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例研究后反思

课例研究后反思

课例研究后反思
课例研究后反思

为“课”磨得更精彩

枣庄市薛城区北临城小学王龙华

这次有幸参加了山东省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不知不觉间,为期十多天的的远程研修学习即将结束,回想起来真有点恋恋不舍、余味无穷的感觉。在此期间感到既有辛苦,又有收获;既有付出,又有新所得。课程团队专家的专业指导,学员间真诚的交流,让人难忘。研修让我有缘认识了各位专家、各位老师,研修让我认识到自身与教师专业化的距离,研修让我知道应该更加努力,更是研修让我获益匪浅,全面提升了自己的基本素质和业务综合能力,对于今后个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研修活动即将落下帷幕,回顾这次研修历程,一定会成为我们刻骨铭心的记忆。“磨课”引发了我许多感悟和思考。

在本次磨课中,我看到了参与磨课老师所付出的汗水,特别是组长吕洪芹和专家朱良才老师,他们不厌其烦的修改修改再修改,执教教师王红老师不厌其烦把课上了一次又一次,对此,我真的深感敬佩。磨课的老师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较大收获,他们所付出的辛苦是值得的,同时我们每一位老师也都得到了相应的提升。

这次的磨课,让我深切的感受到:一堂好课的诞生,不只是个人力量的产物,而是众人智慧的结晶。不仅对执教老师,而且对我们这个团队里每位老师都是一个学习和提升的机会。我们清晰的认识到,对教师来说,磨课的过程既是一个学习、探究、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合作交流、反思和创新的过程,更是一个专业素养提升的过程。我组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对磨课内容进行反复研讨,经常聚会碰头,探讨遇到的问题。整个磨课过程,全组教师群策群力,开展的扎扎实实。

磨课让教师及时发现问题、研讨问题、解决问题,将教育理论转化为成果。通过磨课,教师对新纲要的理念把握更准确,对教材的剖析更深刻。通过磨课,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应变能力、教学创新能力都得以提升。

这次磨课活动促进了我组教研氛围和研究能力的提高,提高了教师专业化的水平,对教师队伍的建设起到深远的影响。教学之路是漫长而久远的,我们只有不断学习,开拓进取,努力钻研,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才能成为学校的常青树。只有具备了扎实的专业文化知识,才能在教学中站得高望得远,才能准确的评价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并适时调整教学,才能面向全体学生并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无容置疑,这次磨课是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绝佳机会。“磨课”活动虽然暂时告一段落,但我们的思考和研究将在新的起跑线。

人是在学习、思考中成长的。集体的集中的研修走了,拥挤的教室重新归于平静;但研修的精神留了下来,个人的研修将永远进行下去。

我想,七月研修,可以向全省小学数学老师展示我们组的劳动成果……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课例是一个真实的教学案例

课例是一个真实的教学案例,是对课堂教学中含有问题或关键事件的教学过程的叙述及诠释。“课例研究”试图让教师学会有目标、有方法地研究课堂教学的改进。 ●以课例为载体的研修,为研究人员与教师合作研究,提供了实践反思,对话交流,分享经验的平台。 ●课例研究是教师研究改进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是教学相长的阶梯。 ●以课例为载体的研修,克服了以往通识培训、技能培训学科缺 失的不足。 背景与主题问题提出选题价值核心理念◇情境描述环绕主题理清脉络生动具体◇问题讨论关键性事件深入讨论思维碰撞◇反思与诠释实践反思理性解读超越经验 反思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原因,寻找改进的策略;提出新的教学理想和设计,继续观察、分析和改进。 教师表达个人的教学观念,关注的焦点、对学生需求的了解与对课程的理解;帮助理清教师的教学理想。 共同搜集课堂教学资料,分析教师实际教学行为;弄清教师教学理想与实际行为之间的差距。 错位排课,先行课制度: 试用新教材,心中无底,同头课教师集体备课,错位排课,由其中一位教师提前一周上课,集体听课评课后,再相继跟进。 连片研修,连环改进: 连片研修,利用区域学科协作组,集体备课,相互听课评课,连环改进。 同课异构,网上会课: 学员将自己的教案和课堂教学实录、课后反思上传到网上,邀请专家、教研员和有兴趣的老师评课议课,相互交流。并在此基础上利用网络推选出最有创意课、最有争议课、最有价值课、最有效益课,集中会课,展示分享。 学科教学知识最能区分学科专家与教学专家、高成效教师与低成效教师间的差别。 听评课策略与其中的问题解析 1、课堂与课程关系及课堂微观分析 2、微观分析经典案例 3、课堂再聚焦:过程与方法 4、听课原则与维度、课堂评价反思原则

