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胆汤加减治疗失眠
- 格式:pdf
- 大小:274.41 KB
- 文档页数:2
武权生教授用温胆汤加减治疗围绝经期失眠举偶:围绝经期失眠日趋严重的影响妇女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武权生教授认为围绝经期失眠,痰热瘀内生是标,肾精气亏损为本,在临床中运用温胆汤加减对其进行辨证论治,疗效显著。
标签::失眠;围绝经期;中医药疗法;温胆汤;医案围绝经期综合征是指妇女绝经前后或因药物、手术等其他原因造成卵巢功能衰退、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所出现的生殖系统变化和以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为主,伴有神经心理症状的一组证候群。
国外绝经后妇女使用激素替代疗法治疗此病,虽能缓解症状,但由于该疗法有增加乳腺癌、中风、肺栓塞、血栓性疾病的风险等主要不利影响,许多患者不愿接受,因而在国内并未广泛推广应用。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中医学无围绝经期综合症的病名,历代医家对此出现的诸类证候,依其临床表现的侧重不同,将其归属于“绝经前后诸证”、“心悸”、“失眠”、“眩晕”、“头痛”、“脏躁”、“郁证”等证中。
在围绝经期综合症的症候群中,失眠是最常见和严重的症状,也是对生活质量影响最大、迫使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表现为睡眠时间和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或时寐时醒,或醒后难以复寐,重则彻夜不寐。
武权生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中西医妇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武教授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症有独特的见解,尤其运用温胆汤加减治疗围绝经期失眠效果较佳,笔者有幸随师学习,受益良多。
现将武教授的经验介绍如下:1病因病机武教授认为“肾气衰、天癸竭”是围绝经期的生理基础,然而痰瘀内生却是导致失眠及发病临床表现多样性的关键。
肾气亏虚,气化不利,聚湿成痰;肾阴阳俱虚,重伤肝气,肝郁气滞,冲任空虚,虚寒内盛,瘀血阻滞;《证治要决》说:“有痰在胆经,神不归舍,亦令不寐”。
痰瘀互结,郁久化热,内扰胆经,可见汗出潮热,心悸纳呆胸闷,坐臥不宁,虚烦不眠等症状。
故围绝经期失眠的成因,痰热瘀内生是标,肾精气亏损为本。
温胆汤的方解
温胆汤,是一种古老的传统中草药汤剂,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有着调理情绪、舒缓紧张等功效。
温胆汤的配方主要包括黄柏、芍药等中草药,并经过一定的炮制和煎煮方式方能发挥最佳疗效。
以下将详细介绍温胆汤的方解与制作方法。
温胆汤的方解
主治
温胆汤主要用于治疗情绪失调、易怒、健忘、失眠等症状,具有平肝熄风、镇静安神的效果。
主要成分
1.黄柏:黄柏性味苦寒,具有清热燥湿、泻火利湿的功效;
2.芍药:芍药性味苦涩,具有活血止痛、调经养血的作用;
3.山药:山药性味甘平,具有滋阴润肺、补脾益肾的功效;
4.黄精:黄精性味甘寒,具有滋阴清肺、益气生津的作用;
5.甘草:甘草性味甘平,具有和中健脾、缓急止痛的功效。
制作方法
1.取黄柏、芍药各9克,山药、黄精各12克,甘草6克;
2.将草药清洗干净后,放入煮沸的清水中,用文火煎煮约30分钟;
3.待药液浓缩至1/3时,即可出锅;
4.将药液滤去渣渣,保留药汁;
5.分三次服用,每次温服一小碗。
注意事项
1.孕妇、哺乳期妇女、体虚者慎用;
2.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饮酒;
3.连续服药7天无效或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
通过温胆汤的适当煎煮和服用,可以有效调理情绪、缓解心理压力,有助于身心健康。
但在使用过程中,仍需遵循医嘱,避免滥用或不当使用,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希望本文对于温胆汤的方解有所帮助。
