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对患者及患者家属进行心理护理重要性
- 格式:doc
- 大小:75.01 KB
- 文档页数:19
造血干细胞移植病人的心理护理干预【摘要】造血干细胞移植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然而患者在接受这一过程时往往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心理护理干预在这一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通过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心理状况、心理护理的重要性、方法和效果以及护理人员的职责,阐明了心理护理对患者的重要性。
本文还提出了未来发展的方向,并总结回顾了心理护理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作用。
通过对心理护理干预的有效实施,可以帮助患者应对治疗过程中的心理困扰,提高治疗效果,增强患者的心理抗压能力,为患者的康复和生存率提供更好的保障。
【关键词】1. 引言1.1 研究背景造血干细胞移植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式,广泛应用于多种血液疾病和恶性肿瘤的治疗。
虽然造血干细胞移植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和提高生活质量,但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恐惧等。
这些心理问题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影响移植的疗效和预后。
针对造血干细胞移植病人的心理护理干预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可以帮助患者调节情绪、减轻焦虑和恐惧,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和合作意愿,提高治疗的效果和患者的生存质量。
在目前的临床实践中,对于造血干细胞移植病人的心理护理干预仍存在一些不足和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开展相关研究并完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对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治疗效果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1.2 目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但患者常常面临严重的心理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病人的心理护理干预,旨在帮助护理人员更好地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提供有效的心理支持和干预措施,帮助患者顺利度过移植过程,提高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通过对心理护理干预的方法、效果以及护理人员的职责进行分析和总结,本文旨在强调心理护理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中的重要性,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愿通过本文的研究和讨论,更好地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提升治疗效果,并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指导和帮助。
病人心理护理论文优秀范文做好心理护理工作,有助于手术患者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病人心理护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病人心理护理论文范文篇一:《浅谈急诊病人心理护理》[摘要] 目的对院前急诊病人的心理特点进行探讨,并探寻有效的心理护理方法和策略。
方法分析我院2009年11月-2010年7月接诊的602例院前急诊病人的临床资料,对其心理特点进行探讨总结,根据其心理特点采用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法和策略。
结果602例院前急诊病人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急躁易怒、紧张恐惧和悲观绝望三种心理。
结论根据不同类型的急诊病人的心理特点采取不同的护理方法和措施,在急救工作顺利进行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急诊患者心理护理目前,心理护理在急诊科病人的护理上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大多数急诊病人的病情紧急并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病人和家属的角色转换较慢,对医院的心理依赖性较强。
因此,医护人员需要充分地掌握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状态,及时地采取有效心理护理措施对急诊病人进行护理。
这对加强院前急诊病人的心理护理工作,减少医疗纠纷,改善医患关系和提高救治效果上有着重大意义。
1资料自2009年11月到2010年7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急诊病人一共有602例。
其中男362例,女240例,年龄12-63岁,平均36.5岁。
其中,病因分类:自然灾害致伤23人(3.8%),服药自杀24人(4%),打架斗殴致伤72人(12%)人,醉酒82人(13.6%),慢性疾病急性发作144人(23.9%),车祸伤257人(42.7%)。
2方法由急诊高年资护士和具有心理学知识的专职人员对急诊患者进行临床观察,以患者的典型行为和语言为根据,对急诊患者的心理状态分类:第一,急躁易怒型。
急躁易怒型的典型表现是高声吵闹难以平静,情绪激动极易激怒且行动具有攻击性。
第二,紧张恐惧型。
紧张恐惧型的急诊患者的典型表现是言语慌乱、情绪激动、坐立不安,严重的甚至会出现发抖蜷缩身体和试图躲藏等行为。
World Latest Medici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9 Vo1.19 No.27 250
投稿邮箱:sjzxyx88@126.com焦虑性神经症患者陪护家属的心理护理干预范芳艳,刘佳[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深圳),广东 深圳]摘要:目的 探讨对焦虑性神经症患者陪护家属实施心理护理干预的方法以及重要意义。方法 从本院收治的焦虑性神经症患者陪护
家属中选择60人作为研究对象,对他们进行心理状况的评估,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结果 焦虑性神经症患者家属对患者有照护责任,受到患者病情的影响,对患者家属的身心健康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负性影响,而通过对患者陪护家属加强健康教育以及心理护理干预,能够使陪护家属与护理人员更好地建立起信任,提升护理配合的依从性,更好地协助护理人员进行患者的护理,这对于促进患者疾病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结论 焦虑性神经症患者的陪护家属在对患者护理中扮演重要角色,同时陪护家属需要承受较大的身心压力,为了提升患者疾病治疗效果,促使患者及早康复,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护理的同时,还需要关注陪护家属的心理状况,给予必要的心理护理干预,提升他们对护理人员工作的信任度、支持度、配合度,从而家护合作,共同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关键词:焦虑性神经症;陪护家属;心理护理干预;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DOI: 10.19613/j.cnki.1671-3141.2019.27.161本文引用格式:范芳艳,刘佳.焦虑性神经症患者陪护家属的心理护理干预[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27):250,253.
