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史--门户开放
- 格式:ppt
- 大小:54.12 KB
- 文档页数:6
作者: 严四光
出版物刊名: 美国研究
页码: 115-135页
主题词: 自身利益;门户开放;英国人;行动准则;英国议会;最惠国待遇;机会均等;美国政府;治外法权;不平等条约
摘要: <正> 翻开20世纪中美关系史,经常可以看到“门户开放”的字样。
从1899年到1949年的50年间,美国对华政策始终标榜“门户开放”,以示它和其他帝国主义不同,借以炫耀它对中国的好意。
时至今日,中国学术界对“门户开放”的认识还存在着争议。
当然,美国主张中国“门户开放”是出于美国的自身利益,并非爱护中国,对这一点是没有争议的,而争议的核心
是“门户开放”是否在客观上起了抑制或延缓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作用?弄清这个问题,对于了解美国对华政策和剖析中美关系的历史都是有实际意义的。
(一) 所谓“门户开放”,是美国国务卿海约翰于1899年9月和1900年7月两次向各国提出的照会所阐述的行动准则的俗称。
所以说是俗称,是因为美国说的“门户开放一并非专指对华政策,而。
试述改革开放以来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改革开放以来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可以说是一个充满挑战和变革的过程。
从1979年1月1日双方建交开始,两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合作逐步扩大,但同时两国之间的摩擦和矛盾也不断上升,双方之间的关系一度紧张,直至经过双方不断努力,双方再次进行了战略性的合作,中美关系开始进入相对稳定阶段。
以下是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历程。
1. 1979-1990年:建交和探索阶段中美关系在1979年1月1日正式建交之后开始进入探索和建立合作关系的阶段。
两国首次签署了《中美建交公报》,并在此后几年内达成了数项经贸、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协议,例如1980年双方签署的中美科技合作协议。
但同时,双方之间的矛盾和分歧也不断加剧。
例如1985年中美之间的贸易逆差开始增加,美国政府也不断通过高科技出口管制等方式限制中国的经济发展,使得中美之间的贸易关系开始出现摩擦。
2. 1991-2000年:双方关系转折阶段1991年,中美之间的贸易逆差到达了历史最高点,此后的中美关系进入了一个“冻结”和相互不信任的时期。
美国对中国的人权问题、对台湾的支持、和对中国政府在南海争端问题上的立场等问题导致中美关系一度紧张。
同时,中国也开始对美国在亚洲地区存在的军事基地进行反对,例如在1996年台湾海峡危机中,中国对美舰强烈反对。
尽管双方之间的矛盾和情况紧张,但也有一些合作的成果,例如在1992年签署了中美核不扩散条约等。
2001年9月11日,恐怖分子袭击了美国,这一事件也成为中美关系发生转机的契机。
中美两国在一系列的反恐、安全等领域上加强了合作,这让美国在其保护国家安全时对中国的态度开始转变。
2002年时,美国总统布什访问了中国,双方签署了《中美联合声明》,双方宣布共同致力于保持亚洲的和平稳定,这成为中美关系新时期的一个里程碑。
4. 2009-2020年:新时期的发展阶段2009年,奥巴马访问中国,双方签署了《中美联合声明》,双方承诺加强在气候变化、贸易、安全等领域的合作。
中美关系的历史与现实
湖北汉川魏开方
一、目标导航
中美关系是近现代国际关系史中最重要的国家双边关系之一。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中美两国关系的发展和走向,不仅关系到中美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关系到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
自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关系开始实现正常化,美国对华政策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但是两国关系经常是在进展与停滞、合作与对抗中来回摆动。
由于中美之间既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差异,同时又在反恐、朝核、伊核、中东等问题,防止大规模毁灭性武器扩散,建立维护全球和区域安全的新体制,保护国际环境,管理全球经济等众多领域有着共同利益,这就决定了中美关系的发展不可能是一帆风顺,而只能是在斗争中合作,在斗争中发展。
因此研究中美关系发展变化的规律,对于探讨亚太地区局势、世界范围内的国际关系以及中国对外战略的选择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中美外交关系的历史
中美外交关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美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大国之一。
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美两国的外交关系开始恶化。
1950年代初,在朝鲜战争爆发时,美国对台湾的保护和援助进一步恶化了两国关系。
此后,美国对中国实行了经济封锁和军事遏制政策,同时支持中华民国政府,这使中美关系持续紧张。
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中华民国在联合国地位上。
这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
