之间的摩洛哥纠纷。
3.“金元外交”答:“金元外交”是指威廉·塔夫脱总统执政时期(1909~1913年)为了排斥其他各强国对拉美的染指,达到独霸美洲的目的提出并实行的,旨在鼓励金融资本向海外投资以实现海外扩张的对外政策,即“以金元代替枪弹”的外交政策。
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研究现状美国门户开放政策是19世纪末美国国务卿海提出的侵略中国的政策。
海于1899年 9月照会英、德、俄、日、意、法各国,提出对中国实行"门户开放"政策,即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租借地和既得利益,各国所属口岸和铁路对一切船只货物通用现行中国约定关税率,并按同一标准收取路费。
1900年7月3日海再次照会各国,主张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的完整,维护各国在中国各地平等公正贸易的原则。
自1899年门户开放政策提出至今已有百余年,门户开放政策引起了世界各国学者的关注,他对世界格局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各国学者通过研究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背景和思想渊源、实施情况,以及结合当时的世界形势和中国的情况来探讨美国选择对华门户开放的政策缘由。
在列强瓜分中国的时候,美国打赢了美西战争,意图走向世界,争夺世界霸权。
但当时的美国军事实力还远远不是欧洲列强的对手,加上美国是从英国的殖民地独立解放而成立的,旧有的殖民体系已经难有作为,所以门户开放成了美国的最现实的选择。
研究美国门户开放有助于理解世界格局的变化,有助于理解美国的外交政策。
国外研究现状国外要先于中国研究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而在国外的研究中多集中于美日两国,这首先跟美日两国本身的利益相关,而且在中美日关系敏感阶段,研究门户开放可以为国家的外交战略决策提供借鉴。
美国学界对门户开放的研究成果是令人瞩目的,美国最早的研究门户开放政策的著作是1919年由纽约阿拉伯出版社出版的《门户开放政策和中国领土的完整及日本的对抗》,从标题中,我们可以明确地看出这是一篇宏观分析门户开放政策的背景和政策本身内容的文章,而早期的分析也大多如此。
早期研究多只是对门户开放进行概念分析,认为门户开放只是美国外交史上一个阶段而已,站在美国的立场来分析,指出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是出于对中国特殊商业利益的需要,或是寻求一项在远东机会均等的政策,强调门户开放的定位是美国的一项对华政策,立论大多侧重政策本身的内容和提出的背景,而忽视了门户开放照会阐释了美国亚太地区的总体战略目标。
浅谈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是美国一项重要的侵华政策,也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为全面而深刻的理解这项政策,下面就谈谈有关"门户开放"政策的几个问题。
从背景看,第一,美国南北战争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到19世纪90年代,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但军事力量还相对薄弱。
第二,门户开放政策是在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之际提出的,当帝国主义在中国争划"势力范围"时,美国正忙于同西班牙争夺古巴和菲律宾,一时无力参与对中国的争夺。
但是美国丝毫没有放弃侵略中国的野心,美国的一个参议员直言不讳地宣称:"菲律宾群岛永远是我们的......中国无限广阔的市场就在菲律宾的近旁,这两者我们都不能放弃"。
美国海军部企图租界三沙湾或舟山群岛,但当时美国的军事力量不是欧洲列强的对手,国内人民又掀起了反战运动,最终因和英国利益冲突而没有如愿。
1898年,美国打败了西班牙,夺取了关岛和菲律宾,在西太平洋建立了侵略中国的基地。
但是美国来迟了,列强已在中国划定了带有独占性质的"势力范围"。
美国怎样才能在分割中国的争夺中也享有与其他列强相等的权益呢?1899年9月至11月间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向英、俄、德、日、意、法六国政府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
(美国照会意大利,是因意大利向中国提出了租借地要求,并且想找一个同盟者支持。
英、俄、德、日、法已在中国划分了"势力范围",意大利也于1899年3月向清政府要求租借浙江沿海的三门湾,虽然由于列强之间的矛盾和清政府的拒绝没有得逞,但美国还是向意大利提了"门户开放"的照会。
)从内容看,"门户开放"的基本内容有三点:(一)各国对他国在中国所取得的任何"势力范围"、租借地、通商口岸和既得利益,不得干涉。
“门户开放”政策所谓“门户开放”政策,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政府为争夺中国市场,协调列强矛盾而提出的侵华政策,又称“海约翰政策”。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西方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各国竞相在中国租借土地,划分势力范围。
