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霜、雾等形成的物态变化
- 格式:doc
- 大小:11.51 KB
- 文档页数:2
雾的形成是什么物态变化
雾的物态变化是水蒸气经过汽化和液化之后形成的。
1、雾的形成其实也是很简单,一般会发生在春季。
当空气中水汽充足,风力和大气稳定的情况下,空气的相对湿度达到100%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就会凝结成一个个细微的水滴悬浮在空中,这种情况会使地面水平能见度降低,这种天气现象称之为雾。
2、我们看到的云和雾其实是一种东西。
云和雾都是由于温度的下降而造成的,所以有人说雾就是靠近地面的云。
雾的形成无非是三种情况,一是冷却,二是加温,三是有凝结核。
不同情况所形成雾的时间段也都是不一样的。
3、我们的清晨是很容易起雾的,但是太阳一出来,雾就消散了。
原理就是由于下垫面的增温,雾滴蒸发,所以我们的雾就消散了。
雾还有一个消散的原理,就是风。
因为风速的增大,很容易就将雾吹散或者是抬升成了云。
云雨雪雾露霜的物态变化口诀
露、雾是液化,霜是凝华。
物态变化口诀:
1、液化。
液化气态变液称液化,液化方法有两种。
降低温度能液化,压缩体积也可以。
液化现象要放热,雾、露、白气是液化。
2、升华和凝华。
固态变气是升华,气态变固是凝华。
升华吸热凝华放,樟脑变小因升华。
紫碘微热便升华,凝华雪霜和雾淞。
三态六变及吸热放热情况:
熔化:固态→液态(吸热)。
凝固:液态→固态(放热)。
汽化:(分沸腾和蒸发):液态→气态(吸热)。
液化:(两种方法:压缩体积和降低温度):气态→液态(放热)。
升华:固态→气态(吸热)。
凝华:气态→固态(放热)。
在发生物态变化之时,物体需要吸热或放热。
当物体由高密度向低密度转化时,就是吸热;由低密度向高密度转化时,则是放热。
而吸热或放热的条件是热传递,所以物体不与周围环境存在温度差,就不会产生物态变化。
例如0℃的冰放在0℃的空气中不会熔化。
问:大家想一想上述每个窗户都对应什么物态呢?
第5讲云、雨、雪、霜的
形成原因—物态的变化 温故知新
趣味引入
问:云,雨,雪,霜是哪种物态?
学生回答:
问:云,雨,雪,霜是怎样形成的呢?
学生回答:
知识梳理
一、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1一般情况下物质以固态、液态、气态的形式存在。
比如石头、铅球等就是以固态存在的,我们称它们为固体;像常温下的水、酒精这类物质,就是以液态存在的,叫做液体;像空气、
水蒸气等是以气态存在的,叫做气体。
物质处于不同状态时具有不同的物理特点。
2物质三种状态的特征比较。
雪霜冰雹雾是经历了那些物态变化形成的云的形成:云的形成主要是由水汽凝结造成的。
漂浮在天空中的云彩是由许多细小的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有的是由小水滴或小冰晶混合在一起组成的。
有时也包含一些较大的雨滴及冰、雪粒,云的底部不接触地面,并有一定厚度。
雨的形成:陆地和海洋表面的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上升到一定高度后遇冷变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组成了云,它们在云里互相碰撞,合并成大水滴,当它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就从云中落了下来,形成了雨。
雪的形成:雪是天空中的水汽经凝华而来的固态降水。
雪的形成原理冰云是由微小的冰晶组成的。
雾的形成:在水气充足、微风及大气层稳定的情况下,如果接近地面的空气冷却至某程度时,空气中的水气便会凝结成细微的水滴悬浮于空中,使地面水平的能见度下降,这种天气现象称为雾。
露的形成:空气中水汽以液滴形式液化在地面覆盖物体上的液化现象。
夜间气温下降,越近地面冷却越快,形成与白天相反的下冷上热的温度分布,当地面温度冷却到使贴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达到饱和时,地面物体上开始观察到露滴生成。
如果温度持续降至0℃以下时,露滴冻结成冰珠,称为冻露。
霜的形成:霜的形成不仅和当时的天气条件有关,而且与所附着的物体的属性也有关。
当物体表面的温度很低,而物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温度却比较高,那么在空气和物体表面之间有一个温度差,如果物体表面与空气之间的温度差主要是由物体表面辐射冷却造成的,则在较暖的空气和较冷的物体表面相接触时空气就会冷却,达到水汽过饱和的时候多余的水汽就会析出。
如果温度在0°C以下,则多余的水汽就在物体表面上凝华为冰晶,这就是霜。
冰雹的形成:冰雹和雨、雪一样,都是从云里掉下来的,它是从积雨云中降落下来的一种固态降水。
冰雹的形成需要以下几个条件:①大气中必须有相当厚的不稳定层存在。
②积雨云必须发展到能使个别大水滴冻结的高度(一般认为温度达-12~-16℃)。
③要有强的风切变。
④云的垂直厚度不能小于6~8千米。
常见的自然现象中涉及到的物态变化云、雾、雨、露、霜、雪、雾凇、冰雹是水的不同物态,它们的形成过程中发生了哪些物态变化一、云的形成地面附近的水蒸气上升,到了一定高度(越往高空温度越低),如果高空的温度高于0°C,水蒸气就液化成小水滴,如果高空温度低于0°C,水蒸气就凝华为小冰晶。
这些小水滴和小冰晶逐渐增多就形成了云。
云涉及的物态变化:液化或凝华。
