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合器扭转减振弹簧计算及试验方法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4
商⽤车膜⽚弹簧离合器设计说明书⽬录1 离合器概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 离合器的简介 (2)1.2汽车离合器的主要功⽤........................................................... 错误!未定义书签。
2膜⽚弹簧离合器结构分析与计算 . (3)2.1膜⽚弹簧离合器的结构 (3)2.2 设计变量 (4)2.3 ⽬标函数......................................................................................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 约束条件 (6)3 膜⽚弹簧的设计 (8)3.1 膜⽚弹簧的基本参数的选择..................................................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 膜⽚弹簧的弹性特性曲线 (15)3.3强度校核 (15)4扭转减振器的设计 (15)4.1扭转减振器主要参数 (15)4.2 减振弹簧的计算 (15)5 从动盘总成的设计 (16)5.1 盘总成零件功能介绍 (17)5.2 从动盘毂 (18)5.3从动⽚ (18)5.4波形⽚和减振弹簧 (18)6 压盘设计 (19)6.1 离合器盖 (19)6.2 压盘 (20)6.3传动⽚ (18)6.4 分离轴承 (19)7 总结 (20)参考⽂献 (21)1 离合器概述1.1离合器的简介:联轴器、离合器和制动器是机械传动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共同被称为机械传动中的三⼤器。
它们涉及到了机械⾏业的各个领域。
⼴泛⽤于矿⼭、冶⾦、航空、兵器、⽔电、化⼯、轻纺和交通运输各部门。
离合器是⼀种可以通过各种操作⽅式,在机器运⾏过程中,根据⼯作的需要使两轴分离或结合的装置。
圆柱扭转弹簧所承受的应力一、圆柱扭转弹簧的基本原理圆柱扭转弹簧,也称为螺旋弹簧,是机械工程中常用的一种弹性元件。
它通过弹簧的几何形状和材料的弹性特性,实现在一定范围内吸收或释放能量,以抵抗外部扭矩的作用。
圆柱扭转弹簧在受到扭转力矩的作用时,弹簧的横截面将产生相互的角位移,这一过程称为扭转。
二、应力类型及计算方法圆柱扭转弹簧在受到外力作用时,会产生拉伸或压缩应力。
当弹簧受到拉伸时,其内部的拉应力会增加;而在压缩时,压应力会增加。
这些应力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进行计算:拉伸应力(σt):σt = F/A压缩应力(σc):σc = F/A其中,F代表弹簧所承受的力,A代表弹簧的横截面积。
在分析圆柱扭转弹簧的应力时,除了拉伸和压缩应力外,还需考虑剪切应力。
剪切应力是由于相邻部分材料的相互错动而产生的。
剪切应力的计算公式如下:剪切应力(τ):τ = Q/A其中,Q代表剪切力,A代表剪切面的面积。
三、影响圆柱扭转弹簧应力的因素1.材料特性:弹簧材料的弹性模量、泊松比和屈服强度等都会影响其应力状态。
弹性模量决定了材料抵抗变形的能力,泊松比决定了材料在受到压力作用时的横向收缩性,而屈服强度则决定了材料开始发生塑性变形的应力水平。
2.几何形状:圆柱扭转弹簧的几何形状,如弹簧的外径、内径、圈数、节距等,都会影响其在承受扭矩时的应力分布。
