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下学期语文《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4.00 KB
- 文档页数:6
2023年小学四年级语文《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案收拾《爱因斯坦和小女孩》课文表现了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忽略生活小节的平庸而伟大的品格,以及他体贴孩子、乐于与孩子相处的一颗童心。
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四年级语文)《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案,巴望能关心到大家!小学四年级语文《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案一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能用“一面一面”、“只好”(造句)。
3.感悟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不拘生活小节的品质及他体贴孩子、乐于和孩子相处的一颗心。
教学重点: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感悟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不拘生活小节的品质及他体贴孩子、乐于和孩子相处的一颗心。
教学难点:1. 能用“一面一面”、“只好”造句。
2. 商议爱因斯坦是不是一个伟大的人。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 这节课我们延续走进爱因斯坦,去看一看他和小女孩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2. 请学生们根据上一节课的内容来(说说)看课文主要写了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的几次见面?(三次)过渡:今天,我们就从这三次见面中去看看爱因斯坦是个怎么样的人物。
二、第一次见面1. 请学生们默读1-3天然段,去找找第一次见面时的爱因斯坦是怎么样的呢?(指名回答)2. 出示:“蓄着一撮短而硬的小胡子,一双棕褐色的眼睛深陷在眼窝里,长着一头蓬乱的灰白头发。
”“只见他穿的衣服又肥又长,囫囵人就像裹在一张大被单里,脚下趿拉着一双卧室里穿的鞋子。
”(齐读)提问:从这些外貌描写中,你觉得爱因斯坦怎样呢?(1) 他为什么不刮胡子呢?为什么头发蓬蓬的呢?联系我们生活中怎样的人才会这样呢?本来他很不注意自己的形象。
我们可以概括为“不拘小节”。
(板书:不拘小节)(师:倘若我们直接说爱因斯坦是个不拘小节的人,你们会认同吗?可能不会相信,通过对胡子、眼睛、头发等细致的描写,会越发有说服力,越发生动形象,让我们宛然看到了这样一位不拘小节的科学家。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21、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教案教材剖析本是教版教材小学四年下册第21 ,叙了大科学家因斯坦与一个小女孩有时相遇并相的生活片断,表了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不拘生活小的平庸而大的品行,以及他关孩子、于与孩子相的一童心。
全文共8 个自然段,可分四段。
写了因斯坦与小女孩从有时相撞,到相遇、相邀、相的程。
文情,言朴,抓住典型的生活,描绘生,人物性格突出,充童趣,合适学生、感悟。
此文,既能够从平的字里行感觉到大科学家的一般之,又能够真实体会到因斯坦了专注研究科学事而不拘小的大一面。
教课目1.学会本生字,理解生字成的,会用“一面⋯⋯面⋯⋯、“只能”造句。
2.能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文。
3.理解人物言、作和相貌描绘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
4.依靠文言文字的理解,领会因斯坦科学事的著追求,学他虚勤学的美德,感觉小姑娘的率直可。
教材重点点1.朗文。
2.领会因斯坦科学事、虚勤学的品以及小女孩的活泼率直。
课时: 2 课时第一课时21《爱因斯坦和小女孩》预习教案一、辨音小好手蓬乱疑惑踱步蓄着温柔穿着衣衫不整乱七八糟二、辨音再组词。
埋() 逢() 裹()理() 蓬() 衷()三、我理解我快乐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你感觉其因斯坦是一个如何的人?四、我不解经过对课文的预习,你还有哪些不理解的问题,写在下边:21《爱因斯坦和小女孩》导教案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爱因斯坦是举世有名的物理学家, 1921 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2019 年,被美国的《时代》周刊评比为“世纪伟人”。
可就是这么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却和一个一般的12 岁的小姑娘之间发生了一连串的回味无穷的故事,接下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哪位同学板书课题?(板书课题 )二、沟通预习教案1.小组沟通:生字读音、课文朗诵。
2.全班沟通展现。
