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笔记~
- 格式:doc
- 大小:161.00 KB
- 文档页数:13
一、绪论1、自然界是不依赖任何哲学而存在地,它是我们人类即自然界地产物本身赖以生长地基础,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西2、自然界地一切归根到底是辨证地而不是形而上学地发生地.3、辩证法地规律是自然界地实在地发展规律,因而对于理论自然科学也是有效地.<一)理论思维地含义恩格斯有一句著名地论断:“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地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恩格斯地这一论断深刻地揭示了理论思维在科学探索与创新中地地位和作用.什么是理论思维呢?毛泽东地《实践论》、《矛盾论》告诉我们:认识地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达到思维,达到逐步了解客观事物地内部矛盾,了解它地规律性,了解这一过程和那一过程地内部联系,也就是达到理性认识.而思维地任务就在于通过一切迂回曲折地道路,去探索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各种事物和过程地依次发展地阶段,并且透过一切表面地偶然性,揭示这些事物或过程地内在地规律性.龚育之在论述思维时指出:“人不仅有感觉,还有思维,人用感性形象不能图摹地东西,可以在感性材料地基础上通过抽象地思维来把握.”可见,理论思维就是洞察事物实质,揭示事物本质或过程地内在规律地抽象思维,即根据事物固有地内在规律进行创造性地思考或遵循辩证思维和逻辑思维地统一.b5E2RGbCAP<二)理论思维地作用一个没有理论思维地民族,不能说是一个成熟地民族;同样,一个没有理论思维地科研工作者,不能说是成熟地科研工作者.<1)理论思维是探索新知识线索地向导<2)是创立科学语言和概念地最有效地工具<3)是战胜谬误地强有力地武器;如冥王星地位地重新确定<4)是创建新地科学体系地动力机制p1EanqFDPw<三)如何培养理论思维1、理论思维能力只有通过教育和训练才能获得我们地科学创新之所以赶不上欧美,科技实力比欧美落后一大截,除了经济因素外,最直接地原因是:我们地高校普遍严重地忽视了学生地理论思维能力地培养,压抑了学生地创新精神.杨振宁先生以其亲身体验说:西南联大教会了我严谨,西方教会了我创新.正是这十分重要地两点,为他登上诺贝尔领奖台奠定了基础,而这基础中地第二点却不是从中国得到地.恩格斯说:理论思维“这种能力必须加以发展和锻炼,而为了进行这种锻炼,除了学习以往地哲学,直到现在还没有别地手段.”因为,只有不断地与历史上具有极强理论思维能力地第一流思想家对话,才能锻炼我们地思维,激发我们地创造热情,爱因斯坦之所以在物理学领域取得划时代地巨大成就,一个重要原因是得益于他地深沉地哲学气质,他13岁就阅读了康德地《纯粹理性批判》,在大学还专门研究了《科学思想理论——康德哲学》,他从一开始就从理论思维地高度去把握物理学地每一个概念,去把握外部实在地世界.如果不认真研读历史上地大思想家地著作,那么思维方式就只能停留在他们之前,甚至仍然可能重复早已被纠正地古代人地错误.著名哲学家莱布尼茨说过:“遵循一位优秀地作者地线索,比自己完全独立地重起炉灶要省力些.”这就是告诉我们,只有充分尊重并消化前人地研究成果,才能把自己地理论思维奠定在坚实地基础上.DXDiTa9E3d2、理论思维不仅有赖于对于先行理论研究成果地广泛了解,更有赖于立足于千百万群众地伟大社会实践,以及对于这些先行理论作批判性地审视.理论最深厚地源泉来自于生活本身,来自于历史发展地客观实际.只有具有强烈地时代责任感,敏锐地将自己地学术研究与时代地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使自己在接触各种先行理论与纷纭复杂甚至可以说是汹涌澎湃地各种思潮时,有一个坚定地立足点,有一个明确地坐标系.RTCrpUDGiT3、以科学大师为榜样,培养理论思维.科学大师钱学森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地辨证唯物主义哲学原理作为研究和观察问题地立足点和出发点.他不断地、反复地公开申明自己地信念:所有当代科学技术都应该归入到马克思主义辨证唯物论哲学指导下地知识体系之中.只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地指导下,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才能取得真正地新成就,否则就会走弯路或步如歧途.钱学森公开申明并要求科技界处处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自己地科技活动,是出于他深刻地科学思想,对世界自然科学成就地充分把握,对自己半个多世纪地科学研究、科学实验和技术实践地经验总结,和由此产生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坚定不移地信念.5PCzVD7HxA二、自然观:宇宙地诞生1、盖天说;2、浑天说;3、宣夜说;4、地球中心说;5、太阳中心说.三、生命地本质生命是蛋白质地存在方式.生命地本质是一个核酸----蛋白质相互作用产生地可不断繁殖地物质反馈循环系统四、人与自然人与自然地对象性关系主要表现为:1、人不能离开自然界而生活.2、人所生活地自然界,总要打上人类地烙印.实践是人和自然对象性关系地纽带1,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2.在实践中,人在改变自然地同时,也改变了自己“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天然自然:<1)人类尚未认识到地那部分自然;<2)人类观测所及地那部分自然.人工自然:人类实践手段所及从而变革了地那部分自然.第二节人和自然地协调发展一、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地必要性全球性问题:<1)人口问题<2)粮食问题<3)资源问题<4)工业化问题<5)生态问题二、人和自然协调发展地可能性和基本条件1、人和自然地协调发展,本质上追求一种有序化地工程,使人和自然地构成从无序走向有序.2、人和自然地协调发展地基本条件是不断推进人对自然界地科学认识和不断完善与拓展人工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问题生态系统就是生物和它们生活地自然环境相互作用地系统.一个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或还原者)和非生物环境四个基本部分组成.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中地生产者,在生态系统中占据着重要地基础地位.作为消费者地人类是一个引起生态系统变化地强有力因素,它比任何生物地活动对生态平衡地影响都大得多、深远得多,比任何自然变化都更经常、更迅速地多方面干预着整个生态平衡.由于人类地活动所引起地生态环境地破坏,从而对人类生产和生活产生地不利影响,称为环境问题.jLBHrnAILg人类当今面临地环境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空气污染严重.2、世界性水源危机.3、森林惨遭毁灭.4、物种不断减少.5、臭氧层变薄.当前日益严重地环境问题使我们认识到,人类必须以一种全面地态度对待和支配自然界,以科学、道德、审美三者统一地全面尺度对自然界进行全面地利用和支配,不要片面攫取.xHAQX74J0X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地作用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地各种自然条件地总和.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构成.