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9.1名词解释:门户开放政策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1
第一章20世纪初的的世界美西战争19世纪末,美国垄断资本强烈需求海外市场。
当时世界领土已基本上被列强瓜分完毕。
美国垄断资本遂把侵略矛头指向西班牙的殖民地——古巴和菲律宾。
1898年4月,美西战争爆发,同年5月和7月,美国海军先后在菲律宾和古巴歼灭了西班牙舰队。
12月,美国和西班牙签订和约,规定:西班牙放弃对古巴的主权,西班牙撤军后,古巴由美军占领;将菲律宾、波多黎各、关岛让与美国,美国付给西班牙2000万美元作为获得新领土的代价。
美西战争是美国由自由资本主义转变为垄断资本主义后所进行的一次重新瓜分世界的帝车主义战争。
美国通过美西战争,将帝国扩大到亚洲。
门户开放政策门户开放政策由美国国务卿约翰·海提出,它承认各国在华的势力范围,但需保全中国领土及行政的完整,世界各国可以获得同等和公正的条件,在中国从事贸易。
门户开放政策是美国海外扩张的产物,其目的在于在列强激烈竞争的条件下,为迟到的美国向中国扩展其政治、经济势力打开方便之门,根不是为了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的完整。
大棒政策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提出和实行武力威胁和战争讹诈的外交政策。
他曾在一次演说中援引了一句非洲谚语:“手持大棒口如蜜,走遍天涯不着急”来说明他任内的外交政策,后发展成所谓“大棒加胡萝卜政策”。
大棒政策的实质是用武力威胁和战争讹诈的方式干涉拉丁美洲的国家事务,以达到支配拉美各国的侵略目的。
西奥多罗斯福罗斯福他在任美国总统期间(1901-1909年),应付国际关系“嘴里说话要温和些,但手中要提根大棒”,因此得名。
金元外交金元外交是美国用经济扩张手段来控制拉美等地区的经济,使各国日益依附于美国。
现在泛指利用金钱手段达到某种目的。
美国从塔夫脱总统提出的鼓励和支持银行家扩大海外投资,以实现向外扩张的外交政策。
罗斯福推行的“大棒政策”遭到世界各国,特别是拉丁美洲人民的反对,故塔夫脱鼓吹积极的经济扩张政策。
塔夫脱提出“用金元代替枪弹”,他们主张运用外交政策推动和保护美国银行家的海外投资,特别是对拉丁美洲加勒比海地区和中国扩大投资,在这些地区排挤和取代其他帝国主义国家。
历史必修一 知识点总结(逐点夯实)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1、夏商政治制度的内容:(1)夏朝: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2)商代政治的特点:商代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神权和王权相结合。
夏商政治制度的影响: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2、西周的分封:1)被封的诸侯国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2)影响:积极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消极影响:西周后期王权衰弱,春秋战国暑期列国纷争3)结果:西周后期分封制受到破坏;战国末年周王室失去分封大权 3、西周的宗法制:○1内容:用父系的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政治的制度。
○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3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第2课 秦汉政治1、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特点:一人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评价: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中央集权的基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3、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积极作用:○1使秦实力增强,通过战争扩大疆域,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
○2使秦能一实行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
○3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消极作用: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4、郡县制度:中国古代继宗法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
盛行于秦汉。
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它形成于战国时期。
郡县制于分封制最大的不同是:郡守、县令和县长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
影响: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免,从而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来分封割据的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创新设计】2013-2014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单元测试新人教版选修1(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
”梁启超所说的“大梦之唤醒”的表现是( )。
A.挽救民族危亡的维新运动兴起B.认识到洋务运动不能使中国真正实现富强C.广大人民的反清斗争风起云涌D.认识到日本的先进,大批知识分子赴日留学解析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挽救民族危亡成为时代呼声。
答案 A2.《马关条约》中,最有利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条款是( )。
