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民版必修一4.2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教案

人民版必修一4.2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教案

人民版必修一4.2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教案
人民版必修一4.2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教案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四

第二课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教案【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文化大革命”中我国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的史实。

2.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认识其在民主政治建设上的转折意义。

3.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过程,理解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是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从而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

1、搜集整理“文化大革命”时期有关践踏民主和法制的史料,分析“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挫折的表现;学会史料搜集整理的一般方法。

2、访问或调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和法制建设的过程和成就。学习历史调查的一般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感悟“文化大革命”的危害,认识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2.通过感受当代中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伟大成就,加深对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过程的学习,从正反两个方面科学认识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难点:“文化大革命”爆发的原因及其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严重破坏

【课时安排】

2课时,本教案为第1课时内容(讲授从“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挫折”到“历史的伟大转折”两节内容)

【教学方法】

讲授法为主,探究法、启发法、讨论法兼之

【教学准备】

教师:根据教案制作好配套多媒体课件

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和史料收集,为自主探究学习做好准备

【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采用关于国家主席刘少奇曲折的政治命运的一组图片,引发学生思考“国家主席刘少奇一生的政治命运为什么会如此曲折?”从而引导学生从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感性关注上升到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历程的理性思考。

师:请同学们结合图片(课件)思考:国家主席刘少奇在文革中被错误的批判,被打倒,以至被折磨致死,含愤离世,成为了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1980冤案最终得以平反,一生的政治命运可谓曲折离奇,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折射出的又是什么问题?

生:……

师:刚才大家积极思考,各抒己见非常的好,刘少奇曲折的政治命运其实就是那个时代我们国家政治建设曲折历程的一个缩影。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我国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本节课内容:教师课件出示,政治建设曲折历程的四个时期(a.中共八大良好的开端;b.文革重大挫折;c.十一届三中全会民主法制重建;

d.政治建设新时期,发展完善),让学生对本节内容了然于胸,从而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强化学习效果。教学过程按四个阶段依次进行,师生明确分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精神,基础易懂问题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探究,教师补充;重难点知识,教师通过补充各类史料(历史图片、文献资料),启发学生根据史料进行分析领悟,从而有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一、良好开端——中共八大(1956.北京)

课件出示本目提纲要点(八大召开历史背景、内容以及历史意义)让学生根据提纲自主探究学习。

师: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思考:八大是在什么背景下召开的,内容有哪些,有什么重要历史意义?(5分钟)

师:现在我来检验下大家的自学效果。(有针对性的抽学生回答中共八大召开的背景、内容和意义,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教师做适当补充,重点向学生分析讲解八大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由阶级矛盾变为人民内部矛盾。)

师:背景:1956年国家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生产资料由私有变为公有,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这是中国在20世纪实现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课件出示要点)

师:内容:①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主要矛盾由阶级矛盾→人民内部矛盾)(教师利用课件动态展示矛盾的变化,并详细分析讲解)

②强调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师:复习提问,八大之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哪些民主政治制度?

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师:意义:是中共在全国执政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良好开端。

过渡:八大提出的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的正确主张,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良好开端,但很可惜,还没来得及贯彻执行,取而代之的是八大之后,严重的“左”倾错误像瘟疫般蔓延开来,最终酿成了“文革”的悲剧。在文革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二、重大挫折——文化大革命(1966~1976)

1.探究毛泽东发动文革的原因

师:请大家根据课件上提供的两则材料思考“文革”为什么会爆发?(课件出示材料)

生:……

师:(讲解)毛泽东认为国家有一半的权利已经被资产阶级窃取,资产阶级要复辟了,要来抢饭碗了,所以发动革命来夺回。大家想想他的认识正确吗,实际情况是这样吗?(等待学生回答),他是错误的估计了形势,伟人也有脑袋短路的时候嘛,所以说文革从根本来说就是一次错误,持续时间长达十年之久的错误。

课件展示:文革根本原因:“左”倾错误的进一步发展,毛泽东错误地认为党中央出现了修正主义,存在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2.文革的概况(请学生举手抢答)

师:文革导火线()全面发动的标志()文革的指挥机构()

3.文革对民主政治破坏的表现:(该内容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为有效突破难点,采用图说历史的方式,变抽象为具体,使学生理解起来更加直观和透彻)师:下面我们重点来认识文革对民主政治破坏的表现(课件提供图片,引导学生进行解读)

组图一

教师解说:“一月风暴”→1967年1月,以王洪文为首的上海造反派夺取了上海市委领导权,(这种非法夺权的行为不但没有受到批评,而且还得到了毛泽东的支持,他认为这是把政权从资产阶级手中夺回来了,于是全国掀起全面夺权风暴,各地党政机关全部瘫痪,全国陷入空前大动乱之中。1968年新的权力机关革命委员会在全国各地建立起来。

师:提问:请问革委会是一个什么样性质的政权?

解说:党政军,立法司法行政集权于一身,党政合一、政企合一的一元化领导体制。高度集权,很恐怖的一个政权,这样集权政治就取代了民主政治。

师:思考:这是政治建设的进步还是倒退?(是倒退)

由此可见文革对民主政治的破坏表现之一是:各地革命委员会的建立是国家政治体制建设的一次重大倒退。

组图二(关于红卫兵运动的一组图片,让学生先观察)

师:提问,图片中人们在干什么,手里拿的是什么书?

