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观心才是禅宗的不二法门
- 格式:docx
- 大小:34.89 KB
- 文档页数:2
观心--万缘放下——上善若水无争.txt54就让昨日成流水,就让往事随风飞,今日的杯中别再盛着昨日的残痕;唯有珍惜现在,才能收获明天。
侠客中国南怀瑾全集张载制书上一页目录页下一页南怀瑾老师开示:观心--万缘放下莫以有得心企求无所得法大家要注意的是,所谓菩提,拿真正的佛法,或用中文一句话来表达,就是如何“明心见性”。
其实不只佛法如此,世界上一切的宗教、哲学,乃至于科学,彻底而言,都有这个共同目标。
在此大家都是中国人,又是学佛的,把“明心见性”这一句话往往听得理所当然,习以为常,久而久之,反而搞得糊里糊涂了,以致未能“好学深思”、“追根究底”,其实这四个字本以包括了世界上的一切宗教、哲学、科学的真髓。
换句话说,它涵盖了一切世间的学问,关键太重要了。
本院的同学,在这一个月严格的静修下来,加上过去几年的修学基础,现在对于这一个佛法菩提正确修行之路,已有较清楚的认识,晓得要“明心见性”,或显或密、或渐或顿等等,应该如何入手。
至于远从中、南部拼命赶来参加的诸位居士们,大部分是宗教徒。
然而,宗教和佛法是有差别的哦!你们以有所求之心而来,求个什么呢?无非求菩萨保佑、靠他力加被,希望自己得益罢了。
这种观念,同做生意、求名求利的观念没有两样,等于找个富贵人家做为靠山,赖其权势讨些便宜而已。
这绝不是真正学佛所应有的心态。
这是一般宗教的心理。
宗教是依他性的,不管找个上帝也好,觅个佛陀也罢,都在寻找一个对我有利的物件,就好象做生意谋利生财一样,自己有了烦恼和痛苦、畏生死、怕困难,万事解决不了,便想把一切交给另外一个超越的力量来承担,大家试想想看,这是真正的佛法吗?佛法会是这样吗?!再说你念佛想往生西方,往生西方又所为何来?只因佛说西方有个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在那里成佛了,而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人,智慧不够,根基浅,业力重,你发愿死后往生彼处留学,将来可明心见性,成就菩提。
但那是个方便法门,往生后仍有大事在啊!千万不可以错认那是学佛的终点。
中国古代的禅宗文化与禅学思想中国禅宗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禅宗又称为禅宗佛教,是佛教中的一种宗派,其思想体系强调觉悟,注重禅修和直接体证,因此非常受到人们的追捧。
禅学思想的诞生和发展与中国古代时期的政治、社会和文化背景密不可分。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禅宗文化与禅学思想的发展历程,以及其对中国文化和现代社会的影响。
一、禅宗文化承载着中国古代文化的智慧中国禅宗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左右。
禅宗佛教最早起源于印度,随着佛教的传播传入中国,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禅宗文化。
禅宗文化主要包括禅宗佛教、禅宗艺术、禅宗诗歌等领域。
禅宗佛教的核心是“观心”,即通过禅修达到对自己和宇宙的真实认知。
禅修是通过禅坐、默想、禅打等方式进行的。
禅宗艺术指的是以禅修为主题的艺术创作,如禅画、禅剧、禅曲等。
禅宗诗歌则是借助诗歌形式表达禅学思想的艺术形式,如苏轼的“庐山谣”、杨万里的“半亩方塘一鉴开”等。
禅宗文化承载着中国古代文化的智慧,是对人类文明进步的一种贡献。
禅宗文化的思想和精神,传达了人们对自然、生命、人类存在等问题的认知和思考,有助于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世界,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命运。
二、中国古代禅学的思想体系中国古代禅学的思想体系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对生命、宇宙和自我存在的思考。
禅学主张的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即认为每个人都具有悟道的本能和潜力,只要经过适当的修行,就能够觉醒,了悟佛性,超越生死,达到无上的境界。
禅学思想的核心是“一念清净”。
