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渭真迹
- 格式:doc
- 大小:396.50 KB
- 文档页数:3
故进行反转,从而达到以诗文解构宗教主题的目的。
画幅最下方,一位提鱼篮的妇人形象被寥寥几笔勾画而出。
妇人面目清秀,衣着不似佛教造像中观音菩萨装,又与普通妇人不同,宽袍大袖十分飘逸,透出不落凡俗之气。
人物的领带、腰饰、绦带使用重墨勾提,并不重视具体的细节刻画,而是通过简练的线条、笔墨的浓淡,在人物形体转折的关键部位书法着笔,将提鱼篮妇人款款走来
的形态表现得生动轻盈。
徐渭的题款位于画
卷右上部:“泼剌泼剌,婀娜婀娜。
金刚法
华,一棍打破。
瞒得马郎,瞒不得我。
天
池。
”题诗中的“马郎”一词出自鱼篮观音
的“马郎妇”典故,确证了画中鱼篮观音的
身份。
亦有学者曾提议将此图改名为《鱼篮
观音》[4],但由于《提鱼观音图》一名源自
徐渭文集中《提鱼观音图赞》一文,因此有
保留的价值。
鱼篮观音与马郎妇之说由来已
久,故事中的主角原是纵淫女子,原型来自
密教中的锁骨观音[5],宋时经多次改写,卖
鱼女形象接受了儒家思想改造。
《全宋诗》
中记载了多首以“渔妇观音”“马郎妇”为
主题的诗文。
[6]鱼篮观音的美好形象逐渐在
各种作品中被保留并固定下来。
元释觉岸
图1 徐渭 莲舟观音图纸本水墨 116cm×29.2cm 中国美术馆藏图2 徐渭 渡海观音图
纸本水墨 102.6cm×26.4cm
宁波天一阁博物馆藏
图3 徐渭 提鱼观音图
纸本水墨 116cm×25.8cm
上海博物馆藏。
徐渭生平及绘画成就简介明代画坛,高手林立,大家数不胜数,但说到最富创意的花鸟画家,非徐渭莫属,他可以说是明代文艺史上的一座巨峰或是奇峰。
他虽是一个精神病患者,却是16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文艺理论家。
其诗文书画和戏曲,涉猎之广,成就之高,几可与东坡并肩。
尤其是他开创的水墨大写意花鸟画的独特画风,扭转了花鸟画在画坛的地位,并最终成为这四百多年来的中国绘画的主流品种。
郑板桥自称徐渭“门下走狗”,齐白石“恨不生三百年前,为青藤磨墨理纸”。
而他的一生一直与穷困、病态、奇计、猜忌、死亡和暴力纠缠在一起,生活坎坷,命运多舛。
中年开始学画,53岁杀妻案刑满释放后才开始潜心文学艺术创作。
残酷的社会现实使得这位才能出众的才子成为愤世疾俗的封建礼教的反抗者。
悲剧的一生造就了艺术的奇迹,徐渭不仅在绘画上有着卓越的成就,他的诗文、书法、戏曲同样光彩夺目,他是一代奇才的象征。
1 生平简介“一生坎坷,二兄早亡,三次结婚,四处帮闲,五车学富,六亲皆散,七年冤狱,八试不售,九番自杀,实堪嗟叹!”这是王长安先生概括徐渭的人生经历时所作的一首“十字歌”。
它形象生动而准确概述了徐渭独特的一生,简单罗列的数字凸现着一介文人在封建制度的残害下渗出的斑斑血泪。
1.1童年成长的悲歌徐渭出生在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 年)。
徐鏓晚年纳其身边的卖身女仆为妾,终得第三子即徐渭。
未料徐渭出生仅百日,徐鏓就过世了。
自此徐家的日常家务都由苗夫人主持。
苗宜人视徐渭如同己出,细心教养,并且徐渭他天资聪颖,才华早露。
然而徐渭并没有从此走向求学入仕的康庄大道,十岁时,家中又发生重大变故,家庭经济破产,不得不依附于同父异母的长兄徐淮生活。
1.2青年求仕的躁进从十七岁到四十四岁,每三年一次的科考,徐渭一场不落,却场场空手而归。
虽然徐渭在科举上屡试屡黜,但其出色的文学才情,已渐为人们所知。
恰而嘉靖三十三年(1554 年)进士出身的胡宗宪以御史巡按浙江,需要文事辅佐,正广罗贤才,听闻徐渭才名,便欲召其入幕。
[徐渭书法]徐渭:一个生时寂寞死后让世人膜拜的艺术家1521年,徐渭在绍兴府阴山出生,1593年在绍兴逝世。
徐渭,初字文清,后改字为文长,号天池山人。
他是诗人、文学家、戏剧家等等。
徐渭画像在徐渭出生没几月,父亲就因为生病去世了。
可能是因为父亲早早就去世了,徐渭聪慧而又早熟,六岁就开始学习唐诗,八岁学习时文,十二岁学习琴艺,十五岁学习剑术。
