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豫剧音乐的美学特征
- 格式:pdf
- 大小:331.74 KB
- 文档页数:2
浅谈豫剧中的常派唱腔邵安晨(成都师范学院,四川成都 610000)摘要:在中国电视剧行业,根据不同的地方特色,文化差异,历史差异和传统戏曲的旋律,它们被分成许多种类的戏剧。
在各种戏剧中,根据其代表作品、演唱和表演特点分为不同流派。
在河南戏曲中,“师范派”唱法是各派最具代表性的风格。
它拥有歌唱的声音、光明的运气和表演的独特魅力。
在表演上,有着清新、细腻的鲜明个性和深刻的内涵。
同时,不同风格的河南戏曲演唱了玉溪的声腔、沙河的西部调和声乐的自主权。
本文主要探讨河南戏曲中的普通艺术和学校艺术,通过这种认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关键词:常派艺术;流派艺术;豫剧DOI: 10.12184/wspcyycx2WSP2516-415507.20200410一、绪论(一)豫剧的概述戏曲源于民间歌舞表演,属于说唱音乐。
不同的地理区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戏曲。
河南豫剧院也被称为“河南梆子”、“河南高调”和“河南”。
它是河南省最大的剧种,在国内也倍受欢迎。
受到不同的风俗和习惯的影响,由河南梆子逐渐演变而来的各种区域的歌唱学校,如相符调(学校)、豫东调(学校),沙河调(学校)和豫西调(学校)。
这些歌声一起构成声乐和豫剧的主要方式,流传至今[1]。
随着戏曲艺术遗产的不断发展,在学校,出现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地区的歌唱演员。
常香玉是最著名的一位豫剧演员,常香玉广泛借鉴北京戏曲、说唱艺术的精华,河北梆子和山西梆子,和研究河南戏曲学校的优势,如沙河调、河南东调、向付调等,形成了独特的演唱风格,如发音、优美的歌声,在全国戏曲艺术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因为在豫剧中的音乐和语音的差异,形成了不同区域的艺术风格。
河南的京剧艺术家叫唱的洛阳和其他地方的西河南调(又称西调),开封的歌声叫东豫东调(也称为祥瑞的语气)。
新中国成立后,河南戏曲专家分河南东调成祥符调、河南调、沙河调的东西,这是被业界广泛认可的[2]。
二、常派艺术(一)常香玉的简介常香玉成为豫剧艺术的起源人物的原因之一是她以独特的文化精神创造了独特的文化魅力。
豫剧声腔八个字概括
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
新中国成立后因河南简称“豫”,故称豫剧。
豫剧以气,度,畅,清,美,活,神,韵八字分别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凭借其高度的艺术性而广受各界人士欢迎。
因其音乐伴奏用枣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
豫剧是中国最大的地方剧种,居全国各地方戏曲之首。
2006年,国家文化部门统计的国有专业豫剧团体数量为163个,是全国拥有专业戏曲团体和从业人员数量最多的剧种,成为中国戏曲三鼎甲之榜眼。
清末民初曾不断到开封演出的天兴班,原是封丘办的科班,历史比较悠久,不少豫剧名演员出自该班。
知名演员李剑云、阎彩云、林黛云、时倩云、贾碧云并称五大乾旦。
其他主要演员有时登科、张治林、聂二妮、孔宪玉、李玉仙、张廷华、李法魁等。
辛亥革命后,河南梆子更多地进入城市演出,开封较有名的茶社,如致祥茶社、普庆茶社、澄怀茶社、庆茶社、东火神庙茶社和同乐茶社等,均争相邀聘河南子班社,义成班、天兴班、公议班、公兴班参加演出。
