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官司常见的四大误解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2
重大误解包括哪几种热门城市:银川律师方正县律师绥滨县律师唐山律师宾县律师尖山区律师秦皇岛律师巴彦县律师岭东区律师说到重大误解相信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都听说过,此时属于《合同法》中明确规定的,可以申请撤销合同的法定情形。
但重大误解也是包括了一些具体的情形的,那到底▲重大误解包括哪几种情形呢?小编整理了相关资料,将在下文中为你做详细解答。
▲一、重大误解包括哪几种所谓重大误解,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71条规定,是指行为人因对行为的性质、对方当事人、标的物的品种、质量、规格和数量等的错误认识,使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的意思相悖,并造成较大损失的行为。
重大误解主要有以下5种:1、对合同性质发生的误解。
因为合同的性质往往决定了合同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例如将买卖合同误解为赠与合同,势必改变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从而违背当事人的初衷,因此,对合同性质发生的误解应属重大误解。
2、对对方当事人的误解。
在即时清结或不具有人身性质的合同中,对对方当事人的误解一般不构成影响合同效力的重大误解,因为合同双方的权利义务不会因具体当事人的不同而存在重大改变。
但是在以当事人信用为基础的合同中(信托、委托、寄存、信贷),在以某种感情或特殊身份关系为基础的合同中(如赠与、无偿借贷),或者在以当事人的特定技能的合同中(如演出、加工承揽),对对方当事人的误解则明显属于重大误解。
3、对标的物品种的误解。
如将冷冻机误解为冷藏机。
因为对标的物品种的误解属于对合同标的本身的误解,所以将造成合同的目的落空,使误解者遭受重大损失,当归属重大误解。
4、对标的物质量的误解。
如将赝品当作真迹,将合金当作纯金购买,即属重大误解。
但仅对标的物的非主要功能或效用发生的误解不属重大误解。
5、对标的物数量、包装、履行方式、履行地点、履行期限的误解。
如果对上述的误解造成了误解者重大损失的当归属重大误解,如果未造成误解者重大损失则不属重大误解。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王,男,25岁,某市某小区居民。
一日,小王在家中休息,突然听到邻居小李在楼下大声喧哗。
出于好奇,小王下楼查看,发现小李正在与邻居老张发生争执。
原来,小李认为老张在装修过程中噪音过大,影响了他的正常休息。
小王见状,上前劝架。
在劝架过程中,小王误将小李推倒,导致小李摔倒在地,腿部受伤。
事发后,小李报警,小王被警方带走调查。
二、法律误解分析1. 误解一:劝架行为构成正当防卫小王认为,自己在劝架过程中将小李推倒,是为了保护老张的人身安全,属于正当防卫行为。
然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的规定,正当防卫是指为了制止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行为。
在本案中,小王与小李之间并未发生直接的不法侵害,而是因为劝架行为导致小李受伤。
因此,小王的劝架行为并不构成正当防卫。
2. 误解二:误将小李推倒属于意外事件小王认为,自己在劝架过程中误将小李推倒,属于意外事件,不应承担法律责任。
然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六条的规定,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在本案中,小王在劝架过程中未能正确判断情况,导致小李受伤,存在过错。
因此,小王应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
3. 误解三:小李受伤应由老张承担赔偿责任小李认为,自己在与小王发生争执时,是老张引起的噪音过大,因此应由老张承担赔偿责任。