较小的外径和较大的圈数可以使弹簧具有更大的刚度,但也会增加材料的用量和重量。
3.工作环境:温度、腐蚀介质和疲劳载荷等环境因素也会对圆柱扭转弹簧的应力产生影响。
高温环境下弹簧材料的弹性模量可能会降低,腐蚀介质可能会加速材料的腐蚀疲劳,而疲劳载荷则可能会引起材料微观结构的损伤累积。
四、实验研究与有限元分析为了更准确地评估圆柱扭转弹簧所承受的应力,除了理论计算外,还需要进行实验研究和有限元分析。
实验研究可以通过对实际工作条件下的弹簧进行加载和测量,直接获取其应力分布和变形情况。
有限元分析则可以通过建立弹簧的数值模型,模拟不同工况下的应力分布和变形行为,为优化设计提供依据。
辽宁工业大学汽车设计课程设计(论文)题目: 1.6LMT马自达3轿车离合器设计院(系):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专业班级:车辆工程075学号:071201127学生姓名:张相坤指导教师:王天利教师职称:教授起止时间:2012.1.8~2012.2.25课程设计(论文)任务及评语目录第1章离合器设计的目的和要求 (1)1.1离合器设计的目的 (1)1.2离合器设计的要求 (1)第2章离合器设计的内容和方案的分析与确定 (2)2.1离合器设计的内容 (2)2.2离合器方案的分析与确定 (2)第3章主要零部件设计计算和验算的简要过程 (5)3.1 摩擦片的设计 (5)3.2 离合器基本参数的优化 (7)3.3 膜片弹簧的设计 (10)第4章主要部件结构设计说明 (15)4.1从动盘总成的设计 (15)4.2离合器盖和压盘的方式选择 (16)4.3分离轴承的选择 (17)4.4离合器的通风散热 (17)4.5扭转减振器的设计 (17)4.6离合器的操纵机构选择 (21)第5章经济、技术分析及对设计所作的简要评语 (22)5.1经济、技术分析 (22)5.2简评 (22)参考文献 (23)致谢 (24)附录 (25)第1章离合器设计的目的和要求1.1离合器设计的目的离合器是汽车传动系统中直接与发动机相联系的部件,按其功能要求,在结构上主要由主动部分 (发动机飞轮、离合器盖和压盘等)、从动部分 (从动盘)压紧机构 (压紧弹簧)和操纵机构 (分离叉、分离轴承、离合器踏板及传动部件等)等组成。
主要作用是保证汽车起步平稳,保证传动系统换挡时工作平顺,防止传动系统过载等,本次马自达3轿车离合器设计的目的是通过本课程设计,掌握膜片弹簧压紧型式的离合器的设计方法、步骤,进一步了解离合器的工作状况和性能,提高机械产品的设计能力。
1.2离合器设计的要求摩擦式离合器的结构类型非常多,而且有多种组合方式,但不管哪种结构类型,也不管什么组合方式,对它们的使用要求是一致的。
注意:按照课程设计的要求完成,一般对以下部分详细计算: 1) 离合器基本结构尺寸、参数的选择 2) 膜片弹簧的参数计算和选择 3) 从动盘(摩擦片的计算选择) 4) 操纵机构计算绘图时必须按照设计计算参数绘制,未详细计算部分参考选择,但是必须保证结构正确,无工作干涉,方便加工!膜片弹簧离合器设计计算(某中型轿车举例)2摩擦离合器基本结构尺寸、参数的选择已知条件:某中型轿车发动机数据: 缸数:4缸 排量:1.7升 点火系统:1-3-4-2最大功率 96/5000 KW/rpm 最大扭矩 220/3500 N ·m/rpm2.1离合器基本性能关系式为了能可靠地传递发动机最大转矩max c T ,离合器的静摩擦力矩c T 应大于发动机最大转矩,而离合器传递的摩擦力矩c T 又决定于其摩擦面数Z 、摩擦系数f 、作用在摩擦面上的总压紧力P Σ与摩擦片平均摩擦半径R m ,即m N R ZfP e r e c ⋅=T =T max β【1】 (2-1) 式中:β—离合器的后备系数。
f —摩擦系数,计算时一般取0.25~0.30。