黄连温胆汤治疗失眠关于《黄连温胆汤治疗失眠》,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今,大家应对日常生活之中各种各样工作压力和病症的困惑,非常容易出現失眠症状。
一般来说,许多的人应对失眠的情况下会选中医学开展医治。
由于失眠与胆肝气郁,胆胃失和有非常大的关联。
黄连温胆汤便是一种能够医治失眠的症状的中药处方。
对调整胆肝气郁,胆胃失和有非常好的的实际效果。
温胆汤出自于《备急千金要方》。
《三因方》有随机应变,《证治准绳》有十味温胆汤,《六因条辨》有黄连温胆汤等。
凡痰热扰心、胆虚怯懦、胆气郁阻、胃失和降之失眠,我常见温胆汤化裁医治。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凡十一脏在于胆也”。
胆属甲木,为盛德之官,主选择,调整情绪,防御力和清除欠佳精神刺激性,保持血气的一切正常运作,以确保五脏六腑的融洽关联。
主选择的作用决策于胆气。
胆气壮则选择出,十一脏安;胆气怯则不可以选择,十一脏不安宁。
气血虚气弱的人,或情绪过极,或生活起居紊乱,损害中焦,均能耗损胆气。
胆气虚损,肃降紊乱,影响对食物的消化消化吸收,使心失敬养。
心胆互通,胆气怯懦,谋虑不决,为人处事易惊,常处在焦虑害怕当中。
胆为清静之府,喜柔和而主止脱生发。
紊乱则木郁不达,胃气不和,从而伤津生痰。
胆肝气轮郁积,肠胃升降机失衡,木郁化火。
土壅湿聚,是为酿痰化热之源,痰与火爆合邪,振荡心魄,遂致失眠。
胆喜幽静,不抗邪扰。
若风邪侵入,或饮食情绪失衡,邪客于胆,使胆气郁滞,而失幽静。
致肝脏肃降不好,血气运作不畅,神气十足紊乱而失眠;或胆郁痰扰,心神不宁而失眠。
温胆汤有清肃胆气,兴隆胃腑,行气止咳化痰,升清降浊的作用。
聚瑞无峻补攻伐之品,只是平静盛德之剂,调养人身安全阳阴、血气、五脏六腑的作用,修复胆盛德柔和之性。
温胆汤有止咳化痰而不燥,清热解毒而不寒的特性,临证依据失眠的临床症状随机应变应用。
1、痰热扰心失眠症见:失眠不容易入寐,胸闷气短闹心,头晕眼花,呕恶痰涎,纳谷滞销品,舌苔黄厚,脉滑数。
〖中药妙方〗《柴胡温胆汤》治失眠
【中药妙方】《柴胡温胆汤》治失眠《方1》【方名】:黄连温胆汤【配方】:黄连9g、半夏9g、陈皮9g、茯苓12g、生甘草9g、生姜6g、竹茹9
g、枳实9g。
【功能】:具有清热和胃,降逆止呕,除烦安神之效。
《方2》【方名】:小柴胡汤【配方】:柴胡12克;黄芩9克;人参
6克;半夏9克;炙甘草5克;生姜9克;大枣4枚。
【功能】:和解少阳。
《总方》【方名】:柴胡温胆汤【配方】:由小柴胡汤与黄连
温胆汤组合而成。
【用法】:水煎服。
【主治】:小柴胡汤与黄连温胆汤合用,可以使肝胆舒利,脾胃安和,神志安宁。
用于肝胆不舒,湿热内扰之
证,如慢性肝炎、慢性胆囊炎、慢性胃炎、更年期综合征,以及抑郁症,随证加减,可以收到比较满意的效果。
?。
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痰热互结型代谢综合征合并失眠症疗效观察吴明倩1,刘 莉2,邹国良2,韩宇博2(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观察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痰热互结型代谢综合征合并失眠症患者的临床疗效。
选取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1年9月—2022年8月收治的108例痰热互结型代谢综合征合并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4例和对照组54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2组治疗时间均为4周。
评估2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形体学指标、血压、血糖相关指标[空腹血糖(FPG )、空腹胰岛素(FINS )、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 -IR )]、血脂指标[三酰甘油(TG )、总胆固醇(TC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C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 )量表评分的变化。
