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化学全册第四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新版)鲁教版五四制
- 格式:doc
- 大小:163.00 KB
- 文档页数:4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教学设计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提问]上节课学习高猛酸钾制取氧气,请同学们回忆实验主要有药品、原理、装置、收集、步骤、检验、验满等。
交流讨论巩固知识导入新课还有其他实验方法制取氧气吗?小组交流讨论实验探究一、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
1、反应原理:教师边读边写并在下方写出各物质的化学式。
(催化剂后面再补)[探究一]设计实验验证过氧化氢能产生氧气。
现象:带火星的木条没有复燃。
[问题一] 带火星的木条没有复燃,可能是什么原因呢?(猜想与假设):①过氧化氢不会分解出氧气。
②过氧化氢反应太慢,产生氧气量少。
③过氧化氢放久变质。
(设计实验):教师展示一装有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用活塞塞住并放置一天),打开活塞实行检验氧气。
现象:带火星的木条火星亮闪。
结论:猜想①和③是错误的。
师:如果是反应太慢所致,那让我来加快它的反应速率。
(边演边解说)[探究二]:在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并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
现象:反应急烈,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问题二]产生氧气的速率为什么突然加快了?(猜想与假设):①二氧化锰能放出氧气。
②二氧化锰与过氧化氢反应放出氧气。
1、引导学生观察过氧化氢的颜色及状态并仿照书写表达式二遍。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小组交流讨论、归纳、表达。
3、教师解释、强调,学生细致观察。
4、引导学生观察二氧化锰的颜色及状态并仿照书写化学式二遍。
1、培养学生观察水平和化学反应的书写水平,树立元素观、变化观和转化观。
2、学习用对比的方法对获得的信息实行加工。
3、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培养观察、分析、归纳、表达水平。
4、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操作水平。
5、一些不安全的操作采用多媒体演示,直观安全。
③二氧化锰加快了过氧化氢的反应速率(设计方案)①加热装有二氧化锰的试管,并检验。
现象:带火星的木条也不能复燃。
结论:猜想①是错误的。
②观察反应后固体物质的颜色及状态,你猜想固体物质可能是什么?解释:老师做了“反应后固体物质的回收”实验并查阅资料表明:反应前后固体物质的质量不变。
课题1 空气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 知道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实验的原理、现象、反应式及结论。
2、 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并记住各组分及含量。
3、 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一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课前预习】1、空气无色无味,不易觉察,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列举实例来说明空气确实存有吗?2、你对空气有哪些了解和理解?(如有什么样的外观?性质?含有哪些成分等)3、通过实验,法国化学家____得出了空气是由氮气(化学符号___)和氧气(化学符号___)组成的,其中,____约占空气体积的1/5。
4、如何检验装置的气密性?【实验2-1】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实验原理:因为白磷燃烧发生了如下反应__________(写出文字表达式),消耗了集气瓶中的____,导致气压减小,烧杯中的水流入集气瓶中。
实验结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大约占空气体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课堂探究】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独立思考: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如何证明空气的存有?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演示实验【2-1】,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完成下表。
已 知: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交流与思考:(1)红磷燃烧消耗了集气瓶中什么气体?为了将这种气体消耗干净,对红磷的量有什么要求?能否将红磷替换成石蜡?(2)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按住瓶塞?止水夹应该在什么时候打开?(3)红磷熄灭后瓶内还有没有残余的氧气?集气瓶中剩余的主要是什么气体?该气体具有怎样的性质?(至少归纳两条)(4)实验结论:思考与讨论:上述的实验只能粗略的测量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如果实验过程中出现误差,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如果实验中减少的气体的体积小于1/5,可能的原因有哪些?若大于1/5,可能有哪些原因?自主学习课本P27并将下列物质分类:氮气、铁粉、空气、食醋、氧气、啤酒、海水、五氧化二磷、二氧化碳、红磷属于纯净物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属于混合物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上面物质的分类,归纳总结混合物和纯净物的特点:纯净物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混合物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有效训练:1、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A、4:1B、5:1C、1:5D、1:42、空气里含有(1)氧气(2)氮气(3)稀有气体(4)二氧化碳及其他气体和杂质,这些气体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由大到小排列准确的是()A、(1)(2)(3)(4)B、(2)(1)(3)(4)C、(1)(2)(4)(3)D、(2)(1)(4)(3)3、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A、河水B、乙醇汽油C、氧气D、加铁酱油4、下列现象说明空气中含有什么成分?