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周三多-管理学-第十八章--企业组织创新

周三多-管理学-第十八章--企业组织创新

周三多-管理学-第十八章--企业组织创新
周三多-管理学-第十八章--企业组织创新

周三多管理学第十八章企业组织创新

一、概论

1、企业对组织成员不同时空的努力引导与整合的途径:

⑴制度结构:规范了作为类群的企业不同参与者之间的正式关系

⑵层级结构:规范了作为个体的参与者之间的正式关系

⑶文化结构:规范了作为类群或个体的参与者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的非正式关系

2、知识经济的特点:

⑴知识要素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相对重要性大大提高

⑵生产者与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的重新结合

⑶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知识创新和传播的速度大大加快

二、企业制度及其功能

1、企业循环的条件:

⑴企业能够投入到经营活动中的资源是有限的,对企业来说,这种有限性是双重的

⑵企业经营的直接目的不是为了取得产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为了实现其价值

⑶企业是人的集合体,企业经营有赖于不同参与者在不同的环节和方面提供不同的贡献

2、企业欲求其经营有效,必须解决三个基本问题:

⑴选择正确的经营方向、内容和规模,使企业产品符合社会需要,以保证产品价值的实现

⑵充分利用能够筹集到的各种资源,使有限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有效产出

⑶引导参与者的行为选择,诱发他们提供企业所需的贡献,形成实现企业目标所需的合力

3、企业制度的基本功能:

⑴导向功能:指企业制度指导企业经营方向的选择、引导稀缺资源的配置和使用的功能

⑵激励功能:指企业制度诱导各类参与者提供符合企业要求的贡献的功能

⑶协调功能:指通过制度安排,使各类参与者在企业经营的不同时空朝着共同的方向努力,使他们提供的不同贡献形成有利于实现企业目标的合力的功能

4、企业制度的定义:

规定或调节企业内部不同参与者之间权力关系和利益关系的基本原则或标准的总和。

三、企业制度分类的线索

1、企业制度分类的参与者因子

⑴元要素:企业经营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⑵元要素的特征:

它是企业经营所必需的最基本的要素,离开了这种要素或这种要素供应者的服务,企业活动便无法进行。

利用这种要素,人们可以很方便地取得组织企业经营所需的其他要素,或者可以很方便地取得能够换回其他要素的手段

⑶企业存在的元要素组成:

2、企业制度分类的关系因子

企业经营过程是不同参与者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同参与者结成各种关系,权力与利益关系是这些关系的主要方面,它们是企业制度调节的主要对象

权力关系:反映了不同参与者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相对地位

利益关系:决定不同参与者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利益实现方式

权力关系和利益关系的“逻辑”一致

四、企业制度的不同类型

不同企业制度的区别主要表现为不同参与者类群在企业经营中相互间权、利关系特点的差异。

1.资本逻辑的企业制度:权力派生于资本的供应;利益归属于资本所有者

2.劳动逻辑的企业制度:权力派生于劳动;利益归属于劳动者

3.知识逻辑的企业制度:权力派生于知识;经营成果的分配服从经营者的意愿

4.综合逻辑的企业制度:权力共使;利益分享;风险同担

五、工业社会的企业制度结构选择

1、企业是通过规范作为类群的参与者在企业活动中权、利关系的制度来引导和整合这些成员的行为的。

2、不同参与者是通过提供企业经营所必须的某种要素来实现他们对企业的贡献的

3、在迄今为止的工业社会,相对于其他要素来说,资本是最为重要也是最为稀缺的

4、劳动分工导致具体工人的操作范围更加狭窄,作业技能更趋专门化,工人流动更加困难

5、“知识”,特别是“管理知识”虽也已开始居一席之地,但主要是作为资本的附属而存在

六、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制度创新

1.在知识社会,知识正变为最重要的资源,企业内部权利关系正朝向知识拥有者的方向变化

2.企业的制度结构正从“资本的逻辑”转向我们所称的“知识逻辑”

3.权力派生于知识(特别是协调知识)的供应,利益(经营成果的分配)由知识的拥有者所控制,正逐渐成为后工业社会或知识社会的基本特征

七、企业层级结构及其类型

所谓层级组织,是按照分层授权的原则来设计组织中的职务、机构以及结构,以此为框架来整合组织中的各项活动、特别是组织中的管理活动

管理幅度与管理层级的这种反比关系决定了组织的层级结构可能表现为两种基本形态:

⑴锥型的层级结构:管理幅度较小、管理层次较多

⑵扁平型层级结构:管理幅度相对较大,层级相对而言较少,各层次上各机构与岗位间的分工相对比较粗

八、工业社会企业层级结构及其特征

工业经济中的企业试图通过层级结构来规范作为单个成员的参与者在企业活动中的关系和行为。

层级结构的主要特征:

⑴直线指挥,分层授权

⑵分工细致,权责明确

⑶统一标准,关系正式

九、知识经济与企业层级结构的改造

1、层级结构在企业中广泛运用是以市场环境为背景的。

2、在知识经济正在到来的今天,层级结构赖以成功的上述背景正在或已经发生变化。

3、一种新型的组织形式——网络组织:

⑴它在构成上是“由各工作单位组成的联盟,而非严格的等级排列”

⑵企业成员在网络组织中的角色不是固定的,而是动态变化的

⑶企业成员在网络结构中的权力地位不是取决于其职位,而是来自他们拥有的不同知识

4、知识经济带来的变化可能是对现存的层级组织进行网络化的改造:

用网络结构补充层级结构,而不是将后者完全取代

5、未来的组织应该是“网络化的层级组织”:

层级支持着组织活动的有序性,而网络则促进着组织的适应性

6、网络化的层级组织是三个相互对立的特点的统一:

⑴集权与分权的统一

⑵稳定与变化的统一

⑶一元性与多元性的统一

十、企业文化的功能与反功能

企业文化的定义:企业成员广泛接受的价值观念以及由这种价值观念所决定的行为准则和行为方式。

企业文化的基本功能:①行为导向功能②行为激励功能③行为协调功能

工业社会中企业文化的特点:

⑴企业文化是作为企业经营的一种副产品而出现的

⑵企业文化基本上反映了企业组织的记忆

⑶企业文化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而发挥作用的

⑷企业文化是一元的

十一、知识经济与企业文化创新

知识经济可能促使企业文化以下四个方面的调整:

⑴企业文化将成为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的重要,甚至是主要的手段

⑵企业文化将是人们自觉创造的结果,而不是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一种副产品

⑶作为人们自觉行为结果的企业文化不仅是记忆型的,而且是学习型的,或者更准确地说,主要不是记忆型的,而是学习型的

⑷企业文化将在强调主导价值观与行为准则的同时,允许异质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存在

周三多管理学总结

管理 彼得·圣吉的学习型组织 定义:学习型组织是指具有持续不断的学习、适应和变革能力的组织。当今管理者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变化。正如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所言“当今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 建立学习型组织的四条标准:人们能不能不断检验自己的经验;人们有没有生产知识;大家能否分享组织的知识;组织中的学习是否和组织的目标息息相关。 建立学习型组织的技能(五项修炼):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体学习;系统思考 普拉哈拉得和哈梅尔的核心能力理论 定义:核心能力是组织内的集体知识和集体学习,尤其是协调不同生产技术和整合多种多样技术流的能力。 一项能力可以界定为企业的核心能力,必须满足以下五个条件:不是单一的技术或技能,而是一簇相关的技术和技能的整合;不是物理性资产;必须能创造顾客看重的关键价值;与竞争对手相比,竞争上具有独特价值;超越特定的产品或部门范畴从而为企业提供通向新市场的通道。 计划 计划与决策的关系 区别:两项工作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决策是对组织活动方向、内容以及方式的选择;计划则是对组织内部不同部门和不同成员在一定时

期内的行动任务的具体安排,它详细规定了不同部门和成员在该时期内从事的活动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联系:决策时计划的前提,计划是决策的逻辑延续。决策为计划任务的安排提供了依据,计划则为决策所选择的目标活动的实施提供了组织保证;在实际工作中,决策与计划是相互渗透的,有时甚至是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的。 目标管理 定义:目标管理是一种过程和程序,它是组织上级和下级一起商定组织的共同目标,并由上级决定上下级的责任和分目标,然后把这些目标作为经营、评估、奖励每个单位和个人贡献的标准。 基本思想:企业的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企业管理人员必须通过这些分目标对下级进行领导,并以此来保证企业总目标的实现;目标管理是一种程序,使一个组织中的上下各级管理人员统一起来制定共同的目标,确定彼此的责任,并将此项责任作为指导业务和衡量各自贡献的准则;每一个企业管理人员和工人的分目标就是企业总目标对他的要求,同时也是这个企业管理人员或工人对企业总目标的贡献;管理人员和工人是依据设定的目标进行自我管理,他们以所要达到的目标为依据,进行自我管理,而不是由他的上级来指挥和控制;企业管理人员对下级进行考核和奖惩也是依据这些分目标 特点:目标管理具有目标体系是一种系统管理;实行参与管理是一种民主管理;实行自我控制是一种自觉管理;注重管理实践是一种成果管理

周三多-管理学习题集-第十八章企业组织创新

第十八章企业组织创新 习题 一、填充题 1.行为的_______是行为引导和整合的基本前提。 2.企业是通过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来使成员的行为具有一定程度的可预测性。 3.整个工业经济时代企业组织的构造都是以_______与其_______的分离为基本假设的。 4.企业的经营过程表现为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的不断循环。 5.企业制度在为经营活动的组织提供基本规则和框架时,表现出三种基本的功能: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6.足够的_______是启动、维持企业运营并在不断扩展的规模上运营的基本条件。 7.企业活动中所需知识可以分成三种类型: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 8.企业制度调节的主要对象是_______和_______关系。 9.产生于职位的权力称作_______,把来自知识、经验以及品质等个人因素的影响力称为_______。 10.现代企业的_______为作为企业集合体构成基础的各类参与者平等地行使经营权力提供了客观的物质基础。 11.知识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有关_______的知识与有关_______的知识。 12.管理幅度与管理层级的这种反比关系决定了组织的层级结构可能表现为两种基本形态:相对比较集权的_______与相对比较分权的_______。 13.层级组织的基本特征便是利用_______与_______来规范成员问的关系,影响他们在企业活动中的行为表现。 14.层级组织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职务或岗位所规定的_______,而非_______。 15.企业文化用来调节不同成员在企业活动中的_______。 16.企业文化对企业成员的行为影响具体表现在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等三个方面。 17.作为人们自觉行为结果的企业文化不仅是记忆型的,而且是_______的。 18.在工业社会蜕变而来的知识社会中,知识正变为最重要的资源,企业内部的权利关系正朝着知识拥有者的方向变化,企业的制度结构正从“资本的逻辑”转向我们所称的_______。 19.在知识逻辑的社会里,权力派生于_______,利益由_______所控制。 20.满足个性化的消费需求,要求企业生产组织更具_______;活动内容与方式的适应性调整则要求相关的权力从管理中枢_______。 21.要素的相对重要性既取决于要素本身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作用,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该种要素_______的影响。 22.企业是人的集合体。企业绩效,从而其生存与发展能力首先取决于其_______。 23.企业制度是通过_______和_______的分配来实现其基本功能的。 24.根据企业制度的_______以及_______,我们可以把企业制度定义为“规定或调节企业内部不同参与者之间权力关系和利益关系的基本原则或标准的总和”。 25.我们把企业经营中不可或缺的要素称为“_______”。 26.不同参与者在企业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利益关系首先表现为_______。 27.既相互区别矛盾又相互依存的各参与者利益是通过_______来实现的。 28.不同企业制度的区别主要表现为不同参与者类型在企业经营中相互间权、利关系特点的差异。在权力关系上,这种区别主要表现为各类参与者在企业生活经营活动中的_______的不同;在利益关系上,这种区别主要与各类参与者的_______有关。