中国戏剧评论家给六大名旦每人一个字的评价,直接反映
各人特色:
陈素真——“美”;常香玉——“劲”
崔兰田——“韵”;马金凤——“脆”
阎立品——“秀”;桑振君——“妙”。
豫剧唱词总体印象:老少咸宜,雅俗共赏前几天我写了一篇关于豫剧剧目的,今天再写一篇关于豫剧唱词的。
“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不如儿男”、“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天波府走出来保国臣”,以及“亲家母你坐下,咱们说说心里话。
亲家母咱都坐下,咱们随便拉一拉”等唱词,已被近一亿河南人民当成流行歌曲那样所传唱。
这些平面的、看似有些像白开水的唱词,经名家演唱就立马变成立体的,成为给人以愉悦的优美唱腔。
有人以一个“土”字来概括豫剧,说唱词“土”,唱腔也“土”,这有失公允。
河南戏中也不乏文辞优美的唱词,如“满江中啊波浪静月光惨淡,小舟内哭醒了胡氏凤莲”、“离人怕听一声去,离别情的相思味更加难息”等带有一些文学性的唱词。
可能豫剧带有如此大的兼容性,所以能够做到老少咸宜,雅俗共赏,满足各个学历人群、多个社会阶层人们的欣赏需求,成为全国除京剧外,最受欢迎的地方戏之一。
下面我根据六十年的看戏经历,并结合网上搜到的一些材料,整理出以下一篇文字来介绍豫剧的唱词知识。
(一)豫剧唱词之通俗美河南地处中原,以“儒学”为核心的农耕文化孕育了丰富的中原文化,造就了河南人淳朴善良、崇礼习尚的朴素民风。
反映在戏曲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审美情趣。
至于说到唱词最突出的是其通俗之美。
戏曲唱词来自民间,而中原地区的乡土语言、语汇丰富,句式简短明快,语音节奏稳重清晰,五音具全,四呼规正,语调娓娓动听,且带有俏皮、诙谐、幽么的意味,这种活生生的河南地方语言直接反映在唱词中,就成为风趣幽默、通俗易懂的乡音土语,成为吸引观众的一大美学特色。
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1、鲜明的地方性乡音乡语,土腔土调,土香土色,使用大量的“土语”、“俚俗”,构成了豫剧唱词的最突出的特色。
例如《王金豆借粮》中,王金豆年前去未婚妻家借粮,躲进磨道里被嫂嫂误泼了一身水,顿时结成了冰,后来未婚妻发现了,有一段二人精彩的对唱,唱词为:“(爱姐唱)一听说相公他把粮借,倒叫我又是喜来我又怜惜。
来来来,先在火边歇歇足,他身上只穿的那么光,那么亮,那明晃晃的是啥东西呀?你说家无有隔宿粮,你身上明晃晃地穿的是啥宝衣?(金豆唱)王汉喜来到你的家内,为避风藏在那磨道里,碰巧刘氏嫂嫂泼污水,泼的我上下浑身湿,哪一个穿的是宝衣?(爱姐唱)又听得相公说一遍,连连埋怨俺嫂子,恶水哪里你不能泼,偏偏泼到那磨道里,冻坏了相公我可不依呀,急慌忙打开了皮箱柜,取出来爹爹的旧皮衣,别管好坏你穿上,千万间可不要冻坏你,我去厨下取酒菜,与相公挡挡寒气挡一挡饥。
将豫剧引入中学音乐教学的尝试与思考音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可以陶冶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健康的艺术审美情趣和艺术创造能力,培养他们对欣赏戏曲艺术的兴趣,启迪他们的思维与心智,增强民族的自尊和自信,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与民族精神。
