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旅游研究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5
我国传统节庆节事旅游研究综述我国具有丰富的传统节庆文化,这些节庆活动也成为了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综述中国传统节庆节事旅游研究,主要涉及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等节庆活动。
春节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中国人民最重要的节日。
春节期间,在中国各地都会有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
这些活动包括风花雪月的大型灯会、舞龙舞狮、放烟火、赛龙舟等活动。
此外,春节还是亲友团聚的日子,中国人通常会在这个时候回到家乡团聚过年。
春节旅游已成为中国重要的文化旅游品牌之一,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游客前来观光。
研究表明,春节旅游对旅游业的推动作用非常显著,可以提高旅游消费和提升旅游收入。
元宵节元宵节是中国传统的灯节,也是中国传统节庆中的重要节日之一。
在这个节日,人们会点亮各种各样的灯笼,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花灯。
此外,元宵还有猜灯谜、吃元宵等传统活动。
元宵节旅游也是重要的旅游产品之一。
研究发现,元宵节旅游能够提高当地旅游业的收益,并且对于促进社会和谐、文化传承等方面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也是人们纪念先人的日子。
在清明节,人们会扫墓祭奠祖先,并且烧香送别逝去的亲人。
此外,还有一些地方会组织传统的游祭活动,如“踏青祈福”、“广场传统舞蹈”等。
清明节旅游虽然不能像其他传统节庆一样具有明显的商业价值,但是却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研究发现,清明节旅游不仅可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还能够提升当地旅游业的文化软实力,对于推广传统节日文化作用显著。
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中华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节日中,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打毛衣球、涂五彩彩球等传统活动。
端午节旅游已成为当地重要的文化旅游品牌之一,很多地方会组织赛龙舟和吃粽子等传统活动。
研究表明,端午节旅游具有很高的商业价值和文化价值,能够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以及文化交流。
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我国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旅游文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摘要】文章通过对国内相关论文、专著的整理归纳,从旅游文化概念入手,通过对旅游文化基础理论、旅游文化的特征、旅游文化分支学科研究的现状进行评述,并在此基础上揭示近三十年来该领域研究的问题与不足,对今后旅游文化及分支学科的研究提出有效建议。
【关键词】中国;旅游文化;文献综述早在三十年前,旅游文化已是旅游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
国内最早对旅游文化的研究,可追溯到1986年俞慈韵在东疆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上发表的《论旅游文化》。
这篇文章以文化为切入点论述旅游文化的自身属性与主体内容[1]。
随后郁龙余在1989年于旅游学刊上发表同名论文,主要论述了旅游和文化之间辩证统一的哲学关系并引发旅游学术界对旅游文化的广泛讨论[2]。
两年后,张复于在1991年出版了以旅游文化为主体内容的专著《旅游文化》,详细界定了旅游文化的概念,研究范畴,衍生学科以及相关领域的应用,将旅游文化推上了学科的高度,并引发了关于旅游文化学的研究与讨论[3]。
1旅游文化基础理论研究综述近三十年来众多学者对旅游文化的基础理论有不同角度的理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总和论、碰撞论、交际论、收缩论、三体论等[4]。
总和论认为:旅游文化的依据是内在的文化价值,通过诸多旅游要素为依托,映射到旅游活动中的特殊文化形态,是人类整体旅游活动中(食、住、行、游、购、娱等)物质与精神文明的总和[5]。
而碰撞论认为,旅游介体通过与旅游主体、客体相互碰撞最终生成物质与精神的总和就是旅游文化[5]。
大部分学者认为,总和论这个广义的概括是正确的,因为旅游的经济活动是通过文化体验消费而实现的,文化是旅游诸多要素的内核,不难推断旅游就是一种文化活动。
碰撞论所述内容描述了旅游文化的内含属性,和总和论相比外延有所缩减,对于文化内容却没有体现。
随后,张海荣通过文学与民俗学的角度为旅游文化的概念进行界定提出了交际论。
交际论定义了旅游文化为“非定居文化”,通过反面的视角给予研究者更大的研究空间[6]。
乡村旅游国内研究现状综述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乡村旅游是指游客前往乡村地区进行休闲度假、体验农村文化、参与田园活动等旅游活动的形式。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旅游需求的多样化,乡村旅游在我国近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
本文将对乡村旅游国内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探讨其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以期为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乡村旅游的研究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研究内容丰富多样。
国内学者对乡村旅游的研究内容涉及到乡村旅游的定义、发展现状、影响因素、发展策略、市场需求、农民收入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丰富多样的研究成果。
二、研究方法多样化。
乡村旅游的研究方法既有定性研究方法,如实地调研、深度访谈、案例分析等,也有定量研究方法,如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回归分析等,为乡村旅游研究提供了多样化的研究视角。
三、研究成果丰硕。
国内学者在乡村旅游领域取得了不少成果,提出了一些新颖的理论观点和实用的研究结论,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政策建议。
一、多元化产品和服务。
未来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将更加多元化,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社会资源,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和个性化的旅游产品,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二、可持续发展。
未来乡村旅游将更加注重环境保护、文化传承和社会责任,避免过度开发和过度消费,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三、市场化运营。