Z —摩擦面数2.2摩擦片外径D 与内径d 的选择当按发动机最大转矩max e T (N ·m )来确定D 时,有下列公式可作参考:AT D e /100max =【1】(2-2)式中A 反映了不同结构和使用条件对D 的影响,在确定外径D 时,有下列经验公式可供初选时使用:max e D T K D ⨯=【1】(2-3)轿车:K D =14.5轻、中型货车:单片K D =16.0~18.5双片K D =13.5~15.0重型货车:K D =22.5~24.0本次设计所设计的是中型轿车(T emax /n T 为220Nm/3500rpm 、P emax /n P 为96kw/5000rpm )的膜片弹簧离合器。
所设计的离合器摩擦片为单片,选择K D =14.5。
3.2.2 R 及R/r 确定比值R/r 对弹簧的载荷及应力特性都有影响,从材料利用率的角度,比值在1.8~2.0时,碟形弹簧储存弹性的能力为最大,就是说弹簧的质量利用率和好。
因此设计用来缓和冲击,吸收振动等需要储存大量弹性能时的碟簧时选用。
对于汽车离合器的膜片弹簧,设计上并不需要储存大量的弹性能,而是根据结构布置与分离的需要来决定,一般R/r 取值为1.2~1.3.对于R,膜片弹簧大端外径R 应满足结构上的要求和摩擦片的外径相适应,大于摩擦片内径,近于摩擦片外径。
此外,当H ,h 及R/r 等不变时,增加R 有利于膜片弹簧应力的下降。
初步确定R/r=5.82108=1.313.2.3 膜片弹簧起始圆锥底角汽车膜片弹簧一般起始圆锥底角α在10°~14°之间,α≈)(r R H -代入数值计算可得:α=11°15′3.2.4 膜片弹簧小端半径及分离轴承的作用半径r f 的值主要由结构决定,最小值应大于变速器第一轴花键外径,分离轴承作用半径r p 大于 r f因为花键外径D=32㎜要使2 r f >D ,所以取r f =25㎜,r p =28㎜3.2.5 分离指数目、切槽宽、窗孔槽宽、及半径汽车离合器膜片弹簧的分离指数目n >12,一般在18左右,采用偶数,便于制造时模具分度切槽宽1δ≈4㎜,2δ≈12㎜,窗孔半径r e 一般情况下由(r -r e )≈(0.8~1.4) 2δ,所以取r -r e =12δ=12㎜ 可取得n=18, 1δ≈4㎜,2δ≈12㎜, r e =70.53.2.6 承环的作用半径和膜片与压盘接触半径由于采用推式膜片弹簧,l ,L 的大小将影响膜片弹簧的刚度,一般来说,l 值应尽量靠近r 而略大与r 。
L 应接近R 略小于R 。
可选择:l=84㎜,L=108㎜3.2.7 膜片弹簧材料制造膜片弹簧用的材料,应具有高的弹性极限和屈服极限,高的静力强度及疲劳强度,高的冲击强度,同时应具有足够大的塑性变形性能。
减振器螺旋弹簧组串并联刚度计算与分析可帅;冯治国;李长虹;余世捷【摘要】基于有限元仿真提出了一种新的减振器弹簧组刚度计算方法,首先利用UG建模平台对减振器中弹簧组的两种常见的串并联方式进行简化三维建模,然后将建立好的弹簧组三维模型导入ANSYS中进行弹簧组串、并联有限元分析,分别得到两种弹簧组在不同作用力下位移的变化量,利用Matlab数据处理平台分别拟合出弹簧组理论曲线和有限元分析的位移与法向力的关系曲线,并分别计算出相对误差,将二者进行对比分析;最后采用相同的分析方法进行了整个减振器扭转刚度的计算与分析.研究表明,串、并联弹簧组均具有线性特征,为更复杂的弹簧组的使用提供可靠地理论依据和方法.【期刊名称】《机械设计与制造》【年(卷),期】2018(000)009【总页数】4页(P25-28)【关键词】螺旋弹簧组;刚度特性;三维建模;ANSYS;Matlab【作者】可帅;冯治国;李长虹;余世捷【作者单位】贵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贵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贵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贵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H161 引言汽车行驶的过程中,减振器中的弹簧起着缓冲和减震的作用,由于路况不同,弹簧要不断承受高频往复的运动,因此弹簧减振能力和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车辆的平稳性和安全性。