0 引言焦虑性神经症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焦虑症,该病症可有多种表现,如头晕、胸闷、心悸、口干、震颤、烦躁等等,对患者日常生活、工作都会产生较大影响,社会功能极大降低[1,2]。除了患者本身因疾病影响使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不断降低之外,由于疾病的长期性,使得患者家属也需要承担较大的身心压力。尤其是对于患者的陪护家属来说,其心理状态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对患者的照护质量,影响患者疾病治疗效果[3]。因此,护理人员对于焦虑性神经症患者陪护家属的心理状况也应当十分重视,给予必要的心理护理干预。本研究对相应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进行了总结探讨。
第1篇会议时间:2023年4月15日会议地点:医院会议室参会人员:护士长1名,责任护士2名,患者代表3名,家属代表2名记录人:护士小王---一、会议开场会议在护士长的主持下开始,首先由护士长简要介绍了会议的目的和议程,强调了护患沟通的重要性,并希望大家能够积极参与,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二、患者及家属反馈1. 患者A:我最近在服用一些药物,但感觉副作用比较大,有时候会恶心呕吐,请问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减轻这些不适?2. 患者B:我的病情比较严重,需要长期治疗,有时候会感到焦虑和恐惧,希望医护人员能多给予一些心理支持。
3. 家属C:我儿子最近病情反复,治疗效果不明显,我们作为家属感到非常担忧,希望医护人员能够给我们一个明确的治疗方案和预期。
4. 家属D:我觉得医院的环境和服务态度有待提高,有时候护士的工作态度不够热情,希望医院能够加强护士的培训。
三、责任护士回应1. 护士A:针对患者A的反馈,我们建议您在服用药物时注意饮食,避免空腹,并且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剂量。
同时,我们会密切关注您的病情变化,如有不适及时处理。
2. 护士B:对于患者B的心理问题,我们非常理解您的感受。
我们会定期与您进行心理沟通,提供心理支持,并建议您参加医院组织的心理辅导课程。
3. 护士A:针对家属C的反馈,我们已经将您儿子的病情向医生进行了汇报,医生正在制定新的治疗方案。
我们会及时向您反馈治疗进展,并尽量提高治疗效果。
4. 护士B:关于家属D的反馈,我们非常重视患者的感受。
我们会加强护士的培训,提高服务意识,确保每位患者都能得到温馨、周到的服务。
四、护士长总结护士长对患者的反馈和家属的建议进行了总结,并对以下问题进行了强调:1. 加强护患沟通:医护人员要主动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担忧,及时解决问题。
2. 提高服务质量:加强护士培训,提高服务意识,确保每位患者都能得到优质、贴心的服务。
3. 关注患者心理:关注患者的心理需求,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恐惧。
重症监护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是对各种危重疾病实施集中的连续的强化的监测、救治和护理的场所。
ICU中仪器先进,可以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救治,但更要求护理人员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应变能力。
我院ICU实行无家属陪护制度。
患者入住ICU后,将告知患者家属无陪护制度,并希望家属积极配合,但患者病情一旦出现变化,患者家属心理就会发生改变,往往不能配合,使医疗护理工作陷入僵局。
即使患者感受到医护人员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但仍有很多患者在ICU 内出现不良的心理反应。
为了患者的心理健康,因此给医护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患者的心理状态初期的恐惧:一般患者进入ICU首先出现恐惧心理,主要是因为没有家属陪伴,并对疾病的恐惧。
这需要护理人员给予安慰和鼓励,让患者尽快适应陌生的环境,和战胜病魔的信心。
中期忧郁期:当患者病情稳定,患者将进入忧郁期,担心康复后的生活质量,和给家属带去的负担护理人员一定要给予鼓励。