管理学原理期末考试题目和答案

. . . . 《管理学原理》总复习与综合复习 一、基本概念 1、管理 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便 达到既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 2、决策 是管理的基本要素。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都是管理的职能,而每项职能都要求做 出迅速且明确的决定,这些都是决策问题。 广义定义:人们为了实现目标,根据客观条件,通过调查和研究,在掌握大 量有关信息和经验的基础上,借助一定的方法和手段,从众多方案中选择一个最满意或合 理的方案并付诸实施的过程。 狭义的决策:为达到某个目标,从众多方案中选定一个满意方案的行为,也就是通常 所说的“决定” 、“拍板”、或“决断”。 3、保健因素 是指工作环境或条件相关的因素,由于这类因素带有预防性,只起保持人的积极性、 维持工作现状的作用。 4、控制 对组织各方面的活动给以监控,使组织实际运行状况与组织计划要求保持动 态适应的工作过程。这项工作由管理人员来做,并作为一项管理职能开展,通常称之为“管理控制” 。 5、反馈控制 把组织系统运行的结果返送到组织系统的输入端,与组织预定的计划标准进行比较,然 后找出实际与计划之间的差异,并采取措施纠正这种差异的一种控制方法。 6、管理幅度 管理幅度也称为管理宽度,指一个管理者直接管理下级人员的数目。 二、基本原理 1、决策的程序 要使决策有效就要遵循科学的决策程序,一般来说,决策的程序可以分为一下几个步 骤: (1)识别机会或诊断问题:问题是决策的起点,任何管理组织的进步、发展都是从发现 问题开始,然后做出变革而实现的。这里的问题是指应有的状况和实际之间的差距。 (2)确定决策目标:决策要求有明确而具体的决策目标。 (3)拟定备选方案:决策的基本含义是抉择,这就要求至少有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可行性方案要具备 3 个条件,能够保证决策目标的实现,组织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都有可行性,具有排他性。 (4)分析评选备选方案:鉴定所有方案执行后可能产生的后果。要明智地评价备选方案,必须设法预测该方案执行后可能产生的后果,应尽量把所有可能都估计到。 专注专业

(完整版)周三多《管理学》笔记整理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 第一篇总论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第一节人类的管理活动 一.人类活动的特点:目的性依存性知识性——管理实践悠久历史原因 二.管理的必要性 1.作为发展中国家,资源短缺将是一种长期的经济现象,特别是资金、能源、原材料往往成为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桎梏。 2.作为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落后是阻碍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3.高度专业化的社会分工是现代国家的企业建立的基础。 4.实现社会发展和企业或任何社会组织的发展的预期目标,都要靠全体成员长期的共同努力。 5.近几年来,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信息网络、互联网等在中国各行各业中得到了空前迅速的应用和普及。 三.管理的定义 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的协调的过程。 (一)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管理不再单纯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同时也要十分关注实现组织中每个人的发展和实现组织的社会责任。 (二)管理应当是有效的 不仅要有较高的效率,同时还要有较好的效果。 (三)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协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组织内部各种有形和无形资源之间的协调;二是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协调。 (四)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 第二节管理的职能与性质 一.管理的职能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这五种职能是一切管理活动最基本的职能。 (一)决策 组织中所有层次的管理者,都必须从事计划活动。 (二)组织 计划的执行要靠他人的合作。 组织目标决定着组织结构的具体形式和特点。 组织职能是管理活动的根本职能,是其他一切管理活动的保证和依托。 (三)领导 需要有权威的领导者进行领导,指导人们的行为,通过沟通增强人们的相互理解,统一

周三多管理学笔记完整版

第一章 1、什么是管理,管理的概念含义? 答: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预期的目标,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利用专门的知识、技术和方法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的过程。这一过程体现在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与创新管理职能的基本活动中。 这一表述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1、管理的目标是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世界上不存在无目标的管理,也不可能实现无管理的目标。 2、管理由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与创新这样一系列相互关联、连续进行的活动所构成的。 3、管理的本质是协调。协调就是使个人努力与组织的预期目标一致。每一项管理职能,每一次决策都要进行协调,都是为了协调。 4、协调的中心是人。任何组织都同时存在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但人与物的关系最终仍表现为人与人的关系,任何资源的分配也都是以人为中心的。由于人不仅有物质需要而且还有精神需要,因此,社会与人的各种因素都会对协调产生重要的影响。 5、管理存在于组织之中。管理依存于组织的集体活动,离开了组织的集体活动来讨论管理是没有意义的。 6、协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需要定性的理论和经验,也需要定量的专门技术。 7、管理活动即强调目的又注重过程。强调目的就是选择去“做正确的事”,这关系到管理活动的效果问题;注重过程则重视“正确的做事”,这关系到管理活动的效率问题。在效果与效率之中,效果是本,效率是标,有效地管理就是要标本兼重即“正确地去做适当的事情”。其他: ⑴管理目的:管理是手段,其本身不是目的; ⑵管理主体:管理者;一种职业;

⑶管理客体:组织活动及其参与要素; ⑷管理过程: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以及创新。 (5)有效的管理者=理论掌握+技巧运用 2、管理的职能 答: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这五种职能是一切管理最基本智能。 计划:计划是指“制定目标并确定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行动”。管理者必须制定符合并支持组织总体战略的目标。另外,他们必须制定一个支配和协调它们所负责的资源的计划,从而能够实现工作小组的目标。 组织:计划的执行需要靠他人的合作。组织工作正是源自人类对合作的需要。应根据工作的要求与人员的特点、设计岗位、通过授权分工,将适当的人员安排在适当的岗位上,用制度规定各个成员的职责和上下左右的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组织结构,使整个组织协调地运转。领导;组织目标的实现需要依靠全体成员的努力,需要有权威的领导者进行领导,指导人们的行为,通过沟通增强人们的相互理解与信任,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激励每个成员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共同努力。 控制:控制的实质就是使实践活动符合计划,计划就是控制的标准。控制的时效性越强,控制的定量化程度也越高;越是高层的管理者,对控制的时效性的要求就越弱,而控制的综合性越强。控制与信任不完全对立。管理中可能有不信任的控制,但不存在没有控制的信任,没有控制就没有管理。 创新:最近几十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活动的空前活跃,市场需求的瞬息万变,社会关系日益复杂,不创新就无法维持。成功的关键就是创新。 各项管理职能的相互关系:每一项管理工作都是计划开始,经过组织,领导到控制结束。各职能之间同时相互交叉渗透,控制的结果可能又导致新的计划,开始新的一轮管理循环。如此循环不息,把工作不断推向前进。创新在这个管理循环之中处于轴心位置,成为推动管理