早先忙于同西班牙战争的美国在不甘心的情形下,采取了适合它自己的政治外交政策,与欧洲各国抗争。
1899年9月6日,美国国务卿海约翰训令驻伦敦、彼得堡和柏林的大使,以美国政府名义把对中国“门户开放”的照会递交英、俄、德三国;10月,又把同样内容的照会递交法、意、日政府。
照会宣称:为避免帝国主义各国在华发生冲突,保证彼此之间的商务利益,美国政府特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其基本内容为:一、各国在中国任何所谓势力范围或租借地内之通商口岸或投资事业,别国不得加以干涉;二、中国现行之关税率对于一切所谓势力范围内之口岸装卸一切货物,无论何属国均为适用;其税率应由中国政府征收;三、势力范围内之任何口岸,对别国船舶不得课以较对本国船舶为高的码头税;势力范围内所敷设、管理或经营的铁路,在运输别国货物时,收费不得较运本国同样的货物为高。
海约翰标榜“门户开放”政策是为了维护中国主权,但实际上其侵略野心极为险恶。
首先,这一政策完全肯定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和夺取租借地的现有格局,肯定了欧洲各国侵略中国的合理性;其次,美国在“机会均等”、“利益均沾”的口号下,要求各国在各自势力范围内不实行独占,使帝国主义各国在华都能享有共同的经济利益。
帝国主义从来都是按实力来瓜分世界的,美国的经济实力虽日渐雄厚,但军事力量终究逊人一筹。
就当时美国的实力而言,“门户开放”政策在它在当时形势下最大限度谋求在华权益的最好办法了。
美国推行这一政策,实质是企图凭借自己日益强大的经济实力进行畅通无阻的渗透和扩张,绕过其他国家的军事优势最终达到独占中国市场的目的。
在其他列强看来,当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实力鲸吞整个中国,因而也乐于接受美国的倡议,保住自己在华的势力范围,并通过“门户开放”从别国势力范围内取得某种利益。
美国对外政策“门户开放”政策(20世纪初),是美国海外扩张的产物。
目的:在激烈竞争的条件下,为迟到的美国向中国扩展其政治、经济势力打开方便之门,根本不是为了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的完整。
大棒政策和金元外交(20世纪初―一战前)背景:美国垄断资本势力迅速膨胀。
进一步向海外扩张、尤其是经济扩张,便成为美国外交政策的基调。
金元外交(一战后)背景:一战中美国本土损失轻微,并利用战争机会使自己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
欧洲传统强国由于一战的破坏,经济实力一落千丈。
美国企图借此机会攫取战后世界领导权。
孤立主义政策(20世纪20―30年代)背景:一战后,巴黎和会上美国攫取世界霸权的失败。
表现:1935年8月31日,在孤立主义的强大压力之下,美国国会通过了《中立法》。
绥靖政策(20世纪30年代后期,中国抗战初期)背景:美国坐观成败,鹤蚌相争,可坐收渔翁之利;认为自己在华利益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损害,但日本在经济上终归要依赖它,暂时不利的局面不难挽回,不应刺激日本,以免它进行报复;美国对日贸易有相当的利益可图。
开始摆脱孤立主义(20世纪30年代末期―40年代初)背景:法西斯势力的日益扩张,为遏止和反对法西斯,有利于自己的安全及其在世界的地位。
表现:1939年底,修改中立法(现款自运);1941年3月国会通过《租借法案》。
全球霸权战略(二战结束后)背景:二战结束时,美国雄厚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为扩张创造了条件,美国的政治野心也同时膨胀起来;庞大的战时经济向和平经济转向可能出现经济危机,所以经济上也有向外扩张的需要。
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20世纪二战结束后―50年代)背景:美国全球霸权战略的提出;防止苏联的社会主义革命在欧洲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影响到美国在欧洲的利益。
肯尼迪、约翰逊继承杜鲁门的全球扩张政策“和平战略”(20世纪60年代)背景:第三世界的崛起;美国战略核武器方面落后于苏联。
尼克松主义(20世纪60年代末期―70年代初)背景:美国地位下降,西方阵营中的法、德、日等国在经济上开始摆脱美国,在政治上独立自主性日益增强;苏联地位的上升;第三世界国家影响的加强。
试论美国的对华“门户开放”政策美国“门户开放”政策,又称“海约翰政策”,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由美国提出并实行的对华政策。
它是在中日甲午战争后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兴起和美国市场经济蓬勃发展,急需更大的市场来开拓“新边疆”的背景下提出来的,中国巨大的市场诱惑、美国军事力量不够强大、处理菲律宾统的治问题迫在眉睫、国内外声势浩大的反战运动,致使美国对华政策转向经济外交。
门户开放政策开始于美国国务卿海约翰于1899年9月6日训令美国驻英、德、俄、法、日、意六国公使,向各驻在国政府递交有关这一政策的照会,各国反应不一。