1972年,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基辛格秘密访华,这次访问打破了长期的交往封锁,打开了两国关系的大门。
1979年1月1日,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权,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
这一事件结束了历时30年的中美交往分裂状态,为两国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奠定了基础。
在此后的30年中,中美关系逐渐改善。
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过程中,美国一直是最重要的外部力量之一。
双方间的贸易和投资增长迅速,美国企业开始涌入中国投资。
同时,双方在许多领域,如分裂问题、非传统安全、环保、反恐等领域进行了广泛合作。
然而,中美关系在近年来再次变得紧张。
一些美国人对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崛起感到焦虑,加上贸易战、涉港问题、南海问题、台湾问题、网络安全问题等一系列纷争,使中美关系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
中外学术界近30年来对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研究述评摘要:本文从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开端和思想起源、内容及实质、提出的背景与意义三方面综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外学术界对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该研究的成果及不足之处。
关键词:“门户开放”政策;美国;中国197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学术界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一些以前已下“定论”的研究课题亦被学者重新拾起。
正是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风潮的鼓励下,近30年来,中外世界史学术界开始了以新的视野、新的角度,再一次审视、探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在华推行的“门户开放”政策。
系统整理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研究的新成果,有助于深化对美国在华外交政策的认知。
相比起建国初期中国学术界一致地认为美国“门户开放”政策反映了美帝国主义阴险、虚伪的侵略本质不同,近30年来中外学术界对美国“门户开放”政策有了更多元化的认知。
一、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开端和思想起源大多数的中外学者从经济政策的角度出发,认同美国是“门户开放”政策的开端和起源国家,承认美国国务卿约翰·海于1899年9月6日和1900年7月3日两次向英、德、俄、日、意、法诸国发出的照会表明了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出台。
然而,部分学者对此表示质疑。
蒋相泽、吴机鹏就在《简明中美关系史》一书中把“门户开放”政策的起源追溯到1843年美国政府派遣顾盛来华订立五口通商章程时国务卿韦伯斯特下达的训令[1](P28)。
而美国学者塞缪尔·比米斯则在其著作《美国外交史:第3分册》中界定“门户开放”政策的开端时间为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同中国建立条约关系至19世纪终结之间[2](P3)。
马士·宓亨利同意塞缪尔·比米斯的观点,在其著作《远东国际关系史》中指出“门户开放”政策可溯源至十九世纪的上半叶[3](P419)。
还有学者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英国起源说。
牛大勇在《英国与对华门户开放政策的缘起》一文中专述了美国对华“门户开放”政策是由英国最先于19世纪末向列强提议实行的观点,认为由于英国倡导“门户开放”政策和参与瓜分活动的双重身份导致其对华“门户开放”政策破产,不得不转而通过对美国施加影响促使其出面争取各主要侵华国家承认“门户开放”政策;该文章还进一步探讨得出“门户开放”政策的经济原则,提出最惠国条款写进中英《虎门条约》是“门户开放”政策缘起的标志的看法[4]。
1776年7月4日美国成立。
中美第一次接触,是在一七八四年。
英美签订停战协议,中国市场开放,带给了刚独立后美国商人的新机会。
一艘叫做“中国皇后号”的美国商船,抵达中国,为中美贸易展开揭幕。
英法德日俄等国对于中国都采取瓜分的态度,先建立殖民地,再进一步瓜分中国。
而美国与清政府关系一直都不错,原因也在于美国也是个新兴国家,并且遭到英国为首的列强压制。
美国也在不断地寻找的发展的机会。
此时的中国对美国,觉得美国人满靠谱的,说到做到,不错,也没有多过分。
也试图采取以夷制夷的态度。
并且美国实际上是反对对中国的瓜分的,美国从1899年,美国政府先后向英、俄等六国政府提出在中国实行所谓“门户开放”、贸易机会均等的照会。
对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干涉;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政府现行税率5%征收关税;维护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对资本主义国家开放各国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对他国船只、货物运费等不得征收高于本国的费用。