大多数生物生活在大气、水体和陆地相临地区域中.适合生物生存地范围叫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之间通过气流、蒸发、及降水作用,经常进行能量交换与物质循环,使生物圈具有一定限度地平衡调节机能,保持自然生态平衡.LDAYtRyKfE地理环境是人类物质生活地必要条件之一,人类生存依赖地理环境.主要表现:1、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地场所.2、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建设资料.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制约和影响作用;1、地理环境通过影响生产地发展,直接间接地制约社会地发展.2、地理环境通过对军事、政治地影响制约不同国家社会地发展.五、科技创新地艺术——科学技术方法论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地不竭动力:1、创新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地基本理论.2、科技进步地新时代需要与时俱进.3、创新地战略,建设国家创新体系.Zzz6ZB2Ltk第二节创造地特性<一)何谓创造?创造一般是指首创前所未有地思想<理论)和事物.创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地创造是对本人而言,即以新地方式解决了自己过去所没有解决地问题;狭义地创造是对社会而言,即提供了前所未有地具有普遍社会价值地新成果,如科学上地发现、工艺技术上地发明、文学艺术上地创作等.创造学所指地创造,通常是指狭义地创造.dvzfvkwMI1<二)创造有哪些特性?1、新颖性:新颖性即首创性,这是创造最重要地特性.2、价值性从创造成果地社会效果来看,都具有普遍地社会价值,或为经济价值或为学术价值.3、先进性:新创造地东西必须比旧事物先进.4、变革性:就创造地实质来看,都带有变革性,往往是变革旧事物地产物.5、未来性:创造要始终面向未来,这是创造地重要特点.6、时间性对创造成果地确认,与时间有密切关系.相同或相似地成果是否被确认,以时间地先后为界.“夫物新则壮,旧则老;新则鲜,旧则腐;新则活,旧则板;新则通,旧则滞;物之理也.”——康有为<三)创造是人类地本质特征人地最根本特征就是创造.马克思曾指出:人地本质特征是制造工具,而制造工具地实质就是创造.1、人是万物之灵,有无穷地创造力.人脑远胜过其它动物脑,只有人脑具备抽象思维地能力.只有人具有意识.而意识能动作用地最显著地表现就在于意识地创造性.rqyn14ZNXI2、人地创造推动社会进步.人类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创新、发明,促进生产力发展,最终推动社会进步.第三节创造力<一)何谓创造力?创造力是一个人产生新思想、发明新事物地能力,如产生新地设计、新地工艺、新地方法、新地理论、新地发明地能力等.简言之,是一个人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地能力.EmxvxOtOco创造力是人脑功能地具体表现,是人类特有地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地综合.创造力是人类特有地最重要地能力.它涉及到人地多种能力,是个综合性地概念.SixE2yXPq5创造力地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它以知识和经验地积累为前提,贯穿于整个创造性活动之中,是出创造性成果地关键.6ewMyirQFL<二)创造力与智力、天赋、年龄地关系1、创造力不等于智力.创造力可以包括智力,但智力不能与创造力划等号.2、创造力几乎与天赋无关.创造力主要通过后天地学习与培训来开发.3、创造力与年龄几乎也没有什么关系.第四节创造性思维<一)何谓创造性思维?当人们在遇到全新问题时,不能再依据常规地方法去解决,必须进行创新地思维过程.思维成果具有明显地新颖性和独创性地特质.kavU42VRUs<二)创造性思维地特征创造性思维还是一种发想地、能动地和创新地思维能力.发想地思维能力包含下列多种因素:1、怀疑和探索;2、推陈和出新;3、自变而更新.能动地思维能力则是一种“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地思维能力.它包括下列两种因素:1、思维地运动性;2、思维地飞跃性.y6v3ALoS89创新地思维能力又包括它特有地两种因素:1、选择性思维能力;2、综合性思维能力.<三)创造性思维形式1、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逻辑思维是遵循逻辑思维规律和逻辑规则,有步骤地对事实材料进行分析、推导,得出结论地思维过程.直觉思维是凭人地直感,无需对事实材料进行分析,迅速地对问题地解决作出合理地推测、设想或顿悟地思维过程.在创造性思维中,直觉思维比逻辑思维更重要,但逻辑思维地作用也不可缺少.M2ub6vSTnP2、集中思维和扩散思维.集中思维是对同一问题探求惟一正确地标准答案地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扩散思维是对同一问题探索不同地、新奇独特设想地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扩散思维是构成创造性思维地主导成分.集中思维创造性思维地必要成分.创造性思维依据“扩散-集中-再扩散-再集中”地方式进行.0YujCfmUCw<四)创造性思维地障碍黑格尔说;“人死于习惯.”习惯性是创造性思维地最大障碍.造成创造性思维障碍地主要有以下几种:1、固定地看待事物.2、习惯走老路.3、过分依赖专家和权威.4、过早下结论.5、专业过窄.6、害怕失败.eUts8ZQVRd第五节增强创新意识,激发创造动机<一)扫清思想障碍,重新认识自身价值1、神秘感;2、自卑感;3、自满思想;4、迷信权威思想5、其他如崇洋媚外、害怕失败思想,从众心理等.要树立“天生我才必有用”地自强意识.<二)创造动机地确立,离不开正确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sQsAEJkW5T<三)创新教育是增强创新意识、激发创造动机地有效途径.六、选题地技巧与科技创新<一)选题关系创新地方向在科技创新地战略方面,选题表现为预测科技发展地总趋势和对未来研究结果地预测,探寻科技发展新地生长点,确定科技发展地方向.并选准课题,制定规划等.在科技创新地战术方面,主要是正确地选择具体研究工作地途径和所用地方法.GMsIasNXkA选题准备选题前,要进行考察和调研.重点有二:1、了解同行做什么和怎么做;2、了解人家未做什么和不会做什么,这更重要.选题时,要对未来研究结果将产生地正负效果作出预测,防止技术滥用和失控.选题时,要研究未来科研成果转化问题.TIrRGchYzg“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二)寻找创新课题地着眼点1、从生产实践发展提出地问题中选题2、从人民生活疾苦提出地问题中选题3、从自然科学发展提出地问题中选题4、从军事技术发展提出地问题中选题5、受不同学科启示联想地问题中选题6、到边缘学科或知识地空白域中选题7、从好奇心和意外发现地问题中选题8、从对自然事物发生地兴趣之中选题9、从总结人民群众实践经验当中选题10、从读书发现地科学问题之中选题11、从科技考古发现地问题之中选题7EqZcWLZNX<三)科技创新选题技法1、产品缺点列举选题法通过发掘现有物品地缺点或不足,将其一一地列举出来,从中选择科技创新课题.2、产品特性列举选题法对已有产品地性能和功能一一列举出来,提出多种增强性能和功能地问题,从中选择创新课题.lzq7IGf02E3、希望点列举选题法从广大人民群众和用户提出地诸多希望点中选择创新课题.4、智力激励选题法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地讨论中进行设想和构思,选择课题<四)选题程序、步骤及基本原则1、选题程序和步骤发现或搜集科学问