转出ICU的焦虑:很多患者在病情好转后不愿意转出ICU,害怕病情反复,对ICU产生依赖,护士在此要做好健康宣教工作,让其认识到自己已经在慢慢康复,对自己的疾病康复充满信心。
临终患者的心理问题临终患者的心理反应过程,大致可分6个阶段:回避期、否认期、愤怒期、要求期、抑郁期、接受期。
患者家属的心理状况因为入住ICU的患者病情严重,患者家属要承担患者疾病给其带去的痛苦,和高昂的医疗费用带去的压力,所以患者家属心理充满了抑郁、无助、恐惧等。
患者家属的行为表现患者家属的各种负面情绪,直接影响整个诊疗效果。
并决定着患者治疗的结果。
患者家属出现的几种影响医疗护理工作的心理及行为:①冲动型:在病区内哭闹,影响对患者的诊治。
②多疑型:不断询问,对护理工作产生疑虑。
③暴力型:殴打、辱骂医护人员,无视各项规章制度。
④自伤型:情绪过于激动,家属自身倒地晕厥。
预防与处理冲突的对策护理人员不但要对患者进行护理工作,更要注意患者家属的心理护理,要给于患者家属关心和安慰,减轻患者家属的负面心理,针对不同的患者家属,给与心理指导,满足其心理需求。
意外死亡患者家属的心理反应及护理关键词意外死亡;患者家属;心理护理随着人类经济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加快,导致突发意外事件不断增加。
意外死亡会带来许多善后问题,对社会人群角色形成了老年丧子、青年丧夫(妻) 、少年丧父(母) 的人生三大不幸[1],而此时,患者家属在心理上也处于高危状态。
在目睹亲人突然死亡后,表现出行为语言失去平衡力和自控能力。
严重影响了其他就诊患者,给医护工作带来不便。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在积极抢救患者的同时, 将沟通运用在实际工作中,注重做好家属的心理护理, 提高了护理质量得到了患者家属对医护工作的支持,有效避免了医疗冲突及攻击性行的发生。
1死亡患者家属的情绪反应1.1不愿面对现实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认为死亡的过程是一个恐惧的过程,当自己的亲人意外逝去时,生者经受着比死者更为强烈的离别痛苦,甚至会产生很强烈的负罪感,人们往往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有些家属甚至拒绝停止抢救。
?1.2过激情绪行为反应我科室的危重病人抢救属于开放式医疗环境,医护人员对患者实施的抢救、治疗、护理、家属均亲眼目睹, 当患者抢救无效时加重了家属的心理压力。
另一方面,随着家属自我保护意识的提高,对抢救治疗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或者一些不理解的行为,都希望有个说法[2] , 他们会变得更加气愤, 甚至对医护人员横加指责, 认为是医护人员未尽全力抢救所致, 也很容易与医护人员发生冲突。
1.3复杂的心理患者家属面对亲人去世的事实,心理往往是复杂多样的,震惊、否认、怀疑、愤怒、痛苦、内疚、惋惜、遗憾、绝望等,表现出哭泣、沮丧、发呆、无语、表情淡漠、自我克制能力削弱,甚至轻生行为。
2对意外死亡患者家属心理护理2.1重视家属的反应,做好心理疏导良好素质和言行是沟通成功的关键?。
急诊护士对死亡已是习以为常,但是对于患者家属来说却是晴天霹雳。
由于患者属于意外死亡,护士与家属的沟通难度很大。
要求护理人员要富有耐心,爱心和同情心,同时护士严肃庄重的表情、沉着冷静的神态、娴熟沉稳的动作以及救死扶伤的高尚医德也会感染家属,取得信任和敬重。
如何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摘要:癌症是当今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
随着现代医学水平的不断提高,生存率和好转率有了较大提高。
即便如此,复发率仍然较高。
由于患者曾经经历过痛苦的肿瘤治疗如手术、放疗、化疗等,身心已经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因此,患者对复发充满恐惧感,比初治的患者更容易陷入紧张、悲观、低落的情绪之中,往往不愿意继续治疗。
严重的负性情绪可抑制机体的免疫识别和监视,导致病情急剧恶化,降低生活质量。
此时,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的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患者;心理; 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437-011 了解和分析患者的心理反应1.1 对病情适度保密:当患者遵嘱来院复诊时,多数并不知道病情进展,应对其真实的病情适度保密,以免导致患者过于紧张和恐惧。