徐渭在科举考试中,屡屡失败。
在二十岁那年才考中了秀才。
在这之后,又一直参加乡试,屡屡落榜,直到考到了四十一岁还是没有考中。
在科举考试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让徐渭很受打击。
虽然在科举的道路上,徐渭不是很顺畅,但是徐渭因自己的才能,被当时的总督南军务的胡宗宪招收,做文书一职。
这一时期,是徐渭一生中最好的时期,胡宗宪也很器重徐渭。
胡宗宪因某些原因被捕,徐渭也因为胡宗宪被捕,被迫离开了总督府。
在连年考试不中,以及徐渭自己性格偏激的原因,徐渭在一次狂病发作中,将妻子杀死,被关入牢房中。
徐渭在一些比较有声望的朋友的帮助下,以及万历皇帝即位大赦天下的机会中,被放出了牢房,这个时候徐渭已经有五十三岁了。
徐渭晚年穷途潦倒,因为年轻时不屑于置办产业,到了晚年只得以靠卖字画生存。
徐渭手头宽裕一些了,就不肯再作字画,这也导致了徐渭在生病后,不能常常作字画时,生活更加贫困了。
1593年,徐渭在病痛和贫困中去世,终年73岁。
徐渭是个怎样的人徐渭是一个极有天赋的一个文学家、书画家、诗人。
不管在哪一个艺术领域,徐渭都有很好的作品呈现给世人。
可以说,徐渭是一个生时寂寞,死后让后世人顶礼膜拜的一个艺术家。
徐渭画像徐渭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年幼时,就凸显出了他的聪明才智。
在民间,更是流传了很多关于徐渭年轻时,如何聪明的故事。
虽然徐渭天资聪颖,但在科举的道路上并不通畅。
徐渭生性豪放,喜欢自由自在,没有拘束的生活,对于文学亦是如此。
因此,徐渭对于古板,没有一点创新的八股文,不是很喜欢,这也就导致了徐渭仕途坎坷,科举考试一直失败,等到了四十都还没有考中举人。
徐渭草书《龙溪号篇》辨伪贾砚农【摘要】本文讨论的草书<龙溪号篇>,既被<中国古代书画图录>收录(陕2-03),也为刘九庵先生<宋元明清书画家传世作品年表>收录,可见它是一件不容小觑的书法作品.但这件作品从文字内容到书法风格,水平的角度看,都表明这是一幅仿徐渭书法的赝品.笔者希望通过个案的辩伪,来提高我们对徐渭书法风格的认识水平.【期刊名称】《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年(卷),期】2010(000)001【总页数】5页(P97-101)【关键词】徐渭;书法;《龙溪号篇》;辨伪【作者】贾砚农【作者单位】淮阴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江苏,淮安,223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292徐渭(1521—1593),初字文清,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道人等,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徐渭生前名不出乡党,但在他死后不久,却被提倡“性灵说”的文坛巨子袁宏道发现,并竭力宣扬,称他的诗文“一扫近代芜秽”,推为“有明一人”。
他“或向人,或作书,皆首称文长先生。
”以至“一时名公钜匠,浸浸知向慕云。
”[1]从傅琼2004年的《百年徐渭研究》的综述可以看出近年徐渭研究的热闹景象,傅琼把百年徐渭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12一1960)有专著1部,论文8篇;第二阶段(1961一1979)有专著6部,论文53篇;第三阶段(1980一2002)有专著24部,论文213篇。
[2]如果检索中国知网,2002年至2008年期间,国内的上网硕博论文,关键词为徐渭的有28篇,其中与书画相关的研究有11篇,(此外未入网的,以及台湾等地的研究者也不少数),可以说徐渭研究是近几年里最热门的研究课题之一。
笔者在做硕士论文期间,做过不完全统计,现在流布人间的徐渭书迹(含绘画题款)有200多件。
刘九庵先生在《宋元明清书画家传世作品年表》的《前言》中还说:“书画鉴定当以目鉴为准,辅以必要的考据。