而在目前的中学音乐教学中,戏曲内容是不太好教的,传统戏曲离学生生活太远,如何进行戏曲教学,使我们学生认识戏曲,了解戏曲,喜欢戏曲,使我们中国优秀的戏曲音乐发扬光大,这是需要音乐教师所思考和努力的问题。
音乐老师应该积极地去探索和研究,寻求好的方法和措施。
在教学实践中,我选择了豫剧作为戏曲教学尝试的剧种,做了很多的尝试和努力,也有很多感悟和心得,愿意和同行一起探讨,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豫剧是我国传统戏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河南的第一大剧种。
豫剧以其丰富的艺术手段、鲜明的地方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呈现出特殊的艺术魅力,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品味和美学特征,其曲调铿锵有力,富有热情奔放的阳刚之气,强大的情感力度;唱词质朴通俗、本色自然,更紧贴老百姓的生活;唱腔流畅、节奏鲜明、极具口语化,吐字清晰、行腔酣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豫剧还是第一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剧种。
1.教师范唱,引导学生欣赏,激发学生对传统戏曲的兴趣。
大多数中学音乐教师,在校没有学过戏曲方面的专业知识,更谈不上范唱,因此,往往一遇到戏曲课,只能是上网搜索,东拼西凑,照本宣科,现学现卖。
这样就带来了相关问题的出现:害怕学生提问,害怕范唱,戏曲课完全上成了欣赏课,多说、多听,让学生无从插嘴。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思考良久,通过不断地试教,我确定了“激趣:教师亲自范唱表演”的环节。
之前也找过不少优秀豫剧唱段,但始终觉得还是不如教师亲自示范来的震撼给力,同时我还加入了服装道具,从而使课堂在一开始便抓住学生的眼球,感染学生,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
戏曲是心传口授的艺术,几百年来经过了无数优秀艺术家的千锤百炼,过去戏曲教学常采用的方式,大多是口口相传,师傅唱一句,学生学一句。
SONG OF YELLOW RIVER 2021/ 06板。
流水板是一种比较自由多变的板式,它的速度可快可慢,节奏灵活多变,在作品中能表达的感情也比较多样。
在作品下片板式转为流水板后,节拍变为2/4拍,即一板一眼,它与慢板相似之处在于,演唱多起于眼,弱拍起唱且多切分节奏。
对比于慢板,流水板更为欢快、自由,乐句的转折、起伏,唱腔中的重音大多落于眼。
在音乐进行中,流水板“上句的落音比较自由,下句落‘1’音或‘5’音上,通常在上下句的结构当中,在落音之后,都有个跟腔过门。
”①过门的旋律由第一句旋律为原型,不断进行演变。
此运用使节奏与旋律层层推进,使作品情绪更为丰满。
作品下片唱词讲述银环迫切地想要去农村基层,一再央求母亲能够同意,这一场景运用流水板式更加突出了语气感。
三、演唱特色分析《朝阳沟》作为豫剧现代戏,在演唱和音乐创作方面都有创新、独到之处。
以下笔者将选段《祖国的大建设一日千里》的演唱特色分为调式调性特征、咬字归音与唱腔改革,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与总结。
(一)调式及旋律特征豫剧的唱腔一般分为豫东调和豫西调。
豫东调以商丘、开封的语言、语音为基础,豫西调以洛阳语音为基础。
选段《祖国的大建设一日千里》的调式旋法特征主要体现在豫东调声腔的旋律走向方面。