和患者交谈时,语言要慎重,避免在其面前过多讨论病情,多谈些有关患者生活起居、业余爱好等轻松的话题,鼓励其继续保持良好的心态,并对以往的治疗效果加以肯定。
但必须将病情如实告知患者家属。
患者有知情权,我们应尽到告知义务。
但根据我国目前的情况,是否将患者的病情如实告知患者,需要与患者家属及主管医师一起协调,然后做出决定。
之后应根据这个决定制订护理计划。
关于患者的病情切忌出现不一致的说法。
当需要将病情告知患者时,可根据上述的决定配合医生用分阶段告知的方法。
每个阶段告知患者哪些情况,告知病情应留有余地,让患者有一个逐渐接受现实的机会,然后根据患者的心理反应逐步深入,避免给患者过于肯定的预后不良的结论,尽可能给患者以希望,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1.2 当患者得知病情进展情况时,要及时做好心理上的安慰:帮助其认识到癌症治疗不是一帆风顺的过程,鼓励患者不要把全部希望寄托在治疗上,应调动自身的能量,去遏制癌症的死灰复燃,保持良好的心态,珍惜生命的每一天。
1.3 调动患者的积极作用:教育患者尽量不要苦于想象疾病的最终结果,恐惧和疼痛都是暂时的,应该把全部精力用于证明你能够度过难关。
第1篇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非常荣幸能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个沉重而敏感的话题——死亡护士。
这个议题不仅关乎我们医疗行业的职业道德,更涉及到对患者、家属以及我们自身的心灵关怀。
在此,我将从多个角度出发,对死亡护士这一现象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一些建议和思考。
一、引言死亡护士,顾名思义,是指在患者生命终结阶段,负责护理和治疗工作的医护人员。
在临床工作中,死亡护士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然而,近年来,死亡护士这一群体却屡遭质疑和争议。
一方面,有人认为死亡护士是天使的化身,给予患者最后的关爱和尊严;另一方面,也有人指责死亡护士冷漠无情,忽视患者需求。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讨这一现象,以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死亡护士面临的困境1. 职业压力作为死亡护士,他们不仅要面对患者临终前的痛苦和挣扎,还要承受来自患者家属的质疑和压力。
在患者生命终结的那一刻,家属往往难以接受现实,将愤怒和悲伤发泄在死亡护士身上。
这种压力使得许多护士产生职业倦怠,甚至出现离职现象。
2. 社会认知在公众眼中,死亡护士的形象往往与冷漠、无情等负面词汇联系在一起。
这种认知偏差使得死亡护士在求职、晋升等方面受到不公平待遇,甚至影响到他们的个人生活。
3. 职业技能培训不足死亡护理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职业,需要护士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敏锐的观察力和良好的沟通能力。
然而,我国现有的护理教育体系对死亡护理的培训力度不足,导致许多护士在面对临终患者时显得力不从心。
三、死亡护士的重要性1. 关注患者需求死亡护士在患者生命终结阶段,扮演着关注患者需求的重要角色。
他们通过细致的护理,帮助患者缓解痛苦,提高生活质量,使患者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感受到关爱和尊重。
2. 关心家属心理死亡护士不仅要关注患者,还要关心家属的心理状态。
他们通过心理疏导、情感支持等方式,帮助家属度过悲痛期,减轻心理负担。
3. 促进医患关系和谐死亡护士在临终关怀过程中,能够充分体现医患之间的信任和尊重,从而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
护理研究│Nursing research - 110 - 心理护理对普外急诊病人的重要性 任薇薇 (邢台医专第二附属医院 河北省 054000) 【摘要】文章主要是针对急诊患者的心理特点以及心理护理的特点,还有护理的方法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心理护理对于急诊患者的重要性。经过一定的论述之后得出心理护理治疗对于护理工作提高的重要性,并且已经开始逐渐被人们所认可。通过临床护理的实践,医护人员应该意识到急诊患者心理护理的重要性,医护人员要掌握心理护理的方法,以便患者病情能够尽早康复。 【关键词】心理护理;普外急诊病人;重要性
