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第一编 第四章 我国劳动法简史
- 格式:ppt
- 大小:570.00 KB
- 文档页数:7
(员工管理)劳动法全文劳动法全文-2011最新劳动法全文来源:法律快车劳动法作者:时间:2011/05/18推荐劳动法律师:1994年7月5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该版本劳动法全文壹直沿用至今,是2011年所适用的最新劳动法全文,值得注意的是要区分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是不同的俩部法典。
导读:1994年7月5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该版本劳动法全文壹直沿用至今,是2011年所适用的最新劳动法全文,值得注意的是要区分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是不同的俩部法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1994年7月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二十八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于1994年7月5日通过,现予公布,自1995年1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1994年7月5日目录第壹章总则第二章促进就业第三章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第四章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第五章工资第六章劳动安全卫生第七章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第八章职业培训第九章社会保险和福利第十章劳动争议第十壹章监督检查第十二章法律责任第十三章附则第壹章总则第壹条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和和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法。
第三条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劳动者应当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第四条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
第四章劳动合同制度《劳动合同法》是调整劳动关系的一部重要法律。
劳动合同制度,对于规范用人单位的用工行为、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实现劳动力资源的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劳动合同概述一、劳动合同的概念和特征(一)劳动合同的概念我国对劳动合同的定义可分为学理定义和立法定义。
从学理上定义,可概括为:劳动合同是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确立、更变、终止劳动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这个概念强调了劳动合同的劳动权利义务关系的广泛性,既包括以劳动合同形式产生权利义务关系,也包括对权利义务关系的变更和终止。
从立法上定义,我国《劳动法》规定:“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这个定义强调了劳动合同与权利义务之间的紧密关联性,通过立法引导双方当事人,要使其劳动关系产生预期的法律效力,必须签订劳动合阿。
我国对劳动合同的学理定义和立法定义是一致的。
劳动合同立法定义中的“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实际上就是指双方当事人劳动权利义务关系的确立、更变、终止。
(二)劳动合同的特征劳动合同除具有一般合同如平等性、自愿性等特征外,还具有如下主要特征:1.主体的特定性劳动合同的主体一方为用人单位,一方为劳动者。
我国用人单位包括各种性质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特定范围劳动用工关系下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依法成立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合伙组织和基金会等。
劳动者是指被用人单位雇用的自然人。
因此,各种社会组织与社会组织之间,社会组织与个体经济组织之间,自然人与自然人之间,因含有劳务性质而签订的合同都不是劳动合同,不属于劳动法调整,但特殊性的劳务合同如劳务派遣协议则受到劳动法的调整。
2.主体地位上的从属性由于劳动关系的从属性特征,所以,在劳动合同的履行中,劳动者必须加入到用人单位的组织中去,成为用人单位的一员。
劳动法整理第一章劳动法的产生与发展(了解了解)一、法的产生与发展法的形成根源在于经济基础,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二、劳动法的历史发展(一)劳动法产生的历史条件现代意义的劳动法产生于19世纪初期。
劳动法的产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
(二)劳动法演变过程1、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劳动法规2、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工厂立法最早的工厂立法是1802年英国制定的《学徒健康与道德法》,各国的工厂立法以及法国民法典中的相关规定,成为劳动法规范的最初来源。