门户开放政策能够运作的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中国的独立主权,由此中国的海关才由中国说了算。
门户开放的理念运用至今也就是WTO世界贸易组织!美国想要的是通过商业运作来发展强国,而不再是老牌殖民者占领殖民地的方式。
当今社会又何尝不是用经济文化来殖民呢???通过以上美国与清政府两国交往的历史,也想照应当今社会。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独立的人之间讲讲情谊还像回事,国家国家之间,如何谈情谊。
中国曾对越南、对缅甸、对朝鲜自己饿着肚子救济社会主义阵营的兄弟。
面对利,大家还是说翻脸就翻脸。
如今中美时好时坏,微妙的关系,看清了,都可以用利来解释。
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研究现状美国门户开放政策是19世纪末美国国务卿海提出的侵略中国的政策。
海于1899年 9月照会英、德、俄、日、意、法各国,提出对中国实行"门户开放"政策,即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租借地和既得利益,各国所属口岸和铁路对一切船只货物通用现行中国约定关税率,并按同一标准收取路费。
1900年7月3日海再次照会各国,主张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的完整,维护各国在中国各地平等公正贸易的原则。
自1899年门户开放政策提出至今已有百余年,门户开放政策引起了世界各国学者的关注,他对世界格局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各国学者通过研究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背景和思想渊源、实施情况,以及结合当时的世界形势和中国的情况来探讨美国选择对华门户开放的政策缘由。
在列强瓜分中国的时候,美国打赢了美西战争,意图走向世界,争夺世界霸权。
但当时的美国军事实力还远远不是欧洲列强的对手,加上美国是从英国的殖民地独立解放而成立的,旧有的殖民体系已经难有作为,所以门户开放成了美国的最现实的选择。
研究美国门户开放有助于理解世界格局的变化,有助于理解美国的外交政策。
国外研究现状国外要先于中国研究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而在国外的研究中多集中于美日两国,这首先跟美日两国本身的利益相关,而且在中美日关系敏感阶段,研究门户开放可以为国家的外交战略决策提供借鉴。
美国学界对门户开放的研究成果是令人瞩目的,美国最早的研究门户开放政策的著作是1919年由纽约阿拉伯出版社出版的《门户开放政策和中国领土的完整及日本的对抗》,从标题中,我们可以明确地看出这是一篇宏观分析门户开放政策的背景和政策本身内容的文章,而早期的分析也大多如此。
早期研究多只是对门户开放进行概念分析,认为门户开放只是美国外交史上一个阶段而已,站在美国的立场来分析,指出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是出于对中国特殊商业利益的需要,或是寻求一项在远东机会均等的政策,强调门户开放的定位是美国的一项对华政策,立论大多侧重政策本身的内容和提出的背景,而忽视了门户开放照会阐释了美国亚太地区的总体战略目标。
中国对“门户开放”政策的反应张小路纪末20世纪初提出的对华“门户开放”政策,是中美关系史乃至中外关系史上一项著名的政策。
多年来,中外学者对“门户开放”政策的研究已达到相当的深度。
不过,这些探讨多是着力于研究政策的提出者即美国方面的情况以及政策本身的含义,而对政策实施的对象即中国方面的反应却极少涉及。
近年台湾学者发有文章<%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编《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第十四、十三编,(台)商务印书馆发行。
),对这一问题作了评论。
本文也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背景1894年中日战争的结果彻底暴露了清政府此前在体制上和军事上所作的现代化努力的失败,暴露了清政府的无能和中国的积弱。
加之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占中国的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开创了新的侵略方式,这些都大大刺激了各列强对中国的野心,中国遂成为列强激烈争夺的场所。
战后,各国疯狂地在中国租借领土,掠夺开矿筑路特许权并划分势力范围,几将中国逼到被瓜分的绝境。
当其他列强在中国夺取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时,美国正忙于与西班牙的战争。
但是1898年美西战争结束后,美国即提出了对华“门户开放”政策。
这一政策是1899年9月和1900年7月以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先后两次向有关国家发出照会的形式宣布的。
“门户开放”政策的基本内容是商业上的机会均等和政治上的“保全中国”(注:《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一辑,第450-452页,世界知识出版社,1957年版。
)。