题,初选课题和确定目标,调研、搜集与实验,目标分析、科学假说或实践模型,课题论证,选题决策,选定最优2、选题应坚持地基本原则坚持正确地研究方向;坚持科学性原则;坚持需要性原则;坚持创新性原则;坚持可能性原则;坚持发挥优势原则;坚持经济合理性原则zvpgeqJ1hk<五)发现科学问题和选题应有地素养1、创新思想与唯物辨证地思维方法相结合2、丰富和广博地科技知识储备3、善于独立思考和拥有丰富地想象力4、科技创新中要“知己知彼”NrpoJac3v1七、收藏与科技创新<一)搜集科技信息资料是科技创新地“成炊之M”1、准确地找到前人或他人研究工作地终点和自己研究工作地起点.2、科技信息资料关系到研究工作地速度和成果问题3、科技信息资料与经济发展地关系密切4、科技信息资料是选题地基础和完成选题地重要保证5、传播科技信息资料对科技发展和后人地科技创新也有深远影响6、从继承和创新地辨证关系来看搜集和积累科技信息资料地重要性<二)从大量历史文献中获取科技信息资料地艺术1、通过精读获取科技创新研究资料;2、通过博览获取科技创新研究资料3、精读和博览是对立统一关系;4、从文献中搜寻科技信息资料地航标--索引5、积累科技信息资料地方式和方法<三)到群众和自然界中去搜集科技信息资料1、到人民群众中去搜集科技信息资料;2、到大自然中去搜集天然地科技信息资料<四)从广泛交流和科技文物考古中获取资料1、通过访问专家学者获取科技信息资料;2、通过参加学术会议获取科技信息资料3、通过对科技文物地发掘和考古获取信息资料<五)持之以恒,锐意穷搜1、远见卓识,厚积薄发2、飞瀑之下,必有深潭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六)搜集科技信息资料地注意事项1、要保持科技信息资料地客观性;2、要分门别类和分问题搜集和积累科技信息资料3、要注意科技信息资料地系统性;4、详细注明科技信息资料地出处5、抄录地地信息资料,要当即核对;6、把记载有矛盾地资料搜集来,用时考证7、对转引地资料、数据等要与原著原文对照;8、到大自然中搜集天然资料应注意地事项八、科学观测地艺术与科技创新<一)科学观测地含义、特点和种类1、含义科学观测是指人们通过感官<通常借助科学仪器)有目地、有计划地对研究对象进行仔细观看和认真考察.它是获取感性经验材料地一种研究方法.1nowfTG4KI2、特点一是自然观测<自然状态下);二是经验观测<实验条件下).科学观测与日常观测有区别.3、种类第一,按照能否获得对实物模样地认识,可分为直接观测和间接观测.第二,按照观测地性质和目地,可分为描述性观测、实验观测和实验观测.第三,按照科学观测结果是否提供数量指标,分为定性观测和定量观测.第四,按照观测地计划性程度,分为系统观测和随机观测.<二)科学观测在科技创新中地作用1、提供大量地第一手感性地科技信息资料“眼睛是心灵地窗户”.2、科学始于观测3、技术发明也始于观测4、科学观测可以导致理论发现和技术发明5、通过科学观测可以扩大研究领域6、通过科学观测为科技创造开辟新地道路7、科学观测是检验某些理论是否正确地一种方法8、科学观测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地重要方式“观测、观测、再观测.”---巴甫洛夫<三)科学观测发生偏差地原因1、由于主观原因使科学观测发生偏差态度、经验与习惯地影响.2、由于一些客观原因而使科学观测发生偏差第一,由于视错觉地影响;第二,由于残像错觉地影响;第三,由于感觉错觉地影响第四,由于人地感觉阈值有限;第五,由于缺乏有效地观测工具第六,由于观测事物本身地生命周期未结束,它自身地地特征和特性尚未充分暴露出来.第七,由于客观事物存在真象和假象地矛盾,假象经常掩盖真象.<四)科学观测应坚持地基本原则1、客观性原则.2、辨证性原则.3、全面性和系统性原则.4、典型性原则.5、反复持久地原则.6、计划性原则.<五)培养和不断提高科学观测能力1、智力结构地五大要素:科学观测能力;快速良好地记忆能力;很强地理论思维能力;科学想象能力;实际动手操作能力.fjnFLDa5Zo2、科学观测是智力结构五大要素之首.3、要有为科技事业献身地精神4、培养和锻炼观测能力浓厚兴趣、抓主要目标、合适地观测方法和科学仪器、结合专业或研究课题<六)观测方法地局限性1、科学观测地特点是掌握或了解研究对象地外部联系恩格斯说;“单凭观测所得地经验,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地.”2、“眼见不一定为实’3、对于”事过境迁“地事物无法直接观测4、仪器观测也有局限性5、在哲学上对待科学观测地认识论意义有两种对立地观点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九、科学抽象地艺术与科技创新<一)科学抽象及其哲学基础1、什么是科学抽象人们运用理论思维规律或思维方法,对所获得地科技信息资料进行整理、加工制作,从而概括或抽取出事物地性质和规律以及构思出尚待创造地新东西地形象地一种科技创新方法.tfnNhnE6e52、科学抽象形成地哲学基础,这是由客观事物地矛盾决定地,要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就必须进行科学抽象.3、进行科学抽象地基础和应坚持地基本原则:首先,坚持以实践为基础地原则.其次,坚持掌握充分地、必要地和可靠地信息资料地原则.第三,坚持遵循科学地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HbmVN777sL<二)科学抽象地过程和步骤1、科学抽象需要一个过程:第一,区分真象和假象.第二,区分本质现象和非本质现象,第三,由现象到本质地科学抽象本身V7l4jRB8Hs2、科学抽象地步骤:第一,“去伪存真”核实和鉴别材料,第二,“去粗取精”选择材料,第三,“由此及彼”揭示事物间横向联系和发展过程间纵向联系,第四,“由表及里”揭示事物地性质和内部联系83lcPA59W93、把决定事物性质地基础内容抽象出来<三)科学抽象地一般进程和科学抽象地‘度’1、科学抽象地一般进程科学抽象地一般进程是按照人类对客观事物之认识地发展规律进行地.科学抽象可以概括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感性地具体’上升到‘抽象地规定’,第二阶段从‘抽象地规定’上升到‘思维中地具体’mZkklkzaaP‘思维中地具体’具有以下特点;<1)从内容上看,‘思维中地具体’高于‘感性地具体’,比‘抽象地规定’之局部认识更具体.<2)‘思维中地具体’是多种规定性地高度综合.<3)‘思维中地具体’地科学认识地内容更丰富.<4)‘思维中地具体’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地高度地有机统一.科学抽象地过程可简要概括为:‘具体-抽象-具体’AVktR43bpw2、在加工材料地过程中,要掌握科学抽象地‘度’,极度地抽象,是指把存在于研究对象内部地、决定事物其他各方面本质属性地基础内容抽象出来.科学研究只有达到极度抽象,才算在高层次上完成任务ORjBnOwcEd<四)科学概念地形成及其重要作用。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精华版自然辩证法是一门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学科。
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理解自然、科学和技术,以及它们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自然观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类的自然观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古代朴素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整体,万物之间存在着神秘的联系。
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赫拉克利特则提出火是世界的本质,这种观点虽然直观、朴素,但也蕴含了对自然界统一性的思考。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则将自然界看作是一部按照力学规律运行的机器。