徐渭的代表作徐渭(18981947),原名徐永康,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深远影响了20世纪的文学发展。
他的作品涉及短篇小说、童话、小品文、散文以及话剧等文学形式,所以有许多徐渭的代表作,如《月圆》、《苗桥》、《酒店》、《大家都爱》等。
《月圆》是徐渭1929年发表的短篇小说,主要讲述一个前军人回乡拜访老友,结识了一个老朋友的女儿,在月圆之夜,他们在庄稼山上拜月,男主角向女主角说出了心中的爱意。
故事中,徐渭表达了对贫穷乡村美好生活的传统理想的表达,同时描写了一见钟情的爱情,多年来一直以它象征着中国传统的友情和热情。
《苗桥》是徐渭1931年发表的一部童话,用文学笔触描绘出一幅宁静的河边乡村风光,以及青少年男女之间苏醒的爱情,他运用神话传说,令读者充分感受到激情的生命力,表达了理想和热情的原始力量,为爱情画上完美的句号。
《酒店》是徐渭1943年发表的一部短篇小说,讲述了一个探险家陷入一个闹鬼的酒店里,其实这里有细微的政治寓意,以及探寻忠诚和真爱之路的冒险。
故事中徐渭描写了一种遭遇恐惧和利己主义的社会现实,他用细腻的语言表现出真善美的理想,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力量和勇气。
《大家都爱》是徐渭1943年发表的一部童话故事,讲述了一只狡猾的蝴蝶向朋友吹唢呐,让他们把它带到大自然中,最终在大家的情感和热情支持下,它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故事中徐渭表达了传统中国和谐之美,通过蝴蝶的经历,表达了从唢呐到蝴蝶的自我发展之路,显示出友谊的力量和甘于奉献的精神。
以上就是徐渭的代表作的主要作品,徐渭的作品深受读者和学者的喜爱,它们不仅深刻洞察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价值,而且至今仍在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情感,徐渭的作品使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磨灭的传奇大师。
高二作文:寻访青藤书屋今天下午,虽已入冬,却有初夏的味道。
妈妈要带我去寻访徐渭的故居:青藤书屋。
出发之前,妈妈先给我讲解了徐渭及书屋的故事。
青藤书屋:明末大才子徐渭出生和童年读书的地方。
徐渭: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我国明代杰出的文学家、、戏剧家、军事家,他的性格粗狂豪放,脾气倔强。
寻找青藤书屋颇花了一番力气,周末的城市大街车来车往,好不热闹,然而我们寻访的书屋却在后观巷一条极僻静的小巷内。
小巷弯弯曲曲,两旁全是一些古老的民居,一切都显得格外幽静,只有脚踩在石板路上的“嗒嗒”声。
这声音使这种幽静变得更加深远。
我们在小巷中转了几个弯,就看到一个极普通的门厅旁写着“青藤书屋”四个字。
门口一片冷清,明显没有鲁迅故里那样热闹拥挤,它静静的蜷缩于此,就如同一个年过花甲的老人,过着宁静的生活。
跨进大门,里面只能依稀看到几个人影。
院子里有几株竹子,几棵古树与这古老的房子相伴。
地上,房子的墙上到处都是苔藓,看上去更让人觉得年代久远,历史沧桑。
一扭头,我看见有几个游客正往一个更小的院子走去,并且议论着什么。
在好奇心的强烈驱使下,我也被吸引了过去。
跨过很高的门栏,我凑过身去观瞧,哇!只见后院的靠墙角落里出现了一棵庞大的千年古树——青藤。
它全身呈灰褐色,树皮干燥粗糙。
枝条相互缠绕在一起,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立体迷宫。
尤其醒目的是它的树根,因为年代的久远,又因为长期暴露在外,那些根如同一个老人的青筋,又好似粗壮的血管,沧桑古老。
听说这株青藤是徐渭年幼时亲手栽下的,它在这个院子中陪着自己的小伙伴走过了他并不愉快的童年。
这也是青藤书屋名称的由来。
