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性德写长相思时的思想感情及长相思的诗意
- 格式:doc
- 大小:11.00 KB
- 文档页数:2
《长相思》诗意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注释】①榆关:山海关。
②那畔:那边,指关外。
③聒:喧闹,嘈杂。
④故园:故乡,家园。
【译文】翻过一座座山,越过一倒倒水,我随同护驾千军万马,浩浩荡荡地向山海关进发。
夜深了,营帐中仍然灯火辉煌。
夜里,不知道什么时候,帐篷外忽然风雪交加,阵阵风雪声搅得人无法入睡。
同样的寒霄风雪之声,却觉得和家乡截然不同。
【赏析】“山一程,水一程”描写的是伴随皇帝出行时的一路上的风景,也有山回水转的意思。
“一程”又“一程”,走了一山又一山,过了一水又一水,就像一个赶路的行者骑在马上,回头看看身后走过的路的感叹。
如果说山一程,水一程写的是身后走过的路,那么“身向榆关”写的就应该是作者往前瞻望的目的地。
“榆关”就是山海关,作者是在伴随皇帝去山海关意外还有很远的长白山,“那畔行”正是说明此行的最终目的地不是“榆关”,而是在“榆关”的“那畔”。
“那畔行”三字是通俗化语言,犹如“那厮”,“那边”“那处”,作者会脱口而出此俗语,很显然既有一种放松,也有一种不情愿。
“夜深千帐灯”这一句写出了皇上远行时候的壮观。
想象一下那副场景吧,风雪中,夜幕空下,在群山里,一顶顶帐篷里透出的耀眼的灯光,景象该是何等的壮观!“风一更,雪一更”,“更”是指时间,旧时夜里的一种计时单位,和上面的“一程”所指的路程,形成了工整的对仗。
“聒碎乡心梦不成”,夜里,寒冷的风雪吹打着帐篷,作者怎么也睡不着,失眠了,于是于寂寞无奈之中数着更数,感慨万千,又开始思乡了,因此才有“故园无此声”。
其实并不是“故园无此声”,而是以往在故园有亲人,有天伦之乐,让自己没有机会睡帐篷、听风雪,在温暖的家里也不会觉得寒冷,而此时此地,远离家乡,才分外的感觉到了风雪异乡旅客的情怀。
由此才觉得“故园无此声”。
总的来说,这首词写得很传神,很动情,然而状观之处却体现不出作者的大气魄来,这可能源于他宦官家庭出身,父亲谨慎为官的教育有关,也可能源于他内心深处的某中不悦。
长相思的诗意与解释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
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长相思的诗意,方便大家学习。
本文背景:公元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十五日,云南平定,康熙帝出关东巡,祭告奉天祖陵。
词人随从康熙帝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关。
塞上风雪凄迷,苦寒的天气引发了词人对京师中家的思念,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原文:《长相思》清代: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注释: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
榆关:即今山海关,在今河北秦皇岛东北。
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帐:军营的帐篷,千帐言军营之多。
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
聒(guō):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故园:故乡,这里指北京。
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诗意:跋山涉水走过一程又一程,将士们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
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帐篷外风声不断,雪花不住,嘈杂的声音打碎了思乡的梦,想到远隔千里的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啊。
鉴赏:词作上片描写跋涉行军与途中驻扎,夹杂着颇多无奈情绪;下片叙述夜来风雪交加,搅碎了乡梦,倍觉惆怅。
全词描写将士在外对故乡的思念,抒发了情思深苦的绵长心情。
语言淳朴而意味深长,取景宏阔而对照鲜明。
“山一程,水一程”,写出旅程的艰难曲折,遥远漫长。
词人翻山越岭,登舟涉水,一程又一程,愈走离家乡愈远。
这两句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将“一程”二字重复使用,突出了路途的漫漫修远。
“身向榆关那畔行”,点明了行旅的方向。
词人在这里强调的是“身”向榆关,那也就暗示出“心”向京师,它使我们想到词人留恋家园,频频回首,步履蹒跚的情况。
“那畔”一词颇含疏远的感情色彩,表现了词人这次奉命出行“榆关”是无可奈何的。
《长相思》说课稿一、说教材《长相思》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
本单元的课文,不论诗词还是散文,可以说都是游子们思乡怀乡的绝唱。
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也是这样一首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词,表达了羁旅怀乡的主题。
词的大意是: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
夜里,住宿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寒风朔雪之声的。
词的上下两阕开头对仗,“一”字的运用,有连续不绝的含义,使词风缠绵。
“山一程,水一程”寄托的是亲人送行的依依惜别情;“身向榆关那畔行”激荡的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萧萧豪迈情;“夜深千丈灯”催生的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烈烈壮怀情。