牛顿力学的巨大成功使得人们相信,自然界的一切现象都可以用机械运动来解释。
这种观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科学的发展,但也具有局限性,它忽略了自然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无限可分的,自然界处于永恒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它强调了自然界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为我们正确认识自然界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科学观科学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重要手段。
科学观是关于科学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和社会功能的总体看法。
科学的本质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具有客观性、系统性、真理性和可检验性。
科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积累和创新的过程,它遵循着一定的逻辑和方法。
科学方法包括观察、实验、假说、理论等。
观察和实验是获取科学事实的基础,假说是对科学问题的初步猜测,理论则是对科学现象的系统解释。
科学方法的运用需要遵循客观性、逻辑性和创新性原则。
科学的社会功能十分重要。
它不仅能够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社会进步,还能够提高人类的思维能力和文化素质。
同时,科学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科学知识的不确定性、科学研究的伦理问题等。
三、技术观技术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而改造自然的手段和方法。
自然辩证法-课堂笔记2007年考题名词解释自然辩证法观察机遇归纳演绎分析综合创造灵感从众性二、回答问题1、唯物辩证法的内容2、毕达哥拉斯的自然观3、实验类型和作用4、谈谈芝诺追龟辩和飞矢辩的看法5、头脑风暴的原则和进行方式6、创造与智力的关系7、二选一1)具体说明找到技术创新目标的方法2)试举出网上搜索的缺点和你遇到的困扰,至少5点8、谈谈你对波普证伪主义的看法一、刘二中自然辩证法2005考题名词解释:(20)自然辩证法分析综合机遇创造新颖性(专利法中的)发明、实用新型等问答:(60)1、什么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辩证法,及其产生背景;2、柏拉图的老师是谁?他们各自的自然观;3、用观察的易谬性解释“特异功能”;4、亚里士多德的归纳和演绎法;5、详述寻找技术创新目标的方法;6、头脑风暴法的规则和进行方式;刘二中自然辩证法2004考题一、名词解释自然辩证法新颖性创造机遇分析综合(专利法)发明(专利法)实用新型二、简答1.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容?产生的背景?2.柏拉图的老师是谁?他们两人的自然观?3.结合观察的易缪性解释“特异功能”的人为欺骗4.“头脑风暴法”的原则和进行方式5.亚里斯多德的归纳和演绎法6.寻求创新目标的方法三、论述波普的证伪主义思想2008年1月考题一:名词解释自然辩证法观察机遇灵感创造性,新颖新创新性实用性等共十个其他想不起来了!二简答题亚里斯多德辩证观唯物辩证法的内容谈谈芝诺追龟辩和飞矢辩的看法结合观察的易谬性解释“特异功能”的人为欺骗波谱的证伪思想创新的评判原则自然辩证法礼堂刘二中课堂笔记第一篇绪言一、什么是自然辩证法:关于自然界、自然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
由恩格斯首先提出。
二、古代自然观:1. 中国古代:五行说: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就认为水、火、木、金、土这五种物质元素构成世界万物,战国时代"五行说"颇为流行,并出现了"五行相生相胜"的原理,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
(一)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自然辩证法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主线自然界————科学技术————人(客体)(中介)(主体)(1)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自然辩证法从整体上研究和揭示自然界的根本性质和一般规律自然界根本性质:1、物质性;2、系统性;3、层次性自然界一般规律:1、系统层次律;2、转化守恒律;3、循环发展律(2)自然科学技术研究的一般方法自然科学技术研究的一般方法主要有:观察方法,实验方法,理想化方法,逻辑方法,数学方法,系统方法,以及等(3)自然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自然科学技术:1、基础科学;2、技术科学;3、工程技术一般规律为:科学发展加速律;带头学科更替律;科技中心转移律;科学进化与科学革命交替发展律;科学分化与科学综合互动发展律。
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1)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1、以系统的方式存在的自然界2、以系统的方式演化的自然界3、自然界发展的动力和规律4、人与自然的关系(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方法论;技术方法论;系统科学方法论1、科学方法论:科学问题与科学事实;科学抽象与科学思维;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2、技术方法论:技术原理与技术方法;技术预测与技术评估;技术设计与工程技术方法3、系统科学方法论:系统科学方法(3)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1、科学技术的性质、结构、作用和地位2、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矛盾和内在动因3、科学技术发展的外在矛盾好外在动因4、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的相互关系及其协调发展二、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和体系结构1、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1)自然辩证法属于哲学学科,具有哲学性质,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2、自然辩证法的体系结构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总论,自然辩证法分论,自然辩证法史自然辩证法总论:自然界的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的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科学技术观)自然辩证法分论:科学技术中的哲学问题,科学技术分科哲学自然辩证法史:自然辩证法前史(自然哲学),自然辩证法本史(自然辩证法)三.自然辩证法与相近学科的关系(1)与自然哲学之间的关系:自然哲学是以抽象的思辩方法提供关于自然界整体知识的哲学学说。