未来乡村旅游将更加注重市场化运营,建立健全的旅游市场体系,引入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提高乡村旅游的服务质量和竞争力。
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一、基础设施薄弱。
一些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导致乡村旅游的发展受到限制,游客的游玩体验受到影响。
二、管理水平不高。
一些乡村旅游景区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有待提高,存在一些管理混乱、秩序不佳的情况,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形象和品牌。
三、文化传承不足。
一些乡村地区的传统文化和历史遗产存在丧失和流失的现象,缺乏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机制,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广西民族研究2021年第2期(总第158期)国内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旅游研究综述*谢镕键【摘要】十余年来,国内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旅游的研究成果日渐丰富。
这些成果大部分集中在八个方面: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可持续发展、开发模式、具体开发对策、资源评价、空间结构、旅游扶贫、社区参与。
此外,随着不同学科门类相互间的交叉研究的增多,国内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研究内容也将在未来显得越来越多元化。
【关键词】遗产旅游;非遗旅游;少数民族;综述【作者】谢镕键,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旅游学院副教授。
海南三亚,572022。
【中图分类号】F590.7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 (2021)02-0177-0009一、引言遗产旅游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文化遗产旅游、自然遗产旅游。
本文以国内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遗产旅游的研究成果为研究对象,包括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也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
文章选择的数据来源包括当当网、亚马逊网、孔夫子旧书网能查到的专著,以及中国知网收录的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南京大学CSSCI 核心期刊论文、博士论文。
论文方面,首先在中国知网“期刊高级检索”中以“遗产旅游”和“非遗旅游”为主题进行“核心期刊+CSSCI ”检索,并对同名作者的核心期刊论文进行二次检索,减少遗漏。
接着,在中国知网“博硕士”以“遗产旅游”为主题进行检索。
对检索得到的论文、专著进行阅读后,保留与国内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旅游有关的研究成果。
截至2020年11月12日,共查到115项成果。
其中,专著9部,博士论文2篇,核心期刊论文113篇。
结果表明,国内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旅游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八个方面: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可持续发展、开发模式、具体开发对策、资源评价、空间结构、旅游扶贫、社区参与。
此外,其他主题的研究成果有近20篇。
二、国内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旅游研究内容(一)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旅游保护与开发关系的研究杨桂芳著述了《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旅游环境研究》,以旅游活动为中心,对旅游的生态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商业环境进行调查,力图寻找一条开发与保护并行不悖的共赢之路。
国内民俗旅游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国内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民俗旅游作为一种独特的旅游形式,逐渐受到广大游客的青睐。
民俗旅游不仅能让游客深入了解一个地区的文化传统和民俗风情,还能为当地带来经济效益和文化传播的机会。
因此,对民俗旅游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旨在综述国内民俗旅游研究的主要成果和进展,分析当前研究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未来研究的展望和方向。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评价,本文期望为国内民俗旅游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国内民俗旅游的历史演变民俗旅游在国内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而逐步兴盛的。
从历史演变的角度来看,国内民俗旅游可以大致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起步阶段(1978-1989年):改革开放初期,随着国内旅游市场的逐渐开放,一些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开始吸引游客。
这一时期的民俗旅游主要依赖于传统的节庆活动、民间工艺和乡村风情,缺乏系统的开发和规划。
发展阶段(1990-1999年):随着旅游业的深入发展,民俗旅游开始受到更多的关注。
地方政府和企业开始有意识地挖掘和整理当地的民俗资源,通过举办民俗节庆、建设民俗村等形式,推动民俗旅游的发展。
同时,学术界也开始对民俗旅游进行系统的研究。
成熟阶段(2000年至今):进入新世纪,民俗旅游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游客对旅游体验的需求日益多样化,民俗旅游以其独特的地方特色和文化魅力,成为越来越多游客的选择。
另一方面,政府和企业也加大了对民俗旅游的开发力度,通过整合资源、提升品质、创新产品等形式,推动民俗旅游向更高层次发展。
学术界对民俗旅游的研究也更加深入,涉及的主题和领域也更加广泛。
回顾国内民俗旅游的历史演变,可以看出其经历了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自发到自觉、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民俗旅游在国内的地位和作用将越来越重要。
未来,如何进一步挖掘和整合民俗资源、提升民俗旅游的品质和内涵、满足游客的多元化需求,将是民俗旅游发展的重要课题。
国内民俗旅游研究综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对文化多样性的追求,旅游成为了人们重要的娱乐方式之一。