(完整版)校本研修案例分析

校本研修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 在开展的“高效课堂”模式下,强调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如何学习,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学中的重点不再只是“我们该教些什么”,而应是“我们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造这些条件”,而有效性恰恰是课堂教学的生命。一节课,使师生的生命有了怎样的变化;收获了那些知识与思考;获得了怎样的身心体验,是考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三个重要指标。客观地说,师生从走进课堂到走出课堂,总要发生一些变化,收获一些东西,好像每节课都是有效的。但是课堂的有效程度是很不一样的,有的课堂能对师生产生终生的影响;有的课堂只给学生留下一些机械的记忆,日积月累的差异就导致人的素质的差异,人的生活状态的差异。因此,每一节课的效果都不可忽视。 二、研修主题: 1)虽然新教材编写得很好,但感到难以驾驭,配套的教参所给的建议远远不够,大大增加备课难度,降低工作效率。再由于课时的限制,教学总是匆匆忙忙,对学生到底掌握了多少有所担心。 2)由于教材的内容缺乏前后联系,学生对有些内容不太了解或缺少兴趣,学生的能力要发展更是难上加难。 3)到底要不要淡化知识的系统性,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但这样一来学生的考试成绩肯定要受到影响。该怎样在这两者中寻求平衡?所以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重中之重,所以最后大家确定研修主题为:通过设问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案例实施过程 (一)学习资料,教师独立备课 研修主题确定后,我们组老师开始收集相关资料,并进行学习,在学习中,教师们都意识到,设计《春》这个教学案例时,把写作手法融合进去,还要考虑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学习资料后,让老师们独立进行备课。 (二)交流研讨,集体备课 教师们完成教学设计后,我们再组织教师交流各自的设计与设计意图,就在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发现教师们设置的问题不够具体,学生通过学习以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是模棱两可或抽象笼统的。那怎样才能把问题设置得科学、准确、具体,又符合学生实际情况。我们带着这一问题开展了多次研讨,讨论过程,老师们各抒己见。有的老师则发现,这些问题正是我们在日常教学中碰到的。为了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又找来有关的学习资料组织大家学习。 随着学习的深入,有些老师开始发现:1、问题不够具体,是因为我们没有给出具体的载体和路径。我们可以在设计中加入一些生活的场景,加入一些材料,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

再别康桥 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龙岩市第二中学陈纪焱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意象的特点,准确把握诗歌情感——对康桥的热爱、眷恋、不舍。不同于传统离别诗的伤感,作者的情感是洒脱的。 2.了解新月派诗歌的三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 3.通过反复朗读,进一步体会作者对康桥的热爱、眷恋、不舍之情。 学情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本首诗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必修一第一单元的第二课,这个单元主要学习现代新诗,把新诗放在高中阶段第一单元,可见它的重要性。徐志摩作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在新诗上取得的成就是举足轻重的。《再别康桥》是他的代表作,也是典型的通过意象传递情感的诗歌。通过这首诗歌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对新月派新诗有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也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2.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是福建省龙岩市第二中学高一的新生,他们语文基础一般,思维活跃,在学习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和戴望舒的《雨巷》之后,已经有了一定的鉴赏新诗的能力,能够有意识的通过分析诗歌的意象特点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通过分析修饰意象的词语,准确找到意象的特点,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 2.感受诗歌的音乐美,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对康桥的热爱、眷恋和不舍之情。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情境陶冶教学策略:通过图片、朗读音频,设置情境,为学生更好的感悟作者对康桥的深情营造氛围。 2.探究----发现教学策略: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探究各个意象的特点,得出这些意象具有共同点,都是自然景物,色彩都比较绚烂,营造的意境是明净的,发现作者对母校的感情是热爱、眷恋和不舍的,同时作者把这种爱藏在心里,不去惊扰康桥,表现了一种洒脱。 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视听材料:音频“再别康桥”示范朗读。 图片材料:符合情境的相关图片。 PPT材料:意象分析时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呈现,情境呈现。 教学过程: 步骤一:导入:(设计目的:用母校情怀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时间预设1分钟)母校,是每个人的心中情感茵茵的地方,说起母校,就会触碰到内心的柔软。同学们刚刚从不同的初中进入到我们学校,离开母校,这种感触肯定很深。今天,我们看看徐志摩离开母校,会是怎样的情感? 步骤二:背景介绍(设计目的:简单介绍作者新诗上取得的成就以及他的康桥情怀,对学生理解作者对康桥的深情有很大的帮助。时间预设3分钟) 徐志摩,出身于浙江的富商家庭,新月派的代表诗人,是新诗诗坛上的一位巨星。新月派的诗歌受英国著名诗人泰戈尔的影响,讲究三美。哪三美,具体分析诗歌的时候再说。 作者的康桥情结:康桥是作者的母校,是英国著名的学术、文化中心,徐志摩曾经以特别生的资格在那里学习了将近两年的时间,虽然时间不长,但他后来回忆,那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最美好的时光。那里可以说是他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他父亲期望他成为一个银行家,他自己的理想是成为一个政治家,所以,他之前留学美国的时候,攻读的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案例3篇.doc