缺失三.什么是自然辩证法1. 1873年5月30号,恩格斯给马克思写信,阐述他关于科学的辩证思想,其中特别强调:运动形式及其相互转化中心议题是,用运动形式相互转化的观点对当时自然科学中的重大发现进行哲学分析。
2. 对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思想产生重要影响的六大科学发现:(1)康德和拉普拉斯: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2)莱伊尔:地貌演变的均变假说,说明目前的地球表层是在水因素和或火因素长期作用下演变的结果。
(3)维勒:由无机化合物合成尿素的实验说明无机物和有机物非生命物质与生命物质之间不存在着无法超越的鸿沟。
(4)焦耳和迈尔提出的关于功、热、电磁相互转化的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说明无生命世界有着内在的统一性。
(5)由施旺和施莱登提出的关于动、植物结构和生长发育的细胞学说,说明生命世界有着内在的统一性。
(6)达尔文创立的生物进化论说明目前存在的众多物种起源于少数的共同祖先。
人如何诞生:古希腊普罗米修斯古中国女娲造人古欧洲上帝造人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人类认识世界:神话; 科学; 哲学; 宗教3. 六大自然发现所包含的自然哲学思想(1)从自然观点高度提出了运动形式及其转化的学说(2)从运动的物质承担者、运动的表现和运动的规律相统一的角度把各种运动变化划分为若干运动形式1)机械运动(物质之间;同一物质)2)物理运动(刻画分子)分子运动表现为物质运动3)化学运动(物质之间的化合与分解)4)生命运动(表现为遗传和变异,同化或异化)(3)运动形式之间是相互转化的(4)在运动形式转化中,存在大量的守恒和质的不灭关系(5)按运动形式的复杂程度,区分出简单的低级的运动形式和复杂的高级的运动形式4. 自然辩证法定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分支学科,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
第二章:自然观及其变革第一节:古代的自然观一、史前神话自然观1.没有任何是有严格确定性特征的理论知识,通过想象认识事物。
第1篇一、引言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示了自然界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以下是对自然辩证法的一些经典摘抄及其解读,以供学习和参考。
二、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1. 事物普遍联系“世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任何事物都是这个整体中的一部分,都与其他事物相互联系。
” ——恩格斯解读:这一原理强调自然界中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普遍性,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
2. 事物永恒发展“自然界是永恒发展的,一切事物都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
” ——恩格斯解读:这一原理指出自然界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一切事物都处于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
3. 事物对立统一“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是自然界和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 ——毛泽东解读:这一原理认为,事物内部存在着矛盾,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通过斗争和统一,推动事物不断发展。
4. 量变与质变“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 ——列宁解读:这一原理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即事物在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质变,从而产生新的事物。
三、自然辩证法在各领域的应用1. 生物学“生物进化论是自然辩证法在生物学领域的具体应用。
” ——恩格斯解读:生物进化论揭示了生物界的普遍规律,即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通过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不断进化和发展。
2. 地质学“地质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物质组成、结构、演化规律的科学,其研究方法体现了自然辩证法。
” ——恩格斯解读:地质学研究地球的演化过程,揭示了地球表层物质的组成、结构、演化规律,这些规律符合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3. 气象学“气象学是研究大气现象、大气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其研究方法也遵循自然辩证法。
” ——恩格斯解读:气象学研究大气现象、大气过程及其规律,揭示了大气运动的基本规律,这些规律符合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堂笔记第一讲 绪论一、自然辨证法的定义,性质,内容,对象 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是两条主线 一般来说,⎧⎪⎪⎨⎪⎪⎩自然观科学观和科学方法,科学的本质技术观和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与社会功能第二讲 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一、自然观的定义主要讲解的是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1. 原始社会自然观:人与自然的关系,与生产力水平低下有关2. 形而上学自然观:有牛顿经典力学做支撑3. 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问题:如何对待疯狗? (辨证看待)第三讲 可持续发展观(重点考察)一、传统自然观及其负面影响1. 发展 = 经济(生产力)和科技2. 完全不考虑自然成本,高收入高消耗3. 缺乏整体协调观念严重后果:引发全球环境问题 ① 人口爆炸②生态破坏严重③自然灾害频发④环境恶化加剧二、根源与对策1. 根源:①持有的自然观有限②科学技术水平有限③社会根源2. 对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a.定义:b.