民俗旅游作为一种融合了文化、传统以及旅游的形式,逐渐成为国内旅游市场的热门项目。
本文通过综述国内相关研究,总结了国内民俗旅游的发展现状、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现状近年来,国内各地纷纷将民俗资源作为旅游资源来进行开发与利用。
从民间艺术表演到传统节庆活动,从民间手工艺品到民宿和特色美食,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通过民俗元素来丰富旅游产品,吸引游客。
从民俗旅游的发展现状来看,南方的水乡古镇、西南的少数民族风情、东北的红色文化等都成为了各地旅游的亮点。
同时,城市也开始注重复兴传统文化,在街区、商圈中设置非遗展示点,为游客提供了更多的参观体验机会。
二、特点国内民俗旅游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具有地域性。
不同地方的民俗文化差异巨大,各地都有独特的传统节庆活动、民间手艺、传统民居等。
这为旅游开发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也使得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旅游商品。
另外,国内民俗旅游注重真实性和参与性。
游客可以亲身体验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参与民间艺术表演和传统节庆,与当地居民共同过节。
这种互动体验使得民俗旅游更具吸引力。
三、存在问题国内民俗旅游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首先是商业化倾向的加强。
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一些地方将传统民俗活动过度商业化,使得原本真实的文化活动变为形式主义,削弱了其独特性和魅力。
其次,一些地方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对于保护民俗文化的态度不够重视。
原本传承千年的传统活动被简化、扭曲或丧失了其原有的意义。
另外,民俗旅游发展不均衡也是一个问题。
一些地方由于资源条件有限,无法进行有效的开发,导致民俗旅游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不够大。
四、发展建议为了更好地发展国内民俗旅游,我们应该采取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加强政府的引导与规划,制定相关政策来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
其次,加强民俗旅游的宣传与推广,提高其在国内旅游市场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我国传统节庆节事旅游研究综述【摘要】我国传统节庆节事是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本文通过对传统节庆节事的概述、文化内涵、旅游价值、影响因素和游客特点的分析,揭示了其在旅游领域中的重要性和特点。
传统节庆节事不仅可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还能吸引游客,推动旅游业的繁荣。
传统节庆节事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如如何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如何提升游客体验等。
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传统节庆节事在旅游领域中的发展和管理策略,以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为传统节庆节事的旅游推广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我国传统节庆节事、旅游研究、文化内涵、旅游价值、影响因素、游客特点、总结与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可持续发展建议。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有必要对我国传统节庆节事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与探讨,以了解其发展现状、文化内涵、旅游价值和影响因素,为推动传统节庆节事的传承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通过对传统节庆节事的研究,还可以更好地挖掘和传承我国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促进文化多样性的交流与共享,为建设文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我国传统节庆节事在旅游领域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分析传统节庆节事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旅游价值,揭示传统节庆节事在游客心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通过研究传统节庆节事的影响因素和游客特点,可以为促进我国传统文化传承、传播和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和决策支持。
通过对传统节庆节事的游客特点进行研究分析,可以为相关旅游管理部门和企业提供有效的市场调研和营销策略,推动我国传统节庆节事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和提升。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进一步探讨我国传统节庆节事在旅游领域的地位和作用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1.3 研究意义传统节庆节事是我国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通过深入研究我国传统节庆节事的旅游状况及影响因素,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提升我国旅游业的综合竞争力。
国内古镇旅游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古镇旅游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了大量游客的目光。
国内古镇旅游研究在近年来逐渐受到学术界的关注,成为旅游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
本文旨在综述国内古镇旅游研究的现状、发展趋势及主要研究成果,以期为古镇旅游的健康发展和学术研究的深入推进提供参考。
本文将首先梳理国内古镇旅游研究的起源与发展,分析古镇旅游在国内旅游市场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随后,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评价,总结古镇旅游研究的主要领域和热点,包括古镇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古镇旅游的市场营销与品牌建设、古镇旅游的社会影响与文化传承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探讨古镇旅游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包括研究方法的创新、研究视角的拓展以及研究成果的应用转化等。