豫东调的演唱旋律大多以上行旋律构成,以“5、7、2”为主干音,旋律由“5”为主音向上五度至“2”,构成上行旋律线,俗称“上五音”。
作品前奏,板式为“六梆过门”的部分采用C 宫调式,奠定歌曲整体稳定性。
起音的第一句为G 宫调式,本句的唱词为赞扬祖国的发展逐渐繁荣,运用宫调式给人以坚定、刚毅的情绪。
结束句为G 徵调式,与起始乐句为同宫系统,形成首尾呼应的关系。
该选段的调式主音与传统豫剧豫东调的主干音形成一致。
在豫东调声腔中,以“5”为主音,更体现出一种豫剧独有的豪迈与旷达。
再与大二度、小三度这种窄音列音程结合,细腻的音乐形象也可以充分的表现出来。
(二)演唱中的咬字归音在豫剧的演唱中,咬字讲究字正腔圆,字头、字腹、字尾的启齿归音。
让豫剧走进童心,让演唱更具韵味豫剧是中国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以优美的旋律、精湛的唱腔、深刻的人物刻画和丰富的表演形式而闻名于世。
与此同时,童心也是人们生命中一种宝贵的财富,代表着天真、活力、灵感和想象力等价值。
如何让豫剧走进童心?如何让豫剧演唱更具韵味?下面将从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创新豫剧剧情,吸引孩子们的关注豫剧中的经典剧目虽然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但从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和时代背景等方面来看,与现代孩子的生活、兴趣和娱乐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
因此,在创新豫剧剧情方面,可以考虑以下几点:1.选用适合儿童的主题和故事情节。
如中华文化传统故事、寓言故事、神话传说等。
可根据孩子们的兴趣选择不同主题,如田园生活、动物世界、科学探索等。
2.创造有趣的角色与情境。
通过重新设计剧中人物的语言、态度和行为,创造充满趣味的角色形象,同时营造出贴近孩子们生活场景的舞台画面。
例如,融合豫剧和现代元素的场景和服饰,增加互动性和趣味性。
3.注重教育与娱乐相结合。
适当加入有益的价值观、道德规范和知识普及,让孩子们在观影过程中既能得到娱乐的快乐,也能获得积极的生活启示。
通过以上创新措施,豫剧可以更深入地走进孩子们的生活,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使他们逐渐了解和接受豫剧这一传统文化艺术形式。
二、注重豫剧演唱技巧,增强韵味豫剧唱腔是表现人物性格、情感和境遇的主要手段,也是豫剧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将豫剧演唱更具韵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声音掌控。
豫剧演唱需要掌握一定的声音掌控技巧,如音高、音量、音色、音准等。
在唱腔基础上,合理运用这些技巧,才能表现出丰富的情感和生动的形象。
2.节奏感掌控。
豫剧音乐具有非常明显的韵律,要求演唱者具备良好的节奏感掌控能力。
精准地把握节奏,在唱腔中体现出特有的节奏美感。
3.贴近人物特点。
豫剧演唱需要能够准确把握人物特点,对于不同性格和年龄的人物要能用不同的唱功来体现出其特点。
浅析豫剧各行当的演唱艺术豫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源于河南省豫南地区,因此得名“豫剧”。
豫剧的特点是以唱为主,重视唱腔和音乐,所以演唱艺术在豫剧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豫剧中,不同行当的演唱风格和技巧各不相同,因此需要演员们有着不同的演唱技能和素养。