禅宗认为,人们应当通过禅修将自己的自我意识转化为“智慧的目盼”,使自己的“心”得到调和,达到真正的安定和平静。
禅宗认为,“无心”即“无念”,是达到涅槃的境界。
禅宗所追求的不止是一种对世界的看法,更是一种对世界、自我、他人的感知。
三、禅宗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禅宗文化的发展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推动了中国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丰富了中国文学、艺术等领域。
入不二法门第九一切现象界的本质,都是空无自性,虽然缘起法历历现前,却不是真实不变,所以“不二法门”是对二而说不二,即对现象界而说理体界空。
空即是真,不可空外求真。
虽是对二说不二,证入实相也无不二可说。
不但空去有,还要空去空。
可见,所说不二法门,就是要改变我们的业障而成为妙法,如佛说十二部经,千经万论,都是指月过程中的手指而已。
如果我们的眼睛只在手指上盘亘,则终究不能见月。
正如本品中三十一位菩萨所说,都是相对而言,以二法说不二法。
妙吉祥菩萨遣一切法,还是要方便说此不二法门,只有维摩一默如雷,示入不二法门,此默对一般人而言莫名其妙,事实却是无声的狮子巨吼,不再听琐碎之声,百兽之声,如是见性开悟,得大自在,耳边常有狮吼声,谁敢伤你!此时妙吉祥菩萨大加赞叹: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语、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终于终于回家了。
且不可多歧路,因为歧路亡羊。
经文。
尔时维摩诘谓众菩萨言:诸仁者,云何菩萨入不二法门,各随所乐说之。
经文意思是:就在维摩诘说偈完了之后,随即又对众菩萨说:各位仁者,怎么样才是菩萨证入不二法门呢?请大家各随所证的契机说一说。
一直是两个人说,现在放开让大家说。
经文。
会中有菩萨,名法自在,说言:诸仁者,生灭为二,法本不生,今则无灭,得此无生法忍,是为入不二法门。
经文意思是:1。
此位菩萨,于法自在,契入诸法实际,所以称法自在菩萨。
他发言说:各位仁者,用众生的眼光来看,生与灭是两个对立的东西,事实上法之本体,如金与器物,器相虽生,同一金性,即是不生不灭,从性而言,《中论》中有“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说无生。
”又有“已生无有生,未生亦不生,离已生未生,更无生时生。
”此即是“无生法忍”,能够消融生灭二法,入于不二法门。
经文。
德守菩萨曰:我我所为二,因有我故,便有我所,若无有我,则无我所,是为入不二法门。
经文意思是:2。
继法自在菩萨说完不二法门,德守菩萨说不二法门。
此菩萨能持守般若、解脱、法身等三德,所以称为德守菩萨。
浅谈我国佛教中的辩证法摘要:本文介绍了我国古代主要的辩证思维以及我国佛教辩证思维的主要特点,然后具体举例说明了我国佛教中所含有的一些辩证思维,最后总结了我国佛教的辩证法思想,说明我国佛教辩证法思想的不足之处。
关键字:辩证法,中国佛教,矛盾论一、我国古代的主要辩证思维中国有着辩证思维的历史传统。
这一传统在古代的中国又可分为三大思想系统:一是以《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为代表的儒家辩证法系统。
二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辩证法系统。
三是以中国佛学为代表的佛家辩证法系统。
这三大辩证法系统各自都有着自己的特点。
一般来说,儒家的辩证法尚“动”,道家的辩证法主“静”,这两者的思想属于中国固有的文化。
而中国的佛教则不同于儒道两家的文化。
它是由印度传入的,是印度佛教文化和中国固有文化(主要是道家和儒家文化)互相交流和融会的产物,因此其中所含的辩证法思想比儒、道家两者来说又有自己的特点。
二、我国佛教辩证思维的主要特点佛教广泛涉及到对人生和宇宙的看法,包含有丰富的哲学内容。
佛教的根本宗旨是企图超越现实社会生活秩序而求得身心的解脱。
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佛教学者始终在寻求人生乃至宇宙万象的“真实”,使佛教哲学成为一种极为精致、巧妙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佛教哲学在其两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流派繁多,而且在其传播过程中对各国的影响也不同。