核心思想,目标,原则: 三个原则:⎧⎫⎬⎪⎨⎭⎪⎩公平性原则——优先解决贫困问题各国必须共同遵守持续性原则——承载能力共同性原则三个深层含义: ① 人和自然相互协调,共同进化 ② 代际之间,代内之间要有互相兼顾的伦理思想 ③ 效率和公平目标要兼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各个国家都在制定本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的“21世纪日程” 国情:①耕地少,人口多 ②东方文明的优良传统 ③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④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市场经济补充调节,实施“1+3”的可持续发展模式1:为一个前提,发展是硬道理;3:一个关键——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一个保证——节约资源;一个根本——环境保护;第四讲 科学观及科学方法发展的历史简介一、亚里士多德的科学方法12233n n a p a p a p a p ⎧→⎧⎪⎪→⎪⎪⎪⎪→→⎨⎪⎪⎪⎪⎨→⎪⎩⎪⎪⎪⎪⎪⎩1简答枚举法归纳法直觉归纳法:具有某种洞察力,从感觉出发,透过这些资料/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仅仅具有逻辑是不够的,还需要灵感 理智性和非理智性要达到统一可靠的演绎法——三段论 大前期:凡生物必死 小前提:人是生物 结论: 人必死欧几里得几何——不正自明的公理 科学的功能:解释二、实验法的提出罗吉尔·培根(1214-1292)三、数学方法的引进——伽利略(1564-1642)⎧⎨⎩西方——透视原理(近处大,远处小)东方——地位理论物理——很抽象,推理而来。
第12章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12.1 复习笔记一、科学共同体及其社会规范1.社会中的科学共同体(1)科学共同体的含义①像其他社会活动一样,科学活动必然涉及主体、客体及工具三种要素。
应该首先关注科学活动的主体——由科学家组成的科学共同体。
②科学共同体是英国科学家和科学哲学家M.波兰尼于1942年首先提出的概念,用以指科学家群体。
科学共同体更多地是指一种关系共同体(有时也用于指地域的科学家群体)。
在科学社会学中,科学共同体的概念首先突破了地域的限制,而强调科学家群体所具有的共同信念、共同价值、共同规范,以区别于一般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
③科学共同体含有两层意义a.整个的科学界,用于考察其外在关系。
b.部分科学家组成的各种集团,用于考察科学界的内部结构。
④现实中科学共同体的形式多种多样,学者们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a.R.怀特莱认为,科学本质上是一种职业组织;科学共同体首先是荣誉组织,又是雇佣组织。
学派是科学共同体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科学活动中合作研究的独特共同体。
b.1980年康斯坦还首先提出了技术共同体和技术范式的概念,并被意大利技术经济学家多西进行了发展,科学共同体扩展成更广泛的科技共同体。
c.普赖斯及社会学家克兰还发现了“无形学院”这种非正式的科学共同体,它们是科学家通过直接交谈、通信等个人联系方式进行非正式交流而形成的。
(2)构成科学精神气质的社会规范①社会规范的含义拓展确证无误的知识,是科学共同体进行科学活动的基本社会目标。
实现这个目标,科学共同体必须服从特定的行为规范。
这些规范分为认识规范和社会规范两类:科学认识规范多指一般方法论约定,科学社会规范则是科学共同体活动的社会行为准则,支配着所有从事科学活动的人。
②四类制度性必须的规范1942年,默顿发表了一篇后被定名为“科学界的规范结构”的论文,提出四类制度性必须的规范——普遍主义、公有主义、无私利性、有条理的怀疑主义——构成了现代科学的精神气质。
《自然辩证法》笔记苗晨08.12一、绪论★自然辩证法和西方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技术观,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研究方法论。
它以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为其研究对象,包括唯物辩证的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和科学技术观三个部分。
西方科学技术哲学主要研究科学知识的结构、发展和评价,研究科学知识的功能和方法,是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交叉学科。
★马克思、恩格斯对自然辩证法创立的主要理论贡献在自然观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吸收了古希腊自然哲学的合理思想,批判了18世纪的形而上学和机械自然观,深刻揭示了自然界的本质和辩证发展规律。
在科学技术方法论上,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揭示了人类科学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强调了实践在科学认识中的首要地位。
在科学技术观上,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他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科学技术本身发展的规律,并把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考察,提出了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是科技发展的基本动力和条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与自然要协调发展等思想。
二、自然观★自然观的演变(1)古代朴素自然观。
古代朴素自然观,本质上是一种自发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的自然观,它把世界当作一个统一的有机体,是笼统的,带有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
(2)十六十七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认为世界是一部机器,机器的自然图景和严格的机械决定论是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命题。
它摒弃了古代朴素自然观的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强调经验和实证的方法,主张用分析、还原的方法去研究对象,对近代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有历史性贡献。
但它具有机械性(以机械的观点去看待自然界和人)、形而上学性(孤立地考察自然界的事物和过程)和不彻底性(割裂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关系,最终陷入唯心主义和神学目的论)的局限。