三、小组合作研究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2.课文主要写了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之间发生的哪些故事?从这些故事能够看出爱因斯坦是如何的你?四、小组沟通报告生一:读了这篇课文,我们小组读懂了爱因斯坦是一个不拘生活小节,专注科学研究的人。
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不同人的眼中认识不同的爱因斯坦, 感悟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事业, 不拘生活小节的伟大而又平凡的品格和关爱孩子乐于和孩子相处的一颗童心。
3.理解人物语言、动作和外貌描写的作用, 指导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从不同人的眼中认识不同的爱因斯坦, 感悟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事业, 不拘生活小节的伟大而又平凡的品格和关爱孩子乐于和孩子相处的一颗童心。
教学过程:复习导入/:上节课, 我们初读了《爱因斯坦和小女孩》这篇课文, 你们知道/爱因斯坦是个什么样的人吗?出示: 爱因斯坦的成就指名读大家说, 爱因斯坦是个什么样的人?(伟大的科学家、成就卓越的科学巨人……)过渡:爱因斯坦在科学上贡献巨大, 那他在生活中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一、认识爱因斯坦学生自由读1.认识他的不修边幅集体交流出示句子: 他穿的衣服又肥又长, 整个人就像裹在一张大被单里, 脚下趿拉着一双卧室里穿的拖鞋。
他仍是衣衫不整, 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
他一边埋头走路, 一边像是在思考着什么。
你读了这些句子, 感觉生活中的爱因斯坦是个什么样的人?(不修边幅、邋里邋遢)2.认识他的热爱科学作为一个著名的科学家, 在生活中却是这样, 大家说, 他的时间都花哪里去了?(科学研究)介绍几个爱因斯坦的故事: [来源:学。
科。
网Z。
X。
X。
K](1)、年轻时的爱因斯坦推着儿子的小车在街头边走边思考问题, 差点被马车撞了。
(2)、在桥头等一位学生时, 爱因斯坦掏出纸进行计算, 雨水淋湿了他的衣服也没有觉察。
(3)、临终前, 爱因斯坦躺在病床上, 朋友问他最需要什么?他双眼闪亮, 低声说/:“我现在只希望有几个小时时间把一些稿子整理好”;直到逝世前他仍在忘我地工作、工作、再工作……指名读大家现在觉得爱因斯坦是个什么样的人?(热爱科学、专注研究、一丝不苟等)你想对爱因斯坦说些什么?说话练习:走路时, 他在思考着问题;坐车时, 他在思考着;睡觉时, 他在思考着;,他还在思考着……3.认识他的谦虚有礼除此之外, 爱因斯坦还有什么地方令/你尊敬?学生自由读集体交流(1)冷不丁被小姑娘一撞, 他抬起头, 友好地冲女孩一笑: “对不起, 小姑娘, 是我不小心。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4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理解“蓄着、踱步”等词语;能用“一面……一面……”和“只好……”造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的具体语境,理解词句的含义。
3、感悟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事业,不拘生活小节的平凡而又伟大的品格,以及关爱孩子、乐于与孩子相处的一颗童心。
4、能正确理解爱因斯坦的伟大,体会不同人物、不同角度对人、事的不同看法。
教学重点:感悟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事业,不拘生活小节的平凡而又伟大的品格,以及关爱孩子、乐于与孩子相处的一颗童心。
教学难点:能正确理解爱因斯坦的伟大,体会不同人物、不同角度对人、事的不同看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分步揭题,设疑导入1、你最崇拜的科学家是谁,为什么?(板书:爱因斯坦)引导学生说说从网上或者书籍上了解到的爱因斯坦的情况。
(爱因斯坦,德国人,世界著名物理学家。
他的相对论对世界科学史作出了巨大贡献,1921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被确认为整个人类历史上的科学巨人。
)2、(板书:小女孩)你知道课文中的小女孩有多大吗?(12岁)3、(板书:和)读了“爱因斯坦和小女孩”这个题目,你会想到哪些问题?(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是怎样认识的?一个是大科学家,一个是12岁的小女孩,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事情呢?)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 61、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2、检查初读情况。
(1)出示课文田字格中的生字,指名朗读,师生正音。
(2)说说生字书写的注意点,教师提醒:“裹”,是个形声字,“衣”是它的形旁,“果”是它的声旁,这个字是把“衣”字拆成上下两部分,中间包一个“果”字,这里的“果”要写得扁一些。
再看“鬼”,它的第六笔是撇,要从上撇下来,写得要舒展一些。
下面请同学们拿出钢笔把“裹”和“鬼”这两个字认真地描一遍,细细体会它们的写法。
(3)出示两条绿线内的生字,读准字音。
(4)出示词语裹蓬乱纳闷冷不丁衣衫不整蓄温柔穿戴手把手一塌糊涂说说“纳闷”“衣衫不整”“一塌糊涂”等词语的意思。