由于我国佛教的背景比较复杂,因此它除了其本身涉及的宗教内容以外,还涉及了很多我国的传统文化。
与其它宗教不同,我国佛教哲学具有很强的思辩性,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它对中国哲学发展的积极作用在于它提出了一系列的哲学范畴,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三、我国佛教中的辩证思维1.矛盾论1.1矛盾的共性与个性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是对立的矛盾的双方各有各的特性佛教说人有共业与不共业,比如4个人开车出去玩,发生了车祸,一车4人死的死伤的伤,这一难就是4人的共业,但是有的人只是皮外伤,有的人却当场死亡,这又是不共业。
八宗概要第五章禅宗第五章禅宗第三十八节略史禅宗在中国流传,自元魏中叶以至清末近一千四百余年,其间法门改转,变易甚大,大略可分为四个时期:1.一脉相承时期,就是达磨创宗以后,经慧可、僧璨、道信、弘忍五祖相承,以《楞伽》为心印,以观心为法门,其时弘传未广,笃信者希,历北魏、周、齐、隋以至初唐,为时约一百年左右(约当公元500一600)。
2.支流派生时期,就是四祖门下有法融分立牛头宗;五祖门下分为神秀的北宗,慧能的南宗以及十子各为一方之师;六祖门下有南岳怀让、青原行思两系和神会的荷泽宗。
其时禅人已遍于大江南北,北自中原,南至南海,禅风浸广,为时历盛唐而至中唐,约有二百年左右(约当公元600--800)。
3.五家分灯时期,就是沩山灵佑、仰山慧寂师资共建立沩仰宗;洞山良价、曹山本寂师资建立曹洞宗;临济义玄建立临济宗;云门文·偃建立云门宗;清凉文益建立法眼宗。
前三宗先后成立在晚唐,后二宗成立于五代。
其后当宋代时,临济一宗又分为黄龙、杨歧两派。
杨歧又分为大慧和虎丘两派。
为时历晚唐以至南宋之末,约四百年左右(约当公元800—1200)。
4.洞济并传时期,就是沩仰、云门、法眼三宗先后失传,唯有临济、曹洞两宗流布,就是元、明、清三代,为时约七百年(约当公元1200—1900)。
第三十九节菩提达磨的禅法自达磨西来,传授心法,次第发展,成为汉地独有,别具风格的禅宗。
但是达磨是印度大德。
印度的大乘思想只有中观、瑜伽两宗,此外别无其他宗派的遗迹。
因此达磨所传的学派,必定是此两宗中的一宗。
达磨的语句传世不多,且多伪托。
只有《略辨大乘人道四行观》一章尚可信任。
在这章中说:“人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两种:一是理人,二是行人。
理人者谓借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
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
若也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一等,坚住不移,更不随言教,此即与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为理入。
”行人中说四行:“一、报冤行,二、随缘行,此二是观恩冤苦乐都是宿业所招而无动于衷。
佛家用语不二法门是什么意思_不二法门解析释义不二法门(bù èr fǎ mén),佛家用语,指平等而无差异之至道,二就是分别心,不二就是无分别心,今用以称独一无二的门径、方法。
法门:指修行入道的门径。
原指不靠言语传授,只靠内心思考求得大彻大悟的修道门径。
后指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成语解释注释佛家用语,指直接入道,不可断言的方法。
常用来比喻最好的或别无选择的方法。
不二法门,即是:不可说!为什么不二法门,即是:不可说?不二既是一实,二为分别心,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
所以,你若说好,便有不好,你若说大,便有小,只要说便有相对,不说,便无,就是一实之理。
所以,不二法门,即是:不可说!也是:无分别!拼音:bù èr fǎ mén简介佛教用语,指显示超越相对、差别之一切绝对、平等真理之教法。
即在佛家八万四千法门之上,能直见圣道者。
维摩经入不二法门品载有三十三种之不二法门。
今之俗语多援引佛教‘不二法门’一语,转指学习某种学问技术唯一无二之方法。