引言 普外科急诊病人主要具有发病急、病情较重,同时问医急迫的特点,此类病人容易出现焦虑和恐惧心理,所以患者的心理状态对于病情的恢复有直接影响。所以,为急诊病人配备专业的心理护理救护队是很有必要的,在治疗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心理护理能够有效缓解急诊病人的焦虑情绪和恐惧心理,进而帮助病人能够早日摆脱病痛,因此,加强急诊病人的心理护理就成为了医护工作要加以改进和完善的重要工作。 一、急诊患者心理特征 1.愤懑心理 由于突然患重病或丧失某种功能,或由于疾病造成患者容貌变化的患者,情绪会变得异常悲观,表现出情绪低落,抑郁沮丧,对抢救往往采取不合作,甚至拒绝态度。如对急性腹痛患者一般常有悲观、厌世、不信任治疗的心理问题,并常因为缺乏理性,与医务人员发生冲突,稍有不顺心就会动怒,甚至发生医患纠纷。 2.焦躁心理 急诊患者往往因突然发病或原有病情突然加重,如急性心肌梗死、脑出血等病人在提前没有思想准备,对疾病的病因、转归不明确,因而易出现焦虑情绪,或是出于对疾病的不了解或者了解较浅,故多数急诊患者的心理反应首先是较一般患者更为紧张,迫切希望立刻得到救治。 3.恐惧心理 急诊病人由于病情急、危、重,大多具有高热、疼痛、出血、休克呼吸困难、昏迷等严重的症状,患者感觉异常不适,甚至有濒死感□。如刀伤、车祸、饮酒过度等患者因极度紧张情绪,易产生急躁心理,就诊时稍有不顺,就会怨言很多。以及医护人员的言语表情,抢救工作进行的情况会导致患者产生恐慌情绪。 二、心理护理的治疗方式 首先,要积极有效的安抚病人,使其情绪稳定急诊患者来到急诊科,往往不知所措,心情焦虑,加上医院又是个陌生的环境,急诊患者易产生消极恐惧心理,此时护理人员应主动热情地向患者介绍病房环境、作息制度、会客制度、安排床位等,使患者感到安全、温暖,消除其不稳定情绪。 其次,及时向急诊患者解释病情,加快患者心理转换过程初来急诊的患者由于突发疾病,对自己的病情缺乏了解,多有焦虑、恐惧心理,迫切渴望了解自己的病情并希望得到医护人员的充分重视对于接待患者的医务人员,要主动迅速地接待患者,必要时要温和、扼要、耐心的向患者说明病情,并适当的给予病人安慰鼓励的话语。同时,由于生活环境的突然改变,使其在心理上产生一种不安全和不适应感,因此,需要一个心理适应的过渡时间。缩短患者角色转换时间,是分诊、抢救和入院观察护理的重要目标。 最后,给予急诊患者家属必要的心理工作通常情况下,家属对急病、急诊知识知之甚少,面对急诊患者容易出现担忧、不知所措,紧张不安,易激动、不冷静,往往容易把焦躁情绪发泄在医护人员
中医情志护理在急诊患者心理护理中的应用随着整体护理模式的开展及抢救护理学的形成和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的重要性。
急诊患者发病急、病情重而需要紧急救治,心理处于高度应激状态,此时有的放矢做好心理护理,可以增加患者就诊时的安全感,帮助患者消除各种心理障碍,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有助于患者病情转危为安,可提高患者及家属满意度,减少医患纠纷。
中医认为人有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
七情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情感反应,不会使人生病。
只有在情志过激,超过人体本身正常的耐受限度,才会使人气机紊乱、脏腑阴阳失调,导致疾病的发生[1]。
中医学素来重视患者的情志变化,通过学习中医学关于情志方面的论述,并将其运用于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情志活动与疾病的关系情志活动是由五脏之精化生,情志异常可导致脏腑精、气、血、神等方面异常。
心病还需心药医,《黄帝内经》中就对情志护理提出了很多办法,如“移情、疏导、暗示”,“审其忧苦,避其诱因,随其所喜,解其郁结,调悦情志”,结合五行生克理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还提到“怒伤肝,悲胜怒;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思伤脾,怒胜思;喜伤心,恐胜喜”。
情志失常使肺腑经络、气血阴阳、形体百骸受损而引起的疾病是多种多样的,如癫、狂、不寐、奔豚气、百合病、梅核气、脏躁症等。
中医情志护理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心理护理,但中医护理有极为丰富的情志护理经验,情志护理目的就是通过各种护理来消除患者的恶性精神状态,使精神因素成为促进疾病矛盾转化的积极因素。