看到青藤,我不禁联想起徐渭的人生,你看,他俩是多么有缘啊!盘根错节,道路不顺,怀有雄心壮志,但却因为蜗居在一个小角落,不能在广阔的天地中去开创一番大事业。
院子旁有一扇小门,走进书屋,就是两间设施简陋的房子。
其中一间靠窗放着一张书桌,书桌上摆放着笔墨纸砚,从小失去父亲的徐渭平时的好友就是这些笔墨,年幼的徐渭就曾经在这张书桌前饱读诗书,小小的他热爱学习,极其聪慧。
徐渭的名词解释徐渭,字仲元,明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和理学家,他在文学、书画、理学等各个领域都有突出的成就。
而如何解释徐渭这个名词,涉及到对他的生平事迹和艺术特点的梳理和分析。
徐渭出生于明代万历年间,是江苏苏州人,祖籍山东。
他才华横溢,早年即师承明代著名文学家、理学家钱谦益,受到深刻影响。
他年少时就展现出了卓越的才华,以其骚逸清新、刚健不拘的作品而受到了广泛的赞誉。
首先,徐渭在文学方面的名声相当显赫。
他的诗文作品堪称优美动人,行文婉约,表达含蓄。
他的词、赋、骈文均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特别是他的词作,词意深刻、艳丽多姿,充满诗情画意,被誉为“徐渭词派”。
他的作品流传至今,仍对后人有着深远的影响。
其次,在书画方面,徐渭也是备受赞誉的。
他擅长山水画,主张“古法沿革”,崇尚明代画家仇英的笔法和构图手法,形成了自己独具一格的艺术风格。
他的山水画以点石成金、幽深古朴为特色,墨色深浓,意境凝练。
他的书法也别具一格,格调高远,深受后世书法家的推崇。
最重要的是,徐渭还是一位杰出的理学家。
他的学问渊博,融通古今,承袭程颐、朱熹的理学传统,又加入了自己的独特见解。
他致力于理学的研究和发展,对后世影响深远。
他的学说主张以“存天理,灭人欲”,主张尊崇天人之道,崇尚仁义礼智信,对于社会道德伦常的思考有着重要的影响。
徐渭的作品不拘于某一领域,而是兼具文学、书画和理学的特点。
他的艺术风格独到而独特,使得他在当时文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通过个人的努力和实践,不仅给后人留下一批丰富多样的文艺作品,也为后世学者留下了丰富的学术思想。
总结来说,徐渭是明代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和理学家。
他的作品在各个领域都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堪称中国文化史上的瑰宝。
通过对徐渭这个名词的解释和梳理,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他的生平事迹和艺术成就,也可以感受到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他的作品和思想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对后人的启迪和指引。
让我们共同亲近徐渭的精神世界,领略他的卓越才华,并从中汲取灵感,为我们的艺术创作和人生道路注入新的活力和智慧。
2018·05关于徐渭戏剧和诗文的研究已有很多。
其绘画方面的研究大致如下:1959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何乐之先生的《徐渭》,内容以论画为中心,篇幅仅为2万字。
这是以现代学术眼光审视徐渭其人的一次比较系统的尝试。
1961年徐渭被评为“中国古代十大画家”,关于徐渭的研究出现了阶段性的繁荣,从1961年到1979年,研究徐渭的学术论文共有127篇,有的就《南词序录》集中研究徐渭的戏剧理论,有的就徐渭的书画或生平进行专题研究。
同时期我国台湾徐渭有关的研究开始迟,但是起点高,发展快。
从台湾期刊文献资讯网检索来看,1968年后,在徐渭生平及其诗文、书画、剧作等研究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成绩斐然。
90年代以后,关于其绘画艺术价值方面的研究逐渐多起来。