然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十二条的规定,二人以上分别实施侵权行为造成同一损害,能够确定责任大小的,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难以确定责任大小的,平均承担赔偿责任。
在本案中,小王与老张并未共同实施侵权行为,而是小王的劝架行为导致了小李受伤。
因此,小李的赔偿责任应由小王承担。
三、案例分析总结通过对“小王误将邻居打伤案”的法律误解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正当防卫是指为了制止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行为。
在本案中,小王的劝架行为并不构成正当防卫。
2. 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第1篇一、案例背景在我国的法律实践中,重大误解是指当事人对民事行为的内容发生重大认识上的错误,使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的意思相悖,从而造成损害后果。
以下是发生在我国某城市的一起关于房屋买卖的纠纷案例,该案例涉及重大误解的法律问题。
二、案情简介2018年,李某通过某房地产中介公司购买了一套位于城市中心的地段较好的二手房。
房屋买卖合同中约定,房屋总价为200万元,其中首付款为60万元,余款在过户后一个月内支付。
合同签订后,李某支付了首付款。
然而,在办理过户手续的过程中,李某发现房屋的实际面积与合同约定的面积相差较大。
经测量,房屋实际面积为150平方米,而合同中约定的面积为180平方米。
李某认为,中介公司在房屋信息上存在重大错误,导致其对房屋面积产生了重大误解。
李某与中介公司协商不成,遂将中介公司及房屋原业主告上法庭,要求解除合同,返还首付款,并赔偿因误解造成的损失。
三、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在于李某对房屋面积产生的误解是否构成重大误解,以及中介公司及房屋原业主是否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四、法院判决法院审理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四条的规定,当事人对合同内容有重大误解的,可以请求变更或者撤销合同。
在本案中,李某对房屋面积产生的误解符合重大误解的构成要件,即李某对合同内容产生了重大认识错误,且该错误是导致其签订合同的主要原因。
关于中介公司的责任,法院认为,中介公司在提供房屋信息时存在疏忽,未能准确告知李某房屋的实际面积,导致李某对房屋产生了误解。
因此,中介公司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至于房屋原业主,法院认为,其在房屋买卖过程中并未参与欺诈行为,且对李某的误解没有过错,因此不承担赔偿责任。
综上,法院判决如下:1. 解除李某与中介公司签订的房屋买卖合同;2. 中介公司返还李某支付的首付款60万元;3. 中介公司赔偿李某因误解造成的损失,包括律师费、差旅费等共计10万元。
五、案例分析本案涉及重大误解的法律问题,以下是对本案的分析:1. 重大误解的构成要件:本案中,李某对房屋面积产生了重大误解,符合重大误解的构成要件。
大众常见的刑法误解清楚了解你的权益与义务在现代社会中,刑法作为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在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然而,由于对刑法知识的了解不足或者存在误解,人们常常对自身的权益与义务产生混淆或误解。
本文将对社会大众常见的刑法误解进行梳理,并阐述每个人应该清楚了解的权益与义务。
一、刑法与民事法律的区别很多人普遍存在一种误解,即刑法与民事法律是同一概念。
实际上,刑法和民法属于两个不同领域的法律。
刑法是一门公法,旨在保护社会公共利益,打击犯罪行为,以维护社会的正常运行。
而民事法律则是一门私法,主要关注个体之间的权益关系,通过对合同、财产、婚姻家庭等方面的调整,保护个人的合法权益。
因此,对于个人而言,刑法主要涉及到违法犯罪行为,而民事法律则更多关乎合同纠纷、侵权赔偿等个人权益的保护。