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75.93%(47/5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3.70%(29/54),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2组血压、体质指数(BMI )、腰臀比、FPG 、FINS 、HOMA -IR 、TG 、TC 、LDL -C 水平及PSQI 评分均明显降低,HDL -C 水平均明显升高,且治疗组血压、BMI 、腰臀比、FPG 、FINS 、HOMA -IR 、LDL -C 水平及PSQI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
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有助于提高痰热互结型代谢综合征合并失眠症患者睡眠质量,有效改善代谢综合征相关指标及临床症状。
[关键词] 黄连温胆汤;代谢综合征;失眠doi :10.3969/j.issn.1008-8849.2023.20.010[中图分类号] R58;R256.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8849(2023)20-2834-05[作者简介] 吴明倩,女,硕士,研究方向为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病。
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失眠症临床观察摘要】 目的 探讨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失眠症的疗效。
方法选取自2013年3月20日〜2014年1月 室收治的失眠患者 40 例, 将其随机均分为两组,有着极其恶劣的影响, 在心理方面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然见效快, 短期效果好, 但其不良反应大, 特别是对肝20 日本科 即黄连 组和安定组, 黄连组采用黄连温胆汤加减进行治疗, 安定组采用单独使用安定片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结果 两组共 40 例患者经过两周的坚持治疗后, 黄连组总有效率95.0%, 安定组为 80.0%, 将两组的总有效率进行对比分析, 黄连 组疗效显著高于安定组的疗效(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失眠, 可以有效地减轻患者痛苦,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且无不良反应, 值得在临床上大面积推广应用。
关键词】 黄连温胆汤;失眠;安定片;加减治疗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快, 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 也致使失眠症逐渐成为一种多发病, 该病对人们的生活质量[1]。
目前临床上对于治疗失眠大多采用镇定剂, 这些镇定剂虽 肾功能造成一定程度损伤, 且干扰因素多,而对于顽固性 失眠症患者, 易产生依赖性、成瘾性以及耐药性, 因此,大多数的专家学者认为这些镇定剂不能够作为治疗失眠症的长期用药[2] 。
本文采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失眠症,得了较为显著的疗效,现将分析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自2013年3月20日〜2014年1月20 日本科室收治的失眠患者40 例,该40 例患者均参照《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以及诊断标准CCMD-2 》中的相关方案对患者进行诊断以及相关身体各项指标检查并排除由于其他躯体因素或外界药物因素所引起的失眠[3] 。