解说:图片反映的是红卫兵运动,人人手持红宝书,这本书牛到什么程度,它是20世纪世界上最流行和最畅销的书,文革十年间,一共发行了50多亿册,而当时全世界只有30亿人口。中国人几乎就是人手一本,有的发烧友甚至有很多本。

师:提问:通过图片我们可以获得什么历史信息?

人们对毛泽东疯狂的个人崇拜,已经没有任何民主可言。

由此可见,文革对民主政治的破坏的表现之二:红卫兵运动中盲目的个人崇拜严重

冲击了民主制度。

组图三

教师解说:刘少奇被红卫兵批斗,被污蔑为大叛徒、大内奸、大工贼,在文革中被折磨致死,成为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细节提示:在批斗中刘少奇曾拿出宪法来保护自己,但不起任何作用,红卫兵抢过宪法,用宪法来扇刘少奇嘴巴,打得口吐鲜血)事实上,文革中,有成千上万的人都和刘少奇一样,遭到错误的批判,最终惨死。

师:思考:这是对什么的践踏?(民主和法制)

所以,文革对民主政治的破坏的表现之三:国家法律形同虚设,人权和法制被肆意践踏。

组图四

师:提问:要求学生观察图片思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会议在哪一段时间没有正常召开?(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时间)

生:(文革时期……)

所以,文革对民主政治的破坏表现之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总结破坏的表现(把刚才通过四组图片得出的结论让学生重新来回顾概括,以此来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巩固学习效果)

4.文革的性质:

师:“文化大革命”是一场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的内乱。(补充说明,它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革命这个词用在它身上都是对革命的侮辱,他留给我们的只有伤痛和教训)

过渡:那么我们应该从文革中吸取什么教训呢?才能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

5.合作探究-历史情景模拟:文革的教训?

师:根据课件提供情景:1980年意大利记者法拉奇问邓小平“今后中国如何避免类似文化大革命这样的悲剧发生?”

如果被采访的是你,你准备怎样回答?要求前后两排的四个同学组成一组,交流讨论,最后请代表来回答)(提醒学生注意从文革对民主法制破坏的角度去考虑,如何避免?)

结论:文革最深刻的教训: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建设,才能靠制度来解决问题。

过渡:1976年,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相继去世,四人帮阴谋篡权,一批老一辈革命家迅速察觉,果断粉碎四人帮,文革的阴霾终于过去了。文革虽在形式上结束了,但文革中“左”的错误思想却仍在继续,出现了徘徊中前进的局面(1976-1978),在这种背景下,为了彻底纠正文革的错误,1978年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了。

三、伟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

师:1.会议是在什么背景下召开的?

师:总结背景:“文革”结束了,但“左”的错误没有彻底纠正,党和国家工作处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1976—1978)

师:2.会议的内容有哪些?(此部分内容,教材有详细讲述,请学生回答)

课件展示会议内容:

1.思想路线: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2.政治路线: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3.组织路线: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

(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

4.改革开放: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师:全会内容分析:指导学生阅读邓小平在会前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主题报告(幻灯给出报告节选),要学生认识到报告强调要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

(引导学生巧学巧记:内容简记为“三拨一改”)

师:3.会议有什么重大意义?(请学生根据教材概括)

课件展示会议意义:

总: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①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②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③国家的政治建设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引导学生巧学巧记:意义简记为“一转折三新”)

伏笔: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进入一个全新时期,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那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又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了?明天继续。

四、课堂小结

1.中共八大——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良好开端

2.“十年文革”——民主政治遭到严重破坏重大挫折

3.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民主法治重建伟大转折

五、课堂巩固练习

高中历史必修一《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导学案教师版

序号11 必修一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二、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审核班级姓名第小组 编制:高一历史备课组吴芳萍老师使用班级:高一(11、12) 【学科指导意见】 ①了解“文化大革命”中民主与法制遭受严重破坏的典型事件,说明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②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意义;③列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法制建设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修订、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④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自主学习】结合课本,落实学案中的基本知识点: 1、建国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挫折是“”。 导火线:1965年《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全面发动的标志: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十一中全会的召开和两个文件的通过。此间,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制度遭严重破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制度遭到摧残。 2、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内容有:①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的指导思想);②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上来,做出了的重大决策,中国开始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为中心的历史性转变);③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形成以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意义:是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开创了的新道路,中国从此进入﹍的新时期;国家的政治建设也进入一个新时代。 3、改革开放以后,发展,建设,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①1980年8月邓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重要讲话,强调必须解决政治体制中的﹍问题,体现了新时期民主政治的;②1982年11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全面修改了《》,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③1997年中共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④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正式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构建本课知识体系】 【合作探究1】“文革“酿成了一场历史的悲剧,导致这场悲剧的发生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如何才能避免这种悲剧的重演呢?民主法制建设应从哪些方面加强?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离骚》教案

离骚 [导标显示屏幕] 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重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3.学习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所与作者理想的关系; 4.背诵全诗。 [导学点拨窗口] 【作家作品】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