本文拟从徐渭的生平学习经历入手去探索其美学思想形成的过程以及徐渭独特的美学观进而发掘其书画作品的艺术价值。
一、书画美学思想的形成(一)徐渭生平经历徐渭出生于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一个趋向衰落的大家族。
徐渭少年时即以文名享时誉,十多岁时仿扬雄的《解嘲》作《释毁》,轰动了全城。
当地的绅士们称他为神童,比之为刘晏、杨修。
二十来岁时他与越中名士姚海樵、沈炼等人相交往,为“越中十子”之一,与解缙、杨慎并称“明代三大才子”。
年少得名但是却与仕途无缘,在和别人的书信中他自己比喻为在锅中的豆萁,颇有“相煎何太急”之意;成年后他愈加贫困,又因为他是入赘所以生活更有不如意处,这也加剧了他精神上的创伤。
特别是将近不惑之年,又因胡宗宪之事受牵连,徐渭的精神一度错乱以至于数次自杀,最终还是犯下了杀妻之罪,后在友人的救护下捡回一条命。
但这段经历彻底让他放下了对功名的渴望,他开始遍游名胜之地,以寄情山水。
晚年他的生活拮据不已,常靠变卖字画维生,藏书数千卷被变卖殆尽,门生和友人从中亦抢夺了他不少的藏书和作品,他亦不甚在意,自称“南腔北调人”,终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年七十三。
绍兴师爷之祖徐文长:明代第一全能才子本文导读:图片来源于网络明清官场有句谚语,叫做“无绍不成衙”,意思是官府衙门里绍兴师爷最多。
徐渭就是绍兴师爷的祖师爷,他在东南各路才子云集的抗倭总督胡宗宪幕府中,才气最大,名气最响,堪称首席幕僚。
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称:“安得生致徐文长,自拔其舌。
”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曾刻一印“青藤(徐渭)门下走狗。
”晚清艺术大师吴昌硕称其为“画中圣”。
近代艺术大师齐白石更是对他倾慕到了极致:“恨不生三百年前,为青藤磨墨理纸。
”现代国画大师潘天寿则一语而概之:“三百年中第一人。
”说来有趣,除了这些玩高雅的对徐渭顶礼膜拜,平头老百姓对他同样津津乐道。
江南一带几百年来,“少年徐文长”机智诙谐的故事脍炙人口,妇孺皆知,尽管绝大部分老百姓并不知道徐文长是徐渭的字,但丝毫不妨碍他们对这个江南神童的喜爱——“来,今晚爸爸给你讲个少年徐文长智斗太师的故事……”为徐渭赢得后世无数崇拜者的,是他的才气,是他超越时代的艺术天赋。
徐渭是百年罕见的全能人才,他的书法、绘画、诗文、戏曲,全是大师级别。
不过,作为师爷,徐渭在胡宗宪幕下靠的不是书画,而是文章。
徐渭最出名的事迹是帮助胡宗宪两次写《上白鹿表》进献嘉靖皇帝。
白鹿是什么东西?没错,就是白色的鹿。
现代生物学家告诉我们所有的白花动物都是一种白化病,但是在古代,这叫“祥瑞”,类似什么白虎白鹿啦,禾生双穗啦,都是皇帝的精诚感动上天所至,预示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云云。
嘉靖皇帝朱厚熜最好这一口,在他执政期,大臣们千方百计进献各种祥瑞,白鹿、白鹤、白雁、五色龟、灵芝等等,进献者无一例外的加官进爵。
徐渭主笔的《上白鹿表》辞章华丽,得到朱厚熜的大加赞赏。
得到皇帝表彰,胡宗宪比打了胜仗还高兴,从此对徐渭更加恩宠无二。
师爷的工作好比现在的秘书,主要为东家出谋划策、参与机要、起草文告、代拟奏章。
其中,代拟奏章是最重要的工作,写得好不好,合不合皇帝的意,直接影响东家的官位是升还是降,也决定着师爷在幕中的地位。
谈徐渭的杂花图卷徐渭,号青藤,是中国明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
他的艺术风格独特,笔墨淋漓,情感丰富,是中国画坛上的一位杰出代表。
他的作品《杂花图卷》更是以其精湛的笔墨技巧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画史上的经典之作。
《杂花图卷》是徐渭的代表作之一,画卷长近十六米,现存四段,分别描绘了水仙、石榴、葡萄、梧桐等十二种花卉。