第十八章企业组织创新

第十八章企业组织创新 一、填充题 1 .行为的______是行为引导和整合的基本前提。 2 .企业是通过____、____以及______来使成员的行为具有一定程度的可预测性。 3 .整个工业经济时代企业组织的构造都是以______与其_____的分离为基本假设的。 4 .企业的经营过程表现为______、______和_______的不断循环。 5 .企业制度在为经营活动的组织提供基本规则和框架时,表现出三种基本的功能:______、______和______。 6 .足够的是_______启动维持企业运营并在不断扩展的规模上运营的基本条件。 7 .企业活动中所需知识可以分成三种类型: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 8 .企业制度调节的主要对象是_______和________关系。 9 .产生于职位的权力称作______,把来自知识、经验以及品质等个人因素的影响力称为______ 。 10 .现代企业的______为作为企业集合体构成基础的各类参与者平等地行使经营权力提供了客观的物质基础。 11 .知识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有关______的知识与有关______的知识· 12 .管理幅度与管理层级的这种反比关系决定了组织的层级结构可能表现为两种基本形态:相对比较集权的____与相对比较分权的_____。13 .层级组织的基本特征便是利用_____与______来规范成员间的关系,影响他们在企业活动中的行为表现。 14 .层级组织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职务或岗位所规定的_______,而非_______. 15 .企业文化用来调节不同成员在企业活动中的_______. 16 .企业文化对企业成员的行为影响具体表现在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等三个方面。 17 ·作为人们自觉行为结果的企业文化不仅是记忆型的,而且是_____的。 18 .在工业社会蜕变而来的知识社会中,知识正变为最重要的资源,企业内部的权利关系正朝着知识拥有者的方向变化,企业的制度结构正从“资本的逻辑”转向我们所称的________ 19 .在知识逻辑的社会里,权力派生于______,利益由______所控制。 20 .满足个性化的消费需求,要求企业生产组织更具_______;活动内容与方式的适应性调整则要求相关的权力从管理中枢_______。 21 .要素的相对重要性既取决于要素本身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作用,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该种要素_______的影响。 22 .企业是人的集合体。企业绩效,从而其生存与发展能力首先取决于其 _______. 23 .企业制度是通过______和______的分配来实现其基本功能的。

管理学原理名词解释参考答案

名词解释 题目范围: 管理;计划;组织;控制;激励;组织设计;管理的二重性;授权;管理环境;管理幅度。 第一编3个 管理P6:管理,就是在特定的环境下,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组织资源和职能活动,有效地实现预期目标的活动过程。这一概念包括以下 几方面的含义:管理是任何组织生存与发展所必须的活动,管理活动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 行的,管理的目的是实现组织的目标,管理的本质就是协调,管理的基本职能包括计划、 组织、领导和控制,管理职能的实施主体是管理者。 管理的二重性P7-8:所谓管理的二重性是指管理同时具有合理组织生产力的自然属性和为一定生产关系服务的社会属性。管理的自然属性也称管理的一般性,它是与生产力相连系 的,适应社会化生产要求;管理的社会属性也称管理的特殊性,它是与生产关系,社会文 化相联系的,主要反映主导地位的所有者的意志和利益要求。管理二重性的实践意义是: 有利于总结我国管理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有利于学习、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理论、技术和 方法,有利于结合国情学习、运用及探索有特色的管理模式。 管理环境P40-47:管理环境是指存在于社会组织内部与外部的,影响管理实施和管理功效的各种力量、条件和因素的总和。组织的环境可以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内部环境指社 会组织履行基本职能所需的各种内部的资源与条件;外部环境是指组织外部的各种自然和 社会条件与因素(,包括自然环境、经济环境、政治和法律环境、社会与文化及心理环境、技术环境、 竞争环境等)。(管理者对环境因素的重视首先表现在对组织处环境的现状及未来 的认识和评价上,我们可以用环境的变化程度和环境的复杂程度这两个方面来描述环境的不确定性。)环境与管理的关系表现在管理者对环境的能动地管理上。 第二编1个 计划P151:就是确定组织任务、宗旨、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战略、措施、程序和实现目标的时间表和预算的活动过程。从名词意义上说,计划是指规划好的行动方案或蓝图,是对 组织不同部门关于行动方向、内容和方式进行安排的材料。从动词意义上说,计划是指为 了实现决策所确定的目标,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预先对行动方法、步骤和手段进行安排。(管理职能之一的“计划”,指的就是动词意义上的计划的内涵。) 第三编4个 组织P182:从静态的角度去看,组织是为了达到某些特定目标,经由分工与合作及不同