篇一:初中语文教学反思案例(1582字) 长久以来,语文课堂充斥着浅薄,低级,呆板,滥情。给人的感觉是语文课堂就是思想品德课,说到基础知识,就是字词句;语文老师犹如豆腐娘、犹如疱丁大劫八块,作文教学就是样板戏;语文课改,如同”脑筋急转弯“;语文要审美性,那就朗读一下,最好再来点眼泪,到处是滥情…… 说实话,在语文教学岗位上也已经有十四五个年头了。见识了太多的墨守成规,见识了太多的矫情造作,见识了太多的陈词滥情,自己总是与现实不够合拍,跟不上形势。有同行问我,你是怎么样上语文课的?其实语文课就是要瞎扯。 十几年来,我的语文课总能给学生以不同的感觉,我的课对传统的课来说其实不能说是课,因为课堂上我喜欢瞎扯,说这说那,东拉四扯,海阔天空,信马无疆,扯到哪儿算哪儿,评课者是很感冒的,谆谆教导我,不能脚踩西瓜皮,溜到哪里算哪里,放开教学,就是要放得开,为什么要收回来呢?其实收不回来是也没有关系的,学生其实在我瞎扯时是最认真的时候,也就是教学效果最佳的时候,他们听着听着,就流哈拉子,一不留神,就下课了。让自己那充满智慧的语言、灵动的语言、个性的语言、幽默的语言、甚至是勇敢的语言,更甚至那些语惊人倒的语言,全都犹如钉子般一个一个地钉进学生的心里,一翻学生作文,写下的全是我慷慨激昂的气势,看到这样的作文,如果我改的卷子,我还有什么理由不给高分呢?所以学生总是对我的课充满着期待,希望我带他们到处神游,好不快活。自己的肚皮“吃”得饱饱的,并富有全面的营养,然后,“大腹便便”地走上课堂。一番神聊海侃,学生就得要领,就得新知,就解学生心中之惑,使难点疑点就通通变成亮点,真是事半功倍,挣得满堂悦色。 我常常不把课本当回事,一本语文课本说不定我一个学期只上其中几篇自认为美文的文章,而对自己喜欢的文章说不定一篇文章我要上个个把星期。我上过桂林山水一星期,我上过离别诗二首就用了十天,月光曲一上就上了一星期,对那些自己不感兴趣的文章坚决不上,对那些说教意味甚浓的文章坚决不上,对自己认为不是美文的文章更是坚决不上的。现行课改课本,每单元都是同一题材的文章,教学目标基本相同,我就上一节课就差不多了,关键是要让学生举一反三自学。语文课每课不一定要有教学目标,我们的教学目标为什么不可以是一单元的教学目标呢?如第八册第六整个单元都是讲爱的教育这个主题,主题雷同不说,文章题材都雷同,上了第一课后,还真想不出来上后面三个课文的理由。有人说让他们阅读,看书,其实在小学语文课中,知识和情感储备都还不丰富的学生对单纯的诵读以及大量阅读并不是很感兴趣。所以接下来,不神聊,不瞎扯还能玩什么呢? 语文一节课能达到多少教学目标?特别是高段,一节课下来,他们就有了爱的冲动了?有爱的感觉了?绝对是瞎扯,其实语文的教学目标决不是一节课,几节课所能达成的,就算字词目标,也是不可能在一节课中达成的,学生通过不停的运用,才慢慢理解掌握的,有时虽然你在上课时讲过一下,带过一下,难道学生就可以初步达成思想目标了?不可能吧!有些目标一个学期,几个学期,甚至几年,也是达不成的,有些目标根本就是虚的。一种价值观,