通过本文的综述,旨在为国内古镇旅游研究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视角,以期推动古镇旅游研究的深入发展,为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二、古镇旅游的概念与特点古镇旅游,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旅游形式,近年来在国内逐渐受到广泛的关注与追捧。
它指的是以拥有一定历史积淀、文化底蕴和自然风貌的古镇为载体,通过向游客展示其独特的建筑艺术、传统工艺、地方文化和民俗风情等,来满足游客对于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双重需求的旅游活动。
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古镇作为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记忆。
这些古镇往往有着数百甚至上千年的历史,其建筑风格、街巷布局、传统工艺等方面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自然风光优美:许多古镇都位于山水之间,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
古镇与山水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为游客提供了极佳的视觉享受。
民俗风情独特:古镇居民的生活方式、传统节庆、风俗习惯等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游客在古镇旅游中,可以亲身感受到这些独特的民俗文化,增强了旅游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可持续发展性强:古镇旅游强调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注重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关于旅游节庆活动的研究综述旅游节庆活动作为旅游业的一部分,已经成为了受欢迎的旅游方式之一。
随着旅游年轻化、多样化和普及化的发展,各地也不断举办着各种节庆活动。
这些活动不仅为游客提供了各种精彩纷呈的娱乐文化,同时也成为了地区文化的重要代表和展示窗口。
本文将综述旅游节庆活动在旅游业中的意义、现状、发展和探讨其未来的方向。
一、旅游节庆活动的意义旅游节庆活动是指在特定时间和地点,以特定主题和内容进行的旅游活动。
这些活动以欢快、热闹、有趣为主导,涵盖了文化、体育、音乐、美食、娱乐等多个方面,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和物质需求,同时也可以推广地区文化,加强城市品牌形象和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节庆活动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地区的文化交流旅游节庆活动能够吸引许多游客前来参观,这些游客往往来自不同的地区和国家,通过各种活动和交流,可以促进不同地区文化的交流和传承,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和理解。
2.增加旅游消费旅游节庆活动不仅能够吸引游客前来参观,还能够激发游客的消费欲望。
在游览旅游目的地的同时,游客可以购买当地的纪念品、特色产品和体验活动,从而带动了本地区的旅游消费。
3.弘扬地方文化和旅游品牌形象旅游节庆活动是展示地方文化和旅游品牌形象的绝佳机会,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宣传地方文化、打造旅游品牌,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更多游客来此旅游。
二、旅游节庆活动的现状当前,各地举办的旅游节庆活动种类多样,形式丰富,旨在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此旅游。
如中国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文化节日;长江三峡旅游节、桂林山水旅游节、青岛国际啤酒节等旅游节庆活动;乐山国际峨眉山佛文化旅游节、陕西华清池旅游文化节等文化旅游节庆活动。
这些节庆活动以拓展旅游市场、推广文化旅游和提高城市知名度为目标,已成为了当地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三、旅游节庆活动的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旅游节庆活动也在不断地变革和创新,不断满足游客的需求。
中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探究综述一、中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现状:中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起步较早,许多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文化旅游景点如丽江古城、乌蒙山、凤凰古城等已经成为国内外游客的热门目标地。
同时,一些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也成为了旅游节庆的亮点。
此外,中国还开展了一系列的民族文化旅游节,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感受各民族的奇特风情。
二、中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问题:在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起首,一些旅游景点存在着商业化过度的问题,民族文化的纯粹性和表达的真实性可能会受到影响。
其次,一些地方政府和旅游从业者对于民族文化旅游缺乏深度了解,难以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旅游体验。
此外,民族文化旅游开发还受制于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出行等方面的不足。
三、将来中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进步方向: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中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应朝着以下几个方向进行进步。
起首,要重视保卫和传承民族文化,防止商业化对其造成的破坏。
其次,应加强对地方政府和从业者的培训,提高民族文化的专业性和品质,为游客提供真实、高品质的旅游体验。
此外,还应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出行的投资力度,提升民族文化旅游进步的可持续性。
四、中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意义:中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不仅可以推动地方经济进步,还能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沟通和融合。
通过旅游,游客可以深度了解中国各民族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并增进民族团结。
此外,民族文化旅游还有助于激发民众对于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综上所述,中国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探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依旧面临着一些问题。