本文将从不同行当的演唱艺术角度出发,对豫剧中不同行当的演唱艺术进行浅析。
一、主角的演唱艺术豫剧中的主角一般有武生、旦角、生旦等行当。
他们的演唱风格和技巧各不相同。
武生以高亢有力的喉音、磅礴气势和豁达开阔的唱腔为主要特色。
在演唱上,注重声音的琢磨、咬字发音和音调上的变化,使得唱腔充满着强烈的感性刺激和音乐美感。
旦角和生旦则以清脆婉转的喉音、柔美的声音和细腻的唱腔为主要特色。
在演唱中,她们注重协调音调和音量,让唱腔韵律流畅、完美,富有柔美、细腻的情感表现力,使观众能够深情地领略到角色心情的转折和演员的情感表演。
二、副角的演唱艺术豫剧中的副角演唱风格和技巧会相对简单一些,以不失真实可信的表演,让自己的表演更有重点为主要特点。
他们的演唱风格不同,对于不同的剧情,可以有不同的表现。
一些常见的副角如老生、丑角和青衣。
老生一般是中年人或者老年人的形象,主要演唱风格属于平垫型,扎实稳健,注重语音的演唱,能清晰地表达出角色的心境和情感。
丑角则以夸张幽默、搞笑为主。
在演唱中注重形象的诠释和风格的表现,创造出了具有强烈漫画气质的艺术效果。
青衣演唱风格则位于中间,不过多夸张,更加真实,腔调流畅,形象逼真。
三、配角的演唱艺术配角的演唱艺术,与副角类似,更多地是以语言的表现为主,演唱风格相对简单,以突出场景气氛为主要目的。
豫剧中的配角主要有武状元、武士、小生、豆腐糕等行当。
武状元和武士的演唱风格较为相似,以短促的音节为主,节奏感和抑扬顿挫强烈,演唱中以夸张和粗犷为主,传递出豪放而又英武的气息。
小生的演唱则相对沉稳,不失清澈感和稳重感,用富有感情的声音,营造出各种人物形象的鲜明特色。
豫剧唱腔特点
豫剧唱腔是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发展令
人瞩目。
豫剧唱腔与传统京剧腔调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也有明显的
不同。
下面,就来说说豫剧唱腔的特点。
首先,豫剧唱腔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以韵文、对句、反复、连唱、
状唱、回唱、独唱、伴唱、乐式等唱腔为主,在曲调方面尤以大调、
小调、快调、慢调、明调、暗调、微调、外调、胡调、淡调、急调、
豫调等组成。
其次,豫剧唱腔的语言特点是用乡土语言表达,以河南为主,形成独
具韵味的晋语。
豫剧唱腔是以民歌为基础,将流行歌谣、古典曲子结
合起来,形成多变的曲式,通过民间传承精心培养形成了具有深厚文
化底蕴的唱腔方式。
最后,豫剧唱腔拥有魅力无穷的表演艺术,而豫剧表演者凭借其丰富
的情感内涵,高超的表演技巧,使豫剧唱腔的表现力更加出彩,带给
观众们无穷的快乐和震撼。
以上就是关于豫剧唱腔特点的介绍。
豫剧唱腔属于河南省地方性文化,是我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多样的表现形式和
语言特点,在表演上也有独特的魅力。
如今,豫剧唱腔已成为一个个
性鲜明的文化风景,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浅析豫剧各行当的演唱艺术豫剧是中国传统戏曲的一种,它始于明代,发展于清代,兴盛于民国时期。
作为中国四大戏曲剧种之一,豫剧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音乐风格吸引了众多观众。
其中,演唱是豫剧表演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本文将从豫剧各行当的演唱艺术方面进行分析。