前者在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和既得权益前提下要求各国在华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对美国开放,对美国货物实行同等的关税、入港费和铁路运费(以后美国又不断在这方面增添新的内容,将其扩大到在工业和投资方面的机会均等)。
后者基于这样的认识,即保证美国通过条约所获得的利益的关键还在于中国政府能行使权力,而且这于亚洲力量的均势是十分必需的;反之,中国的崩溃将导致已经展开的列强之间的倾轧尖锐化,这就谈不上维护美国的在华利益。
因此,为了有效地、代价最小地保护自身的利益,美国提议各国在中国维持“门户开放”,并一致承诺“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完整”。
中美关系史肇庆市教育局教研室梁维滔2009年11月25日1979年之前的中美关系史,可以以太平洋战争为转折点,划分为两大部分。
前半段以美国对中国的侵略为主流,后半段美国对华政策根据世界形势和美国全球战略不断进行调整。
而在这两个历史阶段当中,按中国历史的发展,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具体又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一、清朝时期的中美关系:从《望厦条约》到“门户开放”政策美国对华政策的基本走向:由尾随英国侵华政策走向独立的侵华政策影响中美关系的重大历史事件: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1、《望厦条约》鸦片战争前,中美两国往来以平等的贸易关系为主,但美国此阶段也曾有向中国输入鸦片的罪恶行径。
鸦片战争后,美国尾随英国,于1844年7月与中国签订了《望厦条约》,是为中美之间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据此,美国不但享有英国在鸦片战争中得到的除割地、赔款外的各种特权,而且还进一步扩大了这种特权,包括领事裁判权、协定关税、侵犯中国领海权等等。
概括而言,此一阶段美国并没有形成明确的方针和独立的对华政策,美国跟随于欧洲列强之后,利用鸦片战争的带来的威慑力,主要攫取与中国通商的权利,为谋求美国在中国市场谋得一席位,可谓坐享渔翁之利。
而领事裁判权则是美国在《望厦条约》所具体完备,使此一不平等权利延续半个多世纪。
2、“门户开放”政策背景:1、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英法德日俄等国均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中国领土几乎被肢解殆尽,面临着沦为列强的殖民地的危机。
2、19世纪90年代,美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的工业强国。
随着经济实力的强大,美国也开始在世界范围内谋求势力的扩张。
美国在中国没有势力范围,但是不愿意放弃中国这个潜在的巨大市场,面对列强在华的瓜分狂潮,美国有被逐出范围之外的危险。
由此,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企图分得在华的殖民利益。
主要内容:1、对在中国的任何条约、口岸或既得利益不加干涉;2、各国货物的关税一律按中国现行税率由中国政府征收;3、各国在各自“势力范围”内,对他国船只、货物运费等不得征收高于本国的费用。
中美史考研题库中美史是指中国与美国之间的历史关系,是中国外交史和国际关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美两国的交往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但真正深入的交流始于19世纪中叶,尤其是19世纪40年代的鸦片战争后。
两国关系经历了多次起伏,从最初的贸易往来,到后来的政治、军事、经济等多方面的互动。
以下是一些可能涉及的中美史考研题目及其参考答案。
1. 中美关系的历史背景:- 简述中美两国最早的接触和贸易往来。
- 描述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中美关系的主要变化。
2. 中美关系中的几个重要事件:- 描述“门户开放政策”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 分析“珍珠港事件”后中美关系的转变。
3. 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的演变:- 阐述新中国成立初期中美关系的紧张状态及其原因。
- 讨论1972年尼克松访华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4. 中美贸易战及其对两国关系的影响:- 简述中美贸易战的起因和过程。
- 分析中美贸易战对两国经济及全球经济的影响。
5. 中美科技竞争的现状与未来:- 描述中美在科技领域的竞争现状。
- 预测中美科技竞争对两国关系及全球科技格局的长远影响。
6. 中美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状:- 回顾中美文化交流的历史事件,如“乒乓外交”。
- 分析当前中美文化交流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7. 中美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与互动:- 讨论中美在全球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议题上的合作与分歧。
- 分析中美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8. 中美关系的前景预测:- 基于当前的国际形势,预测中美关系的未来走向。
- 讨论中美如何通过合作与对话,促进两国关系的稳定与发展。
以上题目仅为示例,实际的考研题库可能包含更广泛的内容和更具体的问题。