第二章劳动法基本理论一、劳动法基本范畴(一)劳动法概念狭义:由最高立法机构制定公布的全国性,综合性的劳动法广义:劳动法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
特点:1、以侧重保护劳动者为基本价值取向。
2、实体法和程序法相统一。
3、强制性规范与任意性规范相结合,并以强制性规范为主。
4、是社会法。
二、劳动法的调整对象(一)劳动关系劳动关系指的是因实现劳动过程而在劳动者与用工单位之间发生的社会关系。
作为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是劳动者和劳动力使用者在劳动过程中发生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结合的社会关系。
劳动关系具有以下特点:1、是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发生的关系,与劳动有直接联系2、当事人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用人单位3、劳动关系主体双方存在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二)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P2)三、劳动法适用范围(P8)适用范围:空间适用范围,时间适用范围,对人的适用范围1、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2、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的工勤人员;3、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组织的非工勤人员;4、其他通过劳动合同(聘用合同)与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
四、劳动法的渊源1、法律渊源(法的效力渊源)法律效力的不同来源形成法律的不同表现形式。
是法定的国家机关制定的不同法律地位或效力的法的一种分类,是法的一种形式。
第四章我国劳动法的历史学习目的和要求:了解旧中国劳动立法概况,理解和掌握建国后劳动立法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以及各个阶段劳动立法的主要特点,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颁布对我国劳动立法的重要意义。
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教学时间:主要内容:第一节建国前我国的劳动立法第二节建国后我国的劳动立法第一节建国前我国的劳动立法一、国民党政府的劳动立法我国20世纪初期产生了劳动法。
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劳动法规定北洋军阀政府农商部公布的《暂行工厂规则》,这是旧中国第一部工厂法。
这个法规是“二七”惨案以后,军阀政府为了缓和工人斗争情绪而制定的,这一规则虽然公布了,但并未付诸实施。
1929年国民党政府颁布了《工厂法》作为调整劳资关系的基本法,但实际上也未付诸实施。
后又相继制定了《工厂法实施条例》、《团体协约法》、《工厂检查法》等。
这些法规虽然也规定了八小时工作、休假、劳动保护等制度,实际上在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里,这些规定是不可能真正贯彻执行的。
二、劳动立法运动的开始和继续中国共产党从成立时起就十分重视劳动立法工作。
1921年7月7日成立了全国职工运动的领导机关——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
自1922年至全国解放前夕,共召开了六次全国劳动大会,为争取劳动立法进行了长期斗争。
“劳动立法运动”开始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拟定了劳动立法原则和劳动法大纲,就劳动者的劳动权、罢工权、组织工会权、休息权、劳动保护与劳动保险权、劳动报酬权、受教育权等提出了原则要求。
1924年,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当时的广东革命政府颁布了《工会条例》,内容包括:承认工会地位、承认工会对雇主有团体契约权、要求雇主开联席会议承认工会有参与仲裁劳动争议的权利、承认工会有罢工权、承认工会对雇主有参与决定工作时间及改良劳动条件权,等等。
这个条例得到了工人群众热烈拥护,对推动当时的工人运动起了极大作用。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在当时的革命根据地颁布了许多保障工会权利和改善劳动条件的法规。
第四章我国劳动法的历史第四章我国劳动法的历史学习目的和要求:了解旧中国劳动立法概况,理解和掌握建国后劳动立法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以及各个阶段劳动立法的主要特点,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颁布对我国劳动立法的重要意义。
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教学时间:主要内容:第一节建国前我国的劳动立法第二节建国后我国的劳动立法第一节建国前我国的劳动立法一、国民党政府的劳动立法我国20世纪初期产生了劳动法。
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劳动法规定北洋军阀政府农商部公布的《暂行工厂规则》,这是旧中国第一部工厂法。
这个法规是“二七”惨案以后,军阀政府为了缓和工人斗争情绪而制定的,这一规则虽然公布了,但并未付诸实施。
1929年国民党政府颁布了《工厂法》作为调整劳资关系的基本法,但实际上也未付诸实施。
后又相继制定了《工厂法实施条例》、《团体协约法》、《工厂检查法》等。