演唱的介绍在豫剧中,演唱是豫剧剧情的角色表达、情感交流和情感唱和表现的主要方式之一。
豫剧演唱分为高唱和黄梨腔唱法,而高唱是豫剧演唱的主要形式。
高唱是指演员用上腹部发声,显得高亢而响亮。
黄梨腔唱法则是一种较为流行的表演形式,由著名豫剧演员黄梨所创。
“唱其所思,忘其所唱”是豫剧音乐的主要特征,其表达性很强,富有感情。
若生的演唱艺术豫剧的若生是男性青年角色,是豫剧中扮演少年旦的行当。
在演唱方面,若生对声音的处理、气息的流畅以及有效控制的能力要求非常高。
从歌唱的技术上来看,若生的声音要求显得比较纯净,并且要尽可能地深入情节和角色性格的内核,达到表意颇深的境界。
若生的演唱和表演要求非常高,要求声音清晰、通透,旋律悠扬,情感适当,必须保持旋律和节奏的一致性,使观众在听到演唱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豫剧角色的性格和内在情感。
旦角的演唱艺术豫剧中的旦角是扮演女性角色的行当。
在旦角的演唱中,强调音色感和情感的表现。
旦角要特别注意声音的塑造,要使声音显得愈加轻柔、绵软、温和、富有女性特有的韵味感。
旦角演唱的另一个重点是要根据角色的性格和情感适当地控制音色的高低、翻转以及音量的大小,表达出角色不同的特性。
在演唱时,旦角需要保持旋律和节奏的一致性,并注重情感上的化境,以真情实感的方式为观众呈现精彩的表演。
丑角的演唱艺术豫剧中的丑角是扮演搞笑、滑稽角色的行当。
在演唱上,丑角要体现出豫剧的搞笑元素,强化这一角色的独特性格,让观众感到搞笑和惊喜。
丑角演唱的重点在于嚎叫声、嘲讽式的表现,演唱技巧强调音乐的戏剧性与搞笑性,通过夸张的动作和唱腔的演绎来达到笑料的效果。
其他行当的演唱艺术除了以上三个豫剧行当,还有其他行当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和技巧,像二老、状元、刀马旦、花旦等等。
豫剧常用的曲调有哪些豫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艺术特点,其曲调也是独具特色的。
下面将介绍一些豫剧常用的曲调和知名唱腔,并对其进行详细描述。
1.十八江山(豫剧曲调)十八江山是豫剧中常用的曲调之一,其动听的旋律和悠扬的音乐节奏,给人以沉稳庄重的感觉。
它通常用于叙事性的场景,如开场、介绍剧情等。
2.柳子戏(豫剧曲调)柳子戏是豫剧中最重要的曲调之一,其旋律优美、曲调婉转动听。
柳子戏通常被用于表达人物情感、演绎歌曲、舞蹈等场景,展现出豫剧的柔美和细腻。
3.高拨子(豫剧曲调)高拨子是豫剧中比较活泼的曲调之一,其曲调明快、旋律跌宕起伏。
高拨子常用于表达喜庆、活泼的场景,如豫剧中的喜剧情节、武打打斗等。
4.二黄(豫剧曲调)二黄是豫剧中的一种特殊曲调,因其旋律特点而得名。
二黄旋律婉转悠扬,曲调自由而富有飘逸感。
它通常用于表演细腻的情感,如爱情戏等。
5.四黄(豫剧曲调)四黄曲调温婉恬静、明快流畅,适合表演豫剧中的咏史戏、文戏等。
它旋律稳定、和谐,给人以柔和、平和的感觉。
6.三黄(豫剧曲调)三黄曲调独特、清新自然,一般用于表演豫剧中的山水戏、明末清初戏等,以其独特的韵律风格展现出豫剧的艺术美。
7.五黄(豫剧曲调)五黄曲调轻快明快、激昂奔放,适合表演豫剧中的豪杰戏、豪情戏等。
它旋律高亢、音调跳跃,给人以豪放、开朗的感觉。
除了上述常用曲调外,豫剧还有一些其他曲调,如一红、二红、高河调、江洲调等,它们在豫剧的演唱中也有重要的地位。
这些不同的曲调各具特色,通过不同的旋律和表演方式,丰富了豫剧的音乐魅力和艺术表现力。
总结起来,豫剧常用的曲调有十八江山、柳子戏、高拨子、二黄、四黄、三黄、五黄等。
这些曲调通过其独特的旋律特点和音乐风格,为豫剧演唱塑造了不同的情感、场景和角色形象。