A.开辟新的内河航线B.在苏杭富庶地区开辟新的通商口岸C.允许日本在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D.给予日本巨额赔款解析19世纪末,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帝国主义对外侵略的根本目的是为本国资本寻找投资场所,以资本输出为主。
《马关条约》中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列强利用“利益均沾”的原则,一并享受,因而它最有利于列强对华经济扩张。
答案 C3.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的含义是( )。
A.清政府向西方国家“开放门户”B.清政府与各国之间相互“开放门户”C.西方国家在华势力范围向美国“开放门户”D.列强在华势力范围相互“开放门户”解析鸦片战争后,中国的门户已向列强开放,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是在19世纪末,当时,英法德俄等帝国主义已在中国划定了势力范围,美国要想使自己的政策顺利实现,必须保证列强在华利益的“一体均沾”,使在华拥有势力范围的列强都感到有利可图。
答案 D4.维新变法期间,促使光绪帝支持变法的根本原因是 ( )。
A.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B.封建统治面临全面危机C.维新派的影响D.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解析解答本题,要从光绪帝的阶级属性入手。
光绪帝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他进行变法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其封建统治,其基本出发点应是挽救封建统治的危机。
答案 B5.清末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指出:“要而论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整理人的威严蕴藏在知识之中,因此,人有许多君主的金银无法买到,君主的武力不可征服内在的东西。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1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由秦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延续了两千多年直至清末。
秦汉到魏晋为早期,唐宋为中期,明清为晚期。
一、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1、内阁制度的形成(1)背景:丞相制度的废除。
废除原因:宰相的权利过大,严重威胁了皇权的集中。
其结果是皇权加强,巩固,皇帝独揽朝纲;皇帝没有足够的能力和精力处理朝政,这就为内阁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2)创立:明成祖时期。
(3)评价:内阁始终不是法定机构,且职责不明,虽参与决策,但始终没有决策权。
2、太监参政:导致明朝后期政治黑暗腐败。
3、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一个标志,也是君主专制衰落的一个重要表现。
二、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1、军机处的设立(1)原因:根本原因是强化皇权;直接原因是用兵西北。
(2)设立:清雍正时期。
(3)特点:人员精干;保密性强;效率高。
(小、密、快。
)(4)职能: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传达旨意(非决策机构),完全成为了皇帝独裁的工具。
(5)评价:是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
是封建君主专制衰落的表现。
2、密折制:(1)设立:雍正时。
(2)评价:这种制度使中央的政治权利更加集中。
3、文字狱:思想文化专制空前强化。
三、清朝的边疆政策1、近代版图的奠定:2、清代边疆政策的基本原则(1)尊重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上层分子。
(2)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管理。
3、主要措施:(1)理藩院:职能:处理少数民族事务的机构。
(2)改土归流:始于元代,开始废除于明代,大规模废除于乾隆时期。
含义:改土知府为流动的官吏的政策。
意义: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4、评价:(清的边疆政策)有效地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有利于中源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疆地区的进步与发展。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梳理重点题型(常考知识点)巩固练习戊戌变法考点解读考点提示戊戌变法知识经纬知识清单戊戌变法的背景1、民族危机的加深(1)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和《__①__》的签订,列强趁机扩大对中国的政治侵略与经济掠夺。
它们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
(2)列强还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分享其他列强在华侵略权益。
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的危机。
2、清政府的统治危机财政赤字越来越大;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激化,统治危机进一步加剧。
3、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经济基础(1)原因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些爱国工商人士提出“实业救国”的呼声,并提出自办铁路、自设工厂,抵制洋商羊厂的主张;清政府放宽了__②__对的限制。