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 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屈原的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屈原的作品还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如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照,产生了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屈原的作品形式上参差错落、灵活多变;语言上采用了大量楚地方言,极富于乡土气息;其方言土语大都经过提炼,辞藻华美,传神状貌,极富于表现力。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四第2课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8)

【教学过程】: 【导入】:PPT展示图片: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把“依法治国”作为主题,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体现了我们党对法治信仰和法治建设的高度重视,标志着依法治国的新征程已经开始。 但是,中国有着数千年的人治传统,民主与法制建设一路走来,充满了艰辛险阻。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回顾一下这段历史。 (由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导入,引起学生关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活动一: 一:良好开端 【教师】:首先向学生展示本节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对本节内容有一个总体了解: 【学生】学生自主学习建国初期和八大取得的政治建设成就,说明我国政治建设有了一个良好开端。(本部分内容属于阅读内容,所以由学生自主完成) 建国初,政治建设取得的成就: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八大”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 民族团结多党合作健全法制发扬民主 二:重大转折——十年文革 【过渡】:但是这个良好开端没有继续发展下去,很快十年文革的到来使我们的政治建设遭受了重大挫折。 【学生】自主学习文革爆发的原因、导火线、标志、过程。 【教师】:通过4组图片来说明文革期间民主法制被践踏的表现: ppt展示第一组图片.红卫兵运动,武斗中使用的部分器械,武斗中被烧毁的民房,焚烧古籍字画,捣毁名胜古迹等。 教师向学生解释红卫兵运动:“红卫兵”是“文化大革命”期间一群特殊人群,他们是在毛泽东的支持下建立起来的,所以他们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达到了疯狂的地步。大家看一下这几张图片,他们抬着毛泽东的雕像,举着毛泽东的照片,还有这一张,手上拿着的红色的就是红宝书,也就是毛主席语录。当时红卫兵是人手一本毛主席语录,人人都能背诵毛主席语录,甚至连乞丐要饭前都要先振振有词的背上一段: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都是为着一个目标走到一起来的,革命队伍中的人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然后向你伸手。这并不是笑话,那个年代就是如此,人人都能背诵毛主席语录,连小孩子犯错挨打时都会随口溜出一句“要文斗不要武斗”。没准就能在毛主席他老人家的庇护下少挨顿揍。另外红卫兵在毛泽东的支持下高呼造反有理,到处揪斗走资派,搞乱地方党委,到处去抄家,搞破坏,把他们眼中属于封建的、落后的事物摧毁掉,很多文物古迹就是在文革中被红卫兵破坏掉了。引导学生得出:红卫兵运动已经严重影响了人民的日常生活,造成社会动荡不安。 ppt展示第二组图片:各地造反派夺权,成立革命委员会 教师向学生解释革命委员会性质:是一个集党、政、军和立法、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的权力机构,形成了党政合一、政企合一的一元化领导体制。这种集权的领导实际上是国家政治体制建设的一次重大倒退。同时说明这个权力机关没有经过中国共产党中央集体讨论,更没有通过人民代表大会的任何法律程序。事实上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早在”文革“前,就很久没有行使职权了。

政治必修一第二课练习

高三政治第一轮复习必修一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72分) 01.同一种商品在市场上出售,它的价格忽高忽低,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 A.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化 B.商品价值的变化 C.价值规律的作用 D.买卖双方讨价还价 02.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镜头:两人在同一家商店砍价买同一种商品,不会砍价的人往往买的就贵一些。这说明商品价格( ) A.是由买卖双方讨价还价的能力决定的 B.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C.是在市场中形成的 D.有时高,有时低,具有不确定性 03.2010年6月我国CPI同比上涨3.3%,物价是反映国民经济运行与发展的重要指标,是国民经济运行与发展的“晴雨表”。作为“晴雨表”的物价,可以反映下列内容( ) ①商品的价值②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③商品的使用价值④市场供给和需求的关系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04.2010年我国许多城市上调了水价。对于调高水价,你认为其合理依据应该包括( ) ①供水企业的生产效果提高②供水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 ③我国人民收入水平提高④资源配置要符合价值规律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②④ 05.某行业去年的劳动生产率是每小时生产2件商品,每件商品价值用货币表示为260元。假定甲生产者今年的劳动生产率是每小时生产4件商品,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甲生产者1小时内创造的价值总量用货币表示为800元,那么,该行业今年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 ) A.17% B.30% C.35% D.40% 06.下面是某地制鞋行业生产出现的两种情形,在这两种情形下,每双鞋的价值量依次产生的变化是( ) 每双鞋的价值量情形1:某鞋厂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制鞋行业劳动生产率未变① 情形2:制鞋行业普遍提高劳动生产率② A.①不变②降低 B.①提高②不变 C.①降低②提高 D.①降低②不变 07.根据下图反映的价格与需求量的关系,我们可以推断出( ) A.甲和乙是相互替代的商品 B.甲和乙是有互补关系的商品 C.甲是生活必需品,乙是高档耐用品 D.甲的价格由价值决定,乙的价格由供求决定 08.甲乙两家企业生产同—种商品,并以相同的价格出售,甲企业盈利,而乙企业亏本。其主要原因是( ) A.甲企业的商品比乙企业的商品更好看 B.甲企业商品的价值大于乙企业商品的价值 C.甲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高于乙企业的劳动生产率 D.甲企业的营销策略好于乙企业的营销策略 09.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如果甲商品和乙商品的关系如下表,那么表格中反映乙商品需求量变化的a、b应该是( )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二课教(学)案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二课教案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全课概述 本课从分析影响价格的因素和价格变动对生活、生产的影响两个角度入手,让学生初步认识市场形成价格,价格反过来影响市场、引导市场的辩证关系,让学生通过感受市场、价格、生活、生产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认识价值规律及其作用等经济现象、经济规律。 本课分为2个框题:一影响价格的因素。二、价格变动的影响。 新课标要求:归纳影响价格变化的因素,理解价格变动的意义,认清价格与价值的关系,评价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新课程学习 2.1 影响价格的因素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价值规律的基本含义。 2、理解价格变动的影响、价格与价值关系、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关系、价值规律表现形式。 3、运用有关知识解释生活中某些商品价格变动的原因,寻找并解释生活中某些处于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的商品、服务。