每一种曲调都有其特定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效果,为观众带来了丰富多样的艺术享受和文化体验。
浅谈豫剧音乐的美学特征
发表时间:
2012-05-29T16:19:55.623Z 来源:《时代报告(学术版)》2012年3月(上)供稿 作者: 蔡 磊
[导读] 豫剧同秦腔、晋剧、河北梆子、山东梆子一样,都属于梆子声腔系统。梆子系统和皮簧声腔系统同属于板腔体结构。
蔡
磊(河南省豫剧二团 河南 郑州 450003)
中图分类号:
J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41-1413(2012)03-0000-01
豫剧同秦腔、晋剧、河北梆子、山东梆子一样,都属于梆子声腔系统。梆子系统和皮簧声腔系统同属于板腔体结构。豫剧有祥符调、
豫西调、沙河调、豫东调之分。尤其是豫东调与豫西调的区别更为明显,然而,这种区别只是在腔调不同,不是结构体系的差别。所谓
“板
式板化体
”实际就是中国戏曲音乐表现手段上的一种伟大创造,不论上下几千年有多少个剧目,生旦净丑有多少个行当,喜怒哀乐有多少种
情节,运用此一手段均给予完美的表达。
一般我们提起豫剧,外省的观众都会说是粗旷豪放,其实这是豫剧音乐的艺术形态和美学特征,而不是说是豫剧唱腔的处理可以马马
虎虎、粗枝大叶。豫剧唱腔的处理其细致入微并不弱于其他剧种。每一个成功的唱段,每一句成功的唱腔,都不知道花费创造者多少的心
血。如崔兰田先生在其代表剧《桃花庵》盘姑
“窦氏一阵泪双倾”,崔先生唱的有起有伏,其间蕴含了对丈夫死去无尽的悲痛。“我的张才夫
啊,你的鬼魂听
”时运用了一种糅合着鼻咽音、牙音的长哭腔,哭声由弱到强,由强翻上再转次弱次强,最后弱收。崔先生在哭时突出了窦
氏出身于名门望族的贵妇身份,她和普通女子在哭时是不同的。整句哭腔时断时续,幽咽深沉,既倾泻了寻常女子的悲哀,又露出了贵妇
人对悲恸之情的控制和压抑。
“在家中为妻我怎样的嘱咐你,把为妻的言语你全然都不听啊,实指望出门去玩会,那料想你一去呀你你,你
就无有影踪了啊
”,此时的悲情稍显平静,其间用了几个叹音做叹息,表达了窦氏无可奈何的埋怨与惋惜。当她唱到“我今日盼来明日等,狠
心人撇我一场空
”时,崔先生使用了悲怆的嚎啕音,将尾音拖了几起几伏,给人以柔肠寸断之感,在收音时给人一种绝望的无助。
豫剧音乐与中州韵、十三道辙
“
每个人都爱自己的方言”豫剧音乐体现了和中州语的和谐相融。豫剧所采用的方言是以郑州、开封一带语言为基础的中州语,中州语
不仅在语言音调和语言风格韵味上特色鲜明,更难得的是它五音俱全,四呼规整,通行于北方语言,全国大多数地区的人们都能听得懂。
如今,全国大多数地区乃至台湾都有专业豫剧团,可见豫剧音乐的通俗性。中州语的大众性奠定了豫剧大众性的基础,而中州语在与豫剧
音乐组合中归纳的十三辙韵音又使这种
“大众性”获得上佳的体现。在豫剧音乐唱腔中,其唱词依据的是北方语言区十三辙韵音系统的押韵谐
音。豫剧的十三辙为言前辙、江阳辙、人展辙、中东辙、发花辙、遥条辙、由求辙、怀来辙、灰堆辙、梭波辙、一七辙、姑苏辙。豫剧唱
词的韵辙采用了十三辙为用韵依据,一是因为中州语和普通话有着共同的语音渊源,它们在字音构造上有基本相同的韵母系统,两者的四
声对应关系比较整齐。二是,中州语与普通话的基本语汇和语法结构大体相同,两者在生活语言、歌唱语言的吐字归韵方面有着基本相同
的要求。三是,十三辙是比价宽泛的且有大体相近的韵音分类、韵字,语汇繁多,有利于遣词造句,能够适应豫剧唱词篇幅宏大、内容丰
富等特点。可以说,十三辙韵音是中州语与豫剧唱腔音乐和谐相融的标志,它反映了当代中州人民的语言实际,概念清楚,更易与大众产
生
“共振”。
豫剧板式