这情感的三级跳,既反映出词人对故乡的深深依恋,也反映出他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下阕以“风一更,雪一更”气候上的转变来细致描写将士的心理。
夜的静谧更显出了风雪的声音之聒耳,睡梦被无情地打断,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睡意全无。
听着帐外的风声雪声,感受着袭来的阵阵寒意,更加怀念故园的温暖、宁静和祥和。
“故园无此声”虽寥寥几个字,却把将士的内心世界袒露无余,使思乡之意自然酣畅地流淌出来。
二、说教学目标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是第三次接触词这种文体了,可以说对词这种文体并不陌生。
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制定教学目标如下: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并背诵。
2、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
3、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想象意境,领会诗情,品读诗句,背诵积累语言。
难点是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词人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三、说教法学法基于对教材这样的理解,针对五年级学生的学情,下面,我把教法学法融合在一起谈谈本课时采取的教学策略。
1、情境教学法教学本首诗,我通过音乐渲染情境,导语创设情境,语言描绘情境等多种手段,创设各种学生乐于接受,并能享受其间的情境,能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体会词人绵绵的思乡情。
《长相思》的诗意和情感如下:诗意:《长相思》上片描写跋涉行军与途中驻扎,夹杂着颇多无奈情绪;下片叙述夜来风雪交加,搅碎了乡梦,倍觉惆怅。
全词描写将士在外对故乡的思念,抒发了情思深苦的绵长心情。
情感:《长相思》表达了词人对故乡的深深依恋和怀念。
经过日间长途跋涉,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之情更浓,即使是帐篷里点起了灯,思乡之情也无法消解。
外面的风雪交加,让思乡之情更加沉重。
诗人通过描写周围的景象和自己的心情,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怀念。
《长相思》的诗意和情感可以进一步深化和拓展。
在诗意方面,词人通过描述长途跋涉、夜深人静、风雪交加的场景,展现了旅途中的艰辛和孤独。
这些场景不仅反映了词人的生活状态,也揭示了他内心的情感世界。
在这个过程中,他对故乡的思念和怀念不断涌现,情感与环境相互交织,营造出一种浓厚的思乡氛围。
在情感方面,词人通过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怀念,展现了深深的依恋和不舍。
这种情感的产生不仅是因为旅途中的艰辛和孤独,更是因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热爱。
这种情感在夜深人静、风雪交加的时刻更为强烈,让人感受到词人内心的柔软和脆弱。
此外,这首词还表达了人类对归宿的永恒追求。
无论身处何地,人们都会对故乡产生深深的依恋和怀念。
这种情感是普遍存在的,也是人类情感中最为真挚和深沉的一部分。
词人通过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表达了这种普遍的情感体验,让读者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和认同。
总之,《长相思》是一首表达思乡之情的佳作,通过描写旅途中的艰辛和孤独,以及对故乡的思念和怀念,展现了词人对故乡的深深依恋和不舍。
这首词不仅具有审美价值,更在情感表达上有着深刻的内涵和意义。
课文朗读《长相思》古诗诗原文长chánɡ相xiānɡ思s ī【清qīnɡ】纳nà兰lán 性xìnɡ德dé山shān 一yì程chénɡ,水shuǐ一yì程chénɡ,身shēn 向xiàn ɡ榆yú关ɡuān 那nà畔pàn 行xínɡ,夜yè深shēn 千qiān 帐zhànɡ灯dēnɡ。
风fēnɡ一yì更ɡēnɡ,雪xuě一yì更ɡēnɡ,聒ɡuō碎s uì乡xiānɡ心xīn 梦mènɡ不bù成chénɡ,故ɡù园yuán 无wú此c ǐ声shēnɡ。
字词注释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
榆关:即今山海关,在今河北秦皇岛东北。
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千帐灯:皇帝出巡临时住宿的行帐的灯火。
千帐言军营之多。
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
聒: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故园:故乡,这里指北京;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诗文文章解析将士们不辞辛苦地跋山涉水,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
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外面正刮着风、下着雪,惊醒了睡梦中的将士们,勾起了他们对故乡的思念,故乡是多么的温暖宁静呀,哪有这般狂风呼啸、雪古诗解释作者/朝代作者:纳兰性德朝代:清代译文跋山涉水走过一程又一程,将士们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
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帐篷外风声不断,雪花不住,声音嘈杂打碎了思乡的梦,而相隔千里的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啊。