语文教案-爱因斯坦与小女孩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课文,了解爱因斯坦与小女孩之间的故事,理解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2.培养学生对名人的了解,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爱因斯坦的人格魅力。
2.学习课文中的表达方式,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抽象概念,如“相对论”等。
2.分析课文中的寓意,理解其深层含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爱因斯坦的生平及其科学成就,引导学生对爱因斯坦产生兴趣。
2.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关于爱因斯坦的知识。
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
三、课文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故事情节,理解爱因斯坦与小女孩之间的互动。
2.学生讨论课文中所表达的人生哲理,如真诚、友善、谦逊等。
四、写作训练1.教师给出写作题目:“我眼中的爱因斯坦”,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展开想象,写一篇短文。
2.学生进行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3.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进行评价。
五、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六、课后作业1.学生自主复习课文,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课文《爱因斯坦与小女孩》,使学生了解了爱因斯坦的生平及其科学成就,感受到了爱因斯坦的人格魅力。
在课文分析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理解了课文中所传达的人生哲理。
在写作训练环节,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创作出了富有个性化的作品。
整节课教学效果良好,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1.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加强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过程补充1.导入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爱因斯坦吗?谁能告诉我一些关于他的信息?”学生回答后,教师继续引导:“很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故事就是关于爱因斯坦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在生活中是怎样的吧。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1爱因斯坦和小女孩苏教版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阅读,明白得课文内容,感悟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不拘生活小节的品质和关爱小孩、乐于和小孩相处的一颗童心。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明白得课文内容,感悟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不拘生活小节的品质和关爱小孩、乐于和小孩相处的一颗童心。
教学过程:一、导入1、通过上节课的了解,你能用一、二句话来介绍一下爱因斯坦吗?爱因斯坦是世界闻名物理学家。
他的相对论远比牛顿物理学先进,对世界科学史作出了庞大奉献。
他的物质粒子能够转变为庞大能量的理论,已由原子dan、氢弹的威力得到确证。
1921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被确认为整个人类历史上的科学巨人。
小结:爱因斯坦是继牛顿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
难怪文中小女孩的父亲称他为"最伟大的人"板书:"最伟大的人"2、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它没有从科学成就的这一方面来介绍爱因斯坦,而是写了他与一个小小姐之间发生的故事。
这节课,我们将从他与小小姐的交往之中来感受爱因斯坦人性的伟大。
二、理清课文脉络1、文中讲了爱因斯坦与小小姐哪几次交往?依照学生的回答归纳小标题板书:相撞--相遇--相邀--相处2、过渡:课文详写了爱因斯坦与小小姐的三次相遇,他们之间发生了如何样的故事呢?三、自学要求出示:快速地通读课文,自由选择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次交往,细细地读一读。
摸索:这次相遇小小姐对爱因斯坦有如何样的印象?你从中又体会到爱因斯坦是一个如何样的人?同桌能够互相讨论。
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交流(一)相撞1、能够哪这句话来概括小女孩对爱因斯坦外貌的印象:"嘿!那个人简直确实是从我的童话故事书里走出来的。