“课例研修”概述

第一次继教培训(组内培训) 一、内容 1、《衡水中学学习汇报交流材料》(已下发) 2、《怎样做课例研修》(ppt)(已下发教师Q群) 3、《课例研修概述》(附后) 二、方式 以备课组为单位,利用课余时间组织自学 三、要求 1、在《教师工作手册》填写相关学习笔记,不少于1500字。2019年3月17日前备课组长完成检查,并在20号前将检查情况报教科处周大源主任处。 四、学时数 本次培训学习合格者计8学时。 附: 课例研修概述 一、课例研修从何而来? 课例研修源于课例研究,课例研究最初兴起于日本。20世纪末以来,陆续为美国、英国、瑞典、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引进和改造。2002年,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和华东师范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始从事课例研究。2006年,“世界课例研究协会”( World Association of Lesson Study)在香港成立。在世界课例研究年会上,来自各国的同行们把关注点聚焦在课堂教学研究上。“自第一届年会起,日本的授业研究( Lesson Study ,也译为课例研究)、香港的课堂学习研究(Learning Study)和上海的行动教育(Action Education)三种模式引起了广泛关注,其中日本的授业研究影响最大。” 由此可见,课例研究有不同的模式。这些模式的切入点有所不同,授研究( Lesson Study)侧重于教师教学行为的跟进,课堂学习研究(Learning Study)侧重于改善学生的学习,行动教育( Action Education) 侧重于以行动为基础的校本研修教师在职教育模式的建构。它们之所以拥有“课例研究”这个共同的名字,是因为它们价值取向基本一致———研究聚焦课堂教学。更为关键的是,我们看到,课例研究既重视教师的行为跟进,又重视教师的理论提升;既重视教师的技能训练,又重视教师的能力提高;既重视教师个体的自我反思,又重视教师群体的共同成长。正如上海教科院杨玉东所说,课例已经成为联结教育理论与教学行为、研究者教师的桥梁,是“回归课堂”的主要研究方式和成果表现,一种促进教师实现理论学习向教学实践迁移的“载体学习”观正在形成之中。上海市教科院教师发展研究中心的专业研究工作者在综合文献研究、经验总结和对改革深入洞察的基础上,提出了在校本研修中以课例为载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行动教育范式,他们主张“课例”是教师学习的“认知支架”;“课例”是教师直面教学共同分享的“平台”;“课例”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中介;“课例”研究能够增长教师的实践智慧,使教师成为有研究能力的实践者。他们强调教师实现行动与学习建构性反思,强调行为跟进。行为跟进意味着对经验进行反思继而采取行动,意味着教师通过行动进行经验重构,在课例研究中教师既注重主体悟性,又需要同伴的支持,在实践反思中,研究者和教师共同获得成长。上海市教科院教师发展研究中心先行研究的成果对于全国基础教育界的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起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二、课例研修有什么特点? 课例研修是教师研修团队的共同行为,他们在关注对真实教学问题的发现、研究与解决的同时,会将理论学习与备课、说课、授课、观课、议课、反思等实践结合起来,在这个过程中,主要呈现出以下四个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第19课《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理解本文的意象美、写作特色和本文的中心思想。 3.学习诗歌鉴赏的方法,培育发现美、欣赏美的审美追求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本文的意象美、写作特色和本文的中心思想。 2.学习诗歌鉴赏的方法,培育发现美、欣赏美的审美追求。 教学方法:阅读欣赏法,讲授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有这样一座桥,风景秀丽,闻名遐迩;有这样一个人,风流倜傥,才华横溢;有这样一首诗,清新空灵,含蓄隽永。”你想欣赏这座桥,走近这个人,感受这首诗吗?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诗人徐志摩的脚步,再别康桥,感受那份难舍的离情别意。 二、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他的诗作,神秘朦胧、感伤颓废的倾向明显,也不乏语言清新、比喻贴切,轻柔明丽风格的佳作。代表作:诗集《志摩的诗》,散文集《落叶》,日记《爱眉小札》等。 三、写作背景 1920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剑桥就是诗歌中的康桥。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新月诗派的主要人物。1928年诗人重游英国,在乘船归国途中,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诗歌。1931年11月19日,诗人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四、整体感知 1.梳理生字词 荡漾(dangyang)青荇(qingxing)浮藻(fuzao)长篙(changgao) 榆荫(yuyin)漫溯(mansu)斑斓(banlan)笙箫(shengxiao)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文,注意抒情,停顿,舒缓程度。 播放《再别康桥》朗读录音,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朗读节奏。 学生单独朗读,学生齐读,体会诗文的意境美和情感美。 3.结合文章的标题和内容,把握文章的大意。 明确:《再别康桥》中的“别”是分别、离别的意思。 “轻轻的我走了”“悄悄的我走了”:都是表示悄无声息地离开。 结合全文来看,抒发了作者离别时的眷恋与依依不舍的心情。 五、阅读全诗,概括各小节的主旨大意。 第1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奠定下抒情的基调。 2至4节,直接描写康桥的迷人景色,表现诗人对康桥的深切留恋。

数学课例研究报告的案例写作格式

数学课例研究报告的案例写作格式

数学课例研究报告的案例写作格式 课题:11.2.1 三角形的内角 课前设计 一、设计理念 树立“以人为本,以学定教,教服务学”的教学设计理念,努力做到授人以鱼(提供、展示优质的学习内容)、授人以渔(点拨、启迪、示范有效的学习方法)的同时授人以欲(激励、唤醒和鼓舞,强化学习欲望),促进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从“学不会”到“学会”,从“不会学”到“会学”转变,养育学生有效的学习信念与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情感态度,实现“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的教育追求和“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考试考得满意”的现实诉求。 二、设计方法 (一)弄清起点 弄清起点旨在明确新课从哪里来,主要经过摸清学情(备学情)和分析教材(备教材)加以确认。摸清学情主要是明确新课学习的主观起点,分析教材主要是寻找新课程的客观起点。主观起点和客观起点都是新课的生长点,只有找到新课的生长点,新课才有自然生成的可能。 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

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那我说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这道出了摸清学情成了新课学习起点的源头活水。一般而言,摸清学情主要从学生的情感与意志起点、思维与习惯起点、知识与经验起点三个方面进行。 本节课安排在初中二年级上学期。我教的初二班级成绩属于中等偏上的班级。整体而言本班学生本节课的主观起点为,在情感与意志起点方面,好奇心较强、态度较认真、愿学但意志力不够持久!在思维与习惯起点方面,形象和直觉思维多,抽象和逻辑思维少;喜欢动手操作,弱于言语表示,习惯被动接受,弱于主动分享,因此需要促进学生扬长补短。对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有一定的直觉判断,但难以运用数学语言表示和逻辑推理。在知识与经验起点方面,在小学曾有用量角器测量三角形内角、拼图或折叠三角形的经验,在初一也曾经历用几何语言推理证明平行线性质的初步经验。 客观起点是指知识本身产生的逻辑起点,主要经过分析教材的地位与作用、重点与难点,寻找知识的生长点。本节课教学安排是2课时,这是第一课时。本节课的前面内容是《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后面是《多边形及其内角和》。学习三角形的线段,接着学习三角形的角(内角和外角)及其性质,是对三角形学习的细节刻画,本节课的重点是三角形内角和定理,难点定理的推理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在

