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54 KB
- 文档页数:1
《未选择的路》的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引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并关注人生选择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人生道路上的决策1.2 教学内容通过讨论和分享,让学生认识到人生中有许多重要的选择分析《未选择的路》这首诗的主题和背景1.3 教学活动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面临的重要选择让学生阅读并理解《未选择的路》这首诗1.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诗歌理解测试,评估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第二章:分析诗歌内容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未选择的路》这首诗的内容和意义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2.2 教学内容分析《未选择的路》中的意象、象征和修辞手法解读诗歌中的主题和情感2.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深入阅读和分析2.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诗歌分析测试,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第三章:探索人生选择3.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思考并探索自己在人生道路上的选择培养学生对自己的责任和决策能力的认识3.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灵感,思考自己在人生中的选择探讨如何权衡利弊、做出明智决策3.3 教学活动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在人生道路上的选择和决策3.4 教学评估第四章:案例分析4.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案例,深入理解和思考人生选择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4.2 教学内容提供一些有关人生选择的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解说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做出明智的选择,避免后悔和遗憾4.3 教学活动让学生阅读并分析案例,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4.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测试,评估学生对案例分析的掌握程度5.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人生选择的深入思考和决策能力5.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回顾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和知识点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课程中的感悟和成长5.3 教学活动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程的理解和感悟5.4 教学评估第六章:小组讨论与分享6.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对人生选择的理解和经验6.2 教学内容设计小组讨论题目,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人生选择的各个方面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故事和经验,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交流6.3 教学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讨论题目进行深入讨论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分享小组成员的观点和经验6.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汇报和分享,评估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的提升情况第七章:角色扮演与表演7.1 教学目标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和创造力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和思考人生选择7.2 教学内容设计角色扮演和表演活动,让学生模拟不同的人生选择场景引导学生通过表演,深入探讨人生选择的含义和影响7.3 教学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设计一个人生选择场景进行角色扮演和表演各小组汇报表演结果,分享角色扮演的体验和感悟7.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表演汇报和分享,评估学生在表达能力和创造力方面的提升情况第八章:写作训练8.1 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写作,深入思考和表达自己对人生选择的理解8.2 教学内容设计写作题目,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人生选择鼓励学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对人生选择的看法和感悟8.3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写作交流和分享,互相提供反馈和建议通过写作作品和交流分享,评估学生在写作能力方面的提升情况第九章:课程延伸活动9.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将课程内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9.2 教学内容设计课程延伸活动,引导学生独立完成人生选择的相关任务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积极面对和处理人生选择问题9.3 教学活动布置延伸任务,要求学生在生活中面临人生选择时,记录自己的决策过程和感受组织学生进行分享和讨论,互相交流人生选择的经验和教训9.4 教学评估通过延伸任务的完成情况和分享讨论,评估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情况10.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人生选择的深入思考和决策能力10.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回顾整个课程的重要内容和知识点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课程中的收获和成长10.3 教学活动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程的理解和感悟重点和难点解析一、课程引入:小组讨论和分享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需要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面临的重要选择。
诗歌《未选择的路》精品教案诗歌《未选择的路》精品教案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诗歌吧,诗歌具有精炼、集中,节奏鲜明,富有韵律的特点。