(2)表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出现了一些颇具规模的厂矿企业;但力量相当薄弱,数量少、规模小,而且在发展过程中又遇到重重阻力和困难。
4、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阶级基础19世纪末随着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实行政治改革,改善社会环境,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戊戌变法的准备【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之戊戌变法 369777 戊戌变法的准备】1、理论准备(1)早期改良思潮代表人物: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等。
主张:振兴商业,发展资本主义,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通过“商战”同外国资本主义进行竞争;学习西方先进的社会政治制度,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从政治上保障资本主义的顺利发展。
(2)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理论著作:《新学伪经考》、《___③___》、《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特点:“托古改制”和“仿洋改制”(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3)梁启超与《时务报》1896年8月,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等文章,其主张为:中国要变法图强,必须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制度。
“门户开放”政策
美国对中国采取的一种侵略政策。
当列强在中国争夺势力范围的时候,美国正忙于同西班牙进行争夺古巴和菲律宾的战争,无暇东顾。
美西战争结束后,1899年9月,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分别向英、俄、德、日等国提出一项关于对华政策的照会,即“门户开放”政策。
主要内容是:美国承认各国在华的“势力范围”和各种特权;美国要求在其他国家的“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的机会。
这一政策的实质是要求中国向所有帝国主义国家开放,任凭他们侵略和掠夺。
这样,美国就能达到分享侵略利益的目的。
1900年,义和团运动期间,美国再次照会各国,主张把这一政策运用到“中国一切地方去”。
1922年,华盛顿会议期间签订《九国公约》,美国再次重申这一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独霸中国的局面形成,遂放弃此政策。
1。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L anzhou U niv.(Social Sciences) 1997,25(4):126~132 V o l.25N o.4 1997P126-132Ξ 评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吴双全(兰州大学法律系讲师,兰州 730000)内容摘要 本文以中美日三国关系为主线,按照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阶段特点,分4个时期,从国际关系角度论述了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发展及最终被彻底粉碎的全过程,揭示了这一政策对华侵略扩张的实质。
笔者认为,“门户开放”政策是美国逐步排挤他国在华势力、扩大自己在华权益、最终独占中国的帝国主义侵略政策。
关键词 门户开放 侵略扩张 独占中国中图法分类号 D83 87(712)“门户开放”政策在美国历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是近代美国远东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独立战争之后直到19世纪80年代,由于力量所限,美国对华政策主要是追随英国等列强,作为其侵华帮凶,以便在侵略分赃中“分取杯羹。
”19世纪90年代,美国成为实力雄厚的地区性大国之后,以单方面声明的方式提出了其“极有远见”的“门户开放”政策,这标志着美国对华政策开始走上自主独立的道路。
从1899年到蒋介石惨败大陆,美国对“门户开放”政策尽管时冷时热,但始终没有放弃。
因为它一直对美国利益有利,符合美国的战略需要。
对于这一政策,长期以来学术界有各种看法和评论。
笔者以为,要比较客观公正地评价这一政策,必须结合相关的国家、人物、事件等多方面的因素和情况,同时要把它放进历史的长河中去审视,而不是就一时一事论是非,这样才比较容易得出相对科学一些的结论。
本文拟将“门户开放”政策置于历史进程中,从纵横两方面作以探讨和评析。
一在美国外交史上,对外扩张是一条主线。
19世纪末,美国的“西进运动”已经结束,大陆扩张接近尾声,而此时美国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工业生产超过英国而居世界首位。
门户开放政策与今天的改革开放摘要:门户开放是封闭落后的晚清被迫推行的政策,是晚清被列强欺压的证据之一,是以美国为首的列强希望瓜分中国的无耻行径;改革开放是新中国内乱之后,经济严重落后,社会满目疮痍,为了提振经济而实行的开放。
作者在下文基于自己的理解,简单研究这两种政策之间的差异。
关键词:门户开放,改革开放,区别一、引言门户开放和改革开放存在着本质的区别:门户开放是侵略者采取的侵华政策,是国家在无法掌控主权的情况下,旧中国单方面实行的“片面最惠国待遇”、合法租界等政策;改革开放是中国在拥有绝对独立主权的情况下进行的开放;门户开放使中国彻底失去了外交、法制、治安维护等政治层面的主权,同时也丧失了经济自主权;改革开放则是完全互惠的平等合作关系,处于我国的外国企业以及个人必须遵守我国境内的相关法律,并接受中国行政司法机关的规管;门户开放让处于水深火热的旧中国,前进更加举步维艰;改革开放则成就了新中国的发展与腾飞。
二、门户开放和改革开放的本质差异2.1、被动和主动的差异晚清时期的门户开放是西方列强赢得战争之后,对旧中国实施了极度反文明反人类的罪行之后,晚清政府为了保住岌岌可危的地位而被动做出的开放,也是在西方列强在这场角力中占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旧中国被动的开放。