(二)能力目标 1、懂得价格的不断变动是一种正常的经济现象,是市场发挥资源配置作用的表现。 2、知道价格的变动不是任意的,是围绕价值变动的,市场交易的本质和核心是等价交换。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日常经济生活的自主性和独立精神,尊重他人劳动、平等待人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供求、价值、价格之间的关系,价值规律。 【教学难点】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的关系。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设置的镜头一至四,并回忆生活中商品价格变动情况,提出问题:日常生活中,商品的价格是不是固定不变的?为什么? 学生活动:通过阅读教材,回忆生活活动,得出商品价格是经常变动的结论,思考讨论它为什么变动,从而引发探究欲望和兴趣。 (二)进行新课 影响价格的因素 1、供求影响价格 教师点评:影响价格的因素很多,气候、时间、地域、生产、文化、生活习俗等,都可以引起价格变动。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教案最全版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教案 一、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 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采在民主与法制建设方面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本课的内容围绕《课程标准》两条要求来设计:了解“文化大革命”对 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在“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中,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度陷于瘫痪, 整个国民经济处于停滞状态。而这一时期,恰恰是国际局势趋于缓和,许多国家经济起飞或开始持续发展的时期,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国不仅没能缩小与发达国家已有的差距,反而使这种差距进一步拉大,从而失去了一次发展机遇。这种惨痛的教训又从反面说明了民主和法制建设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在政治建设上开始了创新性探索,这表现 在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制定颁行了包括新宪法在内的一大批法律文件,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法制逐步健全。随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发展,中国确立起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国家的政治制度建设和政治生活。 学习本课的现实意义:在我们的身边常常有不遵守法制的事发生: 我们常常收看《今日说法》这个电视节目。知道了每年的“12.4”定为法制宣传日。对法、法制及现行宪法有了一定了解。 “法”就在我们身边。作为中学生,常会涉及到《宪法》《义务教育法》《教育法》《教师法》《末成年人保护法》等。你在平时的生活中留意过吗?如果你注意观察,你会找出很多生动的事例来回答本课提出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文化大革命”中我国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的史实。 (2)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认识其在民主政治建设上的转折意义。(3)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过程,理解 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是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从而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2、情感目标 (1)通过感悟“文化大革命”的危害,认识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2)通过感受当代中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伟大成就,加深对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热爱之情。 三、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 “文化大革命”后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全面发展。 难点

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二课第二节

2.2价格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 一、价格变动对生活消费的影响(需求) 1、需求法则(同一商品):价格上涨,需求下降,购 买减少;价格下降,需求增加,购买增加。(函数 图像) 拓展:价格对消费者的影响,价格变动会增加或 减少对商品的购买,从而影响消费者的消费水平。 2、需求弹性:不同商品对价格反映变动的反应程度 是不同的。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量的影 响较小,对高档耐用品的需求量影响较大。(函数 图像) 拓展:生活必需品价格过高或者上涨幅度过大, 会直接影响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水平,国家需要通 过宏观调控(补贴)来保证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水 平。 3、需求相关论:相关商品价格的变动会影响消费者 对既定商品的需求。 (1)互为替代品和互补商品的含义 (2)影响:一种商品价格的变动对另一种商品需 求量的影响。(函数图像)

二、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供给) 1、调节产量(价格、利润、供求、生产) 价格上涨→获利增加→生产扩大→供过于求↑↓供不应求←生产缩小←获利减少←价格下降 拓展:价格对生产经营者的影响是和利润、收入、以及风险、紧密联系的。同时隐形因素是市场竞争。(函数图像:供给曲线)2、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 (1)可以相互替代的生产要素,商品生产者在生产时,或增加价格低的生产要素的使用量,减少价格高的生产要素的使用量。(参考互为替代品的函数图像)(2)促进生产要素在各生产部门之间的流动,调节生产要素在各生产部门之间的比例。 3、促进市场竞争,促使生产者重视科技研 发,科学管理,降低成本,面向市场,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拓展:价格是市场机制的核心,竞争是市场机制的灵魂。价格变动影响的实质是价值规律发挥作用,引导人财物等社会资源合理流