思想感情通过描述出巡时的所见、所闻及所感,表达了词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也反映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知识点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纳兰性德《长相思》古诗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长相思》;(2)理解《长相思》的诗意和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分析《长相思》的诗歌形式和艺术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长相思》;(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2)培养自己热爱祖国、家乡的情感;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长相思》的诗意和主题;2. 《长相思》的诗歌形式和艺术特点。
难点:1. 理解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 分析《长相思》的诗歌形式和艺术特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纳兰性德及其作品《长相思》,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长相思》,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长相思》的诗歌形式和艺术特点,如韵律、意象、修辞等。
4. 讲解与展示:教师讲解《长相思》的诗意和主题,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5.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培养自己热爱祖国、家乡的情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长相思》的诗意、主题和艺术特点。
四、课后作业1. 背诵《长相思》;2. 写一篇关于《长相思》的赏析文章;3. 选择一首类似的古典诗词进行学习,下次上课分享。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长相思》的诗意和主题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长相思》的诗歌形式和艺术特点的分析能力;3.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合作精神;4. 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的质量。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长相思》的意境和主题;2. 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诗句,掌握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4.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导读:《长相思·山一程》原文山一程,水一程⑵,身向榆关那畔行⑶,夜深千帐灯⑷。
风一更,雪一更⑸,聒⑹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⑺。
注释⑴长相思。
唐教坊曲,双翅小令。
又名《双红豆》。
⑵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
⑶榆关:即今山海关,在今河北秦皇岛东北;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⑷千帐灯:皇帝出巡临时住宿的行帐的灯火。
千帐言军营之多。
⑸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
⑹聒(guō):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⑺故园:故乡,这里指北京;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译文将士们不辞辛苦地跋山涉水,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
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外面正刮着风、下着雪,惊醒了睡梦中的将士们,勾起了他们对故乡的思念,故乡是多么的'温暖宁静呀,哪有这般狂风呼啸、雪花乱舞的聒噪之声。
《长相思·山一程》写作背景清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十五日,康熙因云南平定,出关东巡,祭告奉天祖陵。
纳兰随从康熙帝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关。
塞上风雪凄迷,苦寒的天气引发了纳兰对京师中家的思念,写下了这首词。
《长相思·山一程》作者简介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清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满洲正黄旗人,清朝政治人物、词人、学者。
权臣明珠之子。
纳兰氏,字容若,号饮水、楞伽山人。
室名通志堂、渌水亭、珊瑚阁、鸳鸯馆、绣佛斋。
[1] 原名纳兰成德,为避当时太子“保成”的名讳,改名纳兰性德。
一年后,太子改名为胤礽,于是改回成德。
顺治十一年生,死于康熙二十四年,年仅三十一岁。
1676年(康熙十五年)进士,选授三等侍卫,寻晋为一等。
著有《通志堂集》,词作先有《侧帽》一集,后增补为《饮水词》,后人汇辑本则称《纳兰词》,今存三百五十首左右。
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诗意及赏析导读:《长相思·山一程》原文山一程,水一程⑵,身向榆关那畔行⑶,夜深千帐灯⑷。