通过保卫和传承民族文化、加强培训和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中国民族文化旅游的进步前景分外宽广。
信任随着进一步的探究与实践,中国民族文化旅游将为中华民族的茂盛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综上所述,中国民族文化旅游的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潜力。
通过保卫和传承民族文化,加强培训和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中国民族文化旅游可以推动地方经济进步,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沟通和融合,激发民众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民俗旅游文献综述范文民俗旅游是一种涵盖了民俗文化、旅游和经济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旅游形式。
随着人们对文化多样性和身份认同的重视,民俗旅游开始吸引越来越多的人。
本文将对民俗旅游文献进行综述,以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 民俗旅游的定义和特征民俗旅游通常是指游客前往一个地方,通过观赏或参与当地的传统文化活动,来了解当地的民俗文化、历史和传统。
民俗旅游的特征包括:具有文化吸引力、具有体验性、具有互动性、具有参与性、具有教育性、具有经济性、具有可持续性等。
2. 民俗旅游的文化价值民俗旅游在传承和弘扬当地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民俗旅游,游客能够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传统文化和历史。
同时,民俗旅游也可以帮助当地居民重新认识和发掘自己的文化资源,促进文化传承和保护。
3. 民俗旅游的经济价值民俗旅游在经济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它可以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增强当地的经济实力。
同时,民俗旅游也为游客提供了一种新的旅游选择,满足了游客对文化多样性和体验式旅游的需求。
4. 民俗旅游的可持续性民俗旅游的可持续性是指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保护当地文化、生态和社会资源的能力。
为了保障民俗旅游的可持续性,需要制定相应的管理政策和措施,保护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同时也要提高当地居民的意识和素质,以保证旅游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5. 民俗旅游的发展趋势随着人们对文化多样性和身份认同的重视,民俗旅游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未来,民俗旅游将更加注重文化保护和传承,推动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
同时,民俗旅游也将更加注重可持续性和社会责任,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传统节庆节事旅游研究综述【摘要】我国传统节庆节事旅游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旨在探讨我国传统节庆节事与旅游的关系及其发展现状和趋势。
我们分析了我国传统节庆的特点和意义,以及其在旅游中的重要作用。
接着,我们深入研究了我国传统节庆节事与旅游的关系,发现了很多有意义的现象。
然后,我们对我国传统节庆节事旅游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了一些发展问题和趋势。
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便更好地促进我国传统节庆节事旅游的发展。
本文旨在彰显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促进旅游业的繁荣发展。
【关键词】我国传统节庆、节事、旅游、研究、综述、特点、意义、关系、现状、分析、发展趋势、建议、重要性、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我国传统节庆节事旅游研究综述我国是一个拥有丰富传统文化的国家,传统节庆在这个文化传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和发展,我国传统节庆节事与旅游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日益密切。
本文旨在对我国传统节庆节事旅游进行综述研究,探讨传统节庆的特点与意义、传统节庆节事与旅游的关系、传统节庆节事现状分析、传统节庆节事旅游发展趋势以及提出相关建议。
通过对我国传统节庆的特点与意义进行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同时也可以为传统节庆的传承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传统节庆节事与旅游的关系是本文重点关注的内容,通过分析这种关系,可以更好地推动传统节庆的传承和发展,同时也可以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机遇。
进而,通过对传统节庆节事现状的分析,可以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为未来的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对我国传统节庆节事旅游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并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以推动传统节庆的融合发展与创新,助力我国旅游业的繁荣与发展。
通过对我国传统节庆节事旅游的综述研究,不仅可以丰富我国旅游业的文化内涵,同时也对于推动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希望本文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从而推动我国传统节庆节事旅游的研究与实践更上一层楼。
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旅游逐渐成为旅游市场的新热点。
非遗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
因此,如何合理开发非遗旅游资源,实现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同时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文旨在对国内非遗旅游开发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总结当前非遗旅游开发的现状、存在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
文章首先界定了非遗旅游开发的基本概念,明确了研究范围;从非遗旅游资源评价、开发模式、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等方面,对已有研究进行归纳和评述;结合当前非遗旅游开发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以期为非遗旅游开发的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