那么什么样的诗歌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诗歌《未选择的路》精品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材分析】《未选择的路》是一首哲理抒情诗,它表面平易实则蕴含深邃的哲理,看似倾诉个人经历实则是表达人们共同的感受。
在这首诗中,弗罗斯特抓住林中岔道这一具体的形象,引发人们丰富生动的联想,烘托出人生岔路这样具有哲理寓意的象征,进而阐发了如何抉择人生道路这一主题。
诗人以含蓄清新、别具匠心的艺术风格再现出了优美的自然风光,并且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波澜。
此诗描绘的是一个面临选择的人和他进行选择时的心态,并没有指出选择的具体内容,而是着眼于选择本身。
因此,每一个读者都能在这首诗中发现自己的生活体验,所以说,这首诗的内涵具有极大的开放性。
【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诗人和创作的背景;能够流利的朗读和背诵诗歌;理解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理解象征和比喻的区别。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反复的诵读,交流合作,理解诗的内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感受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学情分析】学生正处于人生道路的关键时期,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应该是很容易的,但对于人生道路的选择可能会很茫然,所以教授时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应如何选择人生的道路。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全诗;理解诗中的哲理;为什么诗人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
【教学难点】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感受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
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叹,鲁迅也有“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样的想法。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9课《外国诗两首-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未选择的路》是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一首著名诗作。
这首诗通过讲述一个人在林中路口选择了一条人迹罕至的道路,表达了对未知、对挑战的勇敢面对和探索精神。
诗歌语言优美,寓意深刻,适合中学生阅读和理解。
本课要求学生通过朗读、感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并能够把握诗歌的主题。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诗歌阅读和理解能力,但对于这首有一定深度的诗歌,可能还需要一定的引导。
学生对于未知的事物,可能会有好奇心理,但也可能会有恐惧心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去探究、去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鼓励他们勇敢面对未知,勇于挑战。
四. 教学重难点1.诗歌的语言理解,特别是对于一些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理解。
2.诗歌主题的把握,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感受诗歌的氛围。
2.讨论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去理解诗歌。
3.朗读教学法:通过朗读,使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诗歌全文、图片、音乐等。
2.教材:准备《外国诗两首-未选择的路》的文本,供学生阅读和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林中路口的图片,让学生想象自己处在这样的场景中,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引导学生思考选择的含义和勇气。
2.呈现(5分钟)让学生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适时给予学生一些指导,帮助他们理解诗歌的语言和意境。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每个小组选取一个角度,对诗歌进行解读。
《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有配套的教学PPT、说课PPT、完整的教学设计、说课稿。
请点进我的主页查看,祝老师身体健康、事事顺遂!一、教材分析(一)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特色《未选择的路》选自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最后一课,本单元主要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体会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所选篇目均蕴涵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可激发学生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关注和思考。
(二)本课教材分析《未选择的路》是一首新诗,诗人运用象征的手法,以道路喻人生之路,表达对人生之路的思考,阐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通过学习本课可使学生认识到选择的重要性,以及选择后该用怎样的态度来面对,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二、学情分析初一的学生经历和阅历都较少,可能理解得较肤浅,且采用了象征的手法,用了许多具体的形象(如树林、路、荒草、落叶等),学生不能真正地品透此诗。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帮助学生回忆上个学期学过的新诗《天上的街市》,使学生产生知识的迁移,更好地理解课文内涵。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设置知识与技能:识记“幽寂”“萋萋”等词,理解诗中的哲理。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以往知识的回忆,产生知识迁移,分析理解本诗象征手法的运用;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品味重点字词领会课文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诗人面临选择时慎重的态度和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选择后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的精神;体会诗歌哲理对生活的现实意义。
学习重点:读懂诗中的形象,初步了解象征的艺术手法;理解诗歌蕴涵的情感;思考人生哲理。
学习难点:理解诗人为何重点写“未选择的路”,能联系生活体验,多角度思考诗歌的内涵。
四、教学方法及工具教法:启发法、读书指导法、情景教学法学法:多样化朗读法、讨论辨析法工具:多媒体课件五、教学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假如周末时,小伙伴约你去爬山,你会选择平坦的环山路还是崎岖不平的林间小路,为什么这样选?我们请同学起来说说自己的选择。