在佛教中,对事物认识的规范,称之为法;修有得道的圣人都是这里证悟的,又称之为门。
佛教有八万四千法门,不二法门是最高境界。
入得此门,便进入了佛教的圣境,可以直见圣道,也就是达到了超越生死的涅盘境界。
从佛教哲学观来看,“不二”即是“非此非彼又即此即彼”、“众生平等”、“自他平等”、“心佛平等”等,是佛教认知世界万事万物的方法与观念,演绎阐述的是世间万物本质与表象的关系。
《维摩经所说经》记载:问文殊师利:“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文殊师利曰:“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
”文殊师利问维摩诘:“我等各自说已。
仁者当说,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维摩诘默然不应。
禅宗思想与中国文学略谈禅宗思想是中国佛教发展的一个重要派别,兴起于唐代。
禅宗主张“观心”、“修行”、“证悟”,强调要摆脱执着和束缚,达到心无挂碍、自由自在的境界。
禅宗思想在中国文学中的影响深远,既是文学创作的灵感源泉,也是文学内涵的重要元素。
本文将从禅宗思想对文学的影响入手,探讨禅宗与中国文学的关系。
一、禅宗思想对文学的影响禅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形式特点的影响禅宗思想倡导“一念清净”,注重身心合一,对于文学创作形式的影响不可小觑。
禅宗文学追求意境的抒发,主张崇尚自然、淡泊名利、不拘一格。
例如,唐代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是一篇典型的禅宗式隐逸文学,他通过描述一个小村落中的自然景色和村民生活,表达了自己对人间繁华和政治纷争的厌倦和追求宁静的心境。
2. 内容主题的影响禅宗的核心思想是“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它主张将一切事物都看作是虚幻、空灵的,追求无自我、超越自我,带有强烈的超验主义色彩。
因此,禅宗在文学中主张追求心灵的纯净和超越,关注人的灵魂和内心深处的感悟。
例如,唐代王维的《相思》,就是一首充满禅意、探究人性的诗歌,他通过描绘自我与他人之间的思维交流,表达了人类深层的情感和渴望。
3. 艺术手法的影响禅宗主张无为而治,不强求功利,这在文学中也表现为不拘一格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手法。
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节奏、形式和人物设置,都受到禅宗思想的影响。
例如,唐代白居易的诗歌《赋得古原草送别》,就以自然、淡泊的语言描述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了意境与意义的高度统一。
元曲《牡丹亭》也是一部受到禅宗思想影响的作品,它的结构、人物设定和情节转折都呈现出一种比较内敛而又清新自然的风格。
二、禅宗与中国文学的关系禅宗与中国文学的关系非常紧密,因为禅宗思想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中国文学也是禅宗思想的一种表述和载体。
禅宗和中国文学共同探索心境和人性,都关注超越自我、达到灵魂的纯净和自由,因此,在禅宗思想的影响下,中国文学历史上形成了许多重要的文学流派和作品。
中国古代禅宗文化的思想内涵研究禅宗是中国佛教中的一个重要宗派,其思想内涵深邃,涉及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
禅宗的发展历程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现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禅宗文化的思想内涵,旨在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禅宗文化的独特之处。
禅宗思想的寓意禅宗的中心思想是"止观",即止念观心。
禅宗认为,人的内在本质是清净,只是被尘世的欲望所遮盖。
因此,禅宗的修行方法是通过禅定和观察,让人探索自己内心的真实状态,从而解脱尘缘,达到心灵的净化和自由。
一方面,禅宗倡导超越物质层面,追求心灵的彻悟。
在禅宗文化中,禅定是一种触及灵魂的内省方法。