显而易见,旧中国所谓的门户开放是在主权日渐丧失、经济发展落后、思想封闭愚昧的情况下进行的开放,选择开放完全是被迫的,执行开放也是不平等和屈辱的,门户开放绝对是被动的开放。
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以及官僚资本主义这几座压在中国肩上的大山被彻底推翻,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是在科技高速进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吸取国内外先进发展经验以及新中国的经济政治基础上开展的开放。
这里最关键的一点是,新中国实行的改革开放完全是在国家主权独立的条件下进行的,在我国的外国人也同样要遵守我国法律的前提下自主进行的开放。
综上,新中国的改革开放绝对是主动的开放。
历史必修一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一、国门洞开(军事)(一)原因1、列强为资本主义发展寻找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根本原因)2、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国力衰微,内部危机严重。
(清朝落后,最根本的是:腐朽的封建制度;最主要的是:自然经济;最关键的是:思想意识的落后)(二)经过2、鸦片战争(1840.6—1842.8)(1)引发的原因:①根本原因: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把中国变成掠夺原料的基地和倾销商品的市场。
②直接原因: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2)战败的原因:①客观原因:英国综合国力强大。
②主观原因:清王朝的腐朽落后。
③根本原因:中国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无法抵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3)《南京条约》(1842年8月)——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割让香港岛(破坏领土主权)❖赔款2100万银元(加剧了人民的负担)❖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破坏贸易主权)❖协定关税;《附件》、《望厦条约》、《黄埔条约》(破坏关税主权)❖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权、军舰“巡查贸易”权、外国传教士传教权等(破坏司法主权、贸易主权、领土主权等)(4)影响:①政治: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被迫对外开放)。
②经济:自然经济解体,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③思想:新思潮萌发④总之,社会性质发生巨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中国近代史开始。
3、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1)引发的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2)经过:①1858年,占领天津。
《天津条约》②1860年,焚毁圆明园,占领北京。
《北京条约》③俄侵占我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2)爆发的原因: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扩张政策,是日本挑起甲午战争的根本原因。
(3)最后结果:黄海海战以后,北洋水师主力尚存,北洋大臣李鸿章命令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避战求和”。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问题解答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学习思考】1.在你的家乡和邻近地区,有没有文明初期的遗存?这些遗存有哪些特征?答案提示:略。
可以列入当地校本课程的开发计划中予以解答。
在必要时,“邻近地区”的范围可以适当扩大。
2.恩格斯说:“在新的设防城市的周围屹立着高峻的城墙并非无故:它们的壕沟深陷为氏族制度的墓穴,而它们的城楼已经耸入文明时代了。
”读恩格斯的话,应当怎样理解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城址与早期国家的关系?答案提示:应当看到,这些城址体现了政治权力已经形成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强制性力量,标志着早期国家已经形成。
氏族制度的历史,至此宣告结束。
【自我测评】用简短的语言概述从文明初期到周代政治形成的历史演进过程。
答案提示:随着生产的发展,剩余物资出现,为阶级的分化准备了条件。
人口的增多,使得社会构成复杂化,管理成为共同的需要。
在自然环境优越的地方发生部族间争夺生存资源的战争,也使得权力者受到拥戴。
早期国家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产生。
夏的历史尚待探索,殷商时代的政治形式已经逐渐完备。
西周政权的统治地域空前广阔,以“礼乐”为标志的秩序,反映当时政治建设也取得了非凡的成功。
【材料阅读与思考】《论语•八佾》记录了孔子的话:“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怎样理解孔子这句话?有人根据这句话就判定孔子是一个主张历史倒退的人,你同意这种看法吗?答案提示: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周朝的礼仪制度借鉴于夏商二代,是多么丰富多彩呀!我遵从周朝的制度。
孔子所欣赏的是西周的礼乐制度,并非要全面退回西周。
不过,孔子思想的怀旧色彩,也使得当时许多儒学人士对新的社会现象和新的文化因素本能地表现出抵触的态度。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学习思考】1.明代思想家李贽曾经赞扬李斯推行郡县制的主张是“千古创论”。
他还称李斯等秦始皇得力的政治助手们“皆是应运豪杰,因时大臣”。