考生在准备考试时,应深入研究中美关系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当前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同时,也应关注中美两国在不同领域内的互动,以及这些互动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通过全面而深入的学习,考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中美关系的复杂性。
简述“门户开放”政策的失败原因摘要:自从中国的门户在鸦片战争中被英国的坚船利炮打开以后,中国就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后其他欧洲列强纷至沓来,展开对中国的疯狂掠夺和侵略。
1899年美国国务卿海约翰照会在华拥有利益的列强,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标志着美国的对华政策开始了一个新阶段。
鉴于中美关系的重要性及其“门户开放”政策对中美关系的重大影响,本文将介绍“门户开放”政策在中国所遇到的尴尬以致最后的失败,并简单分析其失败的原因。
关键词:门户开放中美关系中国美国关于“门户开放”政策,历来研究者已经作了非常深入的研究,对这项政策的评价也逐步趋于接近。
但是他们多从宏观方面全面分析,较少的从微观方面分析“门户开放”政策在具体的某段时间内的具体实施及结局,并根据其结局分析产生如此结局的原因。
本文主要拟就“门户开放”政策产生的背景和西奥多.罗斯福时期的“门户开放”政策在中国的实施、结局及造成这种结局的主要原因做简单分析。
一.“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当西方列强和日本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的时候,美国正同西班牙争夺菲律宾。
打败西班牙、占领菲律宾发后,美国立即把注意力转向了中国。
但当时美国的军事力量不是欧洲列强的对手,国内人民又掀起了反战运动,美国一时情急之下向西方列强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
但是“门户开放”政策自提出之时起,就有一对难以克服的矛盾。
一方面,美国要“均沾”中国市场之利,就必须反对列强瓜分中国,坚决维持“中国领土和行政完整”。
另一方面,美国又有主动承认各国在华势力范围和租借地的合法性,而势力范围和租借地无一不是侵害了中国的领土和行政完整,这注定“门户开放”政策最终将走向失败的境地。
二.“门户开放”政策失败在这里我们将美国对华关系划分为两类:一是列强争夺中的美国对华政策,二是双边关系中的中美关系——美国对华政策。
从美国制定该政策的初衷来看,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是一个失败的政策。
在先与俄国后与日本对我国东北的争夺中,美国政府不断遭遇到败绩。
论述1840年——1949年的中美关系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美关系逐渐密切,并随着中国政局而跌宕起伏。
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首先是从《望厦条约》到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
1844年,美国代表顾盛强迫清政府签订中美之间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望厦条约》,严重破坏了中国主权,彰显了美国对华侵略的新国策。
该条约推动了中美商贸往来的密切。
1858年6月,美国代表还与清政府签订中美《天津条约》,进一步扩大了在华特权。
1868年,美国人蒲安臣代表清政府访问美国,并签订条约,使美国在华权益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1899年,美国提出针对中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并在中国抢占势力范围,客观上抵制了各国的侵略野心。
其次是从华盛顿会议到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在中国势力不断增强,跃居对华贸易的首位。
为此,美国试图打破这种局面。
1921年11月12日,华盛顿会议在美国的倡导下召开,但在美国的操纵下通过了《九国公约》,确认对华进一步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进而以国际协定的形式,将中国置于列强共同侵略之下。
针对国内军阀混战的局面,美国明确表态支持直系军阀,以图击败亲日的皖系政权,进而扩大在华市场。
随着国人的觉醒,在美国国内人士的呼吁下,美国政府支持中国发起的废除不平等条约,使中美关系进一步密切。
第三是抗日战争期间美国对华援助政策的变化。
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东北,严重影响了美国在东北的利益。
为此,美国采取了对伪满洲国拒不承认的态度,但它既想对日本有所约束,但又不愿卷入其中。
罗斯福总统上台,针对中国的抗战,罗斯福采取孤立主义做法,在道义上援助,但却又不愿意采取实际性举措,直至珍珠港事件的爆发。
此次事件是中美关系史上的转折点,此后美国全力支持中国抗战,使中美关系空前密切。
不仅如此,抗战结束后美国还是国共双方和谈的重要推动者与见证者。
第四是抗战胜利后扶蒋反共,对此后的中美关系造成严重影响。
出于意识形态和冷战格局的缘故,在国共内战中,美国采取了全力支持国民党的政策,签订《中美商约》,造成与共产党关系的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