通过对国内非遗旅游开发研究的综述,本文期望能够为非遗旅游的开发与保护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非遗旅游的健康、有序发展,同时也为相关学者和从业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现状随着文化旅游的快速发展,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逐渐受到重视。
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在旅游资源方面,我国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包括各类传统手工艺、民俗活动、表演艺术、节庆活动等。
这些资源分布广泛,涉及多个民族和地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然而,由于资源分布不均、保护状况差异大等原因,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尚处于初级阶段。
在旅游产品开发方面,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呈现出多样化、创新性的特点。
一些地方政府和旅游企业积极挖掘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如非遗主题游、非遗体验游等。
同时,还涌现出了一批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博物馆、传习所、展示馆等,为游客提供了更加直观、生动的非遗体验。
在旅游市场方面,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市场逐渐扩大,游客对非遗旅游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
我国民族村寨旅游综述我国是一个民族众多的国家,很多少数民族地区利用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选择民族村寨旅游作为当地发展旅游业的重要形式。
同时一些地方还出现了主题公园式民族文化村寨,如深圳的中华民俗文化村、昆明的云南民族村、台湾南投的九族文化村等,为民族村寨旅游增添了另一种形式。
近年来,我国的民族村寨旅游发展迅速,并且成为一些学者的研究热点。
民族村寨旅游是我国大陆的一种称呼,而在宝岛台湾省则称之为原住民部落观光。
因此本文包括祖国大陆的民族村寨旅游和台湾原住民部落观光的发展概述和研究评述,以期读者对我国民族村寨旅游的发展和研究进展有一个总体认识,并希望两岸学术界加强交流,促进民族村寨旅游和原住民部落观光的共同发展。
一、概念分析(一)民族村寨旅游相关概念大陆学者在研究民族村寨旅游的相关问题时,出现过“乡村民俗旅游”、“乡村民族旅游”、“民族文化村寨旅游”、“民族村寨旅游”等提法,它们含义相似,略有不同。
在各种提法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民族村寨旅游,这说明已被众多学者接受。
本文标题使用“民族村寨旅游”这一概念,把台湾的“原住民部落观光”也包含其中。
国外文献中关于民族村寨旅游方面的研究,或在民族旅游、乡村旅游或文化旅游的背景下层开,或对原住民旅游或部落旅游进行专门研究。
近几年国内大陆学术界对民族村寨旅游的研究逐渐增多,但对民族村寨旅游的定义并不多见,其中罗永常的定义比较有代表性。
罗永常(2003)认为民族村寨旅游是指以少数民族乡村社区为旅游目的地,以目的地人文事象和自然风光为旅游吸引物,以体验异质文化,追求淳朴洁净,满足“求新、求异、求乐、求知”心理动机的旅游活动。
从该定义及进一步分析可知,民族村寨旅游的活动场所在少数民族乡村社区,主要目标市场应定位为异族游客,民族文化性和乡村性是民族村寨旅游的两大本质属性,并且前者应是其首要属性。
民族村寨旅游不等于在民族村寨的旅游,而必须以体验民族文化为主要目的。
从类型上看,严格意义的民族村寨旅游属于乡村旅游和民族旅游的交叉型旅游方式。
国内外古镇旅游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古镇,作为人类历史文化的载体,是历史与现代交织的独特景观。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古镇旅游逐渐成为国内外游客追寻历史记忆、体验地域文化的重要选择。
本文旨在通过对国内外古镇旅游研究的综述,全面梳理古镇旅游的发展历程、研究现状和未来趋势,以期为古镇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回顾古镇旅游的发展历程,从国内外古镇旅游的兴起背景、发展历程及其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
本文将对国内外古镇旅游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行综述,包括古镇旅游资源评价、古镇旅游开发与保护、古镇旅游市场与营销、古镇旅游影响与效应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研究领域的梳理和评价,可以深入了解古镇旅游研究的现状和问题。
本文还将对国内外古镇旅游研究的未来趋势进行展望,分析古镇旅游研究的新领域、新方法和新趋势。
通过对古镇旅游研究的未来发展进行预测和探讨,可以为古镇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建议和启示。
本文将对国内外古镇旅游研究的贡献与不足进行总结和评价,指出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性,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通过本文的综述和分析,可以为古镇旅游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国内古镇旅游研究综述在中国,古镇旅游研究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古镇资源的日益受到重视,逐渐成为学术界的热点研究领域。
国内学者对古镇旅游的研究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古镇旅游资源的评价与开发、古镇旅游的文化内涵挖掘、古镇旅游的市场营销策略等。
古镇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研究方面,国内学者运用多种方法对古镇旅游资源进行评估和分类,分析其空间分布特点和开发利用现状。
一些研究指出,古镇旅游资源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景观美学价值,是推动古镇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同时,学者们也提出了在古镇旅游资源开发中应注重保护与开发相结合,避免过度商业化开发,保持古镇的原真性和历史风貌。
古镇旅游的文化内涵挖掘方面,国内研究强调了古镇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古镇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其建筑、民俗、手工艺等方面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我国节庆旅游研究综述节庆旅游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形式,在我国旅游业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本文对我国节庆旅游研究进行了综述,总结了现有研究成果和不足,并指出了未来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一、引言节庆旅游是指以各种节日、庆典、活动等为载体,吸引旅游者前往特定地点或城市进行的旅游活动。