在弹簧减振器中,把不同性能的弹簧按照一定的方式组成新的弹簧组系统,往往比单只弹簧的使用更加普遍。
弹簧组的使用提高了传统的单只长弹簧的侧向稳定性。
为改善货车小载荷下的运行品质,提高对扭曲线路的适应能力,货车转向架弹簧悬挂装置中两级刚度弹簧组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在前苏联X-2型货车转向架上得到应用。
在国外一些国家的货车转向架上,两级刚度弹簧组都程度不同地得到了应用。
在解决管道热力学膨胀的问题中,国外科研人员采用多级弹簧串联使用,由多个弹簧来共同分担热位移的影响。
第四节离合器的设计与计算一、离合器基本参数的优化设计离合器要确定离合器的性能参数和尺寸参数,这些参数的变化影响离合器的结构尺寸和工作性能。
1.设计变量后备系数夕可由式(2-1)和式(2-5)确定,可以看出β取决于离合器工作压力F和离合器的主要尺寸参数D和d。
单位压力β。
可由式(2—2)确定,p 0也取决于F和D及d。
因此,离合器基本参数的优化设计变量选为TT FDd x x x X ][][321==2.目标函数离合器基本参数优化设计追求的目标是在保证离合器性能要求条件下,使其结构尺寸尽可能小,即目标函数为)](4min[)(22d D x f =ℵ3.约束条件1)摩擦片的外径D(mm)的选取应使最大圆周速度VD不超过65—70m/s,即s m D n v e D /70~6510603max δ⋅=ℵ(2-7)式中,VD为摩擦片最大圆周速度(m/s);n emax 为发动机最高转速(r/min)。
2)摩擦片的内外径比c应在0.53~0.70范围内,即0.53≤c≤0.703)为保证离合器可靠传递转矩,并防止传动系过载,不同车型的β值应在一定范围内,最大范围β为1.2~4.0,即1.2≤β≤4.04)为了保证扭转减振器的安装,摩擦片内径d必须大于减振器弹簧位置直径2Ro约50mm(图2—15),即d>2Ro+505)为反映离合器传递转矩并保护过载的能力,单位摩擦面积传递的转矩应小于其许用值,即][)(40220C CC T dD Z T T δ =ℵ(2-8)式中,T co为单位摩擦面积传递的转矩(N·m/mm2);[T C0]为其允许值(N·m/mm2),按表2—1选取。
表2—1单位摩擦面积传递转矩的许用值(N·m/mm2)离合器规格D/mm <210>210--250>250—325>325[Tco]X10—90.280.300.350.406)为降低离合器滑磨时的热负荷,防止摩擦片损伤,单位压力p。
扭转减振器的设计扭转减振器主要由弹性元件(减振弹簧或橡胶)和阻尼元件(阻尼片)等组成。
弹性元件的主要作用是降低传动系的首端扭转刚度,从而降低传动系扭转系统的某阶(通常为三阶)固有频率,改变系统的固有振型,使之尽可能避开由发动机转矩主谐量激励引起的共振;阻尼元件的主要作用是有效地耗散振动能量。
所以,扭转减振器具有如下功能:1)降低发动机曲轴与传动系接合部分的扭转刚度,调谐传动系扭振固有频率。
2)增加传动系扭振阻尼,抑制扭转共振响应振幅,并衰减因冲击而产生的瞬态扭振o3)控制动力传动系总成怠速时离合器与变速器轴系的扭振,消减变速器怠速噪声和主 减速器与变速器的扭振与噪声。
4)缓和非稳定工况下传动系的扭转冲击载荷和改善离合器的接合平顺性。