课例研究案例

课例研究案例 一、学生分析教学对象为高中三年级学生,智力发展趋于成熟。他们的认知能力比初中阶段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渐渐形成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他们学习英语方法由死记硬背转型向理解型并应用到交际上,他们有自己的学习技能和策略,学会把语言学习与现实生活和兴趣联系起来。通过任务型课堂活动和学习,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得到加强,不再认为英语的课堂学习很枯燥,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去,成为课堂的主体,同时也加强了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学生已经完成了高中英语第一个模块的学习,渐渐习惯了我的教法。虽然一开始他们觉得与初中教学很不相同(初中老师注重手把手式的语法教学),但经过半个学期后,他们适应得很快,而且还取得一定的进步。他们会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疑惑和勇于阐述见解,并且从课内知识拓展到课外,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学习资源。不过,本班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差距还相当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布置的任务要兼顾各个层次的学生,使他们都有所收获。 二、教材分析这一课是本单元第一个课时。在上这一节课前并没有让他们了解太多的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只是由于这课出现的人名和地方名比较多,我在课前教他们读了一下。我在备这一课时,发现它的 warming-up部分会花费比较长的时间,于是我没有采用,而使用了我自己另外准备的引入(只是花了4到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对这课的话题作好心理准备,也为了完成本单元的目标作了铺垫。我觉得在今后也必须合理使用手中的教材,根据学生水平和教学设计进行整合或增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收获。 三、教学目标本课为阅读课型,主要介绍有关俄罗斯遗失琥珀屋的轶事。通过阅读使学生了解世界文化遗产,学会描述他们的起源、发展和保护等方面的情况。教师根据课文内容用不同的形式来让学生自己归纳,提高阅读技能。由于这课讲述国外文化遗产,学生会感到陌生,为了引起共鸣,因此要把中外文化遗产结合一起讨论。本课目的要使学生学会如何谈论文化遗产以及最后形成保护文物的意识。 教学内容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看图片和听录音引入文化遗产这一话题。

高中语文_《再别康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重要的字音、字形和词语,美读诗歌。 2、理解诗歌意象,品味诗歌语言。 3、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重要的字音、字形和词语,美读诗歌。 2、理解诗歌意象,品味诗歌语言。 一、情景导入 1、导入语: 康桥,即剑桥,是英国剑桥大学所在地,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重要转折点,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徐志摩就这样悄悄地来,又悄悄的走了。 今天,就让我们和徐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追求爱、自由和美的诗意的内心。 2、作者介绍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1916年入北京大学法科,1920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1922年,第一次离开剑桥,写下长诗《康桥,再会吧》;1926年,第二次旅游英国,留下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1928年,第三次去剑桥,告别剑桥,留下佳作《再别康桥》。 3、检查预习 荇( xìng )藻( zǎo )溯( sù)斑斓( bān lán )笙箫( shēng xiāo )长篙( gāo ) 4、自古以来离别诗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有哪些诗词?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校本研修案例 (1)

校本研修案例 案例:苹果被涂成咖啡色后…… 一、背景: 个别化学习活动开始了,小伟和其他几个孩子在美工角选择自己喜欢的图片涂着颜色,小伟选择了一张苹果的画纸,坐在桌旁选了一支红颜色蜡笔涂起了颜色。可过了不久,美工角里传来了孩子们的争吵声,从孩子们的言辞中听出事情的起因是因为小伟把苹果涂成咖啡色的缘故。 二、实录: 我走过去,看见小伟原本涂得红红的苹果上又涂上了一层咖啡色。一旁的孩子急向我告状:“老师,小伟拿咖啡色的油画棒涂苹果了。”有的孩子索性对着小伟说:“你画得苹果真难看,一点也不漂亮。”我说:“好了,我知道了。我们听听小伟说说他为什么要给苹果涂上咖啡色,好吗?”我蹲下身说:“小伟,大家都觉得你涂咖啡色不好看,说说你为什么给苹果涂上咖啡额色呀?”小伟看看我低下头小声地说:“我们家苹果烂掉了,就是咖啡颜色的。我画得是烂掉了的苹果!”我笑着说:“小伟为什么把苹果画上咖啡额色颜色的原因你们知道了吗?”有的孩子看看我说:“哦!老师他说他画得是烂掉的苹果!”(此时,我想到昨天在整理教室中时看到展开水果主题收集的水果中,有一个搁置了很久的苹果出现了斑点。)于是,我说:“那闵老师去找个水果,我们一起来看看是不是像小伟说的那样,好吗?” 我找来了那个苹果给孩子看:“宝贝们,你们看这个苹果宝宝变成了什么颜色?”孩子们异口同声的说是咖啡色。我说:“你们说的太对了!苹果在腐烂的时候有的会变咖啡色,而有些水果会变黑色。所以,小伟说的没错、画得也没错!“得到表扬的小伟刚才一脸的阴霾顿时化为“阳光灿烂。” .紧接着我问道:“你们想不想也来画一画正在腐烂的水果呢?”这对于极少用咖啡色涂色的孩子们来说是件新鲜事,一个劲的点头表示同意。于是,一个个烂苹果、烂香蕉在孩子嘻嘻哈哈的笑声中出现了…… 反思: 在这个案例中孩子们争吵的焦点源于我在开学初的要求。在开学之初,我觉得小班孩子用咖啡色和黑色咖啡色油画棒涂色,常常弄得纸上黑糊糊的一片。所