风一更,雪一更⑸,聒⑹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⑺。
注释⑴长相思。
唐教坊曲,双翅小令。
又名《双红豆》。
⑵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
⑶榆关:即今山海关,在今河北秦皇岛东北;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⑷千帐灯:皇帝出巡临时住宿的行帐的灯火。
千帐言军营之多。
⑸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
⑹聒(guō):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⑺故园:故乡,这里指北京;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长相思·山一程》诗意将士们不辞辛苦地跋山涉水,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
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外面正刮着风、下着雪,惊醒了睡梦中的将士们,勾起了他们对故乡的思念,故乡是多么的温暖宁静呀,哪有这般狂风呼啸、雪花乱舞的聒噪之声。
《长相思·山一程》赏析上片“山一程,水一程”,写出旅程的艰难曲折,遥远漫长。
词人翻山越岭,登舟涉水,一程又一程,愈走离家乡愈远。
这两句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将“一程”二字重复使用,突出了路途的漫漫修远。
“身向榆关那畔行”,点明了行旅的方向。
词人在这里强调的是“身”向榆关,那也就暗示出“心”向京师,它使我们想到词人留恋家园,频频回首,步履蹒跚的情况。
“那畔”一词颇含疏远的感情色彩,表现了词人这次奉命出行“榆关”是无可奈何的。
这里借描述周围的情况而写心情,实际是表达纳兰对故乡的深深依恋和怀念。
二十几岁的`年轻人,风华正茂,出身于书香豪门世家,又有皇帝贴身侍卫的优越地位,本应春风得意,却恰好也是因为这重身份,以及本身心思慎微,导致纳兰并不能够安稳享受那种男儿征战似的生活,他往往思及家人,眷恋故土。
严迪昌《清词史》:“夜深千帐灯’是壮丽的,但千帐灯下照着无眠的万颗乡心,又是怎样情味?一暖一寒,两相对照,写尽了自己厌于扈从的情怀。
长相思纳兰性德诗意长相思纳兰性德“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
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
”不觉已是初冬,北方许多地方也下起了雪,今天便和大家分享纳兰性德在羁旅途中写的一首《长相思》。
关于作者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满洲正黄旗人,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
大学士明珠长子,清代最著名的词人之一。
原名纳兰成德,避当时太子“保成”的名讳,改纳兰性德。
一年后,太子改名为胤礽,乃复原名。
康熙十五年(1676年)进士,授三等侍卫,寻晋一等,武官正三品,后升为一品。
性德少聪颖,读书过目即能成诵,继承满人习武传统,精于骑射。
在书法、绘画、音乐方面均有一定造诣。
尤长于填词,与阳羡派陈维崧、浙西派朱彝尊鼎足而立,并称“清词三大家”。
他的诗词不但在清代词坛享有很高声誉,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纳兰词”亦有一席之地。
一生著作颇丰:有《通志堂文集》二十卷、《渌水亭杂识》四卷;词作则有《侧帽集》、《饮水词》等。
纳兰性德手简纳兰性德仿云林小景扇面林风眠《家》王鑑《仿巨然笔意山水》张大千《峒关蒲雪图》何海霞《峒关蒲雪图》吴湖帆《峒关蒲雪图》张大千《峒关蒲雪图》董其昌《峒关蒲雪图》关仝《寒山行旅图》傅抱石《踏雪访友》董其昌《铜官山色图》《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诗歌赏析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是太傅明珠的长子,他出身显贵,母亲是英亲王阿济格的女儿。
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十八岁中举人,次年成为贡士。
二十一岁补殿试,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
他深受康熙皇帝宠信,官至一等侍卫。
但纳兰公子真正的志向一直在文学上,随驾扈从的仕宦生涯让他产生出“临履之忧”的恐惧和志向难酬的苦闷。
他的老师徐乾学在《纳兰君墓志铭》中为他一生不能入翰林院而感叹:“荐绅以不得上第入词馆,为容若叹息”。
纳兰词主情,在吸收李清照、秦观的婉约特色后,锻造出独特的个人风格。
长相思纳兰性德长相思纳兰性德,一个名字中蕴含着深沉的情感和复杂的内心。
他是清代文学家纳兰性德,也是我灵魂深处的一个存在。
纳兰性德,一个充满了诗意和忧伤的名字。
他的诗作中充满了对生活的感慨和对人情世故的理解,他的心灵深处沉淀着无尽的思绪和情感。
身世凄凉,注定了纳兰性德的生活充满了离合悲欢的辗转。
他出生在一个富贵的家庭,却因家族的衰败而遭受了一系列的打击。
父亲被贬谪到外地,母亲早逝,家族破产,生活陷入了困境。
然而,这些不幸的遭遇并没有让他沉沦,反而使他更加坚强,更加深刻地思考人生。
纳兰性德的诗作中流露出浓厚的忧郁和孤独感。
他常常用悲伤的笔触描绘自己的心情,用凄美的词句表达内心的痛楚。
他的诗作中充满了对命运的无奈和对人生的追寻,他在平凡的生活中探索着自己的内心世界。
长相思,是纳兰性德最有名的诗作之一。
这首诗写的是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的痛苦和对亲情的渴望。
他在诗中写道:“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些句子中流露出的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让人心生感动,也让人感受到了纳兰性德深刻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思考。