节庆旅游对于促进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提升城市形象、弘扬民族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梳理我国节庆旅游研究现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二、节庆旅游的发展与现状节庆旅游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
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开始举办各种节庆活动,如桂林山水文化节、哈尔滨冰雪节等。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节庆旅游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旅游形式。
目前,我国节庆旅游存在以下问题:1)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特色;2)节庆活动形式单一,缺乏创新;3)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者们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和建议,如加强节庆旅游的规划和管理、注重节庆活动的创新和特色、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安全性等。
三、节庆旅游的研究方法节庆旅游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案例分析、问卷调查等。
文献研究主要从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分析节庆旅游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案例分析则通过对具体节庆活动的深入研究,为其他节庆旅游的发展提供借鉴。
问卷调查则可以了解旅游者的需求和行为特征,为节庆活动的策划和营销提供依据。
四、节庆旅游的现状分析与比较目前,我国节庆旅游开展状况呈现出以下特点:1)地域性特征明显,往往与当地的文化和自然资源相结合;2)活动内容丰富多样,包括文化表演、民俗体验、美食节等;3)组织方式以政府为主导,市场运作逐渐兴起。
在比较不同地区的节庆旅游时,发现不同地区的节庆活动具有明显的差异。
例如,北方地区的冰雪节、南方地区的泼水节等。
此外,不同节庆活动的参与者也存在差异,文化节、民俗节的参与者往往以当地居民为主,而美食节等则更受旅游者欢迎。
五、结论本文对我国节庆旅游研究进行了综述,总结了现有研究成果和不足,并指出了未来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2 0 0 7年1 2月第2 2卷第4期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国内民俗旅游研究综述苘茂兰,王峥摘要:近年来民俗旅游成为各地旅游发展中的一个亮点,甚至成为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
伴随着民俗旅游的发展,国内学者对此也给予了关注。
1 9 9 8年以来各种学术性杂志上发表了许多有关民俗旅游研究动态的文章,对其进行梳理和归纳,可以发现,民俗旅游研究在某些方面还有需要加强的地方。
关键词:民俗旅游;开发模式;可持续发展当前,国际旅游趋势在向文化旅游发展,以弘扬民族民间文化、展现民族地域风采的民俗旅游越来越受到重视。
中国的民俗旅游发轫于2 0世纪8 0年代初期,民俗旅游以其浓郁的文化气息、可观的经济效益近年来在各地迅速兴起,甚至民俗旅游成为各地参与旅游市场竞争的有效手段。
迄今,中国民俗旅游的发展趋势呈现以下六大特点:规模从小到大;内容从单一向多样化、复合型发展;地域上从少数民族聚居区向内地和全国范围扩展;形式上从单纯观光向体验、参与发展;游客以境外为主到国内外游客并重;层次上从初级水平向专业化水平发展。
民俗旅游的发展及其开发中出现的新问题已经引起学界的高度重视,加强对民俗旅游及其开发的研究已成为当今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遍观近年来的旅游论著,在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中对民俗旅游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
本文试图对 1 9 9 8年以来在各种学术性杂志上发表的有关民俗旅游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把握和评价,希望能够对今后国内民俗旅游发展的研究有所启示。
一、民俗旅游基本问题界定1 .民俗及民俗旅游发展民俗旅游首先需要搞清民俗是什么。
如果用“泛民俗”来代替民俗,那么其所导致的对传承的背离是与民俗精神背道而驰的。
对于民俗及其内容的理解,学界至今见仁见智。
巴兆祥认为,民俗是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集体性文化,表现在富有情趣的社会生产和生活领域的一种程式化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惯例。
[ 1 ] 钟敬文认为:“民俗”是人民大众参与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既包括农村民俗,也包括城镇和都市民俗;既包括古代民俗,也包括新产生的民俗事项;既包括口语传承的民间文学,也包括以物质形式和行为、心理等形式传承的物质、精神及社会组织等民俗。
[ 2 ] 对于朝礼和宗教是否属于民俗,一种观点认为,将祭孔仪典、天子朝拜仪礼归人民俗项目有欠妥当,将历史遗迹、佛道寺观统人民俗旅游有失偏颇。
但是,更多的学者认为,还是应将朝礼和宗教归入到民俗旅游资源之列,因为朝礼和宗教经过漫长岁月的沉淀,事实上已成了当地居民的文化传统,生活息息相关。
但无论如何,民俗与旅游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古代开始,观风察俗,考察民间文化,就是推动旅游的一种动力。
[ 3 ] “民俗旅游”概念最早是由西敬亭、叶涛于1 9 9 0年提出的,“顾名思义,民俗旅游是民俗与旅游的结缘,是以民俗事项为主体内容的旅游活动”[ 4 ] 。
时至今日,对于民俗旅游的概念还是百家争鸣,几乎在所有以民俗旅游为主题的文献中都有对民俗旅游的解释。
尽管学者对民俗旅游的内涵认定不一致,但对于民俗旅游的本质认定还是达成了共识: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是一种具有民族或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
具体来说,其要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游者出游观赏的主要对象是民俗,即旅游客体是民俗风情。
二是旅游地向旅游者提供的核心产品是民俗产品。
只有当旅游者享用和消费的产品是旅游地供给的以民俗风情为核心的系列产品,这样的旅游活动才能归人民俗旅游之列。
三是民俗产品必须由纯正地道的民俗开发而成。
开发民俗必须保持原味,切忌歪曲。
四是民俗旅游产品的主要载体是旅游地的民众。
民俗旅游产品的开发必须有民众的广泛参与,民众的态度、素质直接关系到民俗旅游产品的质量高低和旅游地的声誉。
2 .民俗旅游的内容根据民俗旅游涉及的民俗范畴差异,民俗旅游可分为物态民俗游、动态民俗游、心态民俗游和语态民俗游。
根据民俗生活的空间差异,民俗旅游可分为市井民俗游、水乡民俗游山村民俗游和渔村民俗游。
根据产品性质差异,民俗旅游可分为观览型、参与型、休闲型和运动型。