免费语文教案148: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 教师:现在老师要给大家朗诵一首诗,(和着古筝高山流水深情的)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天边的云彩……(学生热烈鼓掌) 教师::谢谢大家的掌声,现在请大家谈谈为什么要鼓掌。 学生1:老师您的朗读很棒,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一个学生是那样的热爱自己的母校。 学生2:诗韵味十足,老师您的朗读把这美妙的韵味都给传达出来了。 学生3:这首诗的语言很美,我们听起来很舒服。 教师:你们的掌声一方面是对我的鼓励,一方面是因为被这首诗的魅力深深的吸引,那么大家知道这诗的题目吗? 生全体:再别康桥。 教师:(板书课题)本节课我们就来赏读这首诗,诗的作者是徐志摩,同学们知道他哪些情况? 学生1:徐志摩是现代诗人、散文家。 教师:你从哪知道的? 学生1:从书下注解看到的。 学生2:他是新月派诗人。 教师: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2:上网看到的。 教师:很好,那么大家知道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写《再别康桥》的呢? 许多学生:不知道,老师给我们讲讲吧。 教师:1920年徐志摩来到英国剑桥大学,他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听课,度过了一段真正悠闲的生活。徐志摩是大自然的的崇拜者,在风光旖旎的康河岸边,他时而仰卧在上有星星下有黄花点缀的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行云;时而到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这段的美好生活令他魂牵梦绕。再度回到母校,再次见到昔日的美景,怎能不让他激动万分?可很快又要告别这里的美景,告别风光秀丽的母校,怎不让他依依不舍?带着这种情感,在归国途中的海轮上,他写下这首小夜曲般的抒情诗。说到这里同学们一定等不及了,好,请同学们打开书,随着朗读录音先来自由读《再别康桥》。 (随着磁带里用情的朗读,同学们十分卖力的大声朗读着,教师在巡视中也深受感染,也情不自禁的加入朗读的队伍) 教师:现在请两位同学来朗读全诗,其他同学听后给他们作评价。 (很多同学举手要求朗读) 教师:这样请大家发扬点风格,让平时不善言辞的张铎和肖奇锻炼一下好不好? 众同学:好!(掌声响起来) 学生1: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天边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那波光里艳影/在我心头荡漾//那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学生2: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离别的笙箫/夏虫也在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教师:谁来给他们的朗读作一点评? (同学互视,显出为难状) 教师:这样,给大家三分钟时间,以小组为单位商量一下。 (各小组开始讨论,教师参与了四、五小组的讨论)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与反思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与反思 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师,一节节撞击着智慧火花的语文课堂。主体意识,创新意识感人深思,“三维整合”耳濡目染。我曾兴奋地说,新课程真好。新课改在万州已有两岁了,如果现在谈到新课程改革还仅仅是“新课程真好”,那课改在万州就值得思考了。可喜的是,在万州区教科所的引领下,在各级教研室的组织实施中,我们许多教师已经开始理性地看待新课程改革,开始用批评与反思赋予万州教研以新的生机,构建教学以真的精彩。我谨以个人体会谈谈小语教学的一点反思,与各位同仁共勉!反思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记得在课程改革开始的时候,很多教师、家长这样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以为:“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我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校本研修优秀案例名师优秀资料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优秀案例) 为了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管理。 石连平:⑴巧妙组编小组成员,促使合作协调有序。一般分四人一组,每小组要选出小组长,或者各小组4人每天轮流当组长,以便组织、管理、协调小组的学习活动。小组成员要相对稳定,既要考虑平时座位的安排,又要考虑到学生个性的组合。作为同桌,两个人经常在一起,彼此十分熟悉,交流与交往又十分方便。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大力倡导同桌之间互帮互助的合作学习,并教给一些基本方法:互默词语、互背课文、合作探讨等等。例如在教学《公输》一文时,我有意识地布置自学生词,后让同桌学生交流,再在此基础上说出重点词语的意思,可以适当比赛,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同桌间相互练习既可以增加练习机会,又培养每个学生互助互学、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唐淑霞:合理配置合作时间,让学生各有收获。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从教学内容出发,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首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以产生对所需讨论的问题的见解,然后再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进一步讨论、合作学习,以达到合作的最佳效果。 王晓羽:精心设计合作内容,让学生有层次达成目标。合作内容制定的程度直接影响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因此,在制定合作内容的时候要十分慎重、严谨,要对自己的教材了如指掌,要把内容的操作性、难易程度等都把握好。我在教《变色龙》一课时就采用了学生分角色朗读的形式进行教学。找六名学生分角色朗读之后,默读课文,小组合作,集体探究:小说的主人公?此人的特点是什么?警官奥楚篾洛夫一共变化了几次?变化的原因和内容?怎样处理狗咬人事件?狗的主人是谁?奥楚篾洛夫始终不变的思想和行为?等等。通过探究,变色龙的形象已在学生心目中扎下根。他们会记住这印象深刻的一课。课堂效果很好。

如何写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如何写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对于教师来说,“反思教学”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它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进一步充实自己,优化教学。简单地说,教学反思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自己如何学。教中学,学中教。因此,如何写好教学反思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与大家探讨: (1)、写成功之处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 (2)、写不足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今后再教学上吸取教训,更上一层楼。 (3)、写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4)、写学生创新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补充今后教学的丰富材料养分。

总而言之,写课后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地追求。一有所得,及时写下,尤其是要把不足之处写下来。