如果“朝议”的方式不再采用,他们还能够发挥这样的作用吗?答案提示:李斯的意见是通过“朝议”形成影响的。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2022(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2022高中历史的学习主要是以记忆为主,为了方便大家记忆,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教材习题答案解析【学思之窗】根据上述内容,想一想,为什么说《马关条约》加深了中华民族的危机?解题关键:《马关条约》的内容与所产生的危害。
思路引领:从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割占大量领土、获得巨额赔款、还辽费、开口岸、设工厂等几个角度分析危害。
答案提示:清政府承认日本控制朝鲜,使日本终于实现了二十多年梦寐以求的扩张目标,并把朝鲜变成入侵中国的桥头堡。
条约规定了巨额战争赔款,加上后来“赎还”辽东半岛的款项,总共2亿3千万两白银,相当于清政府全年财政收入的3倍。
清政府除了进一步搜括人民外,只得大借外债,而列强通过附有苛刻政治条件的贷款,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
条约允许日本在华直接设厂,西方列强援引“利益均沾”的特权,同样享有这项权利。
甲午战争后,列强便争先恐后地到中国开设工矿企业或修筑铁路,直接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劳动力,沉重打击了尚未成长的中国民族工商业,阻碍中国生产力的发展。
四个新通商口岸的开放和内河航行特权的攫取,使各国得以深入长江流域广阔地区,直接掠夺那里丰富的资源和倾销商品,加深了中国经济的半殖民地化。
条约的割地规定,使中国失去大片土地,使数百万台湾同胞,长期处于日本殖民统治的深重灾难之中。
在帝国主义正在形成的19世纪末,这件大事成了中国被列强瓜分的危险信号,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探究学习总结】(一)本课测评1.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主要反映在哪些方面?解题关键:西方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
思路引领:从资本输出、瓜分中国、门户开放三个方面来反映。
答案提示:西方列强通过资本输出(争做中国债主、商品输出、掠夺原料、土地、劳动力、争夺修筑铁路和开采矿山的权利、开设银行等)、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来瓜分中国。
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暂时缓和了列强争夺中国的尖锐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列强建立了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
2.简述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状况?解题关键:初步发展和困难。
必修2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导与练[重点讲解]一、浅谈我国对外开放的背景、原因、意义及其基本经验对外开放:一方面是指国家积极主动地扩大对外经济交往;另一方面是指放宽政策,放开或者取消各种限制,不再采取封锁国内市场和国内投资场所的保护政策,发展开放型经济。
1.背景〔1〕国际方面,20世纪70年代的国际形势走向缓和。
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相继实现了中美、中日关系的正常化。
在经济上,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世界发展的趋势说明,任何国家的发展特别是经济的发展,绝不能割裂国际间的联系,而只能积极地利用这种关系为本国的发展来进行服务。
亚洲“四小龙〞等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腾飞对中国很有借鉴意义。
这些都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准备了难得的国际环境,为创办特区提供了机遇。
〔2〕国内方面,经过“十年动乱〞的破坏,国民经济已到了崩溃的边缘。
粉碎“四人帮〞后,广大人民对多年的阶级斗争已深恶痛绝,人心思治,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形成了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做出了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
1978年和1979年,先后访问了日本和美国。
面对西方高速发展的经济,在深感中国已经落后的同时,他深刻地认识到:“环顾全球,今天世界上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没有一个是闭关自守的。
对外开放的政策是中国的希望。
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通过对外开放,迅速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被写入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文件。
2.实行原因实行对外开放是总结国内外历史经验的必然结果;实行对外开放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经济生活国际化的客观要求;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实行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条件;无论什么国家,要发展壮大,都必须把自己融入世界发展的大潮中去,闭关自守只能导致落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实行对外开放,符合当今时代特征和世界经济技术发展规律,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第4单元第13课对外开发格局的初步形成备课笔记素材新人教版必修21984年,考察某某特区时,指出:“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