高一政治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二框教案[1]

1.2 信用工具和外汇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知道经济往来结算中常用的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汇票 2、知道外汇和汇率的含义 3、理解各种信用工具的用途和使用范围 4、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 5、运用初步掌握的信用工具知识,联系实际谈谈信用工具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演绎信用卡、支票、汇票等几种信用工具的使用,使学生感受现代经济生活中学会正确使用信用工具的好处,增强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教学重点 1、信用工具 2、外汇 教学难点 1、外汇 2、汇率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收集、整理有关资料,并组织学生亲自办张借记卡、灵通卡,用借记卡和灵通卡消费,体验信用消费;课上采取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课堂教学活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理解了货币的本质,知道了货币的职能,并且知道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纸币代替了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等职能,给人们的商品交换带来了便利。但信息技术的发展,又出现了新的流通工具,大家知道有哪些吗? 学生活动:一部分学生可能忙着翻书去找;一部分学生可能互相讨论;一部分学生可能预习过教材,大声回答。 学生回答:信用卡、借记卡、灵通卡等 教师提问:大家知道这些工具怎么使用,有什么好处、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吗? 这就需要我们学习“信用工具和外汇”这一框。 (二)讲授新课 1、信用工具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同时提出问题: 1、在核算经济往来时,通常使用什么结算方式? 2、你在生活中接触或使用过什么样的信用工具? 3、对使用信用工具有什么感受? 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阅读,积极思考,然后展开讨论,发表见解,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学生回答的提问,继续设问:什么是信用卡?如何使用? 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阅读,积极思考,然后每四人一组展开讨论,每组选出代表,发表见解,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聆听学生回答,进行点评,并总结: (1)两种结算方式:现金结算和转帐结算 (2)信用卡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一课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一章教案 湛江师范学院思政张森 第一章神奇的货币 全章概述 本章从学生最熟悉的商品、货币入手,让学生初步认识货币的产生、本质、基本职能、纸币、信用工具、外汇等经济现象及相关经济知识。让学生通过感受生活提高认识、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注意学习和领会政治学研究问题的思想和方法,这对今后的学习是十分重要和有益的。 本章可分为2个框题: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二、信用工具和外汇。 新课标要求:分析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及其基本职能;解释几种常见的信用工具的用途;理解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 新课程学习 1.1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货币的本质、基本职能、价格、纸币等概念。 2、理解货币产生的必然性、两种基本职能的原因与区别、商品流通的含义、纸币与货币的关系、纸币发行规律。 3、运用货币知识说明如何正确对待金钱。

(二)能力目标 1、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学会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的能力。 2、用纸币知识认识假币的违法性,提高辨别假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树立正确地金钱观,正确地认识金钱、使用金钱。 【教学重点】理解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纸币。 【教学难点】纸币。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本框题是经济生活的入口课,涉及的新概念、新原理较多,知识容量较大,学生理解起来有比较大的难度,建议用2课时时间学习。【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回顾、讨论,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等活动都离不开金钱,提出问题:金钱就是经济学中的货币,本节课将从货币的产生与本质、货币的职能、纸币等方面去了解货币,从而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回忆生活活动,感知生活离不开金钱,从而引发探究欲望和兴趣。 (二)进行新课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货币的本质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第一段,同时提出问题:要了解货币,首先要了解商品。 (1)、商品及其价值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教案最全版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够分析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识记“文革”中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的史实;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及我国基层民主选举制度的建立、实施情况;结合事实分析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通过阅读、分析各种历史材料,训练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论从史出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各种历史资料的举例、分析,了解新时期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鼓励学生开展社会调查,了解文革基本史实和我国目前基层民主选举的有关情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文革”发动及“文革”期间我国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的学习和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成就,加深学生对民主法制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通过开展社会调查,认识我国的基层民主建设取得了一些重大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继续改进和提高。 【教学重点】 “文革”对民主法制的破坏;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巨大成就。 【教学难点】 新时期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教学方法】 探究式、启发式、归纳法和讨论法。 教学过程 【复习巩固】 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几年间,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哪些突出成就 【引入新课】 导言: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并非一帆风顺,尤其是文革对民主法制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文革结束后,中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不断取得了进步。 补充概念: 民主:人民掌握国家权力,管理国家; 法制:The rule of law;法律制度,静态的法律法规; 法治:The rule by law;法律治理,不但包括静态的法律法规也包括动态的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活动,它体现的一种依法办事的良好社会状态。 一、文革对民主法制的破坏 1、性质:文革,1966-1976年,由领导者错误发动的,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的,对党、国家、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的内乱。 2、文革发动的原因: 历史根源:“左”倾错误,最终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 其它原因:毛泽东错误地估计了当时国内的阶级斗争形势野心家林彪、江青等的推波助澜。狂热的个人崇拜破坏了党内的民主决策。 毛泽东犯了什么错误?认为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出现了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注:修正主义修改马克思主义;否定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区别,否定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的

最新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教案(全册)