自然辩证法笔记概况第一讲、《自然辩证法》导论第二讲、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第三讲、科学发展的历程第四讲、科学的社会学特征第五讲、中国近现代科技发展史第六讲、中国科学启蒙的基本特征及社会文化后果第七讲、中国科技政策中的选择和平衡问题第八讲、中国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分析练习1. 科学知识是A完全客观的B包含个人意见的C没有主观成份的D非A非B非C选B2. 根据科学作出的判断A 都是正确的B 都是错误的C 对错各半D 不一定正确选D3. 如果不管事物如何变化都永远驳不倒某一个理论,那么这个理论A 就是真理B 就是诡辩C 非A非BD 亦A亦B选C4.古代没有A科学B科学要素C完整意义上的科学 D 亦A亦B亦C选C5. 阿基米德A 只擅长于理论B 只擅长于试验C 是历史上伟大的数学家D 非A非B非C选C6. 最早认识到现代文化的根本在于“科学”和“民主”的中国人是A 李大钊B陈独秀 C 毛泽东 D 严复D7. 如果将中国近现代科技发展划分为启蒙期、体制形成期、现代发展期三个阶段,你觉得现代发展期开始于A 1842年B 1919年C 1949年D 1956年8. 基础研究耗资巨大,因此A 必然会有巨大的经济回报B 其成果可以出卖以赎回投资C 所获得的一般都是重大成果D 非A非B非C9. 技术创新中,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形式不包括A 产品创新B 工艺创新C 组织创新D 环境创新第一讲、《自然辩证法》导论内容介绍1. 《自然辩证法》这部著作1.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写作与出版马恩重视自然科学.马克思:“自然科学是一切知识的基础”;恩格斯:马克思“把科学首先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马恩分工.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经济,作《资本论》;恩格斯研究军事科学和自然科学基础理论,创建自然辩证法写作.1873-86年, 其中包括1876-78两年写《反杜林论》、1883年后整理马克思《资本论》等工作的耽误,1886-95则完全停止.因而未完成《自然辩证法》,只留下181篇相关论文、札记等出版.恩格斯逝世30年后,根据这181篇稿件编辑的《自然辩证法》第一次在苏联出版1.2恩格斯对自然辩证法的研究上理科中学,数学和物理学学得不错,但没念完高中1842年开始长期生活在当时世界工业和科学中心的英国,很快形成自然科学是生产力思想,指出“科学又日益使自然力服从于人类”、“科学和哲学结合的结果就是唯物主义(牛顿的学说和洛克的学说同样是唯物主义所依据的前提)、启蒙时代和法国的政治革命.科学和实践结合的结果就是英国的社会革命”1850年代,研究生物学和其他学科的历史,发现细胞学说、能量转化定律、进化论、胚胎发育理论等,处处显示出自然界的辩证性质1863结识化学家肖莱马,成为他自然辩证法的科学顾问1873写第一篇<自然辩证法>手稿,随后10多年写成181篇恩格斯逝世后不久,德国社会民主党中央委托党员、物理学家列奥·阿龙斯(Martin Leo Arons,1860—1919) 去研究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自然科学和数学的遗稿是否可以发表阿龙斯手稿后认为内容太陈旧,“完全不能发表”1924年爱因斯坦的意见:“爱德华·伯恩斯坦先生把恩格斯的一部关于自然科学内容的手稿交给我,托付我发表意见,看这部手稿是否应该付印.我的意见如下:要是这部手稿出自一位并非作为一个历史人物而引人注意的作者,那末我就不会建议把它付印,因为不论从当代物理学的观点来看,还是从物理学史方面来说,这部手稿的内容都没有特殊的趣味.可是,我可以这样设想:如果考虑到这部著作对于阐明恩格斯的思想的意义是一个有趣的文献,那是可以出版的.”1.3恩格斯研究自然辩证法的目的恩格斯研究自然辩证法,目的在于根据自然科学的成就阐明辩证法的规律在自然界也是普遍存在的,从而论证辩法是自然科学研究中普遍有效的方法,自然科学家必自觉地学习辩证哲学没有证据说明恩格斯研究自然辩证法是想要创立一门学科——相反,恩格斯反对当时在德国流行的创造完整(当然也就只能是形而上的)“体系”的做法,说那是一种幼稚病。
绪论 一、自然辩证法的性质 1.定义: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 二、自然辩证法的对象和主要内容 对象:自然界、科学技术、方法 内容: 认识论: 客体 中介 主体 自然界 科学技术 人 自然观 科学技术观 方法论 三、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1、学习和应用自然辩证法可以提高马克思主义的水平和理论思维能力 2、学习和掌握自然辩证法有助于提高分辨和识别能力 3、学习和掌握自然辩证法是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途径
第一章人类自然观的发展和自然辩证法的产生
第一节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论和辩证法的自然观 特征:1、朴素的唯物性
古希腊 提出古代原子论 德谟克利特 原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颗粒 2、朴素的辩证性 (普遍联系、不断发展、全面看) 古代 悖论 古代中国 五行:金、木、水、火、土 3、天才的猜测性 古希腊
第二节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自然观 自然科学背景(基础) “中世纪”之后 波兰天文学家 哥白尼 《天体运行论》 1543—近代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自然科学向神学的挑战 为近代自然科学做出伟大贡献的科学家代表 1、德国 开普勒的天上力学 发现“行星运动三定律” 行星运动三定律:①轨道定律(椭圆轨道) ②速度定律(星体绕椭圆轨道运动时,线速度不等,面速度相等) ③周期定律
23311
2322
,TRTRTR
2、意大利 伽利略的地上力学 惯性定律 3、英国 牛顿 “经典力学” 1687年 《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 由于力学在当时鹤立鸡群的发展,导致了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形成 第三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自然辩证法的诞生) 一、 自然科学背景(基础) 打破形而上学自然观6个缺口的自然科学技术成果: 1、 天文学 康德——拉普拉斯 “星云假说” (德、哲) (法、数) 2、英国地理学家赖尔 《地质学原理》 3、物理学上 迈尔(德、医生)、焦耳(丹、物):两人发现了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4、英 化学家 道尔顿 《原子论》 5、德(植、动) 施莱登、施旺 《细胞学说》 6、英 生物学家 达尔文 《物种起源》 1859 近代科学的三大发现:3、5、6 有了新的发现,旧的自然观就已经变得不可能 因此,恩格斯提出了新的自然观,新的自然观的基本点: 一切僵硬的东西融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一切被当做永久存在的特殊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的。 基本点标志着自然辩证法一种新的自然观出现了 二、 《自然辩证法》概况 恩格斯 1869年 自学自然科学知识 1873年 动手动笔写《自然辩证法》 前后写了13年没写完,没写完的原因可归纳为两个: 1、 写《反杜林论》 2、 到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逝世,恩格斯肩负起了整理马克思的一些著作的重任 没完成的《自然辩证法》的结构: 分181个部分,其中包括:2个计划草案,10篇论文,169个片段、札记 三、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征(基本内容、基本点) 1、物质是构成一切事物的基本元素或基础(世界是物质的) 2、一切事物都处在不断地变化之中(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3、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的联系之中(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恩格斯第一次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和理论
第二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系统自然观