管理学周三多第六版重点总结

一:管理 1、管理的定义:管理是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 ①法约尔----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等职能为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 ②福莱特----管理是通过其他人来完成工作 ③比得·德鲁克----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 ④赫伯特·西蒙----管理就是决策 ⑤哈罗德·孔茨----管理就是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的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 ⑥加雷思·琼斯----管理是对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快速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 ⑦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是通过协调其他人的工作有效率和有效果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管理的本质是协调(管理的主体、客体、目标) ●管理的属性:(1)自然属性:人类的任何社会活动都必定具有各种管理 职能。此性质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 同而有所改变,这完成是一种客观存在(2)社会属性:实际上就是“为 谁管理”的问题 2、管理的职能有五种: a.决策(计划):指制定目标并确定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行动 b.组织:根据工作的要求与人员的特点,设计岗位,通过授权和分工,将 适当的人员安排在适当的岗位上,用制度规定各个成员的职责和上下左 右的相互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组织结构,使整个组织协调地运转 c.领导:指导人们的行为,通过沟通增强人们的相互理解,统一人们的认 识和活动,激励每个成员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目标共同努力。 d.控制:使实践活动符合于计划,计划就是控制的标准 e.创新:在其他管理职能创新所取得的效果中表现自身的存在和价值 3、管理者的角色:人际角色(代表人、领导者、联络者)、信息角色(监督者、传播者、发言人)、决策角色(企业家、干扰应对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4、管理者的技能:1)技术技能:指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2)人际技能:指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3)概念技能:指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 5、科学管理理论:泰罗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他的科学管理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主要观点 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科学管理方法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 管理的核心问题是进行一场彻底精神革命 ●管理制度 科学操作方法 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

周三多 管理学 企业组织创新

周三多管理学第十八章企业组织创新 一、概论 1、企业对组织成员不同时空的努力引导与整合的途径: ⑴制度结构:规范了作为类群的企业不同参与者之间的正式关系 ⑵层级结构:规范了作为个体的参与者之间的正式关系 ⑶文化结构:规范了作为类群或个体的参与者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的非正式关系 2、知识经济的特点: ⑴知识要素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相对重要性大大提高 ⑵生产者与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的重新结合 ⑶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知识创新和传播的速度大大加快 二、企业制度及其功能 1、企业循环的条件: ⑴企业能够投入到经营活动中的资源是有限的,对企业来说,这种有限性是双重的 ⑵企业经营的直接目的不是为了取得产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为了实现其价

值 ⑶企业是人的集合体,企业经营有赖于不同参与者在不同的环节和方面提供不同的贡献 2、企业欲求其经营有效,必须解决三个基本问题: ⑴选择正确的经营方向、内容和规模,使企业产品符合社会需要,以保证产品价值的实现 ⑵充分利用能够筹集到的各种资源,使有限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有效产出 ⑶引导参与者的行为选择,诱发他们提供企业所需的贡献,形成实现企业目标所需的合力 3、企业制度的基本功能: ⑴导向功能:指企业制度指导企业经营方向的选择、引导稀缺资源的配置和使用的功能 ⑵激励功能:指企业制度诱导各类参与者提供符合企业要求的贡献的功能 ⑶协调功能:指通过制度安排,使各类参与者在企业经营的不同时空朝着共同的方向努力,使他们提供的不同贡献形成有利于实现企业目标的合力的功能 4、企业制度的定义:

规定或调节企业内部不同参与者之间权力关系和利益关系的基本原则或标准的总和。 三、企业制度分类的线索 1、企业制度分类的参与者因子 ⑴元要素:企业经营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⑵元要素的特征: 它是企业经营所必需的最基本的要素,离开了这种要素或这种要素供应者的服务,企业活动便无法进行。 利用这种要素,人们可以很方便地取得组织企业经营所需的其他要素,或者可以很方便地取得能够换回其他要素的手段 ⑶企业存在的元要素组成: 2、企业制度分类的关系因子 企业经营过程是不同参与者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同参与者结成各种关系,权力与利益关系是这些关系的主要方面,它们是企业制度调节的主要对象 权力关系:反映了不同参与者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相对地位

《管理学原理 Ⅰ 》第二次作业答案

首页?-?我的作业列表?-?《管理学原理(Ⅰ)》第二次作业答案你的得分:?100.0 完成日期:2015年01月08日17点48分 说明:每道小题括号里的答案是您最高分那次所选的答案,标准答案将在本次作业结束(即2015年03月12日)后显示在题目旁边。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 2.0 分,共40.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霍桑实验的第一阶段是() 2. ( C ) A.大规模访谈 B.继电器装配室试验 C. D.工作场所照明试验 E.接线工作试验 F. 3.决定一个组织的性质,决定此组织区别于彼组织的标志是()。 4. ( B ) A.战略

B.使命 C.政策 D.规划 5.按照韦伯的观点,只有在()基础上建立的组织,才在绝对纪律性和可 靠性等方面比其他任何组织都要优越。 6. ( C ) A.传统权威 B.个人权威 C.合理--合法权威 D.神授权威 7.目标管理指导思想是以()为基础的。 8. ( B ) A.X理论 B.Y理论 C.双因素理论 D.Z理论 9.组织设计的四个主要依据不包括()。 10. ( A ) A.产业状况

B.组织环境 C. D.组织战略 E.规模与组织所处的发展阶段 11.政策指导矩阵是由下列哪个单位创立的() 12. ( D ) A.兰德公司 B.波士顿咨询公司 C.GE公司 D.壳牌公司 13.公平理论是由谁提出的() 14. ( D ) A.马斯洛 B.赫兹伯格 C.明茨伯格 D.亚当斯 15.下列哪个不属于人力资源计划中的人员配备原则() 16. ( B ) A.因事择人原则

周三多管理学

周三多《管理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之知识概要 第一章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 1、管理的定义: 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进一步解释:(1)管理的载体是组织;(2)管理的本质是合理分配和协调各种资源的过程;(3)管理的对象是相关资源,即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4)管理的职能活动包括信息、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5)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而该目标仅凭单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 2、管理的职能: 法国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美国孔茨和奥唐内尔:计划、组织、人员配置、指导、控制。本书: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相互关系:(1)决策是计划的前提,计划是决策的逻辑延续;(2)组织、领导和控制旨在保证决策的顺利实施。 3、管理者的角色: (1)人际角色:代表人角色、领导者角色、联络者角色。(2)信息角色:监督者角色、传播者角色、发言人角色。(3)决策角色:企业家角色、冲突管理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角色。 4、管理者的技能: 罗伯特·卡茨:(1)技术技能;(2)人际技能;(3)概念技能。 5、古典管理理论: (一)科学管理理论 科学管理理论着重研究如何提高单个工人的生产率。 泰罗(科学管理之父):(1)工作定额;(2)标准化;(3)能力与工作相适应;(4)差别计件工资制;(5)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 (二)组织管理理论 组织管理理论着重研究管理职能和整个组织结构。 A:法约尔:(1)企业的基本活动和管理的五种职能:a技术活动;b商业活动;c财务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第五版全套复习题及答案