通过禅定,追求者可进入超越时间、空间和物质的领域,达到心神合一、万物归一的境界,从而获得心灵上的平静、智慧和智力。
另一方面,禅宗的寓意也是观照日常生活。
禅宗认为,人们生活在每天的喧嚣和繁琐中,易被周围的事物所影响,无法真正认知与把握自己的内心。
因此,禅宗也倡导修行者透过精神的眼睛看待世界,理解生命的深层次含义。
禅宗文化引导人们解放心灵、净化心灵,去除烦恼与执念,通过禅宗文化的梳理修行,达到生与死的超越。
禅宗文学的表现形式禅宗思想的寓意与禅宗文学的风格密切相关。
禅宗文学的出现主要是受禅宗思想的影响,而这种文学风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禅宗文学或许由一派禅宗高僧开始,如:法眼禅师、惠能禅师、六祖慧能等人。
他们主张通过禅修和对话,指引修行者跳出世俗思维定势,探究自己的内心世界。
禅宗文学的表现形式多样,并不局限于禅宗文学的领域。
著名的唐诗和宋词,都覆盖了禅宗的理念。
例如唐代李白的"大眼慵慵唤美酒,俯身更觅一枝梅"等诗句,描写了人们从追求物质享受,到超越物质享受的心路历程。
宋代苏轼的"天真有那么一瞬间,如童话世界般的田园",表达了内心追求平淡、纯和的愿望。
总而言之,禅宗文学通过各种形式,呈现禅宗文化的本质、前景和哲学思想。
观心的三个阶段刚刚修行的人,唱高调说要自在、要洒脱、要无我,说俏皮话、嘴巴滑溜是没有用的,见了阎王,你那一套一点都用不上。
而触境遇缘烦恼重重,你又莫可奈何。
所以从达摩大师到五祖都是倡导观心的。
以后虽然很少用观心的词句,本质上也离不开观心。
观心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由反省而观心。
学佛法都是要先反省。
学任何一个法门,都是先反省忏悔,否则障不除不能相应。
先在反省的时候观心,可以帮助你认识自己──你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在座的包括我都认为自己是个好人,自己是个完整而统一的人,自己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自己是一个言寡尤、行寡悔、可以无大过矣的人,其实,绝对不然。
如果认真反省一番,就会发现:自己根本不是个人。
如果承认过去所做、所为、所想,根本不是人,接近没有进化的动物;然后勇于面对自我,才可能做到真实的忏悔,才会获得实质的进步。
如果不能够勇于面对自我,永远保持那种虚伪的假象,谁也救不了你。
所以第一步要观察自我是个什么?第二阶段:使每一念都不要漏过。
萌生一念,自己立刻知道,而自己始终用最客观的立场来批判自己的念头。
这个念头太不好、太黯淡,就自己打自己耳光,乃至于说话、做事,都要观察自己的念头,不让念头自由活动。
如果我们要思惟一件事──有目的的思惟,应集中心力去思惟它,那叫正思惟;如果我们不需要思惟任何事时,不要让念头像无缰之马,自由奔驰,否则就会搅乱了心地。
第三阶段:要观察念从哪里来?明白念从哪里来,就可能找到自己原本无念的真心。
找到了无念的本心,就要守住它,守住才不会迷失于妄想与认同之中。
哪个是无念的本心呢?记得十几年前,在东引服务时,有一天在禅定中得到了几句话(为什么说得到呢?这不是书上看到的,也不是我自己的创意)。
这几句话是「以子之心,觉子之觉,以子之觉,觉子之心。
觉者是心,是心自觉,觉心不二,允称正觉。
」这几句话极为究竟,它给我的启示是什么呢?「觉者是心,是心自觉」,不是觉到外面,也不是外面觉进来,套用笛卡尔那句话的模式──我「觉」故我在。
观心的基本修持方法观心修行的基本原则观心修行是禅宗的基本修持方法之一,主要目的是观察和理解自己内心的思绪、感受以及各种心理活动。
通过观心修行,我们可以逐渐认识到自己心灵的本质,减少烦恼和纷扰,实现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下面是观心修行的基本原则:一、坐定观心修行通常需要坐定来进行,可以选择莲花坐、半跏趺坐或者椅子上的坐姿。
坐定的目的是为了减少身体运动对内心的干扰,使心神集中在内心的观察上。
在坐定的时候,要保持身体挺直,但不要过分紧张,应该是自然放松的状态。
可以用一个坐垫来提高坐姿的舒适度。
二、专注呼吸观心修行的一个重点是专注于呼吸。
坐定后,闭上眼睛,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
观察呼吸的进出过程,注重感受呼吸的感觉和变化。
当思绪分散时,回到呼吸上来重新集中注意力,不要为任何思绪所扰。