豫剧唱腔在音乐结构上归属“板式变化体”有【慢板】【二八板】【流水板】【散板】四大板类,也就是“四大正板”。
慢板类:含【慢板】【迎风板】【底上连】【反金钩挂】【哭剑】等通体板式,【单过板】【双过板】【起腔】【留板】【送板】等
转换换腔式和
“六梆”“四梆”“导四梆”“迎风一板”等起唱导引前奏。其结构严谨,旋律舒展,多用于叙事,抒情,但在演唱【金挂钩】则是张扬
一种紧风暴雨般的情感宣泄。
二八板类:简称“二八”含【慢二八】【快二八】【紧二八】【二八联板】【二八垛子】【夸将】【踢靠】【乱弹】【对金瓶】等通体
腔式,【顶帘】【哭头】【大花腔】【小花腔】【花腔收】等转换腔式。其节奏变化自由。总之,【二八板】是豫剧中艺术手段最多样,
感情表达能力最宽泛,旋律扩展或收缩的自由度也给表演者提供了最广阔的即兴创造空间,因此它在每部戏里的使用率往往能达百分之七
十以往。流水板类;含【快流水】【花流水】【流水联板】【流水垛子】【倒三摸】【一串铃】等附属板式。旋律自由回旋。散板类:简
称三板,含【飞板】【大起板】【滚白】及导引作用的【大栽板】【小载板】【哭扫板】等。虽无板无眼的自由吟诵体腔式。适用于表现
伤感,无奈【飞板】、控诉、哀号【滚白】或情激、造【大起板】时。关于
“起”与“落”关于起
起在板上的慢板句子有:慢板、五音、七折、哭剑、导板、迎风、金钩挂等;流水板句子有:慢流水、快流水、花流水、紧流水、对
金瓶、一串铃、梦曲等;二八板句子有:慢二八上句、快二八上句、联板上句、呱嗒嘴、夸奖等。
起在板上的慢板句子罕见。流水板句子有:对金瓶送板句子、倒三摸、叠板等。二八板句子有:慢二八下句、快二八下句、联板下
句、垛子、夸奖结尾句子、三起板等。关于落,落在眼上的有慢板、慢流水、快流水的少数句子。落在板上的慢板句子有:慢板的多数句
子、快流水的多数句子
‘紧流水、花流水、对花瓶。
鉴于以上规律,我们便可以对豫剧板眼的总规律,得出一个大体的认识,即:起眼落板的唱腔,最多;起板落板的唱腔,次多;起眼
落眼的唱腔,较少;起板落眼的唱腔最少。
豫剧曲牌
听老艺人们说豫剧曲牌总共有700余支,但板腔体以前那部分曲牌已经大多只剩下名称,而不知其曲调,所以在1948年到1955年那段
时间里能搜索到的就只有近
500首了。经具体分析,这500首的来历不外乎五个方面;(1)昆曲(2)民歌小调 (3)民间吹鼓乐 (4)其
他剧中流入
(5)自创 三类牌子中失传最严重的是唢呐曲牌,其次是横笛曲牌;失传最严重的时期则是1926年,以后和1969年至1978年
期间。截止目前,大型带唱词的唢呐牌子在舞台上已消失殆尽,软牌子也主要也主要出现在基层剧团的演出中。所以抢救这不分遗产已经
是刻不容缓。
豫剧音乐来自民间,由民间艺人根据自己的审美趣味和广大观众的欣赏习惯进行创作,不断改进,长期积累,以至今日。所以豫剧音
乐有着很强的民间性和群众性。它质朴、自然、热烈、激昂,具有着浓烈的乡土气息,让人倍感亲切。需要指出的是豫剧现代戏同样采用
了豫剧传统戏的音乐,尽管吸收了许多姊妹艺术的唱腔旋律,但总体的乡土气息仍很浓重。可是也有一些音乐设计者创新意识过强,看不
起或者忽视豫剧的草根气息,一味的标新立异,从而淡薄了豫剧本土的音乐特质,使现在很少出现像
“刘大哥讲话理太偏”“羞答答出门来将
头低下
”“三江水洗不尽我满腹冤枉”等一批脍炙人口的流行唱段了。
综上所述,豫剧音乐本身具备着一定的格式,有其一定的规律性。但从它整个的发展史看,又从没有哪个格式是长期凝固不变的,它
总是时代的生活和观众审美心理的变化而变化、发展。另一方面,也没有哪位艺术家、名演员是因为停步不前而成为艺术家、名演员的。
相反,他们之间的任何一位,都是对其本身的形式有所发展,有所创新才被广大观众所认可、所欢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