二、合法防卫与过度防卫的界定合法防卫是刑法允许的自卫行为,即在正当防卫的情况下,为了保护自己、他人或者公共利益而采取的必要行动。
然而,很多人对于合法防卫的界定存在误解,认为只要是为了保护自己就可以采取任何手段,甚至过度防卫也是合法的。
实际上,过度防卫并不符合合法防卫的要求。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合法防卫的限度是在不超过所遭受的危险情况程度的条件下,采取进行自卫的行为。
过度防卫则是指在正当防卫的行为中超出必要限度,例如明知对方已经停止了攻击,但仍然进行殴打,或者在防卫过程中使用的武器过于暴力。
因此,对于每个人而言,了解并遵守合法防卫的限度,既能保护自身权益,也能避免因过度防卫而触犯法律。
三、胁迫与自愿行为的界定胁迫是指某个人以暴力、威胁、恶意欺骗等手段迫使他人做出违背意愿的行为。
而自愿行为则是指个人在没有受到任何外部强制的情况下,基于自己的真实意愿进行的行为。
然而,有些人对于胁迫和自愿的界定存在困惑,导致对于自身权益的误解。
例如,有人认为只要是被胁迫所为,无论行为是否犯罪性质都可以免责。
实际上,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只有在明显的胁迫情况下,被胁迫人实施的违法犯罪行为才能免责,而非仅仅因为受到威胁而对他人实施违法行为。
好问律师APP www.haoven.com
误解一、“打官司就是打关系,关键是要有关系”
这种误解非常具有典型性,很多当事人经常衷震律师在法院有无关系,
以期望通过关系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可否认,在眼下的司法实践中存在
着一些灰色现象,但这决不是主流,绝大多数法官还是以事实为依据,
以法律为准绳审理案件的,也就是说,并不是任何案件都需要进行所谓
的公关才能获胜的,原因有两方面,首先是法院在内部监督方面近年来
确实做了许多工作,例如五个禁止等,法官面对案件基本事实非常清楚
的情况下不可能为了蝇头小利而铤而走险,所以对于当事人来说,如果
你掌握的证据非常充分,基本上不用担心。其次,在程序上有保障,如
果说一审法院审理不公正,当事人可以上诉,二审法院如果审理还不公
平,还有审判监督程序。所以当事人需要理性面对所谓公关关系这个心
结,不要一味的迷信所谓关系,到头来很有可能是花了冤枉钱却没办成
事。
误解二:坚持不调解,就是要按法律规定判。
这种误解突出表现在人身损害纠纷、劳动争议纠纷、工伤调解纠纷中,
部分受害人在因事故发生申请索赔时往往坚持要按法律规定项目和标
准赔偿,例如工伤赔偿中一方为一个作坊式的工厂,受害人提出高达几
十万元的赔偿往往是不切实际的,因为工厂根本没有这个支付能力,如
果受害人受到律师蛊惑,一味坚持要按法律规定赔偿继而又上诉,结果
往往是要面对残酷的现实:对方无钱执行不能。衷震律师建议这类案件
当事人一定要务实,牢记灵活调解的原则,不要钻牛角尖,毕竟拿到手
好问律师APP www.haoven.com
的钱才是最真实的,而迷信或执迷按法律规定的天价赔偿是水中月画中
饼。
误解三:“窦娥喊冤”式的起诉状,洋洋洒洒长篇大论
当事人有一种误解就是把自己要起诉的事情尽量写的非常详细,动辄几
百字,多则上千字,一篇起诉状从怎么认识对方到自己如何诚实守信再
到对方如何无情无义,写的是洋洋洒洒,仿佛窦娥喊冤一般冗长不已。
这种诉状往往存在一个很大风险,即当事人在起草诉状中的自述部分一
旦不留意即陈述了对自己不利的事实,从而在开庭中构成了自认,从而
帮助对方当事人达到了目的。专业律师起草一份诉状讲究简明扼要条理
清晰即可,非常注意诉状中暴露过多信息被对方利用。
误解四:迷信关系户,执迷拍胸脯包胜诉律师
当事人对关系的迷信在前文中已予陈述,部分当事人迷信关系户到了听
风就是雨,拿个鸡毛当令牌的地步,记得某一刑事案件中,当事人某日
神秘告诉衷震律师自己结识了某部队参谋长弟弟,可通过此层关系疏通
法院,只要5万元好处费就可以放人。我当时就对此表示了怀疑并一再
建议当事人慎重。可惜当事人救子心切之下最终还是被骗去了5万元。
又如某一民事案件,当事人在找到某律师后反复问询能否包胜诉,并说
如果包胜诉就签约,某律师在利益驱动之下拍胸脯说这个案子不赢天理
难容,包胜诉!放心吧!豪言一出,当事人大喜,随即交钱。结果是败
诉告终。所以当事人一定要冷静的判断律师是否诚信可靠,诉讼时一个
动态过程,充满很多变化,不可能有包胜诉的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