最新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教案(全册) 课题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课时 1 课型新授课 教学理解货币的其基本职能依据:高考常考点,从实际上来说, 重点现实生活中方方面面都离不开货币, 不了解的货币的职能,就不能真正懂 得货币,就无法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 需要 教学货币的本质和纸币的含义依据:货币的产生本身就是一个很复杂的 难点问题,并且纸币代替金银成为价值符号这 一知识点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较困难, 1. 知识目标:理由:学习本框, 牢记:学生能透过现象 商品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货币的本质;看本质,从而为其 货币的基本职能,货币的基本职能;更好地参与经济 纸币的含义及其优点,纸币的发行规律;生活,正确认识经学习 2. 能力目标:济现象;同时也能目标初步培养透过现象看商品货币本质的能力,提高正确判为其学习后续知断、识别有关商品与货币的经济现象的能力;识乃至整本教材 打下良好基础。 教具多媒体课件、教材、练习册 教学教学内容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设计意图时间环节 课前抽查背诵 1.检查抽背诵 1. 认真背知识点强化记忆 3 分钟三分商品的含义及其查情况 2. 接受抽查检验考纲规定 钟基本属性,货币的 2. 评价总结抽的知识点本质;查结果 货币的基本职能; 纸币的含义及其 优点,纸币的发行

规律; 承接 1.核对自主学习 1. 巡视检查学 1. 学生自己展示验收学生 5 分钟结果中练习册的知识生完成情况,进预习习题完成情自主学习 环节点和例题答案行及时评价。况。的结果并 2.小组同学或同 2. 补充相应知 2. 其余学生互相加强记忆 桌检查识记情况识。补充并学生对所 3. 解决学生的展示习题进行评 问题,并达成共价。 识。 3. 提出质疑,相 互解答。 做议 1. 理解商品的含 1. 展示课件的 1. 学生根据课件 1. 通过丰20 分讲评义及其基本属性材料、事例和问上的问题,完成富多媒钟 环节 2. 了解货币产生题,让学生进行对材料的分析、体、材料的历史必然性思考总结和整理等展示, 3. 并从中理解货 2. 通过材料和 2. 牢记给学生直 币的本质事例进行知识商品的含义及其观的感 4. 理解货币的基点讲解基本属性,货币受,增强 本职能,并知道货 3. 指出书本中的本质;学生思考 币的其它职能;要求背的知识货币的基本职的主动 5. 理解纸币的含点能,货币的基本性。 义及其优点,知道 4. 评价总结学职能;纸币的含 2. 完成能 纸币的发行规律;生所答,并补义及其优点,纸力目标 充。币的发行规律; 3. 训练学 3. 学生以小组或生整合分 同桌为单位讨论析文本的 并总结老师提出能力。 的问题 4. 书上记录相关 补充知识点。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二《政治生活》教案:【新课教学过程】第2课第4框 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2

第四框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 一、教材分析 《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是高一政治必修2第一单元第二课第四框题。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公民所享有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了解到公民享有监督权,这为过渡到本框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本框题承接了教材第一课“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这部分内容,又为后面第四课“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的学习埋下伏笔。所以学好这个框题为学好以后的政治常识打下牢固的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公民的民主监督权利、作用 2、理解公民的民主监督的重要性。 3、学会分析如何行使监督权 (二)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逐步形成民主监督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主人翁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公民的民主监督权利、作用、重要性。 难点:民主监督的重要性 四、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到我国公民在政治生活中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监督权是公民的其中一项政治权利,它包括有批评、建议权、申诉权、控告权、检举权。在这里学生知道了监督权的问题,而《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这一框题进一步详细地阐述在不同情况下,公民应该行使监督权里的哪个权利,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行使监督权有什么意义以及如何行使的问题,让学生对公民的监督权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在学习过程中,面对复杂的生活发生的不同情况,学生要正确判断并选择正确的方式行使自己的监督权是学生面临的一个难点。 五、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六、课前准备 1、民主监督材料搜集与整理 2、导学案的印制

专题四 第二课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专题四第二课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课型:新课班级: 姓名: 使用时间: 【课标导学】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对“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过程的学习,从正反两个方面科学认识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难点:“文化大革命”爆发的原因及其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严重破坏。【基础梳理】 一、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挫折: 1.中国共产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1956年9月,北京) 背景:①在中国基本确立。②探索建设之路成为党和人民面临的一个全新课题。 内容:(1)依据:正确地分析了国内形势和的变化。(2)任务:①提出加强社会主义,加强国内各民族的团结;②重申中共和各民主党派“”;③健全国家法制,使党和政府活动能够“”;④强调全党要坚持党的,发扬党内民主、反对个人崇拜。