校本研修的案例

校本研修的案例 校本研修工作将以学校与教师的发展为根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扎实有效地实施校本研修,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持续发展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努力造就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学习型教师队伍,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稳步实施新课程改革。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教师如何转变自身的角色,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进而切实提升教学质量,增强教师的校本研修是其中的重要环节。校本研修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最有效的途径。针对我校实际,我们确定了如下的研究目标、内容、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目标:探索一贯制学校有效研修的基本模式、途径、方法,如何充分发挥学校教研活动的辐射、引领作用,指导组织教师展开有效的研修活动。 (二)研究内容: 1、有效研修的基本模式。即:探讨怎样的研修才是有效研修,如何展开有效的研修,对研修的途径和方法实行探讨、尝试。 2、教师自我反思自我研修的途径和方法,及其对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作用。即:教师的自我研修,教师个体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或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查阅相关资料,寻求相关协助,研究具体问题。 3、校本研修的途径和方法及对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作用。即以学校为单位,以校内——组内——组组之间的教研活动为平台,以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促动为目的,促动学校及教师的共同成长。 4、分类研修的途径和方法及对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作用。分类研修,即各级培训机构和教研部门组织不同类型的教师围绕某一主题展开一些培训或研修活动,从而保证同类教师的共同成长。 1.1 引入情境,在探究的乐趣中诱发动机;因为儿童的学习动机更多地被感情驱使,所以情境教学强调在连续动态的情境中持续地维持、强化儿童的学习动机,促动学习动机与情境之间持之以良性的互动。 1.2 凭借情境,在审美的乐趣中丰富感受;情境教学提出了“强化感受、淡化分析”,即“通过优化情境,引导儿童从感受美的乐趣中感知教材”。美感教育是情境教学原则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能够分为以下四个环节:(1)带入情境,感知美的表象;(2)分析情境,理解美的实质;(3)再现情境,表达美的感受;(4)驾驭情境,诱发审美动因。而这些环节都是离不开具体的审美感受的。 1.3 融入情境,在体验的乐趣中陶冶情感;情境教学是一种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儿童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这里所说的情感活动体现在多个方面,如(1)教师与学生之间。(2)学生与教材之间。(3)学生与学生之间。 1.4 优化情境,在活动的乐趣中增长力量;在教学过程中让儿童活动,并不是追求形式的生动,而是让儿童通过自身的活动,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让儿童在乐中学,趣中学,活中学,坐中学。既然如此,将活动贯穿于教学过程,就不能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而要突出教材重点,针对教材特点,具有鲜明的学科特点,与水平训练相结合,从而增强基础。语文教学中的训练强调操作情境中的基础训练,它包括以词句为主的基础训练、增强应用为目的的整体训练和结合感知为媒介的思维训练。 情境创设是一个提供各种形式的刺激信息,引起心理反应或活动的过程,它不是教学过程的自然伴随物,而是教师主动设计的产物。它要求教师以实际行动关心全体学生成长,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和学习特点,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教学中努力做到以充沛的感情、专治的精神、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高度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再别康桥》是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的是一首现代新诗,也是整个高中语文“阅读与鉴赏”板块中极具代表性的诗歌。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孙绍振先生曾说,《再别康桥》入选中学语文课本,这给中学语文教育界,出了一个难题,流行的机械反映论和狭隘的社会功利论在这个文本中遭遇到难以逾越的挑战。而《新课标》在这个板块中要求,要“引导学生品味诗歌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同时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陶冶性情”。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不在文章表面滑翔,能够进入作品深层进行分析,从而走出“印象和感想泛滥”的大而化之的阅读迷障呢?新课程理念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原则。结合“三贴近”原则,基于《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学情,我设计了本课。 【教学背景分析】 《再别康桥》属于必读课。虽然如何分析这首现代新诗史的名作,学术界向来众说纷纭,但其艺术之美人所共知,而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高一学生往往对那种纯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体会较为肤浅。对于诗作的品读大多停留在文章表面滑翔,很难进入作品深层进行分析,常常立足于个体阅读的“印象和感想”,很难走出大而化之的阅读迷障。这首《再别康桥》所抒发的离愁别绪是全人类共同的情感经历,因此,从语言赏析入手,从情感体验切入,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本课体会现代诗歌的特点,多方面感受体悟诗歌的情感,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受到美的熏陶。 采用以下教法: 1、情境教学法。预设用生动、诗化的语言,配合舒缓轻柔的音乐创设情境,带领学生穿越时空回到徐志摩的美好回忆中,迅速进入诗境。 2、美读感悟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通过教师范读,学生美读,集体诵读,层层深入体会情感。 3、想象鉴赏法。想象是欣赏文学的必经之路,本课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想象、在描述画面中想象、在感悟情感中想象,移情于本人,从而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也就为理解情感做好蓄势铺垫。 4、质疑反思法。在情境中,质疑反思,畅所欲言,探索新知。 5、互文反刍法。通过比较鉴赏,反刍回味,体会诗句中流淌的真情。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说:“知识和能力不是老师传递的,而是孩子根据自身原有的认知结构同化和顺应得来的。在课堂互动中,教师要给孩子搭建脚手架,帮助他们实现同化和顺应。”本课我将带领学生一起听、说读、写,欣赏画面美、感悟真情美、歌颂人性美,让每个孩子都学着诗意地栖居。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地诵读《再别康桥》,进一步感受诗的抒情韵律。 2、了解“招摇”的艺术效果,感受“轻轻、悄悄、沉默”在诗中的特殊情味。