"小女孩这么想。
联系上文来明白得这句话:老人蓄着一撮(zuǒ)短而硬的小胡子,一双棕褐色的眼睛深陷在眼窝里,长着一头蓬乱的灰白头发。
四下第七单元课题 21.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第 1 教时总第个教案课型:新授课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5个生字,绿色通道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体会人物品质。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体会人物品质。
课前准备: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图片、资料等。
预习导航:1.学会本课生字,绿色通道内的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一、导入趣味点,乐学新知思考与调整1、出示爱因斯坦像:同学们认识这位老人吗?能说说对他的了解吗?(学生简单交流)出示教师补充的材料:●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德国人,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他的相对论对世界科学史作出了巨大贡献;1921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被确认为整个人类历史上的“科学巨人”。
●上世纪末,西方国家评选20世纪的“千年思想家”,汇集全球一个月投票结果,马克思居第一,爱因斯坦居第二。
●上世纪末,加拿大《环球邮报》邀请全球评选千年百位名人,结果爱因斯坦名列第一指名读。
2、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这个响亮了一个多世纪的名字(板书:爱因斯坦)今天我们不去了解这位科学巨人伟大的科学成就,只是去了解生活中的爱因斯坦,去读他和一个小女孩的故事(板书:和小女孩)3、齐读课题。
读了课题,你至少知道了什么?(板书:写人)你还想知道什么?(板书:记事)二、突破自学障碍点,顺畅阅读读词语蓄着裹在踱步纳闷一撮趿拉两手一摊温柔蓬乱穿戴肩膀一耸鬼脸(1)指名横着读,相机理解“踱步、趿拉、纳闷”等词语。
(2)提示竖着读,看看能有什么发现提示发现:第一列描写爱因斯坦的面貌,第二列描写爱因斯坦的穿戴,第三列描写爱因斯坦的动作,第四列描写人物神态(在“写人”下相机板书:外貌、动作、神态,渗透写法)(3)再读,要求将自己的理解送进词语中读。
三、突出全文情感点,顺清脉络1、词语只有放到句子里读,才会更加鲜活、灵动起来,翻开书,把这些词语放到相关句子里读一读。
21《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爱因斯坦的生平和成就;2.熟悉小女孩与爱因斯坦之间的故事情节;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4.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5.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文章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提高阅读理解能力;难点:对于爱因斯坦的科学成就和思想理念的理解和解读。
教具准备:1.教科书《爱因斯坦和小女孩》;2.讲义和习题;3.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用图片展示爱因斯坦的照片,引导学生对他的了解和印象,提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爱因斯坦是什么样的人?他做过哪些成就?他的思想和贡献对我们有什么启发?二、阅读故事(15分钟)1.学生轮流朗读故事;2.教师解释生词和难点;3.学生互相讨论故事中的关键情节和人物;4.学生回答问题,理解文章内容。
三、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1.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之间的故事在文章中有什么深意和寓意?2.小女孩对爱因斯坦的提问反映了什么?3.爱因斯坦的回答揭示出了哪些思想和观念?4.小女孩最终的感悟是什么?四、课堂展示(10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小组讨论的成果和结论,与全班分享观点和见解。
五、翻译练习(15分钟)给学生准备一些故事中的句子,让他们翻译成英语,并和同学一起讨论意思和表达。
六、思维拓展(15分钟)1.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如果你有机会和爱因斯坦交流,请问他一个问题,你会问什么?-爱因斯坦提到了物理学,数学,哲学和生活这四个方面,你认为如何平衡这四个方面的生活?2.每个小组选一名同学代表发言,并和其他小组交流想法和观点。
七、总结(10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和归纳;2.鼓励学生发表对于爱因斯坦思想和故事的看法和感想;3.鼓励学生继续阅读和探索更多知识。
八、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文章,介绍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个困惑或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感悟,或者模仿故事中的情节,写一篇小说或故事。