纳兰性德的诗作中还有许多关于爱情的作品。
他对爱情的描绘既浪漫又复杂,既温情又伤感。
他在诗作中把爱情比作一尊美丽的雕塑,把自己比作一个渴望爱情的人。
他写道:“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这样的词句中充满了对爱情的向往和对爱情的痴迷。
纳兰性德的诗作中还有许多与生活琐事相关的作品。
他把一些平凡而普通的事物,如雨、雪、花、草,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它们的美丽和寓意。
他用他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感悟力,使这些琐事充满了诗意和哲理。
纳兰性德的诗作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
他的诗歌不仅仅是一种文学表达形式,更是一种情感的宣泄和对人生的思考。
他的诗作从不拘一格,既有悲伤的诗句,也有欢乐的篇章,他通过自己的体验和思考,启发了无数读者的心灵,让他们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总的来说,长相思纳兰性德是一个才华横溢、思想深刻的文学家。
带诗意的相思古诗赏析诗是最富于哲理意味的文学样式,它是文学领域中最“讲理”的品种。
感情来源于思想。
思想同样也是诗的内容的组成部分。
情、形、理的统一,构成诗的内容。
我在此整理了带诗意的相思古诗,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带诗意的相思古诗11、长相思纳兰性德?〔清代〕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将士们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
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帐篷外风声不断,雪花不住,嘈杂的声音打碎了思乡的梦,想到远隔千里的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啊。
2、相思王维?〔唐代〕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红豆生长在阳光明媚的南方,每逢春天不知长多少新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希望思念的人儿多多采摘,因为它最能寄托相思之情。
3、长相思·一重山李煜?〔五代〕一重山,两重山。
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一重又一重,重重叠叠的山啊。
山远天高,烟云水气又冷又寒,可我的思念像火焰般的枫叶那样。
菊花开,菊花残。
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菊花开了又落了,时令交替轮换。
塞北的大雁在高空振翅南飞,可是思念的人却还没有回来。
只有帘外的风月无思无忧。
带诗意的相思古诗21、长相思·其一李白?〔唐代〕长相思,在长安。
日日夜夜地思念啊,我思念的人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秋夜里纺织娘在井栏啼鸣,微霜浸透了竹席分外清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夜里想她魂欲断,孤灯伴我昏暗暗;卷起窗帘望明月,对月徒然独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如花似玉美人呵,仿佛相隔在云端!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长天一作:高天)上面有长空一片渺渺茫茫,下面有清水卷起万丈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天长地远日夜跋涉多艰苦,梦魂也难飞越这重重关山。
长相思,摧心肝!日日夜夜地思念啊,相思之情痛断肝肠!2、长相思·其二李白?〔唐代〕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
纳兰性德写长相思时的思想感情及长相思的诗意精品文档
纳兰性德写长相思时的思想感情及长相思的诗意
要在高考作文中实际运用纳兰词,首先要熟悉纳兰词,可以看纳兰词全集,或者退而求其次,看一些纳兰词的名篇,看的多了耳熟能详了,也就可以信手拈来了。
其次是要了解纳兰词,纳兰词字面的意思不难懂,纳兰是满人,他的词作很直白,我觉得要能够读懂纳兰词,或者是任何其他的诗作,最重要的是要了解作者的生平。
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词,他写给谁,古人少有所谓的纯文学创作,古人写诗词是因为心中有寄托,所以诗词里处处流露出作者的真实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
诗词是一种美的东西,它不是教育你,而是感动你,让你在感动中体会千百年前的诗人对宇宙人生的态度。
字面上的功夫易学,诗词背后的人生观难学。
我以为纳兰词字面上的功夫学学可以,背后的人生观不要学,作为一个马背上打过仗的满人,他的太心胸还是狭窄了些。
如果跟苏东坡辛稼轩这样的大词人一比,就明显分出优劣了。
纳兰词就好比小山词、少游词,我也喜欢,觉得是可亲切的。
1 / 2
精品文档
长相思的诗意:1.战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前进。
在漆黑的夜里,住宿的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在夜里又是刮风,又是下雪,战士们不禁思念起故乡来。
想起故乡温暖宁静,想起故乡是没有寒风朔雪之声的,战士们心里想:我的故乡不是这样的,我多么想回到故乡啊~享受这温暖的时光。
2.一路上爬山涉水,向榆关那边行进。
夜深宿营,只见无数行帐中都亮着灯火。
挨过了一更又一更,风雪声吵得我乡心碎乱,乡梦难圆,家乡没有这种声音。
2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