七年级统编版《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背诵全诗,积累“涉足、伫立、萋萋”等重点字词,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了解诗人弗罗斯特的生平及创作风格,理解诗歌内容和主题。
学习诗歌象征手法的运用,体会诗歌的深层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理解诗人的情感。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分析诗歌中两条路的象征意义和诗人的选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慎重选择人生道路的意识,以及勇于为自己的选择负责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背诵全诗,理解诗歌表面意思,分析诗人对两条路的描述。
掌握诗歌象征手法,理解诗中“路”所象征的人生道路的含义。
体会诗人在选择人生道路时的复杂情感,包括犹豫、向往等。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将其与自身成长和人生选择相联系。
体会诗人对未选择之路的感叹所引发的关于人生可能性和选择的思考。
三、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通过多种形式朗读,如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齐读、分角色读等,让学生感受诗歌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意。
2.问题引导法: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内容、象征意义和诗人情感,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3.讨论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见解,促进思想交流,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4.情境教学法:创设人生选择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中选择道路的艰难。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3分钟)1.展示一个人生十字路口的图片或者视频片段,画面中有不同方向的道路,路上有不同的风景。
提问学生:“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就像站在这样的十字路口,不同的道路可能会通向不同的地方。
当你们面对选择时,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引导学生自由发言,引出课题《未选择的路》。
2.简单介绍作者弗罗斯特,强调他的诗歌常以自然为背景,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这首《未选择的路》是他的经典之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1.教师范读全诗,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未选择的路教案篇一:未选择的路未选择的路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诗人和创作的背景;能够流利的朗读和背诵诗歌;2、能力目标:理解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理解象征和比喻的区别。
3、情感目标: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感受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全诗;理解诗中的哲理;为什么诗人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
三、教学难点: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感受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四、课时安排:1课时一、导入新课以回顾写“路”的句子或文导入二、了解作者1、学生展示预习成果2、教师明确要点三、指导学生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播放课文的录音,让学生标出朗读的停顿,然后让学生自由读。
2、思考:四节诗各表达了什么意思?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未选择的路》每一小节的意思。
①伫立(思索)②决定(选择)③选择后的惆怅④多年后的回顾,叹息3、讨论:怎样理解诗歌中所说的“路”?这是一种怎样的表现手法?明确: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
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追问:试写出以下事物的象征意义,学会运用象征手法。
是比较象征与比喻的区别。
小草——粉笔——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
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
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
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四、合作探究,交流领悟。
1、诗人为何选择了一条”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人迹更少的一条”“道路”?“这条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也因为”人迹更少”,需要人们去开拓,从而拓展成为一条大道;正因如此,这条道路更具有魅力,可见作者开拓进取的人生态度。
2、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
沈阳东北育才学校赵洪刚
设计设想:
思考怎样能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同时又能对自己的人生之路有所启示呢?我设计这个教
授方案。
教学设计
1、教师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至诵读
2、引导:这首诗四节二十行,如果只留一句,你们认为应留哪句?(这种学诗的方法,学生
没经历过,以往诗的每一句都是精华,每一句都要细品,此时老师竟然删诗,而且只留一句,
学生颇新奇,也颇认真,组内讨论积极,各持己见,有的组成员还争执的脸红脖子粗的,很
认真。实则,要想留下一句,就得对全诗有深入的认识,对内涵有独到的理解,删诗的过程
就是理解、体悟诗歌的过程,这种理解、体悟是多角度的,自由的,个性的,)结果共二十行
的诗,至少有十行分别被认可留下,各成一家之说。我认为初步赏析以达到目的,不是真的
要得出一个答案。接着抛出第二个问题
3、引导:如果只留一个短语,你们认为应留哪一个?(学生还未平息的争执又被激化了,一
句已很难取舍,一个短语更难了,学生开始重新品读原诗)结果仍使丰富的,确实每一个短
语都有它要表现的意蕴。但经过同学们相互诠解,有了一个基本的认同“(未)选择的路”,
此时学生读全诗的理解已较深刻,趁此抛出第三个问题(即主题或诗的内蕴)
4、引导:如果只留一个词,你们认为应留哪一个?(问题没提完,大家异口同声喊到“路”
真是殊途同路,达成共识,)趁热打铁
5、引导:每人拿出一张纸,结合对本诗的理解和自己的体悟,画一条“路”,这路可是自然
之路,亦可是回家之路,还可是人生只路------。画完后交流点评。我在黑板上也画了一条
我理解的“路”与学生共同赏析。
6、 回读原文,品味余香。
这堂课虽没有过多的背景讲解,诗文品读,然在每一个环节都着意提供一个可以多角度品读、
思维,展现个性的空间,教学形式呈现出师与生的互动、生与生的互动、师生与作品的互动,
尤其第五环节,我的意图在于让学生自主把诗的意蕴内化为自己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