(1)瓜子变软_________(2)澄清石灰水变浑浊_________(3)物质在空气中燃烧_________(4)大豆根瘤菌能够固氮________5、在如图所示的实验中(1)把燃烧匙内的红磷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点燃,并迅速伸入集气瓶内,塞紧橡皮塞,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待集气瓶冷却至室温后,打开止水夹,又观察到_________(3)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4)红磷在集气瓶中未能完全燃烧,说明________(5)打开止水夹后,集气瓶中吸入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体积的1/5,说明__________________,还可推论出剩余气体氮气___(“难”或“易”)溶于水和其化学性质___(“活泼”或“不活泼”)的结论。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 空气1.知识与技能(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3)初步理解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4)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1)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实行观察、记录并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2)学习使用观察、实验、收集资料,从日常生活经验实行总结等方法获取信息;(3)使用分析、对比、归纳的方法对获取的信息实行整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对待任何事物都必须有一个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保持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3)逐步树立注重社会,热爱自然并为社会进步而学习化学的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1.空气的组成;2.空气组成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教具准备1.教师用具:(1)投影仪、挂图(O2、N2、稀有气体的用途);(2)集气瓶、燃烧匙、红磷、烧杯、塞子(带导管)、弹簧夹、火柴。
2.学生用具:空气发现史的资料、稀有气体用途的资料、大气污染的漫画等等(详细内容见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导入一我们周围存有一种“看不到摸不着”的物质即空气,它跟我们的生活最密切,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实例来说明无色无味不易察觉的空气确实存有吗?(堵住注射器的末端后推动活塞很难推动,能够证明空气的存有。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相关空气的知识。
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分析]为了搞清楚空气的成分,很多科学家都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
其中,最有名的是法国的化学家拉瓦锡,他最早使用天平作为研究工具,用液态的金属汞作为研究对象,最终研究出了空气的成分。
[图片展示]研究空气成分的装置[分析]拉瓦锡并不是最早研究空气成分的人,在他之前已有很多科学家着手研究空气的组成。
如瑞典化学家舍勒和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里,他们很早就发现了空气中的氧气。
但拉瓦锡最早用实验得出了结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氧气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氧气能与很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氧气的化学性质较活泼。
2.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及一些化学反应现象。
3.理解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知道缓慢氧化这个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分析判断水平及动手实验水平。
2.学会观察实验现象,会分析实验信息并从中归纳得出结论。
3.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描述及表达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2.养成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尊重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态度。
3.逐步树立“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辩证观点。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难点:1.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2.培养学生主动观察、思维、动手实验水平、语言表达的完整和准确性。
3.小测验导入:1.下列物质排放到空气中,不会造成大气污染的是( B )A.SO2 B.O2 C.CO D.NO2世间万物生存都需要氧气,这节课我们就来具体学习氧气的性质与用途。
如何区别空气和氧气?结论:1.氧气可使带火星木条复燃;2.木条燃烧越旺,说明氧气越多。
氧气的物理性质(通常状态下:在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是 1.429g/L,比空气的密度略大。
它不易溶于水。
在压强为101kPa时,氧气在-183℃时变为淡蓝色液体,在-218℃时变为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氧气的化学性质:(1)氧气能支持燃烧将带有火星的木条伸入盛满氧气的集气瓶中,能使木条复燃。