将其随机均分为两组,每组20 例,即黄连组和安定组,黄连组男13例,女7 例,患者平均年龄为( 35.28±11.2)岁,患病时间平均为( 15.28±10.52)个月,安定组男12例,女8例,患者平均年龄为( 35.79±11.8)岁,患病时间平均为15.78± 11.22)个月,黄连组与安定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统计对比分析。
古方|温胆汤:给胆怯易惊者的安眠方温胆汤【古方出处】宋·《三因极一病症方论》。
【使用历史】约850年。
【主要成分】半夏、竹茹、麸炒枳实各二两(各6克),陈皮三两(9克),茯苓一两半(4.5克),炙甘草一两(3克),生姜五片,大枣一枚。
【整体药性】温。
【功能主治】理气化痰,和胃利胆,用于心胆虚怯,触事易惊,心悸不安,虚烦不寐。
【典型征象】失眠,怕黑,不敢独处。
【禁忌人群】孕妇禁用。
温胆汤最初见于南北朝名医姚僧坦所撰的《集验方》。
其后被《备急千金要方·胆虚实》收录,云:“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此温胆汤。
宋·《三因极一病症方论》收录“温胆汤”1首,其中卷九“温胆汤”以《集验》温胆汤减生姜为五片,加茯苓一两半、大枣一枚,减其温性、增其凉性,以欲利胆清胆,并尊胆腑清净以温和为要之意,承袭“温胆”之名。
后世医家多从《三因方》之论。
《古今医案按》中记载过一个例子:“汪石山治一女,年十五,病心悸,常若有人捕之,欲避而无所,其母抱之于怀,数婢护之于外,犹恐恐然不能安寐。
医者以为病心,用安神丸、镇心丸、四物汤,不效。
汪诊之,脉皆细弱而缓,曰:此胆病也,用温胆汤,服之而安。
”就是说一个少女总是觉得害怕而不能入睡,后来医家汪石山诊断她是胆出了问题,于是开了温胆汤的方子,治愈了少女的失眠。
不断发展变化的温胆汤关于温胆汤的配药,有一首方歌可以帮助记忆:温胆汤中苓夏草,枳竹陈皮加姜枣。
虚烦不眠舌苔腻,此系胆虚痰热扰。
温胆汤在经过历代医家的研究和灵活运用的实践以后,从最初的临证祛痰之剂,逐渐发展为可以治疗神经系统、消化系统以及内分泌系统等全身各个系统疾病的良药。
温胆汤的方中由多味药配伍,共同起到和胃化痰、安神定志的效果。
纵观整个药方,寒温并用,消补兼施,升降并行,其目的就在于清化痰湿,调理气机,安和胆胃。
温胆汤算是一味基础药方,可以在其基础上加味治疗更多的病症,常见的有黄连温胆汤和柴芩温胆汤。
温胆汤加减临床治验(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关键词】温胆汤;失眠;厥证温胆汤由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炙甘草、茯苓、生姜、大枣组成,主治胆虚痰热而致的失眠、惊悸不安、厥证、脏躁等病证。
笔者临证应用本方加减疗效颇佳。
现举2例验案介绍如下。
1 失眠案例1:患者,女,47岁,2002年9月10日初诊。
患者自诉无任何诱因,已有20余天失眠,曾服多种中西药均未获效。
刻诊:心烦失眠,头痛胸闷,烦躁易怒,脘腹痞闷,不欲饮食,面红目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
辨证为痰热内扰,胆胃失和。
治以化痰清热、和中安神。
方用温胆汤加减:半夏6 g,竹茹12 g,枳实9 g,陈皮9 g,炙甘草9 g,茯苓15 g,生姜12 g,延胡索9 g,夜交藤12 g,百合12 g,莲子心10 g。
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服3剂后,心烦失眠等症明显好转,继服6剂,失眠告愈,诸症均除。
随访1年未复发。
按:温胆汤所治失眠之证实属胆气不和,失于宁谧,而本由痰郁化热,阻于中焦,以致中土壅滞,木郁不伸所致。
故方中以半夏和胃降逆、燥湿祛痰;陈皮理气和胃、化湿祛痰;生姜祛痰和胃,且制半夏之毒;竹茹涤痰开郁、清热止呕;枳实下气行痰,其性甚速;茯苓健脾利湿,脾湿去则痰不生;炙甘草调和诸药;另加百合、莲子心、夜交藤清热养阴宁神;延胡索行气活血止痛。
诸药合用,化痰而不燥,清热而不寒,使痰热尽去,胆腑自然恢复其少阳温和之气。
故失眠用温胆汤加减,常取卓效。
2 厥证案例2:患者,女,9岁,2003年3月5日就诊。
患儿家长代诉其两月前受惊恐后突然昏倒,不省人事,3~5 min后苏醒如常。
此后,每遇惊吓紧张即昏厥。
曾在某医院做脑CT、脑电图及相关理化检查,均无异常。
患儿病情发作时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噤拳握,呼吸气粗,喉间痰鸣。
患儿平素烦躁易怒,坐卧不安,口干便秘,舌黯红,苔白腻,脉沉弦滑。