小学四年级语文《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案学校四年级语文《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案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案应当怎么写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学校四年级语文《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期望可以帮忙到有需要的朋友。
学校四年级语文《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案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认读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有关词语。
3、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理清课文的条理,初步感受爱因斯坦的宏大。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爱因斯坦喜爱科学事业、虚心好学的品质以及小女孩的活泼率真。
教学预备:1、课件2、课外了解爱因斯坦的相关学问。
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1、谈话:同学们,你们想成为胜利人士吗?出示说说是什么意思?2、谁能向大家介绍爱因斯坦?(同学介绍)老师介绍:爱因斯坦,德国人,世界物理学家。
他的相对论对世界科学史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物质粒子可以转变为巨大能量的理论,已由原子弹、氢弹的威力得到证明,人们还利用这个理论建立了核电站,为人类造福。
1921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被认为整个人类历的科学巨人。
3、板书课题:爱因斯坦和小女孩。
(齐读、读完了课题,你产生了什么疑问?)二、自由读课文,理解字词,读通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可以看看生字表,读准字音,将句子读通顺。
2、指名朗读课文,你将最喜爱的段落读给同学们听听,老师和其他同学作评委。
3、逐段指导其次段(1)你觉得读的怎么样?(2)有什么不理解的词句。
(3)理解:蓄、蓬乱、裹、趿拉、冷不丁A、重点指导:“蓬乱、裹、趿拉”的意思;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归纳?(衣衫不整)B、指导“冷不丁”的读音,比较“衣衫不整”的读音。
第三段:主要指导“纳闷”是什么意思?(不理解的意思)第四段(1)你觉得读得怎么样?(2)指导“噢,他只讲对了一半,我是爱因斯坦,但并不宏大。
”“我说也是嘛,瞧你,穿衣服还不会呢,怎么谈得上宏大?”读好语气词:噢、嘛。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21课《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文用一个真实的故事让我们走近那位被全世界人民所敬重的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
在科学界,他是泰斗,令人钦佩、仰慕;在生活中,在小女孩面前,他是一个平凡的老人,需要人的帮助,他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或许正是因此,才更加显出他的不平凡与伟大。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借助字典词典认读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理解课文中的新词,因此,生字新词环节放到课下学习预习完成。
另外,把课文读正确、流利也不是问题。
但对于刻画人物的方法,学生虽然有所了解,但要学会运用,还需要老师的引导与帮助,因此,这节课的主要问题是引导学生学会人物肖像描写的方法。
教学目标:1.会读本课生字表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感受爱因斯坦这个人物形象。
4.学习人物肖像描写的方法。
重点难点:重点:学会本课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学会人物肖像描写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1.板书课题,读课题。
2.让学生说说自己所了解的爱因斯坦,并谈谈自己是如何知道这些知识的。
3.课件展示爱因斯坦介绍。
4.爱因斯坦,一个科学成就卓著的人,与一个普通的小女孩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二、检查预习情况1.出示生字词,指名学生读。
2.指名学生读课文,检查学生课文朗读情况。
三、再读课文,看看爱因斯坦与小女孩是如何遇到的?指名学生回答。
(偶遇,邂逅)四、学习人物的肖像描写。
1.学生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把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和心理活动的语句用不同的符号画下来。
2.指名学生读一读写外貌的语句。