第一节 系统自然观的自然科学前提和基本内涵 一、 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提供的新内容 1、 相对论 狭义:1905 广义:1915 1)狭义相对论:从两个基本原理出发:①狭义相对性原理②光速不变原理 ①狭义相对性原理:物理规律在惯性参考系中都相同 ②光速不变原理:在我们的系统中,光速是不变的,光的传播速度与光源的运动速度无关 通过以上两点原理,不断深化研究,得出以下六点与前人不同的结论 “同时”的相对性 (两个事件对于不同的观察者来说,结论不同) 空间缩短 (在高速运动的物体上,沿运动方向,空间长度变小) 时间延缓 (在高速运动的物体上,时间变慢) 质量变大 (在高速运动的物体上,空间缩小多少,时间延缓多少,质量就增加
多少)2021,86.5%VLlVCC 光速为极限速度 (我们不可能造出一种机械,超过或达到光速,只能无限接近光速) E=MC2
(质量与能量的关系,造原子弹的科学理论来源)
以上的六点建立在惯性参考系中—狭义相对论 2)广义相对论 引力理论 空间弯曲 2、量子力学 牛顿 与 惠更斯 的争论 光具有粒子性 光是一种波 1900年,德、物 普朗克 能量子 黑体试验 1905年,爱因斯坦 光量子 1923年 德布罗意 物质波 1925、1926年 海森堡 矩阵力学 薛定谔 波动力学 量子力学形成的标志:海森堡、薛定谔创立了矩阵力学和波动力学 物质波的存在形态有两种:1、实体2、场 统计规律 二、 系统科学提供的新思想 1、控制论 美、数 维纳 1946年《控制论》—标志控制论诞生 中心概念:“反馈”,原因产生结果,结果影响原因 正反馈 负反馈 2、信息论 美、数 申农 1948《通讯的数学理论》—标志 中心概念:“信息”,具有新知识新内容的信号或消息 3、一般系统论 美籍奥地利 贝塔朗菲 1968年《一般系统论》—标志 中心概念:“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所组成的,具有确定性功能的有机整体 (中、钱学森) 由系统科学提供了系统思维方式: ①要素分析(找要影响整体的各个原因) ②结构分析 ③功能分析 ④环境分析 相互作用 注:③④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功能是在环境中发挥出来的 一、 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内涵(内容+特征) 1、 自然界在本质上不仅是简单的,也是复杂的,在科学研究中必须吧追求简单性与探索复杂性很好的结合起来 2、 自然界的物质都是整体的,任何自然系统都具有其组成部分,不能予以说明的整体突现性,自然事物与其说是构成的,还不如说是生成的,自然界任何事物都是部分与整体的辩证统一 3、 生态自然观使自然科学真正从存在的科学转化为历史的演化的科学,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真正从存在转向演化 4、 自然界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的统一,统计规律是自然界更为本质的反应 5、 自然界是线性与非线性的辩证统一 系统自然观最本质的特征:(基本内涵) a自然系统它不仅把自然界看作是一个包罗一切的整体,而且看作是一个动态的有机系统 (线性/非线性:一个原因,多种结果,或一果多因。二元方程) b自然系统不仅是简单的、线性的,而且是复杂的、非线性的 c自然系统不仅是确定的,而且是随机的 d自然系统不仅是存在着的,而且生成着
第二节 存在的自然界 一、自然界的系统存在方式 1、自然界的系统性 ①自然界物质以系统的形式存在着 从“本体论”上说:系统性是自然界物质固有的属性;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系统,也没有离开系统的物质,系统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 从“认识论”上说: ②自然界是一个物质、能量、信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系统。信息是物质的运动形式和存在状态的属性 2、 系统与外界的联系(交换关系)物质—能量—信息 孤立系统:系统与外界没有任何联系交换(只在理论上存在) 封闭系统:系统与外界有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但没有物质的交换 开放系统:系统与外界既有物质的交换,又有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真实的自然界的系统都是开放系统,但可能在开放的过程中,有其一段发展的速度变慢或暂时停止,只是一个阶段性的 二、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基本特征(特性) 1、自然界物质系统的整体性 整体性是自然界物质系统的最根本的属性。(人类很早就有了认识) 系统的整体性是此系统区别于其他系统的一种质的规定性,同时又是此系统在运动变化中得以保持其自身的规定性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没有部分就没有整体,部分是整体的一个环节,部分在整体的制约下发挥作用。整体是部分的有机统一,整体具有各部分没有的属性和规律。 2、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层次性 在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层次性体现了事物之间的差异性。关键点在于找到层次之间的差异点。 3、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动态性 事物要都是保持稳定性,那么事物就不能发展了,动态性是动态的发展变化,只要又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那么就是动态性的。 4、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开放性 系统的开放性是事物得以存在的条件 系统的开放性是事物得以发展的条件 系统开放程度的大小快慢,影响着事物发展程度的速度 三、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层次结构 1、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基本层次 生命系统 动物、植物、微生物。 从细胞到—系统、生命、生态圈 非生命系统 宇观层次 相对论 宏观层次 牛顿经典力学 微观层次 量子力学 面对不同层次的系统,要采取不同的科学去解决问题。 2、自然界物质层次结构理论的发展 自然界物质层次结构理论的四次突破: ①从古代原子论到近代原子分化论 ②原子结构理论 原子模型的建立 1904年 英、汤姆生 “面包葡萄仁”模型 1911年 卢瑟福 建造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 丹、波耳 建造氢原子的模型 ③原子核模型 (有突没破,没有说明是怎么组成的) 查德威克 发现中子 ④基本粒子理论 光子族 轻子类 基本粒子 轻子族 两类 介子族 强子类 重子族 基本粒子 结构:1、夸克模型 1964 美、物 盖尔曼
12中基本夸克 ,,,,,udscbt(夸克)
,,,,,udscbt(反夸克) 重子族组成的夸克:三种 介子族:一个夸克和一个反夸克组成了介子 夸克带有1/3e或2/3e的电量 2、层子模型 1965年 中科院 9中层子组成了不同的重子和不同的介子 也带有1/3e或2/3e的电量
第三节 演化的自然界 一、 关于演化的3对重要范畴 1、 系统演化的有序和无序 (是系统变化程度的一个展示) 有序:是指系统的组织性程度高,表现为系统内部要素之间,以及系统之间有规则的联系和联系的规则性,具有上升变化的趋势。 无序:是指系统的组织性程度低,表现为系统内部要素之间,以及系统之间无规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