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森林植被分布说课讲解
- 格式:ppt
- 大小:4.37 MB
- 文档页数:74
森林植被分布一、水平地带性(一)概念:地球陆地表面由于气候因子的有规律变化,森林类型呈现出从低纬度到高纬度或沿经度从低到高的有规律分布,称为森林分布的水平地带性。
水平地带性包括纬度地带性(主要由热量条件的有规律变化引起的)和经度地带性(主要由距海远近的水分引起的)。
(二)世界主要植被类型的水平地带性分布1热带植被:热带雨林、季雨林、红树林、稀树草原(1)热带雨林:分布区气候特点:终年高温多雨,无季节变化,降雨量2000mm以上,全年分配均匀,相对湿度很高。
群落的基本特点:种类成分最丰富,优势种不明显,如南美圭亚那半径为8公里的热带雨林中,有花植物达455种,亚洲马来亚岛仅树木就有2000种,而整个欧洲植物区系中的乔、灌木也不超过250种。
成层现象复杂,一般整个群落可分5-8层,层间界限不明显,乔木层高可达30-40米。
季相不明显。
植物叶子全年都呈绿色,老叶脱落几乎与新叶的开放同时或稍前;全年都有植物开花;热带雨林生活型谱中,以高位芽植物占绝对优势。
热带雨林还具有“绞杀植物”(藤本植物发达,如高等植物榕树)、“一木成林”(许多植物具有板状根、气生根或支柱根)、“茎花现象”(花、果生于无叶的茎上)、“叶尖滴水”等。
支柱根来源于树干上的不定根形成的气根,支柱根一方面支撑起作用,另方面可加强对水分、养分的吸收)。
气生根是生长在地面以上空中的根,这种根在生理功能和在结构上与其他根有所不同,又可分以下几种:(1)支持根:像玉米从节上生出一些不定根,表皮往往角质化,厚壁组织发达,不定根伸入土中,继续产生侧根,成为增强植物体支持力量的辅助根系。
另像榕树从枝上产生多数下垂的气生根,部分气生根也伸进土壤,由于以后的次生生长,成为粗大的木质支持根,树冠扩展的大榕树能呈“一树成林”的壮观。
还有甘蔗等植物也属这类型的根。
(2)板根:板根常见于热带树种中,如香龙眼、臭楝、漆树科和红树科中的一些种类。
板根是在特定的环境下,主根发育不良,侧根向上侧隆起生长,与树干基部相接部位形成发达的木质板状隆脊。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五章第1节《植被》优质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第1节《植被》。
第五章讲述植被与土壤。
我们生存的地球,因覆盖植被才变得生机盎然,而土壤为植被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
植被与土壤既是自然环境的形成要素,又是自然环境演变的结果,因此,对自然环境具有指示作用,分布也具有显著的规律。
与大气和水一样,植被与土壤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自然条件。
在本章,我们重点探讨以下问题:地球上主要有哪些植被类型?如何识别主要的植被?可以从哪些方面说明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哪些因素影响土壤的形成?观察土壤可以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本章内容包括两节,讲述植被与土壤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和环境的关系,它所揭示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尤为密切。
本节课内容主要讲述植被,承载着实现本章教学目标的任务。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和学科素养、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环节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内容要求1.10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二、说教材。
本节内容是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的第一节。
本节教材以图片创设情景,引起学生思考导入。
接着教材以文字叙述、示意图、图片、活动与探究形式阐述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最后教材以文字叙述、图片、活动形式依次阐述了森林和草原的分类、荒漠中的植被及它们与环境的关系。
本节内容分为“植被与土壤”、“森林”、“草原和荒漠”三部分。
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图表、视频等资料,结合自然实际教学。
三、说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一)教学目标了解植被与环境的关系;了解森林和草原的分类、荒漠中的植被及它们与环境的关系。
(二)核心素养1.人地协调观:学生通过对森林、草原与荒漠中的植被与环境关系的认识,理解植被与人类和环境的相互关系,合理利用和保护植被,促进可持续发展,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植被人教版说课稿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旨在通过对植被相关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 理解植被的概念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2. 掌握不同类型植被的特点及其分布规律。
3. 认识植被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植被的定义及其重要性- 植被的概念:植被是指覆盖地表的植物群落,包括各种不同类型的植物。
- 植被的生态功能:维持生态平衡、净化空气、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等。
- 植被的经济价值:提供食物、药材、木材等资源。
2. 植被的分类与特点- 根据气候条件分类:热带雨林、温带森林、草原、沙漠等。
- 根据植物类型分类:草本植被、灌木植被、乔木植被等。
- 各类植被的特点及其适应环境的分析。
3. 植被分布的规律- 纬度分布规律:从赤道向两极,植被类型由热带雨林逐渐过渡到寒带苔原。
- 经度分布规律:从沿海向内陆,植被类型由森林逐渐过渡到草原和沙漠。
- 海拔分布规律:随着海拔的升高,植被类型由山地森林过渡到高山草甸和裸岩。
4. 植被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影响:城市化、农业开垦、工业污染等。
- 植被保护的重要性: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恢复、可持续发展等。
5. 实践活动- 观察校园或周边自然环境中的植被类型。
- 讨论植被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 设计植被保护方案,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与互动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提问、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直观展示不同植被类型的特点。
3. 安排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 通过展示不同植被类型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 提问学生对植被的基本认识,为后续教学内容做铺垫。
2. 讲解植被的基本概念- 详细解释植被的定义、生态功能和经济价值。
- 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植被对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5.1《植被》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第1节《植被》。
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教学与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大环节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只有对教材有充分的了解,才能从整体上合理安排教学。
我从教学内容、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四个方面对教材进行分析。
01 教学内容:植被与土壤是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是自然环境演变的结果,与大气、水、地形地貌一样,植被与土壤也是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自然条件。
本节内容是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的第一节。
教材从植被的含义、类型入手,进而学生引导去探究植被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02 课程标准:本节参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版本。
对本节内容要求是“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03 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核心素养的要求,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①.区域认知:结合实际生活及图文材料,认识各种植被、不同区域植被的特征。
②.综合思维:运用图像、示意图、视频等资料,归纳植被与环境的关系,培养读图、阅读、概括和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③.地理实践力:通过观察野外植被、观看视频和景观图等,分析植被的类型,培养学生培养学生将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并学会运用考察等方式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④.人地协调观:学生通过对植被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学会合理利用和保护植被,促进可持续发展,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04 重点与难点:根据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的重难点如下:重点:掌握植被的特点,学会识别植被。
理解主要植被与所在区域自然环境的关系。
难点:理解主要植被与所在区域自然环境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把握好学生的情况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大气、水、地貌等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已经对自然地理有了初步的认识。
并通过前面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学习地理的方法,能够有意识联系生活实际去探究地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