持续观察呼吸的过程,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体验到当下的存在。
三、放下执著观心修行的一个重要原则是要放下执著。
在观察内心时,会发现自己经常陷入各种欲望、嗔怒、疑虑等情绪和思绪中。
此时要认识到这些执著的产生,不要埋头苦想或者追求感觉的舒适。
要以观察的态度面对这些执著,保持客观的观察,不要强加评价和判断。
通过观察,我们可以认识到执著的本质,并逐渐将其解脱。
四、持续观察观心修行要持续进行,不能只在坐定时进行观察,还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观察的状态。
当我们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时,要时刻观察自己内心的反应和情绪,不要被它们所左右。
观察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要不断挖掘内心的深层次。
通过持续观察,我们可以逐渐认识到自己内心的真实面貌。
五、持之以恒观心修行需要持之以恒地进行。
不要因为一时的缺乏进展或者困难就放弃修行。
观心修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耐心和毅力。
无论是在坐定时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要有恒心去观察自己的内心。
通过持之以恒地修行,我们可以逐渐走上内心解脱的道路。
观心修行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修炼和实践,通过不断观察自己内心的变化和反应,认识自己的真实面貌,达到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宛陵录讲解一、宛陵录简介1. 出处•宛陵录是唐代黄檗希运禅师的语录。
黄檗希运是禅宗重要人物,他的思想对后世禅宗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宛陵录作为其语录的汇集,包含了他在传法过程中的诸多法语开示。
2. 意义•在禅宗发展史上,宛陵录犹如一盏明灯。
它对于禅宗的修行者来说,是指导修行的重要经典。
例如,其中阐述的关于心性的见解,有助于修行者更好地理解禅宗的核心教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它让修行者明白,佛性就在每个人的心中,不需要向外去寻求解脱之道。
二、宛陵录的核心思想1. 心性本净•宛陵录强调心性本净的观念。
希运禅师指出,人的本心就像一面镜子,原本是纯净无染的。
只是由于后天的尘劳烦恼,才使得这面镜子蒙上了灰尘。
他说:“心性不异,即性即心。
心不异性,名之为祖。
”这意味着心性是一体的,而且这种纯净的心性是禅宗所尊崇的祖师境界的根源。
就如同一个清澈的湖泊,原本能倒映出天空和山川的真实模样,但是当湖面上有了波纹(烦恼),倒影就变得模糊不清了。
2. 顿悟成佛•这部语录大力倡导顿悟成佛的思想。
希运禅师认为,修行者不需要经过漫长的渐修过程,只要在刹那间能够领悟到自己的心性本净,就能够实现成佛。
他用“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来阐述这一观点。
这就好比一个人在黑暗中寻找钥匙,当他突然意识到钥匙一直在自己手中时,瞬间就从迷惑状态进入到觉悟状态。
三、宛陵录中的修行方法1. 观心•观心是宛陵录中提及的重要修行方法。
希运禅师教导修行者要时刻观察自己的内心活动。
他说:“学道人,若欲得成佛,一切佛法总不用学,唯学无求无著。
无求即心不生,无著即心不灭,不生不灭即是佛。
”通过观心,修行者能够觉察到自己心中的贪嗔痴等烦恼的生起,从而避免被这些烦恼所左右。
例如,当一个人在生气的时候,如果能够观照自己内心的愤怒情绪是如何产生的,就有可能在愤怒爆发之前将其平息。
2. 去除我执•去除我执也是修行的关键。
希运禅师认为,我执是阻碍人们觉悟的重要因素。
传统文化中的佛教禅宗与内心寂静传统文化中的佛教禅宗一直以来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作为佛教中最为古老的一个宗派,禅宗强调内心的平静与寂静。
在纷繁喧嚣的世界中,人们对于内心的安宁与寂静有着迫切的需求。
本文将探讨佛教禅宗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并剖析其对个人内心寂静的影响。