二、雾的形成地面附近的空气温度降低,如果空气中的水蒸气较多,便液化成小水滴,附着在空气中的浮尘上,便形成雾。
雾涉及的物态变化是:液化。
三、雨的形成云是由小水滴或小冰晶组成的。
如果云中的雨滴增大到一定的程度,在重力作用下就会下落形成降雨;如果小冰晶增大后下落,当到暖气流时就会熔化形成降雨。
所以雨涉及的物态变化有:熔化。
四、露的形成若空气湿润(一般在春秋季节),夜间温度下降,地面附近的水蒸气在植物枝叶表面液化便形成露。
露涉及的物态变化是:液化。
五、霜的形成霜是一种白色的冰晶(小冰晶),多形成于深秋或初冬季节的夜间,当夜间的温度降到0℃以下时,水蒸气在地面或枝叶上凝华形成霜。
霜涉及的物态变化是:凝华。
六、雪的形成当水蒸气上升到高空,遇到0℃以下空气时时,水蒸气便凝华成小冰晶,下落过程中周围水蒸气与其接触而结晶成雪。
雪涉及的物态变化是:凝华。
七、雾凇的形成雾淞(俗称树挂),是严冬时节出现在吉林松花江畔十里长堤的自然现象,与桂林山水、长江三峡、云南石林并称为中国四大奇观。
经常一夜间松花江畔长堤上的大柳树成了“白发三千丈”的雪柳,苍松则成了“玉菊怒放”的雪松。
当夜间温度下降,空气中水蒸气凝华附着在草木和其他物体上便形成了雾凇。
雾凇涉及的物态变化是:凝华。
八、冰雹的形成冰雹是从积雨云中降落下来的一种固态降水。
冰雹(人们常称为雹)。
冰雹是在对流云中形成,当水汽随气流上升遇冷会凝固成小水滴,若随著高度增加温度继续降低,达到摄氏零度以下时,水滴就凝固成冰粒,在它上升运动过程中,并会吸附其周围小冰粒或水滴而长大,直到其重量无法为上升气流所承载时即往下降,当其降落至较高温度区时,其表面会熔化成水,同时亦会吸附周围之小水滴,此时若又遇强大之上升气流再被抬升,其表面则又凝固成冰,如此反覆进行如滚雪球般其体积越来越大,直到它的重量大于空气之浮力,即往下降落,若达地面时未融解成水仍呈固态冰粒者称为冰雹,如融解成水就是我们平常所见的雨。
霜的形成是一种靠近地面空气中的水蒸气物体上的地面凝华现象,大多在晴天形成,即人常说“浓霜猛太阳”之理;也有夜间形成的,少数情况下,在日落以前太阳斜照的时候,霜也能开始形成。
霜的形成条件
低气温是霜形成的重要条件。
此外,风也是霜形成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微风可使辐射冷却在较厚的气层中充分进行,空气会缓慢地流经物体表面,这样一来就能不间断地供应水汽,保证有足够多的水汽供应凝结,有利于霜的形成。
霜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受到云的影响,因为云会妨碍地面物体夜间的辐射冷却,所以天空有云的时候不利于霜的形成。
云、霜、雾等形成的物态变化
云、雨、雾、露水、雪、霜、冰雹形成的物态变化
空气中总是有水蒸气的,而且水蒸气是无色透明的气体,是看不见的。
日常所见到的“白汽”不是水蒸气,而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
1、云是怎样形成的?
当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温度降低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这些很小的微粒,能被空气上升气流顶起,形成浮云,所以云是由大量的水蒸气和小冰晶组合而成的。
2、雨是怎样形成的?
在一定条件下,云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越大,达到一定程度时,上升气流无法支持,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小冰晶熔化成水滴,与原来的小水滴一起落到地面上,形成了雨。
3、雾是怎样形成的?
雾一般在清晨出现。
当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空气或地面温度突然下降时会液化成小水滴而飘浮的空气中和尘埃上,就形成的雾。
4、露水是怎样形成的?
当地面温度下降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液化成小水滴面附在地面上或花草上,形成露水。
5、雪是怎样形成的?
在冬季,有时上升气流较弱,云中的水蒸气受冷直接在小冰晶上凝华形成雪花,飘落到地面面形成了雪。
6、霜是怎样形成的?
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受冷直接凝华而成的。
冬天的夜晚,地面的温度迅速降低到0℃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就会在地面上迅速凝华而形成固态的小晶体,即霜。
7、冰雹是怎样形成的?
在夏季,上升气流很强,也很不稳定,小水滴在空气对流中受冷凝固成小冰雹块。
小冰雹块在流动过程中又与小冰晶、小水滴合并,形成大冰块,当这样的冰块增大到一定程度时,气流无法支持,就降落到地面形成洋冰雹。
8、人工降雨:
通常人工降雨采用固态的二氧化碳(干冰)直接升华成气体进要吸收大量的热,从而使周围空气的温度迅速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液化为小水滴或直接凝华为小冰晶,这样就可以实现人工降雨。
9、舞台上的云雾效果:
常利用干冰在升华时吸收大量热使空气温度降低,从而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可直接凝华为小冰晶,形成舞台上的云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