初中语文老师教学反思案例范文

初中语文老师教学反思案例范文

初中语文老师教学反思案例范文 教学反思是教学论和教师教育研究等教育学领域重点研究的课题,对教师的自身有一定的影响;下面是有初中语文教学反思案例,欢迎参阅。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案例范文1 面对课改热潮的冲击,刚开始只是“任尔东南西北风”,“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心态,但如今,时代发展的强烈需求,信息技术的全面推入,改革课堂教学,尤其迅速改革语文课堂教学,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已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下面是笔者在语文教学改革中的几点粗浅体会。 一、教学模式的审视 1、学习方式的改变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和途径。语文学习中用什么样的学习形式来实现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都取决于教学目标的要求。 2、教学方式的改变 语文教学应建立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之上,这里的“平等”绝不是师生之间无条件的平等,而是教学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观点、人格、情感等,同时又要高于学生,教师始终是首席地位,要引导学生掌握更广泛且更有深度的语文知识,如果教师不加鉴别地肯定学生所有的言论,而不对其进

行一定的点评和拔高,学生是很难获得进步的。 3、教学目标的改变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并不是要求我们在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都要实现该教学目标,而是凭借语文活动使学生感受到课文内容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具体根据教学内容关注不同的目标,“润物细无声”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最佳教学境界。 4、互动状态的改变 很多教师认为,新课标的最终目标应是“学生在耳、眼、口、手等都动起来”,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下,达到大家都动起来的最终目的。其实不然,语文学习中的调动并不等于真正的激活,如果学生在活动的外表下内在的思维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这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动。不管课堂上采取哪些调动方式,只有那些能让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学生的感情一直沉浸其中的方式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动”。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任务是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的同时更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动学生的情思,这才是真正的“动”。 二、教学载体的审视 1、文本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蓝本,因此“探究”教材,不仅是学生的任务,教师自身对教材的探究和挖掘更重要,如何挖掘好教材的深层内涵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只有教师深刻洞悉教材,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引领学生剖析文本,也才能真正使师生与文本作者形成对话。

《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再别康桥》教案一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2、引导学生体味诗中的意象美;3、当堂背诵全诗。二、教学重难点1、诗情的领悟是难点与教学的重点;2、意象的把握与体味。三、教学设想以诵读为主,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四、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1.“这座桥,风景秀丽,闻名遐迩;这个人,风流倜傥,才华横溢;这首诗,清新空灵,载誉中华。你想欣赏这座桥,走进这个人,感受这首诗吗?” 首先让我们先来认识这位具有浪漫情怀的现代派诗人。2、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二、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理想的主义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林语堂评价他是“奇才”与“情才”。他的新诗有着特有的飞动飘逸的艺术风格,可堪千古绝唱。他的行为和品格同样收到同仁、朋友、学生的赞赏和爱戴,他对爱情的执着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许多遗憾,但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难怪这位英年早逝的诗坛巨星的噩耗传来,震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的确是一语中的。作为一个资产阶级的充满着诗人气质的作家,徐志摩短暂的人生的旅途中既表现出这位旷世奇才的天真和浪漫,同时亦流露出这位生活在乌托邦之国中的理想主义者的幼稚和可笑。当然若是论徐志摩的散文深义,它恐怕既无鲁迅之深刻尖锐及宏阔感,郁达夫之练达及沧桑感,但就其抒情性特征则是任何一位现代散文家不可比拟的,它的散文始终充溢着饱满的激情,哪怕是颓废,读来亦痛快淋漓,决无缠绵有泥淖之感。他爱做梦,梦是唯美的,又是飘摇的,她会很跳跃,如美丽的天使与你玩捉迷藏,会时不时俯下微笑着的脸膛,然后又迅即离去,却留下一绢幽幽灵动的轻纱。志摩就是个寻梦、追梦的孩子,他在重逢林徽因时曾伤感的说:一生中有太多的梦从指缝中溜走了,也许就只能用诗来网住梦的残影。三、简要情况-康桥情结),由此引出对《再别康桥》的示范朗诵。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秋,徐志摩经美国到伦敦,在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习,1922年上半年由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特别生转为正式研究生。过了半年的正式学生生活后,8月中旬回国。1928年8月第三次来到英国,11月16日快要归国的途中,灵感闪现,挥洒自如地写下了的传世经典之作--《再别康桥》。《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四、欣赏配乐朗读,先让学生读,再用范读,学生能找出差距《再别康桥》是诗人1928年第三次漫游欧洲,再回母校,故地重游时所作的,所以这个题目中有一个“再”字;那么,从这个“别”字,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啊?离别(学生答)对,它是一首离别诗。1.正音,正字河畔(pagrave;n) 青荇(xigrave;ng) 长蒿(gāo) 漫溯(sugrave;)笙箫(xiāo) 载①zǎi②zagrave;i载歌载舞装载登载斑斓(澜、阑)2.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重音,朗读时力求做到抑扬顿挫、身临其境、声情并茂,朗读时语调要柔和、舒缓。五、意象的含义和作用“多情自古伤离别”,自古以来,离别总是免不了一种沉重、一份哀伤。《再别康桥》的基调是否依然如此呢?它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同学们,读过这首诗后,你感觉到通常离别诗的那种沉重和压抑了吗?如果没有,它又带给了你一种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