1900年,海约翰相继向有关各国发出了第二次、第三次门户开放政策的照会,各国都作出了赞同的答复。
它的主要内容是:在整个中国范围,列强都有进行贸易的权利,各国须遵守“利益均沾”,机会平等原则,不论是在哪个列强的势力范围内,不论是否在中国内地或沿海地区都实行这个原则。
门户开放政策是近代美国远东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美国乃至世界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1,门户开放政策是美国以单方面声明的方式而提出的,这标志着美国在对华关系上摆脱了追随英国的被动处境,奠定了近代美国实行独立的对华政策的基础;2,它是一项帝国主义侵略的特殊政策,是近代美国对华政策的核心。
在近代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美国总是打着门户开放的旗号,要求在中国占有一席之地的列强遵守“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完整,保护由条约及国际法所保证于各友好国家的一切权利,保障全世界与中华帝国各部分进行同等的公平贸易的原则”,反对别国扩大其在华利益、反对别国独占中国,但又要求共同分享欧洲列强在中国的既得利益,例如在第一次照会中提出了“在各自势力范围内任何口岸,对他国入港船舶所征收的入港费,不得高于对本国船舶所征收的入港费;在各自势力范围内修筑、管理或经营的铁路,对他国臣民运输的货物,应与对本国臣民运输同样货物、经过同等距离所征收的铁路运费相等”。
并且,随着中国时局的变化,美国对门户开放政策做出不同的解释,使其不断增添新的内容:起初,只是为了“分一杯羹”,仅仅是要求各国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租借地内实行同等的关税、入港费和铁路运费,暂时没有提到投资机会的均等这个问题;第二次照会后,则提出了“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完整”,把门户开放政策的“利益均沾”原则扩大到政治上的“保全中国”和投资机会均等原则上;1902年日它要求俄国放弃独占东北,并要求在对华投资上也实行“利益均沾”,允许各国在俄国的势力范围内进行工业投资;日俄战争后提出一系列争夺东北铁路的计划,从而把“商业机会均等”扩大到“工商业机会均等”;日本提出意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美国原本是隔岸观火,仅向中日两国发表相同的照会来重申其门户开放政策:“美国政府不能承认中日两国政府间已订或将订的任何有损美国及其公民在中国的条约权利、中华民国的政治或领土完整、或一般称之为门户开放政策的关于中国的国际政策的任何协定或成约”;在20世纪20—30年代,日本利用战争之机在中国大肆扩张,对美国在远东及中国的利益构成严重威胁时,美国态度转变,由放纵日本侵华转向援华与制裁日本:倡导召开华盛顿会议来重新确认门户开放政策,与他国签订《九国公约》来否认“二十一条”,使门户开放政策的内容确认为“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及领土与行政完整, 保障列强在中国全境的工商业机会均等”,并在1932年提出“不承认主义”——“凡是以损害美国的条约权利及其在华公民, 损害中国的主权和独立或领土和行政的完整, 或者损害通称为‘门户开放’政策的‘对华国际政策’的任何新情况, 美国不能也不拟予以承认”;“七七事变”到珍珠港事件前, 美国对华政策乃至整个远东政策的核心内容是, 尽一切努力使日本侵华行动限于“门户开放”政策所允许的范围之内,如1941年的美日谈判提出的4项原则可见:尊重一切国家的领土和主权、不干涉别国内政、遵守商业机会均等原则、放弃以武力改变太平洋现状的图谋;而在1941年到解放战争期间,美国的对华政策由援蒋抗日到援蒋抗共,双方签订一系列以门户开放政策为基础的条约协定,如《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以彼此“平等”、“互惠”的形式掩盖着极为不平等的内容,名为通商航海,实则美国在华享有各方面特权,可谓是把它把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为美国独霸中国奠定了基础。
简述“门户开放”政策的失败原因摘要:自从中国的门户在鸦片战争中被英国的坚船利炮打开以后,中国就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后其他欧洲列强纷至沓来,展开对中国的疯狂掠夺和侵略。
1899年美国国务卿海约翰照会在华拥有利益的列强,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标志着美国的对华政策开始了一个新阶段。
鉴于中美关系的重要性及其“门户开放”政策对中美关系的重大影响,本文将介绍“门户开放”政策在中国所遇到的尴尬以致最后的失败,并简单分析其失败的原因。
关键词:门户开放中美关系中国美国关于“门户开放”政策,历来研究者已经作了非常深入的研究,对这项政策的评价也逐步趋于接近。
但是他们多从宏观方面全面分析,较少的从微观方面分析“门户开放”政策在具体的某段时间内的具体实施及结局,并根据其结局分析产生如此结局的原因。
本文主要拟就“门户开放”政策产生的背景和西奥多.罗斯福时期的“门户开放”政策在中国的实施、结局及造成这种结局的主要原因做简单分析。