情志护理方法中醫学认为,人体五志惟心所使,也就是说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志活动是以“心”为中心而整合,心是肝脾肺肾等其他脏腑的中坚和最高主宰,故“心”为神藏。
《内经》中有“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心主神明,心志为喜,喜则气缓。
“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可见,七情发病,各脏有伤,然以心为主。
目录前言............................... ......... . (2)一、心理护理的目的 (2)1.1调节病人的心理状态.............. . (2)1.2帮助病人适应新的生活环境............. .. (2)1.3帮助病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 (3)二、骨科急危重症患者心理特点 (3)2.1复杂多变............................... (3)2.2差异不同 (3)2.3交流受限 (3)2.4负性情绪................... (3)三、急危重症患者心理问题原因 (4)3.1环境因素................... (4)3.2疾病及治疗因素 (4)3.3对疾病及治疗的认知................................... .43.4人际交往的减少. ..................................... .4四、急危重症患者心理变化分期 (4)4.1心理休克期... ....................... .. (4)4.2心理冲突期........................................... .44.3退让或重新适应期..................................... .4五、急危重症患者的日常心理护理 (4)5.1稳定患者情绪,是心理护理成功的前提 (4)5.2做好患者家属和亲友的思想工作是心理护理成功的重点... (5)5.3良好的职业素质是心理护理成功的关键.................. ..5 5.4护理人员责任心对患者心理有很大影响................. (5)5.5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进行心理护理.. (6)六、骨科急危重症病人术前、术后心理护理 (6)6.1手术前的心理护理.............................. . (6)6.2手术后的心理护理.............................. . (7)七、讨论 (7)参考文献...................................... . (8)骨科急危重症患者心理特点分析与心理护理体会摘要急危重症患者是指那些发病急、病情重因而需要紧急抢救的患者[1]。
讨论对患者及患者家属 进行心理护理的重要性
云南航天医院 外科 张泽媛 2016年5月18日 摘要: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我们经常发现单纯性地为患者做心理护理往
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如果取得患者家属的积极配合,通过家属与患者之间的亲密关系和熟悉的表达方式,使患者的情绪稳定。那么所使用的有针对性的护理计划才能顺利实施,这样做既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又能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
关键词:患者、患者家属 、心理、护理 前言 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已逐渐成为现代护理模式和护理程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患者及患者家属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情绪,而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患者的情绪恰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疾病治疗的成败与护理工作质量有密切的关系,而要提高医疗护理质量,除了对患者做好基础护理外,还必须注意患者的心理状态,了解并掌握患者的心理需要,消除各种不良的心理因素,以取得患者的积极配合。