管理学原理第五版复习题精选 第一篇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人际技能,概念技能,技术技能 2、非正式组织 3、社会人 4、需求层次论 5、双因素理论 6、X理论,Y理论,超Y理论,Z理论 7、程序性决策,非程序性决策 8、整体性原理,综合性原理,人本原理,责任原理,效果、效率、效益 9、企业伦理道德,功利主义道德观,社会契约道德观 10、管理哲学 二、问答题: 1、简要介绍西蒙、法约尔、泰罗关于管理的基本观点 2、管理活动具有哪些基本职能?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3、一个有效的管理者需要扮演哪些角色?需要具备哪些技能? 4、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你怎么认识其优缺点? 5、霍桑实验的主要结论是什么?(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行为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6、介绍法约尔组织管理论的主要内容 7、简述管理科学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的主要观点 8、简述ERP思想的主要内容 9、什么是系统?系统有哪些基本特征?系统原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0、如何理解责任原理?责任原理的本质是什么? 11、有哪几种主要道德观?什么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有哪些体现? 12、你是如何理解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13、管理有哪些基本方法?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人际技能指成功的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概念技能指把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能力,把组织视为一个整体,掌握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技术技能指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2、非正式组织:在正式组织中由于特定的经常性交流而形成的一群人,一般以感情为纽带,以维护共同的利益为特征,在性格、业余爱好以及感情相投的基础上,遵循大家所接受的不成文的行为规则,甚至能左右组织中的每一个人。 3、社会人:指在工作中将物质利益放在次要位置而将与周围人的友好相处、满足社会归属的需要放在首要位置的那种人。 4、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马斯洛将需要分为五级,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感情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他的需要层次理论有两个基本论点,⑴人的需要取决于他已经得到了什么,尚缺少什么,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⑵人的需要都有轻重层次,某一层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另一个需要才出现。 5、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将影响工作的因素分为两类,一类因素当其不具备时人们会抱怨,而具备后人们只是不再抱怨,而不能产生激励作用,这类因素一般与工作条件和环境有关,称为保健因素,如公司管理,监督措施,人际关系,工作条件,薪金,地位等;另一类因素当其不具备时不能产生激励作用但也不会导致很大不满,而当其具备时就能产生激励作用,这类因素一般与工作内容和工作本身相关,成为激励因素,如工作的性质,成就感,赞赏,提升,责任,在工作中的成长等。 6、x理论指⑴人的本性是坏的,一般人都有好逸恶劳、尽可能逃避工作的特性;⑵对于大

《管理学》习题与答案——第23章 企业组织创新

第二十三章企业组织创新 一、教学要点 1、工业社会的企业制度结构特征及其原因。 2、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制度创新的逻辑。 3、工业社会的企业层级结构及其特征。 4、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层级结构创新的逻辑。 5、工业社会的企业文化的功能与特点。 6、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文化创新的逻辑。 7、关键名词:工业社会、知识经济、企业制度、企业制度创新、企业层级结构、企业层级结构创新、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创新 二、习题 (一)填充题 1、稀缺资源从资本转向_________,将导致知识参与者在企业权利关系中地位的提高。 2、根据人们在企业中的活动,知识可以分为两种类型:_________与_________。 3、工业社会是以_________的发展为基础的,工业社会的发展又不断促进着操作知识的进步。 4、如杜拉克所指出的,知识,特别是有关_________的知识,正变为“关键的经济资源”,甚至是“今天唯一重要的资源”。 5、在工业社会蜕变而来的知识社会中,知识正变为最重要的资源,企业内部的权利关系正朝向知识拥有者的方向变化,企业的制度结构正从“资本的逻辑”转向我们所称的_________。 6、在资本逻辑的社会里,权力派生于_________,利益由_________所控制。 7、层级组织的基本特征是利用_________与_________来规范成员问的关系,影响他们在企业活动中的行为表现。 8、组织所倚重的是角色间的_________,而非个人间的非正式关系。 9、满足个性化的消费需求,要求企业生产组织更具_________;活动内容与方式的适应性调整则要求相关的权力从管理中枢_________。 10、新形势下的企业组织必须是有利于企业成员的_________和_________的组织。 11、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等三个方面。 12. 在知识逻辑的社会里,权力派生于_________,利益由_________所控制。 (二)选择题 1、企业制度的作用有_________。 A. 规范着参与者类群间的权力关系 B. 影响着这些参与者在企业决策制定与执行中的行为表现 C. 规范了参与者类群间的利益关系 D. 影响着不同参与者在企业成果形成中的行为特点 2、分工劳动在工业社会的发展的作用有_________ A. 加剧了普通劳动知识的专门化与狭窄化 B. 加剧了普通劳动技能的专门化与狭窄化 C. 决定了协调分工劳动所需的专门知识的供应的增加 D. 决定了协调分工劳动所需的专门知识的供应的相对稀缺性 3、关于层级结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 A. 直线指挥,分层授权保证了企业行动的迅速 B. 分工细致,权责明确促进了效率的提高 C. 标准统一,正式的角色关系则保证了企业活动的有序性 D. 层级结构发挥作用并得成功是以一定的环境条件和假设作为前提条件的 4、网络组织中的核心机构_________。 A. 与组织的各工作单元一起完成组织的各项工作 B. 创造促成向心力的企业文化