扭转减振器具有线性和非线性特性两种。
单级线性减振器的扭转特性如图2-1 4所示,其弹性元件一般采用圆柱螺旋弹簧,广泛应用于汽油机汽车中。
当发动机为柴油机时,由于怠速时发动机旋转不均匀度较大,常引起变速器常啮合齿轮齿间的敲击,从而产生令人厌烦的变速器怠速噪声。
在扭转减振器中另设置一组刚度较小的弹簧,使其在发动机怠速工况下起作用,以消除变速器怠速噪声,此时可得到两级非线性特性,第一级的刚度很小,称为怠速级,第二级的刚度较大。
目前,在柴油机汽车中广泛采用具有怠速级的两级或三级非线性扭转减振器。
图2-14 单机线性减震器在扭转减振器中,也有采用橡胶代替螺旋弹簧作为弹性元件,以液体阻尼器代替干摩擦阻尼的新结构。
减振器的扭转刚度ϕK 和阻尼摩擦元件间的摩擦转矩μT 是两个主要参数。
其设计参数还包括极限转矩j T 、预紧转矩n T 和极限转角j ϕ等。
1.极限转矩j T极限转矩为减振器在消除限位销与从动盘毂缺口之间的间隙△1(图2-1 5)时所能传递的最大转矩,即限位销起作用时的转矩。
它与发动机最大转矩有关,一般可取j T =(1.5~2.O) max e T (2-27)式中,货车:系数取1.5,轿车:系数取2.O 。
弹簧扭矩计算范文弹簧扭矩是指在弹簧受到扭转力矩的作用下,产生的弹簧内部扭转应力。
弹簧扭矩的计算是根据弹簧的几何参数和材料特性来确定的。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几个重要的弹簧参数,包括:1.弹簧的线径(d):弹簧线材的直径,通常以毫米或英寸为单位。
2.弹簧的半径(r):弹簧线材截面的半径,等于线径的一半。
3.弹簧的直径(D):弹簧线圈的外径,通常以毫米或英寸为单位。
4.弹簧的长度(L):整个弹簧的长度,通常以毫米或英寸为单位。
5.弹簧的扭转角(θ):弹簧在受到外力作用下的扭转角度。
弹簧扭矩可以通过以下公式来计算:T=G*J*θ/L其中,T表示弹簧的扭转力矩,G表示弹簧的剪切模量,J表示弹簧截面的极性惯量矩,θ表示弹簧的扭转角,L表示弹簧的长度。
剪切模量(G)可以通过材料的剪切模量值来计算,剪切模量是材料在受到剪切力作用下,单位变形时的应力和变形之间的比值。
剪切模量通常以兆帕(MPa)为单位。
极性惯量矩(J)是一个与截面形状和尺寸相关的物理量,用于描述弹簧所受扭转力矩与截面积之间的关系。
极性惯量矩的计算公式可以根据弹簧的截面形状来确定。
计算弹簧扭矩的过程如下:1.首先根据弹簧截面形状和尺寸计算得到极性惯量矩J的值。
2.根据弹簧材料的剪切模量G的值得到弹簧的剪切模量。
3.根据给定的扭转角度θ和弹簧长度L,使用弹簧扭矩公式计算得到弹簧的扭转力矩T的值。
需要注意的是,弹簧扭矩的计算只考虑了弹簧的扭转部分,没有考虑其他因素如弯曲、压缩等。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的工况条件进行综合考虑。
总结起来,弹簧扭矩的计算是通过根据弹簧的几何参数和材料特性来确定的。
计算弹簧扭矩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和评估弹簧的性能,对于设计和选型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的计算公式和工程要求来确定弹簧的扭矩,以确保弹簧在工作过程中能够正常运行和承受所需的扭矩。
§11.2 膜片弹簧离合器一、组成与工作原理1.组成:由离合器盖、膜片弹簧、压盘、从动盘和支承圈等组成。
2.工作原理✵自由状态:膜片弹簧处于自由状态,离合器盖与飞轮间有一距离l 。