根据旅游产品的服务功能差异,民俗旅游可分成认识型、教化型和满足型等支系。
根据民俗事项的性质不同,民俗旅游分为游艺的民俗( 口头文学、民间歌舞、民间音乐、游戏、民间技艺等),信仰的民俗( 节日和节日活动等) ,经济民俗(生产活动事项等),社会民俗( 生活活动事项、婚丧嫁娶和生老病死等人生民俗事项) 。
依据旅游者的行为动机不同,民俗旅游可分为消遣观光型民俗旅游、参与型民俗旅游、考察型民俗旅游、娱乐型民俗旅游和购物型民俗旅游。
[ 5 ]二、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的关系在对待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的主客体关系上,学界达成了共识,认为民俗文化是民俗旅游发展的基础,如果民俗旅游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民俗文化遭到破坏,就会失去民俗旅游开发的资源,民俗旅游就会失去特殊的魅力。
还有一些学者对两者之间的关系作了更进一步的阐述,认为:“民俗旅游与民俗文化是共生和相互促进的。
一方面,良好的民俗文化环境可以促进民俗旅游的发展,丰富旅游文化的内容,提高旅游文化的品位,使民俗旅游健康稳定地发展。
另一方面,民俗旅游的发展可以带动民俗文化环境的改善,促进旅游地文化的建设,有利于保护和抢救民俗文化遗产。
云南的纳西、傣、彝族民俗风情的保护和利用就是在民俗旅游业的推动下得以实现的。
反之,不良的或低劣的民俗文化环境,则可能影响或阻碍民俗旅游的发展,甚至把民俗旅游带人死胡同。
”[ 6 ]三、关于民俗旅游的开发1.民俗旅游开发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学者对开发民俗旅游的经济价值一致认为:民俗旅游的发展能够推进都市和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从而获得大量的旅游收入;民俗旅游为当地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民俗旅游具有强大的广告效应,推进了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极大地提高了当地的知名度,吸引众多的投资者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
此外,民俗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竞争的一个新的手段。
发展乡村民俗旅游应该是为农业、农民和农村发展服务,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
对此,近年来一些学者如李琳桂、陈新华、李万佰等就发展民俗旅游对解决“三农”问题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予以了关注,认为民俗旅游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具有现实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民俗旅游能够在解决山区半山区农村稳定、农业结构调整、农民致富方面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民俗旅游的社会价值,人们一般认为,民俗旅游在发挥经济功能的同时,具有传承文化的功能,也为弘扬民俗文化提供了契机和条件;民俗旅游能够促进生态环境和文物古迹的保护以及城乡的美化。
此外,民俗旅游的信息交流过程开拓了当地人的视野,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和创新。
2.民俗旅游的开发模式( 1 ) 原生形态模式原生形态模式属于一种原地保护型的民俗旅游资源开发。
它是在一个民俗文化相对丰富的地域中选择一个最为典型、交通也比较便利的村落来开发旅游,是在有人和有人生活的区域,在不改变人们日常生活秩序的前提下进行的。
这种开发模式下又可依据开发资源及载体的不同分为三种开发方式:实地民俗村。
即强调民俗的原版性,在民族居住区选择原有村寨加以保护和完善,展现其民俗的原有风貌和现实生活状况。
这是一种最经济、最原汁原味的开发模式。
这不仅可以满足游客“求新、求奇、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而且能够提高游客的返游率。
如贵州省雷山县苗族村子郎德上寨、山东泰安市埠阳庄民俗村、湖南湘西德夯民俗村、广东连南三排瑶寨等古貌恢复型。
是指在保持旧貌的基础上原地恢复保护性开发或是依托原地现存的旧貌再仿古创造性开发,再现古代各时期的传统民俗文化风情。
年秦淮名胜南京夫子庙就是根据详细记载、依照旧貌、原地仿古保护性开发的;周庄也是依托保存完好的小镇旧貌及明清民居建筑,在原地恢复保护性开发的。
近年兴起的还有苏州的同里,安徽的婺源、西递等传统街区。
多存在都市民俗旅游的开发中,在可能性、现实性、操作性具备的条件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社区或街区,以原生形态把都市民俗呈现给旅游者。
如上海的南京东路、淮海路、徐家汇、外滩,北京的胡同文化游,苏州平江历史街区游,山东周村的古大街、青州的回民街等。
( 2 )主题公园模式主题公园模式的旅游开发,是在一处专门为开发旅游而建设的园区内,通过仿造民俗环境、民俗节目或生产、生活民俗中的某些活动,形成规模展示,表现多种不同民俗文化的一种民俗旅游开发方式。
主题公园模式下有三种建设类型:集中表现式。
指将散布于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典型民俗集中于一个主题公园内表现出来,如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北京中华民族园集中表现了中国的民族民俗文化。
原地浓缩式。
一些少数民族村落或民俗文化丰富独特的地区由于时代的发展已在建筑、服饰、风俗等方面有所淡化,不再典型,或者民俗文化的一些重要活动(如节庆、婚嫁) 原本在特定的时期才会呈现,令游客不能完全领略当地民俗文化的风韵,故在当地觅取合适地段建以当地民俗文化为主题的主题园,集中呈现其民俗精华。
如海南中部的苗寨和黎寨风情园。
复古再现式。
它是对现已消失的民俗文化通过信息搜集、整理、建设、再现,让游客了解过去的民俗文化。
如杭州和香港的宋城,无锡的唐城、吴文化公园。
( 3 ) 博物馆民俗博物馆是收藏、陈列民俗实物、文献资料的专门机构。
主要是为保护民俗文物、丰富收藏,并为参观者了解民俗文化内涵而建立。
博物馆是普及民俗知识、开展民俗教育和研究的重要阵地。
目前国内有以展示一个地区或民族及多个民族乃至全国的各类民俗文物的综合性民俗博物馆,如苏州民俗博物馆、山西汾县丁村民族博物馆、洛阳民俗博物馆等;也有以民俗的某一专门内容为征集、收藏、展示对象的民俗博物馆,如山东潍坊风筝博物馆、贵州酒文化博物馆、安顺文庙蜡染博物馆、河南安阳民间艺术博物馆等。
这两类民俗博物馆在对民俗文物保护、传播民族文化、满足旅游者体验民族文化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在满足旅游者的参与体验方面存在着不足。
近年来又出现一种新的民俗博物馆形式——生态博物馆。
它是指不移动文物的原始位置,而是把文物、文化保持在其原生状态下的一种博物馆。
这是当今国际上最新的博物馆建设理念,它打破了传统的集中收藏式的博物馆建设模式,让人们了解文化遗产本来或原始的面貌。
这种模式的最大意义在于:它是在一种原生的状态下,以“活博物馆”的形式和手段来展示民俗文化,它既将分散于人们生产过程中的民俗旅游资源整合到一起进行集中展示,又没有使其完全脱离现实生活而保持了民俗文化的“原汁原味”。
生态博物馆作为一种新的开发模式,极具吸引力。
北京平谷区大华山镇挂甲峪村搞的种类繁多的主题院落就有生态博物馆的味道。
( 4 ) 节庆活动式节庆是一个地区民俗文化的最佳载体,旅游者观赏或参与当地的节庆活动,可以最直接地了解、感受当地的民俗文化,获得丰富的旅游享受。
节日包括传统节日、现代节日、西方节日、各类庆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