禅宗起源于中国,后传播到日本、韩国等地,成为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禅宗注重内心修炼,通过打破妄念与执着,达到顿悟的境地。
它强调直接体验、默观自性,追求内在的平和与宁静。
在传统文化中,佛教禅宗深深渗透于人们的生活中,影响了他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佛教禅宗鼓励个人通过冥想与默观来寻求内心的宁静与寂静。
冥想是佛教禅宗修行的核心方法之一。
冥想的过程中,人们静坐或者闭目,专注于呼吸或者特定的对象,如佛像或者烛光。
通过专注与觉察,人们可以抵达一个内心平静与安详的境地。
这种内心的寂静有助于减轻压力与焦虑,提高专注力与智慧。
此外,佛教禅宗还倡导“观心”与“正念”。
观心是指观察自己内心的思维与情感,并学会超越这些思绪与情感。
正念则是指保持当下的觉知与敞开的心态。
当人们学会观心和正念,他们能够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思维,减少负面情绪,增强内心的和谐与宁静。
在传统文化中,佛教禅宗在许多方面对于个人的内心寂静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禅宗强调的无常思想帮助人们认识到万物皆有变化,不执着于人世间的金钱与名利。
这种对于无常的认识使人们更能够释放内心的焦虑与烦恼,获得更多的内心平静与满足。
其次,佛教禅宗鼓励个人放下执念与妄想,消除无谓的欲望。
人们常常困扰于追逐物质利益和世俗名堂,而忽略了内心的真正需求。
佛教禅宗教导人们要超越这种纷扰,回归内心的宁静,从而找到真正的快乐与满足。
此外,佛教禅宗着重于当下的觉知与体验,这种觉知有助于个人摆脱对过去与未来的思绪纠缠,专注于当下的生活与经历。
当人们真正珍惜并体验每时每刻,心灵会因此而变得平静与寂静。
总之,在传统文化中,佛教禅宗对于个人内心的寂静具有积极的影响。
唯有观心才是禅宗的不二法门
我们常说“保任”,保任个什么?说“管带”,怎么个管带法?也只是要你在待人接物、语默动静之际,要留意自己的心态。
显然所谓“管带”,不就是秒秒观心吗?若不观心,请问你怎么管带?
说到“照顾脚下”,则又低头看水沟,其实它的意思是“提醒你照顾自己的心态,不要被外物换去了所保任的心态”。
倘若连这句话都不会,妄议“观心不是禅”,那才真是荒谬绝伦。
可知唯有观心,才是修禅最稳妥、最殊胜的方便法门。
只有观心才是禅宗的不二法门(资料图)
大家也知道禅宗有个野鸭子公案。
百丈随侍马祖散步,前面一群野鸭子飞过,马祖问:“是什么?”百丈说:“野鸭子。
”马祖又问:“到哪里去了?”百丈答:“飞过去了。
”于是马祖把他的鼻子用力捏,百丈痛得大叫。
马祖道:“你再说飞过去了!”百丈有省。
有什么省?省的只是不该离心外观,不觉“心为物转”。
很显然马祖是在纠正百丈不观心而观野鸭子。
佛学有一个专用的名称叫做“内学”,又称“内明”。
内明个什么?曰:“明自本心,见自本性。
”若不观心,如何明心?不观到本心绽现,如何见性?
当知唯有观心才是禅宗的不二法门、禅宗的真血脉。
离开观心,就没有什么叫做“保任”,就没有什么叫做“管带”,也没有你学禅的入手处。
如果成天把公案背来背去、解来解去,俨然是在埋没祖师心,与禅有什么交涉?有些人专务解释公案,什么拈古啊!评唱啊!古人讲的话,我们不懂,他唱的比古人讲的更晦涩。
有的时候我们看古人的话,还可以明白一半,经他这一评唱,我们对那一半也糊涂了。
运用这种方法,不但是浪费时间,也浪费了生命,驴年能够开悟!
我们常说“观心可以入禅”,不是一种推断,而是一种实证。
禅学研究会成立两年,明心见性者大有人在。
我昨天还跟人家说笑话,说:“虽然我们不能转物,但我们可以改变物质的结构式”,这虽然是个笑话,但确有太多举不胜举的实例,足可证明“观心才是禅的最佳方便法门”。
南岳怀让大师在六祖身边追随了十几年,有一天六祖蓦地问:“什么物?恁么来?”南岳毫不思索,脱口而出:“说似一物即不中”——你说“是什么”都不对。
你想想,南岳大师若不观心,怎知道六祖在问什么?凭空而来,根本没有来龙去脉嘛!突然的“什么物?恁么来?”——是个什么东西,从哪里来的?你指的什么嘛?因为怀让大师秒秒观心,他知道不是指别处,才立即回答:“不论你说它是个什么,都不对。
”
有太多的地方证明“只有观心,才是参禅最契机、最稳妥的修行法门”,不肯观心,绝难入真正的禅。
(文:耕云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