✵接合状态:✵分离过程:→↑↑→↑传动片→压盘→离合器盖从动盘→从动盘毂→摩擦片→转矩(自曲轴)→飞轮离合器输出轴(变速器输入轴)动力传递中断放松摩擦片←摩擦力消失→←拉动压盘右移←膜片弹簧外端右移←分离弹簧钩右移→膜片弹簧绕支承圈顺时针转动(呈反锥形)←膜片弹簧内端(分离指)左移分离轴承左移→踩下踏板→分离叉顺时针转动→✵接合过程:↑→膜片弹簧内端(分离指)右移离合器接合压盘、摩擦片、飞轮紧压在一起(受膜片弹簧力作用)→推动压盘左移←←膜片弹簧外端左移膜片弹簧绕支承圈逆时针转动复原→分离轴承右移放松踏板→分离叉逆时针转动→二、主要零部件1.膜片弹簧⑴结构:为带有锥度的蝶形,其蝶簧部分的小端开有若干条径向切槽及槽末端的圆孔(或方孔),形成若干个弹性杠杆-分离指。
⑵材料:优质高精度弹簧钢板。
⑶加工方法:→凹表面喷丸处理(提高疲劳寿命)←局部高频淬火(提高分离指的耐磨性)→强压处理(将弹簧压平并保持12~14h )压力加工成型→热处理(获得弹性)⑷安装型式✵推式膜片弹簧离合器:膜片锥顶朝后(离开压盘方向),大端靠在压盘上,对压盘施加压力。
✵拉式膜片弹簧离合器:膜片锥顶朝前(指向压盘方向),大端靠在离合器盖上,膜片弹簧中部对压盘施加压力。
⑸支承形式①推式膜片弹簧离合器a.双支承环式✵MF型:膜片弹簧夹在两个支承环之间,用带台肩铆钉与离合器盖定位并铆合在一起,结构较简单。
✵DS型:在标准铆钉杆上套一硬衬套,并在铆钉头处加一刚性挡圈,使前支承环不与铆钉头直接接触,从而提高了耐磨性和使用寿命,但是结构较复杂。
✵DST型:在离合器盖的内边缘上冲有许多相同的舌片,使其将膜片弹簧、两个支承环与离合器盖弯合在一起,省去了支承环处的全部铆钉,使结构更简单、紧凑、寿命长,应用日益广泛。
拉压扭簧计算公式弹簧刚度计算弹簧是常用的弹性元件,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当外力作用于弹簧上时,弹簧会产生弹性变形,同时弹簧产生的反向力也会使弹簧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弹簧刚度是衡量弹簧的硬度的重要参数,通过弹簧刚度可以计算出弹簧的变形程度以及弹性回复力的大小。
弹簧刚度可以通过弹簧的拉伸、压缩或扭曲来计算。
下面将分别介绍弹簧拉伸、压缩和扭曲的刚度计算公式。
1.弹簧拉伸刚度计算公式:拉伸弹簧是一种应用于拉伸载荷的弹簧。
当外力作用于拉伸弹簧上时,弹簧会产生拉伸变形,此时可通过下列公式计算拉伸弹簧的刚度:k=(Gd^4)/(8N(D-d)^3L)其中,k为弹簧刚度,G为弹簧的剪切模量,d为弹簧线径,D为弹簧的平均直径,L为弹簧的长度,N为弹簧的匝数。
2.弹簧压缩刚度计算公式:压缩弹簧是一种应用于压缩载荷的弹簧。
当外力作用于压缩弹簧上时,弹簧会产生压缩变形,此时可通过下列公式计算压缩弹簧的刚度:k=(Gd^4)/(8N(D+d)^3L)其中,k为弹簧刚度,G为弹簧的剪切模量,d为弹簧线径,D为弹簧的平均直径,L为弹簧的长度,N为弹簧的匝数。
3.弹簧扭曲刚度计算公式:k=(Gd^4)/(32NDR)其中,k为弹簧刚度,G为弹簧的剪切模量,d为弹簧线径,D为弹簧的平均直径,R为弹簧的平均半径,N为弹簧的匝数。
弹簧刚度是弹簧设计和应用中的重要参数,它决定了弹簧在外力作用下的变形程度和恢复力的大小。
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和需求,可以根据上述公式计算出弹簧的刚度,并根据刚度值进行弹簧的选型、设计和应用。
同时,弹簧刚度的计算也可以帮助工程师检验弹簧设计的合理性,确保弹簧的负载能力和寿命。
总之,弹簧刚度的计算公式提供了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来估算弹簧的刚度,为弹簧的设计和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而在具体的实际工程中,需要考虑到更多的因素(如材料的塑性变形、疲劳寿命等),因此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方案优化和验证。