笔者鉴于患儿发病时无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等痫证之候,故诊为厥证之痰厥。
温胆汤证总结1.方剂组成:●《千金》温胆汤:生姜四两、半夏二两(洗)、橘皮三两、竹茹二两、枳实二枚(炙)、甘草一两(炙)。
上切。
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去滓,分三服。
---生姜、半夏、橘皮、竹茹、枳实、甘草,六味:主治:胆寒之大病后虚烦不得眠●《三因》温胆汤:半夏(汤洗七次)、竹茹、枳实(麸炒,去瓤)各二两,陈皮三两、甘草一两(炙)、茯苓一两半。
上锉为散。
每服四大钱,水一盏半,加生姜五片、大枣一枚,煎七分,去滓。
食前服。
--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甘草、茯苓、生姜、大枣,八味:主治气郁生痰变生的诸症。
●温胆汤方:半夏二两,茯苓一两半,陈皮三两,甘草一两,枳实二两,竹茹二两,生姜五片,大枣一枚。
●现代常用方:半夏10g,茯苓10g,陈皮10g,甘草3g,枳实10g,竹茹6g,生姜6g,大枣5g。
2.历史起源:●温胆汤一方在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和王焘编撰的《外台秘要》中均有记载,《外台秘要》言其出于南北朝姚僧垣所撰的《集验方》,由半夏、枳实、陈皮、竹茹、甘草、生姜六味药组成,主治“胆寒之大病后虚烦不得眠”。
其后温胆汤又见于陈无择之《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药用即在《备急千金要方》原方基础上加茯苓、大枣,而生姜则由原来的四两减为五片,主治“气郁生痰变生的诸症”。
●温胆汤是唐朝孙思邈所创,载于《千金方》。
临床上应用广泛。
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
心胆虚怯,触事易惊,虚烦不眠,幻梦纷纭,遂使惊惶怯摄,气郁生涎,涎与气转,变生诸证,或短气乏力,自汗涔泄,或恶心呕吐等痰气上逆,虚烦惊悸,不寐等症候。
该方功用明显,是治疗心气不足,胆虚不宁的良方。
●温胆汤之命名:盖由于胆为清静之府,喜静谧而恶烦扰,喜柔润而恶壅郁。
若病后和久病而宿有痰饮未消,胸隔之余热未尽,必伤少阳之和气,而有虚烦惊悸等症。
其中以二陈治一切痰饮,加竹茹以清热,加生姜以止呕,加枳实以破逆。
相济相须,虽不治胆而胆自和●温胆汤方出自《千金要方》,由半夏、枳实、陈皮、竹茹、甘草、生姜六味药组成,主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并且指出其病因是“胆寒故也”。
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高血压合并失眠临床疗效观察[摘要]:目的分析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高血压合并失眠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1年9月期间,本院门诊治疗的80例高血压合并失眠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40例。
两组患者均口服氨氯地平片、艾司唑仑片,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中药黄连温胆汤加减口服,治疗周期均为1个月。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情况、睡眠质量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1)治疗后,两组患者血压(收缩压、舒张压)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且治疗组收缩压(131.10±9.55)mmHg、舒张压(79.85±5.84)mmHg,优于对照组收缩压(137.65±7.01)mmHg、舒张压(84.20±4.11)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治疗后,两组患者PSQ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且治疗组PSQI评分(8.13±1.44),优于对照组PSQI评分(10.68±1.