一.“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当西方列强和日本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的时候,美国正同西班牙争夺菲律宾。
打败西班牙、占领菲律宾发后,美国立即把注意力转向了中国。
但当时美国的军事力量不是欧洲列强的对手,国内人民又掀起了反战运动,美国一时情急之下向西方列强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
但是“门户开放”政策自提出之时起,就有一对难以克服的矛盾。
一方面,美国要“均沾”中国市场之利,就必须反对列强瓜分中国,坚决维持“中国领土和行政完整”。
另一方面,美国又有主动承认各国在华势力范围和租借地的合法性,而势力范围和租借地无一不是侵害了中国的领土和行政完整,这注定“门户开放”政策最终将走向失败的境地。
二.“门户开放”政策失败在这里我们将美国对华关系划分为两类:一是列强争夺中的美国对华政策,二是双边关系中的中美关系——美国对华政策。
从美国制定该政策的初衷来看,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是一个失败的政策。
在先与俄国后与日本对我国东北的争夺中,美国政府不断遭遇到败绩。
1.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是( )
A.与列强组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
B.承认列强在华权益,缓和与列强的⽭盾
C.与列强“机会均等”,“利益均沾”
D.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
分析本题考查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需要掌握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内容、⽬的以及实质.解题的关键是对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内容、⽬的以及实质的识记.
解答注意题⼲信息“实质”,结合所学可知,1899年美国向列强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是为了缓和列强间的争夺和消弭中国⼈民的反抗,由列强在中国建⽴“国际共管体系”,即美国与列强组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故A项正确.
BC两项不是实质,是⽬的和内容,应排除.
D项不符合史实,应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考查对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内容、⽬的以及实质的把握,考查学⽣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运⽤能⼒.。
•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1)背景:
①自鸦片战争以来,美国多次参与侵华活动;但是,由于当时美国实力比英国等国弱,难以单独对中国进行侵略活动。
②南北战争后,美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到19世纪90年代,一跃成为世界上第一工业强国,但军事力量还较弱。
③1898年美西战争之时,列强已在中国强占了租借地,划分了“势力范围”。
为改变这种局面,为了分享西方列强在华的侵略权益,美国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
(2)目的:
①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实质是要把中国的“门户”向一切帝国主义国家开放:其目的是害怕中国由其他几个国家控制,使美国丧失在中国的利益。
②通过“门户开放”,美国可以插足于任何帝国主义国家的“势力范围”,从而分享其他国家的侵略权益,达到“利益均沾”。
③企图用自己的经济实力逐渐占领中国市场。
因此,力求缓和各国争夺的矛盾,在竞争中逐渐排斥其他国家,达到独占中国的目的。
(3)结果:
①由于西方列强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拥有独占中国的地位,而且英国实力下降。
同时,“门户开放”政策并不损害其他列强的利益,这就使帝国主义对华的争夺暂时取得了表面上的一致,形成了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
②美国利用“门户开放”政策加紧和扩大了侵华的步伐,影响越来越大。
③“门户开放”政策并没有减少中国被瓜分的危险,中国的民族危机更加严重了。
“门户开放”政策的主要内容:
对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干涉;
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政府现行税率征收关税;
各国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对他国船只、货物运费等不得征收高于本国的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