离合器扭转减振弹簧计算及试验方法研究
目前计算离合器扭转减振弹簧切应力时假定弹簧两端面是平行的,实际上减振弹簧受压缩后其两端面还转过角度β,弹簧产生弯曲变形,缩短的一侧弹簧丝切应力增加。
为分析弹簧弯曲变形对切应力的影响,定义弹簧弯曲系数Kb,并提出更精确的切应力计算公式。
根据减振弹簧的实际受力状态改进了弹簧疲劳试验方法。
标签:离合器;减振弹簧;弯曲系数
离合器在汽车传动系中起着保证汽车平稳起步、变速器顺利换挡和防止传动系过载等作用。
为减小汽车传动系扭转振动,离合器从动盘扭转减振器一般采用圆柱螺旋弹簧作为弹性元件,扭转减振弹簧设计计算方法参照GB/T 1239.6-2009《圆柱螺旋弹簧设计计算》,该计算方法用于弹簧受压缩后两端面平行的受力状态,用曲度系数K修正弹簧丝升角和曲率对切应力的影响。
弹簧疲劳试验参照GB/T 1239.2-2009《冷卷圆柱螺旋弹簧技术条件》第2部分:压缩弹簧。
分析从动盘扭转减振器时发现,减振弹簧受压缩时其两端面并不平行,如图1所示,弹簧产生弯曲变形,伸长的一侧弹簧丝切应力减小,缩短的一侧切应力增加,切应力增加的比率与弹簧弯曲后两端面夹角β、中径D2和压缩长度λ有关。
因为扭转减振弹簧的疲劳寿命与最大切应力有关,在设计扭转减振弹簧时需考虑弹簧弯曲对切应力的影响,弹簧疲劳试验方法也需相应改进,以真实反映减振弹簧的实际受力状态,试验结果更准确。
图1 扭转减振弹簧变形示意图
1 受压缩时两端面平行的圆柱螺旋压缩弹簧分析计算
1.1 受力分析及切应力计算
如图2所示,扭转减振弹簧承受轴向载荷F,由于弹簧丝具有螺旋升角α,在通过弹簧轴线的X-X截面上,弹簧丝的截面呈椭圆形,该截面上作用有力F 及转矩T=FD2/2。
在弹簧丝的法向截面Y-Y上作用有横向力Fcosα、轴向力Fsinα、弯矩M=Tsinα及转矩T’=Tcosα。
由于扭转减振弹簧的螺旋升角α≤9°,cosα≥0.9877,sinα≤0.1564,计算时可认为法向截面Y-Y上作用有力F及转矩T,则弹簧丝法向截面上的切应力
式中C=D2/d 称为弹簧旋绕比,离合器扭转减振弹簧旋绕比C的范围为3~6.5,比设计手册推荐的常用值5~8小。
图2 两端面平行的圆柱螺旋压缩弹簧受力分析
常用离合器减振弹簧旋绕比C值(表1)
表1
在设计手册推荐的简化计算公式中,用2C取代1+2C,即略去了τF。
对C=3~6.5的扭转减振弹簧,计算切应力减小7.1%~14.3%,建议在设计离合器扭转减振弹簧时不采用简化计算公式。
1.2 弹簧丝截面中的应力分布
图3 弹簧丝截面中的应力分布
由于受弹簧丝螺旋升角和曲率的影响,弹簧丝截面中的应力分布如图3所示,最大切应力产生在弹簧丝截面内侧的m点。
弹簧疲劳破坏多从这点产生。
为了修正弹簧丝的升角和曲率对弹簧丝截面中切应力的影响,引入曲度系数K,则弹簧丝内侧的最大切应力及强度条件公式如下
式中曲度系数K,对于圆截面彈簧丝可按下式计算:
当C=3~6.5时,曲度系数K约为1.23~1.58。
1.3 弹簧轴向载荷F与轴向变形量λ的关系
根据材料力学关于圆柱螺旋弹簧变形量的公式求得
式中:n-弹簧的有效圈数;G-弹簧材料的切变模量
弹簧承受轴向载荷F与轴向变形量λ的关系如下式:
1.4 转矩T与轴向变形量λ的关系
2 考虑减振弹簧受压缩时其两端面不平行的分析计算
2.1 弹簧弯矩计算
图4 两端面不平行的圆柱螺旋压缩弹簧受力分析
如图4所示,减振弹簧压缩到工作高度H时,其两端面还转过角度β,对有效圈数为n的弹簧,每圈转过的角度为β/n,根据文献2,弹簧所受弯矩M与每圈转过的角度β/n有如下关系:
2.2 弹簧弯曲系数Kb
弹簧丝在承受转矩T的基础上,再叠加上一个转矩M,表示弹簧丝截面上切应力的增加。
可以定义弹簧弯曲系数Kb
因为