指导两个词语:一撮、趿拉指名学生读描写语言的语句。
指名学生读描写心理活动的语句。
指导读好“嘿!”,体会小女孩的心理感受。
3.课件展示描写外貌的语句,让学生反复读一读。
4.练习说:小女孩回到家是如何告诉父亲她遇到了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先同桌之间练习说,然后再指名学生到讲台上说。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4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理解“蓄着、踱步”等词语;能用“一面……一面……”和“只好……”造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的具体语境,理解词句的含义。
3、感悟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事业,不拘生活小节的平凡而又伟大的品格,以及关爱孩子、乐于与孩子相处的一颗童心。
4、能正确理解爱因斯坦的伟大,体会不同人物、不同角度对人、事的不同看法。
教学重点:感悟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事业,不拘生活小节的平凡而又伟大的品格,以及关爱孩子、乐于与孩子相处的一颗童心。
教学难点:能正确理解爱因斯坦的伟大,体会不同人物、不同角度对人、事的不同看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分步揭题,设疑导入1、你最崇拜的科学家是谁,为什么?(板书:爱因斯坦)引导学生说说从网上或者书籍上了解到的爱因斯坦的情况。
(爱因斯坦,德国人,世界著名物理学家。
他的相对论对世界科学史作出了巨大贡献,1921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被确认为整个人类历史上的科学巨人。
)2、(板书:小女孩)你知道课文中的小女孩有多大吗?(12岁)3、(板书:和)读了“爱因斯坦和小女孩”这个题目,你会想到哪些问题?(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是怎样认识的?一个是大科学家,一个是12岁的小女孩,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事情呢?)1 / 6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2、检查初读情况。
(1)出示课文田字格中的生字,指名朗读,师生正音。
(2)说说生字书写的注意点,教师提醒:“裹”,是个形声字,“衣”是它的形旁,“果”是它的声旁,这个字是把“衣”字拆成上下两部分,中间包一个“果”字,这里的“果”要写得扁一些。
再看“鬼”,它的第六笔是撇,要从上撇下来,写得要舒展一些。
下面请同学们拿出钢笔把“裹”和“鬼”这两个字认真地描一遍,细细体会它们的写法。
(3)出示两条绿线内的生字,读准字音。
(4)出示词语裹蓬乱纳闷冷不丁衣衫不整蓄温柔穿戴手把手一塌糊涂说说“纳闷”“衣衫不整”“一塌糊涂”等词语的意思。
(5)指名朗读课文,师生以“五不”要求评读。
3、默读课文,整体把握。
(1)交流预习时画出的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句。
(1940年的一天下午——第二天——第三天下午——从此——一天)(2)以此为顺序,给课文划分段落,并概括段落大意,了解爱因斯坦和小姑娘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小女孩与爱因斯坦偶然相撞。
(小标题:相撞)第二部分(第4、5自然段):小女孩第二次遇上爱因斯坦,教爱因斯坦衣服鞋子的穿戴要领。
(小标题:相遇)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爱因斯坦邀请小女孩去作客,小女孩教爱因斯坦整理东西、布置房间。
(小标题:相邀)第四部分(第7、8自然段):爱因斯坦与小女孩互相帮助,亲密相处。
(小标题:相处)三、初识爱因斯坦2 / 61、那么,课文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怎样的爱因斯坦呢?我们先到课文中去找找描写爱因斯坦的外貌以及他工作室的句子。
2、课件出示以下句子:老人蓄着一撮短而硬的小胡子,一双棕褐色的眼睛深陷在眼窝里,长着一头蓬乱的灰白头发。
只见他穿的衣服又肥又长,整个人就像裹在一张大被单里,脚下趿拉着一双卧室里穿的拖鞋。
他仍是衣衫不整,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
工作室很大,到处摆着书架和书,屋子中间摆着一张办公桌,桌上的东西乱得一塌糊涂。
(1)指名朗读句子(2)说说读了这些句子,爱因斯坦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不拘生活小节、不修边幅、衣衫不整等。
)(3)作者是怎样来表现爱因斯坦的不拘生活小节的?(①按照从头到脚的顺序;②抓住了“胡子、眼睛、头发、衣服、拖鞋”来写。
)(4)圈出句子中的量词“一撮”“一双”“一头”“一张”“一双”,连起来读一读,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四、描红练习,布置作业1、用钢笔描红并临写。
(见课后题1)(1)学生描红、临写,教师指导。
(2)反馈、矫正。
2、布置作业。
(1)抄写课后题2中的词语。
(2)观察身边一个熟悉的人的外貌,注意他(她)的特征,写一个片段。