(2)硫与氧气反应点燃二氧化硫表达式:硫+氧气――→实验现象: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燃烧得更旺,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都生成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放出热量。
【提示】硫燃烧时,为了防止污染空气,要在集气瓶底加少量水吸收二氧化硫。
(3)木炭与氧气反应点燃二氧化碳表达式:碳+氧气――→实验现象: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得更旺,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无色的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4)铁与氧气反应点燃四氧化三铁表达式:铁+氧气――→实验现象: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的固体,放出热量。
课题3 制取氧气(第三课时)学历案【课标要求】初步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学习目标】1.回忆课题3第二课时所学知识,准确选择制取氧气的仪器及装置。
2.通读教材,粗略概括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较为纯净的氧气的简单步骤,提升对获取信息实行加工的水平。
3.通过小组合作,完善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简单步骤,能总结出至少2条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及注意这些事项的原因,养成严谨求实、善于合作、勤于思考、敢于质疑的科学品质。
4.经历制取氧气的过程,完成简单的实验操作,形成基本的实验技能,从实验中体会实验操作的科学性。
【学习过程】一.学前准备回忆上节课内容,完成下列任务中的1和2:1.用高锰酸钾制取一瓶较为纯净..的氧气,需要下列仪器中的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2.若想制得一瓶干燥的氧气,需要采用________________(填收集方法)实行收集。
3.通读课本P45至P46第二段,试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较为纯净..的氧气的简单步骤,并写在附录一表格第一列...中。
二.课中学习活动一:小组合作任务:完善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简单步骤,总结出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并讨论出原因方法:①思考步骤的必要性来实行完善;②讨论步骤的顺序是否准确;③精练语言要求:将小组讨论的结果落实到附录一中时间:5分钟展示:投影活动二:展示并完善活动三:制取氧气实验同学任务:①按照要求完成实验任务;②可在任务完成后说明在实验中自己注意的问题,并讲解为什么要这么做观察同学任务:①找出实验同学在实验过程中的不足;②找出实验同学实验过程的闪光点;附录一:练习册:P31 4,P28上22,P31 6,P32 10。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氧气有哪些物理性质?一般从哪几个方面描述气体的物理性质?一般从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熔点、沸点等几方面描述气体的物理性质。
在通常情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在压强为101 kPa时,氧气在-183 ℃时变为淡蓝色液体,在-218 ℃时变为淡蓝色雪花状的固体;氧气的密度稍大于空气;不易溶于水,室温下,1 L水只能溶解约30 mL氧气。
(二) 氧气的化学性质带火星的木条能在氧气中复燃,说明氧气具有助燃性,利用氧气的这个性质可用来检验氧气。
木炭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有什么不同?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红光,放出热量;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碳+氧气――→点燃二氧化碳。
观察实验:硫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有什么不同?集气瓶中水的作用是什么?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集气瓶底部放少量的水,是为了吸收有害的二氧化硫气体。
此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硫+氧气――→点燃二氧化硫。
铁丝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点燃时现象有什么不同?细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只能加热到红热状态;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铁+氧气――→点燃四氧化三铁。
在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应注意些什么?需要注意的问题:(1)将细铁丝绕在火柴上,目的是用火柴引燃铁丝;(2)铁丝绕成螺旋状,是为了增大铁丝与氧气的受热面积,尽快提升铁丝局部的温度;(3)待火柴快要燃尽时再放入集气瓶,防止火柴燃烧消耗集气瓶内的氧气;(4) 预先在集气瓶底部放入少量水(或铺少量细沙),防止铁丝燃烧后的熔融物溅落瓶底,使集气瓶炸裂。
在点燃或加热的条件下,很多物质能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
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物质,具有助燃性。
虽然都是与氧气发生反应,但是因为氧气的含量不同,反应的剧烈水准也就不同。
1
《我们周围的空气》
【教学目标】
1、记住空气的成分及其体积分数;能说出氮气和稀有气体的重要用途及空气的污染物。
2、能说出 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结合木炭、铁丝等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记住氧气的化学性质,
并能正确书写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教学过程】
一、快乐起航:(1分钟)
谜语:一物到处有,用棒赶不走;眼睛看不见,手摸也没有;咀嚼没滋味,没它活不久。(打
一物)
二、自主复习 :(15分钟)
学法指导 :
回忆空气和氧气的性质的相关知识,查阅九年级上课本P78-100自主完成下列内
容,标注疑难,准备在合作探究时寻求帮助。
考点一 空气的成分
1、空气的组成
空气成分 氮气 氧气 稀有气体 二氧化碳 其他气体和杂质
体积分数
2、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现象:① ② 。测得水面上升小于1/5体积