意义:是探索中国的一个良好的开端。 2.“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1966-1976年), 1965年11月,上海《文汇报》发表了姚文元《》的文章,公开点名批判北京市政府负责人;这件事成为“文化大革命”发动的导火线。 1966年5月和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了“”和《》,是“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的标志。 性质: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二、伟大的历史转折 1.在徘徊中前进: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和家的政治工作一度处于徘徊的局面。邓小平同志的《》的重要讲话,成为中国共产党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 2.伟大的历史转折――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思想:重新确立了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2)政治:停止使用“”的错误口号,及时果断地把全党和全国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上来,实现了政治路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第1单元第2课多变的价格同步测试1(学生版)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一、选择题 1.商品市场上存在“优质优价”的现象,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①优质商品质量好,价格低 ②优质商品质量好,使用价值大,所以价格高 ③优质商品质量好,需求量大,需求影响价格,所以价格高 ④优质商品成本高,价值量大,价值决定价格,所以价格高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2.某市召开居民用天然气阶梯价格听证会。所谓阶梯气价,是指居民每月超过天然气基本消费量后执行高气价,对用户消费的气量分段定价。阶梯气价的制定() ①体现了供求关系影响商品的价格②利用了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 ③有利于降低居民的生活质量④有利于引导居民合理消费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3.在市场上经常发生价格上涨或下跌的情况,但价格上涨与下跌,都不会距离价值太远,不可能无限制地上涨,也不可能无限制地下跌,其原因是 ①人们购买力有限,价格涨得太高会失去市场②价格和供求之间存在着一种互相制约的关系 ③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④少数强大企业操纵的结果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4.一些特殊商品如名人字画、珍贵邮票、古董文物等,一旦进入流通领域,只要人们有购买力就不能控制它们的价格上涨幅度,其价格总是高于价值。对此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①其价格并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②这种现象说明价值规律不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③它们的价格上涨不会促使生产扩大和商品供应量增加 ④不能以商品交换中的特殊现象否定价值规律的普遍性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5.“一个杯子到底能卖多少钱?”第1种:卖产品本身的使用价值,只能卖3元/个。第2种:卖产品的组合价值,卖15元/个没问题。第3种:卖产品的包装价值,卖288元/个卖得可能更火。第4种:卖产品的纪念价值,不卖2 000元/个除非脑子进水。这充分证明() ①价值并非价格的唯一决定因素②策划对产品价值创新意义重大 ③企业研究消费者心理十分必要④价格变动对供需均会产生影响

2019-2020年二、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

2019-2020年二、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 课标要求: 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文化大革命”中我国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的史实。 (2)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认识其在民主政治建设上的转折意义。 (3)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过程,理解 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是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从而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 (1)搜集整理“文化大革命”时期有关践踏民主和法制的史料,分析“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挫折的表现;学会史料搜集整理的一般方法。 (2)访问或调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和法制建设的过程和成就。学习历史调查的一般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感悟“文化大革命”的危害,认识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2)通过感受当代中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伟大成就,加深对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热爱之情。 重点 “文化大革命”后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全面发展。 难点 “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遭到严重践踏的原因。 教学过程: 本课的学习任务: 共同探究的问题: ①“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主法制遭到哪些严重破坏? 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民主法制建设有哪些主要成就? 需要掌握的重要历史概念: ①“文化大革命”②十一届三中全会 新课导入 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国家性质和根本制度是什么? 1956年我国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初步建立起来了,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怎样发展,这是摆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一个新课题。本节课我们共同来了解一下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情况。 新课学习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板书) 一、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挫折(板书) 1、中国共产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板书) 出示自学提纲: (1)时间、地点:(板书) (2)主要内容:(板书)

高一政治必修一第二课知识点归纳

高一政治必修一第二课知识点归纳 知识点概述 影响价格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的几个方面一定要牢记,特别是考试中,针对实例分析影响因素时要全面考虑 知识点总结 影响价格的因素 (1)商品的价值量。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一般来说,价格高低与价值大小成正比,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 (2)供求关系。同种商品供不应求时,买方竞争,推动价格上涨;供过于求时,卖方竞争,促使价格下跌。 (3)纸币发行量。当纸币发行量大大超过商品流通中实际需要的 货币量时,就会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 (4)货币自身的价值(即生产金银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变化。当商品价值不变,货币价值上升,则商品价格下降;货币价值下降,则 商品价格上升。 (5)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季节变化、流通环节的多少等因素也 会引起价格变化。 常见考点考法 1、供求关系与价格 2、价格与价值 3、商品的价值量 4、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意义 5、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其表现形式