因此,护理人员必须熟悉掌握各类患者的不同心理特点才能做好心理护理。由于病痛的突然性,自觉症状明显,患者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因而往往产生紧张及焦虑。有的患者病情严重、内心恐惧害,怕疾病恶化,表现出急躁情绪,有的甚至自暴自弃。有时患者对反复检查及治疗缺乏耐心,所以对医护人员的态度表现为生硬、粗暴。绝大多数患者对入院后需进行的必要诊断方法和综合治疗措施不了解,在接受不熟悉的医疗操作中会产生恐惧和不安心理。部分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患者,考虑到经济问题,老人和小孩的抚养问题,以及今后的工作,生活问题,而产生种种忧虑。同时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单纯性地为患者做心理护理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只有通过家属的积极配合,通过家属与患者之间的亲密关系和熟悉的表达方式,使患者的心理护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使护理计划得以顺利实施,既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又能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然而我们同时发现大部分家属也比较紧张、焦虑、恐惧。他们过分照顾患者、夸大病情,对医务人员提出过高要求,所以我们在做好患者心理护理的同时也要做好患者家属的心理护理。双管齐下必然事半功倍。
目 录
1.什么是心理护理 ........................................ 7 2.心理护理的常用方法 .................................... 7
2.1 疼痛的心理护理...................................... 7 2.2 焦虑的心理护理...................................... 8 2.3 恐惧的心理护理...................................... 8 2.4 悲伤的心理护理...................................... 9 3.患者家属的主要心理问题 ................................ 9 3.1 焦虑和紧张 ......................................... 9 3.2 恐惧与缺乏安全感 ................................... 10 3.3 怀疑和不信任 ...................................... 10 3.4 同病相怜感 ........................................ 10 3.5 依赖感 ............................................ 11 3.6 容忍 .............................................. 11 4.不同情况下病人的心理护理 ............................. 11 4.1 急性患者的心理护理 ................................. 11 4.2 慢性疾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 12 4.3 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 ................................. 14 4.3.1 患者术前的心理护理 ............................. 14 4.3.2 患者术后的心理护理 ............................. 16 5.总结 ................................................. 18 1.什么是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心理学在护理过程中的应用,也是护理行为对患者心理活动影响的实施。 人在患病后都会产生特有的心理需求和反应。因此,在护理患者的过程中,如果家庭成员通过良好的语言、表情、态度和行为,去影响患者对疾病的错误感受和认识,改变其心理状态和行为。 心理护理的主要目的是消除患者对疾病的紧张、焦虑、悲观、抑郁的情绪,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协助患者适应新的社会角色和生活环境。通过心理护理,家庭成员尽可能为患者创造一个有利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心身状态。 患者的心理需要主要表现为: (1)躯体需要主要是指患者的生理需要,如对空气、休息、睡眠、饮食与水、排泄、活动、安全等的需求。(2)感情及精神需要主要是指患者需要亲人、朋友的探视与关怀。即便有病时,也希望继续发挥个人才能,实现事业有成。要求他人尊重自己,重视自己,关注自身的病情及以后等。