这些法规虽然也规定了八小时工作、休假、劳动保护等制度,实际上在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里,这些规定是不可能真正贯彻执行的。
二、劳动立法运动的开始和继续中国共产党从成立时起就十分重视劳动立法工作。
1921年7月7日成立了全国职工运动的领导机关——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
自1922年至全国解放前夕,共召开了六次全国劳动大会,为争取劳动立法进行了长期斗争。
“劳动立法运动”开始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拟定了劳动立法原则和劳动法大纲,就劳动者的劳动权、罢工权、组织工会权、休息权、劳动保护与劳动保险权、劳动报酬权、受教育权等提出了原则要求。
1924年,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当时的广东革命政府颁布了《工会条例》,内容包括:承认工会地位、承认工会对雇主有团体契约权、要求雇主开联席会议承认工会有参与仲裁劳动争议的权利、承认工会有罢工权、承认工会对雇主有参与决定工作时间及改良劳动条件权,等等。
这个条例得到了工人群众热烈拥护,对推动当时的工人运动起了极大作用。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在当时的革命根据地颁布了许多保障工会权利和改善劳动条件的法规。
第一章劳动法概述第一节劳动法概述94年劳动法是94年通过95年正式实施的。
新劳动法在旧法的基础上修改,成为劳动合同法,2007年通过。
2008年1月1日生效。
一、定义:劳动合同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
这些法律条文规管工会、雇主及雇员的关系,并保障各方面的权利及义务。
二、学习劳动合同法的意义1《劳动合同法》第一条规定:“为了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2 《劳动合同法》对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意义,《劳动合同法》将引导企业加大人力资本投入,人力资本投入是经济结构转型的根本动力。
3当代大学生学习劳动合同法的意义三、劳动合同法调整范围及适用对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以下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适用本法。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依照本法执行。
1是劳动合同虽然具有当事人双方地位平等的合同一般属性,但同时还具有当事人双方地位不平等的特殊性。
2是由于存在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总体背景,为解决“强资本、弱劳动”的问题。
3是劳动合同法不能被片面理解为偏袒劳动者的法律,对劳动者权益的重视与维护,恰恰是为了使处于弱势地位的劳动者取得与用人单位平等的法律地位,形式上的不平等是为了维护实质上的平等.4是需要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
四、劳动合同法的立法宗旨1是劳动合同虽然具有当事人双方地位平等的合同一般属性,但同时还具有当事人双方地位不平等的特殊性。
2是由于存在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总体背景,为解决“强资本、弱劳动”的问题。
3是劳动合同法不能被片面理解为偏袒劳动者的法律,对劳动者权益的重视与维护,恰恰是为了使处于弱势地位的劳动者取得与用人单位平等的法律地位,形式上的不平等是为了维护实质上的平等.4是需要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
中国第⼀部劳动法: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1931年)中国第⼀部劳动法: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1931年) 第⼀条凡在企业,⼯⼚,作坊及⼀切⽣产事业和各种机关(国家的,协作社的,私⼈的都包括在内)的雇佣劳动者,都应享受本劳动法的规定。
第⼆条对于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海陆空军服军役的战⽃员和指挥员不受本劳动法的拘束。
第三条⽆论何种已⽣效⼒或未⽣效⼒的集体合同,劳动合同及其他的劳动契约,倘他的劳动条件⽐本劳动法所规定的条件恶劣者皆不发⽣效⼒。
第四条雇农,森林⼯⼈,季候⼯⼈,交通⼯⼈,苦⼒,家庭的⼥⼯,厨役及其他有特殊劳动条件的⼯⼈,除享受本劳动法的⼀般规定之外,并得享受中央执⾏委员会,⼈民委员会及中央劳动部对于这些⼯⼈所颁布的个别劳动条件的规定。
第五条对于苦⼒(搬运⼯⼈,拉车夫,拉船夫,桥〔轿〕夫,挑夫等都包括在内)的苻〔荷〕重量由中央劳动部另⾏规定之,以及独⽴劳动者在被⼈雇佣时所应享受本劳动法之规定权利,另由中央劳动部颁布详细条例。
第⼆章雇佣的⼿续 第六条雇佣⼯⼈须经过⼯会和失业劳动介绍所,并得根据集体合同,严格禁⽌所谓⼯头,招⼯员,买办或任何私⼈的代理处的各种契约,劳动包⼯制,包⼯头等。
第七条所有失业劳动介绍所须由各级劳动部组织并管理之。
严格的禁⽌私⼈设⽴⼯作介绍所或雇佣代理处。
第⼋条严格禁⽌并严厉处罚要⼯⼈出钱买⼯做或从⼯资中扣钱作介绍报酬。
第九条凡欲寻找⼯作的⼈,须⾄劳动部所设⽴的失业劳动介绍所登记,列⼊失业劳动者的名册内。
第三章集体合同与劳动合同 第⼗条集体合同是⼀⽅⾯由职⼯会代表⼯⼈和职员与另⼀⽅⾯的雇主所订⽴的集体条约。
在该集体合同上规定出企业,机关,家庭及私⼈雇主对于雇佣劳动者的劳动条件,并规定了将来雇佣劳动者个⼈与雇主间订⽴劳动合同的内容。
第⼗-条集体合同的条件,对于该企业或机关内的全体⼯作⼈员,⽆论他加⼊了职⼯会与否,都发⽣效⼒。
第⼗⼆条业经劳动部注册的集体合同,⾃双⽅签字之⽇起,或依合同上所规定的⽇期起发⽣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