根据文献2,上式中的杆长修正系数b=1.95,θ=π/3。
2.3 更精确的切应力计算公式
考虑切应力τF和弹簧弯曲系数Kb对切应力的影响,推荐采用以下最大切应力及强度条件公式:
弯曲系数Kb计算实例(表2)
表2
2.4 减小弹簧弯曲系数Kb的方法
图5 减振盘两侧面夹角γ
弹簧弯曲系数Kb是随弹簧两端面夹角变化的,如图5所示,将减振盘夹持减振弹簧的两侧设计成一定夹角γ,弹簧承受最大压力时两端面夹角相应减小γ,建议夹角γ的大小约为减振弹簧被压缩到极限位置时对应转角的60%。
改进实例,表2中1号弹簧原设计被压缩到极限位置时两端面夹角β为7.5°,减振盘夹持减振弹簧的两侧平行,即γ=0;改进设计减振盘夹持减振弹簧的两侧夹角γ=4.5°,则弹簧被压缩到极限位置时两端面夹角β=7.5°-4.5°=3°,计算Kb 比原设计减小8.4%,即减振弹簧承受的最大切应力减小8.4%,见表3。
表3 Kb对比计算
疲劳试验方法改进
3.1 现有的减振弹簧疲劳试验方法
现有的减振弹簧疲劳试验设备和方法中,减振弹簧被安装在试验设备的两个平板之间,通过平板施加的循环压力使减振弹簧反复从自由高度被平行压缩到试验高度H,通常这一高度与减振弹簧工作时两端面中心被压缩后的距离相当,但这类试验加载条件使减振弹簧只受压力,不受弯矩作用,且试验设备也没有施加弯矩试验功能,这种试验方式与汽车离合器从动盘扭转减振弹簧实际受力状况不符,不能反映减振弹簧的实际受力状态,因此这种试验设备和方式不能得出较为正确的试验结果和真实有效的数据。
3.2 改进的扭转减振弹簧疲劳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
如图6所示,该试验装置带有一副摆动臂及其调节螺杆,摆动臂与装在底座
上的支轴螺杆铰接,使摆动臂可绕铰接中心作摆动,两摆动臂由调节螺杆连接成一体,其中一摆动臂摆动端与往复式运动机构的动力杆铰接和提供摆动力。
如图7所示,做减振弹簧疲劳试验时,将两被试弹簧分别对称地装在底座试验位置上,调节摆动臂的调节螺杆使摆动臂下摆0.5β角对弹簧进行预先压缩,然后启动往复式运动机构,使两摆动臂以β角摆动对被试弹簧进行压力和弯矩复合受力试验,由于本试验装置和方法使弹簧的受压和弯曲过程与离合器减振弹簧在工作时的受压和弯曲过程相似,因此可较准确反映减振弹簧在工作时的受压和弯曲状况,从而获得较准确的试验结果。
图7 试验时左右两个弹簧被压缩并弯曲
4 结束语
减振弹簧旋绕比较小,C=3~6.5,如果省略弹簧丝所受横向力产生的切应力τF,由此带来的误差约为7.1%~14.3%,误差较大。
减振弹簧受压缩时其两端面不平行,导致缩短的一侧切应力增加,切应力增加的比率与弹簧两端面夹角β、弹簧中径D2、弹簧压缩长度λ有关。
定义弯曲系数Kb,用于修正切应力的增加,常用减振弹簧的Kb约为1.045~1.164。
由于省略切应力τF和未考虑Kb的影响,目前所用的扭转减振弹簧切应力计算方法存在较大误差,最不利的情况下计算误差最大可达33%,本文推荐采用更精确的切应力计算公式。
弹簧弯曲系数Kb是随弹簧两端面夹角变化的,将减振盘夹持减振弹簧的两侧设计成一定夹角,夹角的大小约为减振弹簧被压缩到极限位置时对应转角的60%。
减小弹簧两端面夹角,从而减小弹簧丝的最大切应力。
改进后的弹簧疲劳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可以真实地反映减振弹簧的实际受力状态,试验结果更准确。
参考文献
[1](英)E·J·赫恩.孙立谔,译.材料力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2]钟文彬.预应力圆柱螺旋弹簧弯曲弹性特性研究[J].机械设计,2008(1):6-59.
[3]徐石安.汽车离合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