2.心理护理的常用方法 2.1 疼痛的心理护理 某些肿瘤、手术后、外伤及慢性炎症或结石等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有些慢性疼痛,原因较为复杂,影响疼痛的原因也很多,如采用心理治疗,则患者会有不同程度的感觉疼痛减轻。 对慢性疼痛的患者应转移其注意力,创造和谐、愉快的环境与情绪,消除不良消极因素的影响,对缓解或消除疼痛十分重要。对患者正确看待疾病的行为给予正面的鼓励和关心,对患者不适当的疼痛表现不予鼓励和关心,这样可以帮助患者培养健康有益的心理和行为,有利于纠正不良的疼痛行为表现。
2.2 焦虑的心理护理 患者表现出焦虑的情绪,是一种痛苦不安的心理状态。不同患者焦虑的行为表现也因病情轻重而异。因此,在护理患者时,应有针对性地对不同情况的患者进行正确的诱导。首先应尊重患者,让患者自己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让患者感到自己不是完全依赖他人,使其减轻焦虑;其次要尊重患者的人格,让其感受到被尊重,可采取合理的消遣活动,来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如患者焦虑心理较重且不易缓解,可酌情给予安定口服,并及时处理引起焦虑的疾病和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2.3 恐惧的心理护理 恐惧心理是由于患者认为对自己有威胁或危险的刺激所引起的痛苦不安的情绪状态。当患者受到各种不良刺激而产生恐惧的心理状态时,家属要尽量倾听患者的诉说或保持安静,也可对患者进行抚摸,必要时抱紧患者有助于稳定情绪。也可采用松驰方法,如听音乐、深呼吸、读书、看画报等,均有利于减轻恐惧和消除不良反应。 2.4 悲伤的心理护理 悲伤是患者感觉或预感到将要出现失去亲人或重要事物时的一种心理反应状态。可表现为沉痛、哭泣、懊丧、忧郁或愤怒等,也可有饮食的改变,如饮食突然减少或不思饮食等。睡眠方面的改变主要表现为难以入睡,睡时多梦,梦中易醒等。严重的患者可表现为极度抑郁,否认事实,强迫自己机械地去做某些事情,并有幻视、幻听、妄想、恐怖症,甚至有自杀的念头,态度冷漠。 在护理这类患者的时候,要尽量养活或消除产生悲伤的原因和促成因素,积极劝慰患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帮助患者找到坚持的力量,如和亲密朋友诉说等;通过和患者的深入交谈,提高患者自身价值;对患者表现的愤怒、哭泣和诉说表示关心和同情;对有孤独、抑制、愤怒情绪的患者,要劝说患者摆脱过去,面向未来,重新树立生活的信心。
3.患者家属的主要心理问题 3.1 焦虑和紧张 入院时对疾病缺乏认识,对环境陌生感到焦虑和紧张,反复询问病情希望得到肯定的答案,或不断打听医护人员的情况,希望得到经验最丰富的医护人员的医治;住院期间由于病情变化而引起的焦虑与紧张,要求医护人员不断观察,反复陈述病情,担心遗漏病情变化,还有由于长期住院经济负担较重而引起的焦虑,不安心治疗,要求减少检查或提前出院。
3.2 恐惧与缺乏安全感 家属对疾病了解后产生恐惧感并过于敏感,尤其是急危重患者家属更是悲观,此时医护人员要注意避免谈及有关生死问题的字眼;由于心疼患者而对各种注射和侵袭性检查治疗产生的恐惧,家属常表现为患者在接受检查和治疗时不敢去看,或者躲开的行为。
3.3 怀疑和不信任 对疾病的不了解,查阅网上或书籍与医生的诊断进行对比,并以自己查阅的资料为准,对医生的治疗方案表示怀疑,并拒绝配合医护人员的各种护理治疗;对医护人员的年龄、性别、言语、着装等外在条件和表现引起的不信任,怀疑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更换主管医护人员;因医疗设施和环境的局限性引起对治疗能力和条件的怀疑,便挑剔住院环境和设施,要求转院等。
3.4 同病相怜感 相同疾病的患者家属之间亲和力极高,非常容易沟通,有同病相怜感,尤其是绝症或重症新人入院患者家属对老患者的经验信任程度超过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