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两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使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高血压合并失眠,可有效降低患者血压,提高睡眠质量,同时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黄连温胆汤;高血压;失眠;异病同治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可导致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
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中超过半数出现失眠,合并失眠发生率高。
高血压患者睡眠质量差于常人,且睡眠质量与血压成反比[1]。
两者相互影响,互为不利因素,最终导致血压控制欠佳,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改善失眠有利于控制血压,血压稳定亦可改善睡眠质量。
中医认为高血压与失眠属异病同证,两者病名不同,病因病机相似,治疗时可轻病重证。
温胆汤治疗失眠失眠是指因入睡困难或易醒、早醒及醒后再入睡困难,导致睡眠时间减少或质量下降,不能满足个体生理需要,明显影响日间工作或生活质量的病证。
本病现代中医亦称为“失眠”,旧称“不寐”、“不得卧”等。
失眠的病因病机相当复杂,病因有七情所伤,饮食失节、劳倦过度等。
其病机总的来说是机体脏腑阴阳失调、气血失和,以致心神不宁,可分为虚实两类。
老师经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及总结,认为该病在临床上主要为痰热内阻所致,多侵犯少阳和阳明两经,为多火多痰之疾。
究其原因为在现代快节奏的社会环境下,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长期情绪紧张,精神压力加大,使一些人思虑气结,久则伤脾,脾虚不能化湿,湿痰内生,又因平素饮食不节,恣食肥甘醇酒厚味,以致宿食停滞,酿成痰热,火炽痰郁,痰热阻遏心窍,扰动心神而致心神不安,神不安则不眠。
正如《景岳全书.不寐》云:“痰火扰乱,心神不宁,思虑过伤,火炽痰郁而致不眠者多矣。
”早在《素问·逆调论篇》中就有“胃不和则卧不安”的论述。
临床中老师一般运用温胆汤加减治疗痰热内阻型失眠。
方中半夏为君,燥湿化痰,降逆和胃;竹茹清热化痰除烦,且清膈上之热;枳实除三焦痰壅;佐以陈皮理气燥湿,白茯苓健脾渗湿,湿去痰消;使以生姜、大枣、甘草益脾和胃,且调和诸药。
诸药合用,共奏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之效。
处方中老师喜合用酸枣仁汤,老师认为失眠的发生,虽涉及心、肝、脾、胃、胆、肾的病变,但总关心神。
酸枣仁汤是医圣张仲景治疗“虚劳虚烦不得眠”的主方,该方主次分明,配伍精当,一直为历代医家所推崇。
方中重用酸枣仁养心安神为主,佐以川芎活血疏肝,茯苓化痰理脾,知母清热滋肾,甘草和中以调和诸药。
二方合用肝气条达,脾土健运,痰火自平,心神乃安,失眠自愈。
基本方药为:酸枣仁30克,茯苓15克,法半夏、川芎、陈皮、竹茹各10克,枳实、炙甘草各6克。
每日1剂,煎取2次汤药混合后,分2次服,其中必有1次在夜间临睡前1小时服下。
临床辨证加减:头晕目眩,或顽固失眠者,加夜交藤、珍珠母(先煎);内热重者,选加栀子、黄连、知母等;心中烦闷不舒,或口苦咽干明显者,加柴胡、黄芩;惊恐、梦多者,加龙骨、牡蛎;气血虚者,加黄芪、当归;脾虚便溏者,去枳实、竹茹,选加党参、山药、苍术等;内滞饮食者,选加神曲、炒山楂、炒鸡内金、炒莱菔子等。
温胆汤加减治疗失眠32例摘要】目的观察中药温胆汤内服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58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32例,均给予温胆汤内服治疗,并设对照组26例,给予口服安定等药物进行治疗,疗程为30d。
结果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治愈率62.5%,总有效率为93.8%;对照组治愈率46.1%,总有效率为76.9%。