第二课时一、回顾导入1、说说课文讲了爱因斯坦和小女孩几次相遇,每一次相遇,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2、通过上一堂的学习,爱因斯坦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3 / 63、上一堂课我们是通过什么方法来感受爱因斯坦的印象的?这一堂课我们将继续采用这种方法去阅读,去感受。
二、结识爱因斯坦1、人们心中的爱因斯坦。
(1)过渡:那么,人们是怎么看待这个整天衣衫不整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呢?读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爸爸和小女孩不同看法的句子。
①出示爸爸看法的句子:孩子,你今天撞着了当今世界上最伟大的人。
他是爱因斯坦!A.爸爸为什么这样认为?(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还可以介绍一下爱因斯坦所取得的成就。
)B.爸爸在说这段话的时候,心情是怎样的?指名朗读这段话,读出爸爸的心情。
②出示小女孩看法的句子:女孩直纳闷: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怎么能是“最伟大的人”呢?我说也是嘛,瞧你,穿衣服还不会呢,怎么谈得上伟大?A.分别给这两个句子换个说法,意思不变。
B.比较:改换后的句子和原文中的句子哪个好?通过反复对比朗读,体会文中的反问句更好地体现出了小女孩心中的疑惑。
2、过渡:那么,你认为爱因斯坦是不是一个伟大的人呢?让我们再次走近爱因斯坦,从他和小女孩的交往中来了解、体会。
三、走近爱因斯坦1、你认为爱因斯坦是个伟大的人吗?自读课文,圈画出你印象最深的细节,说说你的理由,并适当地写写阅读批注。
2、自由交流,重点抓住以下几个句子来体会爱因斯坦平凡外表中透露出来的“伟大”。
出示句子一:他一边埋头走路,一边像是在思考着什么。
冷不丁被小姑娘一撞,他抬起头,友好地冲女孩一笑:“对不起,小姑娘,是我不小心。
”说完,又低头向前走去。
(1)学生自由谈体会。
4 / 6(2)“一边……一边……”意味着什么?(爱因斯坦把更多的时间用在了科学研究上,连走路都在思考问题。
)(3)从“友好地冲女孩一笑”“对不起,小姑娘,是我不小心”中体会到了什么?(爱因斯坦平易、慈爱、宽容、礼貌的胸怀。
)(4)这里的“埋头”一词可不可以去掉?为什么?(不可以,因为“埋头”一词可以更好地体现出爱因斯坦专注于思考的科研精神。
)(5)朗读体会。
出示句子二:他仍是衣衫不整,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
“先生,你好!”小姑娘说,“我父亲说你是最伟大的爱因斯坦……”“噢,他只讲对了一半,我是爱因斯坦,但并不伟大。
”(1)学生交流体会。
(2)从两个“仍是”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思考成了他的一种习惯)(3)“沉思”是什么意思?讲述爱因斯坦充分利用时间的小故事:一天,下着蒙蒙细雨。
爱因斯坦在等一位学生,他独自在一座桥上走来走去,边走边自言自语,还不时地在纸上写着什么。
雨水淋湿了他的衣服,他却没有觉察出来。
等到学生来得时候,他已经解开了一道难题。
听了这个小故事,你明白了爱因斯坦为什么经常“衣衫不整”了吗?(忙于科学研究,无暇顾及自己的日常生活。
)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4)从爱因斯坦说的话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爱因斯坦?(爱因斯坦非常谦虚,平易近人。
)(5)你能用上“一面……一面……”造个句子吗?(6)分角色朗读第4自然段。
出示句子三:听了这话,爱因斯坦那深陷的眼窝里突然放出温柔的目光,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装束,两手一摊,肩膀一耸,冲小姑娘做了个鬼脸:“你说得对,我是不会对付衣服鞋子这类玩意儿,但愿你肯教我。
”(1)自由交流体会。
(2)“听了这话”指什么话?从爱因斯坦的动作和语言中你有什么体会?(幽默、谦虚、友善、有一颗童心,让人感到十分亲切。
)(3)分角色朗读第5自然段,在读中体会爱因斯坦的童心友善,体会小姑5 / 6娘的率直天真。
出示句子四:小姑娘看见他的时候简直吓了一跳,他整个变了一个人,按小姑娘说的那样穿戴得整整齐齐。
(1)自由交流体会。
(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2)观察课文插图,说说爱因斯坦穿戴得怎样整整齐齐?出示句子五:“你得学会自己照顾自己。
”女孩这样说。
“呵,小教授,请你再教教我。
”于是,小姑娘手把手地教起了爱因斯坦。
(1)自由交流体会。
(2)展开想象:小姑娘是怎样手把手教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又是怎样虚心学习的?体会两人友好相处的氛围以及爱因斯坦的平易、好学,小姑娘的真诚可爱。
3、总结:说说你认为爱因斯坦是个伟大的人吗?(伟大在爱因斯坦的真诚、友善、谦虚,伟大在他对科学的潜心追求等。
)四、总结课文,学习表达1、通过阅读课文,我们认识了伟大而又平凡的爱因斯坦,还认识了天真直率、乐于助人的小女孩。
那么,课文主要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将这两个人物表现得这样生动形象呢?2、课文中有很多对话描写,有的提示语在前,有的提示语在中,有的提示语在后,这些语言虽然简练,但却鲜明地表现了人物的特点。
(1)分别找出提示语在前、中、后的句子各一句,注意标点符号的使用,并说说这些语言表现了人物的什么特点。
(2)学习作者的写法,描写一个对话的片段,提示语分别在前、中、后,对话内容要尽可能地表现出人物特点。
3、延伸:课后读读爱因斯坦的小故事,加深对人物的了解。
6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