作品以写意的手法,将各种花卉的特点和神韵表现得淋漓尽致,充分展示了徐渭高超的绘画技巧和深厚的艺术底蕴。
在这幅作品中,徐渭运用了丰富的笔墨变化,通过浓淡干湿的巧妙运用,表现出花卉的形态和质感。
他运用笔墨的节奏和韵律,将花卉的生命力和动态表现得惟妙惟肖,使画面充满了动感和生命力。
同时,徐渭在作品中还注重构图和布局的处理,通过巧妙的构图和画面组织,使画面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给人以美的享受。
除了技巧上的精湛表现,徐渭在《杂花图卷》中还融入了自己对生命和自然的深刻思考。
他通过描绘各种花卉的形态和特点,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他以花卉为载体,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思想,使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人文精神。
此外,徐渭在《杂花图卷》中还展现了自己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他以笔墨为媒介,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慨和心境,将自己的情感和人生体验融入到画面中。
这种情感的真实流露和表达,使得作品更加具有感染力和共鸣力,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徐渭的《杂花图卷》不仅仅是一幅描绘花卉的绘画作品,更是一幅展现人性、情感、思想和审美的综合性艺术品。
它以精湛的技巧、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人文精神,成为了中国画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世的艺术家和观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杂花图卷》对后世的绘画技巧和风格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徐渭在作品中展现的精湛笔墨技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为后世的艺术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他的绘画理念和风格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绘画领域,成为了中国画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其次,《杂花图卷》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人文精神对后世的审美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18·06写意画技法是中国画的技法之一,写意花鸟的发展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方式,并且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徐渭是明代极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他创始的泼墨大写意风格对当代的写意花鸟进程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徐渭的写意花鸟作品使从小喜欢花草的本人深深触动,因此本人以“凛凛岁云暮的心意言说———徐渭《墨葡萄图》艺术有感”为题,对徐渭《墨葡萄图》的绘画方法及特点进行简述,并重点阐述徐渭写意画艺术特点对自己创作《醉沐秋风》系列条屏的影响。
一、师说徐渭字文清,后改文长,号青藤道人、白鹇山人,浙江绍兴人,在晚明期因书画和文采而闻名天下。