的原因可能是:① ② ③ 。
3、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氧气 ①动植物呼吸②医疗急救③金属切割④炼钢⑤宇宙航行等
氮气 ①医疗“冷冻麻醉”剂②化工原料③作保护气④食品充氮作防腐剂等
稀有气体 ①作保护气②制多种用途的电光源③激光技术④液氦冷冻机等
4、保护空气:排放到大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 和 两类,气体污染物主
要是 。被污染的空气会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
破坏生态环境。温室效应、 、 的形成都与空气污染有关。
直击中考:
1、(2012娄底)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空气中体积分数约占21%的是( )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稀有气体
2、(2013.泸州市)近年来,我国多地出现雾霾天气增多现象,下列不属于大气污染物的是:( )
2
A.可吸入颗粒物(PM2.5) B.CO2 C.NO2 D.SO2
3、(2013.兰州市)右图装置常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列对该实验的认识中正确的是:
( )
A. 红磷燃烧产生大量色烟雾 B.燃烧匙中的红磷可以换成细铁丝
C. 该实验可说明N2难溶于水D. 红磷的量不足会导致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大于1/5
4、(2013.黄石市)下列关于氮气用途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食品防腐 B.制成各种电光源 C.医疗冷冻麻醉 D.制化肥的重要原料
考点二 氧气
1、物理性质:在标准状况下,氧气为无色无味 溶于水的气体,密度比空气 。
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固体或液体(都是淡蓝色),液氧储存在 色的钢瓶里。
2、化学性质:带火星的小木条在氧气中能够复燃,说明氧气能够 。
【温馨提示】氧气是助燃剂...,不是可燃物,不能..做燃料。
(1)木炭的燃烧:
①现象:不同点:在空气中只 ;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
相同点
:放热,都生成了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②化学方程式: (完全燃烧) (不完全燃烧)
(2)蜡烛燃烧
①现象:不同点:在空气中发出 的火焰;在氧气中,发出的 的火焰。
相同
点:
。②化学方程式:
(3)铁丝燃烧:在空气中只 , 点燃(填“能”或“不能”);在氧气中
化学方程式为 :铁丝绕成螺旋状是为了 ,铁丝上系上一根火柴
是为了 。在集气瓶中预先加入 ,目的是防止 。
直击中考:
( )1、(2013.连云港)下列关于氧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B.氧气可以支持燃烧,说明氧气具有可燃性
C.氧气供给呼吸,它和体内物质反应,释放能量,维持生命活动的需要
D.夏天鱼池内需要增氧,是因为温度升高,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减小
( )2、(2013.襄阳市)下列实验现象叙述错误的是
A.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
3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放出淡蓝色的火焰 D.磷在空气中燃烧放出大量白烟
三、小组讨论(10分钟)
1、两人小对子
①对子间检查自研成果,用红笔互相给出自研等级评定
②就空气和氧气的性质交换认知
③针对自研中没有解决的问题展开交流,对学中没有解决的问题上交组内讨论。
评定等级:
2六人互助组
①组长先统计本组成员自学时存在的疑难问题,组长主持对这些疑难问题展开小组交流讨
论,帮助解决组内疑难;
②重点讨论氧气的化学性质
③组长记录未能解决问题;
④组长带领本组成员完成展示前的准备,参照展示议题,根据抽签任务分派好展示任务,
同时进行组内预展。小组长带领成员将形成的展示方案在黑板上进行板书规划.
四.展示提升(14分钟)
展示单元一:
方案预设
导生给出抽签顺序,组长针对本组抽到的任务,带领本组成员研讨方案,分配任务,进
行组内预展,根据需要,将最后定案在黑板或白板上板书。其他各组做好点评、质疑准备
展示单元二:
梳理巩固,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惑?
五、当堂测评(5分钟)
基础题
:
1、(2011年娄底)汽车安全气囊内所装化学物质,能在碰撞后10毫秒内,生成一种空气中含量
最多的气体,该气体是:( )
A.氮气 B.氧气 C.稀有气体 D.二氧化碳
2、(2013.内江市)当前我国环境保护部正在着力推进以防治PM2.5为重点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下列措施对PM2.5的治理不能起到积极作用的是:( )
A.大力发展煤炭发电 B.大力植树造林
C.用清洁能源代替化石燃料 D.禁止焚烧农作物秸秆和垃圾
4
3、(2013.荆门市)下列物质能在空气中燃烧,且产生大量白烟的是( )
A.木炭 B.硫粉 C.红磷 D.铁丝
4、对下列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
A.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的火
B.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C.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
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提高题
:5.在“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探究中,甲生设计了
如下实验方案:
在燃烧匙内盛过量红磷,点燃后立即插入集气瓶内,塞紧橡皮
塞,待红磷火焰熄灭,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打开铁夹,水注入集气
瓶。(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主要现象是 ,
(2)乙生用上述实验装置测定的结果是:空气中氧气含量与正常值有较明显的偏差,其操作上
的原因可能是(要求答出两种): 。
(3)丙生也设计了一个实验方案,装置和操作同上,只不过用木炭代替了红磷。当木炭停止燃
烧,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打开铁夹后,水能否进入集气瓶?为什? 。
(4)若仍然用木炭代替红磷,丙生的实验方案应作何改进,才能保证实验成功?(只需答出实
验方案中须改进的地方) 。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