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
经济特区就像一个伟大的支点,借助它,撬动中国旧体制的巨石,打开对外开放的大门,实现了中国在20世纪最后20年间的历史大跨越。
一、经济特区的创办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先在某某、某某两地试办“出口特区〞,准备在取得经验后,再考虑在某某、某某两地设置。
1980年国家正式将“出口特区〞定名为“经济特区〞①,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
1988年,中国设立某某省,划出某某岛设置某某经济特区。
学思之窗1979年春,在与某某省领导谈话时,提出在那里“可以划出一地方来,叫特区。
陕甘宁就是特区嘛,中央没有钱,要你们自己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几个月后的一份中央文件中指出:“某某、某某两省靠近港澳,华侨多,资源比较丰富,具有加快经济发展的许多有利条件。
中央确定,对两省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给地方以更多的主动权,使之发挥优越条件……把经济尽快搞上去。
这个重大的决策,对加速我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有重要意义。
〞思考◎国家为什么决定首先在某某,某某两省实行对外开放?这个举措有什么战略意义?[答:a.水陆交通方便,与港澳台邻近,便于连接国际市场;b.工业基础雄厚,科学技术进步,农业条件好,乡镇企业发达;C.这一地区具有发展海外贸易的传统;d许多海外华侨、外籍华人的祖籍在这里,可以发扬他们建设家乡的热情;e.有广阔的腹地作为依托。
]①“经济特区〞是指国家划出一定X围,在这里实行与其他地方不同的经济政策,如在吸引外资、减免税收等方面,给予特殊待遇,以此引进外资、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第1课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预习导引知识点一《马关条约》的签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1.背景(1)《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侵略势力开始进入中国。
(2)欧美帝国主义列强扩大对华政治侵略与经济掠夺。
2.表现(1)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①奴役性借款:清政府向俄、法、英、德等国举借了附有政治条件的大借款。
②争夺在中国修筑铁路的权利。
③开设工厂。
④开采矿山。
(2)政治侵略——瓜分中国。
①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
②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3.影响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的危机。
[重点精讲]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华方式的变化及其原因(1)经济:由商品输出为主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
西方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积累了大量的剩余资本,需要寻求投资场所,而资本输出比商品输出对资本主义的经济掠夺更加有利。
(2)政治:由直接割地改为划分势力范围和强占租借地。
这是中国人民多年反抗的结果,也是帝国主义国家相互矛盾的结果,各帝国主义国家既想独占,又反对别国独占,最后只能选择共同瓜分。
知识点二清政府的统治危机1.财政危机(1)原因①从1896年起,清政府每年要用大量白银偿还外债。
②自然灾害严重,清政府田赋收入锐减。
③支出巨额资金用于兴修水利和赈灾。
(2)表现:清政府的财政赤字越来越大。
(3)措施:节支增收。
(4)结果:遭到官员抵制,成效甚微。
2.政治危机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更加激化,统治危机进一步加剧。
知识点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原因(1)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2)一些爱国工商人士发出了“实业救国”的呼声。
(3)清政府允许民间设厂。
2.表现:出现了一些颇具规模的厂矿企业。
3.问题(1)民族工业无力与实力雄厚的外国在华资本及其廉价商品竞争。
(2)民族工业面临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
4.影响(1)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实行政治变革,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2)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奠定了基础。
名词解释:门户开放政策
美国侵略中国的一种政策。
目的在于改变美国在列强分割中国“势力范围” 的角逐中被排挤的局面, 达到所谓“利益均沾”,把中国变成列强共有的半殖民地, 进而凭借经济实力独霸中国, 1899年9月6日, 美国国务卿海约翰(JohnMilton Hay)于分别致送英、法、德、日、意、俄六国的照会中首次提出。
主要内容是: 美国承认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 美国要求在一切“势力范围”内取得通商自由, 享受低税率和一切特权利益。
要求列强承认当时的中国政府, 共同享受在中国的一切权益。
这个照会得到各国的赞成或不反对。
1900年7月, 海约翰再次照会六国政府, 宣布美国的政策是要“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的实体, 维持一切以条约和国际法所保证的友好国家的权利。
”主张把“门户开放政策”应用到“中国一切地方去” 。
1922年在华盛顿会议所签订的《九国公约》中,又重申了这一政策。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在华的独占地位已经形成时,才放弃“门户开放”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