周三多管理学(高教版)第八章组织结构设计

第一节 目标管理 一、目标管理基本思想 1.目标管理的概念 目标管理是彼得.德鲁克1954年提出的。 目标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要达到的目的。 目标管理是指企业根据决策确定的目标,从上至下,再从下至上,上下结合反复协商,确定一定时期各个部门或组织成员的分目标,并为各分目标的实施而进行的组织管理和控制的一种计划制定与实施方法。 目标管理是一种参与管理,也是一种授权管理 2.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 a.企业的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企业管理人员必须通过这些目标对下级进行领导并以此来保证企业总目标的实现。 b.目标管理是一种程序,使得一个组织中的上下各级管理人员共同制定共同的目标、成果责任、衡量各自的贡献。 c.每个企业管理人员或成员的分目标是企业总目标对其的要求,也是其对企业总目标的贡献。 d.组织成员是通过目标进行管理的,以目标为控制依据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控制。 e.考核和奖惩的依据是分目标。 3.对目标管理的理解 a.目标管理中的“目标”与传统的目标概念不同。目标管理中的目标包括要达到的目标程度、期限、完成目标的体系、目标成果的评价等含义,而传统的目标仅指要达到的目的。 b.目标管理中的“目标”与工作标准不同。 标准是静态的,而“目标”是动态的;目标有很强的激励作用;标准执行是在工作完成后的对比均衡,而目标管理是全过程的,可随时了解、掌握工作的进度和结果。 c.目标管理必须有一套科学完整的目标管理体系,以协商交流为主,共同制定目标。 1.2 目标的性质 层次性 网络性 多样性 可考核性 可接受性 挑战性 信息反馈性 三、目标管理的过程 1.制定目标:包括组织的总体目标、各部门的分目标以及目标对应的职责。 2.明确组织的作用:每个目标和子目标都有责任人 3. 执行目标:根据目标利用一定的资源开展恰当的活动。 4.评价成果:是实行奖惩的依据、沟通的机会、自我控制和自我激励的手段,包括上下级和同级间的相互评价。 5.实施奖惩:奖惩是目标管理的内容之一,是一种激励手段,是更好地实施新目标的前提。 1.整体性 2.激励性 3.可行性 4.应变性 5.针对性

管理学重点整理周三多

一、总论 (一)、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 1、管理的概念: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 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2、管理者的技能: 1)、技术技能:是指管理者掌握和熟悉特定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 具的能力。 2)、人际技能:是指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和别人沟通的能力。 3)、概念技能:是指生产新想法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思维能力。 3、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观点和经济人观点(萌芽和基础) 认为分工是增进劳动生产力的重要因素: 4、科学管理理论(重要和奠基)——泰罗 1)工作定额:泰罗在伯利恒钢铁公司进行了有名的搬运生铁块实验 2)标准化: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 3)能力与工作相适应: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为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 4)差别计件工资制 5)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相分离。 5、组织管理理论——法约尔(对管理学的划分) 五大职能: 1)计划:预测未来并制定行动方案 2)组织:建立企业的物质结构和社会结构 3)指挥:使企业人员发挥作用 4)协调:让企业人员团结一致,使企业中的所有活动和努力统一和谐 5)控制:保证企业中进行的一切活动符合制定的计划和所有下达的命令 6、行为管理理论——梅奥的霍桑试验 1)内容:工作场所照明实验、继电器装配室实验、大规模访谈、接线板接线工作室实验 2)、结论: A、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纪人 B、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C、生产率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 二、决策与计划 (一)、决策与决策方法 1、决策的概念:指组织或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有关活动的方向、 内容及方式的选择或调整过程。 2、决策的原则: 1)容易获得与决策有关的全部信息 2)真是了解全部信息的价值所在,并据此拧订出所有可能的方案 3)准确预测每个方案在未来的执行结果 3、集体决策方法 1)头脑风暴法——奥斯本 2)名义小组技术 3)德尔菲技术

参考试题 第16&17&18章

第十六章管理的创新职能 一、单项选择题 1、管理的本质内容(D ) A.领导 B.指挥 C.控制 D.维持和创新 2、系统的社会存在的前提是(D ) A.社会对系统贡献的需要程度 B.系统本身的贡献能力 C.系统从社会中获取资源的能力 D.社会的接受 3、(B )影响系统的社会贡献的性质。 A.局部创新 B.整体创新 C.运行中的创新 D.积极攻击型创新 4、从(C )来看,可将其分为系统初建期的创新和运行中的创新。 A.创新的规模及创新对系统的影响程度 B.创新与环境的关系 C.创新发生的时期 D.创新的组织程度 5、在新的经济背景中,组织的目标必须调整为(C )。 A.企业利润最大化 B.尽量满足社会需要 C.通过满足社会需要来获取利润 D.以上都不是 6、(A )要求企业根据市场需要的变化,根据消费者偏好的转移,及时地调整企业的生产方向和生产结构,不断开发出用户欢迎的适销对路的产品。 A.品种创新 B.产品创新 C.产品结构的创新 D.技术创新 7、(B )是企业技术创新的狠心内容。 A.要素组合方法的创新 B.产品创新 C.要素创新 D.人事创新 8、(C )是决定企业其他制度的根本性制度。 A.人事制度 B.经营制度 C.产权制度 D.管理制度 9、国内经济管理界所谓的“新理论”、“新概念”、“新模式”层出不穷,时髦但不持久,这个许多力求取得卓越成绩的实际管理人员增加了无形的压力。这种现象在国外也同样存在,到底是管理实践确实需要这么多的“新东西”,还是管理理论界不甘寂寞,人为创新?对此,管理学界有很多争议,以下是其中的一些说法,请问你最赞同哪一种?(D ) A.在环境变化的情况下,不可能“一招鲜吃遍天下”,所以管理理论必须以这种方式推陈出新 B.管理模式需随经济变化而变,其形式与内涵均需作大的幅度的调整,否则就会落后 C.管理要出奇制胜,这样才有可能让竞争对手无所适从,所以管理模式必须创新 D.万变不离其宗,管理的核心仍离不开如何建立选人、用人、育人、留人机制 二、多项选择题 1、从创新与环境的关系分析。可将创新分为(BC ) A.局部创新 B.消极防御型创新 C.积极攻击型创新 D.整体创新 2、企业技术创新主要表现在(BCD ) A.市场创新 B.要素创新 C.要素组合方法创新 D.产品创新 3、要素创新包括(ABD ) A.材料创新 B.设备创新 C.产品创新 D.人事创新 4、设备创新主要表现在(ACD ) A.通过利用新的设备,减轻手工劳动的比重 B.尽量使用设备,以降低成本 C.将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用于改造和革新原有设备