6、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经营的影响 常见误区提醒 近几年国内房价一路攀升,居高不下。疯狂上涨的房价已让民众不堪重负,尤其是一些年轻人因买房而背上沉重债务,成为名副其 实的“房奴”。造成当前商品住宅居高不下的原因主要有:土地成 本高,征地拆迁成本高,市政配套等行政事业收费高,经济适用房 供应量不足,市场需求量大,此外房产商虚拟交易、囤积居奇、哄 抬房价、扰乱市场秩序等违规行为进一步助长了房价的攀升之风。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当前商品房价格居高不下的原因。 【答案】 商品的价格是由价值量决定的(即价值决定价格)。土地成本高,征地拆迁成本高,市政配套等行政事业收费高都构成了商品房的成本,形成了商品房的价值,在其他条件不高的情况下,价值量越大,商品的价格就会越高。 商品的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即供求影响价格)。经济适用房供应量锐减,市场需求量大,产生了供不应求现象,商品房的价格随 之上涨。 1、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①一般说来,价格上升,购买减少;价格下降,购买增加。 ②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消费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③在替代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对该商品的购买,转而消费另一种商品,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反之,一 种商品价格下降,消费者将增加对该商品的购买,导致另一种商品 的需求量减少(即替代品的价格变动对双方的影响是反向的) ④在互补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不仅使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也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教案3(岳麓版必修1)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课标要求】 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能够分析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识记“文革”中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的史实;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及我国基层民主选举制度的建立、实施情况;结合事实分析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 通过阅读、分析各种历史材料,训练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论从史出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结合教材及教师的讲述,理解“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归纳“文革”中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的史实。 通过各种历史资料的举例、分析,了解新时期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 鼓励学生开展社会调查,了解我国目前基层民主选举的有关情况(成就和不足之处)。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文革”发动及“文革”期间我国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的相关历史知识的学习,加深学生对民主法制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 通过新时期党、政府有关拨乱反正、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有关事实认识到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已经取得巨大的成就,“依法治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通过开展社会调查,认识我国的基层民主建设取得了一些重大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继续改进和提高。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文革”对民主法制的破坏;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巨大成就。 “文革”使我国的各方面建设都遭到严重的伤害,尤其是民主法制建设,它的教训我们必须认真汲取。而新时期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巨大成就则给了我们信心和希望。 难点:“文革”发生的原因;新时期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要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平稳并迅速的发展,就必须有健全的民主法制;“依法治国”可以使我们少犯或不犯类似“文革”的错误。 三、教材内容安排(1学时) 第一目:“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破坏 教学要点:(1)“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2)“文革”中民主法制建设遭到破坏的事实。 第二目: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 教学要点:(1)平反“文革”前后的冤假错案;(2)政治体制改革在民主法制建设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3)“依法治国”思想及其实施的重要意义。

人教新课标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二《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教学设计

必修2第五课《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课标再现】 一、教学目标 略 二、教学重难点 1.人民代表大会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三、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决定了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当家作主表现在人民享有广泛而真实的民主权利,能参与民主选举、决策、管理和监督等丰

富多彩的政治生活,那么这些权利在现实生活中,是如何得到保障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制度保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二、正文 一、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 学生活动:“忆一忆”:在我国,人民民主的真实性是如何体现的呢? (物质、法律和制度保障+社会经济发展日益充分) (一)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学生活动:人民如何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呢? (图示:直接选举+间接选举──人大代表──人民代表大会──其他国家机关)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了解全国人大的主要职权,并对照本课第一组图片简单分析。 (立法权:图4、决定权、任免权:图2、监督权:图1) (1)主要职权 A.立法权 ──只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才有真正意义上的立法权,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有制定地方法规权。全国人大常委会只有普通法律的立法权,基本法律(如宪法、基本法)的立法权和国家领导人任免权归全国人大。全国人大既是最高权力机关,又是最高立法机关。地方各级人大对同级地方政府实施监督,制定的地方性法规不能等同于法律。地方人大不是立法机 关,只是地方权力机关。 B.决定权 ──各级人大和县以上各级人大常委会依照法定的程序决定国家和社会或本行政区域内 重大事项的权力。 举例:三峡工程、国庆阅兵、是否申办奥运会等 C.任免权

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一课教案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一章教案 湛江师范学院思政张森 第一章神奇的货币 全章概述 本章从学生最熟悉的商品、货币入手,让学生初步认识货币的产生、本质、基本职能、纸币、信用工具、外汇等经济现象及相关经济知识。让学生通过感受生活提高认识、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注意学习和领会政治学研究问题的思想和方法,这对今后的学习是十分重要和有益的。 本章可分为2个框题: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二、信用工具和外汇。 新课标要求:分析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及其基本职能;解释几种常见的信用工具的用途;理解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 新课程学习 1.1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货币的本质、基本职能、价格、纸币等概念。 2、理解货币产生的必然性、两种基本职能的原因与区别、商品流通的含义、纸币与货币的关系、纸币发行规律。 3、运用货币知识说明如何正确对待金钱。(二)能力目标 1、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学会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的能力。 2、用纸币知识认识假币的违法性,提高辨别假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树立正确地金钱观,正确地认识金钱、使用金钱。 【教学重点】理解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纸币。 【教学难点】纸币。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本框题是经济生活的入口课,涉及的新概念、新原理较多,知识容量较大,学生理解起来有比较大的难度,建议用2课时时间学习。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回顾、讨论,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等活动都离不开金钱,提出问题:金钱就是经济学中的货币,本节课将从货币的产生与本质、货币的职能、纸币等方面去了解货币,从而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回忆生活活动,感知生活离不开金钱,从而引发探究欲望和兴趣。 (二)进行新课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货币的本质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第一段,同时提出问题:要了解货币,首先要了解商品。 (1)、商品及其价值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讨论,是不是一切物品都是商品?什么样的东西才能成为商品? 两个问题,讨论后作出进行点评。 学生活动:思考P 2 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不叫商品;劳动产品只有用来交换才是商品。教师活动:商品既然是劳动产品,它里面就消耗了人类劳动,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叫商品的价值。 (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思考,购买商品是需要货币的,商品和货币是不是一起产生的? 学生活动:学生就所提问题展开讨论,并发表见解, 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见解作点评,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货币的产生比商品晚的多,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三个思考题。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了解货币的产生过程,并思考P 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