结论温胆汤内服治疗失眠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关键词】温胆汤治疗应用失眠中医药疗法失眠是内科临床常见病,以睡觉时间不足、睡眠质量不高以及不能消除疲劳,体力或精力难于恢复为主要表现。
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影响。
自1996年以来,笔者运用温胆汤加减治疗失眠32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全部病例皆系我院门诊病人,均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失眠的诊断标准[1]。
本组失眠患者共58例,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32例,其中男13例,女19例;病程3个月~12年,平均为5.3年;年龄22~67岁,平均41.7岁。
对照组26例,其中男11例,女15例;病程3个月~11年,平均为5.2年;年龄21~65岁,平均41.5岁。
以上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程上均无显著性差异。
2 治疗方法2.1 治疗组用温胆汤加减治疗。
2.1.1 基本方陈皮12g,茯苓12g,半夏12g,枳壳10g,竹茹10g,菖蒲10g,远志10g,炙甘草6g。
2.1.2 加减法肝火旺盛者,加丹皮10g,栀子10g,钩藤10g,桑叶10g;肝气抑郁者,加柴胡12g,郁金12g,白芍12g;心虚胆怯者,加枣仁12g,五味子12g,党参12g;心血不足者,加当归12g,熟地15g,黄芪30g,夜交藤12g;阴虚者,加知母12g,丹皮12g,五味子12g,生地12g。
2.1.3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30d为1疗程,病情较重者用药2~3个疗程。
2.2 对照组口服安定2.5mg、谷维素20mg、维生素B1 20mg,均每日3次,10d为1疗程。
经典名方——温胆汤临床解析(附3则医案)温胆汤原文:《备急千金要方》: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
歌诀:温胆汤中苓半草,枳竹陈皮加姜枣,虚烦不眠证多端,此系胆虚痰上扰。
组成用法:半夏、竹茹、枳实各二两,橘皮三两,生姜四两,甘草一两。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方解竹茹以清膈上之火。
加枳壳以利膈上之气。
总求痰气顺利。
而胆自宁。
温之实清之也。
用治痰气呕逆为宜;以二陈汤,逐胃内停水;竹茹解胃热,并有镇静作用;枳实消心下痞,且能镇静;加黄连、酸枣仁更能安定神经。
温胆汤,隔腑求治之方也。
热入足少阳之本,胆气横逆,移于胃而为呕苦不眠,乃治手少阳三焦,欲其旁通胆气,退热为温,而成不寒不燥之体,非以胆寒而温之也。
用二陈专和中焦胃气。
复以竹茹清上焦之热。
枳实泄下焦之热。
治三焦而不及于胆者,以胆为生气所从出,不得以苦寒直伤之也。
命之曰温,无过泄之戒辞。
温胆汤是古代的情志病方,传统的清热化痰和胃方,具有壮胆、助眠、止呕、定眩悸、宽胸的等功效。
温胆汤证以心胆虚怯、虚烦不得眠、眩悸等为临床特征,多见于精神神经心理疾病。
方中半夏辛温,燥湿化痰,和胃止呕;竹茹微寒,清热化痰,除烦止呕,半夏与竹茹相配,一温一凉,化痰和胃,除烦止呕;陈皮辛苦温,理气行滞,燥湿化痰;枳实辛苦微寒,降气导滞,消痰除痞,陈皮与枳实相合,亦为一温一凉,而理气化痰之力增。
佐以茯苓,健脾渗湿;煎加生姜、大枣调和脾胃,且生姜兼制半夏毒性;甘草调和诸药。
温胆汤医案1、失眠案刘某,男,时年45岁。
反复失眠约半年。
患者近半年来难以入睡,有时睡后易醒,醒后难再眠,:不寐病。
辨证:痰火上扰证。
治则治法: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减。
处方:黄连10g、竹茹10g、枳实10g、半夏10g、陈皮10g、茯神25g、远志10g、甘草5g、炒酸枣仁25g、山栀子10g、龙骨30g(先煎),7剂,水煎温服,每日1剂。
嘱其少应酬,减烟酒。
二诊:患者诉服药后,心情爽朗,入睡较前快,睡后醒次数减少,痰白,仍有口干口苦,小便黄赤,两胁胀闷,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