2中国企业组织创新氛围的结构和测量_杨百寅

0引言 随着全球创新变革的日益升温,打造创新的环境成为企业乃至国家关注的焦点,创新氛围也逐渐成为研究者和管理者关注的热点[1-10]。创新氛围的概念最早由Payne 和Pugh 在1976年提出[11],本文认为,组织创新氛围指“组织成员对其所处的工作环境支持创造力和创新程度的知觉描述,这种知觉会影响组织成员的态度、信念、动机、价值观和创新行为,进 而影响到整个组织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12-13] 。学 者们对组织创新氛围的结构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提炼了一些共同的价值要素,如组织支持、挑战性和信仰、鼓励自由和冒险、信任和开放等,并开发了SS-SI 、WEI 、TCI 、CCQ 、SOQ 、KEYS 等组织创新氛围测量量表[14-17]。但许多研究文献却未明确交代其样本数量与样本背景,因此,目前多被视为测量教育环境的工具。 另外,不同学者在不同环境下提出的观点不尽相同,尤其缺乏系统理论模型的支持[13]。台湾地区的 研究基本上延续西方的研究范式,大陆关于组织创新氛围的定性挖掘还不充分,仅有郑建君(2009)开发的量表考虑了中国文化的影响[9],目前仍缺乏全面考虑中国文化和发展情况的测量工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10]。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现实环境与西方国家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开发适合大陆地区的测量工具,必需扎根于中国企业的现实情况。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中国企业组织创新氛围的维度结构,并开发测量量表。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深度访谈辅以开放式问卷调查,收集原始数据资料,并采用扎根理论的方法,探索在中国背景下组织创新氛围的内涵和结构。通过定量研究的方法加以验证,形成《中国企业组织创新氛围量表》。 1文献综述 1.1组织创新氛围的内涵研究 创新氛围,是组织成员对其所处的工作环境支 持创造力和创新程度的知觉描述,会影响组织成员的态度、信念、动机、价值观和创新行为,进而影响到 收稿日期:2013-01-10 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7072500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890081,71172009) 第一作者简介:杨百寅(1962—),男,江苏常熟人,博士,清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领导力开发、权力与影响的策略、学习型组织和知识整体理论等。 中国企业组织创新氛围的结构和测量 杨百寅1,连 欣1,马月婷2 (1.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84;2.中国盘古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北京100162) 摘要: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对中国企业组织创新氛围的维度及测量进行研究。采用开放式问卷收集了555条描述,归类分析表明,中国情境下企业的组织创新氛围包括8个方面,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开放式问卷。283份有效问卷的探索性因子分析表明,组织创新氛围是一个8因素的结构,包括:理念倡导、市场引导、评价激励、学习培训、沟通合作、典型示范、资源保障和授权支持。8因素又从属于更高阶的潜变量:价值导向、制度激励和人际互动。来自24家企业493份有效问卷的验证性因子分析验证了组织创新氛围的结构效度,内部一致性分析和回归分析的结果也表明,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关键词:组织创新氛围;测量;信度;效度中图分类号:F27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241(2013)08-0043-13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SCIENCE OF SCIENCE AND MANAGEMENT OF S.&T. Vol.34,No.08Aug.2013 第34卷第08期2013年08月

《管理学原理》论述题

《管理学原理》练习题库-----论述题 1.试述管理是科学性、技术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管理的科学性,是指一种系统化的管理知识体系。管理的科学理论对管理人员来讲是至关重要的,管理人员只有掌握了这种经过系统化的管理知识体系,才可以避免单纯凭经验、直观和靠运气的方法,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能够设想出可行的、正确的解决办法。管理的科学性表明:管理只要遵循一定的原理和方法,按照科学规范的要求进行运作,是能够反映事物的客观规律性的。 管理的技术性,是指把系统化的管理知识体系转化为能够进行操作的方法和技巧,是管理科学应用于管理实践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管理技术反映了管理理论,它是从管理经验和管理技能中提炼发展而来的。目前, 管理的艺术性,是指管理的实践,是达到某种所需要的具体结果的“诀窍”。它强调管理的创造性和权宜应变。 管理的科学性、技术性和艺术性的统一。管理者在理论的运用中应该注意二点:一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二是既不能生搬硬套地滥用管理理论,又不能随心所欲地驾驭一切。从科学性来讲,不能用一个不适应实情的原理去改善管理者所面对的现实。不论是理论家还是实践家,试图把一种理论生硬地搬用于不能由它来阐明的那种情况,那是不适宜的。从技术性来讲,管理者应该正确运用管理技术中的预算编制、决策技术、目标管理以及各种控制技术等等,以便有效地开展管理活动。从艺术性来讲,管理的艺术性应局限在管理制度失效的领域,也就是说需要靠管理者的人格魅力、灵感与创新,去完善管理制度。但在管理制度规定到的地方,是不可以假管理艺术之名违反管理制度的。如果管理制度本身不合理,那么就需要修订管理制度,而不是以管理艺术去代替不合理的管理制度。可以讲,建设管理制度,需要把握科学性和技术性;完善管理制度,需要运用艺术性。 2.试析人本管理在组织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人是管理系统中最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和最为活跃的因素。作好了人的工作,管理就抓住了根本。从这个意义上讲,管理的人本原理,就是指组织的各项管理活动,都应以调动和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根本,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一项管理原理。将人本原理运用到实践中去,管理者就要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