气韵风格刚健野逸的《墨葡萄图》是其经典作品之一,当时的中国美术正处于一个特殊阶段,习古与创新两种意识相互碰撞,徐渭能汲取前人精粹,不断更新技法。
虽说当时出现很多名家,但徐渭凭借自己特有的才华,使得以其为代表的不求形似求神似的泼墨大写意画风极为流行。
他大胆变革,别开生面自成一家,极富有创造力,更是开创了一代画风,被誉为“明朝一代才人”。
二、解读《墨葡萄图》《墨葡萄图》中,徐渭巧妙地题有四行跋语:“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笑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置野藤中。
”在画面中,葡萄藤蔓起于右上部,主藤用淡墨进行写意,健硕有力,如高屋建瓴,积势如鞹弩。
两条枝蔓一左一右雄健有力向下垂落,似一精神矍铄之老者矗立于天下之间,长哭当歌,睥睨苍弯。
用浓墨付染点苔,没骨画法运用得十分尽致。
旁边的枝全用隶书笔道以淡墨勾绘。
两藤间留有空白弯曲回环,像一股灵气,虚幻缥缈,空灵寂静。
大块水墨色晕开得十分自由,淡墨处运用得十分清透,左右两枝藤叶的一繁一疏,对比不一,似乎有一种不平衡感。
徐渭巧妙地在左上方题诗,这种布局化解了不匀称,使画面左右两边达到和谐统一。
中间用墨或浓或淡,自然而然地分出阴阳向背。
画面上的一大片空白处位于画幅的右下部,上边的水墨笔痕看似任意揩拭点染,实则笔笔精道,耐人寻味。
藤蔓远近交错,迎风起舞,恰似香山居士笔下“犹抱琵琶半遮面”的侍女,答答含羞地虚掩着腋下玲珑剔透的粒粒明珠。
徐渭(1521-1593)中国古代佯狂的艺术家不少,可真正如荷兰的梵高那样发疯,生时寂寞,死后并为后人顶礼膜拜的大家实在不多——徐渭就是这样一个“可怜”的人物。
徐渭,初字文清,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居士,或署田水月,山阴(今浙江省绍兴)人。
天资聪颖,二十岁考取山阴秀才,然而后来连应八次乡试都名落孙山,终身不得志于功名,“不得志与有司”。
青年时还充满积极用世的进取精神,“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孜孜于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追求之中,并一度被兵部右侍郎兼佥都御史胡宗宪看中,于嘉靖37年(1558年)招至任浙、闽总督幕僚军师,徐渭对当时军事、政治和经济事务多有筹划,并参预过东南沿海的抗倭斗争。
他在诗文中热情地歌颂了抗倭爱国的英雄,曾为胡宗宪草《献白鹿表》,得到明世宗的极大赏识。
本以为能施展抱负,但后来胡宗宪被弹劾为严嵩同党,被逮自杀,徐渭深受刺激,一度发狂,精神失常,蓄意自杀,竟然先后九次自杀,自杀方式听之令人毛骨悚然,用利斧击破头颅,“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又曾“以利锥锥入两耳,深入寸许,竟不得死”。
还怀疑其继室张氏不贞,居然杀死张氏,因之下狱,度过七年牢狱生活。
后为好友张元忭(明翰林修撰)营救出狱。
出狱后已53岁,这时他才真正抛开仕途,四处游历,开始著书立说,写诗作画。
晚年更是潦倒不堪,穷困交加。
常“忍饥月下独徘徊”,杜门谢客,其中只在张元汴去世时,去张家吊唁以外,几乎闭门不出,最后在“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的境遇中结束了一生。
死前身边唯有一狗与之相伴,床上连一铺席子都没有,凄凄惨惨。
命运的困蹇更激发了他的抑郁之气,加上天生不羁的艺术秉性,“放浪曲蘖,恣情山水”,一泄自己内心的情感,悲剧的一生造就了艺术的奇人。
徐渭平素生活狂放,对权势不妩媚。
当官的来求画,连一个字也难以得到。
在当世凡前来求画者,须值徐渭经济匮乏时,这时若有上门求画者投以金帛,顷刻即能得之。
若赶在他囊中未缺钱,那么你就是给的再多,也难得一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